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174|回復: 2

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 李經梧太極內功的修為方法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6 20:32: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6 20:33 編輯

作者:王大勇、史紹安

內功是太極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拳藝水準,增加技擊力度,亦可強化人體抗禦外力的能力。這諸多功能均來自於“內氣”鍛煉,以及“氣動”與“體動”的完美結合,而內功的獨立修為則是前提。

大多數習練太極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其實,這就是內功訓練的總體內容和行拳要求。所謂“以心行氣”就是指用意識引導內氣,並按人的意志循經運行;所謂“以氣運身”就是把內氣運送到身體的某一部位或某幾個部位去,產生所需要的“內勁”,進而提高拳技。這種“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修為目的:一是需要“意識”能動地參與,並作為內氣的嚮導;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收腹,呼氣時掤腹)作為引子啟動內氣運動;三是要練就的功夫是“內氣”的細、慢、深、勻地運行和有秩序地開合。其具體的訓練內容、技理和程式,可做如下表述:
一、以心行氣,自然循經

這裡所說的自然循經,並不是按著經氣在經脈中的自然流注規律,周而復始地進行氣血流注迴圈,而是按著十二正經的走向循經。即按《靈樞·逆順肥瘦篇》記載的“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的規律循經。

自然循經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身靜、心靜的基礎上,把意念放至兩腳底部,內觀隱白、大敦、湧泉穴,然後由意念引領,由上述三穴吸氣上行,過內踝,沿腿內側(足太陰、厥陰、少陰經)上行,連屬脾、肝、腎,上行之內氣聚於膻中穴與手之三陰經交接,此吸畢。手三陰之氣由肺、心包、心呼出,出腋下,沿臂內側(手太陰、厥陰、少陰經)前行直達少商、中沖、少澤穴,此呼畢。經氣交接于商陽、關沖、少沖穴,沿手臂外側(手陽明、少陽、太陽經)上行,連屬大腸、三焦、小腸。上行經氣過肩胛,達頭面,內氣聚於百會穴,與足三陽經交接,此吸畢。經氣由百會穴呼出,入足三陽經下行(足陽明經入缺鹽穴,從身體正面下行過膝,足少陽經經身側線,足太陽經由背後下行),連屬胃、膽、膀胱。下行內氣直達厲兌、竅陰、至陰穴,此時畢。內氣交接于隱白、大敦、湧泉穴,進行下個迴圈。迴圈遍數自定,最後意念放回腳底。

這一訓練內容的目的有三:一是溫通經脈,二是摩蕩內臟,三是進一步深度靜心。
二、以心行氣,充實帶脈

帶脈的“帶”字含有腰帶的含義,它是人身經脈中唯—一條橫向圍身一周的經脈(其它經脈均為縱向)。其主要功能是“約束諸經”,即循行於軀幹的所有陰陽經脈均受到帶脈的約束。另外,《靈樞·經別》中說:“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這說明帶脈的起點是命門穴(即在脊骨由上向下數第十四椎,亦即現代醫學所說第二腰椎棘突下),亦即帶脈同足少陰腎經在命門穴處相聯屬並出自督脈,行於腰腹,而腰腹部是沖、任、督三脈脈氣所發之處,故帶脈與J任、督、沖三脈有著密切關係。

充實帶脈的方法是:用意念引導由湧泉穴吸氣,循少陰經上行至會陰穴再轉向臀後,過督脈長強穴,使內氣提至命門穴,此為吸為合。然後,內氣由命門穴發出,沿腰兩側向任脈神闕穴及小腹運行,並使內氣扣合,此為呼為開。之後內氣按原路收回“命門穴,此為吸,為合,不再放至足下。下一個迴圈即內氣從命門穴發出達腹前會合,複又收回命門穴,即如此進行一開一合之運行。開時,腹掤起(不是鼓肚子);合時,腹放鬆。訓練次數可自行掌握。

