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問先生此學,同仁對之如何?
答:餘已抱定不顧笑駡不作神奇的宣導,以究拳學之真正要義,永持利他主義,不患無人不來賜教或就教者①。所患者,名家高手不肯前來觀摩研討,恐難博拳學成功之希望矣②。總之但願拳學之進展,改善社會武道之目標,一洗積習,則其他非所計也③。
【題名解】
習武練拳的價值,歷代前賢都有過議論,如精於武術的明代學者顏元曾大聲疾呼:“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這才是傳統武術、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之真正的教育價值。再有張橫秋《拳經拳法備要》中的論述,以資對照,一併錄之於下:
習拳小引
夫文以處世,武以濟危。文武而遂,猶如日月行天。而相需用,莫可偏廢也。
今觀世家巨族,習文者,竟以武為匹夫之行,否而不親;習武者,乃以文為迂腐之事,厭而為狎。甚至文武不習者,日慕錢谷而惟利是圖,不思全家之策,不想保身之計。遊蕩無節,驕懶自生。尋常間則揚揚自得,視為無上之樂。一旦事變,愴卒禍來意外,莫能解脫,束手待斃,是之過歟!
殊不知:習文以和其性,潛消乖戾之心;學武以勤其體,間添禦敵之藝。由是觀之,習文而兼武者則成全才之用。
遊蕩而至驕懶者,定遭淩辱之羞。所以,儕輩中人,宜於正務之餘,訓誨子弟,習練身法、步法、手法,以堅肢體,使之心清眼明,氣聚以養身計。演弄慣熟,進退利便。久而氣力融合,筋骨堅固。不持其技,何以制敵保身?
抑且其術尤能卻病強身健體,豈非有益之為哉!是古人文武兼全者良多,由此耳。敬呈俚言,敢動尊聽。高明君子,亦知名教中有此具數矣。
這都是習拳有益論的觀點之代表,學拳學做人的宗旨明矣!正如前賢所言:“習拳練藝可以改變人的氣質。”也清楚的說明:“武道者,可以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的道理了。
【注解】
①、餘已抱定不顧笑駡不作神奇的宣導,以究拳學之真正要義,永持利他主義,不患無人不來賜教或就教者:我持守中庸大道而談拳論道,所以抱定不顧及他人笑駡,不作追神獵奇的宣導者,以研究傳統拳學之真正要義,永遠持守古訓:“君子成人之美”的利他主義為宗旨。故而,也不憂慮無人不來賜教或就教者。
②、所患者,名家高手不肯前來觀摩研討,恐難博拳學成功之希望矣:所憂慮的是:名家高手不肯前來觀摩、研究討論,恐怕難以博學傳統拳學之成功的希望了。
③、總之但願拳學之進展,改善社會武道之目標,一洗積習,則其他非所計也:總之,但願傳統拳學之進步法展,改善社會上武道之目標——強我國民,強我人種••••••。為實現這一願望、目的,其它非我所計較的事情了。
【點評】
習拳練武的意義明確了。然而,一個人如何才能提高攻防功夫技藝呢?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如何才能發揚光大呢?現代人應該如何看待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呢?請看附文之前賢的論述,心中自然也就明白了。
附:
相互交流溝通的意義及其價值
我們看一看前賢是如何對待拳種之間相互交流的!
不圖為拳之至於斯也,用之習技不須另尋。故曰:習技莫先乎習拳。餘業儒也,而辟性好武。從拳操技,蓋有日矣。吾以謂有文章者必有武備哉!
正以身丁兵亂之世,必不能端章甫而點兵筆,即謂之武能佐文者也。
餘嘗錄拳經數百首,並附諸械百法,編成一帙。實吾師陳松泉翁,少具俠氣,重攜金貲,遨遊海內,遍訪名家,描神摹巧而成之者也。餘不敢沒其善,亦不敢私其美,出而雲之。同志以為登壇一助爾。 《張橫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譜•總序》
從此“實吾師陳松泉翁,少具俠氣,重攜金貲,遨遊海內,遍訪名家,描神摹巧而成之者也。”的論述中可以知道:歷史上有這樣眾多的愛好者不斷的精益求精的做法,而起到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不斷發展成熟、繁衍起來的。而且這是一條不容忽視的管道。
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於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於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所以內家拳術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形式不同;其極,還虛之道,則一也。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若偏陰、偏陽皆謂之病。夫人之一生,飲食之不調,氣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陰陽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創內家拳術,使人潛心玩味,以思其理,身體力行,以合其道,則能複其本來之性體。然吾國拳術門派頗多,形式不一,運用亦異,畢生不能窮其數,曆世不能盡其法。余自幼年好習拳術,性與形意、八卦、太極三派之拳術相近,研究五十餘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極拳學,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聞先輩之言,述之於書,俾學者得知其真意焉。三派拳術,形式不同,其理則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勝於人者則一也。按一派拳術之中,諸位先生之言論形式,亦有不同者,蓋其運用或有異耳。三派拳術之道始於一理,中分為三派,末複合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誠一也、八卦拳之萬法歸一也、太極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其一而萬事畢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虛無而始,以虛無而終,所以三派諸位先生所練拳術之道,能與儒釋道三家誠中、虛中、空中之妙理,合而為一者也。余深恐諸位先生之苦心精詣,久而淹沒,故述之以公同好,惟自愧學術譾陋無文,或未能發揮諸位先生之妙旨,望諸同志,隨時增補之,以發明其道可也。 《拳意述真•自序》
這是發表於20世紀20年代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孫祿堂先生根據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文化觀點將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視為同一法式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