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海大富

試探《內功四經》

[複製鏈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4 07:37:50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4 07:3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提骸以正項,貼背以轉手,鬆肩以出勁
提骸者,後腦骨虛靈上頂,骸自提也。貼背者,兩背骨用力貼住,覺其勁自臍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轉,至手骨而回也。鬆肩者,出勁之時,將肩井穴之勁,軟意鬆開,自無阻礙矣。
來源:網路
===========
經過上一步的訓練,我們的攻擊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殺傷力,但這只是初步功夫,所發之力缺乏變化,發力前還需要預留空間加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進一步修練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體的總重心所在,人的整體勁力皆由骶骨發出,這一階段的練習,主要是為了鍛煉我們在千變萬化的運動中(尤其是瞬息萬變的格鬥中)始終能把握自己的總重心,並體會出內力由中心向梢節傳導的感覺。所有運動都由總重心帶動,一切運動都是由中心發動的正確的動力定型,一旦經過泛化,分化和自動化的訓練階段並形成本能反應後,我們就真正掌握了運用總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練功力的關鍵所在,再通過樁功的訓練使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不再產生內耗,舊稱之為“勁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體修練成一個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體內自由運轉。發力時以丹田(骶骨)為中心(力量的源泉),脊椎為傳動軸,左右兩背(肩胛骨)上下相錯(其功力來源於“周身整體拉抻量〈即周身關節的伸縮量〉”帶動雙臂自由揮舞勢如浪翻,即太極拳經云:"牽動往來氣貼背",此時在格鬥中才能真正不受任何拘泥,任我揮灑!
摘自:練習內家拳勁力的一些知識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4 07:38:4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原文
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立或坐,吸氣於喉,以意送下,漸至底收。
解:
收者,穀道輕提,防氣之泄也。提者,耳後高骨玉樓穴也。正頭起項,使氣往來無阻礙也。不拘坐立,氣至喉者,以肺攝心透前胸也。氣雖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為妙也。底者,湧泉穴也。
====================
玉樓  
  內煉名詞。指肩項骨。《蘇軾詩》曰:「凍合玉樓寒起栗,光搖銀海眩生花。」,注曰:「道經以肩項骨為玉樓,眼為銀海。」,《性命圭旨•反照圖》示意玉樓與風府穴在同一部位。又指十二重樓,即氣管。 
來源:道教
............

風府穴,後背正中一條線,往上,在開始長頭髮的地方,也就是頭髮的邊緣,用大拇指中間的關節在這個邊緣向上比劃一橫指就是1寸(大拇指中間關節就是1寸)。
【釋名】風,指風邪;府,集聚處。穴當風邪易侵之處,《素問•風論》:“風氣循府而上,則為腦風。”位居脊椎第一節之上,所以又稱“上椎”。.....
【名解】1)風府。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
摘自:互動百科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4 07:39:0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標題:逼臀以堅膝,按肩以練步
作者:曹志清
“逼臀以堅膝,按肩以練步”,是《拳道集錄•內功四經》中的兩句話。一句話道出了天機,讓後人學習時有了目標和方向。
逼臀以堅膝,重在一個“逼”字。所謂“逼”,既不是一般的收臀,也不是下垂,更不是放鬆。而是要真正體現“逼”的含意。然而,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逼臀”以堅膝,還得學者去請教師父和慢慢地體驗才行。
“按肩以練步”,有人說肩胛骨與腳是一上一下,距離很遠,怎麼能說“按肩以練步呢”?可能是前人搞錯了!可以肯定,沒錯,非常正確。只是有些人還沒有和是到這方面的傳授,所以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朋友們不要懷疑,這句話很重要,能夠參透其中的真義,那還真需要時間和傳授,才能明白。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4 07:39:2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標題:氣降俞口
作者:曹志清
“氣降俞口”是《拳道集錄•內功四經》中非常經典的一句話,但對它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什麼是“俞口”?卻有的朋友還不瞭解,因此,把這個“俞口”說成了是背部的肺俞或胃俞,這就不對了。因為氣降時是要經任脈而降的,所以它是不能再向背後的肺俞或胃俞而行走的。
俞口的“俞”的讀音,在這裡不能把“俞”讀作“輸”,而是應把俞讀作(魚);而肺俞、胃俞,則不能讀作(魚),而是應該讀作(輸)。
