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877|回復: 18

鄭曼青先生拳論《散手》探討(上)、(下)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20:26: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27 11:12 編輯

作者:魏坤梁

【提示】

《散手》一文原載 鄭曼青先生1946年出版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下。文中之論述,對於現代太極拳界許多人感到困惑的不少問題都有很好的啟迪、解疑與警誡作用,很值得太極拳學練者細細地品味和思索。

【原文】

散手即散打①。無定法。推手大捋。乃著熟功夫。著熟即是學聽勁。由聽勁而漸悟懂勁。既懂勁②。無所謂著與不著。散與不散。粘與不粘。隨與不隨。此皆費辭③。不得中肯綮④。散手之方⑤在五行。所謂進退顧盼定也。苟⑥能懂勁且知方。則用全矣。

【注釋】

①散打——傳統武術實戰的通稱。現代武術界所謂的“散打”,據張文廣先生《散手拳法》介紹,是1979年後國家體育職能部門組織武術人士在傳統武術各種散手拳法的基礎上逐步歸納整理制定的有一整套系統性訓練方法的實戰性搏鬥競技比賽項目,競技比賽中還吸收了拳擊競賽的戴手套的規定。顯然,現代的“散打”不可能將中國所有傳統武術各種散手拳法的精華都囊括無遺的,歸納整理的僅僅是部分外家拳的散手拳法,更是不可能包括太極拳實戰技法的。因此,鄭曼青先生所說的“散打”與現代競技“散打”不是一個概念。

②既懂勁——“既”表示已經發生,如《書•堯典》:“九族既睦”。上文之“既懂勁”就是已經達到懂勁的意思。

③費辭——表示多餘的言詞。如宋•尹洙《故龍圖閣直學士朝散大夫尚書刑部郎中劉公墓表》:“無溢言費辭以累其實”。

④中肯綮——“肯綮”為筋骨結合處,常用以比喻最重要的關鍵。

⑤散手之方——“方”主要是指境域。如《史記•三王世家》:“澤及方外”。意為立足的基礎。因為“散手”本身就是屬於“方法”,所謂“散手之方”就是指散手運用立足的方位之地。

⑥苟——假如、如果,如《史記•周本記》:“子苟能,請以國聽子”。

【今譯】

“散手”就是“散打”,是沒有固定的方法。推手練至大捋都是屬於“著熟”階段的功夫。“著熟”主要就是學練“聽勁”功夫,由學練“聽勁”去學練太極拳就能漸漸悟到“懂勁”功夫。既達到了“懂勁”(能夠施展“散手”的)功夫階段,那就無所謂“著”與“不著”、“散”與“不散”、“粘”與“不粘”、“隨”與“不隨”了,這些說法就都屬於費辭了,就是不能夠一言切中肯綮說清楚的了。“散手”運用的立足基礎在於水火金木土五行,就是所謂進退顧盼定。如果能達到“懂勁”而且是知道其立足的五行方位(步法),那麼,太極拳之武術應用就全面了。

【討論】

這段話至少給了現代太極拳學練者6點啟示:

(一)太極拳的每一式都是沒有固定用法的散手

陳微明先生在《太極答問•太極拳之散手》中說:“太極拳七十餘式均是散手”和“太極拳之散手是由粘住聽勁而出”,還又轉述了楊澄甫先生之語:“太極拳隨機應變無一定法,若會聽勁則聞一知百,若不會聽勁,雖知多法亦用不好”。鄭曼青先生則在上文中說:“散手即散打,無定法。推手大捋乃著熟功夫;著熟即是學聽勁”。這些論述反映了太極拳的每一式都是沒有固定用法的可用於實戰的散手技法,每一式都是有無窮變法的,因此,太極拳的很多拳式雖然是不同的,卻是可以有相同用法的。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把太極拳的拳式說成是一式一法,或一式兩法,比如有說某段的野馬分鬃與另一段的野馬分鬃的用法是不同的,這些說法顯然都是不正確的。

(二)太極拳的根本在於“沾粘連隨”

