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523|回復: 15

《易筋經•註解•點評•前言》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23: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言

《易筋經》流傳於世,不知著作產生於何年何月?何人所作?然由河南嵩山少林禪寺傳流出來,倒是歷史事實!到清•乾隆年間流傳到皇家,有欽定《易筋經》問世。然《易筋經》公開流傳於世的年代始於清•光緒年間的事情。其實在公開版本流傳於世之前,就有《易筋經》的內容在民間修煉家中流傳著。
古傳《易筋經》版本甚眾,如今之人難分原本之真假。現根據《文成堂版存南文成堂書鋪刷印•清• 傅金銓校訂•光緒丙申年重鐫》本,作為基本藍本,參照各版本精旨妙義而進行剖解、闡釋。力求闡發《易筋經》著作之原本的修煉之精旨妙諦!

《易筋經》著作,存在一部兩經的事實,就是一部《易筋經》中存在《易筋》《洗髓》兩部經書的修煉內容。簡單的理解《易筋經》這部經典著作的內容:易筋者,外形之修煉功法也;洗髓者,內氣之修煉功法者也;而易筋、洗髓,兩者不可截然分之,故而以《易筋經》名之。這符合“練拳始練形”的精旨妙義,因“外形”乃顯而易見、易知、易會、易明的簡單易行之緣故爾!洗髓之內氣功法因而不易見、不易知、不易會、不易明的複雜難行之緣故爾!
觀讀《易筋經》的關鍵之所在,就是“呼吸”二字應該如何理解?我認為不管是“易筋”功法的修煉或是“洗髓”功法的修煉,“呼吸”二字都是指“先天真元一氣之升降漲渺”的方法而說的。而不是指“後天口鼻呼吸”的方法而說的。這有歷代拳家:“一氣運行的功法”之說法可以為之明證。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夫氣起于丹田,升於泥丸,降於背,入於肩,流於肘,抵於腕,至十指尖,此氣之上貫也。氣生丹田,入於兩腎間,降于湧泉,此氣之下貫也。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雲流水,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清輕而靈,入手神妙,可以進退如意,形無定門,非斜非橫,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謂通真。

《渾元劍經內篇•氣貫周身法》

再有就是《易筋經》中所依遵的理法,是佛家的經典理法,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法呢?回答這個問題亦不複雜。根據我觀讀、研究的結果是:《易筋經》遵依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典《易經》之天人合一學說的理法而成之的。其始終貫串的是:“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雖雜,而不越也”的“二一一二”之修煉宗旨。

雖然在《易筋經》的系列文章中有:“佛曰、佛說”的字樣,乃是後來佛家弟子所補加而成的。如果去掉這些字樣,乃是一部完整的修煉家之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一段論述,經過我的注解,最能說明這一觀點的正確性了。為了說明這一問題,以資對照,將那篇文章錄之如下:

讀《易筋經》以文觀法明練用精義解

弟子問曰:“乾卦•九五爻辭”的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練之精義明矣!然世間流傳的修煉經典《易筋經》中,有如下之論述:

易之為言大矣。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疾,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復,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

又作如何解釋呢?敬請師父為弟子開示明白,自可遵而行之。

師父答曰:此乃《易筋經》中一段著明的論述,是修煉家必遵從的法旨,是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本末始終之準繩。只有通明此段論述內容的精義妙旨,才能正確修煉,功得正果,而不入歧途。鑒於此段論述的精闢,故在《古拳論闡釋》中收錄並做了簡略的闡釋,實是解開一切古拳論的一把鑰匙。但多數閱讀此《古拳論闡釋》一書的讀者,並沒有理解到這一點。不能理解《古拳論闡釋》一書中的三一一一三之練用宗旨。故在修煉中不能掌握修煉方法的正確性,不能正確修煉而得到正確功夫、技藝。不能正確閱讀各家拳譜而領會其中精旨妙義,以為己用。徒增不必要的困惑和煩惱。為使弟子和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們能夠明白此段論述之精旨妙義;自我把握修煉方法的正確;自我權衡修煉方法、過程中的利與弊。以求修煉方法正確,易於成功。我再次較細緻的闡釋此段論述的精旨妙義,揭示其中的修煉、建體、至用的精髓、真諦。供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參考、運用。

此段論述,大致分為三個小段內容,一是:其所言易筋者,是遵從“天人合一”的《易經》之理論,陰陽變化的道理,來變易自己的內氣、外形的。但這種變化的關鍵在於修煉者自己的認識和自己的把握。這就是“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一句話的精義。二是:變易自己的方法和具體之內容的論述,乃此段的中心內容。三是:結束語,“至若人身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之結論。下面就將此段核心內容,逐句闡釋清楚、明白,展示其中精旨妙義,揭示修煉、建體、至用之精髓、真諦。

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
此句說明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有內功修煉、外技修煉兩項基本內容。內功修煉為“功夫”,外技修煉為“技藝”,證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是內外雙修的。功技集一身之“建體至用”的,而健身、技擊之功德藝境,並行不悖的修煉之道,功成正果之時,則“文武雙全將相身”。此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獨特風貌。

