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6229|回復: 20

擊人要訣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3 10:35: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節錄自雲龍叢刊出版,王廣西著的功夫一書

        「凝神斂氣,以意擊人」,是對習武者的高層次的技術要求和心理要求,其關鍵在於一個「意」字。這裏所說的「意」,是指「意念」。中國武術講究內外兼修,形神合一,在對敵時則要求「意到拳到」,特別強調意念在技擊中的主導作用。行家們常說:「內練一口氣,外練一張皮。」這「一口氣」就是「真氣」。中國武術非常重視內功訓練,而內功,說穿了,就是以意念導引真氣運行的功夫。

        通過常年不斷的內功訓練,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出人體內部的潛在能量,在瞬間爆發出超乎尋常的勁力,而且還可以使中樞神經的反應能力變得異常敏銳。所有這些,都歸功於意念的作用。在練習內功時,必須通過意念的導引,使真氣周身流貫,而後蓄存於丹田。武術家在同人交手時,是通過意念來引動內力擊中對方,在擊中對方身體的剎那間,爆發出一股穿透力,損傷對方的內臟。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水平的武功較量已經超出了一般的四肢攻防較量,也不僅僅是武功招式的對抗,而實際上是雙方意念與內功的較量。這就是「以意擊人」的含意。只有經過多年內功訓練的人,才能體會到這一點。

        所謂「凝神斂氣」,是指在應敵時精神要高度集中,斂氣入骨,氣沉丹田,這樣真氣才不致上浮或散亂。這時,真氣應上頂百會,下灌十趾,含胸拔背,身體猶如一張拉滿的弓,全身心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但由於丹田蓄力,所以神清意定,不驚不怯,周身圓活,不僵不滯。一旦出招,則意之所至,勁力順達,內勁瓶發,可予對手造成較大的傷害,因此,「凝神斂氣」是「以意擊人」的必要前提。作不到「凝神斂氣」,所謂「以意擊人」云云只不過是一句空話。

        武術家們都明白,「凝神斂氣」是平時的功夫,「以意擊人」是交手時剎那間的具體運用。倘若沒有多年的內功根基,根本談不上「以意擊人」,大體上還是以拙力去同對方死拼。

        「以意擊人」要求反應極為敏銳,心念甫動而拳腳已發,力發如箭,視人如草,起落無形,擊人無式,發招散便,應手而至。一句話,招無定式,隨心所欲。這樣才能左右逢源,連續催勁,起如電光,落如驚雷,擊強敵於瞬間,克群寇於彈指,若狂風之掃落葉,似怒潮之弄扁舟。然而,上文所述只是一個理想境界,在實戰中是很難達到的。在實戰中,能夠大體作到「以意擊人」就很不錯了。而不少習武者,即便練過一些內功,但一旦與人交手,還是多憑蠻力去硬拼,甚至連一般的彈抖之力也發不出來,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心慌意亂,忘了「凝神斂氣」這一說。

        如果仔細體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無論哪種拳路,其起式都是一個凝神斂氣的過程,太極、形意、八卦如此,少林、查拳、華拳、南拳也是如此。它們都要求行拳之前,精神高度集中,以舒的動作助真氣下沉,聚於丹田,以最大限度地積蓄能量,引滿待發。且不要小看了起式,它既是積蓄能量的過程,又是發力擊人的準備,而且不少起式的本身就是防衛動作,兼可擊人。北方一些拳種在起式時常有一個上步對拳的動作,即上一步,同時雙手握拳在腹前相對。此式既可當「鐵門閂」用,以防禦對方進擊腹部,又可乘勢發力,以抖擠之勁進擊敵方胸腹部,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突然性。武當派三十二勢長拳的起式是「懶紮衣」,以道士均著長衫,應敵時隨時將下擺掖下腰帶,便於行動。此式以左手作撩衣狀,左手握拳橫出,姿態瀟灑,而勁貫肩臂,暗藏殺機。關於太極拳的起式,楊澄甫先生曾說明道:

        在此時,精神內固,氣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造作,守我之靜,以待敵人之動。然人每於此姿勢容易忽略,不知無論練法、用法,俱不得脫此。--《太極拳使用法》第18頁,收入《太極拳選編》

        一旦應敵,高手們並不忙於率先出擊,而是大多先取守勢,在作好防守姿態的同時,也已完成了凝神斂氣的功夫。這個過程極為短暫,與防守姿勢的完成是同步進行的,時間只需一秒鐘,已可積蓄起相當的能量。在緊急情況下,這個過程可以縮短到零點幾秒,甚至在遭到突然襲擊的一剎那間,他就可以完成由積蓄能量(凝神斂氣)到發放能量(發勁擊人)的全部過程。這是由平時的訓練水平決定的。

