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292|回復: 5

王薌齋先生談拳學要義 答記者問 ..... (3)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 11:04: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 11:05 編輯

四、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精華與糟粕

4、問:先生對保存國術有何高見?

答:我國拳術雜亂無章,有令人無所適從之歎①!一言以蔽之“遺棄精髓,緊守糟粕”而已②。東洋之武士道,西歐之拳鬥雖非具體,然均有獨到之處,若與我國一般拳家相較,相去真不可以道裡計矣,令人羞愧欲死③。然則整理舊學發揚光大之,舍吾人誰與歸,區區不揣淺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唯一宗旨,則在於斯④。

【題名解】

儒家經典《大學》中論述修煉的基本法則時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內容,基本上是尊此法則而行的。

我國拳術並非雜亂無章,而是源遠流長,門派、拳種分衍繁雜,卻又令人眼花繚亂而有無所適從之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本是“建德體、至道用,提煉精髓,遺棄糟粕”的完整之系統過程;而當時的修煉者表現的卻是“遺棄德體、道用之精髓,緊守套路等糟粕內容”而已。

何謂精髓?何謂糟粕?簡單的說:精髓者,本也;糟粕者,末也。從體用解,建德體者為本,至道用者為末。如:攻防功夫機體能力為本、為精髓,拳術套路為末、為糟粕;無形法身道體為本、為精髓,有形技法為末、為糟粕。

正如前賢所言:“涵養之以靜以蘊其繼,靈妙之以動以暢其用。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以此立論,則建體、至用的內容中,亦都存在精髓,糟粕的內容,都需要修煉者在每一具體的內容中分辨之。況且,修煉、運用的每時每刻每一點過程都是取精華其糟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又是永遠沒有完結的時候。

【注解】

①、我國拳術雜亂無章,有令人無所適從之歎:

我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源遠流長,卻是一脈傳承,而“允執厥中”的宗旨始終未變。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導致門派繁衍、拳種繁多,貌似雜亂無章,卻實存在令人無所適從之感歎。

②、一言以蔽之“遺棄精髓,緊守糟粕”而已:

如果運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遺棄無形法身道體之精華的修煉,緊守套路、攻防技法之糟粕的修煉而已。”就是不知建立攻防機體、機制秩序為本;運用順隨為法為成道的功夫,每天只修煉套路就以為真。

③、東洋之武士道,西歐之拳鬥雖非具體,然均有獨到之處,若與我國一般拳家相較,相去真不可以道裡計矣,令人羞愧欲死:

東洋武士道的空手道、柔術等;西洋的拳擊等技擊術,雖然不是修煉無形法身道體的功夫,然在攻防技法的運用上有其獨特之處,若與我國一般的修煉拳術者相比較,實際的差距不可以道路的裡數來計算了。

④、然則整理舊學發揚光大之,舍吾人誰與歸,區區不揣淺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唯一宗旨,則在於斯:

然而,整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一貫之學,使之發揚光大。舍去我國拳術家誰人又能與你志同道合呢?所以,不揣自己拳學功夫淺陋,故而振臂高呼宣導之。使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發揚光大之,是唯一的宗旨,我之所以這樣作,志向就在這一點。

【點評】

前賢曾經說過:

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

這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社會政治價值的觀念之闡述。就王薌齋先生的“整理舊學發揚光大之”的觀點來看,這是對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具有社會進步意義的態度。我曾經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通用教學大綱》中發表過如下的見解,以供參考:

傳統拳術的社會政治價值

修煉傳統武術、拳術,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增強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在修煉、運用的過程之始終,都在精心培養自己的武德,可以使自己成為有利於他人的具有高尚人格的有用之人才。在修煉、運用的過程始終,都體現了傳統文化之“文體武用”的“和為貴”的處世法則。能夠清楚的認識到清靜無為法則的重要性,並能運用清靜無為的法則“無爭為爭”的處理一切事物。

所以,社會上具有一定數量的傳統武術、拳術攻防功夫的修煉者,對提高社會文明風氣保證社會安定團結是大有補益的。

修煉傳統武術、拳術,乃是培養民族自尊心,加強民族凝聚力,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優良傳統具有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

由於社會上、民間中修煉傳統武術、拳術的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加,道德水準的不斷提高,犯罪率自然降低;身體素質增強,無形的就減輕醫務工作的壓利;勞動效率提高,生產效率提高了;人們的關係和睦了,家庭和美了,社會安定團結有了根本的保證!這些都是修煉傳統武術、拳術的社會政治價值。這就是正如前賢所說:

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

這才是傳統武術、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之真正的社會政治價值的認識,價值觀的體現。

然而,對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於東西方的攻防集技術的相互比較的孰高孰低的問題,我已發表過自己的見解,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拳學之比較和修煉者間的比較至論述

  或問:聽您論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外家拳法”之“生理體能、靈妙體能、魂魄體能、心智體能”;“內家拳法”之“靈性體能、宇宙體能”;“成道之體”的“拳道合一”之“全體透空”,及“無形無象”的“無極”藝境。三成功夫、八個藝境層次的分法,初聽起來覺得新穎,認真仔細地體會認識,確實是很清晰地表述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藝境的完整性。只此一點,尚無前人有這樣全面的認知。但我想知道,您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認知得這樣清晰而又明白,那麼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之人與其它國家搏擊、格鬥的修煉之人相互較技,何者為優?