弄壺中之日月,乃說的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系列之內功法。以得內勁之體、用。修煉內功,還可從根本上變易自身外形之筋骨皮肉,即“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能使外形脫拙換靈、柔弱無骨,善變無形又無窮,並能內感通靈。還能得“靈神”以至用。此中內容皆用“弄壺中之日月”一句話概括的明明白白了。而“日月”二字。乃言“陰陽”也。離中之“陰精”,坎中之“陽精”。“日精月華,吞入丹舍”之說法,就是“弄壺中之日月”的內功法之寫照。然“形”之所成,莫不緣於“氣”。氣成有形便是“血”,血液運行,以滋潤形體,故知“氣為陽,血為陰”。此乃“氣血”之陰陽。然精氣神從氣立論,筋骨皮從血立言。可知氣血之陰陽,乃言“內氣、外形”爾,內氣為陽物,外形為陰物。此內氣為日、外形為月。內氣、外形合一之體為“明”。此又“弄壺中之日月”的精旨妙義爾。然必通過“一點天清,二點地靈、三點神光遍九重”的系列方法之修煉,方能內外如一。建體以至用。此是“內功心法”的修煉方法的重要性,可知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25:39 | 顯示全部樓層
搏掌上之陰陽。乃說的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技擊之陰守陽攻的內容,攻防技擊之道,古來名目繁多,有稱“手搏、格鬥、手戰、技擊”的說法,名稱不一,然無不是“徒手攻防之道”的精旨妙義。即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而此“搏掌上之陰陽”,初看好象搏鬥是在“掌上”的攻防,實質是“掌”字表現的乃是“權衡利弊”的陰守陽攻之道,乃全身方圓立體的陰陽變化的攻防之道。在“掌”字中存在著“己之內氣、外形的陰陽變化;彼之內氣、外形的陰陽變化;雙方搏鬥技擊外在表現的陽攻陰守的變化現象”。這三種陰陽的內容。但此“搏掌上之陰陽”句中的陰陽二字,乃指雙方彼此攻防的陰守陽攻之“陰陽”的,前句言內功修煉的自身內氣、外形的陰陽變化,是名“功夫”。此句乃言攻防運用的陰陽變化,是名“技藝”。這就是“文建體、武用精”的宗旨。
此兩句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存在內功、外技,即“建體至用”始與終的修煉過程的。就是“拳乃道也,技擊乃未技也”的功技本末、始終、先後的修煉、建體、至用之關係的。這樣認識、理解“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這句話的精旨妙義,可謂之全了。便可理解下面的論述之實質內容了。也就從此而能通解古今論拳的精義妙旨了,從此而打開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神秘之大門,能夠踏上真正修煉的光明坦途,成為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建體、至用的行家裡手既成事實,達到脫凡入聖的神明藝境,具有神化之功指日可待了。
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
二豎者,陰陽也。在自然界,言天地也,天地的陰陽變化,萬物生長化收藏。如沒有天地陰陽之體、用的存在,則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演化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天人合一”在人體內,支撐自身存在的是內氣、外形,內氣為陽,外形為陰,此乃自身中的“二豎”。自然界中的“二豎”是天地。故知“二豎”者,陰陽也。自然界的萬物變化在天地,人身中萬拳變化在氣形,天地人同此陰陽也,此乃“天人合一”學說的道理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具體應用,故人法天地便可得道、體道的道理。正如前賢所雲:“仰觀天以執行,俯察地以建極”之精義爾!
內氣、外形的變易轉化的正確與否,關係到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成功與否,關係到自身的健康與否,關係到與人較技攻防的勝與負。而這三項內容的關鍵,實關係著修煉者的認識正確與否。這就是“二豎系之在人”的全部之實質內容。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始終之過程中的關鍵的重要作用。說明修煉者觀點正確方能指導自己正確的修煉,而能獲得正果。這就是訣言:“理精法密藝自高”句的精義。一個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有了這樣的正確認識之觀點,則為了獲得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真實功夫技藝以為用,則承認了必遵“天人合一”之理論、法則,自覺的如法改變自己,則內氣、外形無不可轉化變易了,無不可為己之所用了。這就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本“天人合一”之理法,“唯道是從”的“無為”之修煉法則,依此而修煉成的攻防之功夫技藝,在與他人較技時必能順隨為法,以靜用動,則能與時俱進,方能以柔用剛而輕鬆的戰勝對手,前賢所論的“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的修煉思想,變易自己的觀念,源于《易經》的“天人合一”之理論中,為說明以下的具體內容,再看一段論述,自然可先後連貫而能明之了。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易辭下傳•第六章》
這段論述的精旨妙諦,其用無窮。我在論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建體、至用,經常引用此段論述。其表明自身中的陰陽二豎:內氣從乾,純粹之精,健運不息,陽剛之性;外形從坤,鎮靜厚載,順從之德,陰柔之質。內氣、外形柔外剛中匹配如一,德合陰陽以為用,內氣為陽剛之體,外形為陰柔之體,可剛柔相互以為用,錯綜變化,以成萬拳的攻防變化以至用。這樣的形外氣中,氣主形從的匹配,體現了自然界的天地陰陽剛柔之匹配的法則,而使萬物產生變化一樣。只有自身的內氣、外形這樣的按照天地陰陽剛柔的匹配至用,才是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能夠通往神明藝境,達到神化之功的正確道路。這就是老子所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句話在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精義之體現。雖然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由古及今之繁衍流傳,各家的論述稱呼名目繁多,種種立論之言,貌似雜亂無章而不一,然通而觀之,細心咀嚼,沒有超越此論之宗旨的妙義的。正如拳訣所言:“馭靜以動,動中亦靜,動靜互為其根;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明白了這層意思之內容,再繼續看下面具體變易的內容。就會一目了然了。不覺奇怪了。因為心有所知,便可循理得法而通了。
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

首先從虛實角度立論,說明“內氣、外形”虛實的相互轉換變化。不練拳者,外形乃拙實而不通靈則不足以為臣民眾兵;內氣虛弱而不足以為君主將帥。然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就要對內氣之虛弱,變易為切實獨立之剛健的體,以就君主將帥之職;就要對外形的拙實,變易為柔弱無骨之體,進一步虛化其形質,逞全體透空的狀態,自成臣民眾兵之職。君主將帥、臣民眾兵之職守定位分明,這就是“弄壺中之日月”的內功修煉法的目的、意義。也就是“驅盡眾陰邪,然後立正陽”的內氣、外形“虛實變易轉化”的事實,而達到“虛實相須,內外一而貫之”的體用一元之藝境。“意氣君來骨肉臣”一句訣言,即是內氣、外形虛實轉化變易方法的說法;又是內氣、外形虛實轉化以後的主從關係。這就是“為虛、為實者易之”的本義。

為剛、為柔者易之

這是從剛柔角度立論的,闡明內氣、外形的剛柔轉換而確立的功能關係。外形體本剛硬拙實,不足為拳家所用,因其不能善變無形又無窮,外形體必須由剛硬拙實變易轉化為虛靈的柔弱無骨,具備順從之德,方能至用。內氣柔弱,不足為拳家所用,因其柔弱不能健運不息,不具備陽剛之性以為將帥,必須由柔弱渺小變易轉化為健運不息,陽剛之性,在體內獨立而不改,方可為將帥。此乃從剛柔角度立論,說明內氣、外形是相互的剛柔轉化變易的,即“為剛、為柔者易之”的本義,這樣剛柔變易轉化後,內氣陽剛之體,外形陰柔之體,柔外剛中匹配如一,方能柔化剛發,“以柔用剛”以至用,只此方能達神拳神明之藝境。

