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9142|回復: 94

太極功夫:觸之旋轉自如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0 20: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1 04:38 編輯

來源:騰挪太極網

太極拳修練的的核心究竟是什麼?陳氏太極拳說是纏絲勁;趙堡太極拳說是背絲扣勁;楊氏、吳氏太極拳說是鬆軟;楊、吳氏太極拳的某個流派將鬆軟說發展到大鬆大軟;有的人更進一步將大鬆大軟說發展到了極端,大鬆要鬆到腰空了,不存在了,大鬆要鬆到全身處處毫不掛力,我認為這種極端的理論是完全違背王宗嶽等人經典太極拳理論,因此是錯誤的;武氏和孫氏太極拳則說是一動無有不動。這許多不同的說法,不但使初學者無所適從,即便是修習太極拳已有多年的人,面對這許多說法也會感到困惑。

中國的絕大部分武術都是以搏擊為主要目的,或以力勝人,或以快勝人,或以招式勝人。太極拳是一種很特殊的武術,它的主要目的是是養生,《十三式行功歌訣》明確指出“推詳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搏擊或技擊則是第二位元的目的,是不得已而用之的自衛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明確指出“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所以太極拳的技擊是反對以力勝人、以快勝人、以招式勝人,它追求的不是搏擊是自衛,是以小力勝大力,是以弱勝強。因為太極拳的目的和技擊都完全異於其它中國武術,所以太極拳是最特殊的中國武術,如果練太極拳練成了好勇鬥狠,成天講打打打,我以為這樣的太極拳不是真正的太極拳。

如何修習太極拳才能獲得養生、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的功能呢?這是擺在太極拳愛好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以纏絲勁或背絲扣勁為核心進行修習就可以獲得這種功能嗎?纏絲勁和背絲扣勁就是螺旋勁,八卦掌也是有著豐富螺旋勁的拳種,但八卦掌並不具有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的能力,所以即使修成了纏絲勁或背絲扣勁也不可能具有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能力。大鬆大軟及鬆到腰空了,不存在了,手腳處處都不掛力,這種樣的修習太極拳,養生效果可能很好,但不可能具有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的技擊功能,推手實踐就可以證明這一點。修習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整體勁,形意拳就是具有整體勁的全身齊動齊靜的拳種,但形意拳並不具有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的功能,所以以整勁為核心來修習太極拳也不可能具有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的功能。我以為太極拳要獲得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的能力,正確的修習的方法應該從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所建立的經典太極拳理論中去探尋。

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等人以《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五字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論著給太極拳建立了系統的理論,使後來人修習太極拳時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可惜他們的大多數理論都太言簡意賅,語言過於簡略,初學者很難領會,而且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我個人認為,只有李亦畬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一文是為學者如何理解與修習太極拳的技擊而寫,文章寫得也比較具體,如果你理解了這篇文章的精神,你就應該知道什麼是太極拳的技擊?太極拳的核心是什麼?太極拳應該如何修習?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開篇就講:“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明確指出太極拳的技擊特點是引進落空,然後就比較具體地闡述了如何修習太極拳,達到什麼樣的功夫境界才能獲得“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拳功夫。文章認為“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從人。欲要舍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從李亦畬的這段話中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1.太極拳的技擊特點是小力勝大力,即四兩撥千斤,只有能舍已從人才能四兩撥千斤,2.必須練成“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才能舍己從人,四兩撥千斤,3.文章從“欲要引進落空,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從人。欲要舍已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的一系列論述則是闡明獲得“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太極拳功夫的修練方法。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明確指出,只有練成“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才能具有“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拳特有的技擊能力。根據《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和我個人多年修習太極拳的體會,我以為修習太極拳的核心目標是要獲得“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所有的練功要求和練功方法都是為了達到此目標的手段。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我認為放鬆、纏絲、背絲扣、周身一家等等都只是為了獲得“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而採取的手段,如果將手段當作目的來追求,這樣修練出來的太極拳不可能具有“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技擊能力,所以這樣的太極拳就不是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的的理論系統所闡述的太極拳,而是另一種類型的太極拳。

