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1-18 17:19 編輯
永年曲陌秘傳楊班侯太極拳要義初探
楊祿禪、武禹襄——楊班侯——教蓮堂——張新慶——李雙斌——李竹林——李占英所傳遞的十三勢太極拳,風格獨特,要義鮮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南北縱貫,一線穿成。拳勢走向自北朝南打開,通過十二個單鞭式連接,往復折疊,直線進退。古語有雲:坐北朝南,威風沒完。自古以來,權勢者寶座總是坐北朝南。楊班侯生於道光年間,卒於光緒年間,正是清廷腐敗、積貧積弱、民不聊生的時代。班侯拳自北向南打開,複折疊向北,迎勁而上,不躲不讓,勢勢連擊,披堅執銳,衝鋒激蕩,揭示了楊班侯藐視權貴的反叛情結,同時也表現了楊班侯剛烈好勇的個性以及硬朗淩厲的拳風。班侯拳在進退中,步法全為兩腿不偏不倚在一條直線上,單鞭、上步搬攔錘、扇通背、野馬分鬃、斜迎抝步等式皆如此。譬如,班侯拳在單鞭勢轉換時,弓步的兩腿在南北一條直線,虛靈頂勁,中軸中正直豎,似門軸;兩臂打開與兩腿相和,兩翼輔展,如同完全打開的門扇,門軸上端頂勁領起向天,門軸下端實腳松沉入地,手為門鼻接點招引,全身松通蓬勃,潤滑周轉,閃電進退,形成了一開全開、一合全合、動靜鮮明、運轉順遂的機勢。同時,如此一線展開、頂天立地、閃電披伐之勢,亦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在實戰中可以減少進退受力點和接觸面阻力,使攻擊更加鋒利,防守轉換更具效率;二在拳架練習中更有益於增進混成掤勁合成、增強中正豐盈氣勢、增益腰腿功力。以上兩點恰好彌補了門戶大開、虛空易為敵進的缺陷。
二、拔根紮根,虛實分明。貫徹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的太極拳技擊原理,始終營造借地營天之機勢,在堅持“一條腿打拳”、立定中心、虛實分明的基礎上,發勁攻擊時,虛腿腳尖先行落地,腳前掌虛含撚動,向前驅動落實,後腿腳後跟蹬勁緊隨,並隨身勢縱深,腳跟拔起貫勁催加,身體節節貫穿,中軸拉長,前鋒穿刺,後勢通靈,餘力不斷,意氣集中攢聚,通達而出。同時,前腳腳尖落地、後腳腳跟拔長,也為走化防守以及攻守轉換提供了更加靈便、快捷、有效的條件。
三、抓拿鉤鎖,手法多變。行拳中,出手見人,勢勢連打,肩不瞎晃、肘不亂遞、腕不輕繞、掌不空出、指不妄舞。以陰陽變轉為魂,接點走勁,兩膊相系,全體跟隨,隨勢運轉,化打同時;以旋轉拿放為基礎,以曲禦直,以擒引打,手上生分寸,量人得出入,去如銼,回如鉤,順勢順人,正攻反打,有空必跟,逢隙必鑽,掉勁必打,因人順逆,或抓或拿,或捏或鉤,或擰或抹,著著相生,不依不饒。譬如,手揮琵琶,對方右手攻來,我右手以小指領勁,向掌心方向擰轉,拇指合勁,順勢勾住彼右腕,左手擠住彼右肘,隨右轉腰之勢,將其右臂關節鎖住,彼勁不可續,我趁勢向後松拉,彼即前栽倒地。再如:提勢接手打掌,左腿直立,右膝隨手提起,破解敵第一擊;左手自右肘外內旋反掌上抹,右腿向右斜前方上步,自右膝前摟過,破解敵第二擊;得機得勢,旋即仰掌收回,左掌趁勢推出。再再如攬雀尾、轉身三掌、倒攆猴、雲手等勢之手法。
四、騰挪閃戰,步法靈活。拳論雲“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班侯拳行拳中,虛實通靈,步法玲瓏,隨時隨勢展演,弓步、丁步、虛步、歇步、迭步、鉤步、鵠立步,相交相繼,高低錯落,正側由人。以意導形,弓步如箭、丁步虛含、虛步顧盼、歇步坐盤、迭步驚彈、鉤步挒轉,形成“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起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整體機勢,實現無常中得有恆、變化中得平衡、開合中得出路。尤其是腳跟提起增變化、腳跟拔長通勁力步法,邁步臨淵,閃展其身、騰挪其勢,錦上添花;迭步伏虎式,彈簧縮壓,鎮力伏虎,威力獨到;鵠立步,重心于後,高虛步蓄勢待客,其形態如鴻鵠立崖,凝神聳立,蓬鬆生動,氣勢卓然。步法行進中,雖為直線折疊、一線貫通,卻是以曲禦直,弧線接轉,曲中求直,如上步搬攬錘之上步、倒攆猴之倒步、雲手之跟步等等。
五、中通對拔,身法中正。“正”是太極拳運動之本。“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頭頂懸”;“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有准頂頭懸、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變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等先賢典籍無不指明其重要性。班侯拳拳勢全為技擊而設,為達到致用,始終遵循太極拳舍己從人、隨曲就伸、借力打人諸原則,堅持以中正保持渾圓體運轉協調靈便,以中通實現借地營天之勢。拳勢運行中,始終按照中通對拔的要求,圓內找對應點說話,經絡內轉,意氣潛移,接觸點成剛,對應中通,一線貫穿,借人之力,加借地之力,合自身掤勢之力,三力合併,勁力通達。強調人體如樹,頂頭虛靈,椎骨為本,中軸豎立,骨架為枝,皮肉毛髮為葉,全身表現為“玉樹掛僧衣“,衣架正直樹立,皮肉毛髮松沉舒垂,陰陽一體,虛實同形;腳下生根,松沉入地,對拔中通,綿綿生力。為了養成中正,班侯拳在訓練中結合實際,採取了一系列輔助功法和單式練習方法,如:負重走太極步,以利於領會腰胯放鬆;每天抖大杆,以利於中正提領下的合力收放;注重推手訓練,以四正推手體會對拔對應的勁感以及中正前提下通透松沉的感覺。
六、節奏諧調,快慢從人。“太極無法,動即是法”,因人而動,便是源頭。行拳中,貫徹“視野開放,動靜由人,快而不亂,慢而不散”的理念。知己知人,不拘泥,不勉強,自然而然,從人由人。勢與勢之間情形各異,式與式之間有陰陽有快慢,一式之內亦有陰陽有快慢,勢如江河波濤,曲折起伏,遇轉折而舒緩,遇阻遏而婉轉,遇通透而飛躍,遇合流而激越,並由此展現班侯拳質樸簡明、自由開放、通透舒展、活潑蓬勃的藝術美感。一般而言,行拳速度走化慢而發勁快,過渡慢而結果快,快慢均由心虛擬成實,均為曲中求直,弧線波折運行,節奏自由,條理清晰,機勢天成。譬如:太極起勢、攬雀尾、下勢、海底針、丁步叉手、雲手、侍臣鵠立、上步七星等式慢,而接手打掌、抱虎推山、踢腳、蹬腳、小腹捶等發勁勢快。原則上,初練者要盡可能求慢,在慢中體會要領勁力、琢磨對方、相連相接等內容,以逐步細化,增益能量,提升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