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007|回復: 4

“拳勢”學說要義分析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15 11:0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1-15 11:08 編輯

余水清, 鄢紅潔, 袁威
(武漢體育學院,430079)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中國武術最基本的技藝是拳術,然而明代以前何謂拳?這在學理闡述層面尚缺乏系統的文獻記載。《漢書•藝文志》收有“手搏六篇”,理當是最古老的拳法專論,可惜早己亡佚,今只見其篇名。宋初調露子著(角力記),乃古代摔跤史話,未涉及拳學。直到明代中葉,唐順之著《武編》,始輯有較系統的武術專論多種傳世,其中《拳》論是其重點列在首篇,成為拳學最早的開篇立論之作。並親撰“拳勢”專論一節冠於篇前,深刻論述了拳術勢法之學理,成為全篇文論精要之所在,學術價值甚高。

1 “拳勢”學說闡釋

《武編》作者唐順之,字應德,號荊川,生於明正德二年(1567年),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嘉八年舉會試第一,為文科狀元,官至右儉都禦史,代鳳陽巡撫,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名將之一,又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他是在浙東沿海指揮抗倭戰鬥之際,時逢威暑居海舟染疾,因軍情緊急而負疾督戰,貽誤醫治,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病逝軍旅,終年53歲。

唐順之文武全才,著述宏富。據《明史》本傳載:“順之於學無所不窺,自天文、樂律、地理、法弧矢、句般、壬奇、禽乙;,莫不究極原委。盡取古今載籍,剖裂補綴,共分部居,為《左》、《右》、《文》、《武》、《儒》、《稗》六編傳于世,學者不能測其奧也。”另外還著有《荊川文集》一部。《武編》是一部軍事學類書,系作者分類纂輯古代兵學之作,全書分為前後兩集,各6卷,前集主要輯錄兵法理論資料,後集主要輯述用兵實踐方略。在前集卷五,輯有古代武術專項文論多篇,包括:牌、射、弓、弩、甲、拳、槍、劍、刀、簡、捶、扒等。專述拳械技理及操練方法,作者輯此,顯然是作為供士卒進行戰術訓練之用的教材系列。若從武術文獻學的角度而論,這就是最先收錄入兵典中的古代武術文獻。

唐順之所著“拳勢”專論,是從武術技法的根本原理出發,率先提出並深刻闡明了作為拳技之精髓的攻守藏變之勢和虛實之道與驚取之法的問題。這是對中國武術本質學問所作的辯證思考,同時也是為拳學以“勢”立論所作的精闢論證。

“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橫邪側面,起立走伏,皆有牆戶,可以守,可以攻,故謂之勢。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作勢之時,有虛有實,所謂驚法者虛,所謂取法者實也。似驚而實取,似取而實驚,虛實之用,妙存乎人。故拳家不可執泥裡外圈、長短打之說,要須完備透曉,乃為作手。技欲精、欲多;用欲熟、欲駿、欲狠。兩精則多者勝,兩多則熟者勝,兩熟則駿與狠者勝。數者備矣,乃可較敵。”

這是一段只有166字的“拳勢”專論,它將何為拳勢及拳勢之要義,論述得條分縷析,層次分明,非常精闢透澈,充分顯示出作者在文武兩道的大手筆風範。“拳勢”之論的核心,重在論述“勢”與法的辯證關係,其文從開篇至‘‘妙存手人”。可分為3層要義加以論述:首先是論拳術為何立勢?及何為拳術之勢?接著論述拳勢中的“定勢、無定勢、不失勢、把勢”等問題;然後是論拳勢中的虛實之道與驚取之法。

原文曰:“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橫邪側面,起立走伏,皆有牆戶,可以守,可以攻,故謂之勢。”只此寥寥數語,明確提出全篇文論之主旨。第一句“拳有勢者”實含有兩層要義,其一,前3字“拳有勢”應首先作為一個整句加以理解。所謂“拳有勢”,就是首先肯定作為拳術,它必須具有勢法!反之,拳若無勢,就不應稱其為拳術。這是唐順之率先提出的一個明確而重要的學術論點,此前尚無文獻論及。因而可以認為,“拳有勢”或者說“拳(必)有勢”這個論點,實質上就是為拳學所作的立論之言,也回答了何為拳術這樣一個帶有定義性質的問題。其二,再按“拳有勢者”這一整句分析,這裡的“者”字,並非語助詞,意在將拳之所以有勢的問題提出來,再與第二句相連論,其意即:作為拳術,不僅必須有勢,而且,拳中之勢就是為了在搏鬥較技之中,利於應對周旋,求取機變。故稱“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不過,若就“拳勢”的深層學理而論,這開頭兩句還只是點題之言,當然,也可說是全篇文論之綱。

