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海大富

《易筋經•註解•點評•前言》

[複製鏈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51:43 | 顯示全部樓層
⑤、運之于內則成道,運之于外則成力,運之以求嗣則中的,運之於禦女則無敵:
這一條論述,清楚的說明:內外雙修的大一統的“道德”教育之理法,內修則可以明心見性以體道、得道;外修可以成就“經綸”的能力;運用之以求子嗣能如願,用之於性生活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後兩條,無非就是說內外雙修則身心健康而已。
禦女則無敵:是說“駕馭自己的外形”則可以“無敵於天下”。這正是歌訣“蒙馬虎皮爭霸業”的說法之注解也。又《峨嵋拳譜》所說:“假身玉女虛是實,真諦蛾眉有非空;諸家應複昔時面,妙處自然在個中”的注解也。
⑥、祖師慈悲,但願舉世盡成仙佛:
這裡的祖師,非指一人而言。乃指歷代修煉大家,皆是許願舉世之人盡成修煉道德的大智慧者。
⑦、是書無刻本,傳寫甚訛,茲得黃輿山人秘本用校,魯魚付梓公世:
《易筋經》以前沒有公開的刻本刊印流傳於世,都是手抄本流傳的,手抄本中難免存在傳寫詐誤的字句而誤導他人。這是《易筋經》首次公開刊印發行的資訊,這個版本乃是原真本秘傳的校定本。
⑧、大清道光三年歲次癸未,花朝日濟一道人傅金銓,題于合陽丹室:
在《易筋經》首次刊印發行的版本上道光元年,乃1821年,道光三年乃1823年,是年歲次乃屬羊年。
“花朝日”解
花潮日,據民俗學家解讀,每年農曆二月二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北方叫“龍抬頭日”、“春龍節”,在南方又叫“踏青日”、“花潮日”,這個節日是從唐代流傳下來的。包括春節在內,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與農耕有關,農曆二月二也是如此。我國自古就是個農業國家,由於二月二是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的一個重要時間,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草木萌動、大地復蘇,農民們面臨春耕、播種,非常需要土壤具有水分,因此在古代的這個時候正是農民向龍王求雨的季節。在古代人相信龍與雨有關,而且天上有九條龍,每年由不同的龍輪換值班,因此每年農民會供奉不同的龍來求雨。因此,這個時候如果龍能降下“貴如油”的雨水,對人們來說是最高興的事了。“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六月六、八月八、九月九”,這些古人用日月重疊的日子來祭拜上天的傳統節日中很多都快淡出人們的生活了,但惟獨不能改變人們對民俗節日的紀念,大家都是為了祈求一年裡風調雨順,有個好兆頭。
濟一道人傅金銓,撰寫此序文選擇“花朝日”,題于“合陽丹室”,這有期望後來之人修煉《易筋經》而得“道”的一個好的開端的期盼之願望寓於其中矣!

【譯文】

此句論述的精義,源自于《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說法。就是“順則成人,逆成仙”的說法。

古人認為:“自然界一大天地,自身乃一小天地”。天地人皆一陰陽對立統一之存在也,皆一陰陽之屬性也,皆陰陽內主外從演化而成之也!故曰:“此理之在天下”也。此理者,《易經》天人合一之理法者也。這從側面亦反映出《易筋經》乃遵從《易經》天人合一之理法而著作的。即遵《繫辭下傳•第六章》:“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雖雜,而不越也!”所說的理法而著作的。

修煉的真傳秘訣、得“道”之清靜無為之“有化無,無生有,有無相生”的“脫凡入聖”的方法準則、規律道路,謂之“玄機”,故簡稱“真機”。世人只知道:權衡利弊的方法,修煉頓悟的方法,漸修漸悟的方法,此謂之修煉三法。實際上“真機”是說:要內功修煉“精、氣、神”三寶的能力。

當時的三教乃指儒家教育、道家教育、釋家教育為三教;古時又有儒家、道家、歧黃為三家教育,為三教。其實,不管是什麼內容的三教,都是《易經》所揭示的“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雖雜,而不越也!”天人合一之理法的“內外雙修”之大一統的“道德”的教育。

