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016|回復: 3

太極拳究竟是由那些部份組成的 ?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0-8 19:53: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0-8 19:54 編輯

作者 : 魏坤梁
太極拳究竟是由那些部分組成的?準確地說,太極拳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那些?學習與傳播太極拳無論是出自於何種目的,這一問題都是應該瞭解清楚的。因為如果這一問題在理論概念的高度上弄不清楚,那麼,就現在而言,很可能初衷是為了學習或傳授太極拳,結果卻是學成了或教成了外家拳,或者是學成了或教成了與一般的健身舞操沒有本質區別的運動,既不可能掌握與傳承太極拳所絕無僅有的以柔克剛的實戰搏鬥技能,也不可能獲得與普及太極拳所特有的健身強體的醫療養生效果。事實上,現在有很多太極拳名家所教的拳本質上並不是太極拳或不是純正的太極拳,從視頻上也可以清楚地瞭解到某些太極拳名家的武術示範與外家拳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都是一些力量起主要作用的主動技巧;而所謂的“養生太極拳”其實是與太極拳渾不搭界的柔和動作組合,甚至再加上一些胡編瞎造的所謂“內氣外出”、“意念控制”、“內臟按摩”、“循經”等等偽氣功借殼還魂的包裝,不僅健身效果比一般的健身舞操好不到哪裡去,甚至引發偏差發生了癔病性的神經疾病。我最近就瞭解到更有甚者有因為發生這樣的疾病久治難愈而自殺的。而如果瞭解清楚了太極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這一問題,無疑對於避免以上所述的情況、對於識別清楚是不是真正的太極拳,至少在大的方向上會有一個清醒可靠的保證。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代太極拳界對於這一問題普遍的是朦朦朧朧、含糊不清,因而層出不窮地滋生出了種種違反、歪曲太極拳的說法,出現了種種對於太極拳的誤導。因此,這一問題是必須嚴肅、認真、明確地提出並在廣泛探討與辯論中考究清楚,從而形成主流共識的。這是當前太極拳生存與延續的十分必需。
(一)太極拳的本質核心內容
根據太極拳的古代經典和楊澄甫先生等近代太極拳家的論說與軼聞,我認為太極拳的核心內容主要可以分為沾粘連隨、步法、接勁與內勁四個部分,除此之外的都是屬於非太極拳本質的、外來吸收的。比如道家的內丹小周天功修煉,儘管也是屬於學習太極拳所需要的,以至於現代有的名家還提出太極拳的特點就是有“內功”,講“內功”的拳就是太極拳。然而,事實上有“內功”修煉內容的拳不僅僅是太極拳。而對照太極拳的古代經典,“內功”是不屬於太極拳本質核心內容的。這就像智育必需配合體育,體育對於智育是不應缺少的,然而畢竟體育不屬於智育,這是一樣的道理。如此說來,太極拳的健身養生體現在哪裡呢?這種疑問反映了對於健身養生概念理解上的機械、狹窄與片面。這就像我的小時候,長輩們都認為到單位裡上班、到田地裡幹活等才是屬於賺錢的工作與勞動之正業,而唱歌、畫畫、游泳、養花等等那都是屬於不能賺錢的不屬於工作與勞動的不務正業,這些長輩不知道唱歌、畫畫、游泳、養花等等也是可以屬於能夠賺錢的工作與勞動之正業的。沾粘連隨、步法、接勁與內勁的鍛煉何嘗不就是很好的健身養生方法呢?因此這種將沾粘連隨、步法、接勁與內勁這樣的武術內容與健身養生對立起來的說法是很錯誤的。
