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0596|回復: 26

關於太極拳經論裡「偏沉則隨」、「中定」的論辨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9 20:1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5 10:41 編輯

一、「偏沉則隨」與「雙重」

Zee 於 2010/11/23 17:44

回53樓的H~ 你用陰陽的說法不能說錯,只是陰與陽在變換間,變換從無休止,沒有百分百的純陽與純陰的,拳論說【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試想當你金雞獨立時,你要調整重心維持穩定,那隻虛腳看似虛的,但他的質量是在的。用一個比方,假設有兩個人,重量一樣,身高不差分毫,但一個人雙腳具健,另一個人則失去一腳,兩個人立金雞時重心的位置可同?所以虛腳不虛,她的質量在,因此才有作用。

在一般走拳架時,每每要求虛腳能隨時拿得起來方謂功力,其實當所謂的虛腳拿起時已非虛腳,是有作用,你的重心也已經改變,好比你架起白鶴亮翅,虛腳一提便是踢人的勁力發出,此時腳還是虛的嗎?

這樣看來,虛與實並不是完全在形式上哪知腳立地為樁就是實腳,而是有作用!所以拳經中說【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Zee 於 2010/11/23 18:03

再回Nick的第二論,單重與雙重。既然不要拘泥形式上的那隻腳立地為樁就是實腳,那麼單重與雙重就容易理解了;就是重心的位置;事實上拳經論裡也無單重一詞,所以就談雙重。以馬步而言,雙腳都立地為樁方是馬步,這是雙重嗎?不,因為重心一換便能有不同的虛實變換,比如下腰或鐵板橋,比如套路裡的起式合抱。所以行功心解【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

Nick在第二論裡講的很不錯,有七八成抓到了要領。恭喜!

wondercat 於 2010/11/23 20:22

Zee 師姐 你那樣說虛實和雙重我好像懂了,不過到底雙重是甚麼呢?能不能舉個例子或直接說明雙重?謝謝喔~

Zee 於 2010/11/24 15:31

Dear Cat ~ 你的問題其實是太極拳最核心的問題,會帶著一串問題出現的問題。我想先讓大家閱讀上次介紹”偏沉則隨”的文章再來跟大家分析。這裡要說的,偏沉則隨、雙重則滯以及中定等等問題都有關係,甚至是在說同一件事情。請大家細細閱讀,過兩天我以散手的拳架來解釋。

北派吳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
吳式太極拳印誠門第三代傳人
北京鳴生亮武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鞍山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 王炳寰
2007年11月7日(初稿)2008年5月18日(定稿)

關於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注釋,對其中多家注釋的“偏沉則隨”一句頗有疑義。這些注釋大致如下:其一注雲:“敵用力,我鬆勁,敵雖力大,而我可走化,是為‘偏沉則隨’。”其二注雲:“無論來力多麼重大,要粘著走化,不要頂抗,粘著處處放鬆,走化不受力,叫‘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順隨,使對方有力也無處用。”其三注雲:“兩處之力平均,若松一處,是為偏沉。”其四注雲:“以支身著力於一足,故曰‘偏沉’,以身體各部可任意而動,故曰隨也。”等等。筆者認為,上述解釋未免牽強,因而,不敢苟同,茲提出看法如下,與之探討。

  一、上述諸家對“偏沉則隨”的解釋之所以出現種種不當,究其原因,是對《太極拳論》的作者王宗岳本人重視、理解不夠,對“偏”字和“隨”字望文生義,隨意解釋而造成的。

  1、“偏”字上面出了偏。“偏”字解釋為:“歪,不正,不在中間。引申為:‘不全面,偏向,偏差’等。”,是貶義。在“偏沉則隨”時,如果把“偏”字解釋為“單方”或者“一側”,“偏”就失去貶義,成為中性,於是“偏”和“雙”便可以成為反意詞,於是,也就很容易把“偏沉”當作“雙重”的反意詞。“雙重”是大家公認的、力求避免的弊病,它的反義,當然就是正確的了,因而,導致了人們對“偏沉” 不加思索,一再主觀、隨意地描述、推演,其結果,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於是,類似上述諸家種種不正確的注釋,不斷出現。


2、“隨”字的錯誤理解。漢字中一字多義是經常出現的,“隨”字的解釋不僅有“跟從,沿著,順從,順便”的意思,還有“聽任、任憑、放任”的意思。《辭海》、《辭源》中對“隨”字還有一條不被人們注意,容易被忽視的解釋:“足趾”。這一解釋《辭海》引了“《易.艮》:‘艮其腓,不拯其隨。’”,“孔穎達疏:‘腓動,則足隨之,故謂足為隨。’”。《辭源》也引了同樣的解釋:“易艮:止其腓,不拯其隨”。意思是不讓小腿動,腳就舉不起來。所以“隨”字又解釋為“足趾”,腳。據此,“隨”字應該是兼有“放任”和“足趾”兩種含義。這樣“偏沉則隨”的“隨”字,應是“放任,其足之意”,與“上下相隨”的“隨”字不能作同樣解釋。當然,由於漢語的發展進化,有些字、詞的用法已經產生了變化,現代漢語中人們是不會把“隨”字解釋為“足趾”的。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太極拳論》是三百多年前的古文。

3、輕視了王宗岳先生。自古統治階級重文輕武,武術只在民間廣泛流傳,官方典籍很少記載。由於“文以載道”思想的影響,以文取士,武將不受重視。這就造成了文人習武者少的事實;另一方面,古人識字者少,習武之人識字者更少。所以,武術,便難免於粗俗的偏見,武術家也不免蒙上魯莽武夫的影子。王宗嶽酷愛武術精通太極拳法、陰符槍法和劍法。他的《太極拳論》在歷代所有太極拳經典著作中,評價最高,成為後世太極拳家共同遵循的理論依據。人們只知道王宗嶽是武術家、武學大師。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王宗岳曾寄寓河南洛陽和開封一帶,以教書為生”,不知道王宗嶽是一位“文化人”,更不知道他是一位文學家,自然也就不會注意《太極拳論》的文學造詣和色彩。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9 20: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5 10:43 編輯

王宗嶽不但拳理造詣深遂,闡述準確,而且文章精微絕妙,富有文采。《太極拳論》中“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一段,可以說是王宗岳先生對太極拳非常精彩、充滿感情的論述。《太極拳論》中“立如平准,活似車輪”與“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是“駢文”形式。四句中,前兩句說的是練功中應該遵循的原則,是對的,是褒義;後兩句說的是練功中應該拼棄的弊病,是錯的,是貶義。如果四句中,三句說對的方面,一句說錯的方面,那樣就與“駢文”的行文方式不符了。一個三百多年前有造詣、字斟句酌的文學家,能在文字上犯那樣膚淺的、常識性的錯誤嗎?能把“偏沉則隨”之“隨”按著現代人的語言習慣,用在太極拳的論文裏嗎?