答:你提的問題應分兩個方面來認識。第一是“拳學”的比較,第二是“修煉者”之間的比較。

拳學間的比較

  對於“拳學”的比較,可以從拳擊、空手道、跆拳道、泰國拳、巴西柔術等“拳學”與中國傳統的“拳學”來比較。

  拳擊:是典型的以拳擊打分勝負的格鬥運動。拳擊運動是典型的“拳打腳踢”的下乘拳法,而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是“最節能、全方位立體方圓的攻防技術、技巧、功夫”。故與拳擊的比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拳學”內容佔據絕對優勢。這乃是不必討論的認識吧!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 11:07:2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 11:09 編輯

  空手道、跆拳道:都是從中國流傳到外國的“拳學”,而又從此在外國發展的“拳學”。而從“文化底蘊”上分析,這些“拳學”的最終論述亦未能突破“心智體能”的運用而達到“靈性體能”的藝境。因為只有“道”的思想的指導,才能認識到“靈性體”的價值。達到“靈性體能”的運動必須“衰”其外形體的“筋勁骨力”才能修煉到,才能運用。故能突破這一認知,須要對原有的進行破壞才可能修出。這又有哪個國家的修煉之人會這樣認識、又這樣做的呢?從他們論“劍道”的方方面面來看,都不存在對“靈性體”的論述、描述,只有對“心智體”的描述、論述,故而可指其“拳學”的位置了。


  泰國拳:現代都承認泰國拳的攻防技擊之優勢,但要與中華拳學比較,也只是屬於黃氏所說的“少林拳術之技精者,主於搏人”的搏擊技術而已。從其訓練的刻苦、有時用武練法甚至橫練法而說,尚未對“靈性體”有所認識。而在泰國拳的古譜中,確有與中華武術相類似的修煉方法,但未有對“靈性體”的描述。泰國與中國地處鄰邦,歷史中其拳術之發展亦必受傳統的中華傳統拳術之影響,但對“靈性體”的認識的確沒有。因為傳統拳術攻防招法及攻防技法都可外見模仿而易學,但對“靈性體”的“無形之功夫”確實不好認知,必須由“身傳口授”才能自己體驗而得之,故可以說“中國功夫”尚沒有外傳。不是中國人不外傳,而是外國人不認識此“功夫”罷了。

  巴西柔術:現在尚屬世界上獨樹一幟的博擊之道。稱為“柔術”,亦只是“外形的柔若無骨”之修煉,是從外練法修成,屬於柔中用力量、技巧的功法,和中華傳統拳術的“柔外剛中”的剛柔相濟、以柔用剛的功夫亦不能相提並論。其體現的是柔的形體而帶反關節方法的搏擊術,和中華傳統拳術的“靈性體”功夫仍存在不同之處,而且是本質上的不同。是修煉中的功夫體能的本質不同,並非生理上的本質不同,這一定要弄清楚。
以上粗略地論述了各國之搏擊術與中華傳統拳術的“拳學”之比較,主要的區別點是: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由外家拳法能夠昇華到內家拳法的“靈性體”功夫藝境,而其它國家的搏擊術尚未見報道。如果要說比較的話,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外家拳法”功夫與外國的搏擊術尚可相提並論;但中華傳統拳術的“內家拳法”及拳道藝境乃中華拳學獨有的內容,外國搏擊術就無法與之比較了。這乃是拳學的比較。

各種拳術修煉者間的比較

  修煉者之間的比較,乃指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與其它各國之搏擊術的人的相互較技比較。如果傳統拳術的外家拳法之人與他國之人比較則藝高者勝,這是事實。

  如果傳統拳術的內家拳法之藝精者與他國之人比較,則佔有絕對優勢。這從歷史上中國拳師戰勝各種外國拳師的例證中就可以確定了

  或問:那現在的“散打拳王爭霸賽”的拳手之比較,應當列在哪種功夫藝境來認識?

  答:從搏擊的場面上看,可以知道應當列為“生理體能”的功夫藝境。完全“靈妙體能”功夫藝境的選手尚未見到。

  由此可知,如果屬於自由搏擊比賽的話(我是指“終極”效果的比賽),中國散打運動員與空手道、跆拳道、泰國拳、巴西柔術等運動員較技,成績不會理想。這不是因為散打運動開始的年代晚,而是指運動員對“搏擊”運動的理解、修煉、運用、認識的膚淺而說的。誰不相信可以進行一次較量便知。

  唐順之論拳時說:“手技欲精、欲多,用欲熟、欲、欲狠,具此五者,方可較敵。”而從現代散打選手對比此五者的認知來看,“手技精而變化多、手法多、運用純熟”這三點都未能過關,怎會有好而精彩的表現呢?