從陳微明、鄭曼青先生的論述中還可知:固定程式的太極拳套路、包括大捋的所有傳統推手都是屬於太極拳的“著熟”功夫。而“著熟”所追求的中心則是培養“聽勁”,這就是說太極拳任何招法的基礎都是“聽勁”,正如陳微明先生所說的“太極拳之散手是由粘住聽勁而出”。而“聽勁”又是與“人剛我柔”、“隨人而動”的“沾粘連隨”互為基礎的。或者說“沾粘連隨”必須依賴於“聽勁”;而“聽勁”的培養、鍛煉與應用又必須依賴於“沾粘連隨”。所以,某一招法只有具有了“沾粘連隨”的特性,這一招法才具有了太極拳的屬性;如果脫離了“沾粘連隨”,那麼,任何招法拳式就都失去了太極拳的屬性而不屬於太極拳了。由此可見,太極拳套路的鍛煉如果沒有“沾粘連隨”的潛意識、沒有“沾粘連隨”的神經反應,即使練得與楊澄甫先生的拳架惟妙惟肖也是不屬於太極拳的。這就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也就是所謂“在內不在外”。現代太極拳界很多人以為太極拳的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極拳的水準高,就是高手、冠軍、大師。然而,太極拳套路表演得好可能是以太極拳的“沾粘連隨”技法完成的,也可以是以外家拳主動的技法完成的,也可以是以體操、舞蹈的主動技法完成的,而外家拳、體操、舞蹈主動的技法是不存在“沾粘連隨”的,也是不存在“聽勁”鍛煉的。所以,外形不一定能夠反映“沾粘連隨”的水準,而太極拳的根本則是在於“沾粘連隨”。顯然,這種以為太極拳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極拳水準高的認識與上述的“聽勁”之說一對照,就可知是對太極拳的瞭解太膚淺了,其實是將體操的評判標準錯誤地移用來評判太極拳了。很多演員的模仿能力都是很高的,如果照太極拳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極拳的水準高,那麼,很多演員都可以認為是“太極拳大師”了。可見這種僅憑太極拳套路表演來評判太極拳的水準是很錯誤的。

(三)“著熟”不是學練招法

從陳微明、鄭曼青先生的論述中還可知,太極拳之“著熟”主要是指“沾粘連隨”之熟。由此可見,現代太極拳界有的名人所說的“著熟階段是學練招法的階段”是一種含混不清的說法。而且就實際而言,這樣名人所說的“招法”是指沒有“沾粘連隨”的“招法”,也就是外家拳的招法。在一些音像製品與視頻上可以清楚地瞭解到某些太極拳名家所演示介紹的“太極拳技擊法”、“太極拳式拆招”,其中不少正是與外家拳的用法毫無區別、強行用力的主動技巧,不存在絲毫的“人剛我柔”、“隨人而動”,其實就是外家拳的招法。有太極拳“隨人而動”化解經驗的人都知道太極拳的化解與其他武術的化解外形上似乎是沒有區別的,然而,許多情況,用外家拳主動的技巧,同樣的相似外形,即使是用力也是不能化解的,而以太極拳“沾粘連隨”的不主動的方法,就能夠不用力輕鬆地化解並且立即使得攻擊者形成背勢。事實上,許多人學習太極拳的這種“沾粘連隨”化解法總是很困難、總是難以掌握,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使用外家拳的技巧已經形成了積重難返的本能習慣。由此可見,如果學習外家拳的招法技巧形成了本能的習慣,學練“沾粘連隨”就更困難了,就像是在太極拳的大門上再加上幾把鎖了。因此,這種所謂的“著熟階段是學練招法的階段”對於太極拳學練而言是緣木求魚而大錯特錯的。學練太極拳必須明白“著熟不是學練招法”。而也正因為有些名家認為“著熟”就是學練招法,這樣的招法又可以立竿見影地應用,與“沾粘連隨”是沒有關係的,所以才出現了自稱為有明確正宗師承的太極拳傳人在雜誌上連續發表文章說“沾粘連隨是沒有武術實用價值的”。這樣的情況反映了現代太極拳界中有的傳人、名家其實是與太極拳背道而馳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20:28:25 | 顯示全部樓層
(四)“懂勁”之“散手”與“推手”是不同的