這一條論述,清楚的說明:內外雙修的大一統的“道德”教育之理法,內修則可以明心見性以體道、得道;外修可以成就“經綸”的能力;運用之以求子嗣能如願,用之於性生活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後兩條,無非就是說內外雙修則身心健康而已。
這裡的祖師,非指一人而言。乃指歷代修煉大家,皆是許願舉世之人盡成修煉道德的大智慧者。

《易筋經》以前沒有公開的刻本刊印流傳於世,都是手抄本流傳的,手抄本中難免存在傳寫詐誤的字句而誤導他人。這是《易筋經》首次公開刊印發行的資訊,這個版本乃是原真本秘傳的校定本。

在《易筋經》首次刊印發行的版本上道光元年,乃1821年,道光三年乃1823年,是年歲次乃屬羊年。

【點評】

這是一篇真實的序文,序文中清楚的指出:《易筋經》是遵從“順則生人逆成仙”的古傳宗旨、法則來進行修煉的,一是遵從《易經》天人合一之“健順參半”的理法修煉,又是遵從《道德經》 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說法以修煉的。按照《易筋經》中的內外雙修的功法修煉,可以得道、體道,保證身心健康!不獨為神勇者也!而強調了修煉存在“權衡利弊、漸修、頓悟”三種法式;進一步說明:儒家、道家、釋家,三家說法雖然不同,但是皆為一法者也。所謂一法者:內外雙修之明心見性的一個法則也!

這篇序文,清楚的說明《易筋經》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修煉學中的體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產物;在修煉的經典著作中的歷史位置了。有關“內氣、外形”二一一二法式和“神、氣、形”三一一三法式的攻防功夫藝境,前賢多有論述,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二一一二”法式論
渾則靜,以逸待勞;玄則元,馭靜以動。動中亦靜,則正奇進退之機,遲速幻轉之妙,悉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因時致變,因力制人。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以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非渾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無以顯其渾之德。是渾元者,其即無生妙有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54:15 | 顯示全部樓層
【闡釋】
  神、氣、形的天才、地才、人才之三才渾合一之法身道體,乃通過“靜練法”而修得。是“以逸待勞”的方法。渾合如一之道體“靜”,靜則無不應。即聽探的良知功能極佳,可測知彼之動變分毫不差,較技中有此極佳的聽探之良知,可免去許多妄動之勞苦,故“渾之體”以靜為用。故曰:以逸待勞。
  元之玄機,即“玄則元”,馭靜以動。即以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動中亦靜,是說在順化的動變之過程,亦隨時也聽探著對方的變化呢。只有以自身的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則自己法身道“體”之正,方能有出奇制勝之用。才能有自己法身道體的元之玄的出奇之進退之機,遲速奇正的幻轉之妙,全部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即達到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運用,便是出於無心。有感而應、應物自然,是修煉出來的聽探順化相互為用的功夫藝境.此存在體內和中樞中。

  只有自身的攻防機制,精熟到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功夫藝境時才能達到因時而變,因力制人的出奇制勝之功夫藝境。因時致變,因力制人的功夫,乃出於不攖人之力的順其勢,借其力;讓力頭,打力尾的順隨之法的修煉、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運用過程中的積累。只不過這樣的用法,達到了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藝境時,就是“出於無心的自然之運用”的功夫藝境了。即“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三皇聖道所傳之法。
  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中的“方圓立體”指何而言?二是“自然之神”指何而言?
  首先說“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中的“方圓立體”是指何說!如按“神、氣、形”三者的本體而言,則“神”,即自身的自然之神。也就是“靈神”,乃是“圓融”無形無象之體。有論為證:“養神者,外養全體之神以合氣”.乃言全體之神是圓融之體的意思。神不圓融則不靈。內氣象天乾,故內氣的本體亦是圓融之體;外形象地坤,故外形的本體自是方正之體。此本于古認識論的“天圓地方”說,自有其理存焉!此乃以“體”而論的。傳統手戰之道以此而論之。

  如以用而論。神與意合,神圓意方,內氣體圓又自有方之用。外形體方,亦自有圓之用,因坤從乾以顯其德。故外形從主於內氣。自然可知神、內氣、外形三者渾合如一之法身道“體”乃外圓內方之存在,也自然有立體方圓變化之妙用了。此乃“萬象不出一圓一方。拳之萬象亦不出此一圓一方”之論斷的精義。
  而在傳統手戰之道中的攻防變化之運用,皆本“曲化直發”的法則。曲化者,圓曲走化;直發者,方正直擊而發。曲化者為靜,從本“體”而論;直發者為動,從至“用”而論。故有“曲直變化”之妙的論說。即“以柔用剛”的方圓變化之法。

