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海大富

討論: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 楊澄甫注釋

[複製鏈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8 21:04:46 | 顯示全部樓層
《動中求靜的誤導之二》

根據楊澄甫對「動中求靜」的解釋,我相信,他只是對

行拳的某一習慣而言。

楊澄甫以一個平均慢緩速度,指導練太極拳。所以,無

跳躑,無發力,血脈無憤漲。

基於速度慢,所以說呼吸深長,謂之能呼吸,心神安寧



至於說,快速不能「轉換摺疊自然靈活」,及「呼吸急

促則意志不清,必之氣滯」,我認為尚要多些根據。

楊澄甫提倡以均勻慢速打太極拳,及其拳論,我沒有異

議。

 

究竟,太極拳如何運動,根據甚麼而呼吸呢?

以下是拳論的指引:

一、氣不會均勻

「一舉動」「氣宜鼓蕩」「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

氣」。《十三勢歌》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十三勢行功

心解》

二、速度不會平均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太極拳論》

「靜中觸動動猶靜」《十三勢歌》

三、對抗性運動,忽然用力

「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

而無疑」,「因敵變化是神奇」。《十三勢歌》

「意氣須換得靈」。《十三勢行功心解》

四、氣沉丹田,不是慢才有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十三勢歌》

五、改變方向、改變強度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氣遍身軀之謂」。《十三

勢行功心解》

六、蓄勁發力,勁有收放、斷連

「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十三勢行功心解》

七、適用於任何情況的呼吸指引

「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十三勢

行功心解》

 

我理解,呼吸必須順著行拳時,快慢發力變化的需要,

調節合度。才能「安舒」。即是,不能以一個固定的形

式呼吸,遣反自然本能。

據此,「緩慢中求極慢」與拳經的「動中求靜」,意思

不一樣。

邵保勝 3. 1. 2010

_________________
YouSeeMe
琴棋書畫,改頭換面,過癮埋往後幾個寒暑,早抖;
刀槍劍棍,裝模作樣,風騷得至多三至五年,再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8 21:05:07 | 顯示全部樓層
youseeme 寫到:
防不勝防,也有註釋上再註釋。

http://tw.myblog.yahoo.com/chenjiagouyahoo-blog/article?mid=550&sc=1

--------------------

我查考後,發現原來「在神則活」,只能在1970年從才出現
。故應不是楊氏所作。

什麼年分出現,不是經文新舊的準則。拳譜是門內傳讀的指引,外人不
得而知。各門派各自守祕。拳經不易外流。況且舊日傳拳,不如今日的
大規模。

據說楊無敵讀書不多。拳譜應不是他所寫,而只是從師父陳長興手承接
得來的。倘若「讀書不多」的說法是正確的話,他教拳時只口傳身授而
沒有引用或講解拳譜了。

楊無敵既然教拳不用拳譜,眾弟子也沒在意的去研讀經論。後來有人宣
稱從鹽舖拾得祕笈,眾人一窩蜂的去“研究”。也不稍存懷疑態度,也不
拿出自己師傳的拳譜去印證一下,便深信不疑的把它當作聖經。

既然把它當作聖經,不明的也要費盡心思去分析、似是而非地去詮釋。
才造成今天太極迷想像中的夢幻拳!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8 21:05:35 | 顯示全部樓層
《動中求靜的誤導之三》

「緩慢中求極慢」的行拳方法,是假設環境或對象,也

是如此。例如:空中游泳。

 

「仰之則彌高」,我想到《論語.子罕》。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又「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蔑由也已。」

意思指,學問深不可測,不可捉摸。

其中,「瞻之在前,忽然在後」。我想到,太極拳的「

忽隱忽現」,及「左顧右盼」。

「忽隱忽現」,可以從左虛右杳,仰高俯深,進長退促

,來理解。例如,同步練習的雙人推手(活步亂踩花)



 

「忽隱忽現」如何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方法是「左顧右盼」。指看前面目標時,看不到背後。

即指,忽然改變方向、改變強度、改變速度、改變身形

、改變重心、改變架構。例如,懸崖邊的彎路,有落空

感,才令「快亦無能為」。

簡單表達「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就是「收放」、「

斷連」。若果是如此解,「緩慢中求極慢」會如何做到



邵保勝 3. 1. 2010

 

附錄:

《太極拳論》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

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

長,退之則愈促。

 

《論語.子罕》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

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

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蔑由也

已。」

_________________
YouSeeMe
琴棋書畫,改頭換面,過癮埋往後幾個寒暑,早抖;
刀槍劍棍,裝模作樣,風騷得至多三至五年,再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8 21:05:57 | 顯示全部樓層
蒙塵 寫到:
既然把它當作聖經,不明的也要費盡心思去分析、似是而非地去詮釋。
才造成今天太極迷想像中的夢幻拳!


