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海大富

試探《內功四經》

[複製鏈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7 20:27:2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標題:“襠”然
來源:網路
洪均生:尾骨長強穴微向外翻,就做到圓檔了。感覺像是坐在凳子上一樣。另外,注意,微向外翻,並不是撅屁股,一定注意!驗證:背靠牆,兩腿分開大概與肩同寬,大腿與地面平行,膝蓋不要超過腳尖。背部貼壁,特別是肚臍對應的腰部的命門要突出貼在牆上,不用靠牆就可以立著。
顧留馨:襠部(即會陰部)要開圓。兩胯撐開,兩膝有微向裡扣的意思,襠自然能圓。即使兩膝微向外分開,而兩大股外往裡合,胯根撐開,同樣能夠起到圓襠的作用。
陳鑫:腎囊兩旁謂之襠。兩大腿根要開,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
《內功四經》: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逼臀者,兩臀極力貼住也;圓襠者,內向外極力掙橫也。
《太極拳拳論》: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轉鳥難飛。
   
結論:站穩了,“坐”直了,“襠”然是關鍵!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7 20:27:49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7 20:28:2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來源:網路
問:《內功四經》上講“五氣朝元”修煉,請回答什麼是“五氣朝元”?

答:還是如上所述,宋光華先生和宋寶貴會長對此有精深的研究,可請教兩位老師。這裡也只粗略的解釋。
   所謂“五氣朝元”,是道家養身功,對練精化氣階段取得良好功效的一種和比喻。
   當習練靜坐,出現“三花聚頂”景象時,會伴隨或稍後出現呼吸之氣自然停止,周身綿軟,怡然自得,不僅平時的失落和感覺不復存在,就連身體是否存在也全然不知的一種超凡異樣的感覺。所謂腎經、心神、肝魂、肺魄、脾意,五臟真氣相融合,凝神聚于頂上玄關結成內丹。
《性命圭旨》:「身不動則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動則氣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則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志,則魄伏而金朝元。四大妄和則意空而土朝元,皆聚頂也。」。
  脾、肺、心、肝、腎之“五氣”,又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等代表。
“五氣朝元”的“元”應指原來的本位現象,即是說,人在靜坐修煉過程中,體內各部臟腑之氣,各歸原來本位,而充滿、均衡、又不憋脹、窒塞,詩人處於一種“中和”的泰然狀態之中!當出現“五氣朝元”時,客觀上可驗證練精化氣階段已達到良好效果,但須明白:此乃屬基礎階段更不可淺嘗輒止,更不應以偶然之快感作為終極目的。
  有志者當應繼續習練,務使這種“朝氣”之氣“持盈保泰”,恒常如此,並進一步向“連氣化神”的境界躍升,當然“練氣化神”比至“練精化氣”更為艱難、微細,且有些與心理變態、神經異常相伴隨,心術不正之人搞不好還會走入邪途。因此,練功要同積善修養並行。
練功的高級境界,當是人類追求的聰慧大同的高度文明世間。
達到“五氣朝元”的境界追求者很多,但成功者較少。又謂:有志者事竟成。對宋氏形意拳愛好者來講,用《內功四經》來指導練形意拳是大有益處的,這裡贈一句宋氏形意拳大師宋鐵麟寄語:「要做明師,不要做名師。」。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7 20:28:4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標題:我對內功經的認識
來源:網路