太極拳“懂勁”之“散手”究竟是怎麼樣的呢?鄭曼青先生在上文中作了具體的說明,那就是“既懂勁,無所謂著與不著,散與不散,粘與不粘,隨與不隨;此皆費辭,不得中肯綮”,這就是說,“懂勁”之“散手”的基本特徵是難以分清是什麼“著”,難以分清“散”與“不散”、“粘”與“不粘”、“隨”與“不隨”。很多人不明此理,比如對於推手鍛煉,以為必須是始終一板一眼有一個固定的“規範”模式,不知道到了嫺熟程度,應該漸漸趨於隨機應變,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都可以以多種無一定法的姿勢出現,這樣,推手每一瞬間的動作就會難以分清究竟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中的何法,這是推手趨於“著熟”完成的一種表現。而太極拳實戰中的“懂勁”,外形動態上更是難以出現一般推手中的表現了。應該明白太極拳所謂的“著”,包括了沒有主動的“沾粘連隨”和主動的“發勁”。然而,實戰情況是瞬息萬變的,而武術所謂的“散手”,顧名思義,搏鬥雙方是頻頻“分散”的,太極拳的“沾粘連隨”又是借著與敵人接觸的機會實施的,因此無論是“沾粘連隨”還是“發勁”,可能都僅僅是半秒甚至不足十分之一秒的時間,“沾粘連隨”往往是在這一眨眼的瞬間接觸中完成的,“發勁”又是有強有弱,因此,實戰中究竟是“沾粘連隨”還是“發勁”那是難以分清的,當然是難以分清什麼“著”了。而有時既雙方接觸著又使得敵人不能施展包括擒拿、摔跤的攻擊,明顯雙方糾纏在一起就如同不是“散手”了,所以整個搏鬥過程也就難以分辨是“散手”不是“散手”、是與敵人相“粘”還是沒有相“粘”、是與敵人相“隨”還是沒有相“隨”了。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不瞭解這一規律,總以為太極拳在實戰中的表現也是如同推手中那樣雙方是始終不分離的,臆想太極拳高手的本領就是能夠始終追著與敵人“粘”著相接觸,似乎與敵人“粘”著,敵人就沒有辦法了。這種認為當然是很荒謬可笑的。正是基於這種荒謬可笑的認識,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竟然認為推手是沒有武術實用價值的,這些錯誤都是與不懂得太極拳“懂勁”之“散手”與“推手”是不同的有關。

(五)認為“沾粘連隨沒有武術實用價值”是十分錯誤的

太極拳傳統推手其實就是“沾粘連隨”的實際學練與鍛煉。然而所謂是“隔行如隔山”,武術界向來有練外家拳的人對於表現為“沾粘連隨”的太極拳傳統推手不理解,認為兩人這麼肢體接觸著糾纏不休,摔跤不象摔跤,柔道不象柔道,究竟有什麼武術作用?現代太極拳界有的傳人居然也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直率地提出“沾粘連隨沒有武術實用價值”。應該認真地說,這種認識以正向思維的邏輯加以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任何學習與實用都不是一模一樣的。比如從小學到大學,學校裡完成了上萬的數學計算題作業,完成了很多作文與論文作業,然而在以後的工作中會遇到幾個在校期間所完成過的數學作業中一模一樣的數學計算題?又會遇到幾篇在校期間所完成過的作文與論文作業中一模一樣的文章寫作?可以說概率是萬分之一甚至是零。那麼,難道可以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校裡所完成的數學、作文、論文作業都是沒有社會實用價值的了嗎?顯然是不能這樣說的。太極拳的武術根本在於一旦與向自己攻擊的敵人接觸,就要既不以力抵抗,又要讓敵人由於其攻擊而立成挨打的背勢,甚至跌撲倒地,這樣的結果是在與敵人的相接觸之中、並且是有賴於敵人的攻擊所實現的,這樣本領的根本就是“沾粘連隨”。而這“沾粘連隨”唯一能夠實際學練、培養與鍛煉的就是傳統推手。相互始終不分離這是推手的鍛煉形式,而實戰時在瞬間接觸中能夠實施“沾粘連隨”的效果正是依賴於這樣推手的鍛煉形式培養而成的,怎麼可以要求學習鍛煉形式的相互始終不脫離的“沾粘連隨”出現於實戰中呢?由此可見,這種“沾粘連隨沒有武術實用價值”的認識是十分錯誤的。當然,視頻上反映現在許多所謂的太極拳“傳統推手”純粹是主動用力強行地相互作用,根本不存在“沾粘連隨”,其實是與太極拳沒有關係的肢體活動遊戲而已,這樣的“傳統推手”確實是沒有武術實用價值的。

