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海大富

太極拳如何練,才會簡單、迅速、確實。

[複製鏈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14:15:54 | 顯示全部樓層
Leen-Hoo Choung 寫到:
五行 寫到:
其實拳架的身手與敵接觸點在較前後較後則掌形都會不同,所以有人說楊的身形會有前傾而鄭反而不同,這應只是個人拳意的思微不同而已,都應在拳理之內吧。

五行兄﹕

我覺得「二泉」說得對﹕「整個手部只是能量的傳輸途徑」。
「接觸點」應該是我和他能量的「界面」而非「施力點」。

那傢伙號稱練了三十年太極,其實連皮毛也沒沾上邊。
我跟你賭,有機會你找他推手一定是又頂又撞,七楞八角,硬梆梆像個石頭一般


他對物理的瞭解錯誤一大堆,連個基本名詞也不願搞懂就夸夸而談。
我看了都懶得理這種人。

以上一段話似乎有點 “不甚理性”。

請勿忘記壇主於星期一 六月 21, 2010 11:06 am 發表過的一段話…
只希望太極論壇能 保持理性討論 就可以了,引發罵戰我相信是非君子的所為」。

眾人也從來沒見過令狐老弟的示範呀!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14:16: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22 14:19 編輯

lcl0401 寫到:
樹影兄:
歐師父的打法是Randolph兄介紹的,你也可以看看Randolph兄的練習心得,雖然是靜態的發勁,還不夠資格說可以在對打中應用,但是「那是真的」,因為沒有對手,這些師父也沒有機會再深入推手、散手。小弟前曾介紹台北地區的高手,他們都有類似的功力,只是有的較柔性。這些師父只對熟人發勁,不對陌生人做動作。小弟30年前也是被師父打出來的,相信的有緣分,大家在一塊兒練了就知道。
以下是小弟的推論:
內家拳的發勁方式,不論是形意或太極,早期應該是如樹影兄所說的:身體維持適度的彈性,再全身彈打出去,這樣也可以有最大的動能,但是,初學時,較有撞擊感,這種方式也是小弟所說的傳統的練習方式:硬的要練到不硬。小弟判定楊露禪先生開始也應該是如此,等到晚期,因緣際會,放下拙力,才轉變為用意不用力。又可能是因為楊太極的慢動作,有類似靜坐的功效,養生效果較佳,或者是天命的安排,楊太極的普及程度超越了陳太極及其他的內家拳
小弟的看法是楊太極有早期/晚期兩種練習方式,由歐師父的動作可以感覺到他的身體較有剛性,彈性較強,較有霸氣;反觀鄭曼青先生的動作,較為柔軟。也因此,王子和先生才告訴學生,他的練法與鄭子不同。小弟所說的練習方法,只是其中之一,專講鬆柔。

這個題目是「太極拳如何練,才會簡單、迅速、確實」。
歸結起來,lcl0401兄所言就是先要站樁!而樁功只得一法,就是平步抱球樁,全身放鬆,氣沉得下去,就自然可以放下拙力,練成用意不用力,輕輕一抖就可以將人抖出去!
不過練歸練,師父平常因為沒有對手,所以沒有機會再深入推手和散手的訓練,所以簡單、迅速、確實只在套路上和表演抖發之上,但亦要十年以上之功!對嗎?
甚至於可以判定楊宗師也是先有拙力,再用意不用力,但我想請問是楊宗師成名前用拙力,還是成名後還用拙力,要到晚年才懂用意不用力?
楊太的普及程度高為何是天命安排呢?現在最普及的武術不是跆拳嗎?那麼跆拳也是天命安排?
_________________
看似有象而無象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14: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樹影 寫到:
這個題目是「太極拳如何練,才會簡單、迅速、確實」。
歸結起來,lcl0401兄所言就是先要站樁!而樁功只得一法,就是平步抱球樁,全身放鬆,氣沉得下去,就自然可以放下拙力,練成用意不用力,輕輕一抖就可以將人抖出去!

非也.你無聽書.

lcl0401兄是說除渾元樁外,還有後坐步樁(手揮琵琶/提手上勢)及弓箭步樁.這5個樁構成了八門五步中的五步.

所以lcl0401兄才認為楊澄甫的按是由「提手樁」(他亦稱這為坐步樁)向前,變為「弓步樁」(他亦稱這為弓箭步樁).