形意拳之所以能驚風雨、走雷霆,變化於無形,內氣之使然也。煉氣之法乃本於內功、納卦、神運三經。傳至宋世榮先生,以畢生精力,悉心揣摩,終得其暗勁,化勁之妙,於是在河北形意門中,郭雲深之力,宋世榮之柔,白西園之巧,並稱“三絕”。方今國家大力挖整傳統武術之時,願將此三經原文及宋先生這注解,公諸同好,並附個人體會供參考。武術之道,形之於外者為架勢,寓於內者為氣力。練拳時,各種架勢之長短、高低以及其飛騰變化,皆所以運用氣力也。如內無氣力,則架勢亦是空架勢。然而欲發力足,則必先求其內氣之充,是故氣者又是力之根本。此即拳經所謂以意領氣,氣到力發之謂也。因而形意拳之道必自練氣開始。而練氣之法,一在於養,二在於運。其式則有動有靜。內功經者,實為動靜兼修,養、運皆備之法則也。經絡是氣、血在人體內運行的軌道,它負有溝通表裡、上下、聯絡臟腑組織的使命。所以氣功鍛煉,首貴明經,如不能明辨經絡而妄說氣功,猶如盲人瞎馬,將無所適從。人體經絡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經別、經筋之分,對練武術者來說,最主要的乃是前任、後督、沖脈、帶脈、蕎脈、維脈。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采之惟在陰蕎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上潮。得之者身輕體健,容衰返壯。。。。。”故習武者必練奇經八脈,不可忽視。督脈在後,系全身之陽氣。任脈在前統全身之陰氣。沖脈為十二正經之海,與胃腎兩經密切相關,關係到我們先天後天之真氣。任督沖三脈皆起于玄牝(前陰與睾丸之間),一源而三岐,故練內功者皆重視之。帶脈環繞腰間,有總束諸經絡不致下垂的作用。帶脈通暢則腰椎靈活有力,才能起到車軸的作用。二蕎、二維居兩腿及身軀兩側,調陰陽貫通上下,有矯健全身,使步履矯捷而靈活的作用。習武者不可不知也。“大道曰生,天地同始,生之謂道,陰陽呼吸”。凡練氣者,無不注意調整呼吸,形意拳當然也不能例外。內功經之調息是用的自然逆腹式呼吸,也叫“後天法”。其法為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即提會陰、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兩脅向兩邊張開;呼氣時小腹放鬆,自然隆起。這種呼吸方式,既適合於技擊動作的要求,又合乎生理上的需要,能使膈肌與腹肌的力量增強,加大腹壓的變化,提高肺活量,改善腹腔血液迴圈,減少體內瘀血,有利於心臟的工作。也易於做到內氣鼓蕩和發力時氣沉丹田。提肛、縮腎,增強了對腎經(腎、生殖內分泌系統及部分內分泌腺)的鍛煉,加強了內分泌腺的功能,能根據需要產生更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使競技狀態大大提高。有利於武術技能的提高,國外稱之曰“自生荷爾蒙法”。練動功時,呼吸一定與動作相配合,即起吸、落呼,開吸、合呼,蓄力時吸,發力時呼。但還要注意自然,不可勉強。要逐漸做到力不蓄而自蓄,力不發而自發。用提肛縮腎的方法,將真氣自玄牝之門提到丹田,再自丹田貫入五臟六腑,這就是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先生所說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將有形之精,化成微妙之氣,再將此氣化為出有入無之神,神在人體內的表現,便是光聚天心。也就是形意拳經上說的“一點靈光吊在眉”。有規矩,然後成方園。對初學者必須規定嚴格的姿勢。劉奇蘭先生說“意即人之神氣,形是人之動作,動作要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外不乖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誠于內而形於外,內外合一,乃形意二字之意義也。”筆者練功體會,練內功最重要的是鬆、靜二字。內功經對形式上所作的那些規定,都是為了達到鬆靜的目的。蓋內氣之運行,是受從意志支配的,首先要由大腦皮層發出資訊,其次是肢體某部接受訊息。不靜,則大腦發不出資訊;肢體不鬆,則接受不到資訊。是故鬆與靜,乃是行氣的根本。但鬆靜並不是疲踏鬆垮,而是要鬆而不懈,靜而不散。靜如勁鬆挺撥,精神凝聚。