(六)“散手之方在五行”

鄭曼青先生又明確地披露了楊澄甫先生所傳授的一個太極拳真傳:“散手之方在五行”。就是說太極拳散手的根本基礎是進退顧盼定的步法變化,或者說太極拳的步法是“沾粘連隨”的基礎部分。如果步法變化未掌握或不得法、甚至發生了雙重,即使熟練地掌握了再多的太極拳散手招法、上肢與軀體的“沾粘連隨”功夫再高,身上能發出再強大的勁力,往往也會是無用武之地,甚至仍然容易受制於人。步法為武術之基礎,這也是所有中華武術的共性規律,當然這種共性中還存在著太極拳有太極拳的步法,外家拳有外家拳的步法的特殊性。太極拳到了懂勁階段在步法上的反映就是融會貫通地掌握了進退顧盼定,只有這樣,太極拳的武術應用才算達到了全面。所以,鄭曼青先生說:“苟能懂勁且知方則用全矣”。現代太極拳界的許多人對於步法的悟練都不夠。如推手只練定步的而不重視練活步的,以為武術應用時的步法仍然是練拳時的一板一眼,這樣自然限制了“沾粘連隨”作用的發揮。當然有不少人不認真學練定步推手,想用動步來彌補“沾粘連隨”功夫捉襟見肘之不足這同樣是十分錯誤的,因為不動步的“沾粘連隨”尚未熟練,這種情況下的就進入動步推手鍛煉,除了妨礙“沾粘連隨”的學練進步外,往往所學練的“沾粘連隨”也發揮不了最大的應有作用和難以進步的;但始終停留在不動步的推手鍛煉,“沾粘連隨”就始終只是一個半成品。而“散手之方在五行”對於現代太極拳的學練正是十分重要的警誡之語。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7 11: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27 11:06 編輯

鄭曼青先生拳論《散手》探討(下)
作者:魏坤梁

【原文】
余從澄師遊七年①。為之所苦而難到者。只有一勁。曰接勁。能接勁。便是懂勁之極致。功候至此。餘勁皆可弗論矣。接勁者。若如對方以球擊我。稍一頂撞或截碰。皆彈出矣。此皆撞勁。非接勁也。球體輕。是以易於撞出。譬如球體重數百斤。亦能一撞而彈出乎。所以撞勁非如法。必須球來似能吸住。而複擲出。乃為接勁。緩速輕重皆能如法。則粘提聽放②。已在其中。合吞吐之意③於霎那間。其勁正在分寸之際④。庶乎⑤階及神明矣。散手又複何論。我故曰。太極拳之所以過人者。無他。惟有一接勁而已。
【注釋】
①從澄甫師遊七年——“游”即求學,如《墨子·公孟》:“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葉大密先生1926年在上海創辦“武當太極拳社”時,鄭曼青先生就在“武當太極拳社”學練太極拳。1929年楊澄甫先生率徒南下,由於葉大密先生與濮秋丞先生的關係,鄭曼青先生又得以跟楊澄甫先生學習太極拳,並約於1931年之後某年被楊澄甫先生正式收為弟子。

