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海大富

命意源頭在腰隙 - 十三勢歌釋義 ..... 魏坤梁

[複製鏈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31 20:32:02 | 顯示全部樓層
㈡口頭上也使用太極拳理論方面的辭句,然有不少辭句的概念被曲解,或者言不符實,尤其多見的是用主動自動來解釋,只要一看其推手,就可清楚了;有不少人將“打人是否能贏”當作了鑑別太極拳的標準,有將使用持續僵拙力、與一般武術無異的擒拿說成是“太極擒拿”的,有將太極拳的發人於丈外視為誇張而代之以許多非太極拳武術拳種所共有必須使用拙力之原地摔跤,將太極拳完全視為了是主動的力量、速度加技巧的武術。
㈢把是否有道家內丹功當作了鑑別太極拳的標準,其實中華武術中有不少非太極拳拳種都是以道家內功為基礎的;還有以是否用《易經》理論解釋拳理當作了鑑別太極拳的標準,將歷史上著名的《易經》學者都當作了太極拳家,其實,幾千年來,《易經》是中國各種文化﹙包括各種拳種﹚共同的哲學指導理論,比如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等等都是如此,尤其是自古以來的讀書人至少大多數都精通《易經》;更有一些人畫蛇添足地將太極拳強加上了原本沒有直接關係的一些理論和玄化的東西自欺欺人。

㈣有的人認為要對太極拳古代經典理論進行認真的疏理,要將古代經典理論中有的觀點修改和否定;甚至還有人認為“對於古典太極拳論,只能批判地吸收,取精棄粗,使古為今用”,於是用非太極拳的觀點批判王宗岳“有嚴重的宗派門戶觀點,技術上有片面的主張”, 從而將太極拳的精奧當作“形而上學”來批判;他們不知道太極拳古代經典理論中任何一句的被修改或否定都是對整個太極拳的否定。

㈤有的人認為太極拳要不斷創新發展,比如嘗試同其他武術混合或結合起來練;又有人認為太極拳應該是中華武術的代表,拳術中應該有各種武術的成分和反映等等。 這種認識客觀上是要將太極拳加以扼殺;其中有的人對太極拳根本還沒有理解就自認為是太極拳的資深專家,躍躍欲試地想改造太極拳,其實王宗岳所說的“無極而生”和《授秘歌》所說的“無形無象”,已經十分明白地啟示太極拳是有無窮的可以發展變化的,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如何發展其本質是不變的,太極拳既然是“無形無象”,當然完全可以容納其他武術的一些東西,但是這容納是指可以將不少拳術中的某些動作改造為太極拳的動作,不是說可以照搬兼容其他拳的動作,所以許多太極拳前輩都指出太極拳是不能與其他拳同練的,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就多次強調“練時不可參雜外功之思想,否則必流入歧途;練此功不可與外功拳兼行並練,否則徒勞而無功”、“硬拳不宜同太極拳兼行並練也”,不然就必然會“將太極拳弄成兩種混合勁的運動,以表面看之好像是太極拳,如在內容上體會則無太極拳滋味。

如這樣太極拳的人去擔任太極拳教師,那樣必定以誤傳誤,收不到太極拳的效果……不知者以為是太極拳已大量的推廣了,但有心人正恐其教人愈多而太極拳失傳性亦就愈大,恐不到十年,吾們的先輩幾千年來苦心發明創造出來的太極拳體育就要經吾們的手將他失掉了,豈不可惜。”由此可見一個人是不可能將太極拳家與非太極拳都兼得精通的。 如果一個人既會太極拳又會其他武術,那麼,要么這個人兼練的其他多種拳都被改造成了太極拳,要么,這個人根本沒有學會太極拳。孫祿堂先生兼太極、形意、八卦,然他的形意、八卦都已入於化勁,也都達到了不著力,實質上都已成了太極拳。李瑞東先生雖然溶合了多種拳術,但也都用太極拳作了改造,所以才稱為“李派太極拳”。

