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8854|回復: 12

《神運經》精釋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標題:《神運經》精釋(二)  
來源:《武當》2009年第6期 作者:淩召  
  以五行拳運動之法來完成“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是在明、暗、化三勁的練法上完成的。初練拳時,用力以剛猛之勁為主,拳勢要舒展,不可拘謹,為的是使勁力發於體外而抻筋拔骨,勁力調和順暢,開出體勁,漸漸達到體動隨心動,煉精化氣,以退後天返先天,這是練明剛之勁。練功久而久之,內三合程度逐漸提高,行拳作勢舒暢自如而無喘意,自身也就松了。經過這樣的一段時間練習,力量外放,用盡了,拳不打乏力,練拳者自己都乏了,身體自然能鬆軟,促使體的柔化。基礎打好了,又使精足氣壯,骨質堅韌。洎至六合嚴整,內勁自生。由於勁尤增氣壯之威,這不僅是內在的自我精神氣質的感覺,而且是可以體現於外在體用之實,故日為“煉精化氣”。

  進一步“剛至柔生”,即煉氣化神階段。五行拳先練明勁至俱足,爾後再轉入練暗勁,相對於明剛階段的勁力外發,此則是收斂,行拳作勢緩緩而來,自身有多大勁就使多大勁,練勁合形,以意氣,而行拳,隨心的程度就高了,使意氣合於體態之勁,並時時伴有發自體內的清脆的抖彈之勁,此時的發勁為“呼”,回落手則為“吸”。此一呼,排泄出體內之濁;此一吸,納取宇宙之精。這種以丹田呼吸配合而行拳的階段,是煉氣化神階段,運起勁來體內產生的內景妙不可言。由於周身抻拔之結果,故操之能騰其膜,長韌其筋,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此練之得法有陰陽虛實剛柔變換無窮之力,在精足氣壯的基礎上,又能逐漸斂神入微,達及體表,因神足而就會靈感逾于常人,故在技法上不僅能“沾身縱力”,“緩動遂發”,而且能“觸之自應”,“沾之即有”。
  這一階段練拳用的是腰勁,重點是在回,發勁時找丹田的勁。行拳時要配合呼吸,往裡往回是吸氣,往外是呼氣。出拳時將氣由丹田送到膻中,也就是這個呼吸的過程是從丹田到兩肺,真正感覺到胸中有動,再以這個動能送出拳去,不能單打脫節,呼吸是呼吸,發拳是發拳。後天呼吸要配合,但不要有意去配合,而是不調自調,使呼吸自如,先後天呼吸混用並舉。
  再進一步“柔極白化”,即“煉神還虛”階段,此階段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火候,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即能剛能柔,氣沛神斂,就可逐步地“剛柔悉化”,“感而遂應”,甚至能有“還虛返真”之妙,而至達到“不意而發”之奇。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煉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真正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練習時,周身四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練明、暗勁時,不可改移。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亦不可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也。練之清虛其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相,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此時形意拳之道,得“靈心”而養煉於神,以神感動於四肢,心胸清虛用至全體松空,如透明之體,五臟六腑運行無阻,全身經絡百脈皆開,機體極靈敏而無滯感。內臟腑,外軀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的精氣神合而為一,成為無狀之狀,無相之相。至此行拳作勢,均以神氣為動能,感應而動,習神可補神,習氣可補氣。神勢相依,體為神之寓,體含神氣,混元一氣流之。一點“真陽”運行,無內無外,無所不在,靜致以極,即虛無,以後天返先天,先天之道可立,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道法自然,人與太虛同體,與大自然同化,合而為一。
  到此地步,正是從技法的深化入微,而達到“精、氣、神”的靈感運化,即“三回九轉是一式”也。三回者,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至明暗化三勁合為一勁。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于純陽,虛靜、中靜、松靜、空靜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也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手足動之神也。
  述極至此時,想起了形意拳大師尚雲祥先生說過的一段話,“在形意拳中講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並不是神話,是有理可循,有道可通的”。前輩們得出實踐,從而我們可以肯定形意拳“神運總訣四章”的內容是真實篤信的。
  原文 先明進退之勢,複究動靜之根。
  闡解 《神運經》除了“總訣四章”的內容是靠“神意”運化而完成外,尚有形意拳技法理論之精微,也是依靠“心領神會”(神運)而求得的。此節所言“進退”、“動靜”法則,即是要先明其理法,而後方可至用。
  拳技之道,首先就要明晰進退之法則,不明進退之法,就談不上技擊之效用了。“進”是為了解決敵人完成技擊之胃的,“退”是為“進”而製造有機的條件,進和退都是相機而行的。進時不可盲目亂進,退時也不可盲目亂退。應敵實戰,雙方不僅是技術、力量、膽量等實力競爭,同時也是一種“智慧”(神運)的較量,是鬥智鬥勇的一門學問。而其關鍵之至要則在於進退之法,進退之法包括了步法、身法、手法等,這一切都是依靠神意來指揮起作用。