我以為,從指導理論的角度來觀察,可以有四種類型的太極拳。第一類,以《九要論》或《十要論》及陳鑫的纏絲勁說或背絲扣說為指導,雖然也講柔化,但主要技擊特徵是跌打摔拿,主動擊人。這類太極拳的重要代表是陳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是當今最走紅的太極拳,因為它能滿足某些好鬥的中青年人的太極拳追求。第二類太極拳雖然也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的理論系統為指導,但在他們似乎只重視整個理論體系中“極柔軟然後極堅則”這句話,將鬆軟看成是太極拳的核心,入門是大鬆大軟,最高境界更是大鬆大軟。這類太極拳的代表是李雅軒先生傳承的楊氏太極拳。祝大彤先生將大鬆大軟的理論發展到了極端,他的太極拳要求鬆到不掛一絲勁,鬆到不要腰。在這種極端理論指導下的太極拳除了有養生效果外,不可能獲得“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技擊能力。第三類太極拳完全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的理論體系為指導的太極拳,修習的主要目的是獲得“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而放鬆、纏絲、周身一家、周身無有缺陷等等要求都只是達到“觸之則旋轉自如”目的的手段。這類太極拳的代表是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及正統的楊氏太極拳。第四類太極拳是以現代體操甚至舞蹈的理論為指導,汲取太極拳的某些元素,編創出來的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及陳氏、楊氏、武氏、孫氏等競賽表演套路,追求的目標是美觀和難度,完全失去了太極拳特有技擊功能。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0 20: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1 04:38 編輯

李亦畬用球形來比喻太極拳的“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能,他說:「胞弟啟軒,嘗以球譬之:如置球於平坦,人莫可攀躋,強臨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比喻甚明。細揣其理,非‘舍已從人,周身一家‘之證明乎!得此一譬,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理,可盡人而明矣。」,經過多年反復地研讀王、武、李的太極拳經典著作和對太極拳的不斷的走架與推手實踐,逐漸深化了對太極拳的體悟,我的心目中逐漸浮現出的太極拳形象是一個以腰部為球心的彈性球,在外力的作用下,這個彈性球會沿著外力作的方向用或收縮或膨脹或旋轉的方法將外力化開,不讓外力作用於球心,然後再以恰當的方法進行反擊,必要時這個彈性球也可以前後左右移動,而放鬆、纏絲、周身一家等要求和技法,都自然地蘊含在收縮、膨脹、旋轉、移動的彈性球中。

當然,獲得“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還不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動作和氣勢都是一個渾圓球,達到這個境界時,內外、敵我、剛柔、勝負等二分性都已經不存在,或者說這些二分性都已經混而為一。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認為“天人合一”才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這時拳腳功夫的修習已經降到第二位,第一位的事情是精神的修養,是修心。從“天人合一”的境界來來觀察太極拳,健身、養生、技擊都只是太極拳較低層次所追求的目標,到了最高境界,太極拳是人們進行身心修練的重要方法,從道家文化的角度來說,太極拳只是道家靜坐修道的重要輔助手段,健身、技擊等要求都降到了次要地位。

這篇文章是我個人多年來研習太極拳的初淺體悟,難免有片面之處,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太極拳愛好者對有關問題的關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0 21:38:24 | 顯示全部樓層
從三打虎初探 “四兩撥千斤”
http://taichi.sunyata.cc/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9&fromuid=6

三、條件

太極中“四兩撥千斤”的出現也必須靠條件。沒有條件,四兩永遠破不了千斤。

條件之一:對太極有較深的領會。習拳者明白:太極演道,物我同真。悟道求玄,神意相合,心腎相交,水火相濟,籠坤共和。人身氣化,寓柔寓剛,運化筋皮骸肉,交感精神意氣,身中元氣,日月循天,體內真神,慧照三世,致虛懷柔,寧靜持中,諸般操作,皆養性藏真。

