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慶東
金庸的武俠小說,已經成為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大眾文學之一。金庸武俠中的武打,帶給我們的想像是空前的。之所以他的小說這麼有魅力,在「武」這個方面,超越了前人。
在金庸筆下,那些使著奇奇怪怪兵刃的人,多數不是一流高手。看金庸的小說,你放心,只要這種人物一出場,拿著一個很奇怪的兵刃,你就可以斷定,他肯定不是最主要的人物。上來一個老頭,長著很長的鬍子,手裡拿著一對判官筆,這個人就不是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沒有使這些兵刃的,或者這個人就是性格奇怪之人。比如說,《天龍八部》裡面,南海鱷神,這個人物一出場,手裡拿著一個鱷魚剪,一個大剪刀,他動不動就「?嚓」一下,把人家腦袋剪下來,這個人你可以斷定,他不是一流人物。
再比如說,李莫愁,手裡拿著一柄拂塵,武功很厲害,她這個拂塵,不是掃地用的,不是撣沙發上的灰用的,讓她拂一下,人就沒命了。但是她也不是最高級的武俠人物,不是一流高手。武功的境界,在金庸筆下,一個沒有出場的大俠,這個人叫獨孤求敗,在他的身上,這個層次講得極為清楚。他買了幾把寶劍,給後人講了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包含了武功的幾層境界。
第一層,他年輕的時候,使用一把非常銳利的寶劍。這把劍所向披靡,可以斬銅斷鐵。那麼,這代表一種少年氣盛的境界,年少嘛,所向披靡,見誰跟誰辯論,都把人打敗。我年輕的時候,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喜歡跟人家辯論,顯示自己有學問,以打敗別人為榮,回家很高興——然後回家多吃兩個肉餅。其實,現在想來那是很幼稚的。那是一個幼稚的階段。而超越這個階段之後,他第二個階段用的是一把輕劍,比較輕的寶劍。這時候功夫長了,能夠舉重若輕,這個時候能夠幹一番大事業。這是第二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他改用一把重劍,重劍無鋒,我們常說,能夠舉重若輕,是一個很好的境界。比這個更深,是舉輕若重,舉輕若重是更進一步。
那麼,到了最後,他用一把木劍。木頭劍,這個木頭劍是沒有刃的。木劍本身不能傷人的。但是,這個木劍其實只是一個代表,說明他已經可以達到不用兵刃了,達到無劍的程度了。也就是說,他最後武功練到大成,是不依賴於外物的。這個時候,他可以沒有兵刃。也可以說,什麼東西都是他的兵刃。
用金庸的原話講,武功練到這個程度,飛花摘葉,皆可傷人。他隨便拿一個東西就是兵刃,就練到這個程度。這其實是莊子講的「不役於物」,不為外物所奴役,外物完全被我所控制。所以你看上去他是兩手空空,其實他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而這個論述寫的絕不僅僅是打架的境界和搏鬥的境界,其實它是人生的境界。這種對人生境界的描述,中國人經常是用比喻的方式來寫的。
孔老夫子曾經就用人的年齡來講人生的境界:「吾十五志於學,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他講的最後這個境界——「從心所欲不踰矩」,就像獨孤求敗最後那個無劍的階段一樣,做起事情來隨心所欲。
金庸正是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通過武打,通過武功,探討了這個人生境界,他把這個武功哲學,提高到人生的方法論上來論述。而很多青少年也都是從金庸作品中,從練習武功中得到了人生方面的領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