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5 07:16 編輯
作者:翁心誠
一、三打虎
武松打虎,盡人皆知。武松面對吊睛白額猛虎的一撲、一掀、一剪,酒醉中有清醒,採取閃、跳、躲之法,待虎已顯疲憊,便趁機一哨捧打下,然後隨勢,掄起鐵錘似的拳頭,雨點般地大約以每秒七拳(據說是當今世界拳擊手的最高速度),打得猛虎渾身是血,一命嗚乎。正如央視《百家講壇》主講鮑鵬山先生所言,武松打虎,打出了英雄氣勢,打出了審美價值,富於創意,有觀賞性。
與武松打虎有異的是唐打虎。這是前些年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一篇課文,簡略的情節是:某地猛虎時常傷人,當地人毫無辦法,於是請來聲名顯赫的唐打虎。唐打虎一到,人們冷了半截腰,所說唐打虎,竟是一個瘦弱不堪的白鬍子老頭和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在人們疑惑的目光中,唐打虎選擇了一個恰當時間上山,果然猛虎再現。當地人遠遠躲著偷看,擔心猛虎會吃了這一老一少。然而,白鬍子與小孩輪番戲之,撩之疲之,最後趁虎下爪抓人之時隨機就勢,白鬍子迅敏一刀捅進虎之胸膛獲勝。眾人驚愕萬分。始信唐打虎名不虛傳。
劉宗敏是李自成起義中的大將。生得滿嘴胡茬如戟。一日行軍至高山深澗懸崖邊,頭枕兵器躺下睡覺。一猛虎至側,不知其死活,聽劉之鼾聲,用鼻聞其須,虎須撩人須,引得劉在半醒中連打了三個大噴嚏,聲震山谷如雷鳴,虎不知何物,驚慌之中,倉皇而逃,“高低冥迷不知西東”,隨之跌入深澗而死。這便是姚雪垠先生著《李自成》中,劉宗敏一個噴嚏打死一隻虎的英雄故事。
武松打虎,以強勝強,主要靠武功,勇中有智;唐打虎,智勇雙全,智中有勇,以弱勝強。劉敏打虎,有誇張性,但偶然中有必然。相對而言,可以說三打虎都是“四兩撥千斤”,不過表現各有其妙。仔細考究唐打虎之“四兩撥千斤”更為奇絕,富於藝術性。為什麼呢? 二、四兩撥千斤 “四兩撥千斤”出自王宗嶽《太極拳論》,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說法,是太極拳技擊的一個境界,是太極藝術的尖端,是太極的特徵、本質的集中體現。其精神是: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力小制服力大。
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四兩撥千斤”充滿疑惑與誤會。有人認為:承認“四兩撥千斤”等於相信雞蛋能打破石頭,鵝卵可以擊碎鐵鑽;認為這是神鬼論,不可能。還有人認為:四兩撥四兩亦困難,應是千斤撥四兩。顯然,這些看法是沒有明確“四兩撥千斤”的實質。綜合多數破譯《太極拳論》的作者們的觀點,認為“撥”即“破”,並非物理力學意義上的“撥動”,其實質是小力破大力,力小勝力大。如不理會其具象中的高度抽象——按馬克思的說法是抽象後的具體化,就會陷入唯形式的邏輯錯誤與思維混亂。 消除了誤會,我們便可以對“四兩撥千斤”的要素作進一步說明:
①可忽略王宗岳原文在“四兩撥千斤”前有一個“察”字,顯然是觀察、體察、察驗的意思。“秤衡起動,滑車起重。全賴杠杆斜面原理。”一秤砣一斤可依平衡點及秤桿之長短,秤成百乃至上千斤的重物。欲拔倒大樹,需上萬斤之氣力。然而,如若從根上截斷,大樹即倒。