  而此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乃言內氣外形“方圓立體”的發用之妙。而最重要的一點,此“方圓之立體”非形也,乃超出象外的“法身”之立體的方圓,即神、氣、形三者渾合為一的道“體”所成之方圓。而此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也是說自己的道體“法身”之方圓的。

  自然之神,乃自身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的綜合之最佳功能,謂之自然之神。《易》說“神明”,道家言“靈神”。皆是此自身內的綜合功能的最佳狀態。是通過系統修煉而得之。

  什麼是“為無為無不為也”?無為者,不先物為之義也。傳統手戰之道的練、用,皆本“無爭之爭為爭”。即遵依“道”的順隨為法,便是法“無為”的修煉。無不為者,是因物之所為也。即不攖人之力的順其勢、借其力,以柔用剛,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此為法,可達無不為之藝境。
  所以,傳統手戰之道,不管是以內氣、外形來論;還是以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的渾元法立論。或是以聽探的良知和順化的良能相互為用;外柔內剛的“以柔用剛”之二元合一法立論。還是以“動,靜動,動”的三元合一法立論。皆以內外的動靜互為其根為“伏機”,陰陽迭神其用的。此中陰陽迭神之“神”,即前面所說的“陰陽互蒂之神”。也就是“自然之神”。也就是“生之制者之神也”。

  非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似萬物的原始之初,即無形無象之“道”體的狀態。如何能得其元之玄機妙用。又,非有渾合如一的初始之修,又如何能得元玄之妙用。此乃是對“渾合之極,元始為尊”句的解說。

  非元之大,無所不能包容,無以顯渾合如一之道“體”之德。此德乃上德,正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所以說:“渾元者,其即無生妙有也”。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如萬物原始之初始,即無形無象,無狀之狀,乃道體本“無”。只有從此“無”中,才能生出元之玄機妙用來。此正是“無生妙有”之精義。有無相生之至用。

  此乃遵從老子所論的“有從無處生”,“無”乃萬物之大祖的意思,而論傳統手戰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基本法則及其概念的。此乃傳統拳學之特點。

  這裡要論一論“玄”,何為“玄”?老子在《道德經》首章中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文中說明:“無有同出,同謂之玄”。此說法表明了什麼意思呢?不好以理而言說以論之。只好舉例而言了:如用瓷土做個茶杯,當有瓷土時,沒有茶杯。當茶杯做成了,無有瓷土了。誰也不會將瓷土叫茶杯;誰也不會將茶杯叫瓷土。有了瓷土,無茶杯;有了茶杯,無此瓷土。當我們以瓷土做茶杯,在整個製作過程中,瓷土是由有化無,茶杯是從無到有。故老子說:此兩者即“有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在這裡表明了:“對待世間任何事物及其變化都要用這種“有無同出”的觀點去認識對待,就能把握成功。這樣以有無同出的“順逆”觀點認識、看待事物變化的始終過程之法則、規律,是名玄觀,研究用玄觀的方法觀察認識事物變化始終過程的內在本質規律的學問名“玄學”。故知“玄學不玄,認識最全”。

  而《渾元劍經》基本上就是用這個玄觀的方法,來認識傳統手戰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一切內容的。故知,其之所論,皆是真實的學問,修之可以證驗,故是真實。