㈥有人認為太極拳應該有統一的標準模式,這種認識正好與《楊氏老譜》所說的“萬不得有一定之架子”相反,這就如同書法,每一體中的每一字並非只有一種寫法,如果說要將顏體書法定一個統一標準模式,顏真卿作品中每個字的多種寫法只保留一個,其它都淘汰,這種統一的標準模式不是十分荒謬嗎? 還有人認為酷似楊澄甫先生的拳架才是“正宗”、“純正”,實際上是把楊少侯、楊鑑侯、楊班侯、楊露禪等所傳下來的拳都劃為了不正宗、不純正,也是把太極拳學練的不斷深造否定了。

在上述這樣的情況下,太極拳傳承在現代的“入門引路須口授”尤其比一般學術和武術的“入門引路須口授”還要不容易,因為不少被稱為的“太極拳家”其實名不符實;不少太極拳傳承者的太極拳技藝並不純粹,不少認識是自己悟出來的,有悟對的,也有悟錯的。 有不少人初學往往與各種碟片中的、網上的錄像作對比,以自己的水平來決定取捨,結果是人云亦云,改來改去,學練了多年,還在原地踏步。

應該認識到現代學習太極拳畢竟與近代和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如現代文字的表述遠比古代文字能夠更具體細膩,現存的各種太極拳經典著作也都全部公開於世了。 所以,現在學習太極拳,對於“入門引路須口授”最好還是先對太極拳經典理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只有對太極拳經典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比較正確地鑑別那些人可以作為老師,老師的哪些“口授引路”是符合太極拳的,從而自己應該虛心誠懇地遵循老師的教授不折不扣地學練,這樣,刻苦學練才不會成為瞎練,太極拳學習才能真正的“入門”。

【考辨】
《乾隆抄本》中上句為“工夫無息法自休”。 楊氏《太極拳使用法》中上句為“功夫無息法自休”。 武、李氏《廉讓堂太極拳譜》中上句為“功用無息法自休”。李亦畬先生贈郝和先生抄本中為“工用無息法自休”。 對於表示造詣與本領,“工夫”與“功夫”完全同義而屬於通。

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十三勢歌》探釋(11)
【原文】

B9
若①言體用②何為準③,意氣君④來骨肉臣⑤。

【字詞註釋】
   ①若——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至於”,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如《左傳•哀公十四年》:“若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後,君之惠也。”
②體用——“體”指內容,如《左傳•閔公元年》:“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引申為指效法、取法,如《禮記•喪服四製》:“ ﹙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用”指施行、行動、行事。體用”指本體和作用,如《參同契》卷下:“春夏據內體……秋冬當外用。”唐•元稹《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一道》:“是用發懇惻之誠,諮體用之要。”上文之“體用”應是指平時的學習鍛煉。
③準——水之平稱“準”,也指其它物體的平,如《周禮•考工記•輈人》:“輈注則利準,利準則久。”之後引申為指標準、準則,如《荀子•致仕》:“程者物之準也,禮者節之準也。”上文之“準”指學練十三勢長拳必須遵循的綱要性的法則、準繩。
④意氣君——“意氣”指精神,比如“意氣風發”之“意氣”。意氣”中的“氣”是精神的意思,與“氣遍身軀”之“氣”是兩個概念;“君”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統治者﹙包括帝王、諸侯﹚等,引申為指主宰、統治,如《書•說命上》:“天子惟君萬邦。”引伸為指第一位的。
⑤臣——古代稱國君所統屬的民眾、官吏等,引申為指配屬,如《禮記•樂記》:“宮為君,商為臣。引伸為指第二位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31 20:33:34 | 顯示全部樓層
【語法修辭分析】
前一句“體用”之定語“十三勢長拳”和後一句“意氣”與“骨肉”之定語“十三勢長拳練用者”均被省略。 “意氣”是藉代“心”,“骨肉”則是藉代指肢體動作。

