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曰:今日有幸得以登門拜訪先生,真乃三生有幸。早就知道先生乃當代武林界的明師、攻防較技的高手大家、傳統拳術理論家的名譽享譽武林。故而,將所存疑問今日當面求教!我是修煉大成拳的,王選傑先生曾經給阿龍先生題詞“斷手第一”。敢問先生:何為斷手?“斷手第一”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攻防功夫藝境?又如何能修煉的出來呢?王選傑先生曾經給阿龍先生題詞“斷手第一”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應該如何認識、理解?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今日敬請先生有勞為之解惑,以釋多年的迷蒙!
答曰:先生客氣了,我只是一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虔誠的愛好者而已。只不過將自己一生的心得體會、感受,如實的記錄下來,作為與同道溝通交換、相互求證的一種溝通方式而已!什麼明師、高手、理論家的聲譽實不敢當!承蒙先生錯愛,能在一起談拳論道,亦是人生一大樂事!即蒙不棄,就將我對“斷手”之認識的心得體會,談一談自己的一孔之見,請莫見笑!
“斷”字的出處
據我所知,以“斷”字論拳的出處,在《陳氏太極拳•擖手十六目歌訣》中的最後一個字,錄歌訣如下:
擖手十六目 較接粘黏,因依連隨。
引進落空,得打疾斷。
而在解詞中做了如下的論述:
十六、斷:是決斷。一涉遊疑,便失機會,過此不能打矣!
就歌訣和前賢對“斷”字的解釋,只不過是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乘隙而進擊,無隙則退以自保,要當機立斷,莫犯猶疑之病的意思,並非是指具體攻防手法招式而說的。正所謂:“當斷不斷,其必自亂”。這就是“斷”字的出處,及其所存在的在傳統拳術中蘊含的第一個用法之精義。
再有就是《太極拳十三勢歌訣解》中說:
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撲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從人借,勁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複連. 又《清代•楊氏太極拳傳鈔老譜•太極字字解》一文中說:
斷、接、俯、仰,此四字關乎意、勁也。斷接關乎神氣也,俯仰關乎手足也。
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勁、意、神俱斷,手足無著落耳,則俯仰矣!俯為一叩,仰為一反而已矣!非斷而複接不可。
對待之字,以俯仰為重。時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斷之無接,則不能俯仰也!
求其斷接之能,非見隱顯微不可。隱微似斷而未斷,見顯似接而未接。接接斷斷,斷斷接接,其意心、身體、神氣極於隱顯,又何慮不粘黏連隨哉!
以上兩段引文中皆論述的是自身一氣貫串、節節相連而不出現“斷而不接”之病拳的;並要求習拳者能在攻防較技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過程中做到“形斷意連、意斷神連”的拳勢節節貫串的攻防生生不已、源源不斷,才是好手功夫。這是“斷”字在傳統拳術中所蘊含的第二個用法的精義。
“斷手”的含義
既然王選傑先生生前說阿龍先生是“斷手第一”。這樣,“斷手”就成了一個拳術中專用的詞彙了。可以給“斷手”下這樣的一個基本定義:“攻防較技中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能截斷對手的攻防之勢的能力,瞬間使對手失去反擊的能力。”這符合《大成拳•斷手述要①•提頓吞吐 沉托分閉 》條目中所說:“斷手,從形跡上來講,是截擊對方所來之手,若從勁力來講,是斷對方所發之力。”的意思之要求的。
知道了“斷手”的基本定義以後,我們再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有幾個層次的“斷手”功夫內容?這樣,對“斷手”的提出,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這個問題也就能認識清楚了。
“斷手”的層次說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按照前賢劃分的“著熟、懂勁、神明”的說法,那“斷手”功夫亦可以分為“形拳招熟,氣、意拳懂勁,神拳神明”三層攻防功夫的藝境說。有關這三層攻防功夫的具體功夫藝境內容,前賢亦多有論說,以資對照,擇其論述分明者,錄之如下:
擊敵有用形、用氣、用神之遲速。被攻有僕也、怯也、索也之淺深。以形擊形,身到後而乃勝;以氣擊氣,手方動而可畏;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形受形攻,形傷而僕於地;氣受氣攻,氣傷而怯於心;神受神傷,神傷而索於膽。
《內功四經•神運經•言神運之用》
此論三層攻防功夫藝境的效果,都可以視為“斷手”的功夫藝境之說法。這已經是無可置疑的了。如果能夠承認這一推斷的結論,就能夠知道大成拳的“斷手”功夫如何修煉了!
形拳招熟攻防功夫藝境
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運用乃“至妙變化之自出”,為其特點。略予以形容之如下:
其身法形式忽高忽低、或左或右,似進非進、似退非退,進中退、退中進,近而遠、遠而近,恍惚形如神飛無定。其中有詐誘、誆騙、虛引、驚駭之式,橫豎、斜直、奇正之機,以數式合為一式而出之,能如此者謂之形拳招熟的藝境。然非身柔若絮、靈活穩准、難以為此也。所貫徹的是曲化直發,避實擊虛為攻防的法式。仍然是以冷、彈、快、脆、硬為主要形勢,故曰:望之儼然。
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之成功的標誌有二:一曰攻防招法運用的熟練、靈活、穩、准,二曰身柔若絮功夫為基礎。
氣、意拳懂勁攻防功夫藝境
乃健順參半的含形隨應致變之拳,皆從他力取法,要在心空靈,而手靈妙,猝變無心動中徨徨之色,動靜皆自然,非勉強也。自然之力,由於習慣也。自然能在與人比武較技的攻防中能夠:馭靜以動,動中亦靜,以動靜互為其根;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則正奇進退之機,遲速幻轉之妙,悉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因時致變,因力制人。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