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930|回復: 16

白先生與伍金談藝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5 21:27: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伍金先生:

你好。我是太極論壇的網友,在2005年,我等搞了九次免費講座,

反應很好。而且也有VCD/DVD 錄像寄給海外的網友,或不能參加者。

沒有商業元素下,這種交流很真實寶貴,而且是互動的。

伍金先生,我試意邀請你、或你的高足來免費指導,講題任你發揮。

相信很多網友也熱烈地祈望這個機會。如你能賞面,時間、地點等,

可與我商量。一般,因經費問題,多選擇市政體育館租活動室。時間

是星期六、或日。

詳情請與我聯絡。

祝拳安

太極拳講場
白先生
97556313

太極論壇
http://taichiforum.org

(原文己寄伍金先生郵址)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5 21:28:50 | 顯示全部樓層
伍金 2005-06-10 4:01:58 PM
http://5-gold.com

白先生:您好!

十分感謝您誠意的邀請!

廣東人稱文不成,武不就者為「屎坑關刀」,以其文(聞)既不能文,武(舞)又不能武,我之謂也。以區區在下這名「關刀書生」登壇指導,萬萬不敢當。

其實「伍金論壇」並不是一個「太極拳論壇」。伍金的業餘興趣是「太極思維」,太極拳、書法及其他傳統學問,包括中醫及命理等,都可說是「太極思維」的實踐工夫,對伍金來說,太極拳、書法都是用來印證「太極思維」的工具,所以重點是「太極思維」,目的不在太極拳。這個學習方向,與研究太極拳者,以及太極拳愛好者都不同,伍金的太極拳修養,實在極之有限,不足以為指導。

伍金不敢接受邀請,是誠意的自覺不足,並無他意。

在此再次多謝您的邀請,倘有冒犯之處,還請多多原諒!

伍金敬上

----------------------------------------------------------------------

白先生 2005-06-10 4:29:21 PM
http://ziboce.com
伍金先生見笑。我們只不過一班吹水英雄罷了。如以後有機會,定再向先生請教。

拳意書法,是我發展的一個項目。如有興趣,私下可交流。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5 21:29:2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先生 2005-06-13 11:30:35 PM
http://ziboce.com
伍金先生:
拜讀了,謝謝。
1. 非常同意內涵的說法。
2.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何知道是有、或無,或平衡了?
3.非常同意「勢」的分析。太極拳的三維陰陽,因為是在三維空間活動。你如何用書法的兩維,表達三維?
4. 楊凝式、王羲之、黃庭堅,是否一脈相承?現今誰是這脈傳承?而這「法書」,近代可有人說出來?
5. 「1. 依循筆法可說是合於自然,2. 書法要丟棄人工習慣回復自然」。甚麼是自然之法?太極拳又如何能與此自然有關?自然的標準是?即如何能知某人的拳、某人的書法有此內涵?
6. 「書法與太極拳的共通內涵」,欣賞書法時,如何能知道運筆時的身法、手法?與太極拳一樣?
如蒙賜教,不勝感激。
白先生上



伍金 2005-06-13 7:35:51 PM
http://5-gold.com

白先生:您好!

您的問題,我以今天「伍金答問與暢論」版《太極拳與書法怎樣相通》一文作答。請閱讀討論。

我自說自話,答得不好,請原諒!

伍金上



白先生 2005-06-11 2:28:04 PM
http://ziboce.com
伍金先生:
請問你「勢」如何在並用於太極,與書法上。

具體操作若何?

白先生上

伍金 2005-06-10 6:06:57 PM
http://5-gold.com

白先生:您好!

很高興先生接受我的歉意!

