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海大富

淺談太極拳“接手”

[複製鏈接]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2 09:08: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2-11-2 09:14 編輯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0-31 08:39
看到了實戰也不相信?是的。
何解?是口水大師的說服力太強之故。...若問口水大師的說服力何以如此之強? ...

口水大師是鹽經的詮釋者。引“經”據“典”,魅力驚人。」...《鹽舖祕笈》何來如此魅力?曰:「魅力來自似通非通、似真又假、卻引人遐想的文字也!」

引人遐想的文字好像催眠術,令人不知不覺地深信不疑。空言,是不需要實例去支持其言論的。例如「以慢打快」、「老太公禦眾之形」、「全身是手手非手」...等等。這些文字都魅力十足、引人遐想,讓你誤信太極拳確是仙家之拳。卻絕對對你的實戰能力沒有絲毫幫助。不但沒有絲毫幫助,更誤盡你的精神、時間、與努力。

你深信「慢可勝快」與及「老太公能禦眾」,你就不會在速度上下功夫。速度(或叫敏捷)是武術的元素,缺少不得。沒有速度,你無法把握剎那間的機勢。

功夫是從簡單的招法練來的。你迷信「全身是手手非手」。你就不會認真地在簡單的招法上下功夫。師父在弟子面前也解說得頭頭是道。你以為自己確是如此了得。你信心滿滿的跟人家過招。結果你確是全身是手...是人家打上你身的手!

練功夫需從實拳實腿練起,萬不能從文字去推想。文字會誤導。來歷不明的文字更不要看。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3 05:04: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2-11-3 07:12 編輯

十九世紀楊班侯的功夫有「出手見紅」之稱。
廿世紀1954年的吳陳之戰,吳公儀在第一回合開始不久,就把對手打得鼻血長流。
1957年鄭天熊在台灣的國術賽事中,也在第一回合就把對手打出鼻血。
我這閒人也見過自己的師兄弟「出手見紅」的實戰。

從以上觀之,「出手見紅」無疑是太極拳威力之一。絕不是現今流行的口水仙家拳

我知、我知,我一個閒人很難喚醒廣大太極的幻夢。但唔出聲總係唔舒服!

.....................................

Zoce 發表於 2012-11-3 18:13:3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Zoce 於 2012-11-3 18:13 編輯

收學費時,一定要出手見紅的。出手見金,重好。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4 03:33:20 | 顯示全部樓層
Zoce 發表於 2012-11-3 18:13
收學費時,一定要出手見紅的。出手見金,重好。

功夫見紅,學費當然也要見紅啦!
但見紅功夫是遠不及口水功夫的魅力的。口水功夫才可見金!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4 05:37: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2-11-4 05:39 編輯

演示 & 競技

記得最近寫過「演示與競技」一文。文中舉出同是黃性賢一人的演示與競技。用以証明兩者的區別。

以下再舉出兩位太極大師的較技為例。

網上可以看各種不同意見,各有所偏。我是從兩個主要觀點來說話。

首先要說的,這是較技,不是演示。所以在這段影片中看不到神妙的技巧(例如輕巧發人丈外)。正如吳陳之戰中看不到妙技。因為這兩者都不是表演。你有功夫,我也有功夫。「引進落空」、「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等技無法施展。

第二點是:我看到的都是硬打硬頂的功夫。陳師三度被攻入中門,是無可避免的。因為雙方矩離太近,而他不守中門。陳溝拳自稱太極正宗,卻用上了少林的硬抗功夫。廖師的雙掌硬闖硬攻沒什麼技巧可言。他不斷的向右移步(陳師的左面)是想要正面的發動攻擊。你這移步何用?人家稍為轉身便解決問題了。廖師不斷的向右移步,睇到我好煩啊!

總結來說,這一場較勁是「一個硬推,一個硬抗」。

再次一提。「引進落空」、「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等等的技巧,不是在任何情勢下都用得著的。所以在實戰中你看不到輕巧妙技。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5 10:11: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2-11-5 10:12 編輯

太極與外家何異?
(回歸「接手」)

若問:輕巧功夫在實戰中難以施展,太極拳不也跟外家沒有分別了?