  進者,首先要明三前,知六要。三前者,眼前、手前、腳前。眼前者,眼為偵探。一切的動機變化全憑眼的觀察而傳輸到大腦,大腦即作出相應的對策來。首先用眼神罩住對方雙眼,用餘光籠住對方雙肩及腰身,此時我方即可從其目光的反應,面目表情做好應敵準備,突出“神圓氣滿”之勢。手前者,手為戰敵之先鋒,手法有出、領、起、截四種。當胸直出,叫做出手,勁力稍發有起有落,屈非屈,直非直,為起手。勁稍發而未落為領手。順起落摻以領搓之意為截手。長身落下,此為單手之法;兩手並起並落,此為雙手之法。總之,手起撩陰,肘法護心,起如猛虎撲人,落如雄鷹捉物。拳訣所謂“心動如火焰,出手似放箭”即此意。腳前者,步與身也,拳訣日“腳踏中門奪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又日:“只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進步如鐵犁翻地”等,都明確地講明瞭進的要領。同時認為身步之進應從實處進(手也類似)。因虛非真虛,乃敵方所設之圈套,其精神防備悉注于此,時則正中下懷,實處門戶緊閉,本無可著手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07:19 | 顯示全部樓層
彼心必有所恃,而不加意,進則出其不意,而突然間接應,其心思必多張惶,手足無措,況且,實一變必虛,乘虛而入,焉能不擊敗之。此外進法有“隨進”、“閃進”、“截進”、“詐進”等諸法,且各有其淵源之理法。隨進者,乃隨彼而進也;截進者,乃半路衝殺之法也,使彼進退不得;閃進者,乃伐魏救趙之法,彼取我左,我侵彼右,彼奪我上,我取其下,使彼不戰而自退矣;詐進者,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法也,指上打下,指下打上,指中變下,中變中,上變上,下變下,使彼防不勝防矣。
  所謂“六要”者,即心要沉、膽要壯、眼要明、手要快、步要穩、法要變。心要沉,即心靜意松,神清目爽;保持沉著冷靜對敵,切不可心慌意亂,呼吸急促而顯現拳腳散亂無章,大腦思維則指揮不靈。膽要壯,膽壯方可心靜沉著,要求“遇敵有主,臨危不懼”,搏鬥中樹立克敵制勝的信心,敢打必拼,打人如走路,視敵如蒿草,拳諺所謂“交勇者不可思誤,思誤者寸步難行”。眼要明,與敵交手,要雙目明亮,洞察清晰,看清敵我形勢之利弊,方不難制勝。看不清彼之虛實而貿然進擊,是相當危險的,恰如“瞎馬踏泥沼”。手要快,形意拳強調“眼明手快,踴躍直吞”。出手如閃電,意到手到,手到勁發,剛柔虛實,起落變化總須相機而行,要做到“出手不見手,打人不見形”方為真矣。步要穩,與敵交手步要穩健,落地如生根,步隨身行,步到身到。形意拳要求邁步如犁翻地,行走猶如卷地風。步不穩則全身無根,招法勁勢難變,形成不攻自破之敗局矣,故而,步必須要穩健而靈活。法要變,武為實戰,其勢千變萬化;應敵之時須觀其神色,見勢而變,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應敵之法,首先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去針對不同的對手以切符實際的採取不同的手段,絕不可以一法施之于萬人,方法要靈活而善於臨勢變化,方可保克敵而致勝。
  知“進”時必須得知“退”,拳訣要求“進退適宜”,其實就是武技交戰中有進必有退,有退方而有進。退為蓄勢,為顧,為守,退因多不能得手,故退一步再尋機而進。該退的時候要及時抽身而退,“失機退宜先”嘛!這樣才能避免遭敵實力之擊,利於避其實,方可就於虛。拳訣有曰:“直退易潰,斜撤得宜。”就是說“退”的時候切不可直線後退,要以側閃之橫移,並且於退的時候,要掌握好時機分寸,做到不過之與不及,恰到好處,恰似《太極拳論》中的“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總之,形意拳之進退特別講究一吞一吐,須合“看正是斜,看斜似正”之意。
  從上面的闡述中,我們明白了“進退”之勢的法則要領及內涵,現在我們再來理解“動”與“靜”的根本理法原則。
  動與靜是物質運動的不同形式,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蘊含,互相轉化的。拳術的運動過程中,離不開剛柔、虛實、開合、進退、起落、緩急等,這些矛盾運動均蘊含有動靜變化。拳術都注重剛柔相濟,講究內勁的充沛凝聚與蘊含,靜時如大山般隱蔽深沉,緩轉中把勁蓄於內。發勁時如火山噴發,勢不可擋。動靜相遞,才能做到剛柔相濟。剛柔可以相互轉化,“柔極而堅剛”,柔至極而為剛,拳術運動是動態的運動,這和“靜極複動”“動極而靜”的思想是一致的。拳術運動是動態的運動,在運動過程中,身體無論處於何種狀態,都沒有絕對的靜,運動是永恆的,而靜止則是運動的一種狀態。
  拳術中的動與靜是不可分割的,亦即在絕對的運動中包含著相對的靜止,在相對的靜止中又蘊伏著絕對的運動,並以此形成動靜的相對動態平衡,從而促進了事物的運動,發展和變化。拳術的動靜有內外之分,內指心、神、意、氣等內在的心志活動與氣息的運行;外指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形體活動。其表現形式“內靜外動”,“內動外靜”和“內外俱動、靜”三種。具有內聚性形態的形意拳更注重內靜外動。無論是“動中靜”還是“靜中動”都要求心意氣與形體動勢的協調統一。
  形意拳的技擊方法,攻防技術的運用,是通過人的身體運動來實現的。人的身體運動則以“動靜”運動規律來體現千變萬化的技法。所謂變化,“變言其著,化言其漸”,顯著的變化叫做變,逐漸地變化叫做化,著變漸化包含了量變質變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所有技法的運用皆寓於動靜變化之中,因為攻防技法的運用,是人體肌肉運動在空間、時間裡實現的。
  時間感好,就能做技法運用恰到好處,節奏鮮明,即動靜把握有法度,在實戰對搏中能更好地利用時間差來打擊對手。空間感好,有利於攻防技法的運用,動與靜的韻律掌握適度,才能更好地運用攻防技巧。