【今譯】
    至於說到十三勢長拳的學習鍛煉以什麼作為綱要性的準繩呢? 那就是精神、神經的鍛煉是實質,是為主的;肢體動作的鍛煉是形式,是輔助的。

【探討】
太極拳鍛煉其形式是運動,而運動所需要的肢體活動必須要消耗體力、要有骨骼和肌肉參與,但太極拳先人認為對於有關骨骼和肌肉的鍛煉不要當作為主導的,具體地說不要追求主觀主動的技巧,不要過分太追求肌肉的結實。 肌肉結實可以使得人的體重增加,比如央視武林大會上習武打擂者體重有二百三十斤以上的,體重增加了,人的沉穩度也能增加,骨槓桿性質力量的攻擊強度也能增加,但比較一般人而言,心臟的負擔也加重了,人容易疲勞,動作的反應靈敏程度也下降了,所以對於人體健康和武術也有弊端。

太極拳追求的力量是傳遞性質的,正常一般的肌肉結實已經足夠了,而太極拳又尤其追求在不用一般的力的低體耗之隨人而動中打送上門來的;許多一般武術所十分重視的複雜的主觀主動的武術技巧如果用不恰當是並不能奏效的,而且要消耗較大的體力,所以太極拳不看好這類對於肌肉結實和主觀技巧的鍛煉;當然太極拳也不是排斥這類鍛煉,比如太極拳也有增大關節活動幅度與柔韌性的鍛煉。 但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在鍛煉時間精力的分配上,太極拳先人尤其重視的不是這一類鍛煉,所以稱為“骨肉臣”。 不少武術都鍛煉肌肉的緊張,如有一種樁功的鍛煉是每一呼吸就將手臂肌肉用力緊張一次,手用力握緊一次,這樣的肌肉緊張鍛煉能夠促進肌肉結實、增強抗擊打能力;而太極拳正好相反是要鍛煉肌肉的放鬆、鍛煉肌肉的不用力,是要通過這樣的鍛煉使得全身運動肌的肌纖維能夠有較長的初長度,從而肌纖維能夠有較大的伸縮差,使得因此肌肉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並且能夠高效地傳遞體內的力量;由於全身肌體的放鬆,因此也就有了健身的良好條件。

大腦的高度入靜能夠產生促進人體健康、提高人體生命質量和祛病等效果,也能夠提高人的智能和技巧能力,所以,太極拳先人尤其重視大腦高度入靜的鍛煉。 但是太極拳是運動,運動所需要的肢體活動又必須要有軀體運動神經的工作;這軀體運動神經的工作往往是由意念也就是大腦思維活動來支配的,這樣精神就不可能達到高度入的靜,但是軀體運動神經也可以由不經過意識的潛意識由條件反射的形式來支配,而且這種支配的靈敏、準確、協調等要超過由意識來控制,當能夠這樣來運動時,太極拳古人就稱其為達到了所要追求的“用意”了;所以,太極拳為了達到精神的高度入靜,就首先要進行培養“用意”的神經鍛煉;這“用意”的神經鍛煉其一是培養能夠不假思索地沾粘連隨,其二是能夠在全身放鬆前提下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地發生和傳遞強大的內勁。 因為單單的放鬆是不可能具有使人“終不得力”之沾粘連隨能力的,也是不可能使得肌肉產生強大內勁的,只有“不用力”的放鬆與“用意”相結合,太極拳才會漸漸獲得沾粘連隨能力與真正的內勁。

所以太極拳鍛煉將追求精神入靜與培養“用意”的神經鍛煉放在了第一位。 只有這樣以“靜”為根本基礎,將精神的高度入靜作為太極拳最根本的追求,才會具有太極拳尤其的健身、祛病、益壽延年與神奇的武術功夫,這就是“意氣君”。 可見所謂的“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就是“先在心,後在身”,也就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 這種觀點與《三十七周身大用論》所說的“一要心性與意靜”是一致的。 對這一條法則的遵循,具體地說就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在太極拳鍛煉中一定要在“澄心息慮”的前提下“用意不用力”。

【考辨】
《乾隆抄本》、楊氏《太極拳使用法》和武、李氏《廉讓堂太極拳譜》中,上句都相同。

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十三勢歌》探釋(12)
【原文】
B10 想推①用意②終③何在④,益壽延年不老春⑤。