為靜、為動者易之

這是又從動靜的角度立論,闡明內氣、外形動靜的主從關係和外形中腰脊和手足四肢的動靜主從關係。
外形、內氣的動靜主從關係。一般的人之生活、工作、勞動,都是外形動而內氣靜的狀態。而拳術中的要求,外形靜而內氣動,這可從“內動不令人知”一句話中知道,內氣一動,外形從之,故攻防之中,外形從不妄動是真功夫。故形未動而氣先動,此即氣形動靜的主從關係,便於柔化剛發,以靜用動;而能以柔用剛,以靜制動以制勝。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28:06 | 顯示全部樓層
外形中腰脊和手足四肢的動靜關係。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勞動習慣,腰脊不動為靜而四肢手足活動頻繁。可拳術中要求手足安靜,要隨腰脊之運動而運動,正拳決雲:“以不動之腰脊摧動動之手足”,就指的是腰脊和手足四肢的動靜主從關係的。

上述內氣、外形和外形的動靜主從關係之法則,就是“為動、為靜者易之”的本義。
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

此本《易經》中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的定位之法則,說明自身的內氣、外形的性質之乾坤定位,外形之部位的天地定位後的動變之基本法則的。
以內氣、外形的性質而言,內氣性陽,易升不易降,要使之能降;外形質陰,易降不易升,要使之能升。則內氣、外形匹配合一而用,自能具備氣升形降,氣降形升,相互升降自如以為攻防之用。還要外形順隨內氣以為動靜。

以外形的天地定位而言,高以下為基,下以高為用。頭者高以步足為基;步足為下,以頭之所用為用。

心氣在上為高,心下入丹田為用;腎氣在丹田為下,必升騰至胸、頭以為用。

身形長起,內氣沉降,則身形不浮而有根;身形矮落,內氣輕升至百會,則身形不重滯而靈。

上述三條內容皆“高下者易其升降”之本義。
聽探之良知為先,順化之良能後行,然順化之中亦聽探著。則神緩而眼疾,心緩而手疾,氣緩步疾,蓋因外疾而內緩,內心柔則勁勢剛。知體用之妙矣!此緩者,和緩而靜之謂也。故不會出現“心忙手亂”之病也。此乃以靜用動之意爾,此乃 即“後先者易其緩急”之本義爾。“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先後運動有了緩急的順序。則較技便有“後人發而先人至”了。

順逆者易其往來。即內氣、外形有順逆匹配之法式。以外形論,出手乃為順,收手乃為逆,此手法攻防之順逆也。然與內氣配合,則攻手外出為順, 配以內勁從之;防手收回內勁亦從之,此乃明勁也,即順從法;如攻手外出為順,配以內勁回收為逆;防守回收為逆,配以內勁外出為順,此乃暗勁也,即逆從法。知此乃明攻防手與內勁匹配的順逆法了。此正是“順逆者易其往來”的自身動變平衡法則之本義爾。有拳訣雲:“勢若去時要猛狠,意旋回時身步穩。百骸筋骨一齊收,手便順何須恐。”論的就是這個精義。
危者易之安
原來的武練法、橫練法,糊塗練法的用心耗精的後天尚力法,危害自身的健康,甚或威脅生命安全的錯誤方法。經過“以神為主,以氣為充,形從而利”的修煉,達到健身、技擊並行不悖的保證生命安全的正道之法式了。即先天尚德的無為法,此乃“危者易之安”的本義。

亂者易之治

由於氣貫周身,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內氣、外形的虛實,剛柔、動靜、先後、緩急、順逆的轉化變易,秉承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宗旨,則自身由內至外,內主外從,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虛實相需,內外一而貫之,原來的烏合之眾,成為紀律嚴明的能征善戰之師,此乃“亂者易之治”之本義。

禍者易之福

原來的“以形為制,尚氣用力,神從而害”的後天有為之尚力法,武練、橫練,糊塗練法,乃危害自身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的埋藏災禍之不良方法。就是依此而修煉、在與人較技時,因尚力而被人借,也埋藏著被擊敗的災禍。然通過變易轉化,成為先天尚德的無為法,以神為主,以氣為充,形從而利,順從為法,以靜用動,以柔用剛,柔化剛發,與人較技,舍己從人,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勝人在頃刻之間,取勝乃自然之事,用必打犯不傷人,故不結怨,將本爭鬥之結怨的禍事,變化為交朋好友的美事,此乃拳術練、用的“禍者易之福”之本義爾。

亡者易之存

原來的尚氣用力的後天有為力法之外家拳法,乃是用心耗精亡身之途,變易為尚德不尚力的先天無為之巧妙的內家拳法,乃順隨為法,固精不動心而存身之道。此乃“亡者易之存”的本義爾。體現了“打拳原為保身之計”的宗旨。

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
氣者,文體也,內在功夫也,保命之根本。數者,技藝也,武事也,外在之技藝也。內氣,外形的功夫技藝,通過正確之修煉的變易轉化,可使後天的尚力法,挽回成先天的尚巧法。此乃“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之本義。
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復
內氣、外形的變易,遵從天地之法則,可以易後天而複返先天。此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逆則成仙”的修煉法則。即“弄壺中之日月”的內功法。“搏掌上之陰陽”的外技之修,內外雙修之複返先天無為的尚德的正道之法式。此乃“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復”的本義。

何莫非易之功也

從開始修煉內功養生之道的“弄壺中之日月”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搏掌上之陰陽”的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的“德普三光”的功果,無不是遵從“天人合一”之理論,變易自身內氣、外形。由後天複返先天的無為法。達到無為無不為之藝境。有哪一點不是遵從《易經》理法修煉的功果。有哪一項內容不是自己“唯道適從”的變易之功果。“易”之功大矣!此正是“何莫非易之功也”的本義。但須“存乎於人”。這就明確的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了。

至若人身筋骨 豈不可以易之哉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28:39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到天地,小到人身筋骨,只要遵照“天人合一”的理法,唯道適從,變易自己,知道“弄壺中之日月”的內功法,如法修煉,就可使自身的內氣、外形自然的發生變易轉化,初期之內清虛,外脫換之基礎定矣。修之時久,則破七殼,返樸歸真,則“脫殼換相”,後天複返先天。筋骨自然變易,外形自然通靈透明,此正是“一點天清,二點地靈,三點神光九重天“的功成之正果。時至此則“搏掌上之陰陽”乃成易事,因已到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無形無象的寂感遂通的藝境。功夫至此,“至若人身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自然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了。

為當今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想,就將此段論述較詳細的闡釋了一番,我認為凡能讀到此文的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應仔細品味前賢之論述的精闢見解。自然能體會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精髓、真諦。在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時,就應順道而修,不會妄為了。這樣,才能健身、技擊並行不悖,功成時可“文兼武全將相身”。得此精髓者,應告之相識之拳友,以求共同進步,你有這樣的善心,何愁功技不精乎!所有拳譜皆可“以文觀法”,再求“以形鑒真”,可為通家了。