4、忘記了《楊氏老譜》。《清代楊氏傳鈔老譜》(以下稱《楊氏老譜》)是《太極拳論》、《太極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歌》之後,一部比較全面地闡發太極拳理、拳法的系統教材。《楊氏老譜》結合實際總結了太極拳法的應用,對懂勁、打手、行拳中容易出現的各個方面的各種問題,都做了比較全面論述,得到後世太極拳家公認。《楊氏老譜》第三章《太極正功解.太極輕重沉浮解》中寫的清楚“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後面又詳細論述“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明確指出:“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因而“偏輕偏重,偏浮偏沉”為病,早有定論。在太極拳行拳中,所有的“偏”,皆以“病”來對待,這一點《楊氏老譜》說得很明確。但是,有好多人,甚至楊式太極拳的傳人在“偏沉則隨”這個問題上也糊塗,豈不是忘記了《楊氏老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偏沉則隨”是在行拳中“放任其足”,致使其“偏無著落”,“失其方圓”,即在太極拳行拳過程中,沒有把握好或沒有注意行拳規則出現的偏差,而且不能清醒、主動、及時的糾正,從而影響整個身體的“中定”。“偏沉則隨”是太極拳運動中產生的錯誤現象。

二、“偏沉”和“雙重”是太極拳行拳中緊密相連的兩種弊病。“偏沉”之病沒有“雙重”那般重要,也可以說“偏沉”在某種情況下是“雙重”派生的,所以,王宗嶽強調了“雙重”之病 ,所以,“偏沉則隨”之辨,還得結合“雙重”敍述。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可見“雙重之病”危害之大。其根源則是虛實分辨不清。“雙重”有單方與雙方之分,有兩手與兩腳之分。現在討論的“偏沉”主要是涉及兩腳之“雙重”。兩腳虛實不清楚,同時用力著地,使身體的重量分支於兩隻腳上,即為“雙重”。當然,這不包括在行拳時,肢體轉換過程中,有一隻腳,三分力,另一隻腳,七分力,或一隻腳,四分力,另一隻腳,六分力的現象,更不能把單鞭或者預備式、起式、收式的兩腳之力平均作為“雙重”。所謂兩腳“雙重”是指兩腳該虛的沒虛到位,該實的沒實到位,虛實分不清楚的錯誤動作。反之,兩腳雖然同時“用力”,但全身重量卻集中在一隻腳實腳上,另一隻腳虛腳(趁腳)的力(其實是“不著力”)與軀幹的力相平衡,適合於力的支點定則,便不是“雙重”。然而,有的太極拳習練者為避免“雙重”卻誤入了“偏沉”,其結果是顧此失彼。

有人為了避免“雙重”,往往錯誤地導致虛腳全然無力。他們不知道虛腳所用的力,是用在空處,而且是不著實的,是趁勁(如稱杆之上的秤砣),不知道虛腳所“用的力”,要合于力學上的作用力點和反作用力點相平衡的道理。如果,在太極拳行拳時,腳步偏離正確的步法要求,或者,虛腳完全“無力”的置於地上,則身體必然散亂,重心必然偏斜,其結果就是“偏無著落,必失方圓”。 如果不懂得“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並且保持精神貫注,高度靈活,體察精微,就必然在“雙重”和“偏沉”之間徘徊。至於,手上的“偏沉”只要懂得了“外三合”,是不會犯那類低檔錯誤的。

三、“偏沉則隨”是太極拳運動中的理論問題。那麼,在太極拳運動中如何避免“偏沉則隨”這種錯誤,就是一個必須在理論上予以回答的問題。

如上所述,“偏沉”為病,“偏沉則隨”是錯誤現象,是“偏無著落”,“失其方圓”。所以,就要知道何為“方圓”,如何避免“失其方圓”。俗語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方圓者,規矩也。所謂“偏沉”為病“偏無著落”,“失其方圓”,是太極拳行拳時,沒有遵循太極拳行拳規則,沒按“規矩”行拳;是失去了“規矩”,出現偏差;是虛實不清,從而影響整個身體的“中定”才出現的弊病。那麼如何克服“偏沉則隨”這樣的弊病呢?解決的辦法是“中規中矩”,是“不偏不倚”, 是“無過,無不及”,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是“弸捋擠按須認真”,是李亦畬所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


為了解決“偏沉則隨”一類弊病,再來借鑒一下向愷然先生的論述:“餘曰:‘十三勢以中定為主,弸捋擠按十二勢為輔。有中定,然後有一切,一切勢皆不離乎中定,然後足以言應付……吾人應知無中定,安有開合?譬之戶牖,開合在樞。樞若動搖,雲何開合?不開不合,虛實焉求?是可知無中定之虛實,非虛實也。無中定之觸覺,猶瞽之視,跛之履。觸如不觸,覺如不覺也。’經曰:‘中正安舒’,安舒雲者,定之謂也!客曰:‘求中定有道乎?’餘曰:‘子但知虛實無定時,無定位,以意為變化,而不知每一虛實,皆先有中定,而後有變化;處處有虛實,即處處有中定,蓋法無定位,而一切法皆從中定中出。則聖人複起,不易吾言也!法遍周身,中定亦遍周身。’”

如果說,前人的理論過於概括、含蓄,還不能理解其中道理,那麼,請看當今著名武術家、吳式太極拳名家、梁式八卦掌名家張全亮先生的一段論述:“在行拳過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的立身或平移運動時,頭頂百會穴與負重之腳的湧泉穴、鼻尖與負重之腳的大趾、尾骶骨與負重之腳的足跟都要上下垂直相對……在行拳過程中,時時式式都要做到有清醒的關節運動意思。要把自己的身體比作一部裝有萬向輪的機器,圓轉自如,無微不利,全身上下內外無缺陷、無凸凹、無斷續、無滯點,舉手投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都要做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我以為,如果能達到上述要求,應該說“中定”和“虛實”已經解決了,“雙重”、“偏沉”之病自然也就解決了。

總而言之,“偏沉則隨”不是“雙重則滯”的反義,不是輕靈圓活之意。“偏沉”與“雙重”同屬太極拳行拳中的弊病。雖然“偏重”在太極拳行拳和技擊中沒有“雙重”那麼重要,但它畢竟屬於弊病,而且是必須避免的弊病,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地認識。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9 20:2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8 20:29 編輯

yong 於 2010/12/03 21:56

我認為偏沈則隨不,不是病.
100樓 ZEE師姐有關“偏沉則隨”引述北派吳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吳式太極拳印誠門第三代傳人,北京鳴生亮武學研究會名譽會長,鞍山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 王炳寰先生大作拜讀. 此文獨出心裁,推翻所有太極拳大師立論, 值得探討.

