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 16:45 編輯
由上述可見這四種特點協調形成的“轉腰”法是太極拳不可或缺所必需要的,因而是完全符合太極拳特性的,概括地,這種“轉腰”的樣子與感覺猶如五、六十年代的農村中牽動小石水磨身體的左右轉動,正好用《楊氏老譜》所說的“能如水磨摧急緩”很形象地來表示。
(三)太極拳“轉腰”的重要性
上述這種“能如水磨摧急緩”的“轉腰”對於太極拳有很多作用。舉例略述於下:
⑴引起含胸拔背帶動上肢動作
太極拳的所有上肢動作都是由含胸與拔背所引起的,而這種“轉腰”正是身軀中含胸與拔背的源頭。如果不是這樣的“轉腰”,含胸拔背是難以由下而上、裡開外合整體性的;太極拳的手臂動作千變萬化,而且既有與轉腰方向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其源頭也正是這種“轉腰”。如果“轉腰”不是這樣,而是以腰脊為軸的、或是以一胯為軸平板的,要想由轉腰引起和促進上肢的動作那至少是很困難的。
⑵直接帶動下肢動作
太極拳的所有下肢動作也可由這種“轉腰”所引起的轉胯所帶動。比如單鞭轉高探馬,腹股溝由右到左依次收吸,左腿腳就會很自然地被提起來。如果不是這樣的“轉腰”, “轉腰”是以腰脊為軸的、或是以一胯為軸平板的,那麼,是很難有這種效果的。
⑶太極拳“不用力”、“不動手”的樞紐
由於這種“轉腰”可以引起和帶動上下肢的動作,這種“轉腰”成了太極拳上下肢動作的總機關,上下肢在動作中對於腰胯而言始終是被動的,因而是可以始終放鬆與不用力的,因而這種“轉腰”是太極拳“不動手”的基礎和保證。
⑷沉著與輕靈的保證
這種“轉腰”所引起和帶動的腳的提起和移動、這種“轉腰”所引起身軀重心轉換所造成的兩腳虛實變化,可以使得站立十分穩固,移動也十分輕巧。比如倒攆猴轉斜飛式,身體右轉達130度,如果是弧形地轉身,腹股溝依次由右到左收吸,就象有一個球從左胯內側向右滾壓,就能使得穩固地站立,右腳很輕靈地伸向西北方向。可見這種“轉腰”是太極拳“沉著”與“輕靈”之十分重要的保證。
⑸化解的先頭
這種“能如水磨摧急緩”的“轉腰”是太極拳各種化解的先頭反應。比如,四正推手形成相互搭手時,有的人可以很方便地化解掉對方的推按攻擊,有的人無法化解,能夠化解的一個關鍵就是一胯內側往內收吸為先頭反應。有的人無法化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這種“轉腰”的先頭反應。
⑹有利於形不外露
這種“轉腰”在開始鍛煉時,外形的動態幅度必然較大而明顯,不少人甚至還感到無法完成;但學會以後,隨著鍛煉的不斷深入,功夫的不斷提高,這種“轉腰”的動態幅度會越來越小,甚至會外不露“轉腰”之形。因此,對於太極拳功夫高的人,往往發生有的人認為其不會轉腰這樣的事。而因為這種“轉腰”的動態幅度能夠很小,背勢也就不易形成,從而有效保證了“沾粘連隨”的成功。
這種“能如水磨摧急緩”的“轉腰”對於太極拳的種種作用,可以用太極拳“主宰於腰”這一句話來概括,滬、杭等地功夫較高的太極拳前輩都是或自覺或不自覺地這樣轉腰的,但如不經指點,外行的人又難以察覺,有的太極拳前輩因此將這種“轉腰”當作了對外人的不傳之秘。而從這種“轉腰”對於太極拳的重要而言,如果不學會這種“轉腰”, 太極拳也是難以入門的。因此,學練太極拳是必須明白這種“能如水磨摧急緩”之“轉腰”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