馬國興
書錄於北京寓所
2002年03月15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3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序一
昔達摩大師著《 洗髓》、《 易筋》兩經,而傳于少林者惟易筋經,此非徒誇神勇於絕技也。蓋人之一身.重在元氣,貴在精神,果能保護,豈特卻病延年,宜可通凡達聖矣。餘公餘,喜刻善嘗施藥餌,沉屙賴起。四方皆噴噴稱乎。日屏一切嗜好。節飲食,慎起居,神靜息。攻研究其養生之方藥,得是編,勃然興欣,然喜過望,有得于黃庭內經之精,而直稱為道術神仙之秘也。余好之,尤願同志者共行之,非敢以是參撤乎大師之皆也。其亦為保身之一助雲爾。

同治十三年季冬上洗六日北平宋光柞序
【注解】
①、達摩:菩提達摩(? - 535),中國禪宗初祖。南天竺婆羅門人,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禪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羅到該國傳法,菩提多羅從他學法,很得般若多羅的賞識,就給他改名為達摩,意譯為道法,是達摩已通達到法的意思。梁武帝普通年到達廣州,梁武帝聞其名,迎入金陵,但觀念不相契合,達摩悄然北上。後至北魏,所到之處,以禪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那兒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以二入四行為思想內容。當時有位神光僧人博覽群書,慕達摩之名,自斷手臂求法。達摩尊者被他的精誠所感動,逐傳法於他,並幫他改名慧可。經九年,達摩尊者欲歸天竺,臨走時,傳慧可禪宗之要義,受《楞迦經》四卷。過不多久,達摩入寂(歸天)。葬于熊耳山上林寺。

有關傳說,可為真?

初祖菩提達摩是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的徒弟,南北朝的時候來到中國,他訪問過南朝以後準備渡江北上,繼續傳播佛法。但茫茫大江之上一時竟無舟船可渡,於是達摩信手折下一莖蘆葦,雙足踏於其上,以蘆葦為舟飄然渡江而去。這故事在克勤禪師的《碧嚴集》裡有記載。此外,在少林寺的碑廊裡有一塊古碑,雕刻的正是達摩一葦渡江畫像,也可為佐證。

何謂“一葦渡江”:

“葦”,小舟也。
《詩經•衛風•河廣》曰:“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一葦者,通解為一束蘆葦也。言河不寬廣也!
又蘇軾《前赤壁賦》有雲:“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
後來有的人曲解詞意,或由於文化水準不夠,或由於神秘的緣故,竟將此“一葦”,詮釋為“一枝蘆葦”,乃大謬也。
若細究為何將“舟”之葦,曲解為“蘆”之葦,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上:“玉麟丙辰發建康,丁巳泊長蘆,襆被宿寺中,此為菩提達磨一葦浮渡處。”可知,達磨渡江之處乃為“長蘆”,所乘乃“一葦”小舟,故《宏智禪師廣錄》卷九雲:“蘆華明月夜船轉,水遠天低秋色連。”可知,葦者乃小舟也。
②、《洗髓》》、《易筋》:洗髓經,乃內功修煉功法的經典著作;易筋經,乃外形抻筋拔骨、展筋伸骨功法的經典著作。二者合為一部經典,成為《易筋經》。然內功修煉可易筋,松活外形亦可以洗髓。故《洗髓、易筋》二經不可截然分開。但是,《洗髓、易筋》二經,各有內功、外功側重的不同,則是顯而易見的。後面有詳細的論述。
③、此非徒誇神勇於絕技也:《洗髓、易筋》二經的重要價值在於修煉體道、得道,健體強身,保命長生。此二經並非專於“拳術神勇”之絕技的。但是,擅長二者而又“意氣君來骨肉臣”者卻是“神勇”功夫藝境也。但決不是尚力者也,這在“太極拳論”中已經有了明確的結論了。
④、通凡達聖:《洗髓經、易筋經》的內外雙修功法,可以使身體“脫拙換靈”,進一步修煉可以“脫殼換相”,達到“全體透空的虛靈妙境”,就是神仙藝境。即“一氣靈明謂之神,先知于人謂之仙”,合之者謂之神仙聖境。
⑤、沉屙賴起:善心常在,太和之氣往來於身內,多年沉疾就可以痊癒了。
⑥、神靜息:神回身中氣自固,“神、氣”息與丹田,謂之“伏煉”,伏煉能長生。前面所說“沉屙賴起”,乃由於堅持內功修煉的健身之成果。
⑦、得是編:得到《洗髓、易筋》二經。
⑧、黃庭內經:《黃庭經》分《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和《黃庭中景玉經》三種。《中景經》系晚出道書,通常不列于《黃庭經》之內。
“黃庭”解
“黃庭”一詞已見於漢代。古人認為,黃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色尚黃,在人五臟則脾為主。蓋喻身體中央、中空之穴。《易經•坤卦》“繫辭”有“黃中通理,美在其中”的認識。舊本《黃庭外景經》首句“上有黃庭下關元”即指此。
至於“內景”、“外景”,《荀子•解蔽》篇早有“濁明外景,清明內景”之說。唐•梁丘子(白履忠)在《黃庭內景玉經》上卷注文中解釋內景時稱,“內者,心也。景者,象也”,“心居身內,存觀一體之象色,故曰內景也”。“外景”一詞,大概是上清派根據“濁明外景,清明內景”,取與“內景”相對之義。道書分“內”、“外”,代表了傳承之異。例如《靈寶升玄內教經》卷八(敦煌遺書S.3722)自稱“無上靈寶升玄內教”,而稱《靈寶五篇真文》為“外教”。《黃庭經》東晉後分為《內景》《外景》或《內經》《外經》,蓋與此同意。國內外學者大多認為《外景經》早於《內景經》。
黃庭:在內功修煉過程中,有直徑七釐米大小一淡黃色圓球,由少腹丹田升至中焦的中脘穴位置內的腹腔中,此球的術語謂之“黃庭”。有此“黃庭”景象,繼續修煉,此球自己會降至少腹丹田,功法術語名之曰:“肘後飛金晶”。此時住在丹田中的“內氣”,稱為修煉金丹的“大藥”。所以說,《黃庭經》之所以謂之“黃庭”,乃由此物修得而立名也。此時內氣稱為“大藥”,言其具備療疾治病的功能,無形為大;“大藥”乃針對有形為小的中草藥而說的。
⑨、道術神仙之秘:此句是說《洗髓、易筋》二經,乃過去“修仙了道”之秘而不宣的經典著作。作者極為遵此經為至寶的意思。
⑩、保身之一助爾:修煉《洗髓、易筋》二經典中的內外功法,乃是保證“身體健康、精神充沛、安身立命”的最得利的助手。這裡肯定了內功修煉的治病療疾的功能效果。即《洗髓經》。