  動靜的變化是技擊戰術之原理,拳訣有曰:“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以靜觀察尋找進攻最佳時機,當對自己有利時,即迅猛進攻,靜在含機,動在變化,把握時機,伺機而動,動而先至。動則為攻,靜則為守,進攻是主動,防守時要以反攻和進攻為目的,積極防守;進攻之時,要以防守為手段保障進攻,攻不忘防,即“打即顧,顧即打”,“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善於進攻的人,使對方不知如何防身,掌握攻防動靜變化之妙,是戰勝敵人的要訣。
  在技擊中,不僅要把握攻守的變化,也要掌握虛實、快慢等動靜變化。避實擊虛,以弱勝強,虛指薄弱環節之所在,實指技巧力量之所在,善於技擊者,總是儘量避免對方的強點,尋其弱點而攻擊之。同時,快慢、虛實、奇正等動靜相生的巧妙戰法,是戰勝敵人的智謀之計。既要用正常的技擊方式,又要有奇特的權詐之法,靈活地變換戰術,可以正面佯攻,以假動作引誘對方,然後從側翼突然進攻,以奇制勝;也可先作退讓,舍己從人,從而贏得洞察對方虛實之機,然後即可避其實而擊其虛,也可發揮個人特長,威懾對方或造成對手在局勢機勢上的被動,而採取以奇運招而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奇正相生,快慢相同,虛實分明的動靜法則是形意拳的一大體現。
  總而言之,形意拳的“進退”、“動靜”法則,都是以大腦思維作主宰(神運),指導形體而完成的。所以,“神運”是思維、心志的理論綱要。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07:4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標題:《神運經》精釋(三)/淩召
武當2009年第7期
[原文]四曰胸背:胸背剛柔相濟。
  
  [領會]形意拳要求腰與背須剛柔相濟,鬆緊適宜;實質就是涵胸與緊背聯成一氣。涵胸是胸略內收,以使脊背後靠,脊椎突起。胸內有虛空、包涵之意。緊背也稱拔背,即背部肌肉的對拔舒伸,呈上下、左右的十字狀對稱相拔。合而言之,沒有涵胸則背肌難以舒長伸展,沒有背肌的舒展則無法打出力由脊發的整體之力。
  背不拔,胸不能空;胸不能空,膀不能縮,肘不能墜;肘不能墜,腕不能塌;腕不能塌,掌心不能涵虛;掌心不能涵虛,掌骨不固;掌骨不固,則指不沉實;指不沉實,則下無摳力;沒有指力,就不能使人聳高;沒有掌力,則不能使人退遠,即使發掌中敵身,亦如螳臂擋車,枉費心機,不但無功,反而有害。拔背涵胸為掌之根,譬如百尺大樹,樹葉茂盛者固在根深。
  涵胸拔背的功能之一就是使發勁者的肺部成為儲量充足的養料基地。氧氣是運動機體必不可少的一種養料,而肺活量的大小則直接影響到體內氧氣的充足與否,關係到技擊者能否發出雄勁渾厚的整體力。涵胸拔背的功能之二就是使發力者變成胸腹上虛下實,胸背前鬆後緊的“特殊共鳴箱”。整體力之所以具有強勁穿透的摧敵之威,一個主要原因是,發力者善於利用聲波來振動體內各個細胞,使之參與發力的緣故。所以要想獲得強勁穿透的力量,不能沒有強勁穿透的發聲與之相助。然而,富有穿透力的聲波是由何處發出的呢?是腹腔、胸腔、腦腔經過特殊訓練而發出的三腔共鳴。涵胸拔背的功能之三就是使其機體成為主動發力的弓弩。通過含胸拔背的特殊訓練,技擊者的機體各部可以得到協調配合,形成一架撐圓張滿的強弓硬弩,只要中樞神經發出攻擊指令,這架“弓弩”便會由節節鬆開的脊椎開始,隨著整體前撞的慣性而又節節緊縮,發出離弦之箭的內勁。如果沒有經過含胸拔背的專門訓練,發力者的背肌便無從張滿,其脊椎也無從鬆開,因而就不能企及“蓄力如弓滿,發力似放箭”的上乘境界了。
  從而可知,前胸後背具有大力,可以制人。具體的實練方則又有一定講究。涵胸首先要松沉肩關節,能松肩必能沉肩,但能沉肩不一定能松肩。松肩包括肩胛骨自然放鬆地向下、向旁、向後抻拉,使上臂自然放鬆地抬起、前伸、伸撐,腋下有容一拳的空隙。隨著雙臂與胸口撐起一個抱球狀的空間,涵胸的形體要求便初步完成。拔背是肩撐肘橫、懸頂墜臀,背部的十字相拔。因為十字相拔可使背肌呈橫向、豎向均衡伸展。這樣,脊椎節節開縫,才能產生彈簧力。練好拔背,還要注意其功法過程是松活自然的。要用意不用力,在潛意識的誘導下使背肌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對稱舒展,以量變的積累換取質的飛躍。切勿急於求成,不顧後果強行抻拉,導致背肌僵直板硬,失去本來的彈性活力。所以,剛與柔是相輔相成的完善統一體,是練習形意拳應特別注意的內容。
  