  或問:為什麼拳術發展到現在還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就您的認識談談看法。

  答曰: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高手在民間,而現在亦如是。各家的拳譜、拳論確在社會中廣泛的存在,但眾多的習拳者的確還不能正確地認識和運用。

  百十年來,拳術套路及現在的武術、拳術的競技比賽發展得很快,水準亦很高,但那只是為了表演而已。人們忽略了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的繼承和修煉,造成了拳術攻防之道人才的普遍缺乏,有的只是會練套路的人才。而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內在實質功夫,又非練套路的人員所能知道、所能掌握得了的。俗話說練套路是“拳皮子”功夫。

  即使有精心於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者,精心於此技,但受門派、拳種觀念的束縛,亦不能廣泛地認知,其所得之較技比賽的功夫能力亦有限,也限制其發展,屬於品種退化吧!

  最重要的是現在能夠教授散打運動員的教練的功夫水準不高,這是最關鍵的;而能夠勝任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傳授的人,又不在教練的崗位上工作,乃是根本的原因,不能陰陽相濟。

  任人惟賢、任人惟才,這在發展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培養拳術較技人才上,也是同樣適用的。忽略了這一點,肯定會有損失的。

  而現在的教練員們,包括從事中國武術拳術事業的人員,拒不承認“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獨特性及其與西方的體育訓練方式概念不一樣,而以西方的體育模式硬塞給傳統拳術的修煉,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拳術”可以以體育的形式出現,但其獨特的修煉方式,的確不能與西方的體育概念完全相符合。這是傳統拳術功夫修為的內涵所決定的,應該保持中華傳統拳術傳統訓練的獨特性。

  鑒於上述的認識,現在是繼承傳統拳術的理、法、術、功為主要任務,人們的認識統一後就應談到如何應用、發展、發揚了。現在看來,認識和繼承都沒有細心地去作,又如何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呢?

這就是我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功夫及其現狀的認識。
馬國興 
書錄於北京
20000520

五、修煉者比武較技是提高攻防功夫技藝的必行手段

5、先生此次定期招待各界,足證虛懷若谷,熱心武道,未知對此有何高見?

答:學問之道藉比較而增進,拳術亦然①。比較有勝負而於人格無損,且人格道德賴此而增高②。倡觀摩日久,即可免門戶之爭,更可塞雌黃之口;願我同道勿河漢斯言,海內賢達都會高隱,如肯屈駕賜教、無任歡迎③。若不欲輕移玉趾,即請一紙見示,定竭誠造訪,即聆一切④。總之,但求拳術之精進,其他非所計也⑤。

【題名解】

這段論述,強調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者,欲得技擊功夫真藝境,必須要進行比武較技的實踐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攻防功夫技藝。有比較才能有總結、提高、進步。但是,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認真總結,才是進步的起點。所謂:“實踐出真知”,道理在此。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 11: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 11:12 編輯

其實,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就是理法雙修、內外雙修、實踐印證的一門完善的學問。由於歷史發展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才導致成現在這樣的真偽不辨、良莠不一的參差狀態的。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歷史上沒有產生過一部統一的教材的緣故。這需要現時代的人的努力,共同築做出一部統一的教學大綱,才能有利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繼承、發展、發揚光大之!

【注解】

①、學問之道藉比較而增進,拳術亦然:

文武學問之道,都是借用相互間的比較而增進的。尤其是武門拳術攻防之道的建體、至用的學問,“內功勿間斷,外功要實踐。”攻防功夫要借助於實戰的實踐,才能夠去偽存真,才能夠提高。

②、比較有勝負而於人格無損,且人格道德賴此而增高:

既然要與他人實戰比較,就會存在勝負的現象,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認真總結勝在何處?敗在哪裡?勝負不存在人格的損傷。而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則人格反能賴此而增高了。

③、倡觀摩日久,即可免門戶之爭,更可塞雌黃之口;願我同道勿河漢斯言,海內賢達都會高隱,如肯屈駕賜教、無任歡迎:

如果提倡觀摩教學風氣長久了,人們對傳統拳術攻防的修煉、建體、至用的認識觀點一致了,既可以避免門派孰優孰劣、孰強孰弱之爭論,又可以阻塞猥知魯莽者的信口雌黃了。但願我同道請勿忽略我所說的話。海內賢達都是德高望重的隱君子,如果肯屈架賜教,沒有任何理由的熱烈歡迎。

④、若不欲輕移玉趾,即請一紙見示,定竭誠造訪,即聆一切:

假若不欲輕易的成行,即請一紙見示相邀,一定竭誠造訪,即願聆聽一切。

⑤、總之,但求拳術之精進,其他非所計也:

總之,但求拳術造詣之精進;其它,非所計較者也!

