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海大富

試探《內功四經》

[複製鏈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20:26:1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原文)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不知脈絡,
  勉強用之,無益有損。
  (領會)這五句經文,實為《內功經》的開頭白,就是告訴我們,凡是內功修煉者,入門的首要關鍵是得深切地瞭解人體脈絡及歸屬走向;如果說對脈絡一點都不瞭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煉內功,這樣,不但對練功沒有收益,空費時光,而且還會對人體本身有損害。
  什麼是脈絡呢?
  
  從原文的本身來看,脈絡涵蓋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說,內功是一套極為嚴密的人體機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極為細緻而完備。近代學術界均將“脈絡”二字誤以為是“經絡”,這種理解不知誤導了多少人!其實“內功”的修煉,不僅僅是修經絡,而且是從五臟六腑到精氣神,進入髓的修煉,經絡只是通達表裡的媒介,不能作為“內功”的重點對象,如果我們先將“經絡”作一詳細的瞭解之後,更可對“脈絡”一詞及後面的經文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所謂“經絡”,即是人體氣血運行、神經、資訊互為聯繫的道路。“經”象徵徑路的無所不通;“絡”像網羅似的錯綜連接。它們以臟腑為主宰,分佈于周身,通達表裡,貫徹上下,互相聯繫而成為有機的整體,並且組成各有所屬的系統。
  人體有臟腑,髒是心、心包絡、肝、脾、肺、腎;腑是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共為十二個臟腑。每個臟腑器官,各聯繫一經,共有十二經脈,統率著若干絡脈,佈滿全身。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所經過聯絡的通路,在正幹的是經,在旁支的是絡。因有經絡,所以氣血才能營養和保衛全身,貫徹上下,通達表裡,運行不息。
  古人認為“臟”能儲藏人體內一切精微物質,屬“陰”;“腑”能進行消化、傳導、排泄的活動,屬陽。十二經各隨所屬的臟腑,自然也就有“陰經”和“陽經”的分別。
  十二經雖然在各臟腑為首的系統下各有所屬,然而其行徑則是往返迴圈,周而復始的。十二經所以能夠互相銜接,完整統一,主要是依靠經脈的傳注。十二經的始終,是手三陰都從身內側的胸部起,循行臂內側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陽經。三陽經由手指的外側起,循臂外側行至頭部入足三陽經。再由頭循背部(督脈),至腿的外側,至腳趾,入足三陰經。由足趾起,循踝內側上行,至腹部,前胸(任脈),而終入手三陰,再入手三陽、足三陽、足三陰,如此迴圈,流注不息。
摘自:形意拳《內功經》圖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20:26:3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標題:從《內功四經》看“膝的要領”
最近有一些武友跟我提到他們在站樁和練拳架時出現了膝關節疼痛的問題,有的朋友甚至於出現了痛不可忍的現象。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有的朋友說是站樁時間過長造成的,有的朋友說是放鬆的不夠。
    其實,這樣的理解都不正確。如果說是站樁時間過長造成的,那老一輩的拳家為什麼都下大工夫站樁呢?難道他們就不怕把膝關節練壞了嗎?我為什麼又說“松的不夠”也不正確呢?因為,人體的下肢本身就要負擔人體的體重,尤其是膝關節,它在人體所有的關節中,是一個負荷最大,活動量也最大的關節,因此,要作到膝關節的完全放鬆,除非腳不沾地在床上躺著了。
    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夠既不傷害膝關節,又出功夫呢?答案就在被形意拳奉為圭臬的“八字二十四法”裡面,其中膝關節的正確要領就占了“八字”中的曲、頂、扣、挺四個。在《內功四經》裡面對膝關節處的要領更是有很明確的說法:在《內功經》“格式篇”中對膝的要求是“膝曲而伸”;在“勁訣篇”中提到了“逼臀以堅膝”;在《納卦經》裡面說的就更加清楚了“凡一用步,兩外虎眼極力向內,兩內虎眼極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兩蓋骨複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則湧泉之氣自能透出矣。”
    兩膝彎曲,可以使下肢力量渾厚,根深蒂固,增大底功。但是要注意的是,過曲則不及,會使勁氣憋在胯部,而不能夠到達腳底;如果過直又會造成力竭,動步時腿的蹬勁就會不足而成為單勁,因此膝部須作到曲中求直,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所以,《武術學》的宣導者李賢康老師根據《運動生物力學》明確提出,在站樁是膝關節的角度以135度為最佳狀態。