條件之二:太極運作過程的太極圓圈體性。按武術家李紫劍先生的首例性拘概括,太極拳是“循圓而動,形圓含機,就圓造勢,因圓生力”。這種圓不是平常所言之圓,應是太極圓圈體,有多種形式,具體內涵可參看拙作《太極圓圈意念法》。只有通過較長時間帶太極圓圈性運動而形成的沉、整、碰、擁、捋、擠、按、沾、粘、纏絲等內功、內勁、內力,才有可能去實施“四兩撥千斤”。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14 10:33: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1-15 02:30 編輯

觸之旋轉自如讀後感


看到水蛇春式的長文就怕怕。但有網友問及對該文有什麼意見,不得不要看看了。


該文談的是「真正的太極拳是觸之則旋轉自如四襾撥千斤」;又認為「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襾撥千斤」。

私以為「四襾撥千斤」衹是技法之一,而不是太極拳的整體。在敵方露出破綻時可直擊其虛點弱點,而不一定使用四襾撥千斤之法。敵方是老粗蠻牛的話,利於四襾撥千斤的運使。敵方是硬拳高手,四襾撥千斤之法便難以施為。

說要「旋轉自如能引進落空纔能四襾撥千斤說不通。能引進落空可以四襾撥千斤。不引自進的也可以四襾撥千斤。不引進不自進而在對方失勢時,也可四襾撥千斤。


究竟怎樣纔是「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有人看得明白嗎?但作者認為這仍不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云云。...我想問問:「天人合一」俱備「萬佛朝宗」的威力嗎?

看看「萬佛朝宗」的威力...


作者認為武氏、孫氏正統楊氏纔是真正的太極拳。但他指明李雅軒與祝大彤的都不是正統。這樣說來,正統的太極拳應該是楊露禪的子孫了。武氏、孫氏與楊氏的功夫是怎樣的沒有正式記載。作者有看過三氏後人現在的功夫是怎樣的嗎?作者自己做到了觸之則旋轉自如」與及「天人合一」的化境嗎?當然沒有。因為他自認是「多年來研習太極拳的初淺體悟」。觸之則旋轉自如」與及「天人合一的化境」豈會是「初淺體悟」?

可是問題又來了!既然自己做不到觸之則旋轉自如」與及「天人合一」之境,這又有何「體悟」可言?

還有。楊班侯有「出手見紅」之稱。明顯地他就未得觸之則旋轉自如」與及「天人合一」之境。他算不算是「正統楊氏」的傳人呢?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4 20:59: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4 21:55 編輯


作者認為:

這許多不同的說法,不但使初學者無所適從,即便是修習太極拳已有多年的人,
面對這許多說法也會感到困惑。


作者認為:

因為太極拳的目的和技擊都完全異於其它中國武術,所以太極拳是最
特殊的中國武術,如果練太極拳練成了好勇鬥狠,成天講打打打,我
以為這樣的太極拳不是真正的太極拳。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15 04:59:0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1-15 04:59 編輯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許多不同的說法並無相悖之處。纏絲勁與背絲扣勁都需要鬆柔。一動無有不動,亦需要鬆柔。陳家有說明纏絲勁不得鬆柔嗎?趙堡認為背絲扣勁不可鬆柔嗎?武孫的一動無有不動絕不鬆柔的嗎?「纏絲、鬆柔、一動無有不動」都是各家太極拳的原則,並無兩樣。致於怎樣的鬆柔,及鬆柔的程度如何,纔是個人的理解各異吧!學拳者所易於迷惘之處在於太極拳的所謂鬆柔,而非各家的異同。


學武術的目的當然是自衛防身。在古時,更可保國安民。要養生,功法多的是,不必要學武。太極拳不講打講殺,試問怎樣防身自衛?怎樣保國安民?強人來侵犯時,你給他講解養生之道嗎?


