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922|回復: 3

我所見過的詠春拳及永春拳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6 07:0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6 07:04 編輯

詠春的電影熱也過了好一陣子,經過這一段時間,學過詠春的人變多了,不過我想大部分人的心中對詠春拳的印象應該都是類似的形式吧,怎麼黐手、怎麼對練、木人椿的打法等等。不過嚴格來說,這些印象其實都是葉問系詠春的形式,若撇開各種系統觀念和門派歷史等的爭議不談,還有很多種詠春拳或是永春拳,蘊含著很多特色是值得深入討論的。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大家比較熟知的葉問系詠春的傳承史,五枚-->嚴詠春→梁博儔→梁蘭桂→黃華寶→梁二娣→梁贊→陳華順→葉問,之前敝人有談過自己和盧文錦老師學習的故事,但其實在稍早之前,也普接觸過福建的永春白鶴拳和廣東的順德永春拳,前者永春白鶴拳,一種演變自白鶴拳的武術,有研究認為它很可能是詠春拳的來源,也或許在五枚師太的時期,祖師嚴詠春之前的系統便是這個樣貌。後者順德永春,傳說是葉問的師父陳華順,其子陳汝棉所傳下,這兩系的永春拳除了套路名稱和一些動作很相像之外,都沒有黐手的訓練法,而且永春白鶴更是連木人椿法都沒有,所以老實說,敝人完全沒想過這兩者和葉問系的詠春會有什麼關聯。

當時認識的老師是一位以傷科國術館為業的福建籍老阿伯,本身練有祖傳的永春白鶴拳,當兵的時候又和廣東藉的老兵以藝換藝,習得了廣東的永春,這也符合現在這兩者的地緣關係,敝人感覺永春白鶴與一般常見的鶴拳更為接近,都是講求功力、吐吶呼吸,附帶提一下白鶴拳這門武術的系統,據考證,現存的飛、鳴、宿、食等常聽到鶴拳派別,本來應也未分家,最早應該都是由白鶴拳的訓練法隨個人體會不同所分化出來,不過比較讓我好奇的,是最早的白鶴拳到底長什麼樣,可惜年代久遠,大概無從考證了。永春白鶴比起一般鶴拳,也講守中,手法更多元,正如詠春的優點,也因為同樣包含鶴拳的內功心法,若能精通的話,功力驚人,但是同時要求手法及內功的練法,對當時尚在中國武術啟蒙期的我來說,理解上過於困難,故很多細節到十多年後才有所領悟。

至於另外一種順德永春,最明顯的不同點,就是雙方接著手時使用的手法比較多,因此對練的動作也多,對當時的我來說也比較有趣。老師主要另有一個學生,是我的朋友,我等於只是沾光,可以一起跟著練兩下。當然,當時並沒有順德永春這種名稱,也是近來研究才確認的,只記得一個永春白鶴另一個永春的叫法,搞的我迷迷糊糊的,根本弄不清楚,反正也沒想這麼多,學就對了。說起來這兩者難以區分的問題到後來有在四處訪師時也還滿常遇到的,因為這兩系拳術雖然在外開館授課的教練少,但老一輩程度好的人卻不少,而且每個人又都會加入自己的心得,加上核心的概念相近,有時真的分不出來。

大致上,順德永春的攻擊手法較是像一般打木人椿的手法,較快較短,沒什麼像葉問系詠春般較長時間接觸對方雙手的手法,老師常常是叫我們”直接來”,架勢一出來,他就開始使出各種手法和招式,這種練習方式的優點,是對於對打形式的用法很容易就能上手,對突發狀況的反應也會比較快。不過當時的我對武術還不甚瞭解,很多手法只知道硬記但也記不來,所以學習效果亦不佳,於是就中斷了好一陣子,在和盧老師學習之後,才又再正式找那位老師學習。

接下來好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叫永春的,就都是那種有永春特色的武術,叫詠春的,就都是另一種有黐手的武術,尤其後來遇到葉問系詠春的朋友大家手法也都差不多,再再加深了我這種印象,直到又遇到一個有趣的轉折,一天有朋友說要介紹我認識一個,在廣東還是香港練詠春有好幾年,也是武痴的朋友,想讓我們認識,朋友本來是不安好心想看好戲的,想說我們會怎麼樣就動起手來,但其實我個人通常對武術的想深入瞭解的好奇心,遠大於去實際使用它,本來心想既然學的都是詠春,想必差別也不會太大,可能很多東西用聊的就可以了,況且後來對詠春的興趣也沒那麼大了,完全沒想要捲起衣袖,不過經朋友一再鼓動,加上對方朋友人也和善,轉念想想黐個手試試也無妨,一試之下便愣住了,他們也是不用黐手的?!