  [原文]五曰頭項:頭項正側撞緊。

  [領會]頭為百骸之主,部位最高,又為一身之領袖。含頭蓋顱骨八塊、面顱骨五塊,內藏腦髓,而腦之後部日腦橋,緊接著七節頸骨,再下而達於脊椎骨,又下而達於最下部分之尾椎骨,人體能矗立不搖不傾,全在頸骨脊柱尾骨的直力,之所以能直立有力,全在腦氣貫注命令,佝僂人無力即一證明。故而形意拳要求頂頭豎項,是為了振作頸骨脊柱尾閭之直力,使之不萎不敗,而上身始有剛柔自由的能力。如果頭部不頂不拔,非前俯即後仰也。若失頭於前,全身重量偏沉於前,以易於前僕;人身向後仰倒,必仰面於後,使之重量偏沉於後,故而身向後,所以武林中善技擊者,頭偏於何方即向何方擊之,用力少而收穫大。尤為重要的是,兩目位於面前,其視力發於腦系,拔頂則腦氣振,精神煥發,目力閃照,並使周身氣脈充暢,以此氣而運用力量,則如滔滔之海,用之無窮無盡矣。
  不論是行拳走架或是與人技擊相搏,頭要保持中正,頸部要有意識地豎起來,好像頂著東西怕掉下來的樣子;動作儘管有起落旋轉,頭部始終要向上頂勁,不可俯仰歪斜或自由搖晃。形意拳理論強調“頭部正直,精氣貫頂”,在頂頭要領中,既要避免頸部鬆弛無力,又要防止頸部緊張僵硬,要求頸部舒展,自然豎直;不可做成頭頸梗直,僵挺板滯,阻礙頭部靈活轉動。

  與頂頭豎項相關的還要做到,神態要自然,精神要集中,不可皺眉努目,咬牙切齒;口要自然合閉,牙要上下扣好,舌尖抵住上齶,以利津液分泌;呼吸以鼻,切勿張口,下頜注意向裡收合,不可外突。
  用於技擊時,頭之發勁最大最整。豎項、塌腰、蹬後腳,自頂至腰而至後腳跟,成一條直線,氣自湧泉可直貫百會,而渾身之整勁亦自然從百會發出,又直又整。但頭打的前題是身要鑽進去,而進身的前提是腳踏中門而入。故頭打必須占中央,擊對方的“中門”方為得法。但用頭打亦頗不易,要以手之撥攔打開門戶,以腰之轉側為鑽身,以足之蹬膛搶佔地位,然後才可頭一發而成功。若盲目冒進,也有相當危險,不可不慎重,通常情況以手腳雙方均封住時,方可取頭擊之法,切勿故意做作之。形意拳講究三節相催,技擊講究節節相替之法,頭接肩,肩接肘,肘接手,相遞而打,但要一氣而發,不可見形方為妙。
  
  [原文]六曰三門:三門堅肩貼背。
  
  [領會]肩背是上肢手臂之根節,是向前發勁的推力彈。因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的節節貫穿而送勁前發,肩的前催主要有兩點:一是肩下沉;二是肩內扣而前松拔。肩的內扣與下沉主要是輸送勁,肩的前松與拔起是催動勁而急發,又是助臂前伸延長擊發之勢增強。所以,形意拳要求肩於樁功之時,兩肩下沉而內扣,使背部成圓弧,胸前有裹抱之勢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08:1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肩只能松、能沉,則自然堅也;背能拔、能圓,必須用力貼緊。背之圓拔要領在第四大法力的“胸背”內容已作闡述,此只述及“堅肩”之內涵。肩要堅,首先就要松沉,即舒展肩部肌肉和韌帶,使肩關節拔開,肩部伸長。人體肌肉、筋腱是分立的也是有聯繫的。沉肩能牽引背部肌肉,有助於拔背。沉肩,才能把上肢和軀幹真正聯結起來,上肢的氣血和軀幹的氣血相互暢通無阻,全身的勁氣才能由背脊達於兩膊而至手指梢節。沉肩才能沉氣,不沉肩則氣擁胸際,上盛下虛,對人體生理不利,對技擊發揮不利。
  形意拳技擊訣雲:“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隻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他意,舒展二字一命亡。”肩和背、胸,作為技擊時都是作用於靠、撞為主的。堅肩以靠,貼肩以轉鬥,兩肩和一背共稱三門。肩打叫做陰陽膀,肩向裡扣為陰,肩尖向外開發勁為陽。發力時一扣一開,方為得力。將對方胳膊向下捋,順勢進身以肩向前擊去,謂之“獁肩靠”。撥開對方手臂,束身而進,以肩擊對方胸部,謂之“隱身靠”。伏身以肩擊對方雙臁謂之“七寸靠”。晃腰、緊背、開肩,以兩肩遞次回擊背後靠近之敵,謂之“背身靠”。無論用哪種靠打,都必須搶步進身,才能得勢。因此,接手後就要舍己從人,不能憑主觀意志貿然行事,要因時因勢而變換,能進、能退、能隨、能化,始終我意在先,蓋住他意,先隨後進,鑽進去打;發勁時,腰腿一齊展開,不能有一點拘謹之處,勁才能放得出去,勁能發出,方可言擊人。但要記住形意拳的身成“四象”之要義,靈活變通,不可拘於一格。
  