  玄學的基本觀點:修煉皆應起於萬物之初始的狀態。即“道”體的存在狀態。求得萬有,再能回歸到道體的狀態。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的“靜”功法,乃是複歸本真於道體存在的狀態,再求攻防變化之萬有的招法。雖已生萬有,然最終修煉還要回到這個道體的存在狀態上來。是名“能與道合”。能與道合,方明至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55:37 | 顯示全部樓層
  故修煉傳統手戰之道,初始從無到有,是無中生有的造化過程。有到極限,又由有化無,是以有入無的神化過程。能修煉到以有入無的境界,便是“無為無不為”的無上之道境了。即“寂感遂通”的應物自然之神明藝境。功到此時,可謂“絕學無憂”矣之絕學了。傳統手戰之道的練用之學問,即此也。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三一一三”法式論
巧從熟生,靈從快生,剛生於柔,智生於拙。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靈光,體有元光,難使敵一見生畏怯於心。非神光難禦亂敵。非有靈光,難疾勝勁敵。非有元光,難臨大陣而耐久。靈光者,身外有紅光繚繞。神光者,目中有青蒼之氣,足以照遠出威。元光乃身外黃光閃爍,是內外功滿,毫無缺欠,渾光普照,無隙可乘。惟目中劍內手上,更有一番穩准氣象,足使人畏。故敵人動得其咎。學力至此,乃為練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後世慨見而神警。故聞聲而懼者,因實稱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戰不持寸鐵,何待矢折而勝也耶?古之將帥,操不勝之術者,以其訓練精細,百戰無敵,誰敢慢視哉?
【闡釋】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神以知來,智以藏往。柔行氣、剛落點,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攻防變化靈巧至極,能不勝人嗎?所以說:智以藏往的功夫,乃從實實在在的修煉,實踐的體驗中得來的。剛是從柔軟至極中生化出來的,即“以柔用剛”之攻防機制的技法,靈是從虛空中生化而來。天地間,最靈最妙、大作用,俱由虛空而起。《中庸》所謂“中”,朱子所謂“虛靈”,皆是也。人體亦如小天地,而最靈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虛空而起。正《中庸》之謂“中”,朱子所謂“虛靈”。所以說:靈從虛空中生化而來。快應從“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真知體認中生化而來。不知則盲動、妄動。真知,乃從體認中來。無“體”則無以為“用”,真知則動靜恰到是處,則曰快。應無不當,則曰快。故知:快從真知體會中來。俗話說:“熟能生巧”,熟練“以柔用剛”之攻防技術方法,則知省時省力省事。則巧生。巧者,以柔用剛之攻防技術方法,靈巧便當敏捷機妙至效之簡說也。

  于此可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攻防之“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不靈巧則不能化敵之擊,乘敵之虛而進擊。無智則不知如何柔化進擊。無剛則雖能進去而擊,卻發不得人出,不能至勝。故神智、剛柔、靈巧,全具備時方可與敵一戰。然神為一身之主,神全則其它諸項皆備矣!

  故有:“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紅光,體有元光,方可使敵一見而生畏怯之心”。的說法。此乃修煉功夫至上者也。目有神光則知,身有紅光則柔,體有元光則剛。神知則能“以柔用剛”致“至巧至妙”之境矣!

  目有神光,眼乃心之窗,心藏神。故神足之光芒由目而顯,故曰目有神光。即曰目有神光,足以照遠出威,知微見著,一方面知敵來意,見其短長,乃審時度勢清晰無誤,撲捉戰機自然百無一失。一方面勝敵以攻心為上。目有青蒼之神光四射,照遠出威,神光威力足可攝敵膽、驚敵心,而使敵手心驚膽怯,不戰而其自敗矣!故戰亂敵非具神光不能勝之,不虛發也!

  身有靈光。靈光乃紅光繚繞於身。說明外形已至空靈之聖境,故靈光呈現。攻防之道,雙方角鬥,利在速勝。無故拖延,百害叢生,乃兵家之大忌。與勁敵交手,更應速取勝為佳。乃只有“身有靈光”者,才能疾勝勁敵。即一觸即發而勝之。靈光者,虛靈至極,故能一觸即發而勝人。

  體有元光,元光者,元氣之靈光。剛健之純,乃體外黃光閃爍。元光者,乃精足氣滿剛健之純之象也。精足不思食,氣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故元光者,可臨大陣之戰而能耐久戰不疲,而又越戰越勇猛異常。

  以徒手搏擊而言,能達目有神光,身有紅光繚繞,體有元光閃爍,三光具全,是內外功德圓滿之象,可謂毫無欠缺了。一身輝光普照,可謂之無隙可乘了。惟見其目中、身象、手上,更有一番穩如泰山之勢,動則如龍之靈,快則似虎之准。雖神志安詳,其威風不抖自呈,足使人畏。其功之絕妙,對手一動便得對手之過失而即勝之。非得道者,安有此絕世之功夫。