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小力真能勝大力嗎?弱真可勝強嗎?就拿「四襾撥千斤」為例。強人千斤重拳頭直衝過來,你用四襾力去撥動千斤重捶。你的四襾順撥是撥重捶的橫弱點。因為重捶的弱點更弱於你的四襾力纔會給你撥動。因此,基本上仍然是強勝弱。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5 06:32: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5 06:37 編輯

我也是對祝大彫的理論有懷疑,因為走到空時人的軀體就沒了,沒了軀體那有執行技擊動作的有形體? 他的理論倒有點像道家修練的潔、淨的味道,將身體清乾淨,作者應該是對的,他的理論只到養生無法走到技擊。

有幾個論壇都引用下面這個問題質疑祝大彫的理論:

北京祝大彤先生在其磊著《太極拳解密十三篇》中提出,“太極拳是高品位的松柔動態運行藝術”,而靜磨劍先生在《武魂》雜誌提出,“‘內家’技擊之所以失傳,就是因為‘緊’的失傳”,一味‘鬆’的養生訓練使‘內家拳’遭到滅頂之災”,他提出“練緊不練鬆,緊到自成功,進行‘鬆’的訓練法,進行‘緊’的訓練,才有望登堂入室,步入拳道正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究竟那一種科學、合理、正確?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15 06:51:0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1-15 09:16 編輯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0 21:38
從三打虎初探 “四兩撥千斤”
http://taichi.sunyata.cc/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9&fromuid=6

不是你本身的條件

「四襾撥千斤」是簡單的力學原理。不須什麼悟道、神意、心腎水火、日月、慧照等等的玄虛條件,也不必要什麼圓圈、含機、內功、內勁等等雜七雜八的附帶助力去運作。

千斤力迎面直衝而來,你不閃不避,自然盡受全部的衝力。你衹要順勢向側一帶便可把衝擊力引向後方落空。你這順勢向側的帶動,不需很大的力量。是故有「四襾撥千斤」比喻順勢的帶動路線是身體的轉動而成,無需說成是「就圓造勢,因圓生力」那麼高深玄妙。

迎面直衝而來的千斤力,大概可分虛浮與沉實兩種。莽牛般蠻力直捶打來的是虛浮力。武術家雄渾的剛拳是沉實力。虛浮力雖然衝力極猛,你可以用四襾之力去化解。雄渾穩固的沉實力就不能以四襾撥千斤之法來化解。僻如:你可以輕易地撥動一個懸起的百斤重沙袋。但同一沙袋若放在地上,你就不能輕易地把它撥動了!

故此,能不能以四襾去撥千斤,不是你本身的條件,而是那千斤的性質。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5 07: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條件之三:身知體認。太極拳動作千變萬化,不外乎動靜、開合、虛實的轉換及身心的平衡穩定與協調。與人交手,所蓄發力量不外乎運勁之實點意想部位之實點(中心點是穴位)、身體重心之實點。三個實點相互配合,且靈活調整,必得陰陽轉換之奇妙。這一切靠的是身知體認,似乎身體之皮毛都有了意識。通過修煉中反復用意,必定產生自主應對能力,似乎不通過大腦傳導,瞬息據情而變。

藍色是大家都知道的,綠色是修練到某一個程度就可體會到,紅色我就不懂了。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15 09:07: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1-15 09:18 編輯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5 06:32
我也是對祝大彫的理論有懷疑,因為走到空時人的軀體就沒了,沒了軀體那有執行技擊動作的有形體? 他的理論 ...

「空」的說法甚玄。各人各有自己玄的思想。不明的,不理會好了。談論太極技擊,我時刻總腳踏實地絕不談玄。說不出腳踏實地的東西的人,我都把他們當作是門外漢。


衹談緊而不談鬆的人,恐怕也是不諳鬆緊之道。但這鬆緊也是因各人所領悟的有異而具不同意義。私以為「鬆緊」不是分開來練的。我所領悟的「鬆緊」是發勁前後的狀態。發勁前是鬆。蓄勁時是一剎那的緊。發勁後又立即回復鬆的狀態。所以,練習發勁也即是「鬆緊」的訓練。怎會分開來練?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4-29 21:09 , Processed in 0.04547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