        習武者常愛說「某招最有用」,有些小說和影視作品也經常渲染「某招是另一招的剋星」,這些話不能說沒有一點兒道理,但畢竟有些程式化和片面性。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武術中,不存在絕對無用的招數,也不存在絕對有用的招數。有用和無用,都是相對而言。所有的招數,在實用時都存在著速度、力量、準確性這三大要素,而這三大要秒,又由使用者的訓練水平所決定。招數能否發揮作用,又與對手的水平密切相關。即如形意拳中的「崩拳」一式,其動作僅是上半步擊一拳,看來平平無奇,簡單之極。初學之人用此式同人交手,恐怕未必有什麼用,甚至難以自保,而清末民初的郭雲深卻挾此技屢挫天下名手,人稱「半步崩拳打天下」。可見同一個招式,由水平不同的人使出來,其威力氣象便大不相同,其「有用」和「無用」也就判然有別了。但是,從武學境界上考察,固定的招式並不能體現最高層次的武學,能夠體現武學最高層次的是招無定式。

        「招無定式」實際上就是隨心所欲,幻化無方,它是「以意擊人」的外在標志。

        據說,郭雲深在以崩拳應敵時,總是把形意五形拳套路中的崩拳定式稍加變通,加上了格擋動作,融入了劈、鑽、砲、橫諸拳的勁意,攻中有防,使拳式更加完善圓整,臻於極致。高手們在應敵時,若對方倏然動手,他一定會極其敏銳地作出反應,隨心應招。他會根據彼時彼地的具體情勢,甚麼招順當就用甚麼招,而不會被胸中已有的成法所拘,更不會猶豫不決,貽誤戰機。高手們應敵,常常是意之所至,或掌或拳,或膝或肘,遠打近靠,以氣摧力,招式綿綿而上,一發而不可收拾。他們很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以我之長擊彼之短,以我之實擊彼之虛,以我之快擊彼之慢,以我之柔克彼之剛。其實,武術家在應敵時所用的招數無不是平時練就,只是在應敵時先用何招、後用何招並無定數,而且在實用時多數招式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干變通,決不是墨守成法,到應敵時還是死搬平時的架式。民國時期,王薌齋先生(西元1885年~1963年)在形意拳的基礎上取「意」而棄「形」,創造了一種沒有固定套路,只以椿功為重的拳術,稱為「意拳」,曾名「大成拳」。意拳的要訣是:

        以形為意,以意為形,形隨意轉,意自形生,力由意發,式隨意從。

        這幾句話道出了以意擊人、招無定式的真諦。意拳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武術步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為中國拳術另辟了一條蹊徑。在此之前,中國武術界的前輩們雖然早就明確提出了「以意擊人」的觀點,但各門派始終都脫不開有形的套路招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意」的自由發揮。超越「形」而純出以「意」,自王薌齋始。

        拳無定法,招無定式,練時有定式,擊人無定式,這是中國武術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拳到無形方為真」是招無定式的極致,也是武學的最高境界,這只有在練成了化勁的時候才能達到。此時,周身無不是意,周身無不是力,可隨意跌人,而不懼敵人偷襲。相傳,形意拳大師車永宏(字毅齋,西元1833年~1914年)有一次正在洗臉,一拳師想開個玩笑,稍稍向他後腰踢去,當湛湛踢上時,只見車永宏身形陡然一起,那拳師已被遠遠彈出,跌倒在地。因為車永宏已練到「意」與勁融而為一,所以意念甫動,勁已發出,勁隨意走,跌人於無形。

        習武者在平時練功時,應時時牢記「凝神斂氣,以意擊人」這八個字,不求招快,不求力蠻,但求意到勁到。久而久之,自能練成相當功力,不致有花拳繡腿之譏。

來源: http://ws-science.myweb.hinet.net/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4 09:21:0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24 09:22 編輯

..... 力度 =自身重力+肌肉收縮力度+內氣促力。在發力的時候將蹬地反彈得到力通過合理變換重心,及各個部位的傳送在你要發力的瞬間在加上肌肉的收縮力和內氣促力而達到最強的表現。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0-12-24 12: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節引前文:
相傳,形意拳大師車永宏(字毅齋,西元1833年~1914年)有一次正在洗臉,一拳師想開個玩笑,稍稍向他後腰踢去,當 湛湛踢上時,只見車永宏身形陡然一起,那拳師已被遠遠彈出,跌倒在地。因為車永宏已練到「意」與勁融而為一,所以意念甫動,勁已發出,勁隨意走,跌人於無 形。

