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612|回復: 3

張達泉太極經驗談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10: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11 編輯

張達泉太極經驗談
作者:張達泉

一.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於骨、勁畜於筋,不求皮堅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
二.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有十年太極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譏。故第一須勤,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慧如何。但勤能補拙,須自勉之。
四.練拳時呼吸不要勉強行深呼吸。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
五.太極十三勢本為導引功夫,導行者導行氣血也,故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齶,氣沉丹田等類,功夫到後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六.鬆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於肩背。要將力移至臂部肘前一節,此乃意會而不是能言傳者。學者要細心體味之,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滯重力沉難於輕靈。
七.提頂吊襠,提頂要天柱(背脊)直也。吊襠,襠氣由尾閭向上提也。收勁時胸要稍稍含虛,發勁時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駝背,以致肺部受傷。
八.練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脈,第二趟校正姿勢,第三趟再加意形。純熟之後,一出手便有意形,則進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練十餘趟也無用處。如年老活動血脈者,不在此例。
九.知覺懂勁要多推手,自得粘(沾)連黏隨之妙。如無對手,勤練架子,及時時兩臂模勁,假想敵人進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勁。惟進步較慢。
十.推手時要細心揣摩,不可將對方推出以為笑樂,務要使我之重心對方不能捉摸。對方重心時時在我手中。
十一. 太極拳行位坐臥,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氣,而求知覺。譬如無意之間,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覺,行路之時,舉步輕重。立定之時,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著力,雙足著力均可體驗之。
十二.初步練拳時覺渾身酸痛,此乃換力,不可驚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後即覺腰腿輕快。神滿氣足。
十三.架子練熟,推手入門乃講功勁。太極拳有黏動勁、跟隨勁、輕靈勁、沉勁、內勁、提勁、搓勁、揉勁、貼勁、扶勁、摸勁、按勁、入骨勁、牽動勁、掛勁、發勁、寸勁、脆勁、抖勁、去勁、冷不防勁、分寸勁、畜勁、放箭勁、等勁。領略各種勁,在知覺運動中求之。一人求之較難,二人求之較易。因人是活物,發勁之外尚有靈感作用,務在人身上求之。如無對象,在空氣中求之。如打沙包,轉鋼球俱無用也。
十四.茲將靈感勁分析如下:
太極拳云,其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發勁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過足尖,伸手不得過鼻尖。上舉不得過眉,下壓不得過心窩,此古遺訓。如違此禁忌,力卸矣。變化之妙,主宰於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過鼻尖,力已斜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向左轉,力又足矣。此變化在腰,主宰於腰也。形於手指者。渾身輕靈,剛堅之勁在於手指,則如純鋼鬆軟之條。上有鐵鍊向前一彈,所當披靡,無法禦之。學者細心推敲,不久可得內家真勁。
十五.人力動物,並具靈感。譬如我以拳擊一人,彼人當以手推開,或身子閃開,決不能靜力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靜物則不然,如懸一沙包,垂懸不動。拳擊之後,當前後鼓蕩,然其鼓蕩之路線,乃一定之路線。向左擊之,向右蕩回。此乃物之反應也。人則不然,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之反應也。拳術家有三字,穩、准、狠。等閒,我不發勁,發則所當披靡。然何以求穩、准、狠。先須求靈感。如何求靈感。讀者應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在似動非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者,所當披靡矣。
十六.或云練太極拳後,不可舉重物,不可用蠻力,此則未必盡然。未學太極拳,一身笨力,全體緊張,既學太極拳,全體鬆軟。筋暢氣通。務必練去全身緊張仍須保持原來之笨力。因鬆軟之後,笨力變為真勁矣。昔人謂笨力稱之曰臂(膂)力。其力在肩臂之間也。不能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也。故笨力是(為)本錢,鬆軟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錢可以做打事業。不得其法,本錢雖大,事業無成也。故得太極拳真理之後,舉重摔角,拍球賽跑,隨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以編者愚見,各種運動。不如多打幾趟拳。
十七.道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在此原子時代,何物非陰陽。故行功論有云,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偏沉雙重,陰陽不勻也。故讀者于舉手抬足,務須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老子曰:吾善藏其餘,祈揣摸之。
十八.太極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
十九.以上寫出各條均經驗也,理論也。真之功夫尚須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純熟。自得得性應手之妙。練功時最好少求理論,多做功夫。功夫昔人好,理論今
人好。實在理論一多,功夫不專,進步反少矣。(寒暑無阻,風雨不問)(技不敵功)故能學成絕技者,第一絕頂聰明人,第二絕頂愚笨人,須具愚公移山之恒心毅力,無有不成者。倘一暴十寒,終身不成。
二十.孟子曰:盡其性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潤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殺,天之性也,惡勞好逸,懼死貪生,此人之性也。
然火遇風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堅,秋冬不凋。人知禮儀,見義勇為此乃易後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練拳之時百脈滯塞。筋緊縮而短,故力聚於肩膂。既練之後,百脈暢通,筋長力舒,由肩而膂,由膂而腕。由胰而形於手指。漸漸棄後天而轉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則神妙不可思議。學而得此勁發,當知言之不謬也。