可能是學的拳架問題,因為要學齊大中小架、快中慢架、高中低架、忽雷忽雨架、方圓架、開展緊湊架、養生技擊架、中正偏身架、正偶亂環架、定步活步架,純熟能隨意互換,不分次序對拆,才會明「拳論」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
YouSeeMe
琴棋書畫,改頭換面,過癮埋往後幾個寒暑,早抖;
刀槍劍棍,裝模作樣,風騷得至多三至五年,再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8 21:06:40 | 顯示全部樓層
youseeme 寫到:
《太極拳之站橦之一》
太極拳的身形會是何模樣?
以下我把太極拳古譜有關的數篇,串一個故事玩玩。

先說《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七言十句)》俗名「站橦」
這一篇。
一、何謂「站橦」?
橦,是旗桿。同「幢」。
幢,垂筒形、飾有羽毛、錦繡的旗。古代常在軍事指揮
、儀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
《類篇》橦,木一截也。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曰一橦。
西漢時一尺等於0.231米。
故此,我會說,站橦,是站立的形態。兩足的距離,及
兩手伸開的距離,以三十二英吋,或0.81米為度。
參考秦陶俑的站姿,與其手的活動範圍。

二、何謂「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
《太極拳釋名》,指「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
,即金、木、水、火、土,此五行也」。
其中腳下的功夫,以中定為目的。務令重心,不偏不倚
。「四正」,就是前、後、左、右。
《太極進退不巳功》指「陰陽水火相既濟」,「四隅從
此演出來」,「十三勢架永無巳」,「所以因之名長拳
」,「任君開展與收斂」。
即是,無論是進步、退步,都以中定為根據。左右以手
法來平衡。若以四斜角的座標來說,就是「四隅」。
邵保勝將手法、身法、步法,合之為「十三勢」,解釋
全部太極拳三十七式。
邵保勝 31. 12. 2009

《太極拳之站橦之二》
三、何謂「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連黏隨意氣均」?
《身形腰頂》指,「身形順我自伸舒」。即是,隨意擺
動身段,與風中旗橦類似。

《太極圈》指,「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
,「所難中土不離位」。
又說「此為動功非站定」。所以我說,站橦,不是站樁
。不能否定「太極拳不練站樁」的語調。
又說「倚身進退並比肩」。即是身形向前傾斜的角度,
以兩人開馬步三十二吋,作比肩時計。
又說「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天
盤」,「出自然」。即是,八方手法、中定進退步法、
腰頂伸舒身法,回應「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強度的
變化。

四、何謂「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分
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固有分明法》指,乃文乃武,運動之根由,知覺之本
源。即是,「分明」是對外知覺。「固有」是天然手舞
足蹈之良能。
《太極懂勁解》指,「身中之陰七十二」,「無時不然
」,「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於人懂勁,視聽之際,遇而變化,自得曲誠之妙形
」。
即是,無論對方來勁,於任何時間,任何強弱程度,任
何方向,任何路線,任何高度距離,都能以先天自然知
覺,及以身手步之曲線變化來相應。

五、「分明火候七十二」,「身中之陰七十二」,與懂
勁有甚麼關系?
我以邵保勝「生有論」之「無中生有」來解釋。所謂身
中陰,是發動「引進落空」的根源。
《太極拳論》指出三種狀態。即是,無極、太極。太極
分動極、靜極。
火候,作用調整於這三極程度之差異。
三極在太極拳的中定來說,就是不出七三步、十足身、
二八手。
七三,是重心分配,以人身前傾的極限計。
若然平衡是靠身手步,火侯對金木水火土的來勁特性,
另篇多次修改版本的《太極輕重浮沉解》,便是下乘之
作。疑不是傳下古譜。半偏狀態的雙單、輕重、浮沉,
是較難形容,所有平衡的分佈,及相關反應本能。

回頭再說「退圈容易進圈難」。因為形態向前並比肩,
所以步的中位,取前七後三時,仰身不易向後倒,俯身
易落空向前。


以上多篇拳經上的細節,我以形容一個拳態為據。
邵保勝 31. 12. 2009

附錄: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七言十句)》俗名“站橦”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
掤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連黏隨意氣均。
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太極圈》指,「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 ,「所難中土不離位」。
又說「此為動功非站定」。所以我說,站橦,不是站樁。不能否定「太極拳不練站樁」的語調。又說「倚身進退並比肩」。即是身形向前傾斜的角度, 以兩人開馬步三十二吋,作比肩時計。又說「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天盤」,「出自然」。即是,八方手法、中定進退步法、腰頂伸舒身法,回應「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強度的
變化