以上的 “掌故” 聽來有似曾相識之感。立即想起“楊澄甫刷牙被偷襲”的傳聞。雖然內容與性質不同,但同是發生在早上梳洗時。感覺怪怪的。

事情發生的經過沒有詳細描述,我們只憑這樣的簡敘是不能當真的。前人的功夫被現代人想像成高深神妙,就是被這種不盡不實的傳說所誤導。教內家拳的人,尤其喜歡把前人的妙技傳聞說得有聲有色。這只會對後學者灌輸錯誤的認識。
Tree 發表於 2010-12-24 14:12:55 | 顯示全部樓層
意拳去到今天,我覺得最大的成就是真正落實了實戰的訓練,或許我們還未到世界級的對戰運動水平,不過這是一個有明確目標的發展。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0-12-25 03: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節引首篇貼文:
  以形為意,以意為形,形隨意轉,意自形生,力由意發,式隨意從。…
從某種意義上講,「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意」的自由發揮。超越「形」而純出以「意」。


以上這段引言似乎意義含糊不清、甚至有矛盾之處。

「形」可見而「意」不可見。

「形隨意轉」即是以「意」領「形」動。面對敵人時,我的意念不表露在外形上。讓他沒法探悉我的意向。

「意自形生」?我對此詞的了解是:「形態擺出後才產生意向」。我認為這與事實不符。一般的情況是,我們想要怎樣攻擊時,就會不自覺地擺出某種形態。並不是擺出某種形態後才產生意念的。所以,比較適合的講法應該是「形自意生」。

「形自意生」不可取。這會讓敵人洞悉先機。因此之故,我們要練到不露形色的「意隱於形」。好讓敵人難以捉摸。

讓「意」去領動「形」,「形」是不會阻礙「意」的自由發揮的。純「意」不能打人。打人的是「形」。「形」既然是受「意」的指揮,何來「形」阻礙「意」的情況?

超越「形」而純出以「意」”?是隔空打人嗎?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0-12-25 03:40:15 | 顯示全部樓層
引Tree言:
意拳去到今天,我覺得最大的成就是真正落實了實戰的訓練,或許我們還未到世界級的對戰運動水平,不過這是一個有明確目標的發展。


這是好現象。但願所有的國術傳承者都注重實戰的訓練。要跟世界其他的技擊手爭一日之長短的話,實戰訓練不可或缺。

縱然爭強不是學拳的目的,也應該有防身自衛的作用。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0-12-26 06:14:44 | 顯示全部樓層
節引首篇貼文:
「招無定式」實際上就是隨心所欲,幻化無方,它是「以意擊人」的外在標志。…
高手們在應敵時,若對方倏然動手,他一定會極其敏銳地作出反應,隨心應招。他會根據彼時彼地的具體情勢,甚麼招順當就用甚麼招,而不會被胸中已有的成法所拘,更不會猶豫不決,貽誤戰機。


基本上同意以上的講法。但覺得「甚麼招順當就用甚麼招」一語不很貼切。

招式是初學時必須練習的。把所有的招法熟練後,在你心中就不必有個別招式的存在。與敵周旋時,你不再心中想著什麼招什麼式(心中無招)。敵人向你進攻時,你審察到敵人攻擊時的虛實(不是他的招法),你瞬間作出反應。這反應是你平日滾瓜熟練各招後、不假思索的本能反應。這也是「避實擊虛」或是「化強擊弱」的本能反應。

「避實擊虛」或者「化強擊弱」是還擊的主要原則。所以,不必強求那是什麼招式什麼招法。也不必問:「意拳有此一招嗎?」...「太極有此一招嗎?」... 「XX拳有此一招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6 09:53:11 | 顯示全部樓層
第5個發言是難題 !
阿貴 發表於 2010-12-27 23:32:23 | 顯示全部樓層
精神上的培養非常重要,精神一緊,全身一僵,就只剩下單純的肌力了!
意拳的訓練相當科學化,對功力養成很有效,但要實際運用,個人認為還是要多打!
別去想用哪招,交給本能處理.想也不想,一開就進,這就仰賴平時的累積了!
以上只是個人想法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0-12-28 02:52:04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6 09:53
第5個發言是難題 !

海兄有什麼看法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5-4 06:19 , Processed in 0.062834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