企望能與先生多作網上交流。

謝謝!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5 21:30:06 | 顯示全部樓層
伍金 2005-06-13 7:28:46 PM
http://www.5-gold.com

太極拳與書法怎樣相通
(答白先生2005/6/11在繁體留言版提問)

本篇所討論的,是嚴格意義的書法與太極拳。一般秀麗有風格的毛筆字,如果沒有書法的內涵,就算是展出大受歡迎的作品,或拍賣高價成交的古今書翰,也不算是書法。太極拳也是一樣,如果沒有應該具備的內涵,就算是名家、公開比賽冠軍,或從學甚眾的大師之拳,也不算是太極拳。

先說書法,大自然本來眾物雜陳,渾沌一片。人類是有意識的動物,總愛將整體分開來理解,自然裡面最基礎的,是時間及空間,時、空本來是不分的,牛頓發展力學,為方便建立系統,便憑感覺假設時、空是各自獨立的,這個錯誤的假設,要到愛恩斯坦的相對論出來之後,才被推翻。推翻歸推翻,人類愛將整體分開來理解的習慣不變,在我們腦海裡,時間與空間是「不分之分」,用中國傳統的術語,稱之為「陰陽」。如果時間是「陽」的話,空間便是「陰」了。再看空間本身,我定一個「中」點,如果「中」點的這邊是「左」的話,那麼另一邊便是「右」了,這又是一對「陰陽」。同理「上下」、「前後」也是陰陽,即空間由三個層次的「陰陽」組成。因為「陰陽」是「不分之分」,所以「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

毛筆的筆頭,集柔軟的獸毛構成,筆鋒中心圓滿,飽吸墨汁,由筆尖接觸紙面而下注,如果寫豎劃一拖而下,筆尖會立即走偏,墨汁也就不能由字劃中央下注,寫出來的點劃也就不沉厚圓滿,所以由上而下劃豎線,毛筆要不斷左右移動才能「筆筆中鋒」,寫出來的直劃有如「萬歲枯藤」,左右彎曲,沒有一段是直的,但總的趨勢卻是垂直的;「屋漏痕」亦如此。也就是說,「中」是由不斷交替的「左右」所構成,這個「中」的總走勢,其實是「陰陽之勢」,所以東漢蔡邕《九勢》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焉」。說的是時、空的一維陰陽,以及空間三維陰陽的有機組合,「上下、左右、前後」依時間順應陰陽的發展,便是「勢」。唐代孫過庭說:「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即筆鋒的每一動,都是根據陰陽走勢發展出來的。

怎樣能夠用毛筆,依循時、空的「陰陽走勢發展」而書出點劃,由點劃依「陰陽走勢」而構成字,由字而行、而篇,都不離「陰陽之勢」,稱為「筆法」。能用「筆法」書寫,是「書而有法」的「書法」,書出胸中懷抱的作品,稱為「法書」。每個書法家的「法書」,面貌各有不同,但筆法的「陰陽之勢」是相通的。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怎樣看也與《蘭亭序》不一樣,但楊凝式的筆法與王羲之是一樣的,所以受到宋代黃庭堅的讚賞。

「陰陽之勢」的筆法是所有書法必須具備的法則,這祗是一套自然的時空運動規律,不是像法律般由人訂出來強制依從的規例,依循筆法可說是合於自然,反之則是人工化的習慣,書法要丟棄人工習慣回復自然,走的是《老子》「為道日損」的方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

太極拳「八門五步」是依循「八卦五行」規律運動的拳藝,基本上是「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的「陰陽」,即是「前進的同時後退,左移的同時右動,虛領頂勁的同時氣沉丹田」,「一動無有不動」,「上下、前後、左右」能同時開合,則「中」時刻無有不「定」。時刻「中定」與「筆筆中鋒」同出一轍。所以「八門五步」的太極走勢,也不過是空間的「上下、左右、前後」由時間順應陰陽發展的「陰陽之勢」。

書法與太極拳的共通內涵,是二者都是自然「陰陽之勢」的具體表現。法家寫書,五指執筆,正腕運筆。五指等距等力把筆,執而不動,動的是腕根兩側交替上下活動,所以要求「掌豎腕平」,由腕的上下陰陽之勢發展為「橫鱗豎勒」,橫如括鱗,豎如勒馬,鱗勒之間,提按使轉(血丑)錯已然具備,「陰陽之勢」自然在點劃字行之間表現出來。太極拳亦然,一動便是「八門五步」螺旋開合,主宰於腰,腰不外兩胯交替升降,「立如秤準,活似車輪」,也不過是自然而然的「陰陽之勢」而已。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11:02:29 | 顯示全部樓層
伍金 2005-06-16 7:38:58 PM
http://www.5-gold.com