    然而,膝關節僅僅彎曲是不夠的。在站樁和動態的時候,膝關節必定是會用力的,這個時候,正確的用力習慣才是練好形意拳的關鍵。在作到了彎曲的正確角度以後,膝關節就會產生向前、向下的勁力,如果,沒有相對的勁力平衡,那麼就會造成力量完全集中在膝蓋上了,這樣時間長了由於膝關節的局部用力過多,勢必造成氣血淤積於此,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朋友練拳後膝關節反而疼痛的原因了。正確的要領,前面已經說到了,曲中還要求直,怎麼作到這個呢?實際有一個很關鍵的要領就是膝蓋骨也就是髕骨要向內、向上“吸”。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20:27:0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人體內的動脈血是鮮紅的,而靜脈血則是呈褐色的,鮮紅的血液是供給人體的營養血液,而褐色的靜脈血液則是回收以後的血液。新鮮的血液,經過心臟這個“泵”的作用之後,循着動脈輸向大腦及全身,而於全身循環之後的血液,已經被體內吸收了其中的營養,因此就會變成了褐色,當它循着靜脈血管回到右心房、右心室之後,就需要經過與氣體的交換和排泄廢物,才能再次重新變成鮮紅的血液,然後再通過左心房、左心室這個泵的作用之後,再沿動脈血管輸向全體。所以在人體中的穴位,雖然左右兩側的穴位都是對稱而又是相同的穴名,其實它的含義幷不完全一樣。比如,人迎穴,它們都位於頸部前面的左右兩側,屬於足陽明胃經,但左側的人迎穴,是新鮮血液所經過的動脈穴位,是直通大腦的穴位,因此,可以說是陽中之陽;右側的人迎穴,則屬於靜脈所經過的穴位,爲陰中之陽。所以人的身體雖然也是分爲左側爲陽,右側爲陰,但是在左側也有靜脈穴,右側也有動脈穴,因此,前輩們在傳授點穴技法時說,點穴要點打人身左側的穴位傷害性更大,因爲它分有陰陽,分有虛實,分有動靜,有陽中之陽,有陽中之陰,也有陰中之陰和陰中之陽。人體中的經絡血脈,儘管已被現代科學所證實它的存在,但是要做到真正認識它,瞭解它,恐怕還得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動脈是供應全身新鮮血液時所必須經過的主要通道,靜脈是血液回收回來以後所必須經過的主要通道。一般來說,陰脈主要位於人身的陰面,陽脈主要位於人身中的陽面(如手外側為手三陽所行走的路線,手內側為手三陰所行走的路線,腿外側爲足三陽,腿內側爲足三陰;上肢內側爲手三陰,外側爲手三陽;人體的左側爲陽,右側爲陰),這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乃是內家拳修煉內功時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必須明白的一個道理。
摘自:形意拳理論研究(修訂版)下册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20:27:2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目的是為了鬆開肩關節,練出小臂的鬆沉力: 出手時,整個手臂如同一根鐵鍊鞭。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軟,《內功經》上叫“氣調而勻,勁鬆而緊”,“鬆肩以出勁”,是說出勁之時,肩井穴用極柔之意鬆開,勁力才能暢通無阻。只有肩關節鬆開,才能保證軀幹產生的力量可以順達梢節。唯有鬆之極才能緊之至。要用腰背的勁把手臂拿起來,再順著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這種自然的慣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勁,這種力非常容易練,只要慢慢把鬆沉勁(自然的慣性力)甩出來就行了。
摘自:練習內家拳勁力的一些知識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20:27:4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那麼“四相”的內涵是什麼?又如何練成呢?它須要丹田內氣充足,並能氣貫周身。軀幹內氣血充盈,內勁在軀幹內膨脹,並脹開各大關節,有的人把它叫做內在的抻筋拔骨。傳統練法有:“開肩”“開胯”“開胸”“開背”“開肋”--------現在的武術界大都得窺一斑,而很少有人知全貌------ 老一輩的武術家雖得其要,但大都秘而不宣。記得筆者剛學藝時,曾問恩師,上盤,中盤和下盤,哪一盤是修煉的重點。恩師說,是中盤,中盤若要領錯誤,下盤永遠練不成!後來在漫長的修煉過程中,我慢慢地明白了這個道理!因為修煉中盤最關鍵的要領,是要做到“腰馬合一”,即是軀幹和下肢筋力連結,勁力貫通。而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在於“開胯”,有的門派叫“撕胯”當胯練開後,骶骨下插,人體總重心降低,下肢的力量才能真正提得上來,軀幹的力量也才能真正傳導至地下,“雞腿”的功能才能真正體現!舉步輕如狸貓,落步穩如泰山!身不受力的間架才能真正形成!這叫做“七星拱梁遞力”。
摘自:練習內家拳勁力的一些知識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20:28:1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標題:說開胯
作者:楊諾賓
開胯!