目有神光,神明藝境;身有紅光,外形空虛通靈之象;體有元光,元氣充足,誠之至也。神、氣、形,三者渾元歸一之體,一而三之元玄之用。體用功德圓滿。拳術攻防之道的學力至此,及至絕學無憂之境,乃可稱為是個“練家”了。方不愧以“練家”自居了。因其有功夫之實,故名與實相符,故無愧矣!其練家之名與實,可令後世之人,大慨見其實學,也應神往、而又警惕了。之所以留芳千古,因後世之人,神往其實學之藝境,而又警惕自己修煉莫負前人之留意。而聞其名便生怯懼之心,因實際功德藝境可稱其名,後世之人常恐不及也。故能威感不斷影響著後人,激勵著後人奮發圖強也。不戰而能屈人之兵,真師也。古之將帥,操演戰無不勝之術者,非勇猛恃強也。以其訓練精細,驍勇善戰,故百戰無敵,稱名於世,誰敢輕視呀?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欲達戰無不勝之術者,亦必以其訓練出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精細,方可百戰無敵也。何謂之訓練精細?即此經文所詳述的“三一一三”之宗旨、法則內容,全部精通而功德圓滿,輝光普照的神明藝境,便是。不能達此便有功德缺欠之處。即“內道外德謂之全,百術萬靈自不全”故知: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在於至德神全的道通德全,不在於術爾。
易筋經•上卷
總論
譯曰:佛祖大意,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無障無礙,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基矣。所雲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其洗髓之說,謂人之生感於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骸悉為滓穢所染,必先洗滌淨盡,無一毫瑕疵之障,方可步超凡入聖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果能內清虛而外堅固,登聖域③在反掌之間耳,何患無成。

且雲.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雖由胎察而受之各異,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享。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瘓),筋靡則瘓,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
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否則道亦難期。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配合之道也。

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寒為暑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先後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可以易挽回,天地可以易之反復,何莫非易之功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57:06 | 顯示全部樓層
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處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使之然者也,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瘓、屢懈者,又甯許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伴筋弛者易之以和,筋攣者易之以舒,筋靡者易之以壯,筋弱者易之以強,筋縮者易之以長。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也,而人勿為陰陽所催,以血肉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然此著功夫實非細故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若藥物器制,節候歲(月)年,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征驗.其入斯門者,務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無不立躋聖域者矣。
般刺密諦曰:此篇就達摩大師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譯而成文,毫不敢加之臆見,或創造一語。後篇行功法則具詳原經譯義,倘遇西竺高明僧,再請琢磨可也。
【題名解】
即曰“總論”,就是總結、綜合的論述《易筋經》這部修煉經典的核心內容。文中表達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個——“脫凡入聖”,而修煉方法卻有二種內容,一是外功法“易筋”,一是內功法“洗髓”。文中提出為什麼要修煉?無非變易自身,達到脫凡軀入聖境的正果。

然而,能於修煉者,必須是先具信心,次立虔誠之心,還要具有恒心,如法精進,方可登立聖境,以成不壞金剛之體。即“與道合一”的藝境
由此看出,“總論”乃闡發了傳統觀念修煉的基本內容、方法,宗旨觀點等,要想弄清《易筋經》的全部內容,就得依序如法修煉,達到“脫凡入聖”之時,一切就都能清楚明白了。

【注解】

①、正果者:
修煉的正果,就是“以天心為主,以元神為用”的“體用一元” 之藝境;或曰:“德普三光”的神拳神明境界。內功修煉的明心見性、德普三光、五氣歸元、三花聚頂等!
②、一曰清虛,一曰脫換:
內氣清虛靈動敏捷如風煙;外形脫拙換靈,繼之“脫殼換相”。這是古傳“二一一二”法式的認識,就是遵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的說法。
③、蹬聖域:
聖域者,神拳神明的全體透空太極藝境、無形無象的虛靈妙境,就是聖人藝境的領域。也就是身體如同九重天的“肌肉若一”之藝境。具有不攖人之力,靠吃以制勝的能力。
④、易者乃陰陽配合之道也:
易者,變化之道也;陰陽者,內氣外形的內主外從匹配合一之柔外剛中的“健順合之至,太和一氣者,道也”。就是“繫辭下傳”所言:“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雖雜,而不越也!”
⑤、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
弄壺中之日月,乃說的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系列之內功法。以得內勁之體、用。修煉內功,還可從根本上變易自身外形之筋骨皮肉,即“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能使外形脫拙換靈、柔弱無骨,善變無形又無窮,並能內感通靈。還能得“靈神”以至用。此中內容皆用“弄壺中之日月”一句話概括的明明白白了。而“日月”二字。乃言“陰陽”也。離中之“陰精”,坎中之“陽精”。“日精月華,吞入丹舍”之說法,就是“弄壺中之日月”的內功法之寫照。然“形”之所成,莫不緣於“氣”。氣成有形便是“血”,血液運行,以滋潤形體,故知“氣為陽,血為陰”。此乃“氣血”之陰陽。然精氣神從氣立論,筋骨皮從血立言。可知氣血之陰陽,乃言“內氣、外形”爾,內氣為陽物,外形為陰物。此內氣為日、外形為月。內氣、外形合一之體為“明”。此又“弄壺中之日月”的精旨妙義爾。然必通過“一點天清,二點地靈、三點神光遍九重”的系列方法之修煉,方能內外如一。建體以至用。此是“內功心法”的修煉方法的重要性,可知矣!