  [原文]七曰二門:二門橫豎用肘。
  
  [領會]手臂之曲折全憑橈尺骨與肱骨之肘關節。形意拳理論要求肘關節要松墜,墜肘也就是肘微屈,又稱垂肘,使肘關節拔開,肘的位置儘量低,一節拽一節。墜肘才能使肩更沉更松,才能坐腕、舒指。墜肘在上肢放鬆中是很重要的。在定勢墜肘時,前伸臂也不是直挺挺的,直中有曲,要帶一點彎,因而就松、就沉、就穩。臂裡裹不到,肘下墜不正,肘窩就不能朝上,實際肘就沒有擰順,催力就不能貫到。
  肘不能垂,就不能發出橫豎的技擊打法,也不能作保護兩肘的作用;所以,形意拳的發拳出掌,臂部不要完全伸直,肘關節略呈彎曲下墜;凡是兩臂收放,肘部要緊靠兩肋,使整個身體的力量貫注到上肢,周身完整一氣。
  兩肘護住肋部,敵靠近時,我則可將肘橫起或豎起進擊對方胸、肋部,在被擠住而十分近身時用之極為便捷。雙肘橫開以擊對方肋下,謂之“開弓肘”。舉肘置對方大臂下而用力上揚,另一肘扣住對方小臂下壓,謂之“架梁肘”。進左步同時以右肘向前撲擊對方前胸,謂之“撲肘”。雙肘裹纏而進,攻擊對方前胸,謂之“碾磨肘”。除用肘直接可向對方進擊之外,還可以肩肘裹撥之力來破壞對方的進攻。裹撥的同時我身子即可滾將進去,這是很好的“打即是破,破中有打”的方法。形意拳講究“兩肘不離肋,兩拳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所以,肘之橫豎使用,得憑手法掩護,一攻一守,相得益彰方為妙。
  
  [原文]八曰穿骨:穿骨破綻彼之勁
  [領會]形意拳技擊特別強調四穿透,有如穿筋透骨把敵毀得粉碎。四穿分別為:眼要看穿,神要照穿,氣要摧穿,力要打穿。
  形意拳有歌訣雲:“雙目敏銳似猿鷹,拳經稱它為先行;審察機宜備不測,外在表現精氣神。”此歌形象地表明瞭形意拳于技擊中用眼的功用;兩人交手,眼睛是關鍵,眼要在招法前,或環視、或直注,作出局勢的判斷,選擇擊打線路。交手過程中目光要照顧全域,即謂“眼觀六路”,以便掌握敵我雙方位置,便於貫徹己方戰略:或進、或退,進中連消帶打,退中寓守於攻,不可有刹那間的模糊和呆滯。以免戰機稍縱即逝,要眼神如鷹,用自己的眼睛盯緊對方的眼睛;使眼睛要像透視般地從前面看到對方後面,將其一切動機看透看穿,使其無法運化,在眼神的威逼下感到手足無措。
  “神要照穿”,即神光籠罩,內意一動,則精神振奮,目有光芒,整個神氣能將對方罩住,如貓之捕鼠,鷹之攫兔。交手時以其外在之神威去刺激、干擾、打亂對方的神經思維,使其紊亂而感六神無主,心慌意亂的處境。
  “氣要摧穿”,意之所至,氣能推發;內中意念一起,刺激了植物性神經,各內臟一齊積極活動起來,推動了循環系統進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時不易開放的毛細血管都開放了,氣感便油然而生,自覺臍下溫暖,腹如沸鼎,這便是意與氣合,一旦打出拳式,動作指向何處,氣便隨之而至,力也即倏然而至,意帥氣,氣催力,力發山崩潰,故而氣要摧穿使其勁力暴發而出。
  “力要打穿”,形意拳技擊要求的是整體之勁力,所以,集全身之勁力於一股,便可將敵體打得穿肉而過,損其筋骨。形意拳發力之要求是“周身一體,完整一氣”,以足蹬地發力而催腰,由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節節貫穿而形成一股鑽透之勁,此勁自能穿筋透骨,敵體被損,其勁自然不能存在。
  總之,人體是亞穩態,是一個有意識的複雜系統,身心(或精氣神)所處的狀態是波動多變的,但也是可以調節的。日常生活中許多驚人之舉都是在大腦指揮下調節肌體而完成的。演練或實戰形意拳時要去追“意”求“意”,以期將身心調節到精足神旺的狀態,達到應急效果。因此,形意拳不論在練法上,還是在技法應用上,都要突出一個“意”字,即以意行氣,以氣帥形,以形而發勁。穿骨的眼、神、氣、勁,即為形意內三合,再配以外三合,則成六合為一的渾圓整勁方至穿敵骨破其勁。
  