學而不思無成,思而不實則滯。

外三合:
身腰一條線,肘腕隨身轉,腿腳如同鑽。
內三注:
意在肩肘腕,氣在任督轉,神在中樞站。

勁至足肩頂,方知力是懸
何為三角勢,那是平方力
陰陽腰主宰,周身意騰然

精足不疲、氣足奈肌、神足不倦。

藝術精細、需要用去多年苦功。
尚未得道,一知半解總的藝術,結合科學,才是標準。

誨人不倦

1962.2.9.晨 壬寅年 正月初五。

周身輕力,頂頭懸空,其力自轉。
功至足脊,神貫中樞
功至足脊頂,方為力是懸。
如太極拳,體運生理,結合運動
輕鬆緩慢,氣意暢舒。

挺若青松,軀幹正直。
腳部轉,腿部彈。
用盡數十年辛勤苦練
應在後半生果實健康

1962.1.29 辛醜 12/24/早

吃虧是將來的便宜
取巧能造成損失。

勸爾藝術莫多求,一宗摸熟便是師。
自古宗師均是依靠勤學苦練。時有灣路皆由貪其多,不究其精,反入歧途,捨近求遠。

學藝受盡心中苦,得道一技百藝通
若問藝術何為准,意氣舒展腰為主
得機用勢在於腿,發勁于脊勢得宜

每週二、六到體院,指導成名為宿願

追思鑒泉先生的太極廣範。

吳式太極勢樣優,廣行世界人要求
神態緊湊意松柔,搏拿發化腰腿求。

1962.7.29.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10: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11 編輯

(轉帖) 張達泉的太極拳功夫 朱紀生口述 盛彬整理

來源: 武術萬維網

張達泉先生的生平和他的太極拳功夫,是我們這些拜在他門下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推行者責無旁貸的的責任. 張達泉先生生於1889年,張老師是旗人,他父親張玉龍以走鏢為生,18歲時他父親叫他拜在鐵臂紀德 (紀子修)的門下開始練(岳氏連拳),當時紀德赫赫有名,是著名武術家. 張老師1942年同夫人和女兒到上海,他女兒42年約八九歲,現在大概70多歲了,不知現在搬到哪裡了 他本來住在武甯路漕家渡中行實業銀行職員住的宿舍的旁邊.由於當時環境,他的生活比較清淡,他當時在中山公園,靜安公園,大木橋路,長壽路橋等地傳授太極功夫.成為太極名家.對太極拳功夫繼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最主要靠教拳為生,不像人家靠廣告宣傳,他靠的是太極功夫生存,當時沒有人真正理解他的功夫到底怎麼樣 我們現在認識他是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結晶,民間藝術的瑰寶都可以講,當時沒有人能認識這一點,這需要政府去認識的. 張達泉小架是小中見大,體態飽滿,舒展,正氣豪然,一動一靜,一正一斜,斜中求正,正而不斜,斜而不曲,一弛一張,靜如山嶽,行雲流水,行如貓,神如鼠,如履薄冰,意遠而勁長,樸素無華,結構嚴謹,一招一式,涇渭分明,簡節明瞭,輕靈而空 ,松,靜,園,正,勻,輕,穩.與天地和諧,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古人雲:練拳不練功,老來一場空.張達泉老師認為拳就是為了使用,推手是對拳架的最好檢驗,怎麼練就怎麼用,怎麼用就怎麼練,用不好就是沒練好.所以他從起勢到收勢,每一招都練到能用,千錘百煉,爐火純青.他能做到一觸即發,化即是發,這是當時許多名師名家所不能做的,望塵莫及的.他能做到無處不太極,不管對方的手放在哪兒部位,他都可以輕鬆自如,一觸即發.手不定向,身無勢.他不管哪個方向,他都能做到穩靜如水,身形不變. 有一次在中山公園有人問他:什麼是梢勁 他沒有言語,隨手把旁邊一個人手上的竹劍拿過來,把竹劍扔向5米多高的梧桐樹的枝岔,那竹劍並牢牢地插在樹上.然後他把竹劍拿下來,有意地把竹劍往樹幹上插,竹劍插不進,因為竹劍不是很鋒利.人們很驚訝,人人稱奇. 另有一次正值盛夏,場子上過來一個練摔跤的壯漢,他說:張老師你功夫很好,是不是讓我體會一下 張老師手拿著一把扇子說:可以.隨著壯漢剛碰到老師的扇子上,老師一甩就把對方騰空發出去了,這就是他由根到梢,節節貫穿,伸筋拔骨的太極拳功夫. 還有一次有一個人拿著一白蠟杆槍,請教張老師什麼是黏槍,張老師隨手拿著一細長杆說:你刺我吧 !然後對方直向張老師刺來,那人怎麼也刺不到張老師,然後張老師輕輕一彈,那人就飛了出去.他說:這是手的延長,由根到梢,如果手長的話,就是跟到手指,使槍的就要到槍尖. 手是耳朵,黏連才有聽勁,可見張老師的太極黏連功夫是很深的.他可以沾手即可黏到對方的根沒有黏連就沒有聽勁長,沒有聽勁就不能做到舍己從人,繼而不能做到四兩拔千斤.意遠勁長,由根而發和一粘就黏連對方的根部.黏連功夫也就是張老師太極功夫的精髓.我們應繼承和發揚張老師太極功 。。。。。。。。。 去世前他和卅幾個青年和壯漢推手,毫不費勁,輕鬆自如.他說:他只要站了起來,就沒有人能推動他.可見他太極根底深厚.張達泉老師的學生楊炳誠當時在漕家渡開皮鞋店,在62年他拿了 冠軍,然後調到上海市體育工委,專職太極拳工作,之後由國家出面把張老師請到了體育工委工作,理論上總結,整理太極拳功夫.(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4 17:53: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14 17:55 編輯

