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海大富

白先生與伍金談藝

[複製鏈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21:54:12 | 顯示全部樓層
伍金 2005-06-24 4:02:22 PM
http://5-gold.com

白先生:您好!

伍金在今天「伍金答問與暢論版」登錄了《涵三為一》一文,請閱讀討論。

先生留言多日,伍金事忙,未能馬上回覆,懇請原諒!

伍金上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21:54:43 | 顯示全部樓層
伍金 2005-06-24 3:57:31 PM
http://www.5-gold.com

涵三為一
(答白先生2005/6/20在繁體留言版提問)

《易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般都以「形而上」之「道」是抽象的、看不見的、不實在的;而以「形而下」之「器」為具體的、實在的。「形而上」的學問稱為「道學」;「形而下」的學問稱為「實質之學」或「質測之學」。表面上這是明顯的「道」、「器」「二分」,實際上是「三分」,因為「道」、「器」之間還有一個「形」。

「器」具物之用,如「雞足」是「走路」用的,有「方向與距離」的功能。但作為「雞足」,背後有「雞足」的道理,「雞足」是如此結構,這樣的骨架,那樣的肌肉,有皮、有爪、有墊,才能交替循環走動,這才是「雞足」,才能達至「方向與距離」的目的,這是「雞足」背後看不見的「道理」,也就是「道」。這個「道」,加上我們看到的「雞足」之「形」,所感覺到的「雞足」之「器用」,是「道、形、器三分」,「形」是「道」與「器」的中介。「三」的大寫是「」或「參」,「參」是「三」的動詞,「參加」不光是數量的增加,而且是「插入其中」,是「插入上下之中」或「左右之中」,成為「上下中」或「左右中」,故是「三之」的「參」。

「天」的功能是「化」;「地」的功能是「育」,人贊助「天之化」與「地之育」,即「插入天地而為三」,所以《中庸》說「贊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即因「贊助」而與「天」、「地」為「三」。天之能化、地之能育與人之能參,以及雞足之能走,都是「參」。總括「天、地、人形態與及功能」的總綱,稱為「道」,總括「雞足的形態與及功能」的總綱,是「雞足之道」或「本體」,我們祗能見「雞足之形」,與及覺其「器之用」,而「道的本體」在其中矣!如果沒有「雞足之道」這總綱,「雞足」不可能存在,故先有「雞足之道」這「一」,再演化出能走的「雞足」這「二」,「雞足」陰陽對稱平衡的配合,達致「方向與距離」之「用」,這是「陰陽」之「中」或「陰陽之合」。

易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是明顯的「二分」,「三在那裡呢?「易」字上為「日」,下為「月」,日間我們見到「日」,夜間見到「月」,「日月相推進」為「明」,日間大明,夜間小明。《易經》沒有「陰陽」這個詞,但蘊涵了「陰陽」的意義。「日」、「月」是實體,把「日」、「月」的「相對、相反、相循環性質」普遍化,稱為「陰陽」。於是除了「日」、「月」之外,凡有「相對、相反、相循環互生性質」的東西,如「黑白」、「上下」、「男女」、「剛柔」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統攝。用「陰陽」而不用實物名詞的好處,是可以邏輯推演,兩儀是一個層次的「陰陽」,是互相對待轉化的一體;再推演為「兩個層次一體的陰陽」,是為「四象」。「四象」的古義是「四季」,即「春夏秋冬」。今天我們具備地球物理知識,知道這是地球自轉、公轉的同時,有23度半的俯仰循環,俯仰令地球同一個點所受日照差別而有冷暖不同,是生四季。古人的地球物理知識不及我們,但對地面事物的變化觀察入微,知道四季是兩個層次陰陽一體變化的結果,所以用兩層陰陽爻重疊,以作為四象卦以示其普遍性質。由一維「線的動態變化」,推演為二維「面的變化」,再加推演便是「三維一體」的八卦,即「體的動態變化」。如果依八卦每卦的陰陽增減程度排列,是為由乾,而兌、而離,而震、反扭到巽、而坎、而艮、而坤,稱為「先天卦序」,按卦的這個次序放入正立方體的八只角(即立體四正四隅),再依「先天卦序」運行,由乾順序到坤反扭S形走一圈,方位上四正四隅都走遍了,而且是繞著一個虛的「中」走動的,這裡雖然祗見陰陽擺動,但在陰陽對稱平衡變化之間,「中」自然而然顯現其間,是時間、空間的一個圓滿循環,是動了猶如未動的「動猶靜」。

這個先天卦序的立體S反扭曲線,在陰陽魚太極圖表現為黑魚、白魚相交處的「S」,整個「S」走動過程,是「中」的過程,而「S」的中心,是「中」之「中」。陰陽相分,通過這個走動的「S」,成為一個循環之合,是陰陽的「第三足」,是「參」,是為「涵三為一」。

