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632|回復: 1

“施丹田之氣•換周身之力”精義解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10 16:4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或問者曰:您老在論述神力時說:“施丹田之氣,換周身之力。”這句話應當如何正確地認識、理解呢?
答曰:簡單的說,就是:“運用先天真元之氣將假的外形僵拙之力,換成真元先天一氣的功能。”這句話雖然簡單明瞭,乃是《通背拳譜》中的畫龍點睛之筆。其從根本上就將如何“內外雙修、動靜雙修”的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脫拙換靈、脫殼換相、脫相入象”之“建體、至用”的系列方法之“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宗旨要義論述的清楚、明白了。分析如下:
“施丹田之氣”,就是運用丹田中“煉精化氣”產生、培養“先天真元一氣”成“渾圓一氣”,在運用這先天一氣將後天外形僵拙的“筋筋骨力”徹底換掉。以此先天一氣的“知來藏往;無有入於無間,無堅不摧”的功能與人攻防較技以制勝!這個意思,前賢早有論述,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氣貫周身法
  夫氣起于丹田,升於泥丸,降於背,入於肩,流於肘,抵於腕,至十指尖,此氣之上貫也。氣生丹田,入於兩腎間,降于湧泉,此氣之下貫也。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雲流水,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清輕而靈,入手神妙,可以進退如意,形無定門,非斜非橫,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謂通真。
《渾元劍經•內篇》

闡釋:
  修煉傳統手戰之道以煉氣為先,內氣為根本,外形技法為末。內氣為文體、外形技法為武備。內外雙修,虛實相需,內外一貫,直養時習,煉至體用渾化寂感而通,始足以稱之渾元功。則能時時處處“以柔用剛”之攻防,方是“真剛”的真功夫。
  至於貫氣之法,是在煉精化氣,真氣生成之後,周身上下內外行氣搬運的總稱。而《易筋經•貫氣訣》一書,乃專門為傳統手戰之道的練用而專設的。其法不外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自達真人藝境,與太虛同體之藝境。由於歷來所傳之法不同,故貫氣之法,運行之道路,所曆之境界,亦不完全相同。由於功法不同,所得內氣質量亦會不同。但最終目的、效果確是無異的。

  而不同的貫氣之法,對自身內之精、氣、神、血,所產生的益生效果也有側重不同;對自身外之筋、骨、皮、肉,所造成的脫胎換骨,脫拙換靈的效果也有側重不同;如以修煉傳統手戰之道而言,產生的文體武備的攻防藝境,亦不相同。鑒於此點,針對傳統手戰之道的攻防特點,每個修煉者應當掌握相當數量的貫氣方法,便於配合武備而修之,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攻防技擊品質和藝境水準。此即“富有者闊”的富武之實質。

  關於貫氣法,本經文所言的“六字訣”、“三字訣”、“通七殼”等諸法,都是很好的方法。就是此貫氣法也是應經常修煉的方法之一。

  丹田乃氣海,內氣積聚、生成、歸宿之所在。內氣由陰陽精相交而生成,初成之內氣,陰性太盛,尚無靈性,必須通過運行,在全身周遊,方可逐漸地去其陰性以成純陽,最終神氣歸一,具有“神以知來,智以藏往”之功能,自能統全身以為戰,並有成為攻防之勢的主要成分,即“將帥”。又有內動不令人知的神奇之妙用。故拳家說:“十年練拳,十年養氣”。即養此真元之氣,訓其成太和之氣,而訓之法,即貫氣法。同時又可調理外形,使之脫拙換靈。于此可知貫氣法於攻防較技中的重要作用,之所以尊為君主的地位,而外形乃為臣民的地位,就因內氣的主導功能作用而決定的。內氣,平時修煉任“宰相”之職,可懷柔外形,使之安寧舒和;攻防之時,內氣為“將帥”之職,統領一身以為戰,施“以柔用剛”技法,則戰必勝。又因內氣乃外形的根本。根本健則基礎固,修煉傳統手戰之道之所以能強體、健身、長壽,乃從內氣根本處入手。內氣乃性命之根樞。正所謂“樞得環中,應變無窮”。健身、技擊,同此一法爾。即“文兼武全將相身”之精義,說明“內氣”的中樞根本的功能作用。

  此貫氣法的內氣起于丹田中,沿腹胸頸腔內直升泥丸。此處泥丸乃百會穴。降于背、降於肩、流於肘、抵於手腕、至於十指。此內氣之上半身的貫氣法。

  泥丸:丹書多言泥丸宮,泥丸宮非百會穴。而另有一所在。此泥丸宮在囟門下靠前,左右太陽穴中心連線的正中,印堂、天目內。有一圓形空洞球體。此空洞球體的直徑大約5釐米,此為泥丸宮。為何名之泥丸?蜣螂,俗名“屎殼郎”。常把糞便滾成球形。送入地下二、三尺深,以作幼蟲的食物。待幼蟲出窩即不復歸來。經雨水流灌,細泥注滿此泥丸之空間。兒童偶然玩耍,可能挖出此圓洞,內壁光滑。古人依此而將頭中煉丹存神所在稱為“泥丸”,以此與之形狀大小類似。又有一物可借而喻之:保定特產之一,保健陰陽球,其球體大小與“泥丸”宮空洞之大小形狀幾乎相同。然此泥丸宮非一定方法不能啟開。故有妙開泥丸宮之法,此泥丸宮開啟後,可為煉丹成丹之所在。至於其它妙用,在“涵神殼開”條目中已經言清,此不復言了。

  氣生於丹田,入於兩腎間,即會陰穴。分兩股至左右環跳穴,經大小腿、踝,至湧泉穴,此內氣運行之下貫之法。亦可通命門至環跳穴而下貫。亦可命門至會陰複返環跳,皆是下貫之法。