【字詞註釋】
①想推——即“推想”的錯序措詞,為推研、推究思索之意。
②用意——意圖。 如《論衡•順鼓》:“說者用意異也。”
③終——到底、終究之意,如《墨子•天誌中》:“欲以此求賞譽,終不可得。”
④何在——原為在哪裡的意思,這裡引申為表示是什麼。
⑤不老春——“老”可作“死”的婉辭,如《紅樓夢》十五回:“以備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靈。”上文中的“老”意為消逝、過去。

【語法修辭分析】
前一句中“用意”的定語“學練十三勢長拳”被省略;後一句中“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定語“習練者”及介詞“使”也被省略。 “何在”為賓語“何”前置。 古代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前置,如《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論語•顏回》:“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史記•項羽列傳》:“項王曰;沛公安在?”按現代漢語語法,上述例句中的“誰欺”應為“欺誰”,“何懼”應為“懼何”,“安在”應為“在安”。 上句中的“何在”就是“在何”。

【今譯】
    推究學練與終生鍛煉十三勢長拳的用意到底是什麼呢? 就是使習練者益壽延年,使生命如同永遠不會過去的春天一樣旺盛美好。

【探討】
   
    這兩句歌文明確指出了十三勢長拳學練的根本宗旨是“益壽延年不老春”。 這一思想與王宗岳注文中“以上系武當山張三豐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的思想是一脈相通的,就是說:武術技藝只是十三勢長拳的載體,“益壽延年不老春”才是十三勢長拳的宗旨即“靈魂”。 這是十三勢長拳古代創編者創編此拳術的主要動機,是十三勢長拳歷代隱秘傳承中的一條重要法規和擇徒要則,也是學練者提高武術技藝有密切關係的一條要訣;《楊氏老譜》認為十三勢長拳的宗旨是“盡性立命”正是對這樣觀點的繼承。 中華武術中的上百個拳種儘管都反映為搏鬥技術,但很多古人的主要鍛煉目的並不是為了搏鬥,而是將拳術作為了修身養性與延年益壽的載體。 孫祿堂先生所說的“拳即是道”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31 20:35: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31 20:35 編輯

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充滿了老子所總結的“有無相生”自然辨證法,即認為相反能相互促成。 凡拳術都耗損人的體能即“耗氣”;而人要“益壽延年”就要補益這生理之氣,太極拳創編者就是立足於“有無相生”的哲理,選擇有耗損人生理之氣作用的十三勢長拳技藝來補益生理之氣,從而藉武術鍛煉達到“益壽延年”。 損耗與補益是相反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如《周易•損》所說:“損益盈虛,與時偕行。”﹙大意為:損耗盈餘的和補益虛少的同時進行。﹚

這就是說,補益和損耗是相互依賴的,現代醫學證明了這一思想在保健方面的正確性;比如運動會消耗體能散熱,必然增加心臟的負擔,需要消耗心臟的營養,這是“損”;而心臟的營養需要冠狀動脈提供,如冠狀動脈血流量大,供給心臟的營養也就多;醫學實驗測試顯示:一般成人安靜時冠狀動脈的血流量為每分鐘250毫升,輕度運動可增至350毫升,中度運動可增至750毫升,劇烈運動﹙在人能耐受的範圍內﹚可增至1000毫升﹙《中老年的體育和健康》﹚,這就是說在一定的條件下,運動量增加既使得心臟的負荷增加也使得心臟獲得的營養增加;不僅如此,運動使得心臟活動的神經調節被改善,吸取營養的能力增強,血液粘度降低,冠狀動脈壁的沉積物被加快清除,冠狀動脈壁的老年性改變被阻遏等。

這就是說人的生命動力源心臟的補益必需要與補益相反的耗損。 太極拳極低體耗的運動正是這種損耗與補益結合的十分完美的手段。 人類生命質量的提高、體質的強壯離不開運動,但運動不僅必然引起消耗,而且過度的運動也會造成器官、組織的損傷,加速人的衰老,而精神和身體的休養安靜能進行人體的內環境調整和進行自我修復但對人體的強壯作用不足,如運動和安靜結合則就能相得益彰,所以人不僅離不開運動,同時也離不開靜止。 生命在於運動,生命也在於靜止,運動和靜止都是生命不能離開的。 太極拳雖動猶靜的運動則正好又是運動和靜止的完美結合。