我覺得《太極圈》這篇講的蠻白話的,可能白先生把它弄複雜了。「倚身進退並比肩」,不就是靠身進退並且對著肩嗎?我較不確定的是講雙人對待或單練。雙人是貼隨,單練是身法要求,我看沒有「身形向前傾斜的角度」之意。

整篇的意思是講活根,變化萬千出自然。

2Spring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8 21: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YouSeeMe 寫道

《「極柔軟而極堅剛」的誤導》

太極拳經的「極柔軟而極堅剛」,一般以內勁之柔解
釋。例如說,功成後,柔中含剛。又有說,鞭勁、水
性等。

但如何才能叫「百練綱」,「無堅不摧」呢?
若說日子有功,就不能叫拳理。

據戚繼光論拳:
一、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
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二、博記廣學,多算而勝。
三、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


何謂;「綿張短打」?

我開玩笑說:太極拳是拳架問題,因為要學齊大中小
架、快中慢架、高中低架、忽雷架、方圓架、開展緊
湊架、養生技擊架、中正偏身架、正偶亂環架、定步
活步架,純熟能隨意互換,不分次序對拆,才會明「
拳論」的要求。

綿張短打,我搞破壞說,可能就是楊無敵的綿拳。可
以開展,亦可以緊湊。

綿短,如何破剛八?
其中原因,「短」能「至剛」。槓杆物理上,以短破
長,才算優勢。

「極柔軟而極堅剛」,是因為「開展」至「緊湊」,
長短互用。

緊湊的用法,是用短之斜閃側進。
斜閃側進,是因為「步隨身換」的靈活,「忽隱忽現」。
這狀態,叫「極柔軟」。

「極堅剛」,是因為用短的「收放」「斷連」得到效果。



邵保勝 5. 1. 2010

 

輯錄:

《紀效新書》卷十四《拳經捷要篇》 明 戚繼光

( 此藝不甚預於兵,能有餘力,則亦武門所當習,但

眾之不能強者,亦聽 其所便耳。 ) 拳法似無預於大戰

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故存於後,以備二家。學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

,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顛起

倒插。 而其猛也,披劈橫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

而其柔也,知當斜閃。

故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

化無窮,微妙莫測,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

。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

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記廣學,多算而勝。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

拳,化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

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入閃番

,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

張短打。

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

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鎗法,與巴

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雖各有所取,然傳有上而無

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於人,此不過偏於一 隅,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常山蛇陣法,擊首則尾

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而首尾相應,此謂:上下周

全,無有不勝。 大抵拳、棍、刀.鎗、耙、劍、戟、

弓、矢、鉤鐮、挨牌之穎,莫不先有拳法,活動身手

,其拳也為武藝之源。


蒙塵代貼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8 21:19:40 | 顯示全部樓層
YouSeeMe 寫道

《站橦》是講人身五行,用四正偶解。虛實分明,以五行七十二為度。
《太極圈》是講三盤五行。所以,比肩,是說斜身角度,得出腳下重心三七的分配。
即太極拳的運作,不出這個標准限度。
太極圈講得更複雜的,或更仔細,莫如楊老六的三度氣圈。即天地人盤。

身法與用法有關,才算是拳呀。


蒙塵代貼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8 21:20:10 | 顯示全部樓層
YouSeeMe 寫道

《「無遲重之虞」的誤解》

何謂《十三勢行功心解》的「遲重」?

我說客觀上,遲是必然的。因為動作上的指引及時間

,是有先後的。營運系統,如君臣、令旗帥。勁路由

心、氣、神、身,節節貫串到手腳。

如何解決遲重問題?

拳經說提起精神。方法,是頂頭、內固,神舒體靜、

全身意。


當知,太極拳的聽勁,要非常好。而且走化能力,超

靈活。否則平準、車輪便沒不能用。

實際上,太極拳的上步,一般坐後撇腳。可能是世界

上,人最遲重的步行方法。

另外,有指勁力路線,由湧泉經過身體到指掌。基本

上想快也難。

究竟,頂頭懸、神舒體靜、內固精神,全身意在精神

等的拳經指引,如何解決這先天性遲滯的先後,路線

、拳式上等問題?

否則,「彼微動,我先動」是空中樓閣。

邵保勝 6. 1. 2010


蒙塵代貼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8 21: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由腳而腿而腰以上是較長的勁,而較短的勁則是 力由脊發,所以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所提既是實戰的實況了,只是要能"力由脊發",這脊不活不行呢,不然只是力由肌發了...呵呵  


.....五行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8 21:22:25 | 顯示全部樓層
引言回覆:

由腳而腿而腰以上是較長的勁,而較短的勁則是 力由脊發,...........

照這樣看來, 太極拳在實戰時因發勁所需的時間較長, 會不會反應, 出招居劣勢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17 , Processed in 0.00735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