  此貫氣法的上下兩貫乃同時進行的,自可成上下的兩奪之勢。即現時所言的對拉拔長或對爭之義。此只指內氣而言。

  拳自心生,捶由意發。心到氣到,氣隨心到,主從明矣。心之使者,意也。故心到意到氣到、力亦到。即內外一貫一至之意而。心逐氣穿,逐者,驅使也。氣無所不入,可入於無間,凡氣所達之處,心能普照何處。此即為何言“開七殼”是通心氣之法了。心之所明,借氣之所行而成之,心氣不通,則心昧不明。可知貫氣之法,就是明心見性之法了。當心能普照之時,也是明心見性之刻。那攻防較技的施招用手,隨機應變,意在人先之前知,是明心普照之所為,故施招用手雖如行雲流水,但不用思索,此之故也。古拳論中說:“交手者不可思誤,思誤者寸步難行”。可知:攻防之道,修煉於平日,各種攻防招法運用變化精熟,致用之時,成竹在胸,唯有見景生情之施用,何用思索之?此中有妙法:即順隨的“從之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之方法。運用純熟,即可再修“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之方法。兩法精熟後,方可與人實戰較技。只有此時方為“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之功夫藝境。也就同時明白,為何前賢論內功修法皆言“貫氣”為什麼不言“灌氣”了。貫者,一氣貫串之意,而“灌”者,乃灌滿之意。故知貫乃一氣通暢。灌則滯矣!“虛實相需、內外一而貫之”。方可以柔用剛,才有攻防之妙用。然灌者,填實之病也。故不取灌而取貫,亦“君子有所不為”之義爾。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10 16:49: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10 16:50 編輯

  久而力自加焉。此句最難解之處在“力”字,首先要知道此“力”字乃指“先天自然之能力”。即“內主外從”的“氣力”。此“力”即可直以“內氣”來言。其有“不力自力”之妙用。一身之堅融的“接骨鬥榫之剛”破之不能開,撞之不能散。接骨九曲珠之柔,善變無形又無窮,不疾不速乃真宰。乃此先天自然之力所為之。又有“如龍靈變,用力不見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皆先天自然之力所能為之。此為剛柔力。即“柔用剛的柔行氣、剛落點之能力加強了。

  如果將“久而力自加焉”,理解成後天有為力法,如肌肉爆發力、舉重之力,或尚氣用蠻力的筋努骨突之力量,就錯之毫釐,謬之千里了。通觀劍經所論,毫無此後天有為力法之言。倒有“是統三才於一致,內而精氣神無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堅融,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此渾元功驗之所以然也”一段論述,講的是先天自然之聽探、順化的能力。即以柔用剛的攻防至用之能力。

  如果積先天自然之力,即以柔用剛的攻防能力。可至極巧極妙的神化之功的藝境。施手用招化於無形,以此為“功力”而言,此“功力”的體現是粘走相生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無形無象的神拳境界。即以柔用剛的攻防能力達到的無形無象之境界。

  如果積後天有為力法,乃尚氣用力筋努骨突之輩,施手用招皆以有形力法而用,以此為“功力”而言,此“功力”的體現是“笨拙莽撞愚、呆滯僵蠻橫”。此種人即使是修煉一輩子,至死不知“有形練到無形處,練到無形是真功”究竟如何解釋。也不知以柔用剛之攻防技術方法為何意旨。

  如以“功力”的兩種藝境,得出兩種解釋、兩種結果。一個是傳統手戰之道的以神為主,以氣為充,形從而利的正門修煉;一個是似是而非的以形為制,以力為用,神從則害的俗學、旁門之盲練、蠻幹。

  今觀世人修煉手戰之道,崇尚後天有為力法者,比比皆是;而崇尚先天自然之力法者,鳳毛麟角。正應了古人一句練功之格言:“從無入有皆如是;以有入無能幾人”?故此,以現在修煉者的時髦之言語來論說“功力”二字的精義,將正統修煉和旁門、俗學之修煉的本質區別,剖析明白,以免習練者自誤。已誤者應自行按法糾偏了。

  故知:久而內氣、外形的剛發柔化之力度掌握得愈加細膩、誠密,可“分厘毫絲忽”無差,方能以柔用剛,順其勢、借其力。即或從之以為進退,逆力以為揭獻,時時處處恰倒好處,無過不及,幾于中和的虛靈妙境。自能心在規矩中,神遊規矩外。此皆“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之故爾。故能“發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卷放得其時中”。故能“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則“應無不當”了。
  自己平時修煉,也以“以柔用剛”之法行招用勢,勢如行雲流水,生生不已,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轉化清輕而靈,剛柔變化勁勢方圓曲直分明。

  以此動靜轉化清輕而靈,剛柔變化勁勢方圓,曲直分明的功夫境界與人較技,施招入手神妙,可以進退自如,皆因人不能知我,而我能獨知人。順勢借力,毫不著意。他意既是我之意;機在人先,形不妄動,他形便是己之形。故形無定勢,意無專注,視正猶斜,視斜猶正,非斜非橫,以正用奇,隨高就高,隨低就低,功夫修煉至此,可謂已通傳統手戰之道的練、體、用之真諦了。可謂修煉之真人爾。

功能至此,謂之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之文體成、武備精的功德技藝雙收之碩果爾。皆以貫氣法的持久修養,結合攻防技法的修煉,內外雙修之結果,故修煉傳統手戰之道怎能丟棄內氣功夫而不練,專習技擊之技能,不知以柔用剛之攻防技術方法,而妄想功能大成,此乃水中撈月之勞,終乃一場空也。

不知我這樣認識的論述,能達前賢之精義否?
或問者曰:真是妙哉!使我頓悟矣!真是,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別無良法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16 , Processed in 0.01984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