如果確認沾粘連隨、步法、接勁與內勁是太極拳的核心內容,那麼,將沾粘連隨、步法、接勁與內勁鍛煉排除在外的現代所謂的“養生太極拳”與某些處處講究使用主動技巧與力氣實戰的太極拳就不能認為是太極拳了。有人認為我這樣的觀點是“窩裡鬥”,認為太極拳應該多樣化,然而,無論從尊重歷史真實還是現代語言表述的細化、準確而言,實質為健身舞操的“養生太極拳”與某些處處講究使用主動技巧與力氣而實戰價值高的非太極拳武術是沒有必要非得戴個“太極拳”帽子的,不戴“太極拳”帽子同樣也是可以生存發展的。而如果任何健身運動與任何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戴個“太極拳”的帽子,這就如同是魚目混珠,珍珠必然會被湮沒在魚目中,最終魚目與珍珠也就被當成一回事了。應該明白,隨著太極拳知識的普及,世界上需要的是真正的傳統太極拳。我就知道這幾年有一位名家被一些美國的太極拳愛好者盛情邀請去教拳,結果到了美國一搭手,被稱出了不合格的斤兩,這些美國的太極拳愛好者第二天就請他打道回府了。現在也有不少人對太極拳發生了誤會。比如國內某國家級體育科研專家就給太極拳下結論為是“不存在以柔克剛”的。而國外,對於太極拳原來十分崇拜的有的日本武術研究者看了某些名家的表演就認為太極拳也是“不過如此”。而“不存在以柔克剛”的、“不過如此”的拳怎麼能夠認為是太極拳呢?因而所謂的太極拳多樣化難道不是對世界的欺騙與愚弄,從而自欺欺人最終害了、消滅了太極拳?所以,太極拳只能是形式的多樣化,本質概念只能是追求純正,是不能多樣化的。而純正的太極拳其本質核心內容就是沾粘連隨、步法、接勁與內勁。為什麼這麼說呢?討論如下。
(二)太極拳的根本——沾粘連隨

《王宗嶽拳論》明確指出古太極拳的“本是舍己從人”。所謂的“本”就是根本,而“舍己從人”就是“隨屈就伸”也就是“沾粘連隨”。而“沾粘連隨”具體的描述就是《打手歌》所說的“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而這樣的描述再加以概括就是一個字——“松”或“柔”。然而現代有的名家將“本”、“舍己從人”、“沾粘連隨”與“松”或“柔”的內在聯繫都割斷並歪曲了。如將“舍己從人”解釋為是“與人為善”的“謙讓和諧”,從而將“舍己從人”與以“引進落空”制人為目的的“沾粘連隨”完全對立了;而“沾粘連隨”與“柔”被說成了主動的行為,從而將“任他巨力來打我”從“沾粘連隨”與“柔”中開除出去了,這樣的所謂“沾粘連隨”與“柔”也就與太極拳沒有任何關係了;而“松”則被與氣功放鬆完全混為了一談,從而“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與“松”也就成為兩回事了。這樣,“本是舍己從人”自然也就成為內容空洞、根本沒有武術意義之空話一句了。因為如此,“沾粘連隨”又遭到了很多名家的詬病鄙夷,被斷言為是沒有實戰價值的。這些名家熟視無睹地沒有看到古太極拳經典以最大量的篇幅對於“沾粘連隨”作了反復的闡述,說明了“沾粘連隨”的特點就是自己幾乎是毫不用力、任由敵人用力攻擊,以這樣的方法使得敵人自己在瞬間形成暫時喪失攻防能力、甚至暫時喪失行走站立穩定,同時使得敵人進入最便於我發勁攻擊的位置,從而不僅使得我自己在實戰中具有了最大限度的養精蓄銳的休息時間,而且為我打送上門來的敵人創造了很有效、極有利的條件。顧留馨先生1955年12月10日給唐豪先生的信中所說的“澄甫先生嘗謂: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0-8 19:55:12 | 顯示全部樓層
其祖露禪有‘你要給你’、‘咱打咱有’‘要那有那’之語”就是對於這樣技能的俗語概括。“舍己從人”的“沾粘連隨”可能有這樣的武術效果嗎?真正的推手練習可以無可辯駁地加以證明。只要能夠達到相當的不用力、不主動、不動手,在正確的指導下,初學者也完全可能體驗到這樣的效果。這樣的效果也可以換句話說成是“別人始終打不著我,我始終打得著別人”。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以老敵壯、以小力打大力與以柔克剛,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你要給你”、“咱打咱有”、“要那有那”與“別人始終打不著我,我始終打得著別人”的“沾粘連隨”。