雖然都是同一個字,但它的讀音卻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運用它的時候,是不能把二者混淆起來的。肺俞,是在人的背後;而俞口,則是在口角的兩側。所以,我們在打坐練氣時,或者在三體勢中,為了使氣能夠深沉于下丹田,就需要把俞口收回來,以助氣的下降。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5 21:08:1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原文】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靜生光芒,動則飛騰。
此段引于山西宋家所藏的《內功四經》,據說原藏于瀋陽故宮的工部庫,“清始之初,總憲王公得之于水底石函中,上卷名劍丹;下卷名內功。百年之後•南溪子悟透,方知是寶,傳與知己。”以上文字見於宋世榮先生的手跡。我於一九九一年參與全國二十五家省級電視臺聯合拍攝的大型電視系列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僅在瀋陽故官就實地拍攝了一個多月。於是我特意就《內功四經》是否可能是金都流失的文物一事,請教了有關專家。當時的鐵院長說:不太可能,辛亥革命的時候,瀋陽和東北基本沒有發生動亂,流失出來的文物很少,頂多也就是清室成員和瀋陽故官的守護者順走了一些值錢的玉器和字畫,怎麼可能為了帶出那麼一本沒有文物價值的書而甘冒風險呢?如果這真是一部清以前的孤本,又是“總憲王公得之于水底石函中”,也絕不可能放著北京故宮不藏,而另存於關外。這應該又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謎, 慢慢地破解吧!這是一種獨特的武學文化現象。
《內功四經》的武學價值是不容否定的,我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讀到這部經典,當時就感覺的它對中國內家拳學的影響非比尋常。單就這八句經文而論,著者的內丹修為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龜尾”即指尾閭,尾閭為內丹周天的三關之首。尾閭骨內有九孔,是斂炁入骨之處,斂炁之前先有升氣。此氣有兩種,性質有很大的差異,學者不可不察:一是經過有為修煉的後天呼吸和臟腑及經絡的混元之氣;一是進入虛空後的先天真炁。前者可用於技擊和健身,後者才是內丹修煉和超越的根本。
“丹田煉神”的真意就是:凝神入氣穴。將真炁沉於氣海穴,將神光聚於雙眉之間的天心穴,即所謂“氣下於海光聚天心”,這是修煉內功的竅要。
“天地交泰”既“地天泰”卦也,卦像是“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三家相見之後,才能“交接如神”,如欲“三家相見”則須做到:松、靜、空。丹道南宗修煉至“煉氣化神”的境界,靜坐時,會有光環沿任督二脈形成一個封閉的圈,此即“靜生光芒”也。“動則飛騰”是指修煉到了改形換質的階段,心身合一,身體可隨心意運轉自如,內家輕功亦由此而產生。
武學各門派均可以《內功四經》作為修煉之借鑒,但《內功四經》不能替代其它武學流派獨具自身特點的內功體系。近期有孤陋寡聞者把《內功四經》當做太極門秘不外傳的內功竅要,在媒體上炫耀,貽笑于武學方家!武、楊、吳太極門都有非常完整的內功修煉體系,像“無極歌”和“太極歌”足以奠定太極拳的自然大道體系,何必再畫蛇添足?竊以為《內功四經》中的“內功經”和“納卦經”僅適用於形意拳和少林拳的修煉,不可作為太極拳、八卦掌的內功法則。
摘自:挑燈看劍系列《心意拳譜》精解——張方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5 21:08:4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根據百度百科的觀點,“內勁”是武術勁法術語,指經過武術鍛煉獲得的一種能隨意轉換方向、變化大小的力。因其運轉隱於內而不顯於外,故名“內勁”。這種勁具有聚全身氣力於一點的威力,亦稱“整勁”。內勁鍛煉注重以意識引導動作,以呼吸配合力的蓄髮,從而提高神經中樞系統駕馭肌肉張弛的機能和以氣催力的能力。金庸認為內勁是一種由呼吸吐納產生的內部的力量,依靠真氣在體內運行,而產生可以作用於外部的力量!
  內勁首先表現為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內功經》主要講了五個要點,經絡、格式、氣竅、勁訣、調氣之方。而太極拳則多講身法,在高級階段再講神意氣力。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內功經》所言之格式與太極所講的身法十分相似,勁訣與太極的一句拳諺:“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相似,而《內功經》中經絡、氣竅、調氣之方在太極中也講,但太極更策略,更直接。而講到氣的部分,太極拳也講神意氣,但實際的內容遠較此簡單。
  最容易令人產生疑惑的是《內功經》中的第五點,調氣之法: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經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但吸氣時須默想真氣,自湧泉穴升至會陰,分向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由前胸升於腦後,漸升入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須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氣足,自能複從尾閭長強近於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純乎天地迴圈之理也。”
  我至今不理解這樣地練習能不能練出太極拳所言之剛柔並濟之內勁來。雖然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講,某某人練氣功,如何如何,但我一直沒有看到有力的證明,只感覺是一個玄乎乎的東西。
  根據我現在的理解,這些話講得都不錯。問題在於,如何理解?如何讓練習太極拳的人理解?如何才能夠功夫上身?
