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塵 寫到: | Vincent 寫到: | 太極對很多有功底的人來說其柔化一面才是它的賣點. 搏擊不外乎拿發打摔,功法的工能亦不外乎內壯抗打身手發勁. 簡單的說只要能打出一個很好的直拳我們要介意用什麼勁去發拳嗎? 但太極對柔化一面的訓練卻有特出的成效. |
雲仙兄說搏擊不外乎什麼什麼的,是認為搏擊是不須接受訓嗎?“能打出一個很好
的直拳”就是懂得搏擊嗎?搏擊真的是這麼簡單的話,為什麼絕大多數的太極佬都
是衹會說不會打的呢?
Vincent 寫到: | 太極搏擊訓練的傳承存在否並不重要 一個關起門來不能與時並進的訓練體糸是會隨時間而
失真並而變得落伍. 在缺乏挑戰的情況下(關起門來練自己的)連應有的成果都變得不可靠, 所以關起門來自己練可以成為長跑好手,但絕對不會成為網球好手的. 這就是門內試技和公開比試的分別, 亦是很多正宗門下可發人丈外但無法在搏擊賽中得獎的原因, 其實禮失求之於野,將開眼睛你會發覺湛新訓練的成效已超越很多的秘傳功法. 香港近代有名的拳家不分門派無一不是不斷更新自己的訓練內容, 不然就被時代淘汰. |
雲仙兄知道太極拳的搏擊訓練是怎樣的嗎?可否談談它落後之處呢???
有本領發人丈外而沒本領贏搏擊賽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他們誤信「以柔制剛」的
全能功效。不知搏擊訓練的重要性。他們誤信太極十年不出門,以為十年後就一定
練得好。......試問有多少太極佬在十年後就可以跟外家佬交手的???
香港也好,其他地區國家也好,近代的太極拳家有多少人能夠訓練出拳手的?太極
大師何其多?太極神技何其妙?怎麼拳壇就獨缺太極拳手? :?: |
蒙老是誤解在下的文意了
1. 對有搏擊訓練底子的人, 太極鬆柔 ,柔化 ,技巧一面的訓練才是他們的目的, 因為他們以掌握拿發打摔. 孫公祿堂就是很好的例子.
2.在下文中沒有說搏擊不須接受訓, 相反這是現今太極訓練中容易被忽視的重要部份, 搏擊是互動的從前沒有拳套護甲訓練很多時是留手式的拆打但同真打有很大分別, 所以從前以打成名的大多是自小打通街之輩如班侯公, 祿堂公... 等均實戰當訓練也. 現在幸福多了.但很少(不是沒有)見到太極訓練會穿上拳套護甲練搏擊的 這是不是蒙老所說"為什麼絕大多數的太極佬都是衹會說不會打" 的原因? 穿上拳套護甲練搏擊是與時並進的好例子吧?
3.要在下說太極拳的搏擊訓練是怎樣的! 蒙老是言重了. 在下那有資格, 好像不同的傳承亦有不同的訓練體系在下是很希望各位網友可以提供多一點資料. 以下是在下對搏擊訓練的一點淺見希望大家指正. 搏擊訓練應分技術和體能兩方面. 技術方面除了穿拳套護甲對打外, 拳靶的應用也是很好的訓練用具. 傳統的散手, 說真的各師各法筆者無法置評. 體能方面不外肌力(擊打), 帶氧(耐力)和抗打. 太極的傳統功法中(像太極功)不少是練擊打和抗打的, 但又是各師各法很難在這討論 但用沙包做擊打訓練是合理的革新. 在傳統的訓練(不只是太極拳)中帶氧訓練是比較忽視的. 所以早年香港拳手都贏技術但輸無氣. 但聞說七十年代鄭天熊師父的出賽高徒都很注重長跑等帶氧訓練不知蒙老可否証實? 訓練體系的革新是與時並進? 還是不守傳統?
4.單單"以柔制剛"就能發人丈外? 筆者相信還要有點兒勁力吧? 但有勁力不一定是搏擊好手, 原因如上.
5.筆者對太極十年不出門是不認同的董公英傑也不過入門數年就開始上枱較技了, 而且那傳承還是很保守.
...... Vinc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