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148|回復: 3

得其寰中不支離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18:5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ear Mr. Leen Hoo Choung: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recent response which I greatly treasure. I continue try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Taichi Forum with no success.
最近,閣下提出能鬆能緊之論後,一位網友覺得此論是自相矛盾。又謂應是化發合一。在下學識淺薄,未明矛盾何在。
窃以為:鬆與緊乃 complimentary, 有如太極的陰與陽。緊,近似滿弓的靱,而遠離硬板的僵。我的體會:化與發是兩個步驟,可以順序的化發合一。例如:與對手互動而接來勁之際,必定首先順應機勢又適量地去化來勁,然後才發才打對方。﹝友人言及不接勁下的例外:人微動,已先動。但我掌握不到此種手法。﹞
通常是順序的先化後發,罕見先發而後化同一個人。在特別情况下,可能祇去化而不發不打,尤其對手為老弱者如我;在化發合一之下,就算發我時用勁極其輕微,我肯定是受不了。
其次,我有一個疑問,誠心希望閣下指點迷津。多年前我翻閱一本太極拳著作,內中有「得其寰中不支離」之句。何謂不支?何謂不離?可惜作者沒有進一步說明。
祇怪自已是個老牌香港番書仔,國學修為甚膚淺。幾十年來,蝸居北美洲僻地,難求良師,復缺乏參考文獻。故特敬請高明不吝解惑。
Please accept my apology for bothering you again. With Many Thanks

我對「得其寰中不支離」的淺見如下:
「支離」指的是破碎的意思。
「得其寰中」指的是掌握道太極的「圓意」。
也就是說,如能掌握道太極的「圓意」,我們的行動就不會支離破碎,也就是不會「不整」。

至於太極的「鬆」與「緊」是早就有人提出來。
陳微明先生說「緊」是從「鬆」來。
我覺得你認為兩者是complimentary是對的。

化與發可分開來為兩個步驟,也可是一體。
譬如,人家打我左面,我左閃,同時出右拳。這時打和化即為一體。
可參見原版鄭子黑皮書第31頁最上圖。

陸老所言「給左不給右」即是說這類技法。
套一句金庸的話, 太極是「神行百變」的功夫,不宜太過句泥。

說得不對,尚請高手指點。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18:58:55 | 顯示全部樓層
進:直接接近對方的運動。

退:直線退出對方的運動,

顧:弧形離開對方;因防退出時受對方攻擊,故有「顧」之觀念。

盼:弧形接近對方;為防入敵陷阱,欲深入敵方時先「盼」。「顧」與「盼」皆具敵情觀念。

定:力量消長及運動進離之間。自「消」變「長」與自「進」至「離」之點即是定點。而其中之轉折點乃最脆弱者,所謂「得其環中不支離」,故於轉折處能長握做小之落空,即為定力之展現。而所謂「引進落空合即發」,即攻敵定力最弱處以致勝;推手即秉持如此觀念,以修煉能知覺對方定力落空點之能力。

http://203.64.26.1/~cktjc/su/05quan1.htm

鄧時海的學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19:00:01 | 顯示全部樓層
記得有一次老師跟我說:你拿個筐去磚瓦鋪買二斤疙瘩炭去。我以為老師有用處。就到磚瓦鋪買了—斤,多買了—斤,交給老師。老師說:我在跟你說笑話,叫你把炭燒紅了,好烤一烤你的筋。經過苦練,不動步的推手才算練成了,後來練動步的推手。不動步的推手是正的,叫掤捋擠按四個正方;動步的推手是斜的,叫採例肘靠四個斜角。當然不是絕對的,正與斜是相對的。老師教你時,他站在中央,身子一轉用手—採,你在外圈要隨著緊跑,跑了多少步,剛追到頭,他一轉身又去了,你 又緊跑再去追,所以練得滿頭大汗。後來我研究易經才知道,這就是「 得其圜中不支離」,意思是圍繞著一個圓心去跑外圈時,不支也不要離。聽著也很容易。但這勁頭很難掌握好的。總之這僅是素材,也就是才練了個大概,然後才開始練功。
..............................