②粘提聽放——“粘”就是“沾粘連隨”之運化。“提”就是運化中使敵人重心浮動不穩就像是被提起似的。“聽”就是“聽勁”。“放”就是“發勁”攻擊。

③吞吐之意  ——“吞”就是將敵人引進。“吐”就是將敵人拋發出去。“意”指內容,也就是“吞吐”的動態。

④分寸之際——為很短暫的時間,如《北史·高允傳》:“閔湛所營,分寸之間恐為崔門萬世之禍”,上文之“分寸之際”是對上一句“霎那間”的說明。

⑤庶乎——將近、差不多,如《左傳·昭公十六年》:“鄭其庶乎”。

【今譯】
我跟澄甫老師學習太極拳七年,為學習所苦惱而很難做到掌握的只有一勁,叫“接勁”。學練至能夠“接勁”,那便是到了“懂勁”的極高層次了。功候到了這一地步,其餘的勁都可以不去講究了。所謂“接勁”,比如對方用皮球射擊我,對飛射來的皮球,我稍稍一頂撞或截碰,皮球都會彈飛出去,頂撞或截碰都是屬於“撞勁”,不是“接勁”。皮球的體重輕,所以容易被撞飛出去,假如皮球體重有數百斤,也能一撞而彈飛出去嗎?所以“撞勁”不是這“接勁”法,必須皮球射來似乎能將它吸住,然後又再將它拋扔出去那才是“接勁”。皮球飛射來無論是緩是速、其體重無論是輕是重都能夠如上述之法應付,那麼,粘提聽放等法就都已在其中了。“接勁”包含了吞吐之技法動態於霎那間,其勁正是在這分寸之際,這樣就差不多是“階及神明”了。散手哪裡又還有其它什麼要論呢?我故而說:太極拳之所以過人之處沒有什麼其它的,只有這一“接勁”而已。

【討論】

(一)“接勁”是怎樣的
鄭曼青先生在這段文字裡生動地揭示了楊澄甫先生所傳授的、太極拳所獨一無二的實戰技能“接勁”。現代太極拳界許多人都弄不清楚“沾粘連隨”究竟有什麼實戰搏鬥價值,鄭曼青先生的這段文字就明白地說明了“沾粘連隨”在實戰中就是表現於令其他任何武術都匪夷所思之“接勁”之中的。“接勁”是怎樣的呢?鄭曼青先生將其比喻為是“接皮球”與能夠“擲皮球”。就是在實戰中,遇到敵人的攻擊,對於敵人無論從何角度、以何種形式攻擊的拳腳,都是如同藍球運動高手將飛射來的皮球輕鬆地接住像是吸住似的,隨即又能夠將整個敵人擊發出去就像是能夠將剛接住的藍球拋出去那樣。鄭曼青先生將其稱為是太極拳之唯一的“所以過人者”。這就是說,太極拳除了這“接勁”,就沒有其它特別的“過人者”了。從鄭曼青先生的上段文字裡,可以瞭解到“接勁”原來就是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打手歌》的實際寫照,可以分為四個特點:


①“接勁”表現為與敵人帶著攻擊力量的肢體相接觸的瞬間是不發生碰撞的,也就是既不阻止敵人的攻擊,又不使自己與敵人相接觸的肢體受傷,還使得敵人打不著自己。要使得敵人感到就像是打在海綿、氣墊、懸掛的繩子上。這也就是《打手歌》所謂的“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

②“接勁”一旦發生了接觸,敵人就由於其自己的行為而能夠被我所控制而形成背勢,使得敵人成為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就像是將浮在水面上的葫蘆一腳踩踏下去,不僅踩踏不下葫蘆,反倒踩得落了空,自己掉入到水裡了;又像是猛推虛掩的門,結果隨著門的被推開而向前跌撲倒地了。這也就是《打手歌》所謂的“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就是踩葫蘆者與推門者被“葫蘆”與“門”所“撥”而“引進落空”了。

③“接勁”的實施是在完全與敵人的肢體接觸之中的。就像是“水上踩葫蘆”,是與所踩的“葫蘆”是完全接觸到的,這“葫蘆”既沒有主動地迅速“飄浮”開,也沒有對踩踏者主動強行加以“擒拿、摔跤”。因此,這“接勁”與一般武術之沒有接觸到的主動“閃避”與一接觸就始終主動用力的“順手牽羊”都是兩回事;而且這“接勁”也絲毫沒有一般概念的“後發先至”的影子。就像是“葫蘆”被踩的同時也就是實施“撥”而“引進落空”的開始。