原來朋友學的是另一種近來比較多人注意的古勞詠春拳,這一系的詠春拳採用的黐手是比較接近傳統中國南方武術的轆手和技手練習(轆,音鹿,車聲的意思),就是接近我們一般北方武術常見的平圓和雙手盤手式的對練法,只是是以前臂做接觸而不是用手掌部分,得事先聲明,這兩種對練法的正確名稱敝人當初並末和那位朋友確認過,只是我個人聽他的口語似乎是這麼說的,而事後考察發現其他南方武術也有這種語音相同且有確定文字的名稱,故採用之。

古勞詠春拳是葉問的師爺梁贊,晚年回到家鄉後才傳下的系統,與先前佛山傳授給葉問的師父陳華順時已相隔數十年的時間,因此這段時間的演化已經大大不同,補充說明一下,敝人在研究華人地區的古武術時體會到,過去人習武,和現代人習武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點,便是古人教習武術多半都一定會改拳,這種在現代常被視為大不敬的行為,有些名師還為此飽受抨擊,但其實在古代這卻是稀鬆平常,正確來說從來就沒有一個明師不改拳的,只是改多改少的問題而已罷了。當然梁贊先生也不例外。此段時間內,敝人推測梁贊先生應該是接觸了一些中國南方拳術普遍的進階內容,很明顯多了不少一些的特徵,比方轆手和技手的手法,及同樣自中國南方北傳的「異術」; 八極拳的八子拳手型等。

尤其最特別的是是改善了敝人曾提過,當時因為在武術上精進必須做取捨的最主要原因。話說之前那篇寫出之後就不斷的收到網友們的信件和提問,到底為什麼? 沒想到就這那一句話也這麼多人好奇,先說明一下,敝人認為學習武術最重要的就是實際去體驗它,所以不管怎麼說,接觸武術的前面十年,不管怎麼練,只要不受傷,就算練習的東西有任何的缺點,也都可以是將來的助力。所以之前的提問我很少正面回答,畢竟這只是我個人的體驗罷了,不過近來很多敏銳的朋友看來也有類似體會,問題裡就提到答案了。

在此順便回答你們,沒有錯。答案就是挷手,挷手是葉問系詠春非常重視的一個動作,而幾乎葉問系詠春的詠春拳手法都是包含此一動作,尤其黐手中更是不可或缺,如此一來當然有一定的優點,比方如果對方與自己功力相差不大時,手肘很容易攻入,還有會讓手法的變化增加,達到對練快速進步的效果。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6 07: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6 07:07 編輯

但反過來說,雙方功力體型相差較大時,使用挷手,尤其是高挷手,手腕、肘、肩等處負擔就很容易會超過負荷,防守不易自然反應也容易受限,但針對同樣的對手,使用攤手的動作卻不會有此困擾。另外是長期練習此一動作,易讓肋骨部分習慣處於漏空的狀態,對於遇上精於鐵砂掌、朱砂掌等硬功夫的對手時,常只是交手過程中擦過肋骨,或同時在面對兩個以上受過武術訓練的對手時,也過於容易漏出空檔,不利應對。必須強調一點,若是以防身為目標時,此動作帶來的快速進步效果還是優於缺點的,畢竟幾種例外的情形是相對難遇到的。總之,在古勞詠春裡,最特別就是將挷手的使用需求降低了,很多在多種詠春裡配合使用挷手的時機,都改採不同的手法,因此自然也沒有葉問系詠春形式的黐手,而必需使用挷手配合的動作如低挷手時,還多了些不同的要領來運用它。於是在朋友留在台灣的那幾年,我常會找約他討論一些技術問題,學習了一些不一樣的詠春觀點,收獲不少。

除了上述的比較多人認識的詠(永)春之外,還有馮少青永春(或有稱南洋詠春)和廣州詠春(主要為阮氏詠春及岑能詠春),過去有幸能分別接受來自這幾個系統的幾位大哥指導,這一系的詠春拳是從梁博儔所傳入紅船戲班後,經陸錦、馮少青等先輩一路延續下來,又被稱作紅船永春系。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宗師馮少青了,溤少青的故事相當傳奇,簡而言之,傳說他是詠(永)春拳名家中,少數將拳術運用到防身之外,如諸多其他中國武術的名家般,歷經亂世中與真刀真槍,生死搏命場面,還能全身而退的人。他曾因逃亡遍蹟南洋,直到晚年71歲左右才返回廣州,故此系的主要傳承都在東南亞地區,也多沒有練習黐手。廣州部分就以阮氏兄弟阮濟雲、阮奇山及阮奇山與友人張保之徒岑能傳承。