.....小毛頭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14:23:29 | 顯示全部樓層
小毛頭 寫到:
樹影 寫到:


這個題目是「太極拳如何練,才會簡單、迅速、確實」。
歸結起來,lcl0401兄所言就是先要站樁!而樁功只得一法,就是平步抱球樁,全身放鬆,氣沉得下去,就自然可以放下拙力,練成用意不用力,輕輕一抖就可以將人抖出去!


非也.你無聽書.

lcl0401兄是說除渾元樁外,還有後坐步樁(手揮琵琶/提手上勢)及弓箭步樁.這5個樁構成了八門五步中的五步.

所以lcl0401兄才認為楊澄甫的按是由「提手樁」(他亦稱這為坐步樁)向前,變為「弓步樁」(他亦稱這為弓箭步樁).

師姐好留心!
如果是這樣,又去到了另一個問題,這五步是動態還是靜態?定了樁的形態之後,除了「全身放鬆,氣沉得下去,就自然可以放下拙力,練成用意不用力」之外,還有其他作用嗎?六面平衡不是於每一個樁功也應存在嗎?練到樁功的鬆沉,又如何過渡於下一步?如果是一式式的轉變,即全套太極拳也是樁功了!

_________________
看似有象而無象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14:24:04 | 顯示全部樓層
二泉兄/五行兄:

小弟同意你們的說法,僅對下面二點提出說明:
據此,您觀察楊澄浦先生靜態拳照所得的論點與楊澄浦先生自己的說法是不吻合的。
不知lcl0401兄這「腕部用一點力」的用途何在?

聽說鄭子說,他練太極拳,一生都在追求「鬆」。小弟的師承也是相同的方向,會提出太極拳有早期/晚期的練法,是因為王子和先生與鄭子的不同的練法,以及附和樹影兄所說的內家拳「剛強不僵硬、鬆柔不軟塌」的論點,而這「剛強不僵硬、鬆柔不軟塌」剛好是王先生與鄭子不同練法的對比。

我們說外家拳練後天之力(外家拳同意嗎?),內家拳練先天之氣,氣是啥東西?小弟解釋為動能,內家拳追求最大的動能。
只要重量*速度相同,應該動能就相同,所以「剛強」「鬆柔」都可以有相同的效果。
要剛強,肌肉筋骨就必須要緊張(用力),太緊張會變成硬碰硬,除沒辦法借力打力外,與外家拳並無差異,所以只要用一點力(不可造成僵硬的現象),而這一點力是用來將手部與身體固定成一體,(沉肩垂肘,含胸也要用一點力,掌臂肘肩身體全部合成一體),動作時才可以整合得到最大的重量。
同樣的,鬆柔的情況下,全身也要用一點力支撐,讓身體不軟塌,也才可以整合得到最大的重量。
剛強與鬆柔都要用到「力」,問題是用力的程度,不是過大、就是太小,練習的過程中,剛強用力要日漸減小,終至對手難以感知,鬆柔則需適中的力。

我們學拳,只要隨著師父做到熟能生巧,即可練成,有沒有搞通道理並不重要,但是所有的術語卻都能朗朗上口,例如「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傳聞楊先生的著作很多是陳微明先生代筆的。


....lcl0401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14:24:40 | 顯示全部樓層
1c1041兄

楊澄甫先生有很多著作嗎,代筆之人是陳微明先生嗎,不知你從何得知呢。

你所說的那點的緊來支撐,這一定須要的嗎..., 手掌要緊...虎口應該會開吧否則這種緊有用嗎....看看楊澄甫先生的掌


.....五行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14:25:10 | 顯示全部樓層
1c1041兄:

>>聽說鄭子說,他練太極拳,一生都在追求「鬆」。小弟的師承也是相同的方向,會提出太極拳有早期/晚期的練法,是因為王子和先生與鄭子的不同的練法,以及附和樹影兄所說的內家拳「剛強不僵硬、鬆柔不軟塌」的論點,而這「剛強不僵硬、鬆柔不軟塌」剛好是王先生與鄭子不同練法的對比。

我覺得用早期(傳統)與晚期來分剛強、鬆柔兩種不同的練法,不見的都適當。這可能跟師承、對拳的認識、心性、體質、自己走的方向有關吧!像楊澄甫先生從太極拳十要來看,是講就鬆柔的,而他的的弟子們都有各個特性(李雅軒亦主張大鬆大軟),我們可強分這些弟子(出自同一師父)是早期或晚期的練法嗎?