④“接勁”的瞬間分為幾乎沒有時間差的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接皮球”,是“接勁”的主體。也就是《打手歌》所謂的“沾粘連隨不丟頂”,是自己一點也不用力、不主動的“由人”的,或者說是“舍己從人”的。後一部分是能夠“擲皮球”,也就是能夠“發勁”,而“發勁”是自己主動的“由己”的。這也就是《打手歌》所謂的“合即出”。這就明白地反映了太極拳不僅“發勁”是迅雷不及掩耳的,而且實戰中的“沾粘連隨”也往往是倏忽一閃而逝的,並不是現代太極拳界許多人所臆想的像是推手那樣如膠如漆、難分難解、纏綿不休地始終接觸著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7 11: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27 11:12 編輯

由此可見,鄭曼青先生所謂的“接皮球”僅僅是對“接勁”的比喻,實際上的“接勁”並不是“接皮球”這樣的簡單。如果是這麼簡單,藍球運動高手豈非都是太極拳高手了?“接皮球”其實是包含了《打手歌》除了“出”之外的所有內容,而這些內容其實還包含了《楊氏老譜》所說的“能如水磨摧急緩”之體位變化反應,就是如同讓人推虛掩的門從而讓人撲空這樣“借人之力”之“隨人而動”的反應。這樣的“能如水磨摧急緩”可能還需要依賴于“步隨身移”也就是“散手之方在五行”。無怪乎鄭曼青先生說“接勁”是太極拳之“粘提聽放,已在其中”、“無所謂著與不著、散與不散、粘與不粘、隨與不隨”了。這一“接勁”技能顯然就是太極拳所有武術技能的集大成,是太極拳鍛煉的最核心內容,是太極拳與其他武術最具特徵的區別。可見,現代太極拳界有的太極拳專家與名人搞不清楚太極拳與其他武術究竟區別在哪裡,其答案就在這裡。由此也可見,有的太極拳名家認為“太極拳鍛煉的核心就是內勁”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其一、“內勁”強大並非僅僅太極拳一門拳術;其二、如果沒有《打手歌》所闡述的全部技能也就是“接勁”技能,“內勁”再強也是不存在太極拳特性的。

(二)“接勁”是太極拳學練至能夠實戰應用的一道門檻或橋樑

從鄭曼青先生的上段文字裡可以知道,這“接勁”是太極拳學練最難的技能。

“接勁”的難處其一是必須與疾速攻擊過來的帶著可致傷殘力量的敵人的拳腳輕輕地象“接皮球”那樣地相接觸,不能發生碰撞。這是否可能呢?應該說是完全可能的,但也的確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實戰中敵人拳腳之攻擊,其一距離比藍球近,其二速度可能比藍球還要快。不過拳腳再快總沒有太空船快,兩隻飛速行駛的太空船不也是能夠不發生碰撞地對接嗎?其實無論是接藍球還是對接太空船不發生碰撞,其原理無非是接觸瞬間之前後兩者的運動方向是相同的。按照這樣的原理經過長期的訓練怎麼會達不到象“接皮球”那樣不發生碰撞地與敵人的拳腳相接觸呢?其實從《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李壽篯先生的“序”中可以知道身材矮小的鄭曼青先生就會這樣的“接勁”技能,在抗戰期間的重慶與美國精技擊的“體重二百三十餘磅”的士兵交手中“折肘接之,應手跌出逾二丈,撞壁而倒”。只不過楊澄甫先生與其幾位弟子這樣的技能現在已成絕響罷了。“接勁”這種“接皮球”的實際經過其實就是《廉讓堂太極拳譜》之《十三勢說略》開首一句所說的“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也就是說不發生碰撞的關鍵有兩個,一個是在手臂主動地與敵人接觸瞬間之前,運動方向必須與敵人肢體的運動方向相同、速度基本相同;另一個是手臂主動地與敵人接觸手臂本身不能主動,必須是象鞭子那樣的;一旦接觸更是必須放鬆得如李雅軒、鄭曼青等先生所說的“柔可百折若無骨”的。這樣,手臂與敵人的肢體相接觸的瞬間才能不會接受到敵人全部的攻擊力量,一旦接觸就會如同是濕毛巾那樣貼附在了敵人的肢體上,像是成為了敵人肢體的一部分一樣了,使得敵人更不能傷及這手臂了。太極拳之所以如此強調“松”,“接勁”之始的“接皮球”就派上了用場。