吳圖南回憶練習太極拳的經歷

[摘自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

[前略]…李大夫檢查出我患有:先天性肝炎、肺結核及癲癇。他說:
很難治好,因為是先天胎毒裏帶的,得慢慢調理他。經過相當時間的調理,後來我的病漸漸好轉。李大夫就向家長建議說:最好叫這孩子練練功。那時清朝北京地方上有各種功房。此如學寫字、繪畫
的叫書畫房。練弓刀石的叫弓刀石房。練拳的叫拳房 。

於是我在九歲那年由家長帶我到練拳的功房去。教拳的老先生是吳全佑先生。由他的兒子吳愛紳號鑒泉教我。我一方面由李大夫治病,一方面練拳。練什麼呢,就練太極拳。我跟吳鑒泉先生學了八年
,後來由吳鑒泉先生介紹又跟楊少侯先生學了四年。前後共學了十二年。 練功苦難挨,那時候練拳練的很苦,曾經想自殺。

傳統的太極拳有一種形式的練法叫定式。比如攬雀尾分六個動作,按每個動作去練定式。定著不動要定多少時間呢,定六個呼吸,然後再換勢。攬雀尾要用三十六個呼吸,差不多兩分鐘才能定完。正
常人每分鐘十八個呼吸,以此類推,全套拳有二百六十八個動作,你看要定多長時間!所以那時定的我筋疲力盡,汗流浹背。冬天天氣嚴寒,練完拳穿的鞋像淌過水一樣,一脫掉可以倒出汗水。可是
這定式練下來,把肝炎、肺結核、癲癇全練沒啦,身體逐漸強壯起來。也不會一下就昏死過去了。

我的兩條腿因為抽搐,左腿比右腿短二寸,後來練拳要練拉筋,結果也拉好了。提起拉筋好厲害,找一棵樹,叫我背靠著樹,我的兩隻手向後反抱著樹,身體扳直,老師在前邊用腳把我的底腿勾住,
樹上釘一滑車,有一皮兜兜住我一條腿的腳後跟,往上拉,把腳趾拉到腦門,再把拉繩拴住,定住不動。這樣還好些,住後拉筋要把腳心拉貼在後腦勺上,這個罪真夠受的。那時我做夢都害怕…。

諸如此類,什為撼腰、踢腿、鐵板橋……等等 ,先折騰夠了才開始練拳。過去練拳不是像現在這樣!一開始就去摸魚。要把上面說的功夫練出來,那人人練都能成,就看你練不練,如真練就能成功。
那時像我這為個病孩子,一折騰實在是受不了。我曾經想跳井自殺。有時老師看見我怕苦,責備我說:「又想病好又怕吃苦,沒出息!」
後來我想一個人為什為被人說沒出息呢。我是蒙族人,我的祖先在元朝時曾經打到日爾曼。我怎麼變成沒出息的,—定要有出息!學各樣推手,練三步功夫,就這樣我把定式練拳練完了,再練打手。

打手就是推手,那時叫打手,後來傳到上海以後才改叫推手。練打手先練單手推,兩人誰也推不倒誰之後再練雙手推。由平推、立推、斜推,好像個女字形,把這些路子推純熟以後,兩個人身體逐漸向下矮,邊往 下矮邊推,一直到身體擦著地而去推。 如用手一捋對方,自己的身體向後擦著地撤回去,等向前出去時,身體擦著地出去,如同蛇一般左右迴旋。各位聽起來容易,可練起來就難了。

記得有一次老師跟我說:你拿個筐去磚瓦鋪買二斤疙瘩炭去。我以為老師有用處。就到磚瓦鋪買了—斤,多買了—斤,交給老師。老師說:我在跟你說笑話,叫你把炭燒紅了,好烤一烤你的筋。經過苦練,不動步的推手才算練成了,後來練動步的推手。不動步的推手是正的,叫掤捋擠按四個正方;動步的推手是斜的,叫採例肘靠四個斜角。當然不是絕對的,正與斜是相對的。老師教你時,他站在中央,身子一轉用手—採,你在外圈要隨著緊跑,跑了多少步,剛追到頭,他一轉身又去了,你
又緊跑再去追,所以練得滿頭大汗。後來我研究易經才知道,這就是「 得其圜中不支離」,意思是圍繞著一個圓心去跑外圈時,不支也不要離。聽著也很容易。但這勁頭很難掌握好的。總之這僅是素材,也就是才練了個大概,然後才開始練功。

練功自先要練鬆功,這鬆功可難了,要由腳趾、腳腕、膝蓋、腰、兩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頸的七個頸椎除了頭顱之外全要鬆開。 這麼一練差不多把人給拆散了。然後再練太極拳的三步功夫:

第一步功夫叫著功,太極拳畢竟是個拳種,這為—來作什麼使?那為一去作什麼用?如攬雀尾是幹什麼的?單鞭為什為要那樣一轉?一著一式,二
百六十多個動作都弄熟了,都會使了,但還不算成,因為你只知道死譜,不知道變化,故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變化。

第二步功夫叫勁功,為什為叫勁功不叫力功呢,因為它不尚拙力,都是柔 柔軔韌的,但這裏邊東西很多,等把勁功練完了,往下練更難了。

第三步功夫叫氣功,我說的氣功不是外邊練的氣功,我說的是太極拳裏邊 的氣功,它的練法可分兩部份:一部份是運氣,運氣是把氣運到周身,想
叫它到哪裏它就到哪裹。周身內外由五臟六腑到四肢百骸,無一處不能運氣,身體也無一處不能打人的。你如不信可以試試,我用手指指你的手
心,你會感覺有氣的。你也可以隨便往哪裏按我。我那裏就能打你。

另—部分是使氣,既然能做到運氣了如何能使氣出於你的身體之外,而又能達到對方的身體上去,然後要使你的氣跟對方的氣溝通,兩個人變成一
個,這個時候就可以運用自如了。你想叫他跪下他就跪下,你想叫他躺下他就躺下,他這個人就受你控制了。

這個功夫很不好練,我前後練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時間很長了。我再愚魯也不至於糊塗,為什為這麼練上沒完沒了呢,因為其中有它的興趣和滋味。就如同吃橄欖一樣,初食很澀,愈吃愈清香可口。這時我練出甜頭來了。身體也強壯起來了。

楊少侯教拳,連摔兼帶打,我是吳鑒泉先生的第一個徒弟,後來他又介紹我跟楊少侯先生學拳,這位老師很厲害,連摔帶打,跟他學拳,他—伸手
我就來一個後仰,又一下把我撞到牆上去。我們家那時候住的房很大,練功的大廳當中有六扇風門,晚上關門要上木拴,門的兩邊各有一個鐵套環
釘在柱子上,上拴時把木拴橫插進去。我印象最深的—幕是,老師一撒手,我的腰正撞到門柱的鐵套環上,疼痛難忍。老師說:「怎麼啦?沒志氣!」我連忙說:「有志氣,有志氣。」可是再來的時候,我要躲著點那柱子上的鐵套環了。那時我家裏的桌子椅子是紅木的,椅子背被打掉了成了個凳子,原來是凳子的面板都給砸了,變成了個火爐架子。

後來每逢老師來家裏教拳,我祖父叫人先將家具擺設挪開,預備著摔打。練功時老師怕我偷懶,由廚房搬來四張油桌,油案桌腿較高,是廚師專為
站在那裏切菜用的。把這四張油桌拼起來, 叫我鑽到桌子底下去練,如同練太極拳著功裏有個矮式叫七寸靠,就是用自己的肩膀去靠對方小腿上的七寸之處。

現在老一輩的都知道那時候我受的許多罪。總之我認為要把太極拳練好,除了要有真傳之外,你必須要有萬夫不擋的勇氣,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
否則必然是功敗垂成。我和楊少侯先生學完四年,他說:「你差不多了,我要走了。」那時候的老師有良好的風骨,雖然他依靠教徒弟吃飯,但當
他教完之後,就告訴你教完了,他就走了,你再請他也不來了。只是到過年過節時大家再聚會。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3 20: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23 20:23 編輯

標題:得其寰中不支離

從小就排斥誇張的肢體動作(包括體操舞蹈)的我,在接觸太極拳之後,才驚覺到肢體運作的線條竟然可以如此之美.那是一種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的美.

太極拳講究鬆,但鬆到極致是否就如太極拳前輩所說的打起來像是懸絲傀儡?關乎此,我不表贊同.既然是傀儡就無法自主,那又如何達到 "得其寰中不支離" 的境界.

從摟膝抝步的連式動作中,最容易領悟到太極拳所講究的 "得其寰中不支離" 是怎麼回事.摟膝抝步在回身捛合時,兩腳跟有如門樞般不動.樞不隨環轉,故能游乎環中不支離;正如莊子在齊物論中所謂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處在環中是順應無窮事象的最佳空間.如果不處環中,改處環上,難免有偏倚之虞.進一步來說,不落環上,就不會有支離以及失去重心的顧慮.因為環一旦轉動循環,處於環中和環上自有不同的際遇.人生不正是如此嗎?

http://tw.myblog.yahoo.com/arrowof-time/article?mid=-2&next=3&l=a&fid=7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7:58 , Processed in 0.01944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