二分與三分
(答白先生2005/6/13在繁體留言版提問)

一分為陰陽為二,是明顯的二分法,但我們沒有注意,陰陽又會「生」出「一」來。「生」有多重意義,借龐樸先生的話來說明,雞生蛋,生出之後,雞仍是雞、是,是為「派生」。若由孵出小雞,化為雞,不復存在,是為「化生」。如果追究起到底是雞生抑或是生雞,那是另一種「生」,是「發生」,即雞與都是由無雞、無狀態「發生」出來的。「一」化生為「陰陽」,「一」消失了。「陰陽」再化生為「一」,「陰陽」也消失了。這個再化生出來的「一」,既非原來的「一」,也不再是「陰陽」,所以是「三」。一分為二,二合為一是三,三又是一,又再一分為二,二又合為一,「一、二、三,一、二、三,一……」,即「開→合、開→合、開→合…..」是事物的自然發展形式,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是三生四、四生五,五生六…..)。「三」在傳統經典是大寫「」或「參」,如《中庸》所言的:「與天地參」,由天到地之間的所有變化,即天地之「中」,是為「參」,也即是「中」。

由一端黑色,到另一端的白色,是無窮無盡、深淺不同的灰色,所有的灰色都是「黑白」的「中」,「中」是黑與白之「極」,黑白兩端反不是極。一條繩有兩端,由一端到另一端之間,是「中」。如果把繩兩端結合成圓,則兩端消失,祗有圓心為「中」、為「極」,故「中」才是太極。方位有南極、北極,喜歡的話,也可定東極、西極。但有東南西北便自動有其「中」,此「中」即「太極」。

如果我們不用「兩端」來定出「中」,改以「中」為主,把「兩端」視作為「中」的延伸,一樣可以。重要的是這樣延伸的「中」,要動時,「兩端」一定要對稱平衡,「中」才會穩定。靜時「兩端」與「中」相合,無所謂「兩端」,無所謂「中」,「靜之則合」是「無」;而「動之則分」便是「有」。一動而「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中」才會穩定,是為對稱平衡之動。此為「守中」。

毛筆在空間對稱平衡之動,是三維的,但書留在紙面上的痕跡,是兩維平面的,是三維運動軌跡的投影。三維運動軌跡的投影與純二維運動的軌跡不同,如果寫一點是中間落筆,運腕轉一圈,筆鋒再回到中間離開紙面,相比一點下去立即離開紙面,點形與氣勢完全不同。再如寫一橫劃,逆鋒入紙,然後運腕順鋒一面上下走動一面橫行,到劃盡處腕運一圈,筆鋒在圈之中間離開紙面。因為筆鋒全程在橫劃中行走,墨由中間向外化開,所以字劃的邊界不光滑而略毛。字劃中間,與及筆鋒來回重復交迭之處,黑色更深,點劃之間或字與字之間,因起筆收筆形成的牽絲,都是筆鋒立體運動的痕跡,書法上稱為「點劃出入之跡」。「出入之跡」在墨蹟書法作品較明顯,清晰的墨蹟照片也可見到,印本已不大清楚,刻板或上石的墨拓本便完全看不到,所以學書不能用碑拓本或刻印帖,祗能臨墨蹟或清晰的墨蹟照片,臨書以臨筆法為主,書體結字是懂了筆法以後的事,相對容易。