標題:有關太極一代宗師張達泉與吳鑒泉家族的源淵關係的通

您好!

重看戴英前輩的方架套路及吳公儀的拳照和他徒弟李章述(上次發給你的映
像)的套路,有理由相信二者應該同出一源.

但問題來了,按上次給你的文章,(即興按:原文見taijiprobe.com 的
http://www.taijiprobe.com/files/wugongyi.doc)吳公儀再學從楊少侯,所
以在吳鑑泉晚年的套路上,加上一些自己的打法,成為他到香港後所教的方拳.
北方吳式聽說是最能保留吳全佑的套路與打法,我看過吳鑑泉早年在北京的
拳照,基本上與北方吳式一樣,他晚年的套路相信是在到了上海後期定的.而
馬岳樑和吳英華一支至今仍保留吳鑑泉的套路與打法.

戴英前輩的套路順序也完全與吳鑑泉晚年定的一樣,但打法卻與吳公儀相似.
從你的簡介及有關文章,看不到張迖泉與楊少侯有甚麽関係,也找不到戴英輿
吳公儀相連的関係,中間似乎缺了一些史實.

究竟吳式方架是甚麽時侯開始?誰先有這打法?

想聽聽你的意見.

XX
9-25-08

XX:
你對太極的探索精神實在令我欽佩,難怪你能有如此精湛的槍技。希望能早
日見到你太極拳與推手的照片或vdeo。再次懇請你能為taijiprobe的讀者寫些
文章。

你的來信給我出了道難題。但這確實也是我所深感興趣的問題。所以,我化
了些功夫竭我所能作一個回答。不敢說必定正確,但願能夠做到言之有理。
因此而讓你久侯,很抱歉。

關於張達泉與吳鑒泉家族之間的關係也是我很想弄清楚的一個問題。從正式
的師徒傳承的關係來說,張達泉的師傅是紀子修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從我
放在taijiprobe.com上的,繆福度老師手抄的張達泉所寫有關嶽氏散手及槍論
的筆記可以得到印證。

紀子修與吳全佑雖不一定是正式的師兄弟關係,但他們是同時代的武術高
手,並且交往甚密是沒有疑問的。根據紀德(之修)傳(參見:taijiprobe.com
,太極漫談頁面)記載清同治六年(1856年)紀之修已“以技擢護軍校,
又從楊露禪受太極十三式。”。而當時吳鑒泉(1870-1942)還沒有出生
,可見,就年令與出道時間來看紀子修是吳鑒泉的師伯輩,是無用置疑的。
民國五年,紀子修、吳鑑泉、許禹生、劉恩綬、劉彩臣、薑殿臣、孫祿堂、
楊少侯等人共組北京體育講習所(後改制為北京體育研究社)當時紀子修年
令最大,雖是同事,但總屬吳鑒泉、楊少候等的前輩。

紀子修很少收弟子,張達泉是其愛徒。吳鑒泉長張達泉(1889—1969)十
九歲,而張達泉長吳公儀(1900—1970)十一歲。所以,無論從武術或年
序而論,張達泉是吳公儀的叔輩是無疑的。前輩也有多人證實吳公儀一直稱
張達泉為師叔。