【點評】
這是一篇宣揚《洗髓經》內功系列方法修煉,可以脫凡俗入聖境的良方妙藥。而《易筋經•洗髓經》可以與內功經典著作《黃庭經》等相媲美!
這充分說明:《易筋經•洗髓經》在過去乃是修煉家秘而不宣的內功修煉之經典著作。是強身健體最得力的助手。關鍵在於得法的勤而修之以自證!就是在今天、以至永遠,《易筋經》亦仍然不失為修煉家的經典寶鑒之著作也。

然易筋經、洗髓經的內外雙修的理法,出自《易經》天人合一學說中“內外雙修”法式。正如《係詞下傳》:“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雖繁,然不越也”之說法的理法之宗旨中。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31:40 | 顯示全部樓層
序二
後魏孝明帝太和年間,達摩大師自梁適魏,面壁于少林寺,一日謂其徒眾曰:盞各言爾所知,將以占爾等之功行造詣,眾因各述其進修。師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某得吾毛膚,惟慧可能得吾髓。而後人謾解之,以為喻入道之淺深耳,蓋不知實有所指,非謾語也。迨九年功畢,示化葬熊耳山,卻乃攜只履西歸去。後面壁處碑砌壞於風雨,寺僧修葺之,得一鐵函,無封鎖,有際會,百計不能開,一僧悟曰:此必膠漆之固也,宜以火,函遂開,乃熔蠟滿注而四著故也。得所藏經二帖:一曰洗髓經,一曰易筋經。洗髓經者,謂人之生感於愛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穢。欲修佛諦,動障真如。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滌淨盡,純見清虛。方可進修入佛智地,不由此經,進修無基,無有是處。讀至此然後知向者,所謂得髓者,非譬喻也。易筋者,謂髓骨之外,皮肉之內,莫非筋連絡周身,通行血氣。凡屬後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聽贊劫,立見頹靡.視做泛常。易臻極至,舍是不為,進修不力,無有是處。讀至此,然後知所謂皮肉骨者,非譬喻,亦非謾語也。昔者一客問東方朔曰:先生有養生訣乎?答曰:無他術,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三伐毛矣。客以為滑稽之語也,孰知果有是事哉。吾意達摩大師必得東方朔之訣者,洗髓經帙歸於慧可,附衣缽共作秘傳,後世罕見。惟易筋經留鎮少林,以永師德。第其經字,皆天竺文,少林諸僧不能遍譯,間亦譯得十之一二。複無至人,口傳密秘,遂各逞己意演而習之,竟趨旁徑,落於枝葉,遂失作佛真正法門。至今少林僧眾,僅以角藝擅長,是得此經之一斑也。眾中一僧,具超絕識,念惟達摩大師既留聖經,豈惟小技,今不能譯,當有譯者。乃懷經遠訪,遍歷山獄。一日抵蜀登峨嵋山,得晤西竺聖僧般刺密諦,言及此經,並陳來意。聖僧曰:此佛祖心傳妙印之先基也,然此經文義淵深,皆通凡達聖之事,非一時可以指陳精意。乃止僧住於山,教以進修法。至百日而身極固,再百日而身充周,又百日而身如金石。欲馴此僧入佛而登聖域,僧果志堅不落塵世,乃隨聖僧化行海獄不知所之。徐鴻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諦,授之虯髯客,虯髯客複授與余,餘嘗試之,輒有奇驗,始信佛語真實不虛。惜乎未得洗髓之秘,不能遊觀佛境。又惜余立志不堅,不能如僧有不落塵世之願.乃僅借六花小技以勳伐終,雖一宙受知遇于聖天子而取公侯祿,然此心終為愧歉也.此經妙義世所未聞,僅序其由,傅知顛末,企望後之學者務期了道成佛,切勿效區區做人間勳業事,庶不負達摩大師壁經之意,亦不負餘傳經之心也。若曰勇足縱名世,則古之以力聞者多矣,奚足錄哉。

大唐貞觀二年.春三月朔三原李靖藥師甫題。

【注解】

①、面壁于少林:
此句是說:達摩在少林寺修煉內功心法以體道、得道、證道、傳道,大約有十年的光景。
面壁:返觀內視自“心”之壁也!非外面的牆壁之說。此句是說:達摩在少林寺修煉內功心法以體道、得道、證道、傳道,大約有十年的光景。內功修煉的代名詞。
②、功行造詣:
佛門弟子修煉內功、行功的藝境、境界之淺深也!造詣,功夫能力深厚的意思。
贊劫:相當於“謬贊、褒貶”詞彙的意思。“繆贊”本是個自謙的詞,一般指別人誇獎自己後,自己用來表示謙虛的話,含義是“過獎”了。
③、惟慧可能得吾髓:
髓者,精華也,精旨妙諦也。慧可從達摩修煉內功心法,能明心見性而證道。能自見道者、證道,謂之內功心法修煉已經達到微妙玄通的境界,謂之得精華矣!亦名之“得精髓”矣!
④、非謾語:
謾語,不負責任的話。達摩所說:“••••••慧屙得吾髓。”不是不負責任的話。
⑤、佛智地:
佛,無形之“道”的代名詞。又是內功修煉具有大智慧者;智,智慧。這裡指“無師智”,就是自己內功修煉達到自己的“自然般若智慧開通”的境界,就是道的智慧開通了。
⑥、作佛真正法門:
作佛事的真正法門,就是內功心法的修煉之“明心見性”。而“易筋”以求“作佛真正法門”已失真矣!如:僅以角藝擅長,是得此經之一斑也。攻防較技藝術。只能證得道法清靜無為,不能知見、證得“本真”的緣故爾!只有“洗髓”才能證見本真,故曰為“作佛真正法門”。看來佛門修行亦是以內功心法為上法的。
⑦、佛語真實不虛:
道本無言,佛亦無說。佛者,誠於內,形於外,表裡如一“唯道是從”真一不二,故無妄。佛家不打誑語者,此也!
⑧、觀佛境:
佛境,就是道境。就是內功修煉的返觀自己無形的法身道體的種種景象之境地。
⑨、了道成佛:
內功修煉達到明心見性的光明境,成就了自己的自然智通之大智慧者,名之曰:“了道成佛”。佛,在這裡又是“大智慧者”的代名詞。
⑩、勇足縱名世:
修煉《易筋經》的功法功夫,縱然神拳之勇可以在人世間揚名立萬。

【譯文】

後魏孝明帝太和年間,達摩大師自梁適魏,在少林寺修煉內功心法以體道、得道、證道、傳道,大約有十年的光景。一日謂其徒眾說:展示各言爾等所知,將以占爾等弟子修煉內功、行功的藝境、境界之淺深也!