動如風吹在樹,百枝搖曳。極其自然協調而又富有彈性。練功時真氣發動,腹內沸騰,要提起全付精神,以意領氣,達於四梢便覺舌欲催齒,齒欲斷筋,發欲衝冠,甲欲透骨。出手雖柔緩,而力能摧城,剛柔相濟,圓通活潑,個中趣味,非道中人,不可知也。形意拳要以意領氣,以氣帥形,以氣催力。所以雖談走勁,仍是行氣。形意拳出手應該八勁俱全,要哪個勁便有哪個勁。欲達到八勁俱全,便首先作到按肩、逼臀、圓襠、提胸、提頦、貼背、鬆肩。欲同時作到這七項要求,是相當不易的。對初學者應先從分別練習入手,能夠單獨打出明勁、暗勁、橫勁、豎勁就算很不錯了。然後再練明暗勁的變化與應用。既要認真刻苦地練,又不能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也。練靜功時或坐或立均可。坐式或盤膝,或坐于凳上將兩大腿放平,雙腳踏地均可。應先按宋世榮先生注解的小周天法斂氣沿任督兩脈作迴圈。然後再練“五氣朝元”法。站式即樁功,以取三體式站立者為多。可在練過坐功的基礎上直接練五氣朝元法。練動功(行功)時,有明勁、暗勁之分。打明勁,只練三點小周天迴圈,即吸氣時,將真氣自會陰提到命門,此為蓄力;發勁時,呼氣,同時將氣自命門向前穿過,達于丹田,複降於會陰;打暗勁時,發力比較柔緩,可用五氣朝元之法。這裡附帶說明一下所謂氣感問題。有些初練內功之人,往往熱心於追求自身氣感,這是不必要的,也是一種偏差。要知氣自是氣,而氣感乃是氣的派生效應。自身有無氣感,或氣感之大小,並不能內氣之大小。故學者只要按內功經所示之方法認真練去,勿忘勿助,自然成功。最後,談談 “練神練氣,返本還元”問題,這一段經文,說的是內功的高級階段及其效果。返本還元即要返還到嬰兒狀態。嬰兒狀態,是人的原始狀態,是人體生命的本來面目。這時,體內陰陽自然平衡。內氣無所不通,意、氣、神三者是合一的。其後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產生了七情六欲,干擾了內部的平衡。使生命不能按照自然規律進行,於是才產生了種種疾病,生了病也不能自己修殘補缺。氣功之道在於以入靜的方式,割斷外來干擾,將意識集中於自己體內,再通過一定的功法,消除以住因外來干擾而引起的體內變化,使其逐漸恢復到最初的自然狀態,意、氣、神重新合一。氣功家叫做 “善養吾浩然之氣,常守我獨立之神”。武術家叫做“豈知吾得嬰兒玩,打法天下是真形”。老子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即是此意。內功練到這一境界時,在作靜功中,閉目合晴,抱神歸一,使會覺得宇宙之大,空無一物,只有眼前一片光明,自身虛無縹緲,遨遊太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來的危險,所以精神又十分集中。作動功時,便覺飄飄蕩蕩,如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心無其心,身無其身,隨意而動,無可無不可。又如懸肘寫大草,將意氣神集中到筆尖上,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任意而動,則筆走龍蛇,如用之于應敵,本無意打他,只是隨進攻之勢,隨意應之,不見而章,無為而成,往往可將對方擊出甚遠。這即拳經中所說“拳無拳,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7 20:29:1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標題:對《拳道集錄•內功四經》 原注中的一些不同認識
來源:網路
《拳道集錄•內功四經》是前輩留傳下來非常珍貴的瑰寶,也是練習內家拳者所一直追求想要得到和探討的東西。以我自己所學的淺薄的知識和感悟,本不敢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些地方實在是令人難解,所以決定把我自己的看法寫出來。 下面我個人之見,主要是對於某些原注中的說法有不同認識和看法,把我的認識寫在此,很可能我的認識是錯誤的,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內功滴傳,脈絡甚真原注:練內功之要:第一要知脈絡,不知脈絡,免強用之,有損無益,慎之。