怎麼可以認為“沾粘連隨”沒有實戰價值呢?這樣的本領難道不正是“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之太極拳獨具一格的根本嗎?由此可見,認為“沾粘連隨”沒有實戰價值那是根本不可能懂得太極拳的。既然如此,學習太極拳首要的就是必須明白太極拳的根本就是“沾粘連隨”。而“沾粘連隨”在練拳與最主要實習手段的推手中鍛煉的要訣就是不用力、不主動、不動手,也就是“松”。而要達到這樣的“松”,就必需在逐步追求靜的前提下逐步學會發生與使用傳遞性的力量也就是“氣”這種技能,不然的話,不用力、不主動、不動手是根本不可能的。這種技能在推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和關鍵就是李雅軒先生所說的“沒有一定方向,無一定著意點,若無所為,只是以松鬆軟軟的身勢向對方緩緩地透去”,外在的一個標誌就是對方手臂與我的接觸處只會出現下壓的皺紋、不會出現左右前後方向橫的皺紋。如果出現了這樣的皺紋就反映我發生用力、主動與動手了。有次寧波原致柔拳社的拳友與我交談,告訴我陳微明先生創辦的致柔拳社所傳授的楊家推手,優劣的判斷正是這樣的標準。然而,有的名家將這樣的標準說反了,說成為推手時對方手臂不出現下壓的皺紋、只出現橫的皺紋,其實是反映發生了違反“沾粘連隨”之主動了。而現在視頻上反映的動作主動的推手那是比比皆是,反映“沾粘連隨”被誤解與拋棄的普遍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了,也就是太極拳的根本正在被普遍地拋棄。因此,在理論與實踐上十分明確與堅持“沾粘連隨”是太極拳的根本,對於現代正確地學練與傳承太極拳,那是十分重要的。
(三)太極拳的基礎——步法
認識不到儘量少動步、少轉動是太極拳“以靜禦動”的一個重要反映,因而不重視最大限度地在不動步的情況下實施沾粘連隨的定步推手鍛煉,有的人甚至認為定步推手練習是誤區,這是錯誤的;而將少動步、少轉動當作了太極拳“以靜禦動”的全部,因而不重視步法輕靈的動步推手鍛煉,甚至有的名家宣傳可以完全不動步、不轉動地化解別人的攻擊,這同樣是錯誤的。必須明白,武術中的步法就像是起重機的基礎、軍艦的船體。起重機的起重範圍再大,基礎發生了動搖,起重功能也就不能發揮了;軍艦的戰鬥力再強,船體擱了礁,實戰中就等著挨揍了。同樣,所有攻擊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是實戰搏鬥的總特點,而上肢與身軀的“沾粘連隨”技能再好,沒有沉穩、輕靈的步法作為基礎,也是難以在實戰中很好發揮“沾粘連隨”作用的。因而沉穩、輕靈的步法對於“沾粘連隨”是至關重要的。實質上,沉穩、輕靈的步法也是“沾粘連隨”的基礎組成。而所有武術為了鍛煉的有規律,不固定的輕靈步法是不可能體現於套路中的,也是不可能全部容納於太極拳之推手中的,不固定的輕靈步法是必須在專門的練習與散手中鍛煉的。然而現在許多人沒有認識到這樣的情況,以為推手就是太極拳的全部實戰實習,不知道步法不全面的,“沾粘連隨”也是有缺失的,在實戰中是會吃虧的。
網上吳雲倬先生的弟子樊賡絳先生的《吳雲倬先生晚年記事一二》對於步法的重要就有十分重大的借鑒意義。該文介紹其老師吳雲倬先生說:“我的老師武匯川的功夫在楊澄甫先生的徒弟裡屬第一,論功夫僅次於楊澄甫先生”,因而“在上海武術界公開掛牌‘楊氏首徒’”。近代的歷史上,武匯川先生確實是自稱“楊澄甫首徒”,武匯川先生的身材酷似楊澄甫先生,體如鐵塔,正如樊賡絳先生該文所說:“一般人根本不在他眼裡,他接手一彈,對方就翻身倒地。”可見武匯川先生推手功夫之高、內勁之猛烈。然而樊賡絳先生該文又披露:“吳老師說:‘一次武匯川老師跟練八卦的孫振川老師比武,孫振川動作老快,上步一腿就掃在武老師的頭上,當即武老師就暈到了。