何為拳術之勢呢?作者接開頭兩句之後所述6句,就是論述作為”拳勢”應具有的基本特點及要則。所謂“橫邪側面”,是指較技者兩人在搏擊演變過程中,雙方所處的相對角度與位置而形成的4種互相對峙之面,即:橫對正、或邪(斜)對正、或側對正,以及正面相峙。所謂“起立走伏”,文義比較明確,是指動作形態而言,即:或浮起、或立架、或走轉、或沉伏,經分析可知,“橫邪側面,起立走伏”,都是對拳勢動形的描述,是拳勢的表像特點,也是行拳“作勢”的運動體現。原文中有所謂“作勢”一說即此。但是,這些表像動形,並不足以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拳勢”,因為,拳勢除了表像動形外,還必須含藏著相應的攻防應變之技法要則,即如文中所謂的“皆有牆戶,可以守,可以攻”,如是,“故(可)謂之勢”。這說明,作為“拳勢”,它必須是外顯拳腳動形,內藏攻防機變,有此內外相合,才可稱作“拳勢”。而這一論點,也是對“拳勢”下的定義。

原文中”橫邪側面”之“邪”,以及“牆戶”一詞,都是拳學的重要學問點。所謂“邪”,在此義同“斜”,偏斜之意。拳中斜與正相對而言,如同兵學中之“奇正”。作者在其所作《槍》論中,劉“‘斜”這一概念有闡述。其文謂:“攻行激守,皆為正;攻內有化,為斜以金木水土為正五行,五行有變,上下跳躍走步。謂之不正,為斜,斜:偏也”。《孫子兵法》論“奇正”之理曰:“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熟能窮之!”。關於“牆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武術家就曾論及。史載越王勾踐曾問劍道於越女,女在答問中指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顯然,越女所渭“門戶”,也就是唐順之說的“牆戶”。然而“牆”與“門”這一字之微妙差別,表明了時代前進千餘年後明代武術家,其經驗學識已有新發展,標示著武技的成熟與進步。古人用字既慎且精,據《論文解字》:“戶、護也,半門曰戶”;“牆,垣蔽也,人之有牆,以蔽惡也”。這說明“門戶”、”牆戶”,都是嚴防敵手攻擊之技術。但門戶意單而牆戶意深!俗稱“手是兩扇門”,意近此。古人把這作為一個學問點提出來,深思之,還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或攻或守問題,而是要研究寓攻於守,深含機變之勢。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15 11:02: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1-15 11:11 編輯

簡而言之,何為拳術之“勢”呢?大凡二人較技相搏,其周旋演變過程,必然會由於兩者所處相對角度的不斷變化而形成幾種不同的相交會之“面”,常體現為“橫、邪(斜)、側面”相對;其動形又體現為”起、立、走、伏”等不同態勢相峙。這是拳勢外形之演變使然。但這樣還不足以成“勢”,此中還必須含有如“牆戶”之可以護衛自身的能力,使自己常處於既“可以守”,又“可以攻”的主動靈活位置。有了這些武技基本技術要素的相合與互動,就構成了拳術之“勢”。

“勢論”的第二層要義,涉及“定勢、無定勢、不失勢、把勢”等勢法之變的問題。原文曰“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所謂“定勢”,在這裡,”定”是說拳勢皆有一定之規,而不是固定不變之意。定是與變相對而言的,所謂定,是暫時的,體現為拳勢動形之暫定或稍定;變則是貫串始終的,“拳有定勢”,意為行拳走架之中,其拳勢當然是有一定之規的。

所謂“無定勢”,在這裡,“無”應理解為不可有、不必有之意。“無定勢”,即不可有或不必有動形定立難變之拳勢。“而用時則無定勢”:所謂“用時”,即較技過招之時。此句是繼上句“拳有定勢”的轉意語。兩句相連之意京是:作為拳術,其拳勢是有一定之規的,但是,在較技過招之時,就不可有也不必要動形定立難變之勢法。這說明“無定勢”的前提,當在“用時”和“變”中。

所謂“不失勢”:“失”者、丟失之意。“不失勢”:即不可丟失勢法。文中“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這三句應連貫起來理解,前兩句是前提,後一句言竅要。意為:在相搏與互變之中,雖然不必要用定勢之法,但是,切不可因此而疏忽大意,丟失常備之勢法。因為,疏忽失勢,立刻會喪失主動。