己見:“內功滴傳”中的“滴”字,是別字,可能在傳抄中有誤,應為“嫡”。意思是說這本《拳道集錄•內功四經》必須是嫡系,或者是師父認為徒弟的確有較好的品質,才可以傳授,否則是不可以輕傳的。練習內功和練拳不一樣,拳練的不對還可以糾正,而練習內功,卻是必須有師父真誠地傳授,才可以練習,如果自己看上書本子胡練,一旦練出了問題,那是誰都不好為你糾正的。“精拳者必精道,精道者必精醫”,講的是要練習內家拳之人,在練好形意拳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弄清楚道家的一些功法,然而要真正弄清楚道家的功法,還必須要知道傳統中醫中有關經絡學說。否則,是不可能將道家的內功學好、學精的。前任後督,氣行滾滾原注:任脈起於承漿,由下嘴唇承漿直下至陰府高骨;督脈起於尻尾,由尻尾直上,由夾脊上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己見:上面說任脈起承漿,止于陰府高骨,實際上在小周天的運行過程中,是要直下至會陰穴的,然後再過下雀橋,由任脈之終接入督脈之始的長強穴,再循督脈上行至泥丸宮。而後再由泥丸下印堂,至人中,再過上雀橋接入任脈,是為小周天的一個迴圈。“尻尾”即指的是長強穴。 井池雙穴,發觸循循原注:井者,肩井穴也,肩頭骨縫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頭縫中即然。此乃全身發勁之所也。己見:“發觸循循”,是指勁氣的運行。當勁氣從足提起來之後,再經過膝、大腿、腰部、背部、傳送至肩部的肩井穴,再運行到肩前的三角肌、肱二、三頭肌,傳送到肘關節的曲池穴,然後再傳送到手。然而,井池雙穴是不是全身發勁之所呢?我覺得只能說是上肢的發勁之處,還並不是發放全身勁力的決定要素。發放全身勁力的還是丹田之氣與腰力的相合(是謂“氣與力合”的重要內容之一)。試想,如果一個人一旦腰上有了毛病,或者扭傷以後,人就再也沒有了一點勁力了,甚至於真的是連四兩重的東西都拿不起來了。那麼井池雙穴並沒有傷著,為什麼發不出全身的勁力了呢?原因就是因為它並不是全身真正發放勁力根本所在。升有升路,肋骨齊舉;降有降所,氣降俞口原注:氣升於兩肋,骨縫極力張開,向上舉起,自然得竅。降時必由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己見:對於前面兩句我還是贊同的。只是對於後兩句中的“氣降俞口”有不同的認識。因為有的朋友在解釋中,是將“俞口”指為背後的“肺俞”穴(或者是“胃俞”穴),所以當氣行走到人中以後,就要以意領氣直達背後的肺俞穴,再透入前心,而後再向下行走。但是,我對這樣的解釋一直存有異議,因為這種循行的路線既不是小周天的運行路線,更不是大周天的運行路線,無論是道家也好,還是佛家也好,我翻閱了許多資料,都找不到這樣的迴圈路線。前面第一句中已經講的非常明白了“前任後督,氣行滾滾”,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氣至背後的肺俞穴呢?況且肺俞穴也不屬於任脈上的脈絡,為什麼要從人中(俗稱“水溝”)直到脊背後面呢?“俞口”究竟指的是什麼地方呢?我在網上也問過解釋這句話的兩位朋友,但都沒有得到答覆。在《大成捷要•關竅秘訣》中道:“夫人身後有三關,尾閭、夾脊、玉枕是也。尾閭在夾脊盡頭之處,其關通內腎之竅,上行乃是一條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黃河,此陽炁上升之路,直上至第七節,與內腎兩相對處,謂之夾脊關;又上至腦後,謂之玉枕關,此身後三關也。人身前有三田,泥丸、土釜、華池是也。泥丸為上丹田,方圓一寸二分,虛間一穴,乃藏神之所,,其穴在眉心,入內一寸為明堂宮,再入內一寸為洞房宮,再入內一寸為泥丸宮,即上丹田。眉心之下向口中有二竅,即口內上齶,謂之鼻樑金橋,又曰上雀橋,舌下也有兩竅,下通氣管喉嚨,蓋頜下硬骨為喉,乃內外氣出入之處也;下軟骨為咽,乃進飲食、通腸胃之所也。其氣管有十二節,名曰重樓,直下接肺竅以至於心,心下有一竅,名曰絳宮,乃龍虎交會之處也;直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黃庭宮,為中丹田,左明堂,右洞房,亦是空間一穴,方圓一寸二分,乃藏炁之所,煉丹之鼎,外與臍門相對,約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萬四千里,自心至腎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腎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總計八寸四分,合天地之全數,人身一天地也。