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18 19:42 編輯
作者:魏坤梁
搬攔捶是太極拳五捶中最著名的一捶,也是楊氏傳統太極拳套路裡重複出現頻率最高的拳式之一。本文介紹我是如何習練搬攔捶的,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和探討。我將搬攔捶的習練過程分為5個步驟。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步驟的劃分在習練中是沒有明顯前後節奏區分的,5個步驟的區分主要是為了敘述的方便和有條理,實際的習練是前一步驟已經包含了後一步驟的部分某些領先動作、後一步驟則又包含了前一步驟部分某些延續動作而一氣呵成的。 搬攔捶在楊澄甫先生所傳授的傳統太極拳套路往東的第一段裡,1930年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反映是銜接於“手揮琵琶”之後,然而《太極拳體用全書》反映約1930年之後, “手揮琵琶”與搬攔捶之間加上了一個“左摟膝拗步”。套路中別的搬攔捶除了兩個銜接於“撇身捶”之後,其它各一個分別銜接於“轉身右蹬腿”、“白蛇吐信”和“彎弓射虎”之後。而銜接於“撇身捶”與“白蛇吐信”之後的搬攔捶,《太極拳體用全書》反映是銜接於前一拳式的推掌之後,現在在推掌與搬攔捶之間都有一個右沖捶。對於這一右沖捶,從介紹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軒、崔毅士、傅鐘文、趙斌、楊振基等等先人套路中可以發現,說法不一,有說是弓步沖拳,有說是坐步沖拳,有說是扣拳。應該認為這一動作可以有不同的外形、也是可以有多種用法的。而當身軀完全移于左腳上之後,所有的搬攔捶的動作又都是完全一樣了。 應該認識到在太極拳套路的習練中,必須有如下這樣的意識:那就是在假設東西方向的行進中,應該假設一條通過自己身軀中點的東西方向的直線(設稱為“前後中軸線”),並假設這條“前後中軸線”是正對前方敵人身軀的正中;另外再各以自己兩肩為兩點各假設兩條與“前後中軸線”平行的直線(設稱為“左線”和“右線”)。練拳的始終,右肩往前轉動的左轉身右肩的外側不能離開“右線”,左肩往前轉動的右轉身左肩的外側不能離開“左線”。因為如果離開了,顯然自己一個肩的外側就暴露在敵人面前的正中而形成背勢了。然而,這種敵我雙方的體位關係,很多人在練拳與推手中都沒有注意,這種練拳就明顯脫離了實際而純然屬於自己單人的活動了,而推手中則往往會成為被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太極拳的鍛煉中應該始終要有“前後中軸線”、“左線”和“右線”這樣三條線的意識。 我是這樣習練搬攔捶的: (1)轉腰收拳 設身軀移于左腳之上,右肩緊靠“右線”,以右胯為軸、含胸、身軀左轉,同時右手臂被左轉身所帶動,手腕以肘為軸向下作順時針弧形移動至拳面朝下,從俯視角度看,雖然這時胸部朝向西南方,兩大臂與胸部形成的弧的延長弧線仍然要有將前方的敵人包裹於其中的感覺和實際態勢。另外又同時,由於被左轉身所帶動,左臂似乎像是被甩向身軀的左側前方那樣移動,但左臂幾乎仍然保持原來弧形的形態,即肘總是處於肩腕連線的外方,雖然外形上左手是由下向後向上劃弧,而從與身軀的相對位置看,其實就像是由下往上摸一個很大的球,手臂漸漸內旋,使得原來的手心向上變為手心向右而已,與身軀的位置沒有發生左右前後的變化。 【注意】很多人在這一動作中身軀是以左胯為軸、或以腰脊為軸左轉,這樣的左轉身,右肩外側都離開“右線”向左移動,右肩的外側就暴露於敵人的正面正中而形成了背勢,因此是錯誤的。很多人這一動作的身軀後移還是身軀本身主動用力造成的,前腳成了被身軀所拖拉動的被動的肢體,從而既前腳不能前進、又後腳不能後退而成了“雙重”,因此也是錯誤的。按照太極拳原理,身軀的後移不能由身軀主動用力,應該由前腳的支撐所推動,使得推動身軀後移的勁力是“其根在腳”的,是“由腳而腿,由腿而身”的。這樣的話,不僅移動沉穩,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雙重”。 (2)縮右胯上步 以左胯為軸縮右胯,身軀微右轉,使得體重完全落于左腳,從而帶動右腳提起。繼而隨著右胯的繼續內縮和身軀右轉,右腳向正前方邁出腳跟著地,兩腳跟的內側緣約在同一條前後線上。也由於身軀右轉的帶動,右手腕繼續由下向左順時針弧形移動至左肋前,拳心朝下,拳面朝左後下方,手腕正對自己的胸(腹)背正中線。右拳從沖拳至此的這一過程中,從俯視角度看,手腕的運動軌跡呈微微的由前往後再往左後的順時針的弧線。也由於身軀右轉的帶動,左手繼續上移,內旋變為手心向前,由於此時雖然胸部仍然朝向西偏南,但面部朝正西,因此左手高約位於肩上耳下的外側方。兩大臂與兩肩連線的夾角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不變。 【注意】很多人右腳提起向正前方著地不是由於縮右胯所帶動,而是在身軀還沒有轉向正前方時大腿主動用力引起的。這樣,一方面,右腳的提起是側對向前方敵人的,提起右腳的膝是不可能朝向前進方向的正前方而是朝向前進方向的左前方的,要等到右轉身後才能向正前方著地,形成了容易遭前方敵人攻擊的破綻;另一方面,主動動作的“輕靈”必然滯遲於被帶動的動作,在實戰中必然延誤時機;再一方面,與被帶動相比較需要多消耗體力。因此,這種方法對於太極拳而言是錯誤的。 (3)轉腰搬拳 在腰的作用下,左腳向後蹬地,推動兩胯載著身軀前移,同時腰脊向後撐,使得身軀以右胯為軸往前送左胯右轉身至身軀朝向正前方,左肩緊靠著左線,轉身是以腰脊領先像是圓心在前的圓形立柱的滾動,由於這樣的右轉身而右腳尖被帶動外撇全腳著地。這種身軀的右轉像是豎著毛巾的絞動,毛巾的下端發生了順時針的扭轉,扭轉就由下向上延伸那樣,著地的左腳雖然外形沒有移動,但右轉必需由左腳的腳底開始發生的由左往前往右的內旋所引起,之後這種內旋向上依次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