今天能見到的最早墨蹟,是三國時鍾繇的《荐季直表》墨蹟照片,(真蹟在二十世紀初被毀),東晉王羲之墨蹟有「下真蹟一等」的名手摹本留傳,二者都是法書筆法的可見源頭。王羲之筆法傳其子王獻之,唐代法度森嚴,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以至顏真卿,柳公權、孫過庭,都是繼承二王筆法的大家。五代楊凝式筆法精良,宋四家蘇、黃、米、蔡筆法雖不如唐代大家凝鍊,但仍嚴守二王法度。自從宋代《淳化閣帖》開始了刻印法書,世人容易見到法書面貌,但見不到「點劃出入之跡」,筆法尤是開始亂。元代趙孟頫筆法時好時壞,明代董其昌大概是能駕馭筆法的最後書家。清代三百年筆法基本失傳,直至近代沈允默,用他的大近視眼,以方寸之距仔細研究古代真蹟或真蹟照片,對照各大家的書法理論,加上他自已對中國文化及書法的修養,竟然重整出法書筆法,不可謂不是因緣巧合與用功的結果。沈氏為五四健將,在打倒孔家店的五四時代,不肯用陰陽五行法則去解釋筆法。筆法說不清楚,在當時影響力也就有限,不過筆法既已重現江湖,後來者有因可循,一定會重新發展。

一分為二,二合為一,「一、二、三,一、二、三,……」即「開→合、開→合、開→合…..」是事物的自然發展形式。一點由中央展開,運一圈再回到中央收隴,又再展開連貫下一點,這個連貫如果是實的,便積點成劃,如連貫是虛的,便是兩點,積點劃則成字,由字開合連貫成行、成篇,勢即在其中。

太極拳多了人體重量可資利用,「立如秤準」定了個「中」,兩端其一偏沉另一端隨之而升,以「偏沉則隨」把原來下沉的重量一分為二,一半下沉,把另一半升了起來,升沉不斷來回繼續。二人相接,遇你到來,我把升起來的與下沉的一合,放在你身上,是自然的一、二、三開→合。如果你打過來,我把你的來力一分為二,用你的來力升起我的重量,到你力盡我二合為一還給你,亦是自然而然的陰陽開合之勢。我們練拳,練的架子是那家那派完全不重要,有沒有練習「自然陰陽開合之勢」才是最重要。「入門引路須口授」,「自然陰陽開合之勢」的練習方法,祇能找明師指導。

陰陽其實不是「二分」而是「三分」。「一分為二」的「一」是第一層次,「陰陽之二」是第二層次。祗分不合不是陰陽,陰陽相分之後「相合為一」是第三層次,「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一」,這是一個循環。三作為的一,又可一分為二再度開始。我們若祗注意「一分為二」,便以為「陰陽」是「二分」,陰陽其實是「一分為二,二合為一」的循環,所以「陰陽」是「一分為三」。從另一角度看,「一分陰陽」為「二」,「陰陽之間」的「中」是「三」。「中庸之道」的「中庸」不是折中騎牆,是「陰陽」之「中」的「大道」。太極拳是「守中」、「用中」,書法也不過是「守中」、「用中」。這個「中」,是動態的大左大右、大上大下、大前大後而「中」不動,是「動猶靜」,這是自然。能否看得出「書而有法」或「拳而有法」,便要看對「法」的理解與體會有多深了。

中國「中」的文化精深,若祗從字面理解,難明其意。伍金自說自話,開了頭埋不了尾,寫短文祗會太長,「三分」的詳細道理,以後再談。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11:03:01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先生 2005-06-17 1:47:55 PM
http://ziboce.com
多謝回應。
我覺得伍金先生的文章很有學習價值,我會轉貼太極論壇,這樣更多網友便能向你學習,希望你不會介意。


伍金 2005-06-17 3:42:30 PM
http://5-gold.com

白先生:您好!