所謂“把勢”,“把”者,把持、把握之意。“把勢”:把持住變中之法勢”,“故謂之把勢”:這是相對於前面三句之意而引伸出來的結語。意為:拳家只有善變而又不失勢法之機理,常處主動,如此才可稱為好“把勢”。由以上分析可見,武術家常說:“練肘時有定規,用時無定法”,符合上述意理,也是經驗之談。要能在千變萬化的行拳走架過招中,嚴密把握住拳技的基本法勢,而又不輕露形神勢法,常持主動,才能真正能理解“把勢”之學理。民間俗稱習拳者為“玩把勢”的,其意當源於此。

“勢論”的第三層要義,著重論述行拳作勢時的虛實之道與驚取之法。原文曰:“作勢之時,有虛有實,所謂驚法者虛,所謂取法者實也。似驚而實取,似取而實驚,虛實之用,妙存乎人。”文論著重指出,凡行拳作勢,皆含有虛其之理,並以驚取之法闡明虛實之道,從而進入拳勢學理的更深層。

關於“虛實”,原本是一個古典哲學概念,兵家尤重。武術拳勢技法中的虛實之理,則含有技法與心法兩個層面及其相互作用之特點。所謂“驚、取”,這是一個典型的武術學理概念,文中所謂的“驚法”和“取法”,其實並不是確指某一個具體的拳技招法,而是用以表述拳技招法的運用效應,因而含有謀略之義。故原文言及驚法和取法時,作者連用了兩個“所謂”一詞冠於前。勢之言驚取,所I句皆針對敵手,作者以驚取之法來閘釋虛實之道,這就使拳勢中的兩個相關概念的學理要義比較容易理解。“虛實”之理的實際運用,其妙竅概不外”虛者實之,實者虛之”,拳勢中的虛實之道亦然。而驚取之法的運用,其妙竅也在於把握好驚取之間或虛實之間的關聯與互變。關於驚取之法的運用要領,戚繼光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的“拳圖訣語”中講到三種,即:“上驚下取,閃驚巧取、低驚高取”。本《拳》論篇後部所輯拳法,對“驚法”也有專述。皆可參悟。

若究此小節原文八句之要義而論:前兩句是提出“勢有虛實”的問題;第三、四句是以驚取之法闡明虛實之理;•五、六兩句是最重要,指出驚取之法中的虛實之道,必須貫串“虛者實之,實者虛之”之妙;七、八句則是強調:虛實之理的實際運用,若要真正達到妙境,最根本的要素在於全面增強自身素質。

2 全面研究“拳勢”學理

以上是對“勢法”專論所含三層要義的簡要分析,但“拳勢”之論並未結束。筆者接著對與拳勢學理密切相關的兩個重要問題作了進一步論述,一是告誡“拳家”對拳勢學理必須全面研究,不可偏執陳說;原文曰:“故拳家不可勢泥裡週邊、長短打之說,要須完備透曉,乃為作手”。一個“故”字,意在承接上文而轉向“拳家”,所謂“拳家”,即研究拳術的專門家;所謂“裡外圈、長短打之說”,皆為武術界陳說,作者是以此作為具有“執泥”含義的例舉。凡陳說雖為前人的經驗總結,但它並不能永遠切合勢法常變的客觀實際。因而作者特此告誡“不可執泥”。真正的較技拼搏,虛實之理全在於巧妙運用,作勢使招,應盡可能給敵以錯覺。比如:似用驚法,若不欲取而實取;或者似出真招,若欲直取而實驚。此即所謂”似驚而實取,似取而實驚”,如此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虛虛實實,變幻莫測,就會令對手刁;可捉摸,非常被動,這就是拳勢之中虛實之理的實際運用。不過,欲達妙用之高境,還在於“拳家”自身實踐經驗的豐富與成熟。此即原文所謂:“虛實之用,妙存乎人。”作為研究拳術的實踐家,對以上所述拳勢學理,必須全面領悟,靈活運用,務求實效,切不可偏執於什麼“裡外圈”相克、“長短打”熟優之類的陳說。重要的是,“拳家”必須把技法掌握得“完備”些,將拳勢學理研究得通曉透達些。能如是,方可稱為一位善於運作拳勢的高手。