這一訓練的技理和目的是:訓練腰部的掤勁,使腰成為人身之強有力的機樞,從而成為全身運動的主宰,即拳論所說“腰為第一主宰”,同時訓練了腰部的內氣鼓蕩,亦即經梧先師所說,把自己的腰練成一根“鐵軸”(即如磨盤之鐵軸)。
三、以心行氣,丹田內轉

丹田內轉的方法是:以意念為引導,由湧泉穴吸氣,內氣經前述路線上提至命門穴。稍加停頓,內氣由命門穴經腹內壓向神闕穴,此為呼為開。這股內氣在腹內形成一個以“下丹田”為球心,以命門、神闕穴連線為直徑的氣球。該球體具有三維運動的樞軸,即上下之縱軸、前後之橫軸、左右之橫軸。首先,以意念引導此“氣球”在前後之橫軸上向左徐徐旋轉三十六圈,意念中,此球越轉越大,其球面外緣上達膻中穴,下達中極穴;然後向相反方向緩緩旋轉二十四圈,意念中,此球越轉越小,其球面外緣縮到小於“丹田”。爾後,此球再在左右橫軸上,先向前再向後各旋三十六圈和二十四圈;接著,此球又在上下縱軸上左、右旋轉同樣圈數,意念中球體大小變化同前。還可以把縱軸旋轉到四隅方向,進行“丹田內轉”訓練。在整個“丹田內轉”過程中,帶脈始終為起始狀態,口鼻呼吸自然。做完此功,內氣複歸命門穴為之吸為合,帶脈放鬆,內氣按原路放回腳底。

這一訓練的技理和目的:訓練內氣的陰陽既濟和內氣充盈,逐步達到“勁由內換”的目的。
四、以心行氣,貫通二蹺

“蹺脈之‘蹺’字,有足跟蹺之義。其具有疏通一身陰陽之氣,調節肢體運動的功能,故能使下肢靈活。衛氣的運行主要是通過陰陽蹺脈而散佈全身”(孫國傑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針灸學》第73頁)。陰蹺脈起於足跟,沿內踝上行至頭面;陽蹺脈亦起於足跟,沿外踝上行於頭面,二蹺交接於面部睛明穴;陰陽二蹺主肢體兩側之陰陽,陽蹺主持陽氣,陰蹺主持陰氣(同前)。

貫通二蹺的訓練方法是:意念由足心移至足跟,由內踝下至照海穴(又名陰蹺,在內踝尖下凹陷處)吸氣,內氣沿大腿內側,進人前陰部,然後沿腹部上行人胸內,入缺盆穴(鎖骨上窩處)向上出人迎穴(喉結兩旁頸動脈搏動處)前,達於鼻兩旁,終於眼角下睛明穴,此吸畢,為合。內氣由意念引領由睛明穴發出為呼,沿鼻旁下行過嘴角地倉穴,下行至肩頸交界處,沿肩行身側,繞肩腫後側,沿身體側線下行至髖骨尖後,繼續下行至足外踝下申脈穴(足外踝下凹陷中)此呼畢,為開。過足跟底,通申脈、照海穴,進行下一迴圈。做此功次數自定。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6 20:3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這一訓練內容的技理與目的:通過貫通二蹺,可鍛煉下肢運動的靈活與矯健敏捷,增強“勁起於腳跟”的力度亦增加下盤的穩定性。
五、以心行氣,抓閉命門