武老師身體胖,不擅腿法,對用腿研究不多。遇到高手,技術上就顯出了虧欠。’”由此可見,推手不等於就是“沾粘連隨”的全部鍛煉,推手水準高也不等於就是實戰水準高。楊澄甫先生的弟子中不乏原本就實戰經驗豐富、帶藝拜師的,如果實戰比武,“不擅腿法”的武匯川先生就不一定是“首徒”了。由於步法的重要,因此,李雅軒先生反復地強調“武術貴靈敏輕快”。步法當然是“靈敏輕快”的重要部分。其實,古代太極拳經典所說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已經包含了步法對於太極拳的重要;而《楊氏老譜》的《太極指掌捶手解》所說的“步隨身換,不出五行則無失錯矣,因其沾粘連隨之理,舍己從人、身隨步自換,只要無五行之舛錯,身形腳勢出於自然,又何慮些須之病也。”更是強調了步法對於太極拳基礎性的重要作用;鄭曼青先生也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散手》中也指出:“散手之方在五行,所謂進退顧盼定也。苟能懂勁且知方,則用全矣。”
我體會到太極拳十分基礎與重要的步法有兩種,一是進退步即跟,二是三角步,其實這是所有武術的一種普遍規律,因為這兩種步法的實戰價值是十分之高的。當然,太極拳這兩種步法還具有包含“沾粘連隨”之“步隨身移”的特點,與武林大會上出現的別人還沒有動作自己就搶先動步的靈活步法是有本質區別的。其實,太極拳套路雖然不能完全體現全部步法,但也含蓄地包含著這兩種步法的。比如“手揮琵琶”就含蓄地包含了進退步即跟,而很多拳式的虛腳外撇就含蓄地包含了三角步。因此,凡是“手揮琵琶”這樣步法的練習都應該建立進退步即跟的神經反應,而虛腳外撇這樣步法的練習都應該建立外撇之腳提起邁步的神經反應。由此也可見有人將“實腳外撇”說成是唯一正宗太極拳進步的步法是十分錯誤的。總之,必須明白步法是太極拳基礎性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其實,步法既是太極拳“沾粘連隨”的組成部分,也是太極拳“發勁攻擊”的組成部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0-8 19:56:0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太極拳之鍛煉連接實戰的瓶頸——接勁
太極拳包含了沉穩、輕靈步法的“沾粘連隨”對於太極拳的實戰應用還有一個“瓶頸”,那就是太極拳所絕無僅有的“接勁”。“接勁”的重要,正如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散手》中所說的“余從澄師遊七年,為之所苦而難到者,只有一勁,曰接勁。能接勁,便是懂勁之極致。功候至此,餘勁皆可勿論矣。”“接勁”的特點就是鄭曼青先生所說的如籃球運動員接籃球那樣既與籃球接觸又不與籃球發生碰撞而立即控制住籃球。學練太極拳沒有“接勁”本領,就像是得到了一台電腦卻還沒有鍵盤滑鼠,得到了一輛汽車卻還沒有駕駛盤操縱器,電腦與汽車都還不能使用相同,包含了沉穩、輕靈步法的“沾粘連隨”也是仍然發揮不了武術作用的,那麼,太極拳特點的本領也只能是在相互接觸之後的推手中玩玩而已,一遇到實戰,太極拳特點的本領就沒有了用武之地,以致使用的很可能還是外家拳硬碰硬的以力取勝的方法。網上實況記錄的1954年那位元著名太極拳家與一位外家拳家的澳門擂臺比武視頻就清楚地反映和證明了這種情況。這是因為實戰搏鬥是不可能雙方先搭手以後再開始的,那種驟分驟合、不可能如柔道、摔跤那樣始終粘貼接觸糾纏在一起,這是所有實戰搏鬥的總特點,太極拳也是不例外的。因此僅僅具有接觸之後“沾粘連隨”的本領仍然是極難在實戰中發揮太極拳效果的。而掌握了“接勁”技能,那就如鄭曼青先生這樣似乎文弱之人居然能將體重二百三十多磅、精技擊的美國兵“接之,跌出逾二丈,撞壁而倒”。由此可見,現代普遍不重視的“接勁”鍛煉對於太極拳是何等的重要!