版主大大老師是林清智先生, 小弟特別引述林老師另一位恩師施調梅大師註解獻曝. 參閱施調梅所著『太極拳譜內外功研己錄』第31頁:

QUOTE

舉天稱車輪等喩說明偏沈雙重之理
「在立如平準, 活似車輪, 偏沈則隨, 雙重則滯, 每見數年純功, 不能運化者, 率自為人制, 雙重之病未悟耳」
平準: 即稱物之天秤, 「立如平準,」, 謂立身當如平準之中正, 即頸項與尾閭, 連成一直線, 換言之: 即脊椎伸直, 如天秤中立之支柱, 軸心在尾閭, 以為全身靜力之中心,如是立身, 行功心解所謂「靜如山岳」也, 天秤有左右兩盤, 其輕重相等則平, 若兩端之盤有輕重, 則隨其盤之輕重而升降, 左降則右升, 右降則左升, 正前段所示「左重則左虛, 右重則右杳」,所根據之法則, 此天秤為喻也. 「活似車輪」, 喻脊柱為軸, 腰為輪, 臂如輪廓, 若一經推動, 當如車輪之旋轉靈活也. 「輪」為圓體,其向心力與離心力, 強弱均各相等, 一經撥動, 二力相牽引而旋轉,不但靈活, 且成槓桿作用. 太極拳, 即應用此理, 故其術,以立身中正, 腰為樞紐, 其上下左右前進後退六方之活動, 悉成輪圓之勢, 皆以腰動而手足隨之. 準此原則, 若我某一處忽受敵襲, 我即應用旋轉之理, 刻刻變換其力點,消化其力, 使敵勁不知落於何所, 我即利用應用離心力之理, 於另一方, 推出敵勁於圈外, 此以車輪為喻, 說明「化即是打」之法則, 「偏沈則隨」, 即應用天秤兩端升降之原理. 「雙重則滯」,如建屋架樑, 以支撐全面瓦蓋, 即應用雙重之理, 亦如天秤之兩端, 輕重相等, 即不能升降, 其理亦因雙重之故. 今兩人交手, 彼此兩手相黏, 如兩方用力相抗, 則雙方皆成雙重, 且其相黏處亦成雙重, 雙重則相持, 彼此不能轉動, 故曰: 「滯」, 結果以力大者勝, 若此時我鬆一邊, 則成偏沈之勢, 即應用天秤升降之理也. 或鬆跨轉腰, 即應用車輪旋轉之理也, 皆偏沈則隨之法則. 蓋我一鬆, 敵方不得不隨我偏沈之勢, 而向前傾, 則失中落空, 我乃以槓桿之原理, 還擊其身, 拳術所謂「借力打人」之法也, 亦即太極拳善用「牽動四兩撥千斤」之妙訣也. 故初學太極拳, 應慎姿勢, 勿以為不拘形式, 可以成功, 虛實宜分清, 則雙重之病可免, 每勢必有中定, 以此為軸, 則左旋右轉, 無不如意, 活似車輪矣.

「純功」, 專練一家之拳, 不雜採他派, 或旁門功夫者, 此處即指專練太極拳者, 且已從師數年, 其功不可謂不純, 但一旦與人交手, 往往難於走化而率自為人制者, 無他, 病在雙重耳, 此處應注意者有二字: (1)「運」: 運而轉之, 即移動之意, 「不能運化者」, 即不能移動敵勁而走化之, 此即暗示「雙重則滯」之故也, 若能偏沈, 則運化極易矣. (2)「自」:自動之意, 蓋本未受人制, 乃不知自身有雙重之病, 率自動得被人所制, 故結以「未悟」二字, 點明其咎在己耳.

UNQUOTE

小弟拳齡尚淺, 較偏信大師之著書立說, 故贊同這句話要從「在立如平準, 活似車輪, 偏沈則隨, 雙重則滯, 每見數年純功, 不能運化者, 率自為人制, 雙重之病未悟耳」整句解讀, 不能僅研究「偏沈則隨, 雙重則滯」. 尤其重要者, 整句話應用推手解讀, 非用行拳架之兩腳分配重量能解釋. 故偏沈則隨不是病. 「雙重」在此處, 白話講就是《卡住了,轉不了啦》

自身既立如平準之中正不偏, 又活似車掄之上下相隨, 對方若加之以勁, 則己方感覺偏沉, 自可本其沉勁之方向以相隨, 是為捨己從人. 此處偏沉, 乃指微微之偏, 不是偏重一邊之偏也.

Zee 於 2010/12/05 17:44

Dear Yong ~ 謝謝您的意見,我沒讀過施調梅先生的書,您引用的段落很詳細,也與許多太極拳先進的觀點(如陳微明等)近似;我想都值得參考,即令觀點差異,應不至影響走架行拳的。
先前引用吳氏的文章,主要在他徵引了楊家老譜的觀點,這點是很多相關的討論裡沒有的,因此非常值得重視的一篇文章和論點。

Rick chen 於 2010/12/02 11:00

Zee 師姐 由我重新發難,請問~
1)您前面說到,因質量仍在所以虛腳不虛,那虛與實到底要怎麼分?
2)偏沉與雙重都是病,與虛腳不虛的看法是否有關連?

John Liu 於 2010/12/02 12:03

我也陪著發難---
已經好幾篇文章談命意源頭在腰隙了,到底命意為何?腰隙為何?怎麼越談我越發糊塗?

jam 於 2010/12/02 12:15

161 Rick chen
姑娘淺見~~~~
虛腳不虛 是為了實
偏沉則重心也偏 回正更費力 雙重是無虛實

增一分 少一分 都是離
力量全部從腳底出 上身都是放鬆
腳底湧泉穴 氣往上走 如浪到沙灘再回復
如此運作成功力

nick 於 2010/12/02 16:02

dear Zee,
good day,
我一再重讀妳第100F的論文,對妳論述的觀點,十分敬佩,尤其是"偏沉則隨",論的是,有根有據,剖析到位,有闡述,有發揚,辯證清晰,又廣大了拳理.

那麼如何克服“偏沉則隨”這樣的弊病呢?

師姐已經在文中提及,解決的辦法是“中規中矩”,是“不偏不倚”, 是“無過,無不及”,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是“弸捋擠按須認真”,是李亦畬所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9 20:26:4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29 20:46 編輯

以上這段,Rick,大師兄,必有大用,可是,對我而言跳躍太大,我只能領略以下,請師兄姐們指點:

[偏沉則隨]--腳掌功法

腳掌貼地後,要實實著地,力量依湧泉穴前後平均分配在貼地實部上,也就是說,腳掌底部凹陷處之外,所有貼地部分平均著力,若有不平均,就是偏沉.