我當然不介意轉貼「太極論壇」,祗要註明轉自「伍金論壇」即可。

重看您的問題,我似乎有些地方答得不清楚,補充如下:

甚麼是自然,從陰陽的觀點看,要麼靜而不動,若動則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一分一合的整個循環」稱為「陰陽」。如果我們誤以為「陰陽」是「一分為二」,而沒有注意還有「二合為一」的話,那麼光「分陰分陽」而無「陰陽合一」,是既不完整、也不自然的,也就沒有「生生不息」之勢。

體現在書法上,筆鋒是尖的,寫點由中心下筆,腕運筆鋒繞中心一圈,四面開鋒又回到中點合隴離紙。這個運筆過程筆毫由合隴而分開,又由分開而合隴,是完整的一個「分→合→分」循環單位,而且已準備好下一循環的開始,連貫不斷。

在太極拳也是一樣,例如楊式的雲手,兩手先後向中心螺旋靠隴,然後又由中心螺旋開展,又再合隴、開展…..。裡面當然涉及「其根在腳,….形之於手」的重量來源線路,以及「主宰於腰」。合時兩胯一沉升,帶動胸背、肩、肘、腕、指一合一開。太極拳以「腰胯兩端為主宰」;書法亦要求「鬆肩沉肘,掌豎腕平,指實掌虛」,但以「腕底兩端為主宰」。腕在書法的作用,與太極拳的胯差不多,二者外觀不同而內涵一致。

不單書法與太極拳必須以「分→合→分」為循環單位才合乎自然,歷史的趨勢也不外「分→合→分」,所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以「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作為開始,這是歷史的自然。

伍金上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12:02:02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先生 2005-06-17 5:28:35 PM
http://ziboce.com
我理解如下:
勢→內涵→
1. 上下前後左右→平衡→守中→勢
2. 傳承→沈允默→法書→勢
3. 自然→標準→循環、生生不息→勢(人事大勢)
4. 身法、手法→循環連貫、出入之跡→勢
5. 陰陽→二維三維→開合(書法指毛筆,拳指運手)→結構→勢

伍金先生,可否請你從一幅名家的字貼中,簡單介紹勢的結構,並以上五點內容如何在字上表現出來。

懇請賜教,開我茅塞。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12:02:37 | 顯示全部樓層
伍金 2005-06-19 8:55:15 PM
http://5-gold.com

白先生:您好!

希望登錄在今天「伍金答問與暢論版」的《看不見的「中」》一文能回答您的問題。

伍金上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12:26:36 | 顯示全部樓層
伍金 2005-06-19 8:49:56 PM
http://www.5-gold.com

看不見的「中」
(答白先生2005.6.17繁體留言版提問)

孫過庭草書墨蹟《書譜》,又名《運筆論》,是孫過庭在唐代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所撰之文並手書,真蹟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日本二玄社有彩色精印本出版,賣價不平宜,但卻是值得的花費。如果看國內出版較平價的彩色或黑白翻印本,便不能荷求能從中尋索點劃出入之跡了。《書譜》本身是一篇十分精采的書法論文,孫過庭用其精通的筆法,草書三千七百餘言,是法書筆法的最佳範本。

欣賞法書不能以自已喜好的某種書體或風格為標準,而要先看作品是否合於筆法,愈是大家作品,基本上筆筆中鋒,不會有敗筆。所謂「中鋒」,是相對於「偏鋒」而言,使轉時的「側鋒」,如電單車轉彎時輪呔側貼地,是「中鋒」的變通,可以接受。合於筆法,再看所書的形質與性情的表達,這是比較抽象的東西。

打開《書譜》,不看文字,光看線條,但覺活潑天真,如千百蝌蚪鑽動。清代劉熙載形容《書譜》:「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飄逸」由「沉著」而來;「婀娜」因為「剛健」。書寫速度雖快,但每一點每一劃都不失法度,例如開首第105個字「寡人」的「人」字,左撇承上「寡」字的收隴,在空中翻了一個圈,再逆入橫出,出往左時手腕運兩圈提按使轉兩次,然後提收筆鋒;在空中翻一個圈直入右捺,捺往右時,筆鋒上下移動,所以字劃上沿是毛的,到捺將完結時下按迴圈,然後提起收筆,在空中順時針運一圈,順勢接下面的「耽」字。這個「人」字由開始到完結,筆鋒不停的旋轉,所以鋒面不斷轉換,才能使中鋒不偏,整個字用中鋒「積點成劃」,連續完成,即「筆筆中鋒」,也即宋代米芾所說的「四面開鋒」,寫出來的筆劃飽滿靈動,神采飛揚,既「飄逸」而又「沉著」;「剛健」而又「婀娜」多姿。這是孫過庭自已在《書譜》說的:「一劃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血刃)挫於豪芒」。