  [原文]九曰豎骨:豎骨封彼上下。
  
  [領會]形意拳的技擊理論要求,與人交手要善於封敵之門,使其技藝以施出,然後乘隙以攻,將其擊敗;此乃“手封其門速即進,見空就打莫留情”。故講求技擊者,不可專注意如何擊人,亦當使敵無所用其技方為良策。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封者,阻也。即主動向前阻住對方猛勢,封住對方手腳,使對方有力不能發,有武不能用的一種狙擊法。形意拳的技法是顧打兼施的,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當敵忽起猛勢向我進攻,在剛起猛勢而未得勢之瞬間,我即封逼阻其攻勢;若敵來勢兇猛,而不加遏制,一旦得機得勢,則會形成敵主動我被動的局面。被動應戰,難免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使用封法要掌握三個要領:一要看準時機,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過快,時機未到,不明對方招數和路線,容易撲空;太慢,時機已過,敵勢形成,則封阻之法失去效力,所以,過之與不及都不可取,時機要用得恰到好處。二要技術嫺熟,膽大心細;若技術不熟,猶如盲人瞎馬,亂打亂撞,收不到封阻其活變的效果。若心慌意亂,猶疑遲決,不僅技術發揮不出來,還有可能為敵所乘。使用封阻法要膽大,但並非妄自尊大,而應該膽大心細,既有戰術上藐視敵人,又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做到“遇敵有主,臨危不懼”。三要屈身進步,手足齊到。即形意拳訣要求的“打人須要先進身,手足齊到方為真”。
  封法是一種防禦的技擊手法,此法強調以靜待動,一動即將對方勇猛攻勢阻住,並扼殺于萌芽之時;不管是封敵之上、或下,首先要緊守門戶,護住全身要害部位,彼若向我進招,我即封住其手腳,使其有力不能發,彼若變招化解我的封勢,我即突然發招,尤似驚天雷劈,使彼措手不及。
  
  [原文]十曰內掠:內掠敵彼之裡。
  
  [領會]掠者,搶奪也。是一種先發制人的搶攻技法理論。首先搶奪地位,通過靈活的步法和快速敏捷的身法,率先佔領便於進攻的有利位置,搶奪進攻的最佳時機,爭奪進攻的主動權,即所謂“動人之先動”,這是形意拳技擊之第一要旨,出手時搶佔正門,奪取有利位置,“腳踩中門奪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在用頭、肩、肘法時,搶佔中門是第一位的,如若慢了先機,則必敗無疑也。掠敵位,掠敵上、中、下三盤等法則都是外掠,此叫以“形”擊“形”之法則;形意拳中最擅之“掠”為掠敵之心,奪其志,亂其神,這才是本文之“內掠敵彼之裡”的真實原意。其實也是“總訣四章”中的“擊敵用神”之法。與敵交手之前,用神罩住對方,以威嚴不可屈,目光銳利而帶寒意,殺氣騰騰的表情致使敵膽寒,喪失其鬥志,精神萎靡不振,但是這種“神威”逼敵之法,掠其心志是要依靠修煉至“煉神還虛”的境界才能辦得到的!通常情況中,讓敵人自亂,心慌意亂,目迷神亂等,都是從眼上亂起的。心靜則神安,神安必泰然,使百體聽命,指揮若定。人的大腦是指揮一切的總樞紐,只要心意一亂,大腦就難以控制,必使手足無措;所以與敵交手必先亂其心,掠敵之裡才是上乘之法則,通過“神運”之法是不難求得的,但內功之深淺又當修煉者之夙慧而決定了。
  
  [原文]十一曰外格:外格敵之內外。
  
  [領會]格者,為防守的技法。“外格敵之內外”,有兩層意思,即形體上的格和神意心志上的格。形意拳主張因敵變化,“與敵相交,不可拘使成法,須相敵之情形而行之”。做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方為上乘功夫。對敵須察言觀色,攻防結合,技術上有顧法、截法,敵動機方露,我迅即攔截,意到手到,手到勁發,剛柔虛實,起落變化,“總相機而行”。形意拳要求技擊中要體現“六方”之妙。即做到:攻(巧妙)、順(自然)、勇(果斷)、疾(快速)、狠(不留情)、真(勿使對手變化逃脫)。形意拳還講究“三節”勁,同時便有梢、中、根三節的格化防守法則,也稱此法為三關致閉。
  手的三關是肩、肘、腕;腳的三關是胯、膝、足。在對敵時緊閉上部的三關,而下部的三關作屈伸之狀而守護。與敵交手,必須分清主次,一身之勁盡在手梢,若見手即打,謂之截法;讓過力頭,從中擊之謂之斬法;從根擊之,謂之斷法。截其梢,不若斬其中,斬其中不若斷其根。梢為力勁之實處,截之則為蠻拼,斷其根,使其力源斷絕,此才為避實擊虛的策略。
  如果見手來而不截,卻以粘而隨之,將其力引進,待彼力盡而自敗時加以手法制之,即是落空之打法。從中橫格化之,此等斬手之法,以軟而粘之,沾連隨之即纏法也;隨其手力而破之,謂之搬扣也;乘其舊力已過,新力未發,頭手已盡,二手將動之先而擊之,謂之斷法也,其隙間不能容發。目不及瞬,其疾如迅雷不及掩耳,其快似閃電,方謂之真打法也,截法更然;故岳夫子(指岳武穆)有雲:截手不如截步,截步不如截其心也。
  形意拳技擊理論認為,凡一切有形之手術,皆成筌蹄之末技耳;所以,一切的技法是攻是守,均以“神意”為宗,以手格手,以形格形皆為下乘,以神格神,奪其心志方是技法之上乘。
  