平均的意思是說,如右腳是實腳,則右腳掌貼在地面的所有貼部,平均分配身體100%的重量,如若右腳是3-7腳的3,則右腳掌貼在地面的所有貼部,平均分配身體30%的重量,等等.

若有"""",則腳掌將部分受較重的力,這時很容易失去中定,或者,若有偏沉的習性,不僅不能守中,也會意行形隨便.

版主回覆:

Nick 我先回應你一下~

兩腳間區分成五等份,行拳過程多半是在第2與第4點定點程中定,除非是金雞獨立或轉換上步.退步才會將正心放到第1或第5.原因是,不在後者的情況,將重心置於第1或第5,非常容易被人推倒,或是因無迴旋的空間而僵滯.
所以,所談的可能不是腳掌的著力分配問題.若是,則所謂的虛與實更容易理解.試以屢式來看,後坐屢,若重心擺在後腳跟上即為第5,若像前一點到第4點的位置,二者的穩定度大不相同----這是屢式的中定點.

以上是我的看法僅供大家思考.

Rick chen 2010/12/03 14:08

Nick 看了你說的,這次真的有點看沒有--可以更詳細的說嗎?

Zee 2010/12/03 20:37

Dear Rick 你的問題我想用例子來回答你比較不會有語言上或文字上的障礙~

你和 John以及許多網友都是練64式的,請問一下,當你們起式預備時,雙手上棚,此時雙腳是實還是虛?當收回兩隻棚手到開始時,是實還是虛?

我的看法~雙手上棚,此時雙腳是實~當收回兩隻棚手到開始時,是虛?為何?因為你的重心先是下沉然後上升.
這樣看~虛與實在重心,重心構成走拳架的核心,重心放不對,就是雙重或是偏沉了.

希望這樣的看法能提供你以極大家的參考~

Zee 2010/12/03 21:00

Dear John 我的看法跟諸位很不相同,權且看之~莫當真了~
十三勢來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那是說~別小看了十三勢,他主要的根源在腰隙.~~~
所以"命意"沒那麼複雜的解釋,比方說文章有命意文~就是立好了要說的主旨讓你寫~
比方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比方說;先畫而後命意.就是先把畫畫好了再給這畫命名取意.

現在說腰隙~怎麼說都對,古人對生理結構有很多事想像而成的,就像命門,丹田等等~但總是指那一帶的地方.

回到練拳的實作,太極拳要練是腹部肌群的那一塊,不是練表層的,而是練表層下的肌理的彈性.所謂內動,也是指那表層下肌理的活動.富活力和彈性的肌理支撐了太極拳所有活動,也成為太極拳走架時的核心.重心的調整也是由那一群肌理負責.

以一個例子來講,當你在做踢、蹬腿或是金雞獨立時,是不是要腹部肌群一收,背後尾閭處一含?那就是核心肌群的作用了.

希望我的回答不會讓你更加糊塗~

Wonder cat 2010/12/04 11:47

Zee 師姐 我想您說的是不是這樣--

"十三勢來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不小看十三勢,十三勢命名取意的源頭在所謂腰隙的地方.
所以命不是命令,意也不是念頭想著的意思.不是動詞也不是形容詞.

雙重是重心放的位置不對造成身體的不平衡,破壞了身體平衡的結構?不是兩隻腳實在著地叫雙重.這個所謂的病,其實就是重心調整的問題.

希望我沒理解錯誤---看完了想很久---

Zee
2010/12/05 17:46

Nick ~ 先說抱歉,直接在網路上打字總是易錯!我先把原來句子中的錯字更正,再稍加補充一些與你!

回到練拳的實作;太極拳要練是腹部肌群的那一塊,不是練表層的,而是練表層下的肌理的彈性。所謂內動,也是指那表層下肌理的活動。富活力和彈性的肌理支撐了太極拳所有活動,也成為太極拳走架時的核心,重心的調整也是由那一群肌理負責。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9 20:27: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29 20:52 編輯

以一個例子來講,當你在做踢、蹬腿或是金雞獨立時,是不是要腹部肌群一收,背後尾閭處一含?那就是核心肌群的作用了.

其實,我的觀點是很簡單的。因為人上半身的骨架是「坐」落在髖骨之上,支撐與維護全靠腹部的肌群(主要是腹直肌和腹橫肌),如何正確有效的運用這些核心肌群,是太極拳訓練的主軸,也是很多運動強調的(比如皮拉提斯瑜珈);只是太極拳在更早的年代,以達成出奇的技擊目的發展了現代人近期才知道的核心肌群訓練。

版主提問

Zee 師姐 多謝說明,但是仍有幾處不是很明白:

其實人體的動作都與核心肌群有關,核心肌群的訓練確實可以使肢體的動作更加有效.但是核心肌群的訓練如皮拉提斯等等並不會訓練出太極拳的高手.這麼看來,太極拳所強調在腰隙不應只是核心肌群的訓練才對.還有甚麼呢?

nick 2010/12/05 20:14

腹部的肌肉結構有三層,從最外層開始分別是腹直肌、腹斜肌和腹橫肌。

腹直肌位於軀幹的縱向(上下),當上半身需要彎曲等動作的時候,就會發揮作用。腹斜肌則是從軀幹的橫側,有如包覆般斜斜的由上往下腹的方向延伸,當身體需要扭轉時,腹斜肌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至於腹橫肌,它位於腹部深處呈橫向(左右)排列,有著天然的腹圍或束腰般的作用,當這個部位的肌肉沒有好好運動,腹部自然會擴張,並使得下腹凸出。此外,腹橫肌如果沒有充分運用,也會造成內臟周圍的脂肪容易囤積,並可能進一步出現便祕,或是因為內臟受到刺激,造成無法產生熱能,而出現畏寒等的困擾。

Zee 2010/12/07 15:57

回覆版主師弟~幾乎所有的運動都會以不同程度的方式訓練腹部肌群,太極拳是一種運動形式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太極拳的訓練目的與方式有異於其他運動的訓練。

比方說,皮拉提斯的腹部肌群訓練會要求中心線的保持垂直,腹橫肌盡量貼近脊椎,這就好像一位軍人筆直站立的姿勢;但太極拳的訓練卻不是這樣,腰腹要鬆,含胸拔背,運動中要腹部肌群強而有力的牽動身軀,而不是由兩跨兩手肩膀帶動身軀。凡此,就是因為目的和方法上的不同,即令都是強調附步肌群,呈現的結果與形式就大不同了。

二、談「中定」

Yong 2010/12/05 22:03

Nick H 的太極拳經論之辯
癢癢忍不住, 報告個人淺見.