>>我們說外家拳練後天之力(外家拳同意嗎?),內家拳練先天之氣,氣是啥東西?小弟解釋為動能,內家拳追求最大的動能。

「內家拳追求最大的動能。」似乎不是內家拳的專利。另外用「動能」解釋氣,這個我還沒理解過來。

>>只要重量*速度相同,應該動能就相同,所以「剛強」「鬆柔」都可以有相同的效果。 要剛強,肌肉筋骨就必須要緊張(用力),太緊張會變成硬碰硬,除沒辦法借力打力外,與外家拳並無差異,所以只要用一點力(不可造成僵硬的現象),而這一點力是用來將手部與身體固定成一體,(沉肩垂肘,含胸也要用一點力,掌臂肘肩身體全部合成一體),動作時才可以整合得到最大的重量。 同樣的,鬆柔的情況下,全身也要用一點力支撐,讓身體不軟塌,也才可以整合得到最大的重量。

「重量*速度」??? 「重量」??? ,看了老半天中於看懂了。您文中的「重量」都應改做「動量」。「重量」(質量*g)在同一環境應是不變的。

動能=1/2*質量*速度*速度 ,動量=質量*速度 ,所以動能(1/2*質量*速度*速度)也可以表示為1/2*動量*速度。不過因人的質量是固定的,所以速度是動能或動量兩個式子唯一的變數。您上述的說法能否改善速度效能,我不敢確定。

您所述可用「powerful 」字眼來形容,不過您好像忽略了「Flexible 」「dynamic 」這幾個太極重要內容。另外是「節能」的問題,所謂的尺寸分毫,平常鴨子滑水,等摸清了標靶,再做精確的能量投射,知己知彼的功夫就很重要。

2Spring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14:33:25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是一式式的轉變,即全套太極拳也是樁功了!

以下提供一些資料,看看對討論有無幫助。

站樁,樁功,形式很多。究竟,大家練的是甚麼功,甚麼樁呢?

根據意拳的練法,《拳學新編》 齊執度指,渾元樁。渾元樁有騎馬式、開步式(前足進、後足隨,步大不靈)。

即是渾元樁,包括站立、走步的練法。

若是用走的練法,來打太極拳,也無不可。

據渾元樁,膝部要求,騎馬襠欲其低,不欲其高。故此,與養生樁有別。

王薌齋說拳,指武學。而渾元樁是換勁入門。

練樁,都有要求用意不用力,分別在養生樁的練法,內容不包括發力。

「太極渾元樁」,我就不懂。


_________________
YouSeeMe
琴棋書畫,改頭換面,過癮埋往後幾個寒暑,早抖;
刀槍劍棍,裝模作樣,風騷得至多三至五年,再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14:33:48 | 顯示全部樓層
lcl0401 寫到:

我們學拳,只要隨著師父做到熟能生巧,即可練成,有沒有搞通道理並不重要,但是所有的術語卻都能朗朗上口,例如「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傳聞楊先生的著作很多是陳微明先生代筆的。

師兄如果是以這種思維方式學拳,得罪也要說一句:終身難成呀!
我們不單要提問,還要質疑,最後從疑問之中得到明白,中間這個過程,不單心要想,還力要行,反覆驗證,使技術、技巧、力量達一定水平,不是要天下無敵,但起碼不怕面對不同對手,我管你是練詠春、太極、跆拳、西拳、泰拳....內家外家,來到我面前就是應戰!打輸了不重要,但要輸得對呀!
如果只輸在幻想之中,例如我因為沒有對手所以不練推手散手....之類的自我安慰...唉!
太極拳正走出另一片天地,真的有人實打實作的去面對和改革,中國武術中,亦有真正為發揚武術而作出貢獻的人,師兄如是有心人,有空找找我們任何一人吧!

_________________
看似有象而無象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14:34:26 | 顯示全部樓層
YouSeeMe兄:

謝謝助答。
小弟再加點料,從起式到合太極,每一招一式的步法幾乎離不開這「舞步」,即便是轉身擺蓮腿,獨立的那隻腳,也如同後坐步的實腳,要求鬆沉,鬆沉要哪兒求,鬆沉要向站樁求。

二泉兄: 我們應該是觀念相同,先前只是嘴沒對上吧。

五行兄:

小弟無法證明「傳聞楊先生的著作很多是陳微明先生代筆的」。
另外,若沒有一點力來支撐身形,身便散亂,難以周身一致、一動全動。(大鬆大柔也需力,無力會軟塌)

樹影兄:多謝教誨。     ...lcl040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2:46 , Processed in 0.00714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