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海大富

太極功夫:觸之旋轉自如

[複製鏈接]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17 06:13:46 | 顯示全部樓層
續作天的
技擊中的鬆與緊不能分開來練,也不能分開來談。分開成兩個題目就不是談技擊了。衹鬆不緊,不是發勁;衹緊不鬆,也不是發勁。猶如獨陽非太極;孤陰亦非太極。

搏擊中的「鬆緊」是發勁。在我先前談及遇突襲時怎樣由鬆變緊的本能反應便是。此外,還有是近矩離發勁。近矩離發勁包括寸勁與及貼身發勁。也包括所謂的「驚彈勁」、「爆發勁」等等。各勁名稱雖異,其法則一。都是由一剎那的鬆變緊而產生的能量。

其實,「遇突襲時由鬆變緊的本能反應」亦即是近矩離發勁。因為這突變反擊時,你直接提手到接近打擊目標時纔發勁的。若果先把手收後纔蓄勁發招的話,手的運行路線長了,需要的時間也就多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7 07:38:38 | 顯示全部樓層


現在大多數人認為陳氏是太極拳的老祖宗。

但依本文的說法,陳氏還不是太極拳的老祖宗,只是走向太極拳的手段的源頭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8 08:05:59 | 顯示全部樓層
作者對李亦畬的理論甚為推崇也引起我的興趣想了解其他人是如何解讀他的理論。
………………
練好太極推手首先是要練好樁功;二是手上身上要有反應;三是模要模的准;四要掌握時間和速度;五加上爆發力。這五條是最基本的標準。

 李亦畬先生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說“昔人雲,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由領悟,予加數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旱有功矣。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已知彼,先要舍已從人。欲要舍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缺陷。欲要周身無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問下沉。勁起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穿在腰,上與兩膊相系,下肢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解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日走架,是知自功夫,一動勢,先頭號自己周身合上數項不合,少有不合,即建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打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與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李亦畬先生這段精彩的論述應該是我們今天每一位太極拳家好者的“座右銘”。要想練好太極拳,練好太極推手就得認真學習,研究,才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就不能四兩撥千斤。李先師認為,這麼說,大概括,實逮的人,不懂,不能領悟,讓有志練好推手,練好太極拳的人知道從哪裡下手,知道在哪裡下練習才能得到明顯的進步。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知己是練架子的功夫,知彼是知對手的功夫,要做到知己知彼,首先要會舍己從人,順應宏觀,對手進攻自己,自己別頂,順勢而行,對手要什麼,就給他什麼,對手要佔領你的地方,你要捨得給他,別小氣,順著對方的勁力而化解。欲要舍己從人,自己先要得機得勢,舍己從人不是亂舍,瞎舍,首先自己得機得勢,自己不得機不得勢就不能亂舍,瞎舍。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比如你有一百斤的力量,放到對手身上,就是一百斤,這就是周身之勁統一,不統一自己有一百斤的力量,腿不統一,拿走三十斤,腰臀不統一,又拿走四十斤,肩、肘、腕不統一,又拿走二十五斤,反映到手上,只有五斤了。這就不是周身一家,是周身分家,勁不好使。周身一家是有一百斤反是反映到手上就是一百斤。要想抬起這支胳膊來,沒有一百斤以上的力量,你就抬不起來。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缺陷。周身做到一家了,還得做到,周身無缺陷,手上要圓,身上要圓,不可癟“楞”,如果手上、身上不圓就容易讓對手乘虛而入,所以身上要無缺陷。欲要身上無缺陷,先要神氣鼓蕩。神氣鼓蕩,就是周身圓滿,手上、身上都是圓圓活活。如同打上氣的皮球,找不到球的中心點,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精神外形式表現在眼上,內在是表現在精氣上、精氣足,神氣,才能提得起,精氣不足萎靡不振,就無精打采,精氣足,則神足,神足二目注視對手,神氣集中。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神氣收斂入骨,表現形式是氣貼於背,即北背部要圓,背部不圓,氣不能貼於背,氣不能貼於背,神氣就不能收斂入骨。挺胸、背癟、氣向上行,使神氣做不到收斂入骨,含胸,背圓,氣向下行至丹田,才能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社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兩股前節有力,股指的是大腿,自胯至膝蓄的部,要有功力,樁功要扎實,兩肩鬆沉,氣沉丹田。勁起於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要在腰,上與要支胳膊相聯繫,不與兩腿相隨,上下一至,周身成一整體。勁由內換,在外看不出有什麼變化,往回一收,這就是合,勁往外發放就是開。靜則聚靜,一靜周身上下無不靜,靜就是合,但合中含有與開,不是只合不開。動則俱動,一動無不動,動就是開,開中又含與合。解之則旋轉自如,人觸動自己時自己周身如球,腰似車軸,旋轉自如,無滯,周身上下,不同有不得力的地方,做到以上這些條件,才能做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做不到以上這些條件,就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時練拳早年收走架,是知己功夫,先問問自己在練拳,是不是下過不同尋常的大功夫,樁功通過練拳是否已經紅的很扎實,周身一鬆是否到腳,是否把拳已練成一家。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8 09:36:22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18 09:54: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1-18 09:55 編輯