此處大家講的是「中定」, 不是「中正」,但小弟不太確定NickH所講「中定」何指, 出自何處, 故拙見若指鹿為馬有誤, 請勿見怪.

首先要說明「中定」與「中正」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太極拳經, 拳論中講到「中正」的地方有兩處, 十三勢行功心解「立身需中正安舒,撐支八面」、十三勢歌中「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等, 如要討論「身法」, 必須要檢驗「中正」。ok, 在此略過「中正」不提.

「中定」只有在太極拳釋名提到, 指得是〝步法〞之一。十三勢者,掤,履,擠,按,採,列,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所謂八法五步。而中定為步法之基, 但中定無步, 寄於前四步之中, 由動而靜, 靜而動, 用以助成前四步之轉換虛實, 輕靈而沉穩, 或正出, 或斜出, 此四正四隅又為邁步之進退轉換所趨之方向.

太極拳的身法, 手法(八法),步法(五步), 偏偏中定無故定步法, 卻是是檢驗步法最重要基礎.
另陳太陳小旺老師講到中定樁也可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W9cAz2Zu0E&;NR=1

H 2010/12/06 10:41

Dear Yong

您的問題其實也是我的問題,既然您提到,我就借此機會說說我的想法轉折。

我第一次在破解中談中定,這兩個字之所以進到我腦海,包括這個名詞本身的接觸和對這個名詞的意涵概念形成,都完全從向愷然那篇文章而來,結果進入對談之後,因為被問到十三勢,深入查證十三勢這個名詞,才發現中定這名詞其實在十三勢步伐指令中只稱為「中」,而中定的定字似乎是後來才有附加上去加強說明用,而最終竟成了一個專有名詞了~當時對談中發現這個情況,基於不離題的原則,我未曾再深入探討中定一詞,但從那時開始,我對中定這個名詞,截至目前為止,也產生了深深的疑問,因為這樣看來,最早並無所謂「中定」這個觀念的,再說的清楚一點,中定最多充其量應該只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進退左右)一樣是種步法或姿勢的名稱,何以後來竟會被如此廣泛運用,甚至竟變成一個核心觀念或訣竅,這就讓我不解其演變由來,而甚至對這個詞的根本意涵產生深深疑問了。這就是我在【H1H3】-敬作修正/【新覆N3,兼修正中定】以下那一大段最後,為什麼留下:「只不過,這為我自己留下一個疑問:何為中定?」為結語。

其實我那句話問的並不是「中定在哪裡,如何找中定、如何訂出中定、如何定義中定」,而是最最根本的:

1.如今拳界似乎莫衷一是的中定這個「概念與意涵本身」,到底是從何而來的?根據為何?十三勢裡面的中定,明明就只是一種步法名詞而已的,不是嗎?

2.如果太極拳界已經普遍有「中定」這個特定概念在,而且地位是高於進退左右的,那麼至少在我見到進一步反證之前的現在,主觀上是認為這中定二字應是後來在教學上「借用」中定這個名詞而新產生的一種概念,與拳經中原本用法已不相同,因此這新的意涵本身既無法說服我是源出於拳論裡的那個中字,更較當初十三勢歌裡的「中」(中定)更多後世添加的涵義,因為拳論裡的中字,它理應跟前後左右一樣,單純只是一種特定步法的名詞,至少在拳論中,並無其他理論意涵。~~在我的看法中,如今的「中定」,就像「偏沉與雙重」一樣,是已被後世借用並填入新內容的情形如出一轍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9 20:29: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29 20:56 編輯

不過要特別插入聲明一點:

我自己對拳論的解讀,雖然跟您的所提的文獻看法一樣,也認為拳論中出現偏沉與雙重兩詞的那一小段文字(也就是您說應當合起來解讀的那幾句),作者下筆寫出該段文字之原意,本無具體指涉之意,只是一種概念說明(註:亦即原文並未將偏沉當作一種病,只是一種對照說法,而雙重也只是借「輪子兩邊受力一樣致使無法轉動」之喻,來形容虛實陰陽若運用不當,則招式出招後便難收其功的情況),但是,對於後來拳界借用這兩個名詞,舉出諸多他們人為屬於「偏沉」或「雙重」各種弊病這個借用本身,卻覺得這反而可收「充實太極權弊病例示」之效果與利益;讓所有練拳之人,都能從中留心一些自己確實可能不慎出現而應當特別注意的地方,以此之故,對於借用偏沉或雙重為名之病的討論,我認為是多多益善的。

最後,由於自認為弊病的提醒多多益善,因此當吾人欲借用偏沉、雙重提出任何一種弊病時,若都能如此版眾前輩(包括Yong)般,以「這就是屬於偏沉或雙重的一種弊病」的邏輯來取代「所謂偏沉就是如此如此,所謂雙重就是那般那般」的說法是極為可貴的,因為這正是用一種保留探討空間的方式,取代尊己排它的態度,畢竟對於「偏沉、雙重」的原意,任何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其主觀確信就算再高,終究也無法獲得原作者確認;能保留詮釋的空間,不僅是一種對於「客觀態度」的堅持,也有益於鼓勵各方提出個人心得,進而收到集合眾人智慧,共同豐富太極拳教學理論的效果--我樂觀又敬佩的相信,這應當就是版主及眾前輩以無比開放的心胸,容我等圈外人進來大肆論辯的最大原因,甚至是版主開此部落格的初衷之一了。

(PSYong說一聲:我對談時因為不希望受時論影響,因此刻意將參考資料限縮在十三勢歌、太極拳經、太極拳論三種文獻,其他的俱未曾涉獵,因此所讀資料極為貧乏,不足之處,還望指教)

Rick chen 2010/12/06 16:00

陳小旺的說法其實就是"定式=中定",不過他又不直接說,而是以樁的型態來講;前前後後沒跟進退顧盼等關聯上,所以不是很清楚他到底是否就是講中定!更有趣的是,這一個定式下來,動中求靜也說起來了.......嚴格的說,我覺得整段影片反而把許多事情雜在一起,不是很清楚.

八門五步是一種說法 - 經論裡把這13個名詞並列,沒說誰是誰的基礎,說中定是其他的基礎也是後人的解說-權且聽之-

"十三勢歌真意為探 By H"一的留言第72,Xiao有對十三勢各家的看法提供了參考---陳氏把十三勢當作是拳路的一種,這樣看來陳小旺似乎忘了他的祖宗的定論,也附會來講中定一詞了!

Yong 2010/12/06 18:28

Dear H,

謝謝你寶貴的分享,非常認同你整篇文章的看法, 真的, 絕不是客套.