此系統相當多元,不同傳人間表現出的差異極大,但最特別的共通點,是其手法步法互相配合的運用方式,有說是因為長年在船舟之上練習的關係故演變出來,或是馮少青宗師以其經歷改良,敝人感覺它是詠(永)春拳系統中使用兵器,六點半棍法及八斬刀法中最靈活的一個系統,或許是因為和兵器法的原理較接近之故。此外還有馮少青宗師改編的木人椿,除手法不同外,從腿法、步法到身法等運用都更加靈活,更為豐富。


還有一種我在國外學習越武道的團體裡見到的詠春,不確定他們是從上述的某個系統新開創的,還是另屬一個系統,目前也無從考證起,因為它從套路、手法、到練習重點都與上述的幾種都有些明顯差異,令人印象還滿深刻的,所以順便提一下,在越南詠春拳被稱為Vinh Xuan Quyen (還是詠春拳,發音不太一樣而已),在法屬印度支那時期,廣東部分地區曾和越南同為法國殖民地,據朋友們的說法,他們的詠春是在那時期傳入越南,有趣的是他們的練習有一重點,在葉問系詠春裡,初學時常會要求練習者避免被人拉手拉走,而那兩位練習這種詠春的朋友卻剛好相反,專門練習怎麼被人拉走,練的時候就是兩人互相帶手拉來拉去,而這種練習練出來的手法在交手時效果還滿出來意料之外的,反應相當的快,是另一種中國南方武術風格鮮明的詠春。

後記,最近剛好是以前一起練詠春的兩位師兄有興趣,以幾本書利誘敝人加入研究,過程中回想起這些有趣的觀點,就乾脆整理下來,供其他想瞭解的同好們參考,惜文字表達有限,還有很多細節無法一一說清。至於究竟誰正統的問題就懶得分析了,畢竟每個跳出來講話的前輩都有純正的血統證明,只能說就動作來看,詠春拳傳到葉問宗師時,應是加入了不少創見,比方黐手訓練系統的設計,是在其之前的傳承系統中未見的,故許多門人堅守詠春此一名詞和訓練內容也不無道理。但其實其他每個系統在不同領域也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我想除非真的是想專心繼承某個門派的傳統,不然多學多瞭解也是件相當有趣的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2-27 19:56:01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先試著從頭說起…..於中國有文化歷史開始嶺南一直都屬較偏荒之域….直到清朝為應運外國強逼通商開關之要求.....始因重視而得發展….故武術之發展自是屬封閉式的獨立個體….其拳性較顯南人體質與心性的表現….南方多種拳種中又以鶴拳為重量級拳種….其拳性的剛猛肢節的形架又利南人體形與體態.....而詠春脫胎於白鶴之說應是依理有據…..但詠春拳質的往後發展與原始的鶴拳已絕然不同….

詠春之所以脫離鶴拳之體系有其時代背景需要的催化….詠春拳的摧化是為反清為動力.....而其據點在多江多河的船上環境中….演化出步小以利船身晃動中使拳….且有心者已刻意的將每個動作.....都演化出一招奪命為述求的精練….以盡速將己寡而登船清兵眾消滅......而木人樁就是這種目的心態最直接的表達….在船上要能快速奪人命以制敵招式只能精簡與強化….這就是現之詠春大不同於傳統古鶴拳之處.......

但據我專意研索各種拳性中最重本的莫過南方鶴拳….其形 其體 其質 其性都是由練本中一點一滴的累積….而有宗鶴 鳴鶴 食鶴 飛鶴的不同功體體氣表達…..其練本鍛氣之嚴謹絕非一般北方拳種能比擬……..但獨詠春卻因時代被景的牽動....而以即時即用為其本質重以拳之直出.....過於傳統鶴拳重肢之圈轉格化與身之震彈鬆抖…..且步小已無跪仆沉起以利速直近之速擊用…..但這又是時代性的背景與發展環境需求使之然

全文: http://tw.myblog.yahoo.com/jw!JRVgF4mGQUfpCQEIrEuOng3P/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2-27 20: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為什麼要談詠春?身為一個現代人所要面對的就是當代當時甚至當下….可能面臨或面對的狀況……即便是古人所體所驗也都是其當時當下的感受….身為今人的我輩也只去體為其經時空發酵的產物…..現之太極若以當下的武術而言不能經詠春這種同是近身又如有手黏法但卻是主動且積極攻擊性的拳風激磨….嚴格說來都還是屬半沉睡狀的太極…..但從五六零年代發展至今的太極大多只是慣於自家圈裡說自家話……講久了出了門說的大多是別人聽不懂的太極話…..若武術裡手會講話若是共同語言……那武術中應沒有不能聽的話…..只是問題是當自己喃喃自語於自家話時….真有幾個人會想仔細聽它家怎麼樣講話或講的是甚麼話?