這個「人」字所在的字行,走勢由上而下先由右略往左傾,然後又偏傾向右,再而左傾,這種字行的擺動,是字劃走勢影響的結果。上一行這樣擺動,本行如此擺動,下一行又那樣擺動,彼此自然而然息息相關,構成行氣,以至整篇的氣勢。這是《書譜》內文說的:「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通篇之准」,是順從陰陽上下前後左右的擺動氣勢。

《書譜》共有三個「人」字,第二個「東晉士人」的「人」字,上接「士」字輕柔來勢,這個「人」字較輕靈,陰陽沒有那麼厚重。第三個「人書俱老」的「人」字,平和淡靜而沉著剛健。三個「人」字筆法基本一致,但陰陽輕重不同,面貌也就各異。這並非刻意不同,祗因所順之來勢有差別,書文內容有變,心情不同,字貌自然也不一樣了。

戰國時的「名家」,或稱「形名之家」,被後世視為以歪理勝人的詭辯家,但新近研究發現不一定如此。《公孫龍子.變通論》有一則「雞三足」:「謂雞足一,數足二,二而一,故三」。意思是「雞足」是通稱的「稱謂」,算是一,用眼晴去數有二只雞足,是二,一加二所以是三。「足」是實物,它的作用是走路,即方向與距離。如果沒有「方向與距離」這個作用前提,「雞足」這個實物就算與真足一模一樣,也不是「雞足」,「雞足」是兩足交替循環所起的「中」的作用,即儒家「執兩用中」的「中」,也即《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中」的「三」。如果《老子》沒錯,《公孫龍子》的「雞三足」也是對的,可是實際上我們祗見雞有二足,第三足是「本體」之「體」、是「作用」之「用」,「體」、「用」肯定存在,但依附於兩足,隱而不現,祗能理解、祗能體會。

今天星期天,走過香港荔枝角美孚公園庭園,見一橫額寫「履中」二字。如何「履中」呢?如果我右腳一步踏入「中」,左腳要走下一步的話,這一步一定不可能「履中」,因為「中」已被右腳所「履」,所以「履於中」是「死中」,一定不是「中」。要「履中」的話,左腳走左,右腳走右,對稱平衡,「中」自在其間,這是我們自已隱而不現的「三足」。

書法的「中」與及太極拳的「中」,都是看不見的「三足」,我們自少受實證科學教育,一定要有看得見的實證才能接受,如果堅持這樣的實證思維,以為明白「陰陽二分」,便很難明白「陰陽三分」的「中」。這樣不但學習書法與太極拳有困難,相信連欣賞也有所不隸。今天大家怎樣理解太極拳的「中」呢?上身直板打太極拳贏個比賽回來,便知「中」是甚麼水平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14:26:3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先生 2005-06-20 12:31:17 PM
http://ziboce.com

伍金先生:

多謝講解。在下得益不淺。
運筆法,說是內涵。對拳,我可否理解為內功?
中鋒論,其中談及「積點成墨」。可否以站樁之一式理解為為點,連續多樁為拳?敗筆,是否亦與空架子同理?
有法書,是否亦有拳秘?
「同字不同貌」、「行氣」、「擺動」,正是氣勢使然?如此,拳架與書法,大小粗幼論,便與內涵無直接關系?臨摹書貼,標榜派系套路,以仿真、真傳為本,便無內涵可言?
陰陽三分,說是體用。有說孫過庭之書譜有「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
異、奇、態、勢、形,是否只指第三種之用。
如何理解?是否指「神」?
又,神是指甚麼?神與「勢」可有關系?
太極拳裡,這第三種之用,可有傳承、標準?
如何測試?如不能用比賽方式,可否用推手、或其它比試方式,分別高低?
懇請指教。


白先生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8:09 , Processed in 0.01219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