太極拳的身法要求之一

雖然對其的要求是貫穿整個拳路,但是由於其動作幅度幾乎不可見,所以很難覓其問題所在。很多朋友們認為開胯即是將胯下展開,雙膝外撇,腳的方向外成為外八字(金剛搗碓尤為明顯)另有些朋友們腳的方向雖然是未成為外八字,但是雙膝外撐以求 “類似圓襠”的感覺,實不知如此做法正好與開胯圓襠之法是相反的。乃是大大的錯誤。

如果雙腳外撇,兩膝外撐,這就是骨節不對,是做不到力起於足的。胯關節緊收,看似圓襠,實為尖襠。正確的方法應是雙膝“勁”微微內合(“勁內合”不是將膝蓋內扣成×型),腳趾抓地,此時胯根處微微外開,用手摸去有輕微的起伏感。力量由下而上慣於全身,腰脊頓時有力,微微將尾閭(就是PP)前送,送的幅度要小,萬萬不可仰身。此乃“真”開胯!練習套路時時注意,刻刻留心,久之成為自然,要做到即使不去想也已經溶於拳法中,由有心,至無心,身法即漸漸淩厲起來。

胯是很重要的一節,無此一節,力量便不可貫穿始終,“春捲大俠”(本人)以為:不得開胯之理終難窺太極拳之門徑。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田老師的錄影,或是說本枝繼承人的錄影(誰的都可以)打單鞭時右腳往內的一“扣”即為了做到開胯圓襠(當然也不排除有為了“扣腳”而“扣腳”的不明就裡者)

注:以前不知曉這一點,看後按此法走完一趟拳的可以談談感受!