紀子修去世後,吳鑒泉給張達泉不少照應,所以,張達泉一直對吳鑒泉十
分敬重。由此,外傳張達泉是吳鑒泉的學生也事出有因。

張達泉在吳鑒泉去世後與吳鑒泉家屬的吳公儀關係最好。有傳說吳公儀在
澳門比武前曾向本門長者徵求意見,指的就是張達泉。
至於張達泉向吳公儀學太極拳的傳說,我是這樣看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4 17:55: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14 17:56 編輯

吳公儀1924年受聘於黃埔軍校。1937在香港擔任鑒泉太極拳分社社長,
1943年日軍佔領香港後回到上海,擔任鑒泉太極拳社社長。1948年又回香
港。可見,要說張達泉向吳公儀學拳的話,只可能發生在1943年到1948年
之間。眾所周知,吳鑒拳1942年過世後,張達泉是上海太極拳界的少數頂
樑柱之一。那時張達泉已經五十多歲了,如果這時才向吳公儀學太極拳,
他的太極技藝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的。所以,據我分析,紀
子修的絕技雖是嶽氏散手,但畢竟也是公認的與吳全佑同時代的太極泰斗之
一。張達泉又是他的少有的高徒。所以,張達泉的太極拳技藝根基來源於紀
子修是毫無疑問的。當然,張達泉的太極技藝不及吳鑒泉也是不可否認的事
實。張達泉又是個謙遜好學的人,所以,當吳鑒泉在世時,張達泉經常向吳
鑒泉討教,並師事吳鑒泉也是必然的。但決不存在正式的師徒關係。那麼,
張達泉與吳公儀更不可能有師徒關係了。他們之間最多也只是拳術上相互切
磋,坦誠交流,惺惺相惜的親密拳友關係。繆福度等老師曾說,張達泉深得
紀子修的嶽氏散手的真傳,又有紀子修傳授的高超槍法,但此兩絕技他一直
沒有象他的太極技藝那樣廣為傳授,也是因為在與吳公儀交流時作出的承諾。
因為,公儀擔心吳家除了太極外很少有其他看家武藝了。

至於其他有關張達泉太極拳的傳承關係便完全是捕風捉影的無稽之談了。例
如,說張達泉拜吳鑒泉的夫人為師,我們可曾聽說吳鑒泉夫人的習武史跡,
沒有吧!由此,說張達泉的拳藝受吳氏家族的影響是可信的,但絕不可能存
在什麼正式的師承關係。

明白了張達泉與吳鑒泉家族的關係以後, 你所指出的
『北方吳式聽說是最能保留吳全佑的套路與打法,我看過吳鑑泉早年在北京的
拳照,基本上與北方吳式一樣,他晚年的套路相信是在到了上海後期定的.而馬
岳樑和吳英華一支至今仍保留吳鑑泉的套路與打法.

戴英前輩的套路順序也完全與吳鑑泉晚年定的一樣,但打法卻與吳公儀相似.』
這一現象就容易解釋了。紀子修,王茂齋等其實是參與了吳全佑改造楊式小
架為吳式太極的過程的。而吳式由吳鑒泉的推廣而廣為人知。晚期吳鑒泉在
上海進行了改吳式為圓架工作。由於這一改動未影響到北方太極界,所以北
方的吳式還是由王茂齋一脈傳授,張達泉因紀子修的關係也應屬於北方的體
系。其實“方架”這個稱呼原是為了區別後出的“圓架”而得。在圓架出現
之前人們只知吳式,根本就沒有方、圓的概念。而且,圓架又並不廣為人知,
所以,即使現在北方可能也較少人知吳式還有“方”、“圓”之分。吳公儀
所得的家傳也是早期的方架,而方架又是很接近吳公儀向楊少侯學的楊式小
架。吳公儀1924年就去了南方,因此,吳鑒泉的改架對他不會造成多大的影
響。這樣張達泉,吳公儀與現在北方吳式拳的打法相近而與圓架有較大區別
便在情理之中了。

也可能正因為此,張達泉與吳公儀的關係會比與吳氏其他人密切的原因之一。
太極拳的技法比套路的順序重要的多,而且也難改變得多。所以,張達泉在
套路上遵循吳鑒泉的改動,而打法上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是一個符合他個性的
選擇。當然,由此戴英套路順序完全與吳鑒泉晚年定下的一樣,而打法卻與
吳公儀向似應該是必然的了。張達泉與楊少侯可能沒有密切的關係。戴英與
吳公儀可能未曾見過面吧。

張達泉與馬岳梁應該相熟,但是在馬岳梁主持的鑒泉太極社從不提,至少很
少提及張達泉對太極拳的貢獻卻是令人費解的。

張達泉晚年常講現在楊式小架不常見了,他的架子實際上最接近楊式小架,
可能也與此有關。


即興(原信非此具名)
9-27-08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2:09 , Processed in 0.01385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