太極拳的“接勁”似乎並不難學練,因為別人的攻擊,大致可以分為由上向下的劈擊、水準的衝擊、由下向上的勾擊與擂擊、由外向內的摜擊與掃擊等,只要這樣攻擊的手腳都能夠以包含步法的沾粘連隨像接籃球那樣接住,“接勁”也就掌握了。然而其實,要使得不但像接籃球那樣接住,而且要在瞬間發揮沾粘連隨的作用,使得別人不但怎麼也打不著自己,還使得別人立即由於其自己的動作而形成背勢,送上門來挨打,這其實是太極拳沾粘連隨綜合水準的全面體現,如果沒有沾粘連隨的基礎,要想學會這樣的“接勁”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實質上,“接勁”也是“沾粘連隨”的一個組成部分。
太極拳具有獨特武術實戰價值的包括“接勁”與步法之沾粘連隨的鍛煉,涉及到了在追求十分寧靜前提下的神經鍛煉、動態中的最大限度的肢體放鬆與各種姿勢要領的鍛煉,這些無疑都具有十分優良的醫療養生效果,因此,這樣的武術鍛煉無疑又是十分優良的醫療養生方法。
(五)太極拳之強體與實戰的炮彈——內勁
太極拳的沾粘連隨又被稱為“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所獨具的、其他所有武術都沒有而絕無僅有的東西就是包含了沉穩、輕靈步法與接勁的沾粘連隨。沾粘連隨之所以被稱為“四兩撥千斤”,就是因為沾粘連隨是以自己不用力、不主動、不動手的方法使得別人打不著自己,並且使得別人自己送上門來形成暫時喪失攻防能力甚至站立穩定都喪失的背勢。然而,太極拳的武術作用是使得“犯者應手即僕”。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還必需依靠攻擊性的力量,這種力量發生攻擊還要靠主動的爆發也就是“發勁”。另外,太極拳的沾粘連隨是不能單一的,往往是需要夾插一些小的誘惑性的“發勁”,為的是引誘對方用力達到所謂“任他巨力來打我”以作為沾粘連隨的動力。比如主動的“采”就往往會夾插於沾粘連隨中。顧留馨先生1955年12月10日給唐豪先生的信中說:“曽聽楊澄甫說:‘采時不可用抓,只需在對方手上一抹就是采勁’”,顯然這樣的方法是會夾插於沾粘連隨中的。因為虛虛實實的“閃賺”也就是欺騙、引誘對方犯錯誤是任何武術的需要,太極拳也是不例外的。由此可見,太極拳是不能沒有內勁的。沒有內勁的太極拳可以說是幾乎不可能達到“犯者應手即僕”效果的。楊澄甫先生的《太極拳術十要》也明白地說明了太極拳“不用力”鍛煉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真正內勁”。因此,內勁也是太極拳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有很多人認為太極拳的內勁與其他武術所稱為的“勁”與“力”的人體力量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其實這些人既不瞭解太極拳對於“勁”與“力”的術語性詞語的概念,也不瞭解現代運動力學有不需要局部肌肉收縮的傳遞性力量的概念。從古代、近代太極拳經典與近代太極拳家的論說中可知太極拳的內勁就是一種始於腳的傳遞性的人體力量,與一般所謂的局部肌肉收縮的“力”是不一樣的。我在實踐中也真切地體會到通過鍛煉人體是能夠發生這種“勁”的。當然這種“勁”不可能如有的名家所說的可以儲藏在人體中,到需要的時候由“意念”發出來,而是通過學練掌握了發生這種傳遞性力量的技能,需要的時候也是要消耗相當的體能利用地面的反作用才能將體能變為傳遞性力量,而由沒有用力的放鬆的手臂傳遞的。當然發生與使用這種“勁”要比發生與使用一般的“力”所消耗的體能要小甚至要小得多。因此,太極拳所謂的“勁”與一般武術所謂的“勁”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量,是不能混為一談的。而另一方面,也必須清楚並不是凡是太極拳名家所謂的“內勁”就是太極拳的“勁”。事實上有很多名家所介紹與示範的“發勁”並不是太極拳概念的“發勁”,因為這些所謂的“發勁”不僅沒有李雅軒先生所描述的楊澄甫先生髮勁的“坐”的特徵,而且在所謂“發勁”的同時還發生了後腳提起。從視頻中還可以發覺,不少名家所謂的動物抖毛似的發勁其實是利用旋轉慣性的用力,腳僅僅是身軀的支撐而已,發勁的力量並不是由腳而起的,這種“內勁”其實是“力”;從運動力學分析也可以知道這樣的“發勁”與人體力量的傳遞是沒有關係的,因此這樣的力量是不能認為太極拳“內勁”的。