搏掌上之陰陽。乃說的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技擊之陰守陽攻的內容,攻防技擊之道,古來名目繁多,有稱“手搏、格鬥、手戰、技擊”的說法,名稱不一,然無不是“徒手攻防之道”的精旨妙義。即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而此“搏掌上之陰陽”,初看好象搏鬥是在“掌上”的攻防,實質是“掌”字表現的乃是“權衡利弊”的陰守陽攻之道,乃全身方圓立體的陰陽變化的攻防之道。在“掌”字中存在著“己之內氣、外形的陰陽變化;彼之內氣、外形的陰陽變化;雙方搏鬥技擊外在表現的陽攻陰守的變化現象”。這三種陰陽的內容。但此“搏掌上之陰陽”句中的陰陽二字,乃指雙方彼此攻防的陰守陽攻之“陰陽”的,前句言內功修煉的自身內氣、外形的陰陽變化,是名“功夫”。此句乃言攻防運用的陰陽變化,是名“技藝”。這就是“文建體、武用精”的宗旨。正清楚的說明《經言》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的修練宗旨。
此兩句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存在內功、外技,即“建體至用”始與終的修煉過程的。就是“拳乃道也,技擊乃未技也”的功技本末、始終、先後的修煉、建體、至用之關係的。這樣認識、理解“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這句話的精旨妙義,可謂之全了。便可理解下面的論述之實質內容了。也就從此而能通解古今論拳的精義妙旨了,從此而打開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神秘之大門,能夠踏上真正修煉的光明坦途,成為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建體、至用的行家裡手既成事實,達到脫凡入聖的神明藝境,具有神化之功指日可待了。

⑥、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寒為暑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先後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可以易挽回,天地可以易之反復,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

下面分別闡述之:

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
首先從虛實角度立論,說明“內氣、外形”虛實的相互轉換變化。不練拳者,外形乃拙實而不通靈則不足以為臣民眾兵;內氣虛弱而不足以為君主將帥。然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就要對內氣之虛弱,變易為切實獨立之剛健的體,以就君主將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5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帥之職;就要對外形的拙實,變易為柔弱無骨之體,進一步虛化其形質,逞全體透空的狀態,自成臣民眾兵之職。君主將帥、臣民眾兵之職守定位分明,這就是“弄壺中之日月”的內功修煉法的目的、意義。也就是“驅盡眾陰邪,然後立正陽”的內氣、外形“虛實變易轉化”的事實,而達到“虛實相須,內外一而貫之”的體用一元之藝境。“意氣君來骨肉臣”一句訣言,即是內氣、外形虛實轉化變易方法的說法;又是內氣、外形虛實轉化以後的主從關係。這就是“為虛、為實者易之”的本義。
為剛、為柔者易之

這是從剛柔角度立論的,闡明內氣、外形的剛柔轉換而確立的功能關係。外形體本剛硬拙實,不足為拳家所用,因其不能善變無形又無窮,外形體必須由剛硬拙實變易轉化為虛靈的柔弱無骨,具備順從之德,方能至用。內氣柔弱,不足為拳家所用,因其柔弱不能健運不息,不具備陽剛之性以為將帥,必須由柔弱渺小變易轉化為健運不息,陽剛之性,在體內獨立而不改,方可為將帥。此乃從剛柔角度立論,說明內氣、外形是相互的剛柔轉化變易的,即“為剛、為柔者易之”的本義,這樣剛柔變易轉化後,內氣陽剛之體,外形陰柔之體,柔外剛中匹配如一,方能柔化剛發,“以柔用剛”以至用,只此方能達神拳神明之藝境。
為靜、為動者易之
這是又從動靜的角度立論,闡明內氣、外形動靜的主從關係和外形中腰脊和手足四肢的動靜主從關係。