    另:本文用了一個詞“微微”切記此詞重要性,不可過之,否則傷膝。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20:36:0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呵呵 今天高興 出來胡亂灌灌水   
“《內功四經》的文字一起沒有人用白話譯讀,其內功的練法也一直沒有見人用白話詳加說明。”
其實不是這樣,由於形意門內風氣比較開放,內功四經傳至宋世榮前輩手中時就已廣傳諸家,如劉維祥,李存義等支各系都有抄本。
宋老先生傳出來的手抄本中 本身就帶有注解 例如第一段:“內功嫡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氣行滾滾--------方歎無垠”
宋注:
任脈起於承漿穴,直下至陰前高骨。督脈起於尻尾,直上由脊背過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井者,肩井穴也,肩頭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頭分中即然。此周身發勁之所也。
不過很奇怪的是,很多拳家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很喜歡將經文發來發去,將文字量數倍於經文本身,而且更具有價值的宋先生本人的注解藏起來壓根不說。
我個人認為 內功四經的確很有價值,但被神話了,原文過於精簡,不要指望通過它就能找到一套有效的方法修煉出內功來
與其說是內功四經成就了宋先生 倒不如說是精通形意,功夫已經出神入化的宋世榮先生成就了內功四經 。
說白了,宋先生即便不看此書,也無損其技。
比如 事實上內功經 前還有一篇跋 其中講到 “學者用此,必先由內功入手,納卦次之,地龍收功”
而 納卦經中
第一句 經文: 頭項法乎乾,取其剛健純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
我就不信,若是一個初學者就憑這一句,能幹些什麼?就能把內功練出來啦,做夢!!!
我們可愛的宋老前輩當年看到這兒肯定一笑,想:這樣寫的經書,俺的徒子徒孫非看得吐血不可。我來做做注釋吧,大筆一揮,唰唰唰唰 於是乎,又寫下了下麵20倍于原文得注解
宋注:
凡一出手,先視虎口穴,前額用力,正手提起。後脊背用力塌下。氣來時,著力提住。由百會轉過昆侖,下明堂,灌兩目,其氣走鼻孔,泄時即便吸入丹田。兩耳下各三寸二分謂之象眼穴,用力往下截住。合周身全域,用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兩外虎眼極力向內,兩內虎眼極力向外,尾中大筋極力要直。兩膝蓋骨複極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則湧泉之氣,自能從中透出矣。
弱弱得問一下,你覺得這個叫注解麼???這個簡直就是憑藉自己數十年得形意練功經驗進行得重新創作麼!所以才會出現,“此書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開後,數百年間影響甚微,鮮為人知。” 經宋注解,又被人頂禮膜拜。
為啥? 一方面名人的廣告效應,大家很大程度上誤以為宋是由於練了此書才牛的,荒謬啊!另一方面此書在宋世容先生注解前後 已經發生質的變化了。 已經由略顯空洞變為具體實在可操作了
“與此情況相伴的是二十幾年來中國武林似未聞有哪門拳學用此《內功真傳》來指導自己的學術實踐”
有的,根據內功納卦二經,宋門自己創了一套功法叫,盤根功。 我不是練宋氏形意,我是 練的李存義一系河北形意,我們只把宋氏四經當閒書看看做為參考印證,不怎麼去深入研究它,所知有限
我們這支的形意沒有宋氏盤根功這個東東。你可以去諮詢下宋光華先生。另外 你要找內功四經的具體資料,可以去找形意拳方面的圖書,很多形意的書中都對這個做了講解的。
東拉西扯,翻出破書,敲了這麼多字 真是累死了
希望能對大家有用。
來源:網路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20:36:2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問:“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是什麼意思?它同大小周天關係怎樣?
    答: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是靜坐功練精、氣、神,疏通經絡。這是內丹術功法的三步功夫,實際上武術家講內壯也是指練精、氣、神。人的生存離不開精、氣、神。人只有精足,氣充,神旺,身體才能健康。所以古人講修身養生之道,就離不開精、氣、神之修養,孔子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大小周天是養生練氣的要訣,所以能流傳到現在,被養生者所重視,是有一定道理的。
    練精化氣是真氣過三關,通任督,培育丹田之氣,循經運行的一種功法。小周天是練精、氣、神的基本功,所以又叫百日築基。這一步功夫,據說使之重返先天精氣。也叫“歸真返璞”又名“返本還原”。
    練氣化神在小周天基礎上內氣從丹田發動,通過奇經八脈、十二經脈,流遍全身,使精和氣密切結合,達到氣化為神的目的。腎氣入腦,補益腦髓,腎腦可以互相補益。所似,丹書上說,大周天可以長壽還童,這是第二步功。
    練神還虛,是前二步功的繼續。前二步功都是意(神)在起主導作用。而練神還虛則有兩層意思,一是由於長期苦練,已形成條件反射,一坐下來真氣就能周天流轉,氣息微微,若有若無,中和之氣與天地合而為一,這就叫還虛了。
    另一層意思是在練功中出現一些覺境,輕鬆愉快,俗念全無。
來源:網路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20:36:4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閻志高先師於20世紀50年代在瀋陽授徒時,學員高雲武先生不解“裹襠護肫”的練法,便在飯莊設宴請教閻先生,不意閻先師知其企圖後卻拂袖而去。此事一直在奉天武林界流傳,這就更增添了太極拳學者對“裹襠護肫”的渴知。其實閻志高先師傳授的方法大同小異:如嬰兒之三角巾從臀部向上裹起,再與溜臀相結合,臀部的肌肉就會向下向左右兩側分掙將襠和大腿裹住,使兩胯不得散亂,襠勁撐圓,與《內功四經》中的“貼臀”相似。“護肫”還需獨武式太極傳人專練,而其他各派不取。肫乃胃也。郝少如的解釋是:“兩脅微斂,取下收前合之勢,謂之護肫。”閻志高先師在傳授的“後身法八要”中對“護肫”一說也有改動,竊以為“護肫”不可刻意求之,能松肩、裹襠,即有護肫之功效。
摘自:太極拳[身法八要]新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20:37:1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太極拳的技擊,是應用太極拳的技術內容於搏擊實戰才算數。
真正的練出內勁並應用於實戰搏擊,沒有數年純功,想都不要想。
像楊露嬋,李老農,王南溪,這些人都是悟性極高的人,都是練了十年八年的才練到功夫上身,而且是全職的練功。
真正的實惠,就是養生效果。這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沒有健康身體做基礎,其它都是空。
業餘練者,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金錢的投入,往往在年齡上也早過了能出武功的階段了。
有了健康身體,才能享受陽光、美食、人生樂事、世間美景。
像形意拳,明勁練法,過於追求出內勁的話,會導致很多偏差。
而一旦進入到武功階段,練氣成勁,內功水準就不能再提高。成勁形成慣性習慣,對身體健康很難有積極作用。所以,過去那些武功很高的內家拳師,按說其壽命應該是較常人高,但事實相反。
王南溪在他的拳論裡講過:內功經沒有練成,就妄自進入納卦經修習,於身大損。
來源:《太極拳的技擊》,百度貼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4-19 09:07 , Processed in 0.04900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