  [原文]十二曰撩攻:撩攻上下內外如一矣。
  
  [領會]作為“內功十二大法力”的第十二之撩攻法則,並非拳歌中所雲:“手起撩陰,拳打腳分,膝起望懷,肘發護心”中之撩陰手法;這裡的“撩”乃形意拳技擊的根本大法,是功力所至的神威,一發勁便將敵拔根掀起拋出的技法。
  形意拳在攻防時,打顧兼備,打法上左右互換,動作連貫,接勁緊密。運用形意拳與人交手,戰鬥面積高不過眉,低不過臍,身形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以45度轉向,重心偏于後腿,形成單重樁法,以銳角三角姿態保持自身平衡,垂肩墜肘,襠圓、膝扣,手、鼻、前腳尖三尖相對,豎項、收頜,百會與會陰垂直,形成一個攻防皆宜的樁法。而且時刻將重心與中心保持在中正之勢,攻敵時出手剪、裹、鑽,回手似鉤杆,起鑽落翻,如銼前推,以鑽頭破壞四周抗力,如鋼銼壓磨般的作用,破壞敵方重心及支點。腳踏中門奪地位,在敵人任何著力點都可以發揮威力,特別是採取變點,使敵人產生錯覺,防不勝防,產生錯誤的抗力,達到有效牽制敵人,我則有效對其無抵抗部位著力功擊,這樣必然取勝。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09:1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形意拳的最大特點還在於三節相催,齊四梢,運五行,六合歸一,勁整功純,只要敵體被沾上便會被打得騰空而跌;進步足膛勁,沾著對方如鐵梨翻地,把對方拔根摔出。具備了如此之功,不管是撩敵之內、中,都是一個結果,被掀起而摔出,重跌於地。這便是“神運”之威力,先備“神運”之法則,繼而運化“內功十二大法力,”精習微妙時,其境便自知矣!
  (完)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09:3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標題:我對神運經的認識
來源:網路
宋約齋老先生對神運經未作注解,筆者只能體會作膚淺的解釋。練神運經必須奠基於內功經、納卦經之上。對二經練習有相當水準,內氣充足,真元發動,意一動,其氣即可騰然而起,周流全身,達於四梢,此時再運用神運經,使之發揮為武術之技。神運經是外練形勢,動作,內練精、氣、神,相互配合,齊頭並進。神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以形練神,以神充身,故曰神運。練形外而使筋骨柔韌,肌腱彈力增加,謂之堅。練精而使內臟功能加強,內分泌功能旺盛,內精充實,謂之實。精實而後煉之使化為氣,真元充足謂之壯。氣足之後,內流通於五臟六腑,外發之於爪甲皮毛,橫豎斜纏,如九曲珠,表裡精粗,無所不到,暢達,深微,謂之飛。並非飛簷走壁之飛也。
運用神運經,必須先明動靜之機。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動靜之機,也就是陰陽轉化,相輔相成之理。如在二人較勇之時,自己能將全身鬆開,真氣聚于丹田,內外合成一氣,寂然不動,待機而發,靜而未漏其機,欲動而未見其跡,這乃是靜中寓動之意。當已摸准對方勁路之時,便須急速進擊,使對方之勁欲出而不得,欲罷而不能,我則曲直剛柔,任意施為,縱橫伸縮,起落變化,克敵而制勝之。但必須注意,我在形式上雖已發動,而心意仍極為安靜,千變萬化,不失其機,無一絲一毫努筋撥力之感,這乃是動中寓靜,雖動猶靜之意。內家拳靜為本體,最忌焦燥,蓋因焦燥而心動,心動而氣散,氣散則神亂,必遭失敗。故縱使大敵當前,情況險惡之時,亦需意定神寧,精神高度集中,真氣歸一,氣勢騰挪,居於將發未發之間。這乃是內家拳練功和應敵和最重要訣竅,也正是神運經靈魂之所在。欲得靜之妙用,要先懂得呼吸調息之義,將氣歸於丹田,口虛含,舌抵上齶,以鼻中呼吸,細緩深長而均勻,全不用意,純任自然,以神懾心,意靜神安。行走時則步履與呼吸相隨,無論快慢,一般地一息七步為宜,練之日久,或走或跑或與人較勇,皆可以保持中氣平和而不喘息。
二人較勇之時,若是平庸之手,則多是以形接形,高手則是以氣接氣,功夫不濟者使會感到氣被打上去,萬般不得勁,千方百計沉不到丹田去,全身浮而不實,自知必敗。若是以神接神,不必接手則勝負已分。譬如袁曹白馬之戰,關羽看顏良如插標賣首,而顏良觀關羽,則覺其神威逼人,不敢交鋒,此即是神受神神攻神傷而索於膽也。無論與人較勇可平時自己走架練拳,勿追求剛愎之氣,總宜平心靜氣。神要提起,但要內斂,氣要充實而不外發。呼吸、意念、手足要自然配合,意動,氣起,手動,腳隨,切不可亂。這就是“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進退起落,剛柔虛實,一切攻守變化,都在呼吸之間而不在其它。能掌握呼吸,便能持“中”,永無過與不及之慮。動步不動心,是之謂定,動身不動氣,是之謂靜,心靜則步能堅,以其氣能下也,氣靜而身穩,以其能飛騰變化也。此乃是以靜求動,以緩求速,乃內家拳之要義,萬勿等閒視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於1927年農曆9月謝世的宋世榮大師,有《內功四經》傳世。1885年,宋以《神運經》之理,點撥其師侄,時年21歲的劉緯祥(1864-1935年)曰:“以柔用剛方是真疾,以柔用疾方是真剛”,令劉在“柔”字上狠下功火。劉生前常說:“我曾親得宋世榮先生內功經‘柔’字真傳。”劉對其弟子馬禮堂(1903-1989年)常提起宋世榮親授“柔”字內功要訣之往事。