【點評】

這是利用當時的宣傳機構,達到投明師、訪高友,切磋拳技的一紙聲明。這一點,也是歷代前賢沒有做過的事情。因為,歷代前賢沒有這樣的便利條件而已!所以說,這是時代的產物,只不過王薌齋先生充分的利用了這點優勢而已!又表明了自己對傳統拳學的的態度。

而關於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正確方法、理念的內容,歷代前賢多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四權

要擇心性相投,為喂手之助。要彼此盤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要規過勸善,各勿嫌忌,要常演習。更不許依強淩弱。偶或較力,凡無可奈何時,與外門較,當謙卑自處,不許以藝淩人。心虛神完,慎中再慎,庶免致害。如其得已,還是勿較為是,己躬自厚之學也。

總歌訣

數條戒律記分明,禦敵心和氣貴平。
若不如斯當致敗,隨機伸曲莫狂輕。

闡釋:

  拳者,權衡利弊、輕沉,故古有二權之說。即知權和事權之二義。知權者,發揮審敵料事的聽探之良知,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掌握了靈活機動之戰機,故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此謂之知權。事權者,自身周身內外如一,聽探、順化相互為用一致,故能前後進退合機,左右逢源得勢。必能以弱勝強,以小力打大力、以慢勝快,以靜制動,此謂之事權。因以聽探之良知而用順化之良能,兩者相互為用,故能順其勢、隨其變,因其勢而勝之。此乃“權必勢形”之精義爾。順勢利導、隨勢變勢、因勢所發,乃傳統的拳有三勢之說。即神、氣、形合一的順人之勢、隨人勢變而變之勢、因人之勢而發之勢。又有二傳之論。乃說傳統手戰之道的傳承、承傳之途徑。有家傳的血統之傳;有師徒相傳的師承之傳。結合前面所論的內容,乃傳統手戰之道的“二傳、二權、三勢”之說。

而畢坤先生在此戒條律例之中,論出了“四權”的內容。故此要深刻的理解、領會其中的精旨妙義,以為己之所用。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其所論,而能知四權內容的究竟了。即其意義究竟在哪裡呢?作用又是什麼呢?

要擇心性相投,為喂手之助

闡釋:

此為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繼內功修煉內氣的天得一以清;外功修煉外形的地得一以寧;自練法的運用靈神,渾合清、寧而為一的修煉基本攻防招法純熟的知己功夫有成之後。又一種為實戰而能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修煉方法。即“喂手”的訓練。

  所謂“喂手”。即有喂招、喂勁、招勁齊喂等數項細節內容。學者可從中體認各種具體攻防招法實戰運用的含義、精髓,及其相互轉化變換的機制、要領。故喂手可由慢到快,由簡入繁,最後達到快慢相間,繁簡皆能應變自如。攻防實戰的功夫藝境水準,由此法而漸臻昇華的。是修煉傳統手戰之道必須經過的路程。其重要程度如何?如果沒有“喂手”過程的修煉,欲想得到實戰的攻防藝境,幾乎是不可能的。

  傳統手戰之道的武事攻防之用,雖然是粗事,但要細磨。而“喂手”和下面要論的“盤較”方法,都是細磨的過程。只有通過“喂手”的知用和“盤較“的體認,方能獲得較技攻防的真實功夫之藝境。此乃按法而修,循序漸進的頓悟之上法。

  知“喂手”修煉方法、系列過程之重要,故能給自己“喂手”的人,必是心性相投者,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作為自己練招法攻防的“喂手”之助手。這是對“喂手”者的選擇之權。助手得當,練習順利。攻防功夫進展就扎實而事半功倍。故能給自己喂手的人,要由自己來選擇。

  通常一師之徒中,“喂手”者皆同門師弟來充當。然最初之“喂手”入門,皆由師父親自喂手,或由師兄喂手。因“喂手”是一個演示攻防技法細膩而需要持續時間較長的修煉過程,最少也要半年至一年時間,故需有相對固定的助手為妥當。也可由幾個人輪流來充當,則效果更佳。可適應更多人的勁道和變化路數。

  我當年在家鄉隨祖輩習拳時,皆由祖、父輩或兄弟輩等為我“喂手”、“盤較”的武伴。歷經了十四年之久。深知此法練拳之妙不可言。今見《渾元劍經》中有此方法,故倍感親切。深知傳統手戰之道的一脈真傳之宗旨,練、體、用諸法,本真無二矣!

  由於喂手的修煉,可使自己的攻防機制達到全面的建立而功能趨於全面完善。攻防變化轉換的避實擊虛,順勢借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加強了對“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以柔用剛”的基本動變方法的認識理解和多層面的應用能力。徹底明白地認識到傳統手戰之道的以聽探之良知,運用順化之良能是為“馭靜以動”;順化之中亦聽探著是為“動中亦靜”而合者就是“動靜互為其根”的機制。並立此為基本動手角技之法則。但必順勢借力才是良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 11:13:4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 11:14 編輯

  總之,喂手系列方法、系統過程的修煉,是自身攻防實戰能力的基礎功夫時期。是以實戰訓練方法,全面理解、認識傳統手戰之道的體、用和理、法、術、功之精髓及其妙義。並能於實踐,又能理論與實踐自身達到統一的時期。是對傳統手戰之道真正瞭解並能正確認識的開始之時。可知喂手修煉的重要性了。知道了喂手修煉系列方法、系統過程的重要性,為了保證喂手修煉之豐富內容的品質,可知能給自己喂手之人的重要作用了。