海大富
發表於
前天 08:51

作者認為:
1.太極拳功夫就是李亦畬的觸之則旋轉自如
2.太極拳形象是一個以腰部為球心的彈性球, 在外力的作用下,這個彈性球會沿著外力作用的方向收縮或膨脹或旋轉的方法
將外力化開,不讓外力作用於球心,然後再以恰當的方法進行反擊,必要時這個彈性球 也可以前後左右移動,而放鬆、纏絲、周身一家等要求和技法,都自然地蘊含在收縮、膨脹、旋轉、移動的彈性球中。
-----------------------------------


太極拳不是「觸之則旋轉自如」這麼簡單。


人體不是球,也不像球形。被觸之處也不會像球的一般旋轉。球轉時,外圈動而軸心不動人體受擊時,不但外圈動,軸心也會移位。不動的是重心的平衡。這是「感應」。這「感應」包含了聽勁與反應。這反應也包含了消解與反擊。


所以,不是如上文說的「將外力化開,不讓外力作用於球心,然後再以恰當的方法進行反擊」。「化開」的同時就要「反擊」。「化開」是陰;「反擊」是陽。「化開」與「反擊」不能分開。亦即是說,「陰」與「陽」不能分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8 11:38:14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8 14:16: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8 14:27 編輯

承第25個發言。

寫的比作者清楚多了。

作者之意是:太極拳形象是一個以腰部為球心的彈性球,所以外力接觸到我方時,我方的對應是仿球的運作來化解、反擊回應,大意如此。根據作者的看法,這時就有個“圈”的問題或說外力碰到我方的球面,“圈”是簡單化的用字。

因此將『觸之則旋轉自如』的解釋改寫如下:

球轉時,外圈動而軸心不動。人體受擊時,不但外圈動,軸心也會移位。不動的是重心的平衡。這是「感應」,「感應」包含了聽勁與反應,反應也包含了消解與反擊。

太極拳形象是一個以腰部為球心的彈性球, 當有外力的作用時,這個彈性球會沿著外力作用的方向收縮或膨脹或旋轉的方法將外力化開,外力會沿著被觸處的球面切線方向出去
這個彈性球必要時也可以前後左右移動,執行相同的化開外力的行為。

在「化開」的同時就要「反擊」。「化開」是陰;「反擊」是陽。「化開」與「反擊」不能分開,這就是太極「陰」與「陽」不能分開之理。

放鬆、纏絲、周身一家等要求和技法,都自然地蘊含在收縮、膨脹、旋轉、移動的彈性球中。

註:原文『這個彈性球必要時也可以前後左右移動,』放在第3段根本是擺錯地方造成辭不達   

    意,我改成藍色的字。

請斧正!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19 12:42:34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8 14:16
承第25個發言。

寫的比作者清楚多了。

恕我不能認同「球」的比喻。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9 12:47: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9 12:55 編輯

還有其他人引用李亦畬的理論。參考:李亦畬太極拳論
…….
下面就是“四兩撥千斤”、“粘粘隨手、不丟不頂”和有關“氣”這三個問題來探討一下如何看太極拳譜。

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說:“…,…,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於兩臂相系,下於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使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雖然是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但不等於做到第一步和最後一步自然就有了。其每一步都是後一步的基礎,而每一個基礎都是要付出一定的辛苦和汗水的。從其論述中可以看出有這些基礎條件要做到:一是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二是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三是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四是上於兩臂相系,下於兩腿相隨,五是勁起於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六是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七是神氣收斂入骨,八是神不外散,就是神氣鼓蕩,十是周身無有缺陷,十一是周身一家,十二是得機得勢,十三是舍己從人,十四是知己知彼,這十幾個基礎既獨立又聯繫,都打好了才能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這好比蓋一個高層建築,每一層都是上面一層的基礎,但不等於有了第一層第二層就不用蓋了,第二層照樣得一磚一磚的壘起來。又好比走路,從邢臺到北京,你得先到石家莊再到保定再到北京,不能說到了石家莊就到了北京了,但每一段路你都得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走出來,差一步都不行。不管你是大步還是小步、是坐車還是坐飛機,你空中的運動軌跡一公分一毫米都少不了,練功亦是如此,每一步都不能少。