腹門內號生門,中有七竅,下通外腎,乃精氣走漏之處,腹之後,腎之前,中間一穴,名曰偃月爐,又曰炁海,稍下一寸二分,名曰華池,乃下丹田藏精之所,采藥之處,左明堂,右洞房,亦是虛間一穴,方圓一寸二分,此處有二竅,向上一竅通內腎,直下一竅通尾閭,中間強名曰玄關,無中生有之處,煉精煉到精滿炁足,自然產生出真一之炁,玄關自開。又雲人身中,有修煉金丹三竅,不可不知也。上竅離宮心位,外陽而內陰,中藏元神,為性、汞、龍、靈山是也;下竅是坎宮,腎位,外陰而內陽,中藏元炁,為命、鉛、虎、炁穴是也。以及命宮,坤爐生門、密戶,皆此一處,人能憑真意、元神下凝命宮,自然超生了死。此上下二竅中間又有養胎一竅,是空洞之所,虛無之窟,乃人身之正中。在心下腹上,黃庭之處,中丹田是也。此人一身之關竅也。” 從以上所講,非常明白,並未提到有關背後肺俞(或胃俞)一字,更沒有那樣的行走路線,所以“到背後俞穴,再透入前心”的說法明顯是不對的,而且按那樣練下去,肯定是會出問題的。什麼是“俞口”?它在什麼地方呢?俞(在這裡應讀作“魚”音,而肺俞或胃俞,則應讀作“輸”音)口,指的就是口角。在炁通過上雀橋時,除了舌頭的作用以外,就是口角的收縮。只有這樣才能使真炁順利地通過上雀橋而複歸於下丹田。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7 20:2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來源:網路
對外形上的要求也就是練氣功時對“調身”的要求。內功經上講得既全面又明確:“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肋開而張,襠深而藏,足堅而穩,膝曲而伸......”,“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貼背以轉鬥,鬆肩以出勁。”,“緊撮穀道內中提,尾閭一起皺節骨,玉枕難過目視頂,來到丹田存消息......。”,這些口訣不但說出了對姿勢的要求,而且闡述了這樣作所起的作用。根據經典理論與實踐經驗,馬禮堂老師總結成五點:即頂頭豎項、拔背涵胸、沉肩墜肘、正脊鬆腰、提胸虛步。頂頭豎項,大椎廉泉微後縮,是為了溝通任督二脈,解決了玉枕難過的問題。足踵踏地,兩臂自然下垂,兩肩自然內扣,胸內涵而背自拔,作到了背圓而正。如此則真氣不但易自夾脊而上於任脈,而且易於轉過兩扇鬥背骨而布於兩膊,充於指尖。必須正確理解“胸出而閉”,即胸雖內含然而有前出之意,以免內縮而壓迫肺臟,影響呼吸。沉肩墜肘,即鬆肩墜肘,即肘向下墜,肩向前微送。鬆肩是腰以上軀幹放鬆的關鍵,墜肘又是鬆肩的前提。肩頭的三頭肌,下連大膊的雙頭肌,前連胸大肌,後連背闊肌,故肩鬆則胸背全鬆,氣血運行暢通,三焦之氣順,氣易沉于丹田,下肢乃得穩健。一體之運動主宰於腰,拳經云:「手司上下,進退在步,涵虛在胸,轉化在腰。」,腰起車軸的作用,且大脊前有任脈,後有督脈,欲保證任督暢通,則宜正直而不宜屈曲;欲達到轉化靈活,則腰宜鬆而不能緊。鬆腰之秘在於抱胯,兩個大轉子微微內合(兩大腿微內旋內收),臀向下逼,尾閭骨向前向上一翻,則腰自鬆而真氣過會陰命門,直上百會,督脈通矣。提肛縮腎可引三陰之氣上升。鬆胯提膝,乃能邁步如貓行,做到輕靈。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7 20:30:0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肩頭的三頭肌,下連大膊的雙頭肌,前連胸大肌,後連背闊肌,故肩鬆則胸背全鬆,...
三頭肌就是三角肌,雙頭肌就是肱二頭肌。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7 20:30:4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肩頭的三頭肌,下連大膊的雙頭肌,前連胸大肌,後連背闊肌,故肩鬆則胸背全鬆,氣血運行暢通,三焦之氣順,氣易沉于丹田,.....