真下過功夫知道詠春講甚麼話的必知…..現所謂詠春兩字指的只是葉問這一脈而言…..為什麼?趨勢使之然但詠春的潮流化到國際化不是刻意的…..而是陰錯陽差的因了小龍如流星之竄起所致…..李小龍的去形式走直接的武術觀念….激發了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武術從被動性認知轉為主動的認定…..因主動性與積極性是西方文化的本質…..而李小龍背後的人影就是如此被抬出臺面….接下是掀起各國人種如火如荼的學習風潮….但未必是詠春的拳法或技法帶動起外國學習風潮....而是詠春本身直入直接直打的風格激發出外人內在的本性

但可曾細想過詠春之歷史發展時間並非算早…..而梁贊於詠春算是可考證的人物….梁贊之前的可溯察的是粵劇紅船上戲班的之人物….且曾與太平天國之起義組織有密切關連…..起義失敗後粵劇被清禁15年…..船上為起義密學的功夫才得以流傳民間…..若再往上溯的都只是民間慣性畫蛇添足的傳說….如太極硬要抓出個張三丰來坐陣.......但梁贊後人所傳之偏身詠春與互接之手法卻近黏手而身形多柔搖….與今所見風格大不相同.......再傳於陳華順的詠春今其後人於佛山有順德春館…..拳風雖類葉問一脈但手法還是較有柔中剛的味道

老實說葉問的詠春一離佛山落根於香港….即已融合當時相港時勢與港人武性而慢慢獨成一格…..再更嚴苛的說已是純香港式詠春......而已脫佛山詠春風格......況香港寸土寸金之地習武之空間有限.....把本就是架小形快的詠春....更以即觸即打風格成形…..且當詠春因國際對李小龍之風迷.......順風駛船的形成國際化….此舉更激起外國人天性喜快節奏慣主動.....而讓詠春之拳風更只能走上強進直打而無法回頭.......但即便現大陸官方有意強化佛山為正統的祖國化打算…..還是因形勢比人強而無法將之認祖歸宗.....因是國際性的認定將詠春已定形.....詠春連自己都已難改變自己也應已無改變的空間

但這本身已蘊釀個問題在詠春日後的發展上…..葉問雖是第一代但推動詠春國際化的是第二代弟子…..且都已過中年其早期對外國人說服力....一是本身熟稔的技法......二是外國人還在熟悉適應階段......值第三代後續的弟子充其量也只是與外國同期的優秀弟子等同功力…..但何不想想以外國人本身優於東方人的體格特質…..如黑人的肌力爆發力與耐久力中南美人天生的律動感…..美國人的個性特質與企圖心在同學習此武術特性的詠春…..有太多優於東方體形優越的先天條件…..如哈林區小街野巷學籃球的黑人小孩….他们從其所得的細膩技巧不是一般家庭小孩能體會的.....如此一來當國外也將技巧熟練後習慣後專研後.....說話的人將不在是將詠春傳出的一方.....這是武術現實面的問題.....如史蒂芬席格用於電影詠春的技巧本錢未必就遜於所謂正統詠春者

也就是詠春本就是因時代因素而脫離傳統….先以練本轉化體質的白鶴拳體系….再因今之國際化後更是將詠春拳之拳風…..走上以肌力技巧為主要訴求的國際武舞台…..但肌力是外國人的本錢技巧又是外國人天生的藝術性….能與之抗衡的也只有一身的功力…..但所謂的因年齡而增的功力若不能過於肌力與技巧多多…..還將是肌力與技巧做為以後主導詠春趨勢的主流…..

我說以上之前言只為接下詠春之拳法與古傳統白鶴練法的差異….現詠春所傳的四法小念頭到後之木人樁…..前三種現只是算傳手法不是像古人幾年只一法練功……而只是用來練手法….現年青人學詠春一熟於手法後.....只是放較多的時間於打木人樁與兩人互黐….這絕不同於古人習法之功體只是手法上的技巧…..熟者勝巧者勝猛者勝但就不是功體…..這現象值得得今之習太極者深思.....何不想當外國人也以跟你同樣的練法......你真覺自己就能因是正統就比他的高頭大馬而較能四兩撥千斤?....若只是靠取巧欺生到後.......外國人終只還是會知你到底在玩甚麼把戲而已.....而戲就是戲總玩不久
http://tw.myblog.yahoo.com/jw!JRVgF4mGQUfpCQEIrEuOng3P/article?mid=1180&prev=1181&next=-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22 , Processed in 0.00710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