應知,選何人為師,而拜之從其學藝,是行使自己的第一個權利。這是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的首次運用發揮自己的權利之時。然而,此四權之論,是在已拜明師學藝之後,如何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的“權”的再運用。即選擇喂手之人的權利。自知自覺的能選好給自己喂手之人,是非常重要的。但前人只講了一個條件“要擇心性相投”者。是極為精闢的見解。

要彼此盤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

闡釋:

前有喂手者的選擇,喂手系列方法,系統過程的修煉。當喂手修煉的目的達到,是為喂手過程的終了。繼之要進行“盤較”內容的修煉了。所謂“盤較”,就是“盤拳過手,盤手過招”的近似於全方位實戰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隨機應變的能力之修煉。此種修煉方法也是由慢到快,由簡到繁,最後得到自身攻防全體大用的實戰能力。

  有了喂手的拆手變招之基礎功夫的訓練。已經具備了自身攻防動靜變化的 “外形自有疆界,內勁自有分寸”的拆手變招之不貪不欠的能力,攻防招法變化流暢之功夫。故在盤拳過手、盤手過招的修煉過程中,自然具有“掐手”的能力了。因為“盤較”的修煉過程,乃實手實招真用的修煉攻防能力的方法,如果不能“掐手”,則會出現誤傷對手的可能。故知“掐手”的功夫,是實施盤較修煉方法前必須具備的功夫。否則,不宜進行盤較的修煉。要想練盤較,必先明“掐手”,才是順序。

  有了掐手功夫與助手,此時的助手,一般是由師父、師兄來擔任了。師弟已不能勝任了。因師父、師兄功夫藝境,高於自己。故在盤較過程中才能做到各種攻防招法的拆變應用達到真盤實較的預期效果。由於雙方皆能“掐手”,故在真盤實較的拆變過程中也就不會傷及對方了。故能做到點到而已,強化訓練必能逐漸達到實戰應用的攻防之藝境。不虛練者,此也。

  盤較,必投以真心來對待,整個盤較系統修煉過程中,不能存有產生厭倦情緒而中斷。厭倦情緒的產生是修煉過程中必然之現象,但不可因此而中斷修煉。一般情況是:厭倦、煩惱等情緒的產生,正是:“功進邪退”的自身更新變化的時期。乃是“漸修”而不明,“頓悟”頃刻而知之的轉化的外在之假像。故修煉傳統手戰之道者,凡在各修煉階段,出現了厭倦、煩惱等情緒時,都要平心靜氣,理智地繼續堅持修煉,數日後,便覺有頓悟產生,功夫昇華之覺知。此即謂之:“小明不滅,大明不明”之精義。亦是:“有形不舍,無形不見。但見無形,不知有形”。可知“真心”乃妙明清靜之道心;厭倦、煩惱,乃昏昧愚拙之“假心”、“俗心”、“凡心”。此“假、俗、凡”之心不退,則真心不明。邪不自退,必煉之使退,則正陽自立。正陽立,則陰邪不生矣!

可知盤較者,乃是通過此個方法而能明白傳統攻防之道的“體、用”之精髓妙諦的法式。尤其是運用的“無為、無不為”之藝境。無為者:不先物為;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此乃傳統手戰之道練、用的基本法則和藝境。不經盤較之修煉,欲達“無為無不為”之功夫藝境,幾乎是不可能的。此乃自己掌握之,故又是“權”的一種體現。此乃四權中的第二個“權”的內容。

要規過勸善,各勿嫌忌,要常演習。

闡釋:

此乃“權”的第三個內容。說明在喂手、盤較的修煉過程中,要雙方相互按規矩、法則檢查彼此的不及和過分之處。但要用善良的心態和言語,以幫助關心愛護的態度,進行解釋。而規勸者要自己做出來既正確、又明顯。方可使對方不產生猜異而生嫌忌之心;而聞者要有規過悔改之心,才能不涉猜忌,不生嫌忌之心。此兩者如此乃謂之“良友”。有此良師益友為喂手、盤較之武伴,乃習武練藝者一大幸事也。

要常演習更不許依強淩弱

闡釋:

是說明有了良好的武伴,就要按時按法常常的操練演勢“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才能純熟各種攻防招法的應變實戰能力,才能有熟能生巧之運用,才能有巧能生妙,於精妙之演勢中漸而通神。先有神知,後而神明。功臻神明則可達到上乘的神化之功夫藝境。然此攻防實戰藝境的不斷昇華之過程,之所以能夠實現?不是取法於實手用招的“依強淩弱”而能得到的。而是取法於“順其勢、借其力;讓力頭、打力尾;讓,中不讓;”充分發揮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使自身知能功夫達到最佳狀態而體現出來的。直到達到“寂感遂通”的自動化藝境時,才算修煉手戰之道的大功初步告成。而能達到“寂感遂通”的神明道通之藝境,持“依強淩弱”之心態、之方法,是絕對修煉不出來的。因其是“旁門左道”的歧途,入歧途又何能上正道呢?更何曾談到得正果呢?故此,“不許依強淩弱”是自己“權”利的又一次發揮了選擇的作用。自己修煉手戰之道,不選擇“依強淩弱”的心態和方法。那就必然選擇唯道是從的道本無為的“無為”法了。“無為”法,就是不先物為之法式。自然就產生了“因物之所為”的用法了。即確立了以聽探用順化的“以靜用動”為基本法則了,“以柔用剛”的攻防技術方法。由此則能上道矣!此乃選擇無爭為爭的無為法式的權利之體現。