外形、內氣的動靜主從關係。一般的人之生活、工作、勞動,都是外形動而內氣靜的狀態。而拳術中的要求,外形靜而內氣動,這可從“內動不令人知”一句話中知道,內氣一動,外形從之,故攻防之中,外形從不妄動是真功夫。故形未動而氣先動,此即氣形動靜的主從關係,便於柔化剛發,以靜用動;而能以柔用剛,以靜制動以制勝。

外形中腰脊和手足四肢的動靜關係。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勞動習慣,腰脊不動為靜而四肢手足活動頻繁。可拳術中要求手足安靜,要隨腰脊之運動而運動,正拳決雲:“以不動之腰脊摧動動之手足”,就指的是腰脊和手足四肢的動靜主從關係的。
上述內氣、外形和外形的動靜主從關係之法則,就是“為動、為靜者易之”的本義。

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

此本《易經》中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的定位之法則,說明自身的內氣、外形的性質之乾坤定位,外形之部位的天地定位後的動變之基本法則的。

以內氣、外形的性質而言,內氣性陽,易升不易降,要使之能降;外形質陰,易降不易升,要使之能升。則內氣、外形匹配合一而用,自能具備氣升形降,氣降形升,相互升降自如以為攻防之用。還要外形順隨內氣以為動靜。

以外形的天地定位而言,高以下為基,下以高為用。頭者高以步足為基;步足為下,以頭之所用為用。
心氣在上為高,心下入丹田為用;腎氣在丹田為下,必升騰至胸、頭以為用。
身形長起,內氣沉降,則身形不浮而有根;身形矮落,內氣輕升至百會,則身形不重滯而靈。

上述三條內容皆“高下者易其升降”之本義。
聽探之良知為先,順化之良能後行,然順化之中亦聽探著。則神緩而眼疾,心緩而手疾,氣緩步疾,蓋因外疾而內緩,內心柔則勁勢剛。知體用之妙矣!此緩者,和緩而靜之謂也。故不會出現“心忙手亂”之病也。此乃以靜用動之意爾,此乃 即“後先者易其緩急”之本義爾。“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先後運動有了緩急的順序。則較技便有“後人發而先人至”了。

順逆者易其往來。即內氣、外形有順逆匹配之法式。以外形論,出手乃為順,收手乃為逆,此手法攻防之順逆也。然與內氣配合,則攻手外出為順, 配以內勁從之;防手收回內勁亦從之,此乃明勁也,即順從法;如攻手外出為順,配以內勁回收為逆;防守回收為逆,配以內勁外出為順,此乃暗勁也,即逆從法。知此乃明攻防手與內勁匹配的順逆法了。此正是“順逆者易其往來”的自身動變平衡法則之本義爾。有拳訣雲:“勢若去時要猛狠,意旋回時身步穩。百骸筋骨一齊收,手便順何須恐。”論的就是這個精義。

危者易之安
原來的武練法、橫練法,糊塗練法的用心耗精的後天尚力法,危害自身的健康,甚或威脅生命安全的錯誤方法。經過“以神為主,以氣為充,形從而利”的修煉,達到健身、技擊並行不悖的保證生命安全的正道之法式了。即先天尚德的無為法,此乃“危者易之安”的本義。

亂者易之治
由於氣貫周身,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內氣、外形的虛實,剛柔、動靜、先後、緩急、順逆的轉化變易,秉承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宗旨,則自身由內至外,內主外從,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虛實相需,內外一而貫之,原來的烏合之眾,成為紀律嚴明的能征善戰之師,此乃“亂者易之治”之本義。
禍者易之福