眾因此皆各敘述其進修的情況。師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某得吾毛膚,惟慧可從達摩修煉內功心法,能明心見性而證道。能自見道者、證道,謂之內功心法修煉已經達到微妙玄通的境界,謂之得精華矣!
而後人謾解之,以為喻入道之淺深耳,蓋不知實有所指,達摩所說:“••••••慧屙得吾髓。”不是不負責任的話。

迨九年功畢,示化葬熊耳山,卻乃攜只履西歸去。後面壁處碑砌壞於風雨,寺僧修葺之,得一鐵函,無封鎖,有際會,百計不能開,一僧悟曰:此必膠漆之固也,宜以火,函遂開,乃熔蠟滿注而四著故也。得所藏經二帖:一曰洗髓經,一曰易筋經。洗髓經者,謂人之生感於愛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穢。欲修佛諦,動障真如。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滌淨盡,純見清虛。就是自己內功修煉達到自己的“自然般若智慧開通”的境界,就是道的智慧開通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42:5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17 20:44 編輯

不由此路經,進修無基礎也,自然無有是處。讀至此然後方能知道“進道”方向者,所謂得精髓者,並非譬喻之說法也。作佛事的真正法門,就是內功心法的修煉之“明心見性”。而“易筋”以求“作佛真正法門”已經失真矣!如:僅以角藝擅長,是得此經之一斑也。攻防較技藝術。只能證得道法清靜無為,不能知見、證得本真的緣故爾!只有“洗髓”功法的修煉才能證見本真,故曰為“作佛真正法門”。看來佛門修行亦是以內功心法為無上法的。

易筋者,謂髓骨之外,皮肉之內,莫非筋連絡周身,通行血氣。凡屬後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並非聽讚美的;那樣的話就會進入浩劫,立見頹靡,視做泛常狀態。易臻極至,舍是不為,進修不力,無有是處了。讀至此,然後知所謂皮肉骨者,非譬喻,亦非謾語也。

昔者一客問東方朔曰:先生有養生訣乎?答曰:無他術,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三伐毛矣。客以為滑稽之語也,孰知果有是事哉!吾意達摩大師必得東方朔之訣者,洗髓經帙歸於慧可,附衣缽共作秘傳,後世罕見。惟易筋經留鎮少林,以永師德。

第其經字,皆天竺文,少林諸僧不能遍譯,間亦譯得十之一二。複無至人,口傳密秘,遂各逞己意演而習之,竟趨旁徑,落於枝葉,遂失作佛真正法門。至今少林僧眾,僅以角藝擅長,是得此經之一斑也。眾中一僧,具超絕識,念惟達摩大師既留聖經,豈惟小技,今不能譯,當有譯者。乃懷經遠訪,遍歷山獄。一日抵蜀登峨嵋山,得晤西竺聖僧般刺密諦,言及此經,並陳來意。聖僧曰:此佛祖心傳妙印之先基也,然此經文義淵深,皆通凡達聖之事,非一時可以指陳精意。乃止僧住於山,教以進修法。至百日而身極固,再百日而身充周,又百日而身如金石。欲馴此僧入佛而登聖域,僧果志堅不落塵世,乃隨聖僧化行海獄不知所之。徐鴻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諦,授之虯髯客,虯髯客複授與余,餘嘗試之,輒有奇驗,道本無言,佛亦無說。佛者,誠於內,形於外,表裡如一“唯道是從”的真一不二,故無妄。佛家不打誑語者,此也!

惜乎未得內功修煉洗髓之法的秘傳之訣,自然不能遊觀佛境。所謂佛境,就是道境。就是內功修煉的返觀自己無形的法身道體的種種景象之境地。

又惜日余立志不堅,不能如僧有不落塵世之願。乃僅借六花小技以勳伐終,雖一宙受知遇于聖天子而取公爵侯祿,然此心終為愧歉也。此《易筋經》的練勇妙義世人所未聞也,僅序其緣由,傅知顛末,企望後之學者務期了道成佛,就是內功養生之道的修煉達到明心見性的光明境,成就了自己的自然智慧之大智慧者,名之曰:“了道成佛”。佛,在這裡又是“大智慧者”的代名詞。

切勿效法區區做人間勳業之事,那不就辜負了達摩大師面壁傳經之意,亦不辜負其傳《洗髓經》之善心也。修煉《易筋經》的功法功夫,縱然神拳之勇可以在人世間揚名立萬。則古之以力聞者多矣,奚足錄哉!

大唐貞觀二年.春三月朔三原李靖藥師甫題。

【點評】

此序文的中心思想,在於肯定《洗髓經》內功修煉可以成就一個人的大智慧;《易筋經》的功法修煉,可以成就一個人的神武之勇。然而,一個人能夠成就神武之勇的功夫,縱然能揚名立萬於人世間。不如修煉內功心法“明心見性”而了道成就佛智地為最佳!

其實,這篇文章中,即肯定了《洗髓經》的內功修煉之明心見性,了道成就佛的大智慧;又肯定了《易筋經》的修煉可以成就一個人的神武之勇的躬身自厚的業績。但是,如果只修煉《易筋經》雖能成就自己神武之勇的業績,然而不能達到“佛智地”,只得《洗髓經》之皮毛而。

所以,這篇序文是提倡、並堅持《洗髓經》、《易筋經》內外雙修法則的。

而這一修煉的觀點,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之經典《易經》天人合一學說中的基本觀點。正如《易經•繫辭下傳•第六章》中所說的:“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雖雜,然不越也!”這一論述,正體現了三皇聖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修煉觀點。故而,可以清楚的知道:《易筋經》這部著作並非傳說的那樣是印度僧人“達摩”所做;乃是精通《易經》天人合一學說而又精通“內外雙修”法式,功夫藝境已然達到神明藝境並具備神化之功的聖賢所著作而成之的。

因為,《易筋經》中貫徹的《易經》天人合一學說和《道德經》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文化宗旨的內容;並非“佛學”文化之宗旨的內容。這從語言、語句的運用,都可以清楚的看得出來的。

《易筋經》的修煉觀點,充分地體現、表達了儒家《大學》一文中所言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的修煉觀念。

而這一觀點,源自於三皇聖道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內外雙修之“中和之道”的基本觀念。

所以,可以知道,序文中有些內容屬於“托古附會”的說法內容,那是處在歷史的特定情況下乃是在所難免的。

而今,就要考證而探本窮源,才能正本清源,還本來之面貌呢!這才是治學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才能使《易筋經》、《洗髓經》更加發揚光大呢!方能使之更好的造福於人類呀!