十幾個條件每一個條件都是一個基本功,比如說“神氣鼓蕩”,能清楚的說明神氣是什麼。怎麼鼓蕩嗎?比如“勁起於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腳跟上怎麼起勁、怎麼樣在腿上變化、胸中怎麼含蓄、怎樣在兩肩上運動、腰又怎樣主宰?你不能朦朧地覺得知道或者大概是怎樣怎樣,你必須搞清楚,否則你也是迷迷糊糊的練,怎麼能上高功夫?自己檢驗的辦法就是你能說清楚並能用身體表現出來,能讓別人理解和用身體感覺到效果。再者,每一句話達到什麼程度算入門、達到什麼程度算是初級、達到什麼程度算是中級、達到什麼程度算是高級?這都是大課題,需要認真對待,深入研究,達到身心兩合。

太極拳論是先輩們功夫練到較高程度後,對身體體悟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到了那個層次後說出的那個層面上的話。太極拳是一層功夫一層理論,我們如果直奔結論而去,簡單的靠想像去練,一輩子都不會練出好功夫。

拳譜上的一句話可能是對基本功而言,也可能是對套路而言,也可能是對推手而言,也可能是對散手而言,也可能對什麼都適用,需要細心體味,不可一概而論。

拳譜要全面的看,比如拳譜上關於“氣”的論述:“氣沉丹田”、“氣斂入骨”、“氣走與膜?絡?筋、脈”、“行氣如九曲珠”、“氣宜鼓蕩”、“以氣運身”、“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氣邊周身不稍滯”、“心為令,氣為旗”、“氣若車輪”等等,既要氣沉丹田又要氣斂入骨又要氣邊周身不稍滯,既要氣宜鼓蕩又要氣若車輪又要氣為旗,看起來很矛盾其實不然,這要搞清楚,再者你要先有氣再去理解,否則就無從談起,更沒練。

再說粘黏連隨、不丟不頂。很多人認為太極拳與人相較,必須“粘黏連隨、不丟不頂”否則
就不是太極拳或者就是太極拳功夫不行,這又是片面看拳譜,“粘黏連隨、不丟不頂”也是分情況的,推手可以,散打有時可以有時就不可以,陳長興用武要言中講“或粘而游、或連而隨、或騰而閃… …”。如果你遇到一個拳擊好手,他一秒能打出六七拳,能粘黏連隨的上嗎?不粘黏連隨就不能打嗎?

吳公儀和白克服之戰相信大家都看過網上的視頻,吳公儀的太極拳功夫肯定不一般,而為什麼打出來的效果是那樣的?他用胳膊砸人家打出的手臂,有時人家打來沒砸上,有時人家沒出手也砸了下去,空砸一下,整個過程沒出現人們想像的“粘黏連隨、不丟不頂”等太極拳高明技法,太極拳功夫怎麼成了這樣?難道吳公儀不是太極拳高手嗎?其實不然,吳公儀肯定是太極拳高手,否則他也不可能和比自己小那麼多的高手擂臺比試,而是我們對太極拳功夫的用法在認識上產生了偏差,對拳譜的認識產生了偏差。高手相較誰都不可能隨心所欲,門裡和門外的效果不一樣,擂臺上和擂臺下效果又不一樣,以性命相搏時的效果就更不一樣!一個會比一個難看,但是一個會比一個實用。傳說中的楊露禪和董海川不分勝負,可以想像的出楊露禪也不可能一直和董海川“粘黏連隨、不丟不頂”。

再舉一個實例,一次我和一個太極拳愛好者推手,豈有文化,且自認太極拳理論和功夫差不多,別人都說他手臂硬、有勁力量大,我一和他搭手先用渾厚之法試他並將其發出,倒在兩米開外的沙發上,他說你力量太大,頂不住,我說我沒怎麼用力啊!然後我又換成輕靈圓活的方法和他推,摸著他的勁而不讓他知道,他又說我丟了,我說我雙臂沒和你離開我什麼丟了?我現在隨時可以發你打你,比剛才那一下會更容易,而且讓你摔的更重你信不信?他不讓試,說反正你丟了。這就是對拳譜理解的太片面了,你不頂人家怎麼知道人家的力量太大了,你摸不到人家的勁是你自己丟了,真不知道他對“粘黏連隨、不丟不頂”和“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是怎麼理解的。

總之,我們要學會看拳譜,學會用拳譜,用拳譜指導練功,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單從字面上看,要全面、深刻地學習和理解,用拳譜指導練功,又要看練出的東西的否符合拳譜,是否能用於實戰,不要在嘴巴上爭對錯、爭高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9 13:13: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9 13:14 編輯

承第28個發言
胞弟啟軒嘗以譬之:如置於平坦,人莫可攀躋,強臨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細揣其理,非「捨己從人」、「一身一家」之明證乎?得此一譬,「引進落空」、「四兩撥千金」之理,可盡人而明矣!

毬:渾圓形的物件,通球。

若不用球,豈不違反經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40 , Processed in 0.00743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