原來的“以形為制,尚氣用力,神從而害”的後天有為之尚力法,武練、橫練,糊塗練法,乃危害自身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的埋藏災禍之不良方法。就是依此而修煉、在與人較技時,因尚力而被人借,也埋藏著被擊敗的災禍。然通過變易轉化,成為先天尚德的無為法,以神為主,以氣為充,形從而利,順從為法,以靜用動,以柔用剛,柔化剛發,與人較技,舍己從人,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勝人在頃刻之間,取勝乃自然之事,用必打犯不傷人,故不結怨,將本爭鬥之結怨的禍事,變化為交朋好友的美事,此乃拳術練、用的“禍者易之福”之本義爾。

亡者易之存
原來的尚氣用力的後天有為力法之外家拳法,乃是用心耗精亡身之途,變易為尚德不尚力的先天無為之巧妙的內家拳法,乃順隨為法,固精不動心而存身之道。此乃“亡者易之存”的本義爾。體現了“打拳原為保身之計”的宗旨。

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

氣者,文體也,內在功夫也,保命之根本。數者,技藝也,武事也,外在之技藝也。內氣,外形的功夫技藝,通過正確之修煉的變易轉化,可使後天的尚力法,挽回成先天的尚巧法。此乃“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之本義。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1: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復
內氣、外形的變易,遵從天地之法則,可以易後天而複返先天。此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逆則成仙”的修煉法則。即“弄壺中之日月”的內功法。“搏掌上之陰陽”的外技之修,內外雙修之複返先天無為的尚德的正道之法式。此乃“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復”的本義。
何莫非易之功也
從開始的“弄壺中之日月”到“搏掌上之陰陽”的功果,無不是遵從“天人合一”之理論,變易自身內氣、外形。由後天複返先天的無為法。達到無為無不為之藝境。有哪一點不是遵從《易經》理法修煉的功果。有哪一項內容不是自己“唯道適從”的變易之功果。“易”之功大矣!此正是“何莫非易之功也”的本義。但須“存乎於人”。這就明確的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了。
至若人身筋骨 豈不可以易之哉
大到天地,小到人身筋骨,只要遵照“天人合一”的理法,唯道適從,變易自己,知道“弄壺中之日月”的內功法,如法修煉,就可使自身的內氣、外形自然的發生變易轉化,初期之內清虛,外脫換之基礎定矣。修之時久,則破七殼,返樸歸真,則“脫殼換相”,後天複返先天。筋骨自然變易,外形自然通靈透明,此正是“一點天清,二點地靈,三點神光九重天“的功成之正果。時至此則“搏掌上之陰陽”乃成易事,因已到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無形無象的寂感遂通的藝境。功夫至此,“至若人身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自然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了。

為當今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想,就將此段論述較詳細的【闡釋】了一番,我認為凡能讀到此文的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應仔細品味前賢之論述的精闢見解。自然能體會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精髓、真諦。在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時,就應順道而修,不會妄為了。這樣,才能健身、技擊並行不悖,功成時可“文兼武全將相身”。得此精髓者,應告之相識之拳友,以求共同進步,你有這樣的善心,何愁功技不精乎!所有拳譜皆可“以文觀法”,再求“以形鑒真”,可為通家了。

⑦、故陰陽為人握也:
故而,陰陽變化之道,乃由修煉者自己來把握著也!
⑧、內無障外無礙,入得定去,出得定來:
內氣清虛往來運行阻障,外形空虛靈動變化無滯礙;內功修煉入得定去,內景象清晰真切;在自身外形內外運行往來流暢自然。
⑨、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
修煉傳統攻防之道,則有“法分三修,遊歷三境,歷經九個階段,成功一也”之次第!有內功修煉法,外功修煉法,內氣有用於健身,有用於技擊,不管健身、技擊,內氣的運行是有起點、運行線路、有止所之一定方法、規矩、準則、規律的。
⑩、入斯門者,務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無不立躋聖域者矣:
入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之門的人,務必先辦理好堅信不移的信心念頭,次之就要樹立終生不悔的虔誠之心,方能發奮圖強的勇往直前的如法修煉精心進取,才能行使堅持不懈的努力用功。這樣心態之修煉,就沒有不能脫凡胎以入聖境的了!

正如清末學者王國維先生嘗謂:凡成事者皆須經歷三種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曰: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拳亦應如是,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點評】

這一篇文章,清楚的說明《易筋經》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產物。乃尊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典《易經》《道德經》之學說的宗旨而寫的,並非什麼印度高僧“達摩”帶來傳流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4:49 , Processed in 0.01645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