序三

予武人也,少未學文,好弄長槍大劍.馳馬彎弓以為樂。值中原多故,徽欽北狩,泥馬渡河。江南多事,予因應少保岳元帥之命,署為裨將,屢立戰功,遂摺大將口憶昔年奉少保將令出征,迫後旋師還鄂途中.忽見一僧,狀貌奇古,類阿羅漢相,手持一函入軍營,囑予致少保,即其故。僧曰:將軍知少保有神力乎?予曰:不知也,但見吾少保能挽百鈞弓耳。僧曰:少保神力天賦之軟?予曰:然。僧曰:非也,予授之耳。少保幼曾從學於予,神力成功,予囑其相隨入道,不從,而去做人間勳業,事名雖成,患將至,志難竟,嗚呼〕 天也、命也、運也,奈若何,而今將及矣,致此函或能返省獲免其厄,亦未可知也。予聞言不勝驚異,即姓氏,不答口叩所之.曰:西訪達摩師。予懾其神威,不敢挽留,竟飄然而去。少保得函讀未竟,泣數行下曰:吾師神僧也,不吾待吾其休矣。因從襟袋中出一冊付予,囑曰,好掌此冊,擇人而授,勿使進道法門,斬焉中絕,有負神僧也。不數月,少保果為奸相揖害,予心傷少保冤憤莫伸,視功勳若糞土,固無複人間想矣。念少保之囑,不忍負恨。武人無巨眼,不知斯世誰具證道根衍,堪傳此冊者,擇人既難,妄傳無益。今將此冊藏於篙山石壁中,侯有道緣者自得之,以衍進道之法門,庶免予妄傳之咎,可酬對少保於天上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46:1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宋紹興十二年(鄂鎮大元帥少保岳靡下一《 易筋洗髓二經》 無此句)宏毅將軍牛皋鶴九甫序。
【注解】

①、馳馬彎弓以為樂:
牛皋從幼年喜好武術,故以馳馬彎弓射箭為快樂的事情!
②、囑其相隨入道:
僧人囑咐岳飛入佛門修道。
③、竟飄然而去:
形容僧人具有仙鳳道骨不落入紅塵的氣質。
④、勿使講道法門,斬焉中絕:
不使拳術攻防之道學,流傳至今而絕後矣!
⑤、堪傳此冊者,擇人既難,妄傳無益:
能得此拳學秘訣者,面對此事有兩個難題:一曰:選擇誠實憨厚視拳學為寶之人難以尋覓獲得;二曰:妄傳非人則有害無益!
⑥、侯有道緣者自得之,以衍進道之法門;將此拳學秘笈藏於嵩山石壁中,以候有緣之人自然得之:
得此秘笈者,能夠遵秘笈所言理法修煉,乃是進功得道的必然法門。
⑦、牛皋:岳飛麾下的戰將。

【點評】

此文明顯是托古的文章,少林寺《易筋經》在清•乾隆年間——道光年間已經刊刻流行於世了。

後來心意拳譜中:“有姬隆鳳者,入嵩山中偶得此經,而精心如法修煉,創心意拳流傳於世”等語。這也是一種托古的說法。這樣看來,心意拳的問世,乃是值得探討的內容之一了。這裡,我並沒有否定姬隆鳳創心意拳的意思,只是說明姬隆鳳創心意拳乃有托古的嫌疑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這篇序文的價值,在於姬隆鳳得此經譜的說法乃根植於此篇序文的這句話!又可以揣測的出來,姬隆風在少林寺得此《易筋經》而創心意拳,乃是真實的事實,亦未可知!

但是,《易筋經》對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門派的確立、拳種的產生確實有著深遠的影響這是不可置疑的的事實。這也看出《易筋經》的價值所在了。
序四
予少時惟耽詩書,暮年好與方外人交暇,則游吟於海岱之間。一日至太白山,偕友人掣磕攜壺于海濱,藉草而飲,遠眺霜林老葉紅映水光,正在詩興勃然,忽一西羌人自西而東經此憩息。予見其修雅可親,乃止而飲。問所之?曰:膠嘮訪師。又問何長?曰:神勇。在座俱茫然,請問神勇之故?曰:普並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頭,拿拳可碎虎腦,不信請試於腹。乃以木石鐵錘,令壯僕擊之,若網知也。以巨繩擊其辜丸,綴以牛之輪,壓以巨石,曳輪而走若馳。又系其兩足跟,令三四壯者曳之,屹立不移。眾愕然曰:有是哉,天付之欽亦人力欽?曰:人也,非天也。叩其用?曰:卻病一,永不生虛疾二,終身壯健三,饑寒不迫四,多男靈秀五,房戰百勝六,泥水探珠七,禦侮不惴八,功成不退九,此皆小用者也。基之成佛了道,乃其至耳二問其所得?曰:吾師僧,僧師神,遞有傳授。乃出書一冊,眾閱之乃知神勇之由。筋可易而積力,生於積氣也。酒已,羌人欲去,挽之不得。曰:觀爾言,志異於眾,願以此書贈。吾訪神師,頻遊佛地,不暇留此也。予再四思,惟讀聖賢書五十餘年,學聖賢不能至,落得一迂腐老儒。凡事斤斤論理之有無,不知理之外別有天地,非迂儒輩所能探索者。此書為藥師序,藥師豈妄語哉。蓋思上古稱有勇力者,殷王受蕩舟,喬鳥獲孟責,夏育、北宮黝、伍子肯、項籍、朱亥、東海壯士皆以力聞於世;惟孔子有神勇不以力聞。凡此豈皆天賦,亦出於人為,應亦載之經。

