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3 07:27 編輯
(二)完整的“捋”
太極拳沾粘連隨之“捋”的作用是置人於背勢,直至“落空”,而緊接其後要將人發出還是需要發勁之“捋”的。當然,這兩者沒有絕對的區別,兩者銜接部分可能會是驟然發生力量變化,也可能沒有力量明顯驟然變化的發生;另外,推手中如果不發人,就是只有沾粘連隨之“捋”而沒有發勁之“捋”的。但是,一個典型完整的“捋”是包括了沾粘連隨之“捋”與發勁之“捋”的,不過必須認識到發勁之“捋”的力量不是手臂局部的力量,而是腰胯的力量。這就像是起重機的吊臂將重物從東搬到西,吊臂本身並沒有動力,轉動吊臂的動力在起重機塔身中的電動機中。
四正推手中太極拳典型完整之“捋”的姿態,如《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所說的就是“一手(掌緣近腕處)沾人腕部,一手(肱部)粘人臂,捋其至己身後”,是“乘其前僕即引捋之”。具體地舉例說,就是當對方的兩手接觸到了自己的右手臂推按過來,自己的左臂則與對方的右臂外側相接觸,兩手臂都毫不用力地讓對方推動我的右手臂,那就是楊班侯拳訣《八要》所說的“捋要輕”。就是讓自己的右臂成為對方力量的承載,反映為李亦佘先生在《撒放密訣》中所說的“擎起彼勁借彼力”。因而自己的右手臂就成為溜冰鞋了,從而將敵人承載到落空的方向去。而這“承載”的實質就是“捋”,敵人被捋的力量幾乎全是敵人自己的力量,我只是給對方提供了一個被捋的軌道和溜冰鞋或滾木而已,是對方自己用力將自己捋出去的,這就是沾粘連隨之“捋”。沾粘連隨之“捋”幾乎都有一個將對方向我引進靠近的過程,因而,沾粘連隨之“捋”的手臂運動軌跡幾乎都是圓心在對方的一條弧線;而到了對方被“捋”至將接近或已成為落空態勢時,我就驟然以自己的左胯為軸發勁,將對方向我的右後方拋發,拋發的軌跡是一條以我的左胯為圓心的弧線,對方被拋發既有其自己的運動慣性被我所利用,也有我自己腰胯之勁力;太極拳完整之“捋”就是這樣的。這樣完整之“捋”的軌跡就必然是一條先是圓心在前方的弧線接著是圓心在己方的弧線所組成的S形的弧線。這種完整的“捋”應該是太極拳典型的最經常的完整的“捋”。
太極拳有時也有幾乎沒有沾粘連隨只有發勁的“捋”,不過這種“捋”也是有借對方之力這種成分的。往往是首先以“掤勁”攻擊對方,但是目的不是用“掤勁”發人,而是引誘出對方的頂抗,這樣一可以借對方頂抗之力的慣性,二可以破壞對方的站立平衡。《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對於這種“捋”是這樣描述的:“須故意先用掤勁,掤則對方必起抵抗,有此抵抗力,方可捋也”。這種“捋”的軌跡就是一條以我為圓心的弧線了。 發勁之“捋”有兩個共性,那就是《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所說的:①“三十度左右的斜角線為佳……猶可借人勁也”;②“捋人之主動關鍵全在腰腿與意氣而非手臂也”。這種發勁之“捋”有多種形式,如《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所說的“夫捋之初已身腰腿應略上升,掤至胸口前人背己順時乃坐腿松胯轉腰而捋發之”,這是一種有上弧軌跡的捋。太極拳 “捋”的軌跡還有平弧形的,下弧形的。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推手法圖解》所說的“甲隨乙按時腰往回坐縮,以左手腕粘乙肘尖上處,亦同時雙手往回捋,此謂之捋。”這種“捋”就是平捋。而楊澄甫先生《太極拳使用法·四正推手法》中所說的“甲屈膝後坐,屈兩臂、肘尖下垂(作琵琶式),兩手分攬乙右臂腕肘處,向懷內斜下方捋”,這種捋的軌跡就是下弧形的了。
總起來說,太極拳各種形式完整的的“捋”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不用力、不主動的沾粘連隨開始,起到讓對方穿上溜冰鞋的作用,順勢“乘其前僕即引捋之”,隨即發勁“捋”發對方,這在太極拳中佔有很大的比例;另一類是象拍皮球那樣先以掤發勁攻擊對方,引動對方頂抗,隨即再“捋”發對方。而無論那一類“捋”,都有三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①對方的被“捋”都有其自己用力的慣性利用;②對方的被“捋”的運動軌跡是弧形線;③“捋”發對方不是肩臂的力量而是腰腿的力量。只有具備了前兩個特點或者三個特點才是太極拳之捋。
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反映了太極拳的特性是每個實戰單位的拳式都是以沾粘連隨開始的。太極拳套路的絕大多數拳式也確實可以直觀地體會到這一特點,尤其是攬雀尾、單鞭、摟膝拗步、倒攆猴、海底針、玉女穿梭等,特別典型的是右攬雀尾的向左平捋。從體現“引進落空”而言,右攬雀尾的向左平捋兩手必定要出現對於胸部由遠至近的移動,移動的軌跡是一個圓心在前方的弧線。這種圓心在前方的弧線“引進落空”的效果只要一經實際試驗就可以證明的。當然套路拳式與實戰拳式往往不是一模一樣的,很可能有的先人動作緊湊,這段捋的路線很短,以至似乎成為一條直線了;但是如果弧線幅度大的話,這條弧線必須是表現為圓心在前方的弧線,不能表現為圓心在己方的弧線。如果表現為圓心在己方的弧線,那麼這平捋是不可能出現“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這種效果的,也就是說是不可能出現使得對方“終不得力”卻由於對方的用力而形成背勢這樣效果的,所反映的只能是外家拳僅憑己方力量之“以橫破直”的強行拖撥了。但是攬雀尾這種以己方為圓心弧形向左平捋的練法在現代十分普遍,這反映了傳統太極拳在現代失真之一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太極拳之“捋”在現代太極拳界也存在著失真。有的人推手中所謂的“捋”往往是在對方絲毫沒有前僕之勢、尚穩定站立時用一手緊緊抓住他人的手腕部,另一手緊緊抓住他人的手臂突然猛拉,完全是用自己肩臂的力量,而且往往用力方向是直線的,這樣所謂的“捋”自然與《打手歌》所說的“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毫不相干的,完全是以力取勝,這樣的技法根本不屬於太極拳之“捋”,而是屬於外家拳的強拉硬拖。
從以上這兩種情況可見現代太極拳界很多人對於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與近代太極拳先人所描述的沾粘連隨之“捋”已經漸趨陌生。而太極拳沾粘連隨之“捋”是太極拳的根本“舍己從人”的主要內容。如果這樣沾粘連隨之“捋”被普遍拋棄了,那麼,太極拳的根本也就被拋棄了。可見尤其用心地重視和研習太極拳之“捋”,對於太極拳的正確繼承發展是何等重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