歌訣說:“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從有關太極拳的文獻看,古人的這一提法為近代所有太極拳家所崇尚。 然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不認可這一提法,他們認為古人創編太極拳的動機或宗旨就是為了打人,認為“技擊是太極拳的靈魂”,認為太極拳的健身功能是後來發現的,是太極拳的副產品。 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武術對於人可比擬為軍事對於國家,軍事有進行戰爭的功能,但正義的國家掌握軍事的目的﹙也即“靈魂”﹚是保證國家安定、制止戰爭;正如《老子》三十一章所說:“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大意為:武器和搏殺行為是不吉祥的東西,萬物生靈總是憎惡它的,所以追求社會安定繁榮者是不讓其存在的……所以,兵不屬於君子的東西;兵作為不吉祥的東西,是君子不得已才動用的……不要喜歡它;如果喜歡它,那就是愛好殺人了;愛好殺人就不能夠實現統治天下的志向了。﹚如果國家統治者以進行戰爭為軍事目的和樂趣,那就會如《三國志•吳書•陸抗傳》中所說:“窮兵黷武,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而我已大病矣。 ”世界歷史雄辯地證明喜好戰爭窮兵黷武的國家統治者,但其結局總是很快國破己亡。 任何武術對於人也是如此,武術有打人的技擊搏鬥功能,但如果一個人掌握了武術喜好顯示,到處追求發揮自己的打人技擊功夫,動輒拳腳相向,好勇鬥狠,這種人必然會被社會唾棄,其前途一片黑糊,這種人的健康也會很快被摧殘,其武術功夫也會很快頹衰;所以,任何武術的“靈魂”都應是製止武力,而不是提倡用武力去處理生產生活中的事情;這就像醫生使用毒藥是為了以毒攻毒地治病,不是為了毒死人;使用致病細菌是為了防疫免疫,不是為了傳播疾病;不少醫學家傾注畢生精力研究毒藥,目的不是為了毒死人,是為了治病救人,毒人是末,治病才是本。

《十三勢歌》的“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反映了太極拳的宗旨是“意氣”而不是各種搏擊技藝的“骨肉”;許多太極拳家一生精研太極拳武術技藝,欲罷不能,但真正與人搏鬥可能一生僅數次而已,其實,他們醉心喜愛太極拳武術技藝其深層的目的是藉武術技藝強身延年,太極拳能代代傳承下來,主要也是藉其武術載體具有很好的以消耗體力達到強身延年之功效;現代有不少其他拳種的武術家到了晚年改練太極拳也是出於這樣的目的;由此可見,歷代太極拳傳承者並不是以技擊為宗旨的,也就是並不是以技擊為靈魂的。


太極拳雖蘊含有以弱勝強的技擊功能,但以技擊爭強好勝不是太極拳的特徵,其實,其他有些拳術如形意拳、八卦掌鍛煉達到高深境界者也是不認為拳術的宗旨是技擊,近代孫祿堂先生一生的武術實戰之多無疑可堪稱一絕,然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明白表示他和他的形意拳老師們都認為“拳即是道”、“拳術與丹道是一理也”,孫祿堂先生進而認為這一觀點是太極、形意、八卦三派共同的“精義”。

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古代創編者和歷代傳承的宗師大家都是以“益壽延年不老春”為宗旨即為“靈魂”的。 世界上往往有許多所從事的內容並不是目的,而要達到某種目的又往往去從事與目的似乎無關的事情,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所寫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這樣。 山水之樂和酒之樂其實歐陽修事先都是知道的,但歐陽修醉酒之所“樂其樂也”並不是醉酒,而是對於山水之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就是說歐陽修醉酒之目的不是醉酒,而是為了山水之樂;山水之樂也不是醉了酒才發現的。 太極拳是我國古人運用相反相成的辨證法借武術寓寄養生健身之魂的高智慧結晶,拳術能打人是史前古人就所熟知的,所以,毫無疑問,太極拳的創編者在創編此拳之依始就明白該拳有打人技擊的作用,《老子》八十章“弱之勝強”理論應該有古代雛形太極拳的因素在內,雛形太極拳應該萌芽於史前,但太極拳直到清末近代才為世人所知曉,反映了太極拳的創編者、歷代傳承和不斷完善者並不炫耀和輕易使用太極拳的技擊功能;運動能強身這也是先秦時的古人就早已認識到的道理,如華佗就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可見太極拳的古代初始創編者就是利用這打人技擊的武術來強身延年,這就同醫生利用毒藥能毒死人來治病救人相仿;也與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相仿。