有分別的。主要分別在於「接手」。外家拳的接手是擋格。太極拳的接手法是「沾黏連隨」的「複接法」。這「沾黏連隨」是四合一的迅速動作。不留意便看不出來。這接法是在對手力度將盡而未盡之際所運用。如此一接便可控制對方的橋手,甚至可乘機拔根。(這控拔法也鮮有機會用得上)。

網上可看到很多「太極拳家」的接手(包括自認太極發源地的大師)都是單法的擋接或抓接。單法的擋接不能控制來手,也多給對手變招的機勢。抓接更是難度高,是不智的。抓接更需運用「沾黏連隨」的技巧。

除了「接手」,另一分別是「鬆拳」。「鬆拳」不是拳頭鬆。拳頭要緊而臂關節要鬆。太極拳有「鬆拳」的訓練的。現在可能只有吳家才有這訓練了。但大家可以自行揣摩。參考以下的「搬欄捶」(0:47-0:49 ; 1:35-1:36 ;2:22-2:23, etc.)

不過,發拳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變是最佳戰略!

..........................................


花留香 發表於 2012-11-5 14: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3 05:04
十九世紀楊班侯的功夫有「出手見紅」之稱。廿世紀1954年的吳陳之戰,吳公儀在第一回合開始不久,就把對手打 ...

就吳大師在吳陳擂臺較技的表現,很難見到中肯而又正面的評論。記起太極閒人兄曾說過:「審敵,是要洞悉敵方的意圖;要知他如何攻我。」和「攻者一攻,我立即迎上。」又謂:「接招時用開掌。接拳是以掌背腕節間之處去接。等等。
我只覺得吳大師不愧是一代宗師。始初在擂臺上,他審敵等機會。在對方將攻未攻到的時候,即主動以腕背出迎,翻手採履。另一手同時朝上轟出,對手的鼻孔立即見紅。如果是生死之搏,豈會只是這樣輕創對手。豈會還有繼後的打鬥呢。唯有蠢人才會手下留情。自己一出手,對方不死,亦要重傷,才是搏鬥的目的。
還是一句:擂臺上較技,局限於諸多的規則,這不是實戰。這個頂多只是半搏擊。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6 11:54: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2-11-6 12:57 編輯

回復 花留香 的帖子

花小姐確是學武料子。把在下說過審敵攻敵之法來解說吳先生的戰術。值得誇獎!
還有,看到「搬攔捶」的發拳嗎?

這場比武雖然有規則,但沒有護具(如:護頭、護胸、手套),可以自由使用雙手。也可用腳,只是不能踼高於膝而已。在這樣的條件下比武,實在與街頭打架差不了多少。一般街頭打架也不是要取對方性命的。

吳先生功底厚、拳重。只在年紀上遜於對方。雙方都沒有擂台經驗。但依該兩回合來看,吳先生無疑可以擊敗對手。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7 11:49: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2-11-7 11:58 編輯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5 10:11
太極與外家何異?(回歸「接手」)

若問:輕巧功夫在實戰中難以施展,太極拳不也跟外家沒有分別了?
.....
這「沾黏連隨」是四合一的迅速動作。不留意便看不出來。這接法是在對手力度將盡而未盡之際所運用。如此一接便可控制對方的橋手,甚至可乘機拔根。(這控拔法也鮮有機會用得上)。

若能順著來勢抓拿一拉(履),便很容易把對手拔根失衡。另一手同時攻出。對手便因失衡而不能防也不能攻。這情勢下只有中招。吳陳之戰中,吳先生使用了類似的手法。但不是順勢使力,所以效果差了點。縱是如此,那一招仍值得鼓掌的。是這樣的:

在吳陳之戰第二回合開始未及十秒時,吳先生得機會左手抓拉(履)對方前衛手,同時右拳朝對方面部攻出。對方面部中拳。但對方被拉前衝時仍有能力揮出左拳。卻因失衡而失了準繩。

..............................................


Zoce 發表於 2012-11-7 12:25:01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11-7 11:49
若能順著來勢抓拿一拉(履),便很容易把對手拔根失衡。另一手同時攻出。對手便因失衡而不能防也不能攻。 ...

所以推手就不只運手,而要搞破壞。乖乖的跟著走,舉步為艱,給人先機。
捨己從人難,後知後覺,以為慢可勝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5-1-1 07:30 , Processed in 0.04758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