  《十三勢行功心解》有言曰:“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此“堅剛”,?深厚內功勁力之必然;對照宋世榮《神運經》之語:“......以柔用疾方是真剛”,所點明者,乃自己運拳用掌的極柔軟動作,加上疾速的速度,才是真“堅剛”。
  反過來說,練拳者無論練外家,還是練內家,只要身僵硬,用拙力,肌肉緊張,動作速度就不可能很快、很持久。宋氏《神運經》“以柔用剛方是真疾”這句話確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在人類生活中,於此已有大量實例,豈止習練武術功夫、中西樂器而已。
  太極拳動作的快速練習,不可一蹴而就,而須自己於勤盤拳架,得通體鬆軟的同時,予以單獨練習,由慢而漸快而至極快,是一個相當長久的過程。練習的方法,首以各種角度旋轉腰胯,轉折處必須是柔性圓弧形動作。無論扁平、扁斜形的腰胯旋轉,都是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正可斜、不拘一格。習練時,先以意轉腰,而至極緩慢並得減除意識而少想腰,不想腰,再到徹底的活腰虛胯,在意識上、動作上,始終都是若有若無,似虛似空,不挂本力,更不受絲毫拙力,而得極疾速、極虛空的境界。王培生、祝大彤積數十年的經驗提煉而得的“空腰”之見,可能是一種自我感覺,也就是李雅軒所說的“虛無勁”之由來,皆得先見之明也。
摘自:太極拳的速度變化 , 武林/何軼群 2006.06.16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標題:氣功修練搬運法的解說
來源:網路
  自古流傳有“搬運法”的說法。究竟什麼是搬運法?為什麼名之曰搬運法?www.pabzhou2002.com這都是內功修煉家們必須先要弄清楚、理論明白的內功法中行功術語的內容。否則,必然會自入旁門而蹬歧途。
  內功心法的修煉,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系列功法,系統工程的自修成才之齊身的事業。古人有雲為:騰挪法的;有說為:搬運法的,種種不一。
  以騰挪法立論的有:“騰挪八法”的說法,又名“飛騰八法”。騰乃指內氣的上下運行法式;挪乃指內氣的水準運行法式。故合而立為騰挪法。而騰挪法,又可說明外形拳式的起落縱橫之法式。這就說明騰挪法式可有雙重的作用之解釋。如《神運經•第二章、言神運之式》中說:縱橫者勁之橫豎;飛騰者,氣之深微。又《神運經•第四章、言神運之式》中說: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渾元劍經•內外篇序》中說:極之則光閃耀而人影無蹤,身飛騰而劍芒倏忽。或一躍千里之遙,縱橫隨其意向;或靜息方寸之內,神威感于至誠。從所引之論中可以看出,內氣的丹田呼吸為飛騰;內氣出體的一躍千里之遙,縱橫隨其意向為飛騰;內功修煉的極之則光閃耀(光明境)而人影無蹤(肌肉若一的身體如同九重天)為飛騰。
以搬運法立論的有:小搬運法和大搬運法兩種法式的說法。為何名曰:搬運法?搬者,來源於內功修煉的以意運氣的方法。古人將以意運氣的方法,視為如人之搬挪物件一般,故以搬而命名。運者,來源於五運六氣說。自然界的四時寒熱溫涼之變化,乃氣之流動所致也,此為運氣。運者,氣之運動者也。故內功修煉的搬運者之本義,就是以意運行內氣的方法之說法爾。然而,傳統的內功修煉法中,有內氣在身體內成像運行的法式,有內氣在體外成像運行的法式。
  古人將內成像者的內氣騰挪法為內搬運的功夫,外成像者的真氣騰挪法為外搬運的功夫。在體內的真氣搬運法,名為小搬運法;在體外的真氣搬運法,名為大搬運法。于此可知,大、小搬運法的說法,皆是內功修煉的術語。明白了搬運法的基本概念,再理解下面所論述的系列之內功法的內容時,就會正確地對待而無偏悖之論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神動既明,可言十二大勁:
...
...
七曰、二門橫時用肘
...
...
========
肘為手臂三大關節的中段,故其靈活性對於手臂的操作相當重要;因而武術上常稱肘為「二門」(腕為一門,肩為三門),「門」即門戶之意,因對方的攻擊要進入我身上須通過兩手的防禦,故有「手似兩扇門」的說法。而肘關節因為較堅硬且與身距離較近、力量大,故在防禦和攻擊上都相當有用。所以在出拳前先會將肘「獻」出,一方面防禦堵截,另一方面一翻肘即可攻擊。
來源:網路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36 , Processed in 0.01498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