以“益壽延年不老春”為太極拳學練的“靈魂”,還是學好太極拳、不斷提高功夫水平的一個前提,有的人學太極拳老是想如何不吃虧、如何能立竿見影地學以致用打人,於是不肯將自己身上的拙力消除掉,這樣的人要學會太極拳是困難的。 “太極拳的靈魂是技擊”這樣的觀點必然會使有頭腦的學練者對其失去興趣,所以,“技擊是太極拳的靈魂”這種提法是不正確的。 太極拳之所以能“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根本條件是精神和肢體的異乎尋常的放鬆,這放鬆是在低體耗的動態中求得的,太極拳特性的放鬆如果達到了,太極拳的武術技藝和養生作用也就不求自得了。 可見將“益壽延年不老春”作為學練太極拳的宗旨﹙或稱“靈魂”﹚對於初練者是要尤其強調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31 20:37: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31 20:38 編輯

當然,醫生用毒藥治病,毒藥必須具有能毒死人的作用。 學練太極拳要想取得“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效果,這所學練的太極拳也必須是真的能夠以其特有的沾粘連隨與內勁等功夫克敵制勝、以弱勝強,這樣的太極拳學練才能真正的放鬆,而太極拳的健身功效就在於這放鬆;太極拳武術技藝的純粹,取決於太極拳之放鬆,而這放鬆又取決於太極拳鍛煉的動作姿勢是否符合太極拳的武術要領;所以,太極拳鍛煉如果不符合太極拳的武術要領,就不可能會有太極拳的武術功效,也就不可能會有太極拳的放鬆效果,顯然也不可能有太極拳“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效果了。

這就是說從非太極拳武術中移植來的武術動作、象徵性不實用的武術動作濫竽充數地當作太極拳來習練,是不可能有太極拳“益壽延年不老春”之效果的。 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認為太極拳鍛煉可以撇開太極拳特有的武術技能,認為存在專門養生的不具有武術技擊性的“養生太極拳”,實際上是以完全沒有太極拳放鬆性味的不倫不類的氣功活動冒充太極拳。 說太極拳以技藝為末,這是就終生鍛煉而言的,而就鍛煉內容而言,太極拳的實質就是武術技藝。 這就像一個人的靈魂與身體是不能分離的,說養生是太極拳的靈魂不等於可以否定武術技藝就是太極拳的身體;如果否定了武術,太極拳的靈魂也就被否定了。所以,認為太極拳可以沒有武術技擊性這是完全錯誤的。

【考辨】
    上句的前一句《乾隆抄本》和楊氏《太極拳使用法》、陳微明先生《太極拳術》中均為“想推用意終何在”,而和武、李氏《廉讓堂太極拳譜》與李亦畬先生贈郝和先生抄本中則均為“詳推用意終何在”。

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十三勢歌》探釋(13)

【原文】
B11 歌兮歌兮百卌①字,字字真切②意無遺③;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④嘆息。

【字詞註釋】
①卌——音,即四十。
②真切——真實確切,清楚明白。
③無遺——“遺”有缺漏、失誤之義,如《呂氏春秋•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無遺者”。 上文之“無遺”,意為沒有空洞的、錯誤的和多餘的。
④貽——上文“貽”之義為遺留、致使。

【語法修辭分析】
    第三句“若不向此推求去”被省略了主語“學練者”。

【今譯】
    這首歌一共有一百四十個字,真實地傳授了十三勢長拳的奧妙拳理,沒有一個字是錯誤的和多餘的;學練者如果不向歌訣所述的去研究追求,那麼就會白白耗費時間精力,落得一個嘆息達不到目的的結果。