不要小看這「立體S反扭曲線」的「參」,這與《中庸》「參贊天地」之「參」有同一意義。如果我們運動時能順從「立體S反扭曲線」的走勢,由頭走到尾,便是由一分陰陽為二,又由陰陽二合為一而成三,這是一個一開一合圓滿的「三」。如果我們太極拳的走動也是這樣的走「立體S反扭曲線」,便是自然開合,或者這便是「太極拳之秘」。

若我們運筆時手腕能依「立體S反扭曲線」運轉,便自然而然合於筆法。米芾說:「善書者祗有一筆,我獨有四面」,筆走「立體S反扭曲線」時,筆鋒圓面的前後左右都用到,自然的「有四面」。寫一點時有四面,作一劃時可以把「S」拉長,或把多個「S」連續累積,是為「積點成劃」。有時寫長點時也打兩或三個「S」,長點由多個「S」相疊,故有「疊石」、「蹲鴟」等形容,前人書家不是隨便說說,所說都是其來有自的。

「反扭S曲線」是立體的,從水的旋渦及羊角旋風可以觀察到,《莊子》喻言形容為「摶扶搖羊角」,大鵬依此「上行三千里」。這個「S反扭曲線」不光是立體的,而且是翻動的。太極拳的每一動,大如腰胯,小如指頭,都是翻動的「立體S反扭曲線」,「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也是一個「立體S反扭曲線」。書家運腕,亦是翻動的「立體S反扭曲線」。祗是翻動得快,反扭輕微,不易察覺,學習時不加注意,便滑過了,三數代之後,便剩下拳式空架子,不再有陰陽圓滿運行,徒具「太極」之拳名,書家也變成了與善書者同義。

盤架是個人練習,推手是雙人對練,是設計出來供練習用,不是作為比賽爭勝用的。推手時你讓我試走陰陽S反扭,如果我的S曲線走動圓滿,上下左右前後走了一圈而中心平穩,你便自然被我的運轉帶動,如果你對應的動不是圓滿對稱平衡,則我愈順而你愈背,我走我的S曲線,自然而然的既不丟又不頂的粘著你,你不知如何的便失中跌了出去。走S曲線未純熟前,要對手讓著來嘗試,如果用推手來爭勝,便真的是「你推我,我推你」的「推手」了。「推」在太極拳是犯忌的,完全不能「推」,所以「推手」這個名詞實在差勁之至。要比較拳藝,祗有散手。散手傷和氣,學拳重養生,何必爭勝傷氣呢?

陰陽運轉如不夠圓滿,不能依勢對稱平衡,便呈出尖、斷勁、不圓等等毛病,在書法為敗筆。故宮博物院藏的《景福殿賦》與《孝經序》,亦聲稱是孫過庭手書,祗要把此二者與《書譜》一比對,便能看出甚麼是敗筆,也會同意張懷瓘《書斷》說孫過庭:「草書憲章二王,工於用筆,俊拔剛斷,尚異好奇」。

東漢蔡邕《九勢》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筆鋒藏在點劃及其連系之間,雖然不用力,但「勢來不可擋,勢去不可追」,勢與力自在其中;不見骨,不見肉,骨肉包藏在肌膚裡面。每人的肌膚各有風貌,孫過庭的藏頭護尾,表現出他自已風格的肌膚之麗。

「涵三為一」的太極思維,蘊涵於《周易》。道家經典的《老子》,儒家經典的《中庸》,以及解釋《周易》的《易傳》,對《周易》「涵三為一」思維,有飛躍的發揮。到北宋時的張載,融合晉唐以來興盛的佛學真、俗三重二諦「因明邏輯」,用哲學形式把「涵三為一」思維總綱清楚闡述一遍。南宋朱熹雖說整合北宋五子學說,但其實以承傳周敦頤、二程學說為主,著重「二分」多於「三分」。明太祖朱元璋自已姓朱,硬把朱熹學說作為科舉取士的標準,張載的「三分學說」被打了入冷宮。到晚明「實學」興起,張載學說再受重視,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方以智,把張載的「涵三為一」詳加說明。估計太極拳也是成形於明末清初,正與「涵三為一」太極思維再興的時代思潮配合。可惜滿人入關之後,大興文字獄,又用科舉隴絡文人,「涵三為一」的太極思維再次下沉。直至今天,「涵三為一」仍祗是少數學者的研究課題,是頗為悶蛋的非主流學術。如果要學拳者、習書者先學「涵三為一」太極思維,實在不是那麼容易,所以祗能是小眾的研究興趣,不可能普及。

