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擊散手實戰的基本條件之二是個人的心理素質。要使精神凝重渾厚,忘我無俱,鬥志昂揚。有關科學研究表明:人體運動的潛能的發揮,在於體能、技能和心理因素的有機結合。為了取得較技的勝利,心理訓練不容忽視。因為與人較量,就是較技、較力及鬥智的綜合體現和運用。事實表明,人們在精神力量的作用下,能夠克服許多困難,產生非凡的動力,幹出超乎尋常的事情。訓練有素的太極拳愛好者,可控肌的範圍大大加強,使大量的分散肌力集中起來,加上源自丹田的能量,具備了常人所發不出的那種威力大、均整協調的內勁,這就是太極拳技擊高手的功力。較量過程中,個人的心態是複雜的,主要心態變化有二種:一是較量前心態的延續和發展;二是較量中新發生的心態變化。較量前要調整好輕敵、怯敵、緊張三種心態。以精神為主,氣勢爭先,“劍到身邊意不亂,拳到眼前亦等閒”。不管出拳踢腳,必須神在手腳前,意透敵背,做到“人未動,意先動,藝要壓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過人,神要逼人,氣要襲人”。意由心生,心靜氣發,四肢皆動。
三、消極退讓不等於舍己從人
有些拳友在對練推手時,自認為把四肢“松”開而不跟對方頂牛便是舍己從人,這種消極退讓沒有技擊效果,實際上這種“松”是丟、是懈。太極拳泰斗楊澄甫先生說:“與敵對手,要隨人所動,不可自動。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反不能由己,能從人便能由己”。理雖奧妙而確切,惟功夫未到,則不易領略其意。
若要感受到舍己從人的妙處,那就首先搞清楚基本勁道的關係並要練得扎實。譬如說什麼是沾粘勁,它就是不丟之勁,如果不明沾粘勁,就不能聽,這個“聽”是指周身皮膚觸覺的聽。不聽,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這個走即不頂之勁,走者走避人的重力,而不與之相抵。不走,就不能化,這個化勁由粘勁與走勁而成。化之要點全在我順人背,化勁中應略含掤勁,無掤勁則化不好,且宜用腰腿。若用手或肩,是謂硬撥,不是太極拳的化勁。初學者多以退步為後化,實不知這是逃避,並非其真化。不化,就不能引,這個引即人不動而引其動,或人既動而引其入於己之路線。不引,就不能拿,發之不中皆因拿之不准,拿之妙,妙在人不知不覺之間。楊氏太極拳自第三代傳授之拿多數不是抓筋、錯骨、斷脈,乃是拿對方勁道,從而控制周身九大關節。拿人非手拿,手拿鈍而易化,拿之樞紐全在腰腿。拿人非力拿,力拿呆而易脫,拿之主使全在意氣。不引不拿就不能發得乾脆。僅是以上勁道就了不好練到位,確需明師指點迷津,言傳身教。奧妙功夫雖由明師教授,然而非本身持之以恆不會有成。到了這步便可理解和感覺到太極拳中一些實在的東西,譬如說是沾連粘隨和不丟不頂,粘就是走、走就是粘和退就是進、進就是退……推手中,如果對方找我的中心(人是一個圓柱體,守住中線,就可使自己重心穩固,隨時化解對方的攻擊),我亦能自然的全身鬆軟圓活,掤住對方將來力引向身外,這就領略到舍己從人的妙處了。
舍己從人和引進落空關係密切,引進落空只是具備戰勝對方的條件,要最後戰勝對方,還須把功夫上升到舍已從人的高度。從人指戰術,舍已講實質。所謂引進落空?就是引動交手對方的重心,使其失去平衡,為我的取勝創造條件。引進落空的條件之一是需要靈敏的“聽覺”,為了取得主動權,彼方總是不間斷地調整向自己的重心和勁點,因此我方必須先于彼方掌握變化的動態。條件之二是靜和蓄,心愈靜,分辨彼方的虛實愈細緻,掌握彼方的動向愈精確,這一層功夫是無止境的。從人的中心思想是根據自己皮膚觸覺“聽”到的,神經系統感覺的,眼睛注視的,綜合對方情況作出分析判斷,然後運用各種手段迷惑對方,調動對方,使對方不知不覺來上當受騙,最後為我所制。舍已要求得機得勢,身心合一,練氣歸神,氣勢騰挪,雖動猶靜,雖靜猶動,最後進入忘我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舍己的功夫具有忘我無私的品格,它不但是技擊功夫,亦是修德功夫。林墨根老師說:“擊倒對方不為強,讓過別人方為高,這是楊氏太極功夫的技藝追求,也是武德的表現”。舍已從人是太極拳用於技擊的精華,它是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終點,但又是起點。因此王宗嶽在《太極拳論》最後告誡道:“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考不可不詳辨焉”。
四、四兩撥千斤需強調牽動二字
拳諺雲:“任他巨力來打吾,牽動四兩撥千斤”。意思是說自已用四兩之力來化解對方千斤之力,是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的技巧。近幾年來,筆者從拳友同道口中聽到的、雜誌文章看到的,說什麼這招或那招用法是四兩撥千斤之妙,少見四兩撥千斤前面有牽動二字。由於把牽動二字省略而淡化了,故有部分太極拳愛好者對此疑惑起來了,四兩是否能撥開千斤?在現實的太極推手對練或散手較技中,有“四兩撥千斤”之妙的拆招用法真是少見,拳友們想體悟感受一下卻難以辦到。
我在1999年觀摩第六屆中國永年太極拳聯誼比賽大會時購買一本名叫《太極名家談真諦》的書,該書文中有解釋四兩撥千斤的語句,文中說:四兩撥千斤其一理由是符合力學原理,只要時機準確,方向正確,用小力勝大力是完全可能的。其二理由是人體的結構使四兩撥斤千斤成為可能,只要不斷地修心練身心,不斷地練勁,直到純熟無比,才可在那零點幾秒的時間內把握一招致勝。我看以上分析不是全無道理,得機得勢、控制時間差問題是大家熟知的,但是講得較為抽象,讓人難以捉摸到位。林墨根老師在1999年抵達廣西領欽州市授課時說:在拳理拳法研討中,我曾想過四兩是否撥得開千斤?這個提法是否科學?經過多次實踐與思考,四兩撥千斤需要強調牽動二字。拳經中的牽動四兩撥千斤不宜淡化牽動,試問不牽動對方的重心,又怎能實現四兩撥千斤之妙呢?打是不對,不打也是不對,要打在對方的腳根上才對,此話會啟迪大家體悟“牽動”之道。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牽動對方重心的方法和技巧。記得林墨根老師在欽州授課示範動作要領時,有一位練了幾年南拳北腿後改學太極拳的青年教師,提出想感受一下四兩撥千斤之妙。年己八旬的林老師,即興站在圈內,只用一根手指(右食指)便把這位青年人發放跌出二、三步。在座的拳友們不禁驚奇了,接著報以熱烈的掌聲。過後這位青年教師對同道談及此事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親身感受更為真實,否則,我還以為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是句過份誇張的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