“接勁”的難處其二是一經與敵人接觸,就要如《打手歌》所描述的要利用敵人的“巨力”使得敵人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終不得力”,既攻擊之力不能通過我的手臂作用到我的身體重心,也打不著我的軀體而“落空”,從而形成背勢,這其實就是傳統推手鍛煉的內容。但是這種傳統推手必須是鄭曼青先生所說的“聽人進攻進擊,非獨不抗,且不還手”這樣的“學吃虧”的傳統推手鍛煉。當然這種“學吃虧”的推手是必須使得對手“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從而使得對手形成背勢而“得便宜”。要能夠有這樣的效果,就非得除了手臂的“柔軟沉重”外,也必需要有“柔可百折若無骨”的“沾粘連隨”功夫,包括了“能如水磨摧急緩”可能還需要依賴于“步隨身移”的輕靈步法。這在這樣基礎上的鍛煉,這“接勁”已經接觸後的“接皮球”與“擲皮球”才能成功實施。

現在嚴酷的事實是,現代太極拳的學練與研究者普遍還沒有注意到太極拳之“接勁”。不僅普遍不知道太極拳有“接皮球”的學練內容,而且,從視頻中可知,大量的所謂“傳統推手”是主動用力的行為,是以主動用力的技巧造成對方的腳跟拔起、站立失控、形成背勢,有的甚至還在這樣的“傳統推手”中摻雜入純粹屬於外家拳功夫的擒拿、摔跤,與《打手歌》的所述是完全背道而馳的。這樣的推手越鍛煉,“接勁”的功夫顯然是不可能獲得的。而如果“接勁”的功夫不能獲得,從鄭曼青先生的上段文字裡可以知道,已經學到的所有太極拳技能還是極難“人剛我柔”地應用於實戰的。或者說,這“接勁”是太極拳學練達到能夠應用於搏鬥實戰的一道門檻或橋樑。過不了這道門檻或橋樑,太極拳的學練是難以“以柔克剛”應用於搏鬥實戰的。應該認識到鄭曼青先生之《散手》一文所包含的正被現代太極拳界的許多人所忽視的這一資訊,對於現代太極拳界是十分珍貴的又是十分嚴峻的警誡與啟迪。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4-29 10:47: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4-29 10:47 編輯

鄭曼青的 “接勁” 是否如上文所說的神乎其技,可在這影片中看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WjaFNue7tE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5-1 05:04:2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5-1 05:05 編輯

節自第一段(1#)
(三)“著熟”不是學練招法

作者引名家語,說 “著熟”不是學練招法,而是指 “沾粘連隨”之熟,卻又說不出怎樣去練 “沾粘連隨”。他又認為很多名家的拆招與外家無異。這點我是同意的。太極拳家用外家拳式的拆招法可在網上看到,連他所推崇的名家也不例外。

外家拳與太極拳的拆招法在外表看來似乎無異,其實分別在於接招。太極拳在接招時,就是採用「沾粘連隨」之法了。接拳不是推手,不易看得出來。還有,在接拳的「隨」不是完全順勢的。這「隨」,是「順勢帶引」,帶引來勢稍移而離開它的攻擊目標,讓拳勢落空。

要能純熟運用「沾粘連隨」之法去接拳,就得多練招法。因此,「著熟」必定要多多練習招法。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5-2 02:35: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5-2 02:40 編輯

節引自第一段(1#)…

【原文】
散手即散打①。無定法。推手大捋。乃著熟功夫。著熟即是學聽勁。由聽勁而漸悟懂勁。既懂勁②。無所謂著與不著。散與不散。粘與不粘。隨與不隨。此皆費辭③。不得中肯綮④。散手之方⑤在五行。所謂進退顧盼定也。苟⑥能懂勁且知方。則用全矣。