更精確說, 小弟覺得中定同進, 退, , , 是步法的「方向」- 合住勁往下沉,. 又小弟上篇po文說中定為步法之基,中定無步, 寄於前四步之中, 由動而靜, 靜而動, 用以助成前四步之轉換虛實. 乃因太極拳之步, 常在一種步法內, 含有兩種以上之勁,前進後退之步, 無不藏有左顧右盼之勢, 左顧右盼之中, 似有進退之勢, 是以太極拳之步法以中定為主, 以左右步合沾黏, 以進退步合隨連.

其實「十三勢」是太極拳的原名, 陳式老架一路就稱為十三勢, 每勢各有數個不等招式. 把掤,履,擠,按,採,列,肘,靠喻為八卦, 進,退,顧,盼,定稱十三勢,是後人(起碼比楊露禪之後, 且人名不詳)附會的, 再想想八種手法, 毫無方位可言, 怎能喻為八卦? 五種步法, 又何能稱為五行? 進,退,顧,盼,定如何相生相剋? 其他拳術的步法, 難道就沒有這五步?

小弟喜愛多方面參考其他人經驗, 用以印證自己的體驗是否和別人指正的相符. 相同固喜, 相異對方願共同探究更喜. 因為太極拳可貴及弔詭的是隨個人修煉而境界不同的, 同一個招式現在打是這樣, 過了幾年有新的體驗, 打法就不一樣, 對拳經,拳論現在認識現在是這樣, 過幾年必定又不同. 所以我知道我目前層次對中定的體悟是這樣,並不保證我以後也是這樣說, 當然更無意說別人的體驗不對, 如果前篇PO文造成你的感覺不好, 千萬不要和我計較.

Yong 2010/12/06 21:56

Dear Rick Chen,

陳式講的十三勢不是掤,履,擠,按,採,列,肘,靠, 進,退,顧,盼,定, 而是他們套路64式拳架. 借用台北縣陳氏太極拳協會資料請您參考. http://www.chen-taichi.org/Intro/movenames.htm


版主回覆

Yong 陳氏太極拳裡的十三"",並非用勢字,十三勢是李亦畬藏本中才稱的.
那陳氏太極拳裡是否有掤,履,擠,按,採,列,肘,靠,?是有的,其稱為八門勁~參見太極拳書.

H 2010/12/06 23:16

Dear Yong

我相信會到此版來的前輩,每位都和您一樣是喜作觀念交流的,有共鳴當然可喜,遇到觀念不同的則必然有所啟發,更加可喜,所以怎可能有什麼不好的感覺呢?何況若非因您問起,我還沒機會說明呢~所以真是很謝謝您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9 20:30: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29 20:59 編輯

關於您說明步法的部分,我個人因為未曾學習太極拳,所以無法回應,不過您提到五行相生相剋這點,我倒是可以搶在其他前輩之前班門弄斧先說一下:五行不只有相生相剋之意,其實也有方位之意,亦即:木為東、火為南、土為中、金為西、北為水。至於八卦的方位與前八勢難於配合觀察,這點我也不解,就不知八卦在這裡會不會另有方位以外的其他意涵了....

H 2010/12/07 00:18

十三勢所指之八卦,與文王八卦(後天八卦)無異,特此更正。

Yong 2010/12/07 08:29

Rick師兄,

小弟未明瞭陳式十三式為何?請問有資料可參考嗎?

陳式有掤,履,擠,按,採,列,肘,靠,, 我花了一點時間找陳式如何稱呼掤,履,擠,按,採,列,肘,靠, ,還沒有找到, 可能就是八門五步, 或八法五步. 如果有哪位師兄, 師姐有研究, 請不吝告知小弟. 感激啦!

陳式十三勢(拳架), 陳式十三勢拳架寓掤履擠按採列肘靠(勁法), 但陳式十三勢=64式拳架≠掤履擠按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

Rick chen 2010/12/07 09:51

Yong 那是版主大人回覆你的,看看版主是否佛心來也!要不看看Xiao老大,他學過陳氏.....總之,這我不在行,說不上嘴的.

還有,您說了中定的看法,又說"其他拳術的步法, 難道就沒有這五步?"言下之意是覺得以步法來解釋也是不妥;果真如此,中定為其他步法的基礎之說不是也是不妥? 有點被你帶的糊塗啦

Yong 2010/12/07 16:33

Rick師兄,

抱歉我沒講清楚, 讓你誤會了。 我只是覺得掤履擠按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 老老實實叫八門()五步就好。叫八卦五行, 牽拖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再加上木火土金水, 金木水火土, 讓人產生方位, 相生相剋的神秘感, 意在讓人肅然起敬, 有故弄玄虛的意味。

Rick Chen 2010/12/07 17:22

Yong 稱師兄不敢當-

其實進退顧盼當作步法是很膚淺的解釋,哪種拳沒有進退?沒有左右移步?在這基礎上,把中定當作是進退顧盼的基礎,就有如浮沙建塔,沒根基的解釋,也如把中定當作定式的解是般.一定有更合理的解釋----


Yong 2010/12/07 21:24

Rick師兄,

您對我「中定」的質疑是對的., 請容我再說明,

中定為何為「五步」基礎? 因為它真的不只是「定式」, 它還是下一招進退轉換之「起步」, 陳小旺影片, 1:36單鞭打完後中定, 不打了. 1:46斜行打完後中定, 不打了. 陳小旺隨著說明: 類似這樣的動作, 動中求靜, 這一勢叫中定. 這兩招他如果繼續打, 就是靜而動, 過程就成這樣: 單鞭→中定→金剛搗碓。 斜行→中定→樓膝拗步。

小弟201F PO文所以報告………而中定為步法之基, 但中定無步, 寄於前四步之中, 由動而靜, 靜而動, 用以助成前四步之轉換虛實,…………又為邁步之進退轉換所趨之方向…….

陳師此影片講到由動而靜(中定), 但由靜(中定)而動(接下招)就沒特別演示, 難怪令人產生諸多疑問.

那麼動而靜, 靜而動時「中定」要做什麼? 以我的程度, 我覺得可用「往復需折疊,」來形容. 用一個呼吸, 腹部用丹田帶一個圈, 順延而上帶動手一圈(手上這圈依第一招定式而表現不同, 但都很小很小很小) 有此折疊, 就能收第一招之勁, 移之於下一招, 一貫到底.