《易傳》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張載《正蒙》說:「一故神,兩故化」,「神」、「化」也不過是「涵三為一」的太極思維,文篇太長了,下次再談。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21:55:10 | 顯示全部樓層
伍金先生:
多謝不吝賜答。
伍先生對「太極」內涵內容,交代得非常清楚
。而且也透露了運筆、行拳之真秘。佩服。
其實,現今真能掌握,這內涵的拳學家兼書法
家有幾人?
我可否理解「涵三為一」是字型、招式為「器
」,而運筆行拳,指「形」。至於「道」,是
否指神?
所說及書法中的「連勢」、「個人風格」、「
奇異」,如何與「道」合? 拳是否亦然?
至於化境,又如何從「勢」脫變出來?
又要煩你了,不好意思。
白先生2005-06-24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21:55:36 | 顯示全部樓層
伍金 2005-06-27 6:44:32 PM
http://5-gold.com

白先生:您好!

謝謝您的讚許,不敢當!

我今天在「伍金答問與暢論版」,寫了《生生不息》一文,希望能回答您的問題,請閱讀討論。

伍金上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21:56:07 | 顯示全部樓層
伍金 2005-06-27 6:38:53 PM
http://www.5-gold.com

生生不息
(答白先生2005/6/25在繁體留言版提問)

中國傳統有「天生神器」一詞,指的是我們「人」自已。人能視、能聽、能言、能動,而且不是普通的視、聽、言、動,而且有判斷力,由外形可測知內裡。今天醫學昌明,有X光,有超聲波、電腦造形等幫助確定病位,判斷病情,傳統精通醫理而經驗豐富的醫者,憑望、聞、問、切,能知所患何病,病因為何,病位在那裡,以及病情的緩急。醫者,意也,意即陰陽之意,如果醫術精湛,能一望而能判斷人體五臟六腑陰陽失衡,知病機已成而病象未現,治病於未發,這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上工治未病」。人體血肉之軀,是大自然的「神器」,我們不宜妄自菲薄。

所謂「器」,是能被運用、能起作用、有應用功效的實體,即有其「形」又有其「用」。而在其「形」背後,有其運作的道理,這道理稱為「道」。「道、形、器」是「三」,這「三」是「涵三為一」的一體。

古人觀察水文,見水有旋渦,有S形翻動螺旋開合的運動走勢,於是把這些走勢規律記錄下來,相信當時未有文字,祗能劃點陣圖式,從黃河流動觀察到的規律,錄於《河圖》,由洛水觀察到的模式,記於《洛書》。後人統合《河》、《洛》推演,用陰陽漸變的卦序排列,明確的顯示出S形螺旋走勢。由《河》、《洛》發展到先天卦序的S形螺旋反扭曲線,代表我們中國先人,已由實物的規律,歸納為抽象的運動原則,可以適用於任何流體、或有流動性質的運動。天體亦具備流動性質,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有23度半的俯仰傾斜循環,公轉加上俯仰傾斜的轉動軌跡,已不是二維的平面圓轉,而是拉長了的三維S形螺旋曲線。S螺旋曲線可以說是上通天文,下通水文地理的運動之「道」,是適用於所有流動性質運動的抽象原則。如果我們的身體能作「節節貫串」的有序連動,身體便具備流動的性質,可依循S螺旋曲線運動之「道」的運勢。這樣依「道」而行,有意想不到的方便,達到出人意表的功效。

S螺旋曲線是太極拳的「道」,我們的身體是「器」,以具體的「節節貫串」,實行S螺旋曲線在身體四肢流動,表現出每動都是對稱平衡的旋轉,雖動猶靜,中正安舒,是太極拳之「形」。人怎麼打來,我總是敷蓋著對方,粘貼著對方的皮膚、肌肉,不會丟離,也不會頂抗,亦不會停留在對方任何一點之上,一停便不流動,流體運動之「道」不能起作用。我不斷由陰轉陽、由陽轉陰,我漸順而人漸背。我的身體這「器」,應用流體運動之「道」,表現出運動之「形」,因敵變化而顯示「神奇」的效果。

「陰陽不測謂之神」,這裡「神」是形容詞,我祗是這麼一個S螺旋反扭,你不能預測我怎樣流動變化,你被我碰上了,我有「道」而你無「道」,你不知如何的祗覺進無門、退無路,於是用「神」來形容。

「神」作為一個名詞,指「神靈」,是「人格化了的神秘力量」,太極拳是不依賴神祕力量的。「神」又指「神明」,「神明」在中醫代表人的思維意識,太極拳在極純熟之後,往往意識一生,身體便自動起作用,上下前後左右無不自由,效果相當「神奇」。例如我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由同時有上、有下的意識循環,再發展為上下、前後、左右不斷的循環不息,意識上全身保持動態的中正飽滿,與你一接上,你便有被浮起站立不穩的感覺。由意識指揮身體,由身體影響對手,未動而已循環預動,武派太極拳稱之為「騰挪」。