以心行氣,抓閉命門,是李經梧先師太極內功的核心功法之一。其訓練方法雖簡便易行,但卻是內功修為的根本性環節。其訓練方法是:身體在太極式基礎上,膝部慢慢向下彎曲,身體重心下降,並使腰脊呈弓形,虛領頂勁。此時兩手在身體兩側,五指張開,指尖朝前,手心向下,松肩松肘,達呈半蹲狀。由意念弓;領內氣,自腳心湧泉穴吸氣,沿足少陰經上行至會陰穴,轉向臀後,過長強穴,達命門穴。兩手從吸氣開始,抓氣上提(手臂未動),手指的收攏與內氣運行同步,內氣達命門穴時,兩手攥成實拳,拳心朝內,同時十趾抓地。此時,命門穴掤起,帶脈亦跟隨掤起。用意念把命門穴掤起之狀保持住,即摒住內呼吸,口鼻之外呼吸正常進行而不影響腰間掤勁。此時,意念專注命門穴,保持若干時間(長短根據自身身體情況和內功之深淺自行掌握。但應該是越練保持的時間越要加長才好)。之後,把掤勁鬆開,意念引領內氣按原路徑放到腳底,兩拳隨內氣下行而慢慢鬆開。稍停後,再進行下一次抓閉命門訓練。訓練時的抓閉次數可自行掌握,最好不少於五次。

這一訓練的技理和目的是:以“後天之氣”滋養“真元之氣”,以水穀之精輔佐先天之精。使之固本培元,強腰健腎,進而充盈骨、脊、腦三髓,達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素問·靈蘭科典論》)的目的。
六、以心行氣,太極循經

所謂太極循經,就是對內氣進行循經訓練。其訓練方法是:在太極式基礎上,意念放於兩腳底,內觀足太陰、厥陰、少陰三經脈之井穴:隱白、大敦、湧泉穴;由意念引領此三穴同時吸氣,內氣沿三脈各自上行。其中足少陰腎經過照海穴時,意念帶動陰蹺脈氣動,一齊上行;足少陰經過築賓穴時,意念帶動陰維脈①氣動上行。此五經脈內氣並行於大腿內側,達前陰部,交於會陰穴。此時,意念帶動督脈、沖脈②氣動,內氣轉向臀後,分為兩股,其中一股沿沖脈別入脊柱內上行(此即為氣斂入脊骨);另一股過長強穴,沿督脈上行,內氣共達命門穴。此吸畢,為合,為蓄,為陰(全部走陰脈,督脈除外)。稍加停頓,內氣由命門發出,上行經大椎穴,內氣分別由手、足三陽經、陽蹺脈、陽維脈③沖達四肢末端各經脈井穴和腳跟;與此同時,內氣推動脈外之衛氣,氣達體表,毛髮攻起,四肢末端掤起(不加拙力)。在內氣由命門發往四梢時,亦由命門發向神闕穴,帶脈同時掤起,即為“氣沉丹田”。此呼畢,為開、為發、為陽(全部走陽脈)。內氣交接于各陰經井穴。接著吸氣,內氣沿各陰經脈收回體內,手三陰經氣聚於“上氣海”(膻中穴);足三陰經脈聚於“氣街”(中極穴至關元穴),爾後上、下兩股內氣沿任脈人神闕穴,過“下丹田”(亦為氣沉丹田)達於命門,此時帶脈鬆開,此吸畢,為合、為蓄、為陰(全部走陰脈)。內氣再由命門發出進行下一迴圈。需要明確的是,內氣合時應緩、深、細、勻,而開時應迅速達於四梢。這就是《黃帝內經·靈樞·動輸第六十二》所說“氣離髒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

這一訓練之技理已含文中,其訓練目的只有一個,即為太極拳帶功行拳或推手積蓄內在氣機。

注:①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築賓穴(足少陰經),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大陰經相合,過胸部,與任脈會於頸部。

②沖脈,起於小腹內,出會陰穴(任、督、沖脈為一源三歧之經脈,均過會陰穴)向上行於脊柱之內,其外行者,經氣沖穴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唇。其為十二正經之海。

③陽維脈,起於足跟外側金門穴(足太陽經),向上過外踝,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部,經肋後側,從腋後上肩,至前額,再到項後,合於督脈。
七、以心行氣,太極看手