版主回覆

Yong 我讀有一文,觀點甚奇特,或許可參考一番~

其實我們只要從推手的實踐中而不是從以往的概念上來思考一下,就可以發現,這十三個字是分層次、的,代表著功力上的不同層次。若按距離和動作的大小分,則掤捋擠按是一臂以上距離的大動作,采挒肘靠是半臂以內的小動作,進退是手上無動作,只有身體的移動,顧盼則連身體也無動作,只有眼睛的動作,定則是全無動作。這是一個由大而小,由遠而近,由動而靜,由外而內的遞進序列。

掤捋擠按是大開大合、大動作。敵人在一臂距離以外,動作幅度大,這是練太極拳的人最初級的實踐,是基本功的訓練。只有在此階段把身形、步法做扎實,把動作做大、做足、做圓滿,做到順就是順,逆就是逆,該放的能放出去,放到極處,該收的能收回來,收到極處,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是開,什麼是合,開合收放吞吐和它們之間的轉換是如何運勁兒的。這是一個長功夫、打基礎的階段,也是入門的階段,又是不可跨越的階段,只有在長期的打輪鍛煉中才可以將虛浮僵硬之氣化去,身體越來越柔,越來越輕靈,動作越來越自然,從招熟而漸進懂勁,生鐵已成鋼也。前人所謂“四正”者,方也。方者,剛也。剛者,以築其基,以壯其骨也。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9 20:30:4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29 21:02 編輯

采挒肘靠則是小開小合,小動作。比較前一階段的勁力訓練,則更偏重於手法機巧的訓練。經過了前一階段練習之後,功夫見長了,就敢於把對手放進來,在半臂之內乃至貼身的距離上化敵進招,由外線作戰變為內線作戰,把敵人放進來打。此時的動作幅度變小了,化方為圓,內方外圓。掤捋擠按的勁路是明的,是方的、有棱角的,而此時采挒肘靠的勁路就是暗的,是圓的了。由於動作小,隱蔽性強,旋轉性強,勁力容易集中,周身容易控制。且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順中有逆,逆中有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方寸之間將敵之勁力化解,化即是打,能化才能打。敵為我所制,全靠化得掉,要想化得掉,就須自身能至。

nick 2010/12/08 09:45

yong 師兄將【中定】視為步法之一,我甚惑,反義的說,前進不需中定?後退、左右、身形、手形等都不需中定?中定只是進退中的過程?中定只是左右中的過程?再更反義的說,因為,中定是步“形”之一,所以,除了需要中定時要中定外,沒事不可以亂中定?

nick 2010/12/08 16:03

昨日我坐捷运,站着,心想,我可以【中定】啊! 于是我面向窗外,右脚在车头方向,双脚微曲至两脚掌平均着力四个脚掌面,两手微伸至腹前,上身碶入髋骨内,尾闾中正松劲,肩甲骨向前微曲收,肩甲肌松劲。车微刹时,我将中定向右平移,冲量往右脚涌泉穴放,但仍尽量不让右脚掌前后两个掌面“偏”“沈”,左脚亦然。反之,车加速时,我将中定向左平移,冲量往左脚涌泉穴放,但仍尽量不让坐脚掌前后两个掌面“偏”“沈”,右脚亦然。车左右摇晃时,我尾闾、臀肌无法应付,甚觉可惜。

【中定】、【中正】、【往涌泉穴丢】的概念,甚觉有趣。

Xiao 2010/12/08 16:41

不是我扭捏,前陣子部落格裡氛圍不太對,潛下去養性~

先回覆十三勢的八門五步問題:

八門五步提到五行與五步在《清代楊氏傳抄老譜》:“進步(火)、退步(水)、左顧(木)、右盼(金)、 定之方中土也”。“夫進退為水火之步,顧盼為金木之步,以中土為樞机之軸,懷藏八卦,腳踏五行;手步八五,其數十三,出于自然”,上述是楊氏太極祖師所傳, 後來之人不得不守此規矩。

欲看老譜請參考:

所以八門五步就是八門五步,不要自己多聯想。

可以多想的是,我們把五步的「步」說成步法是否合宜?太極拳的步法裡有七星步、八卦不、川字步、兩儀步、鬆步、換步、上步、退步;拳架裡有摟膝拗步、斜行拗步。拳架裡的步不是步法,七星步等等是步法。當然,太極拳的步法不會只是進退顧盼步。

五步的理解,五行對傳統中國人而言是表徵方位,不同方位被賦予一種勢力的價值;對近代人而言,就只是一種方位,五步就是一種方位間的移動,若放到二人對戰的情形,方位的移動就意欲著一種是力間的相抗的平衡;比方說,人從西南隅一拳打來,你立中土之位面向南,那他是攻擊你的右側,如何避敵?如何迎敵?這就是一種勢力平衡,相生剋之說在此未必是胡說迷信。

簡略報告完畢!

版主回覆

Xiao 好久不見~索引楊氏老譜才看幾頁;兄臺說的甚是有幾分道理呢!中定是守住中土的方位;不是靜態的.一如棚進屢退;那中土方位在哪呢?我有點迷糊了~~盼賜教

Xiao 2010/12/08 16:48
Nick 好體驗!不過中定不是守在哪不動,中定也不是講拳架裡每一拳架的定式。以你搭捷運的例子來講,車子向前開,慣性之力使你會後退,你要退?不退?必須要一反作用力,或順其之力?哪處讓你平衡?這樣想,大概可揣摩出點東西,都是一種動態的狀況。

陳小旺喔,那影片講的,我不表意見。

John Liu 2010/12/08 17:01

Xiao 一出口就氣勢非凡----拜服拜服!
不過我還是有點搞不懂,五行方位是固定的嗎?還是依人面向站立而定?

Rosa chang 2010/12/08 18:15

Dear Xiao 您說的意思是不是這樣--五步與其看成步法,不如看成五行,五種方位的位移?所以中定是一種方位?

Yong 2010/12/08 22:46

Xiao ,

您用捷運向前行駛譬喻動中尋求中定, 小弟心戚戚焉, 頗能體驗, 但捷運停靠站時變靜, 然後又啟動恢復動的狀態, 如此動~~~靜周而復始, 值到終點站結束. 願請教捷運靠站靜時, 中定如何尋求或表現呢? 謝謝.

Yong 2010/12/09 00:59

Quote

人從西南隅一拳打來,你立中土之位面向南,那他是攻擊你的右側,如何避敵?如何迎敵?這就是一種勢力平衡,相生剋之說在此未必是胡說迷信。

Unquote

我「轉向」他迎敵就好, 我不管地理座標東南西北. 有時間算敵方位再算自己方位再出招? 真乃高手高手高高手.佩服! 佩服!


依相生相剋理論, 那麼我們研究,掤履,擠,按,採,列,肘,靠, 進,退,顧,盼,定誰剋誰.