  雖然說傳統手戰之道的攻防實戰之應用,是與對方爭勝負。但用什麼心態、什麼方法、什麼準則,去爭,這是分辨正確與錯誤的分水嶺。如用無為的“無爭之爭”去爭。乃傳統手戰之道所系統修煉的內容。如用尚氣任力有為法式的“有爭之爭”去爭,必然倚強淩弱,為傳統手戰之道所不取之法爾。法不是,亦不能成功。拳訣雲:“造乎神者,方稱為法”。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的人,充分發揮自己選擇無為為法的“權”之作用,就算是入門了,由此權的選擇無為為法,就是踏上修煉的平坦之大道。由此行去,達到神明的神化之功的藝境就指日可待了。可見此“權”之第三個內容的重要性了。

偶或較力,凡無可奈何時,與外門較,當謙卑自處,不許以藝淩人。心虛神完,慎中再慎,庶免致害。如其得已,還是勿較為是,己躬自厚之學也。

闡釋:

凡真正修煉傳統手戰之道者,與人切磋較技,是在所難免之事。此中包括較力、較技、較藝的三項細則內容,凡遇此相較之事,都是無可奈何之時、無可奈何之事。不管是同門內之人,還是與外門之人相較,當以“謙卑自處”,即態度謙虛,自處學習者的地位與人相較切磋。態度不能傲慢,更不能自命不凡,盛氣淩人,以己為尊。更不許恃藝淩人之上,而使對方時處尷尬之窘境而自己得意洋洋。此乃輕浮之舉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 11: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 11:17 編輯

  凡相互較技,必然會有勝負之分。然真得傳者,雖然勝於對方,由於態度謙虛,地處學習之卑位,勝的除相較二人心中自知,就連旁觀之人皆分不出二人之勝負。此乃善較之人也。此乃“不許以藝淩人”之深刻含義爾。


  即自己達到“心虛神完”的大成之藝境,已然於攻防較技之中做到“周身光芒不斷”之藝境。在與人較技之中,更要慎中再慎,一要莫傷害其人的身體健康;二要莫傷害對手的自尊心。功至此時,如能推託,又不傷對手欲與己相較之心,還是勿較為是。一可免去許多不必要的是非之產生;二是傳統手戰之道本是自己躬身修煉而自強不息之學問也。乃實戰護身保命之功夫。乃自身護身之利器。況古人雲:“國之利器,不可視人”。怎能將自身護身之利器而輕易視人乎!然“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到是真的。

  我得家傳“朋友三年,不可以言拳”之宗旨。正是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手戰之道乃自己“躬身自厚之學”也的精義了。也是“武不善動”之宗旨的體現。

  這最後一“權”的內容,乃一生享用不盡之學也。能用此“權”者,可歷練於江湖中,必能有眾望所歸之效果。此乃真得傳統手戰之道的體、用之精髓,明其真諦者矣。

總歌訣

數條戒律記分明,禦敵心和氣貴平。
若不如斯當致敗,隨機伸曲莫狂輕。

數條節律記分明

闡釋:

此歌訣以精闢的凝聚總結之能力,闡發出了“戒律二十條、四宜、四忌、四勿、四權”的實用之目的。

  《渾元劍經》之所論,乃實戰的手戰之道的學問。故在戒律條目中,有關實戰體用的內容,幾乎成為全部內容,而人品道德修養的內容方面,也幾乎皆為獲得手戰之道而確立。這樣的習武須知的戒律條目內容,在眾家拳譜之中也是少見的。而在戒律條目的總結之歌訣中,又明確地提出了以實戰應用為核心的修煉原則。則更突出地表明瞭這一點:如何實戰!這是難能可貴之處。

其首言“數條戒律記分明”,寥寥數言,然其數條內容的精義,已然在闡釋中知之,已非寥寥,而見傳統手戰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之內容浩渺無垠矣!

禦敵心和氣貴平

闡釋:

禦者,順其性而用其勢,借其力而為我所用。以此順勢借力而能致勝的無為法式。必然要心平氣和,心和則靜,氣平則虛,靜則無不應,虛則無不靈。靜則聽探之良知無誤,虛則順化之良能必靈。神化之功的虛靈妙境,得之於“心平氣和”。故拳訣有言:“和顏悅色真剛毅”者,此也。此理可知矣!