太極看手式,又稱活步川字樁。是李經梧先師內功中的重要訓練內容。其訓練方法是:在無極式基礎上,左(或右)腳開步與肩同寬,兩手自然垂於身側,含胸拔背,百會穴向上虛虛領起。意念放至兩腳底湧泉穴。由意引導內氣,由湧泉穴吸氣,沿足少陰經提至會陰穴,轉向臀後,循沖脈人脊骨,同時循督脈提至命門穴,此為合、為吸、為蓄。與提氣的同時,兩手握拳,手臂緩緩抬起,軀幹半面向左(或右)轉,左(或右)手在前舉起與眼同高,並由拳變掌,掌心斜向前,為實;另一手提至前手肘彎裡側,亦由拳變掌,其“小魚際”朝前下方,為虛;與此同時,左(或右)腳向前上半步,全腳掌落地為虛,後腳為實。意念引導內氣由命門穴發出,沿手足三陽經發至四梢各經脈井穴;此時手指、腳趾掤起,前手與後腳為實且內氣呈對拉之勢;後手與前腳為虛,內氣助推實手、實腳;眼神由實手中指尖放出去。此為呼、為放、為開。但內氣不外泄,掤在體內,外呼吸保持自然,不可憋氣,內氣在實手、實腳間反復湧動:實腳內氣下沉,則實手亦助推出,反之即收回,眼神亦隨之放與收。如此反復湧動三至五次後,再換另一側,從頭練習,惟方向相反。

這一訓練內容的技理與目的是:根據太極拳推手,兩相對待時的要求,訓練接勁和內氣的虛實變化。同時也訓練了內呼吸同外呼吸的兩相分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6 20:35: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八、以心行氣,身備五弓

“一身備五弓”,是太極拳行拳和推手過程中,使內勁與身形合一,產生八面彈性勁的技術要求。即軀幹為一張主弓,上、下肢各為一張與身弓聯屬、聯動,並可各自發出彈性勁的分弓。以心行氣,訓練備五弓的方法是:在太極樁基礎上,內氣沉入兩腳湧泉穴。意念引領內氣由此穴吸氣上行。與此同時,身體整體下降,成馬襠步,兩手漸握成拳,收於腰側,拳心向上。內氣過會陰穴達命門穴,為吸、為蓄。內氣由命門穴上提至大椎穴,發往四梢。與內氣下沉同時,雙拳漸變立掌,掌心朝前,沉肩墜肘,向前推出,與眼同高;內氣同時到達腳跟、腳趾(腳心虛起,五趾抓地)和指根、指端,手心含住。此時,命門穴後吐,帶脈掤起,尾閭前翻。此為呼、為發。稍加停頓,內氣慢慢收回命門穴,收氣時,雙手回收。但指根、指端仍保持前掤之意;脊背掤勁不丟,兩腳心由虛漸實。下一迴圈,內氣仍由命門穴發出,重複上述運行,身形動作同前,配合一致。當兩腿酸軟難以支撐時,可把內氣放回腳底,緩慢起身,調整片刻,再繼續訓練此功。此功亦可做單臂、單腿,即拗對之臂、腿的訓練,只是需要前手領轉腰脊拉弓,而另手按於胯旁;相應之腿則相配合轉踝、旋膝。還可以做兩臂同時向身體兩側之拉弓訓練,行氣如前。

上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訓練,是單獨的內功修為,既需要凝神貫注、意念集中,又不要使意念過重,要平心靜氣地體悟內氣的運行。這個訓練既可一整套全部進行,又可以把某一或某幾項抽出來單獨訓練。當內氣訓練得充盈時,即可帶功練拳架;當正氣不足時,再練內功,然後再去帶功打拳。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帶功打拳時,就不要再去內視穴位和內氣流向,而是用意識指揮內外合一,使意到、氣到、勁到。如果帶功打拳過程中仍然意在內氣的流動,則必然神滯、氣滯、動作也滯,而成為行拳之大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52 , Processed in 0.00680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