②“牽動”。《打手歌》裡有“任他巨力來打你,牽動四兩撥千斤”。這“牽動”二字,極玄妙,足以說明太極功夫之奧秘。筆者認為:“牽動”在技擊中,就是引進落實,搶佔對方地盤,使敵方失重,好比秤鉤勾住了對方,秤砣儘管比重物輕,還是輕而易舉壓住了。
如果我們將視野擴開察驗一下,世上“四兩撥千斤”之事不勝枚舉。 有一個故事,名“小跳蚤與大肥豬”,大意是一隻小跳蚤在豬的乳頭上咬了一口,豬爪子抓不著,小跳蚤又到豬的背上、頭上、頸上、嘴上各咬了一口,豬還是抓不著,豬便覺得到處是跳蚤,於是滾到一灘稀泥裡,自以為跳蚤無處可逃,必死無疑,然而跳蚤卻跳到豬的耳窩裡吸血。偌大只豬竟對小小跳蚤無可奈何。人們用肉眼看不見的細菌(起先就是一個)不知吞噬了多少龐然大特;柔弱的一滴水競可以使石頭洞穿;若干螞蟻的洞穴可以引發千里長堤的崩潰;一隻小小的蚊子可以置千斤的壯牛於死地;一隻稻飛蝨的繁衍可以使萬畝稻穀絕收;一隻蝗蟲的繁生可以吃遍百頃莊稼等。
如果推演到人際交往、社會生活與戰爭史、外交史,則豐富多彩、五光十色。戰國時期唐睢以“伏屍二人,流血五步”應對秦王的“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使驕橫無比、霸氣十足的秦王“色堯”屈服,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強弱轉化事例。至於戰爭史上我國古代的長勺之戰、昆陽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及爾舌的淝水之戰乃至國外的滑鐵盧之戰,鄔是力量小的一方戰勝大的一方的著名事例。
這似乎與太極技擊無關,但從哲學意義上分析,其共同點則是陰陽互轉、強弱轉換,符合老子的“道者反之動”,柔弱勝剛強的思想。所以,不算贅言。 當然,上述現象的出現必須有“條件”。
三、條件
太極中“四兩撥千斤”的出現也必須靠條件。沒有條件,四兩永遠破不了千斤。
條件之一:對太極有較深的領會。習拳者明白:太極演道,物我同真。悟道求玄,神意相合,心腎相交,水火相濟,籠坤共和。人身氣化,寓柔寓剛,運化筋皮骸肉,交感精神意氣,身中元氣,日月循天,體內真神,慧照三世,致虛懷柔,寧靜持中,諸般操作,皆養性藏真。
條件之二:太極運作過程的太極圓圈體性。按武術家李紫劍先生的首例性拘概括,太極拳是“循圓而動,形圓含機,就圓造勢,因圓生力”。這種圓不是平常所言之圓,應是太極圓圈體,有多種形式,具體內涵可參看拙作《太極圓圈意念法》。只有通過較長時間帶太極圓圈性運動而形成的沉、整、碰、擁、捋、擠、按、沾、粘、纏絲等內功、內勁、內力,才有可能去實施“四兩撥千斤”。
條件之三:身知體認。太極拳動作千變萬化,不外乎動靜、開合、虛實的轉換及身心的平衡穩定與協調。與人交手,所蓄發力量不外乎運勁之實點,意想部位之實點(中心點是穴位)、身體重心之實點。三個實點相互配合,且靈活調整,必得陰陽轉換之奇妙。這一切靠的是身知體認,似乎身體之皮毛都有了意識。通過修煉中反復用意,必定產生自主應對能力,似乎不通過大腦傳導,瞬息據情而變。 條件之四:靈光獨耀,神氣活現。靈氣(亦稱靈光、神靈、靈機),是太極訓練的終極目標,一旦靈氣大成,將如同太極大師李品銀等先生那樣,進入無方向、無意識之真如法境,不法為法,法外有法。拳者會自然進入宗風妙境,因時因人而悟,技擊中也會據人循情因時而變,變幻莫測若神靈,蘊奧妙,鎮中宮,穩如泰山,動若江河,達到“操演玄機秉先天,造化萬類應本源”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