先將八門屬性註明:

: 坎(水)
: 離(火)
: 兌(金)
: 震(木)
: 巽(木)
: 乾(金)
: 坤(土)
: 艮(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9 20:31: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29 21:04 編輯

交手時就變成這樣子:

別人掤(坎水), 我儘管用肘(坤土),靠(艮土)必破之
:(離火), 則用 掤(坎水)破之
:(兌金), 用履(離火)破之
:(震木), 用擠 兌(金), : 乾(金)破之
:(巽木), 用擠:兌(金), : 乾(金)破之
:(乾金), 用履(離火)破之
:(坤土), 用按(震木), 巽(木)破之
: 艮(土), 用按(震木), 巽(木)破之
還要看敵人步法

五部屬性: ()退()()()
敵進(), 我退()破之
退進(), 我定()破之
左顧(), )右盼()破之
(), 我進()破之
(), 我顧()破之
如果手法要用履破, 步法要進步破, 那可難施展了.

Xiao 2010/12/09 10:18

Yong 敬佩你用功認真的精神!

坐捷運之例是Nick的體驗,我很同意他的體驗。車子的啟動停靠間的動靜,對立於車內的人是一種外力,車內的人要抗要隨在於自己,目的為求一種力量的平衡(就是別跌倒)。你要說在這種狀況下我如何看中定?就是達到平衡的狀況。用現代系統學的術語「動態均衡」。

我想你引用陳小旺影片的觀點會認為二者大同小異,其實是有很本質上的區分的。他以拳架的定式作為中定,但是拳架走到定式時已不是均衡狀況了,而是得勢與不得勢的結果。這樣看來,中定的作用是要不被破勢且要得勢。

其實楊家老譜裡不管講八門五步、偏沉則隨等等,都是在講實戰的狀況,而非像現代的人講套路的拳架走動,此不可不注意。要感慨一下,現代教拳的人有幾個仔細讀過經論?有幾個讀過老拳譜?率皆自以為是的講自己的過多聯想。

次再回覆你講的五行生剋;

一、古人熟悉五行方位一如現代人熟知東南西北、前後左右般,所以步會一邊對打一邊還要想到底是哪一方位,方位間的生剋之理,此皆已成本能。所以,今天你就算不懂五行八卦,無妨,那是古人的認知系統,你可以以現代人的認知系統取而代之。

二、五行是一種表徵,放到十三勢裡,各自表徵一種拳勢的作用和彼此間的攻防,所以你所列的,沒錯!

三、重點,前面說的動態均衡,甲從西南隅()打一拳來,你面向正南,但你自己的方位是正北(),所以甲是自你的東北處打來(打向土的方位)。所以二人相互對應的方位是東北()
所以兩人有一個公用方位系統,也有各自的方位系統。
你向西南移位上換步,此時你自己的方位變成木,化拿打,在方位上你覺得是否得勢了呢()

四、對戰時,手法間的生剋是在動態均衡的狀況下彼此對應的,因為八門式不同的勁力的表現,在不同方位沒有一定的規律說一定要用甚麼;實戰時就是靠知覺運動(懂勁)—這是老譜裡的話。
以上簡略的回應,希望能稍解大家的困惑。

版主回覆 Xiao 看來你已解大家之惑了,該尊你一聲老師~感恩

Rick chen 2010/12/09 13:07

Xiao 我好像有點搞懂了--他往土位打去,我往木位移動,於是成了以直打橫;我就得勢了.
真是的,害我一上午沒幹正事-----

Rosa chang 2010/12/09 14:10
感謝!我知道了,因敵之勢而破之.
因敵走的方位,我以己之移位便破之.

Yong 2010/12/09 15:54

Xiao兄講的真清楚,謝謝指教.

版主大大說: 中定是守住中土的方位. 此句解釋也是讓小弟有所體悟. 謝謝
版主回覆 Yong 關於守住中土一說,我尚在沉澱,不知您可分享所知?

Yong 2010/12/09 22:13

版主師兄,

太極拳每一招式都是合(蓄勁), (發勁), 合開, 合開的進行, 連綿不絕. 當招式
以開發勁結束, 有一個中定銜接下一個「合」的開始(個人體會, 不代表大家共識). 因練拳當作有人, 就是假設攻防, 所以我個人在拳架的進行(合開)時有攻防意識, 但中定時以往則無, 被板主此句提醒, 感覺到就是應該在中定如此微小銜接時也需要留意防守,仍應眼觀四面, 耳聽八方.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9 20:31: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7 11:40 編輯

其實我當時故意少漏掉版主一句, 補上才是我更完整體會之處.

《中定是守住中土的方位;不是靜態的》

版主回覆

Yong 兄 謝謝!
以前看武俠小說,說那人武功高強,敵我尚未接手,敵已覺得無隙可攻;此當可做我守住中土的一個寫照.所以守住中土是變動的狀態,或許在外形上可能看似不動,但其內氣鼓盪,整個身軀與意念完滿均衡,隨時可以應對不同的外來攻擊.

我看Nick對Xiao講的回覆,應是不遠了
.

nick 於 2010/12/09 23:17


【中定】似乎是“内功心法" 的延伸,就像是13势歌里其他的唱诀,如【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静气腾然】、【静中触动动犹静】、【尾闾中正神灌顶】等等,是要在行拳架时,时时遵守,恒守规矩,用为不滞、不随。

Xiao老师说中定是【动态均衡】的状态,是要【不被破势】,且要【得势】,nick解读为,要不被破势,就是自己要不双重、不偏沉;而,要得势,就是要听劲、懂劲,要抓住对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双重、出现偏沉。

对打的两人坐标O点可能不动、也可能一直变动,而事实上应该要考虑坐标O点会一直变动,而,既然是动态均衡,则在移动或打、动的过程中,谁能维持动态均衡,谁能胜。

Nick解读Xiao老师的指导结论是,中定是一个状态、一个动态均衡的状态,存在于拳架12招式中的所有行拳状态,要义是不双重、不偏沉、能听劲、能懂劲。

请老师指正。

John liu 於 2010/12/10 11:35

Xiao 老師(尊版主號令) 經你這麼解說,茅塞頓開~
但是還有一事不明,若放到平日走拳架,中定如何看?如何求?

Xiao 於 2010/12/10 12:32


先感謝各位的抬愛,稱我為老師就免了吧;要不然每年928還得勞動你們送上束脩,多不好意思啊。

Nick;你的演釋完美的很,就如你說的其實不管八門五步、雙重偏沉等等都圍繞在一起,目的在使使拳的人能達到所謂的動態均衡而得機得勢;以此原則看待太極拳則真的不遠了。

John;走拳時的中定,Yong已經幫你點明了啊,走拳架當作對練實戰,所以中定蘊在每一式與式的變化間。舉個例子,你打64式,合抱後單鞭,在合抱之時便是求守中土的中定狀態,釣手一出轉身上步單鞭則已是得機得勢的攻擊了,所以單鞭定式不是中定。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13 , Processed in 0.00973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