以下來源:網路
三焦指上中下三焦,其部位涵括人體最重要的三大能量中心。腎、膀胱、肝膽是下焦(泌尿系統),主精;中焦是脾胃(消化系統),主氣;上焦是心肺(呼吸系統),主神,心神不寧,就是心臟缺氧,肺臟的納氧不足。三焦串連,以利通臟腑水濕、協調整體機制,是人體氣機運作、精氣神的能量傳導中心。若在此處受到阻滯,就好像河川水道淤塞不通,身心靈都會產生各種病症。
-----
相關新聞如下
黃庭和三焦都是中醫的專有名詞,跟丹田一樣,很難具體指出在人體中的確實部位。但這個看不到的存在,對人體的影響卻是關鍵性的。「黃庭」指心的下方、肚臍與腎臟之間,人體中央一個虛無的空間。「黃」是中央之色,指脾土;庭為四方之中,指虛無的空間。三焦則勉強可以說是黃庭之中包住五臟六腑的一個大薄膜。
三焦指上中下三焦,其部位涵括人體最重要的三大能量中心。腎、膀胱、肝膽是下焦(泌尿系統),主精;中焦是脾胃(消化系統),主氣;上焦是心肺(呼吸系統),主神,心神不寧,就是心臟缺氧,肺臟的納氧不足。三焦串連,以利通臟腑水濕、協調整體機制,是人體氣機運作、精氣神的能量傳導中心。若在此處受到阻滯,就好像河川水道淤塞不通,身心靈都會產生各種病症。
練功最重要的就是五臟六腑的鍛鍊,特別是三焦的鍛鍊。三焦鍛鍊跟丹田鍛鍊一樣重要。因為練功必須透過三焦的鍛鍊,練養精氣神。若能讓三焦得到充分的鍛鍊,使人體水道通暢,精氣神飽滿充實,人生就比較容易採取正向積極的態度。
對三焦的鍛鍊,也就是對胸肋與下腹腔之間的五臟六腑進行鍛鍊。但動手動腳容易,要動到臟腑,就必須藉由腹部肌肉和呼吸配合的壓縮,使臟腑收縮膨脹,促進臟腑血管供氧。「開天闢地」系列功法,是透過身體的壓縮,鍛鍊三焦,鞏固三焦氣化功能,育養精氣神。
練功時,以「大」字開展四肢,提起腳跟,以配合深長的呼吸運作。練習時先行急吸急呼之逆腹式呼吸。呼氣為陽,吸氣為陰,人體藉著呼吸往來,與天地陰陽相貫通。鼻呼吸亦稱後天呼吸或外呼吸。能正確運用後天呼吸,才有可能引出俗稱「胎息」的先天呼吸。人之所以健康,是以一呼一吸的出入往來,引動先天的腎氣。後天之氣充足,先天之氣就會被激發出來,慢慢引動內呼吸,就能促進口中的津液化生,吞嚥津液,化津為精,精氣神充足,可得長生體健之效。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7 20:31:0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來源:醫學百科
三角肌:
三角肌俗稱「虎頭肌」,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形狀凸出上臂,酷似虎頭,而
且發達的三角肌體積比較大,顯得很威猛,這樣稱它也是力量的象徵。
形態位置:位於肩部,呈三角形。起、止點:起自鎖骨的外側段、肩峰和肩胛岡,肌束逐漸向外下方集中,止於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於三角肌的覆蓋,使肩關節呈圓隆形。
如肩關節向下脫位或三角肌癱瘓萎縮,則可形成「方形肩」體征。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部位之一。
作用:主要是使肩關節外展,其前部肌纖維收縮可使肩關節前屈並略旋內;後部肌纖維收縮可使肩關節後伸並略旋外。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7 20:32:2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來源:網路
在《內功四經》中對調息是這樣論述的:「氣調而勻,勁鬆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人,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人呼出,勿使有聲。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於喉,以意送下,漸至底收。升有升路,肋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恩師吳本萍先生對這段經典論述是這樣解釋的:「前四句者:用功之時,調息氣如抽絲,鼻吸鼻呼。勁者,必先鬆用緊。唯其鬆之極,故能緊之至也。故以鬆用緊,非以緊使鬆也。次八句者:此調氣之法也(逆呼吸法)提想真氣上升至頂也。下者,升氣後真氣落下也;優者真氣深藏於內,意想真氣漸收漸小,墜于丹田。再六句者:谷道者,後陰也。自喉而人方能得氣之真路以入肺、人心、入肝、入腎也。氣雖入丹田,用意時必存想真氣深至底之勢方妙。最後四句者:此言真氣升降之路也,升時兩肋骨縫而升,開張,向上舉之,自然得竅。降時自背脊俞口而入,透前心方得氣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數第七節便是)。」。
關於調息的論述,確實很難說清何為達到上乘功法最高境界的功法,一代宗師郝為真先生曾對修煉上乘功法這樣論述:「以力聲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氣,以氣歸神,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險矣。學者可于力上求,無輕向氣上覓,一入歧路,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輕傳人,匪吝也。不忍以愛人之術而殺人耳。無明師真訣,不可盲從冒險。學問之邃,予尚淺陋,未能窺其深,不敢贊一詞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58 , Processed in 0.014362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