若不如斯當致敗

闡釋:

不能心和氣平,則聽探之良知不能知之全;順化之良能不能化之周,必出斷隔之病,反被對手擊敗。此乃必然之理。拳決言:“拳有寸隔,見肉鋒傷;腰無少主,終歸狽狼”。此之謂也。

隨機伸曲莫狂輕

闡釋:

手戰較技爭鬥,小則關乎勝負,大則關乎性命存亡之事。全憑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最佳狀態之功能決定的,勝敗和生死存亡,存在於瞬間毫髮之息中,皆在隨機用勢的屈伸往來動變的瞬息毫髮之間中發生,怎能是狂傲輕慢的舉措中所能實現的。更不是倚強淩弱所能取得的。只有“心平氣和”才能禦敵而站在不敗之地,只有順其勢、借其力,隨其屈伸往來的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才能遊刃有餘的戰勝對手。多麼精闢的見解和論斷。一揭傳統手戰之道修煉、建體、至用之精髓和真諦。

總之,《渾元劍經》之門規戒律,已經將《渾元劍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經昇華之精髓、真諦點透了。至於如何具體修煉,繼續觀讀其“渾元劍法內外篇原序”的內容,必然會更加清楚明瞭了。

然而,就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傳承問題,為什麼會出現污穢的糟粕之廣泛的流傳氾濫;而精華秘訣真諦倒反而被修煉者遺棄了呢?這個問題歷代前賢亦多有論述,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修煉上成功法的條件

惜乎形劍之不傳也亦久。夫欲習上乘之法,當先存一點救世之心,方可習也。永久學者,先具信心;而後傳者,投以實在。學者固當擇師而師;師亦當擇弟之賢朴不惡者,始能漸為指點玄關、豁其路程誘之以造於極。尤必傳者,遇明師,學者有英俊者,伴亦良善,境遇富豪,父兄樂使之學,在學者,無間隔厭故思遷之意,亦須朝夕聚首,一息鑄成,更當伴侶互相對較、無忌心、無鬥心、無厭心,久而能按部就班,去習不以偶惰致輟。此數者,缺一難許大成也。 《渾元劍經•劍經結文》

闡釋:

  可惜呀!至於形劍的正傳之真功夫不能光大承傳,時日也久遠了。至於形劍者,後天之功,果能以先天之神為體用,亦足以向機禦變,制敵而能勝的劍法。

  如欲習上乘之氣劍、神劍之法。當先存一點救世之心,方可習內功法也。氣劍者,神劍者何?即“極之則光閃耀而人影無蹤,身飛騰而劍芒倏忽。氣劍者,或一躍千里之遙,縱橫隨其意向;神劍者,或靜息方寸之間,神威感于至誠。故習此上乘之法者,不存一點救世之心,功夫不上身爾。而私欲心盛,易入魔境也。故明師遇此私欲心盛者,無一點救世之心者,只授予形拳,形劍而已,絕不授氣劍、神劍之功夫,非保守也,實為保護其人不受魔之侵害爾。乃師之善心也。

  永久學者,既從形劍、氣劍、神劍,全部修煉者,應先具必成之信心。只有這樣的弟子,而傳道者,方能投以實實在在的傳授,自然毫無虛假了。學者必然可成。

  學拳練藝,習武練功,學者固當選擇明師而師之。師從明師練功習藝,是為首選。然為師者亦當擇賢徒弟子樸實不惡者為傳人,此亦是雙向選擇。師與弟子坦誠相感,師方才開始為弟子漸為指點練、體、用之玄機、關鍵,竅要。為弟子開悟解惑,釋疑、豁其路程,弟子自然上道,真誠修煉,會漸入佳境。為師者必以理、法、術、功、誘之弟子以造于極境。

  然有尤必傳者,明師所選,乃學者有英俊之才者。伴亦良善。英俊者何?英者乃英雄之才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英者智也;雄者力也。英而果敢,雄而智謀,習手戰之道之上才也。俊者,乃俊傑之才者,陰陽淳和平淡,諄和而知權變,聰明而知至道,亦習手戰之道之上才也。此英俊之才,得明師所傳所授,自修潛神熟練,時至神知,于傳統手戰之道,施招用手,能柔能剛,能翕能張,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謀,圓而能轉,環而無端,,智周乎萬物而道濟於天下,此曰通才。明師能遇此良才為弟子,亦為良善之伴,朝夕相處,亦為師者一生之樂事了。故明師遇此英俊之才者,尤必傳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 11: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 11:19 編輯

  如果明師能遇此英俊之才者,再有其家境富豪,即富而豪爽之家,其父兄亦樂使之學藝,而此學者,自無間隔厭故、思遷之意,唯專心志之而能潛修習練。則師徒能朝夕聚首為其指點玄關,豁其路程,使其知改正錯誤而擇乎中庸,這樣可健體築基,一氣呵成,體立則必道用,更當師徒如伴侶陪練,互相喂手、盤較。而在喂手、盤較過程中要無猜忌之心;要無鬥心,即以無爭之心而練,是謂無鬥心。無鬥心則暴烈習氣自除,而道心必固。無厭煩之心。人心不死則厭煩心出。道心日明則無厭。這樣,練功日久自能按部就班,去掉不良習慣,就不會以偶然之懶惰的心情推故而中斷練功了。此數條成才之條件,缺一難許大成也。關鍵在一個“誠”字。即知:“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幾於道矣”。能無猜忌之心,必能“慎終如始”,功成藝就乃必然者也。

