㈡口頭上也使用太極拳理論方面的辭句,然有不少辭句的概念被曲解,或者言不符實,尤其多見的是用主動自動來解釋,只要一看其推手,就可清楚了;有不少人將“打人是否能贏”當作了鑑別太極拳的標準,有將使用持續僵拙力、與一般武術無異的擒拿說成是“太極擒拿”的,有將太極拳的發人於丈外視為誇張而代之以許多非太極拳武術拳種所共有必須使用拙力之原地摔跤,將太極拳完全視為了是主動的力量、速度加技巧的武術。 ㈢把是否有道家內丹功當作了鑑別太極拳的標準,其實中華武術中有不少非太極拳拳種都是以道家內功為基礎的;還有以是否用《易經》理論解釋拳理當作了鑑別太極拳的標準,將歷史上著名的《易經》學者都當作了太極拳家,其實,幾千年來,《易經》是中國各種文化﹙包括各種拳種﹚共同的哲學指導理論,比如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等等都是如此,尤其是自古以來的讀書人至少大多數都精通《易經》;更有一些人畫蛇添足地將太極拳強加上了原本沒有直接關係的一些理論和玄化的東西自欺欺人。
㈣有的人認為要對太極拳古代經典理論進行認真的疏理,要將古代經典理論中有的觀點修改和否定;甚至還有人認為“對於古典太極拳論,只能批判地吸收,取精棄粗,使古為今用”,於是用非太極拳的觀點批判王宗岳“有嚴重的宗派門戶觀點,技術上有片面的主張”, 從而將太極拳的精奧當作“形而上學”來批判;他們不知道太極拳古代經典理論中任何一句的被修改或否定都是對整個太極拳的否定。
㈤有的人認為太極拳要不斷創新發展,比如嘗試同其他武術混合或結合起來練;又有人認為太極拳應該是中華武術的代表,拳術中應該有各種武術的成分和反映等等。 這種認識客觀上是要將太極拳加以扼殺;其中有的人對太極拳根本還沒有理解就自認為是太極拳的資深專家,躍躍欲試地想改造太極拳,其實王宗岳所說的“無極而生”和《授秘歌》所說的“無形無象”,已經十分明白地啟示太極拳是有無窮的可以發展變化的,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如何發展其本質是不變的,太極拳既然是“無形無象”,當然完全可以容納其他武術的一些東西,但是這容納是指可以將不少拳術中的某些動作改造為太極拳的動作,不是說可以照搬兼容其他拳的動作,所以許多太極拳前輩都指出太極拳是不能與其他拳同練的,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就多次強調“練時不可參雜外功之思想,否則必流入歧途;練此功不可與外功拳兼行並練,否則徒勞而無功”、“硬拳不宜同太極拳兼行並練也”,不然就必然會“將太極拳弄成兩種混合勁的運動,以表面看之好像是太極拳,如在內容上體會則無太極拳滋味。
如這樣太極拳的人去擔任太極拳教師,那樣必定以誤傳誤,收不到太極拳的效果……不知者以為是太極拳已大量的推廣了,但有心人正恐其教人愈多而太極拳失傳性亦就愈大,恐不到十年,吾們的先輩幾千年來苦心發明創造出來的太極拳體育就要經吾們的手將他失掉了,豈不可惜。”由此可見一個人是不可能將太極拳家與非太極拳都兼得精通的。 如果一個人既會太極拳又會其他武術,那麼,要么這個人兼練的其他多種拳都被改造成了太極拳,要么,這個人根本沒有學會太極拳。孫祿堂先生兼太極、形意、八卦,然他的形意、八卦都已入於化勁,也都達到了不著力,實質上都已成了太極拳。李瑞東先生雖然溶合了多種拳術,但也都用太極拳作了改造,所以才稱為“李派太極拳”。
㈥有人認為太極拳應該有統一的標準模式,這種認識正好與《楊氏老譜》所說的“萬不得有一定之架子”相反,這就如同書法,每一體中的每一字並非只有一種寫法,如果說要將顏體書法定一個統一標準模式,顏真卿作品中每個字的多種寫法只保留一個,其它都淘汰,這種統一的標準模式不是十分荒謬嗎? 還有人認為酷似楊澄甫先生的拳架才是“正宗”、“純正”,實際上是把楊少侯、楊鑑侯、楊班侯、楊露禪等所傳下來的拳都劃為了不正宗、不純正,也是把太極拳學練的不斷深造否定了。
在上述這樣的情況下,太極拳傳承在現代的“入門引路須口授”尤其比一般學術和武術的“入門引路須口授”還要不容易,因為不少被稱為的“太極拳家”其實名不符實;不少太極拳傳承者的太極拳技藝並不純粹,不少認識是自己悟出來的,有悟對的,也有悟錯的。 有不少人初學往往與各種碟片中的、網上的錄像作對比,以自己的水平來決定取捨,結果是人云亦云,改來改去,學練了多年,還在原地踏步。
應該認識到現代學習太極拳畢竟與近代和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如現代文字的表述遠比古代文字能夠更具體細膩,現存的各種太極拳經典著作也都全部公開於世了。 所以,現在學習太極拳,對於“入門引路須口授”最好還是先對太極拳經典理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只有對太極拳經典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比較正確地鑑別那些人可以作為老師,老師的哪些“口授引路”是符合太極拳的,從而自己應該虛心誠懇地遵循老師的教授不折不扣地學練,這樣,刻苦學練才不會成為瞎練,太極拳學習才能真正的“入門”。
【考辨】 《乾隆抄本》中上句為“工夫無息法自休”。 楊氏《太極拳使用法》中上句為“功夫無息法自休”。 武、李氏《廉讓堂太極拳譜》中上句為“功用無息法自休”。李亦畬先生贈郝和先生抄本中為“工用無息法自休”。 對於表示造詣與本領,“工夫”與“功夫”完全同義而屬於通。
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十三勢歌》探釋(11) 【原文】
B9 若①言體用②何為準③,意氣君④來骨肉臣⑤。
【字詞註釋】 ①若——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至於”,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如《左傳•哀公十四年》:“若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後,君之惠也。” ②體用——“體”指內容,如《左傳•閔公元年》:“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引申為指效法、取法,如《禮記•喪服四製》:“ ﹙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用”指施行、行動、行事。 “體用”指本體和作用,如《參同契》卷下:“春夏據內體……秋冬當外用。”唐•元稹《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一道》:“是用發懇惻之誠,諮體用之要。”上文之“體用”應是指平時的學習鍛煉。 ③準——水之平稱“準”,也指其它物體的平,如《周禮•考工記•輈人》:“輈注則利準,利準則久。”之後引申為指標準、準則,如《荀子•致仕》:“程者物之準也,禮者節之準也。”上文之“準”指學練十三勢長拳必須遵循的綱要性的法則、準繩。 ④意氣君——“意氣”指精神,比如“意氣風發”之“意氣”。 “意氣”中的“氣”是精神的意思,與“氣遍身軀”之“氣”是兩個概念;“君”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統治者﹙包括帝王、諸侯﹚等,引申為指主宰、統治,如《書•說命上》:“天子惟君萬邦。”引伸為指第一位的。 ⑤臣——古代稱國君所統屬的民眾、官吏等,引申為指配屬,如《禮記•樂記》:“宮為君,商為臣。 ”引伸為指第二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