用現代術語來描述「S反扭螺旋曲線」,是為「黃金分割」比例的對數曲線,依「1.618……」這無理數的黃金比例擴大,每旋轉72度即擴大1.618倍,旋360度擴大11倍。這個「黃金分割比率」,源於「一分陰陽為二又陰陽二合為一」的「1、2、3」,「1、2、3」又生「1、2、3」,多個「1、2、3」累積,數學上表現為「1、2、3、5、8、13、21、34、55…..」的自然級數,數字愈大,後數與前數的比例,愈接近1.618這「黃金比率」,例如55/34=1.61764….。這個比率代表「生生不息」,在美學上,例如明信片的長邊與短邊之比,如果接近1.618比例,我們會覺得舒服,感覺美,因為這是「生生不息」的呈示。

「生生不息」是「道」,實物依「黃金比例」所呈現的是「形」,這如果個「形」是由人通過書法來表達的話,那麼這人便是「生生不息」之「道」的「器」。筆法根源於「立體S反扭螺旋曲線」,是「一分陰陽為二又陰陽二合為一」的不斷循環累積,是自然「生生不息」的表達,是動態「黃金比例」的呈現。符合筆法的法書精品,之所以能超越時代流行美感,千百年之後仍廣為人欣賞寶愛,是因為作品蘊涵「生生不息」之美,能與大眾與生俱來的自然美感產生共鳴。

時間是「一」,這個「一」有過去,有未來。「過去」與「未來」是時間的「陰陽」,即「一分為二」,「陰陽」之「中」是「當下」。「過去」、「未來」與「當下」合在一起,是為「涵三為一」。空間也是「一」,空間分「陰陽」為「左右」,也可以分為「上下」或「前後」。「左右」有「中」,「上下」有「中」,「前後」也有「中」,空間的三個「涵三為一」以「中」整合為一體,成為三個「涵三為一」合成的一個「涵三為一」。空間是「陰陽」相分相合、時間也是「陰陽」相分相合,「陰陽」相分是「必然之勢」,相分之後,陰陽合一也是「必然之勢」,所以「一開一合」是「生生不息」的「勢所必然」。這個「勢所必然」是因為背後有一個「涵三為一」的「當然之理」。明末王夫之認為歷史分合的大勢,是「理所當然」的「勢所必然」。

書法的「翻動S反扭螺旋」,是時間在空間的「涵三為一」,是「理所當然」的「必然之勢」。東漢蔡邕《九勢》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歇,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書法合乎運動之「道」,會自然成「勢」,表現出「生生不息」美感之「形」,這是人這「天生神器」之「用」。書家能掌握筆法,筆法祗是抽象的大原則,並非具體的操作規範,毛筆柔軟,可塑性大,有極大的空間,可以讓書家在合乎筆法的前提下發揮個性。人人的身體結構相同,但每人面貌卻不一樣,當筆法純熟,有法如無法,隨心所欲不踰矩,書家自已的個人風格便自然表現,不刻意建立也自成風格。

太極拳是依循太極「立體S反扭曲線」運動之「道」而建立的,太極拳表現出來的,是象法「八卦五行」形勢的「八門五步」,所以「八門五步」又稱「十三勢」,是仿效自然變化原則之「勢」。太極拳通過我們自已這「天生神器」,以「生生不息」之「勢」,達致「因敵變化示神奇」之「用」,舉手投足之間,不是1.618螺旋擴大,便是1.618的反面,以0.618螺旋收縮內斂,除了有技擊之「用」,更有自然生息的美感,因為太極拳「八門五步」「十三勢」,本來就是「生生不息」之「勢」,是自然美的呈現。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21:56:45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先生 2005-06-28 12:41:56 AM
http://ziboce.com
伍金先生:
再次多謝閣下不厭其煩,指我迷津。我因而得益良多。
整個交流,從「勢」開始,去探討書法與拳學的共通內涵。其中,我從閣下學了「陰陽論」有關的「器、形、道」三個共有層次。
太極S形、黃金分割、孫過庭的書譜,是為「器」的指引。運筆、行拳的運腕法、身法,是為「形」的真秘。
從陰陽三分、三涵為一,到「形上」,是說「道」。
掌握這「道」,為「神」。其中要有以下特點:「意識指揮」、「隨心所欲不踰矩」、「抽象」、「陰陽不測」,「不刻意」、「生生不息」、「自然」及「個人風格」。
只有「精湛」的行家,以「舒服、感覺美」的標準,就可以「一望而能判斷」這「勢所必然」的內涵。
伍金先生,我以上這樣做了個小結,希望沒有理解錯誤就好了。
祝拳安。
白先生上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6 21:57:13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上為我與伍金先生對話內容,應該差不多了。

網友可有意見,請隨便在以下繼續討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7:34 , Processed in 0.006912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