【探討】
這段話對太極拳的學練始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現代太極拳的學練尤其具有普遍指導的意義。陳微明先生在《太極答問•序》中寫道:“乙丑來滬,創辦致柔拳社教授太極拳。當時太極拳之名知者尚鮮;不謂四年以來風發雲湧,學者必太極拳之是學,教者必太極拳之是教,浸浸乎盛矣。”從1925年(乙丑年)至今,太極拳在民間基本上長盛不衰,求學者人數之眾始終是所有中華武術拳種之冠,然而許多前輩對於太極拳學練的評價都是“學者多如牛毛,成者寥若晨星”,這確實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另外還有一句諺語叫“太極十年不出門” ,也誇大地反映了太極拳之難學。 但“太極十年不出門”這句話其實沒有哪一位真正的太極拳家說過。

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凡例》中就指出“十三勢初學期三個月學會,一年習熟,五年練好,日後愈練愈精。”這就是說如果得到正確的傳授,基本上至多五年時間內是屬於需要“入門引路須口授”的,五年後就是“功夫無息法自休”了。 所有真正的太極拳家都是否認學練太極拳是十年出不了門的,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就說:“太極拳……並非十年不出門。”但是所有真正的太極拳家也都認為如果得不到真傳、接受不了真傳,別說十年出不了門,就是學練一輩子也入不了門的,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凡例》中就說:“但非真傳不可,太極拳不得真傳不過身體略壯耳,拳理十年終糊塗,焉能知精微奧妙知覺運用。”

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也說:“漫說十年,苟無真傳,則一輩子亦出不了門。”這就是說,學練太極拳在“入門引路須口授”階段,老師是否將真傳給學生,往往決定了學生這一階段時間的長短,當然,老師是否有真傳,學生能否接受真傳也決定了學生這一階段時間的長短。 在將太極拳的評析簡單化的認識影響下,不少人將楊澄甫、李雅軒等先生的這些教導拋到了九霄雲外,甚至有人說:“楊祿禪到陳家溝要學十八年才完成陳長興的太極拳課程,從常理而言,不是誇張其事,就是楊的智商出了問題。”按照這種說法,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述口訣》中所寫的“……此皆澄師所不輕易傳人者,每一語出,輒叮嚀曰:餘如不言,汝雖學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數千遍”,難道楊澄甫先生此言不是事實,難道鄭曼青先生等的智商出問題了? 其實現代仍然有人從1982年至1992年十年中五次赴陳家溝學拳的。 世界上的許多學問和技藝都是屬於“易學難精”的,許多學問和技藝的學習和研究進程中都會存在若干難以通過的瓶頸,所以,進程線大多是呈現為波浪形曲線的。

太極拳也是如此,學習太極拳能不能達到“精”,至少有真傳、悟性、刻苦練習三個決定因素,在“入門引路須口授”階段,真傳有十分重要的決定作用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然這真傳正概括抽像在《十三勢歌》中,所以,學練太極拳必須“向此推求去”,初始學練太極拳者只有嚴格遵循歌中所述及的法則,才能沿正確的學練路徑進入太極拳之門,不然的話,必將如注文所說的“枉費功夫貽嘆息”。 這是真正想學習太極拳者所不能掉以輕心的。

【考辨】
    上段文字的前一句《乾隆抄本》和陳微明先生《太極拳術》中均為“歌兮歌兮百卌字”,而楊氏《太極拳使用法》和武、李氏《廉讓堂太極拳譜》中則為“歌兮歌兮百四十”。 上段文字的第二句《乾隆抄本》和楊氏《太極拳使用法》均相同,武、李氏《廉讓堂太極拳譜》中則為“字字真切意無疑”。 上段文字的第四句《乾隆抄本》和楊氏《太極拳使用法》均相同,武、李氏《廉讓堂太極拳譜》中則為“枉費功夫遺嘆惜”。 這四句歌文是對《十三勢歌》的評註,包括了主要對初學者的告誡,顯然時間上寫於《十三勢歌》完成之後;這評註有可能是後人所寫,也有可能是作者本人所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21:32 , Processed in 0.043268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