現代太極拳界對於太極拳“內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認為,有的名家認為太極拳不應該有“內勁”,認為講“內勁”是違反太極拳原理的。有認為講“內勁”是不符合《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有認為凡是爆發性的“發勁”都是“拙勁”,而“拙勁”都是“傷身”的。這些名家不知道沒有了“內勁”,太極拳也就不屬於“拳”了,《十三勢行功心解》等提到“發勁”的拳譜都是屬於闡述古太極拳不可或缺的經典;而太極拳傳遞性的“發勁”要求全身最大限度的放鬆,怎麼可以認為是“拙勁”呢?而且“發勁”雖然需要消耗相當的體能,而將消耗相當的體能與“傷身”劃等號在醫學上也是沒有根據的,而且醫學理論與大量的事實證明相當的體能消耗適度對於身體的強健也是有好處的。當然,“適度”是因人而異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0-8 19:56:44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的“發勁”從外形方面看,主要是在小架鍛煉中出現,其實,基礎性的大架是存在“發勁”之神經鍛煉的,而且大架鍛煉中所謂“四兩”的“氣”其實就是強度小的“內勁”。可見太極拳是處處離不開“內勁”的,否定“內勁”是太極拳組成部分的觀點是十分錯誤的。
與否定“內勁”是太極拳組成部分的觀點相反,有許多名家則認為太極拳唯一的或者主要的核心內容就是“內勁”,認為獲得了“內勁”就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了。這種觀念的影響非常的廣。然而,傳遞性的“內勁”並不是太極拳所獨有的。照“內勁”就是太極拳核心內容這樣的觀點,難道有的非太極拳武術也可以稱為“太極拳”了?另外,“內勁”再強大,沒有沾粘連隨發揮“引進落空”的作用,要想有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武術效果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內勁”就像是炮彈,即使是導彈,如果打不准目標,打到太平洋裡去了,殺傷威力再大也是沒有用的。比如武匯川先生的內勁應該認為在楊澄甫先生的弟子中乃至近代所有太極拳傳人中是數一數二的,然而,如樊賡絳先生的《吳雲倬先生晚年記事一二》一文所披露的“吳老師說:‘靳雲亭是練形意拳的,後來也學了太極拳,是孫家的。推手的時候,武老師被靳雲亭用掌按在了右肋上。當時武老師就覺著不好,停了下來……這時靳雲亭並不知道武老師受了內傷……武老師回去後一直沒有好……又感染了肝炎,一下子人就沒了。’”充分反映內勁足與攻防能力強並不是一回事。其實,任何武術,力量都是不可能成為核心的,太極拳也是如此的。因而這種十分普遍的認為“內勁”是太極拳核心的觀點同樣是錯誤的。
綜上所述,學練傳承太極拳,必須認識到太極拳的核心根本是“沾粘連隨”,“內勁”是太極拳不可或缺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但“內勁”不是太極拳特性主要體現的核心;而太極拳鍛煉所追求的精神的安靜、動作姿勢的特殊與培養傳遞性力量所謂“氣”的許多要領,目的都是為了達到掌握包括沉穩、輕靈步法與接勁的“沾粘連隨”與“發勁”的武術技能;而在獲得這樣武術技能的同時,健身、祛病、強體、延年益壽與陶冶品性的效果也就發生了。太極拳的廬山真面目就是如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23 , Processed in 0.00722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