二是論證技術要素與制勝規律之間的辯證關係。著筆不多,所論議理精彩而深刻。原文曰:“技欲精、欲多,用欲熟、欲駿、欲狠。兩精則多者勝,兩多則熟者勝,兩熟則駿與狠者勝。數者備矣,乃可較敵。”這堪稱“拳勢”專篇的結論。文中“技”,指技法、功夫;“用”指法的運用;“欲”;應為拳家個人的意志或願望;“兩精”之“兩”,指較技者二人;文中“駿”字,典注;音搜,索也,可理解為攻取快捷之意。

這是《拳》篇“拳勢”專論的最後一小節文論,帶有結論性質。原文七句之要義為:前面兩大句點明了作為”拳家”的行拳意志,同時也論證拳技之精與實際運用中多、熟、巧、狠的關係。第三、四、五句,是論證較技兩方在技術與心理素質上只要出現微小差別,都將會決定誰最終制勝的辯證法則,而這一點雖然在實踐中也會出現例外。最後的六、七兩句明確強調,“拳家”若能具備以上所論各項勢理,進行較技試敵,就握有勝算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15 11:03: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1-15 11:04 編輯

作為學者、軍事家和武術家的唐順之,緊緊抓住拳中之“勢”作為拳論的根本立足點,並以虛實之道和驚取之法來闡釋拳勢之變和制勝之機,從而達成以“勢”理而論拳理。並揭示出拳中含勢,勢中藏變,變生虛實,因變制勝的較技法則。構建起比較符合較技實踐的拳學理論之基本框架。

勢與法為此文論之中心,而虛實之用與驚取之法,則是唐J頃之在勢論中率先提出的較技法則。這是《拳》篇最重要的學術特點。作者之精論所體現出的學術思想,既基於古典哲理與兵學原則,充滿辯證法;又具有高超而豐富的武學技理實踐經驗的積累充作論證根據。

值得深思的是,“拳勢”專論所闡述的較技制勝法則,決不只是為(拳)而言,其學理實可通諸兵械。筆者之所以將《拳》列為首篇,而又將“勢論”冠於《拳》篇之前,實含有以“勢論”而涵蓋諸技之深意。

由這篇“拳勢”專論開始創立的武術勢法學說,使淵源久遠的武術拳學乃至全部武術,都獲得了最好的理論充實,這不僅提升了武術的學術地位,也豐富了武術的文化內涵。這篇產生於四百多年前、出自名家高手的“拳勢”之論,如果一旦受到武術界廣泛的重視與探究,必將對當代武術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學術營養。在武術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不斷加強對傳統武術的認識與研究,對於傳統武術繼承與發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6 12:47:3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2-1-16 12:51 編輯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15 11:03
作為學者、軍事家和武術家的唐順之,緊緊抓住拳中之“勢”作為拳論的根本立足點,並以虛實之道和驚取之法來 ...

「拳」一文說的主要內容有三點。(一)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二)虛則實之,實則虛之;(三)技法「熟、快」之外還要「心狠」。

但仍有一點遺漏,就是若要「熟、快」必須有對手對練。

對練,可能是舊日學拳的必經階段,所以不提。但現今的「太極拳家」都訛稱打拳架可以打出功夫。他們不可能不知練拳架練不出真功夫。但不能自認不懂,唯有託詞哄學生。這些學生後來成為「師傅」後,又用同樣的託詞去哄他們的學生。如此這般一代一代的哄騙下去,太極拳便變成了今天的豆腐拳了!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20 10: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2-1-20 10:07 編輯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6 12:47
「拳勢」一文說的主要內容有三點。(一)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二)虛則實之,實則虛之;(三)招法「熟、快」之外還要「心狠」

(一)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
作為一位功夫教頭(老師),這應該是常識。可是,現實並非如此。太極拳的師傅尤其無知。學太極拳而想要學實用的話,很難找到有實力的師傅。要判斷一位師傅懂不懂技擊容易得很。認為拳架可以打出真功夫的師傅、就是不懂技擊的師傅。沒有汗水的搏擊對練,功夫不會上身的。

(二)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這是實戰的基本知識。任何拳派的招法都是「人家怎樣打來,我怎樣還擊」。是在遇上突襲時的防身法。敵我兩人對恃時,就需「則實之,實則虛之」的戰略。你懂得這戰略,人家也會這戰略的。比拳腳,也比計謀。

(三)招法「熟、快」之外還要「心狠」
無論技法多好多快,戰略運用得多巧,你若不夠心狠的話,你最後很有可能反勝為敗。戰勝後,你須肯定敵人已無反噬的能力。否則還有想不到後果。可是,心狠不是人人可以做到。我這閒人的師尊就曾經教晦道:「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能夠遠離劣境,是最佳求生之道。」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3:21 , Processed in 0.00931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