喪失拳道的原因

自傳道者以盲印盲,而習者亦以誤傳誤,甚至真訣日晦,盡是皮毛之學。是以仙俗日相殊闊,言語難通。欲習者無處尋真師益友,欲傳者無處擇忠孝之完才,兩相間隔,咫尺天涯。吾山人今所樂傳其詳者,正以才之難覯也。個偶逢之,又安敢秘不宣洩?因不憚苦心唇力,切為討論,分門以究其源,縷析條注,瑣屑之至。雖屬玩物,而其中動靜作用之機、隨符道脈,入手之要。得訣者永習無惰,亦足以成大乘之道,豈但天仙地仙而已。然個中精義之妙,尚有難以言宣筆記者。待爾功用充足之後,再為補遺,以資後學之取法焉。 《渾元劍經•劍經結文》

闡釋:

  當然,在傳授傳統手戰之道的歷史長河過程中,有的傳道之人,猥知魯莽,自己不知道“建德體、至道用”的精義,卻在盲師只傳套路而毒害著他人。而習練者又不辯真假,又以誤傳誤,甚至練、體、用的真訣和真功夫日漸晦暗而失真。最典型的就是將套路的習練認為是真功夫,而不知攻防招法拆變的運用。更不知形拳的至妙變化之自出,關鍵在身柔若絮,靈活穩准;神拳的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關鍵在心身空靈而手自靈妙,能如此潛神熟練,自可時至神知。是以傳統手戰之道的行家裡手之真攻防功夫和俗人的識見越發日相殊闊。言語論述難於通融了。此乃以假亂真之弊病也。

  造成欲習傳統手戰之道的真功夫之人無處尋得真明白的老師學藝,亦無處覓得真功夫在身的良朋益友以討教。而欲傳真功夫之人亦無處覓得選擇忠孝兩全之完才的人。欲習者,欲傳者,兩相同處人世間,卻如隔世之人,互不能識,雖近在咫尺,又象各在天涯而不能相識。說明傳統手戰之道的傳承、承傳之難。

  我今日所樂意傳其詳細備致,以免傳統手戰之道失其真傳,正因為英俊、忠孝之人才難得遇見呀。個別偶然有緣而逢之,又安敢秘而不全部宣其練、體、用之關要,泄其要旨?而今只能執筆立論,不怕耗精勞神、苦心唇力,全部為之討論,分練、體、用以究其源,縷清析解,分條注疏明白,故瑣碎詳細之至,乃不失大觀之雅。

  傳統手戰之道,雖屬玩物,皆內實精神,外亦安儀,靜如好婦,動如懼虎,布形侯氣,與神俱往。而此中動靜之機制,氣形健順和之至也,與道是一脈相承的,此乃練、體、用的入手之要妙。即“養精者,飽含真永之精以煉己;養神者,外養全體之神以合氣”。


  得此真訣者,即“以先天真人呼吸法,尋得先天真人呼吸處”,而能持之以恆習練,又無懶惰之情,必能修到神明藝境,達到“渾身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發”的藝境。繼而達到“以柔軟接堅剛,使堅剛化為烏有”的“窮神知化”的無上境界,具備“神化之功”德藝境。足以成大乘之道境。豈但天仙、地仙之品位而已。而是與道合一,方是真一不二之藝境。

然傳統手戰之道的練、體、用之個中精義之妙,尚有難以言宣清楚之處,筆記明白之關鍵所在。待爾練功至用充分明白,十足清楚之後,再為補充遺漏之內容,以資助後人修煉時有法可取呀!以完成傳統手戰之道之學問。得以正確的流傳。造福於天下之修煉者。

前賢的期望

茲者按其概略,先僅為跋,以期昭垂於不朽雲。爾果能遇有志之賢弟子,當循之代吾仙人,代為傳點,化施後覺。或有超出者,更吾山人之樂也。吾日望之,直待緣遇,再暢清懷可也。 《渾元劍經•劍經結文》

闡釋:

  之所以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練、體、用的大概內容,簡略的陳述一番,又作了此“跋”語,是為此《渾元劍經》的結束短文。以期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真傳之正統的練、體、用內容,昭明於天下,廣為人知。這樣,可使傳統拳術攻防之道造福于後人,成垂于不朽之功業。

  爾等如遇有志之賢良弟子,當循規蹈矩,代吾等修行之人,代為傳播、點化、傳授、施教後覺。

或有後覺,天賦資質,上等悟性,功德藝境超出世人者,使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真傳一脈廣為流傳,更是吾等修行之人的最大之樂趣爾。乃吾等日日期盼之,直待善緣相遇,再暢談敘故,聊解清懷之情,也就可以知足了。

從文章的論述中,能夠清楚的知道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傳承“喪失”的根本原因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41 , Processed in 0.01477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