【今譯】
“散手”就是“散打”,是沒有固定的方法。推手練至大捋都是屬於“著熟”階段的功 夫。“著熟”主要就是學練“聽勁”功夫,由學練“聽勁”去學練太極拳就能漸漸悟到“懂勁”功夫。既達到了“懂勁”(能夠施展“散手”的)功夫階段,那就無 所謂“著”與“不著”、“散”與“不散”、“粘”與“不粘”、“隨”與“不隨”了,這些說法就都屬於費辭了,就是不能夠一言切中肯綮說清楚的了。“散手” 運用的立足基礎在於水火金木土五行,就是所謂進退顧盼定。如果能達到“懂勁”而且是知道其立足的五行方位(步法),那麼,太極拳之武術應用就全面了。

再看以上大文,原來作者作認為推手是練成 “著熟” 之法。

推手,是兩人手連手的互動訓練,而不是離身拳打腳踢的練習。又怎能練成該文隨後所談的「接勁」?
(原文:余從澄師遊七年。為之所苦而難到者。只有一勁。曰接勁。

莫非那「接勁」也是推手中的「接勁」?……這樣就「則用全矣」?

.............................................................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0 16:54:53 | 顯示全部樓層
lebai 寫到:
..........................
.......................
小心求證:由於抄不完整,掛一漏萬,漏掉太極拳最重要的「粘黏連隨不丟頂」,以致陳氏後代陳小旺沒有練「粘黏連隨不丟頂」,請看蒙老提供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TDxXXKrZI
陳小旺與對方雙手接觸下會被脫離而偷襲,就是沒有練到「粘黏連隨不丟頂」!

以上純屬個人直覺,是否正確?還請各界高人指教!................

李白兄所崇拜的鄭子,也缺乏黏連」的功夫。在解脫人家的抓拿時,竟然
脫手而門戶大開。傳說中的厲害功夫,就在這一招反証了。


被拿......提肘......
下扯脫拿門戶大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02ryTop7V8

當然,鄭子的信徒有很多似層層的辯解的。是之為盲目崇拜也!)

按:以上純屬個人直覺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0 16:56:10 | 顯示全部樓層
蒙塵 寫到:
lebai 寫到:
..........................
.......................
小心求證:由於抄不完整,掛一漏萬,漏掉太極拳最重要的「粘黏連隨不丟頂」,以致陳氏後代陳小旺沒有練「粘黏連隨不丟頂」,請看蒙老提供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TDxXXKrZI
陳小旺與對方雙手接觸下會被脫離而偷襲,就是沒有練到「粘黏連隨不丟頂」!

以上純屬個人直覺,是否正確?還請各界高人指教!................

李白兄所崇拜的鄭子,也缺乏黏連」的功夫。在解脫人家的抓拿時,竟然
脫手而門戶大開。傳說中的厲害功夫,就在這一招反証了。


被拿......提肘......
下扯脫拿門戶大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02ryTop7V8

當然,鄭子的信徒有很多似層層的辯解的。是之為盲目崇拜也!)

按:以上純屬個人直覺

蒙老提出如此見解與質疑,我是不瞭解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如畫面呈現的象,雖不同意蒙老見解,但也無法提出釋疑。

如果老狐願意,請老狐就近在美國向畫面中左邊那位美國人,當面請教,再來說明,比較具有說服力!
_________________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陰陽合一 太極圓融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0 16:57:11 | 顯示全部樓層
何必呢?...........這太沒信心了吧?.........若網上眼睛沒瞎的.......都知門已大開

怎需老養成......會就會.....懂就懂.....老自己不懂.....就開口請誰就要請誰...老狐是你妳兒子?還是吃飽就等著人呼東叫西.....怎不教你老媽?.......自己人較何理不是嗎 ?........美國跟妳家廚房一樣大?妳出錢?..........腦袋到底有沒問題?.........

若照人以前屁一大堆的邏輯.....也只是.....[好膽...你就碰碰看]......門開著....就是

等你碰...就怕你不碰.....這時又..........沒信心了?.........怎麼還需問東問西的?....

答案不是早已在那?.......還問誰?.....
_________________
賣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6:28 , Processed in 0.02083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