  我覺得,把這些話轉換為通俗的話說來表達,就容易理解了。內勁就是人體在運動時產生的高度協調的力,或者說是人體各部分高度協調所產生的力。
  之所以有這樣理解,一是由於我們畢竟是現代知識份子,有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與理念,可以從生物學、力學、心理學等多個角度來理解太極拳和內勁,而不僅僅是被陰陽、圓圈等簡單的術語弄到雲裡霧裡。
  經過長時間的比較、研究,我對內勁的是這樣理解的:它是人體在運動時所發出的一種高度協調的力,因而較普通的動作所發出的力要大得多。
  我們可以逐層來分析。
  第一層次:身體的協調。《內勁經》講格式,太極講身法。太極的講法更簡單一些:提頂吊襠、含胸拔背、坐腕堅指、松肩沉肘。服從這樣的規矩,就把一個平時身法散亂的人體“固定”起來了。
  第二層次:運動時的協調:人在運動時保持身法整體,不要散亂。
  第三層次:呼吸之氣與身體運動時的協調:呼吸會影響到身體運動的方向,通過練習使這種呼吸的運動與整個身體的運動相協調。
  第四層次:神意氣力的協調。意氣君來骨肉臣,神意氣引領形體的運動。但這幾個方面還是有區別的。首先是有意,比如對方來攻擊,首先是自己的眼睛看到,大腦作出反映,想到如何應對,這是意為先。其次是神與氣的同時協調運動。神,表現為氣勢、生氣。氣,呼吸之氣。氣的運動帶動協調的身體的運動,產生人體肢體運動的軌跡、形狀。這四個層次,均可以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解釋,而不僅僅是過去在科學技術不發過情況下的懵懵懂懂,有時言簡意賅,有時又重複囉嗦的表述。
  我將這些過程小結為幾句話:以意領氣,以意貫神,以氣催形,以形生力。
摘自:《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理解內勁》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5 21: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橫勁豎勁,辨之分明,橫以濟豎,豎以橫用。
以一身而言,自井頂至於足底豎勁也,自背骨至於手頭橫勁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於兩肩雲門穴豎勁也,自六腑轉於鬥骨橫勁也;以一腿而言,自內胯至於足底豎勁也,自膝至臀橫勁也。總而言之,橫中有豎,豎中有橫,遇敵之時,橫以克豎,豎以克橫也。
來源:網路
雲門是手太陰肺經穴名。出自《素問·水熱穴論》。
雲指雲霧,門指門戶。雲出天氣,天氣通於肺。上焦如霧,雲遇冷下降,遇熱升騰而散走。本穴為手太陰肺經脈氣所發,位於胸膺部,內應上焦肺氣,為肺氣出入之門戶,所以名為雲門。
定位及取穴法:
距胸骨中線旁開六寸,當鎖骨外端內下方,凹陷中取穴。用手叉腰時,當鎖骨端內下方,出現三角形的凹陷底部中取穴。
摘自:維基百科
影片 .....【認識中醫穴道-穴位介紹】雲門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DCN770kPHM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5 21:09:4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胯根撐開,兩膝有微向裏扣的意思,襠自然能圓 (即使兩膝微向外叉開,而兩大股外往裏合,胯根撐開,同樣能起到 “圓襠”的作用)。
摘自: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5 21: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在談骨肉放鬆和間架定型之前,讓我們先認識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韌帶,其質地堅韌,柔軟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帶狀或片狀,是連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種堅韌組織,筋腱不但質地堅韌,而且又富於彈性。因此人體四肢能夠伸縮,五指能夠開合,兩足能夠履行,兩腿能夠跳躍。大成拳中爆發出來的彈抖勁,除了氣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運經》中講:“伸筋以拔力”,“鬆筋者渙也,悍筋者萃也。鬆渙者軟之極也,悍萃者剛之極也,鬆如繩之繫,悍如冰之清”。《黃帝內經•靈樞》中所言“筋為剛”,都講了筋的作用,說明了人的力量來源於筋和腱。所以說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縮轉動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發生處(當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長彈性,仍是氣血所營養的結果)。
  骨骼和關節在人體起著支撐的作用。《黃帝內經•靈樞》“骨為幹”。這就是說,“幹”有支撐的作用。所以我們把它稱為骨架,在人體起著“支”和“撐”的作用。骨骼與關節的粗細及強壯程度,直接關係到勁力發揮時支撐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壯的人,支撐的力量就大,勁力也就充分;反過來講,骨骼和關節細小的人,支撐的力量就小,所發揮的勁力就弱。
  由於人們後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習慣,用力時肌肉容易緊張,阻礙了筋骨勁力的傳遞,更妨礙了筋骨的有效鍛煉。肢體的放鬆是大成拳鍛煉筋骨的一個先決條件。這個放鬆不是絕對的“鬆”,它要求“鬆而不懈”,在意緊的情況下松,即所謂的“意緊形鬆”,“肌鬆力繃”。我們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膚之內,分肉之間,它起著連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體的筋腱上包裹著許多的肌肉纖維,這些肌肉纖維呈現無序狀態,粘在人體的筋腱上面,當我們用力時,肌肉纖維開始無規則拉扯,分化了我們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傳遞,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樁功中的肢體放鬆,主要是讓部分肌肉纖維有序化,幫助筋腱傳遞筋骨的力量,讓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纖維剝離筋腱,防止其阻礙筋骨力量的傳遞,再通過緊梢節的鍛煉,很快就能將周身大筋挑撐起來(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話說:“指為筋梢”。指又稱之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稱指(趾)為筋梢。在肢體放鬆,手指足趾稍緊的情況下,通過長時間的樁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撐起來,就好像一張弓,弓的兩頭用弓弦一拉緊,弓身自然繃了起來。
摘自:大成拳筋骨的鍛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59 , Processed in 0.018327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