【注解】

①、予少時惟耽詩書,暮年好與方外人交暇,則游吟於海岱之間。一日至太白山,偕友人掣磕攜壺于海濱,藉草而飲,遠眺霜林老葉紅映水光,正在詩興勃然,忽一西羌人自西而東經此憩息。予見其修雅可親,乃止而飲。問所之?曰:膠嘮訪師。又問何長?曰:神勇:
予少時惟耽誤在詩書中了,暮年好與不涉塵世或不拘世俗禮法的“方外人”交流修仙了道舒適安逸的功法、藝境等內容,則游吟於海岱之間。一日至太白山,偕友人掣磕攜壺于海濱,藉草而飲,遠眺霜林老葉紅映水光,正在詩興勃然,忽一西羌人自西而東經此憩息。予見其修飾的文雅可親,乃止而飲。問所之由?曰:膠嘮訪師。又問何長?曰:“神勇”。

方外人:不涉塵世或不拘世俗禮法的人,多指僧﹑道﹑隱者。
交暇:交流修仙了道舒適安逸的功法、藝境等內容。

海岱:唐•張說•崔司業挽歌二首:“海岱英靈氣,膠庠禮樂資。風流滿天下,人物擅京師。疾起揚雄賦,魂遊謝客詩。從今好文主,遺恨不同時。象設存華館,威儀下墓田。鳳池傷舊草,麟史泣遺編。帷蓋墟煙沒,幹旌隴日懸。古來埋玉樹,流恨滿山川。”

膠嘮:地區名稱,具體指哪裡現在不詳。

神勇:神者,“一氣靈明不眛謂之神”,意思是微妙玄通之功能也;勇者,氣也。合起來就是“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謂之“神勇”的意思。

②、在座俱茫然,請問神勇之故?曰:普並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頭,拿拳可碎虎腦,不信請試於腹。乃以木石鐵錘,令壯僕擊之,若網知也。以巨繩擊其辜丸,綴以牛之輪,壓以巨石,曳輪而走若馳。又系其兩足跟,令三四壯者曳之,屹立不移。眾愕然曰:有是哉,天付之欽亦人力欽?曰:人也,非天也。叩其用?曰:卻病一,永不生虛疾二,終身壯健三,饑寒不迫四,多男靈秀五,房戰百勝六,泥水探珠七,禦侮不惴八,功成不退九,此皆小用者也。基之成佛了道,乃其至耳二問其所得?曰:吾師僧,僧師神,遞有傳授。乃出書一冊,眾閱之乃知神勇之由。筋可易而積力,生於積氣也:
在座俱茫然,請問神勇之故?曰:普通即可並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頭,拿拳可碎虎腦,不信請試於腹。乃以木石鐵錘,令壯僕擊之,若網知也。以巨繩擊其辜丸,綴以牛之輪,壓以巨石,曳輪而走若馳。又系其兩足跟,令三四壯者曳之,屹立不移。眾愕然曰:有是哉,天付之欽賜亦人力所為?曰:人所能也,非天欽賜也。叩其功能用?曰:卻病一,永不生虛疾二,終身壯健三,饑寒不迫四,多男靈秀五,房戰百勝六,泥水探珠七,禦侮不惴八,功成不退九,此皆小用者也。基之成佛了道,乃其至耳二問其所得?曰:吾師僧,僧師神,遞有傳授。乃出書一冊,眾閱之乃知神勇之由。筋可易而積力,生於積氣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47:59 | 顯示全部樓層
③、酒已,羌人欲去,挽之不得。曰:觀爾言,志異於眾,願以此書贈。吾訪神師,頻遊佛地,不暇留此也。予再四思,惟讀聖賢書五十餘年,學聖賢不能至,落得一迂腐老儒。凡事斤斤論理之有無,不知理之外別有天地,非迂儒輩所能探索者。此書為藥師序,藥師豈妄語哉:
酒已,羌人欲去,挽之不得。曰:觀爾言,志異於眾,願以此書贈。吾訪神師,頻遊佛地,不暇留此也。予再四思,惟讀聖賢書五十餘年,學聖賢不能至,落得一迂腐老儒。凡事斤斤論理之有無,不知理之外別有天地,非迂儒輩所能探索者。此書為藥師序,藥師豈妄語哉
④、蓋思上古稱有勇力者,殷王受蕩舟,喬鳥獲孟責,夏育、北宮黝、伍子肯、項籍、朱亥、東海壯士皆以力聞於世:
蓋思上古稱有勇力者,殷王受蕩舟,喬鳥獲孟責,夏育、北宮黝、伍子肯、項籍、朱亥、東海壯士皆以力聞於世
殷王受:殷帝辛名受,“天下謂之紂”,人稱殷紂王。
孟責=孟賁
齊國一個大力士。據說他走水路不怕蚊龍,走旱路不怕虎狼,哪裡都敢去,如果發起脾氣來,怒吼一聲,就像打雷一樣地驚天動地。
  有一次他在野外看見兩頭牛正在相鬥,他上前去勸架,用手把兩頭牛分開來。其中一頭牛聽勸,伏在地上不鬥了,另外一頭牛還要打。他大為惱火,左手按住牛頭,右手把牛角活生生地拔了出來,這頭牛當場斃命。
  後來他聽說秦武王正在招納天下勇武之人,於是離開齊國去投奔秦國。往秦國的路上,正要渡黃河的時候,他不按先後秩序,搶著要在眾人之前先上船,被人用槳子在他頭上打了一下。他氣得大吼一聲,這一吼,河水被震動得起了浪頭,翻動船身,一船人都被沖到黃河裡去了。孟賁跳上船,拿起篙子一撐,腳底下稍一用力,一艘船就離岸射出去好幾丈遠,不多時就到了對岸,下了船直奔咸陽。見了秦王以後,和烏獲、任鄙一樣,也得到秦武王的寵愛,做了大官。

夏育
周時著名勇士,衛國人,傳說能力舉千鈞。《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烏獲 、 任鄙之力焉而死, 成荊 、 孟賁 、 王慶忌 、 夏育之勇焉而死。” 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或雲夏育 , 衛人,力舉千鈞。” 晉•葛洪 《抱樸子•辨問》:“ 夏育 、 杜囬 ,筋力之聖也。”後作為勇士的代稱。

北宮黝:古有對聯一副:

上聯:東方朔西門豹南宮適北宮黝東西南北之人也,
下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前後左右之神乎!

對聯簡介:東方朔:漢武帝時名士;西門豹:戰國末年鄴郡太守;南宮適:孔子弟子;北宮黝:戰國齊人,以勇氣著稱!

伍子肯
疑乃伍子胥也。(?~西元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也有一說在襄樊市穀城冷集區沈灣(原系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穀城)人封于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謀戰聖》稱:伍子胥是姑蘇城的創建者.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伍子胥本為楚國人。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楚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係,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之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針對楚國執政者眾而不和,且互相推諉的弱點,提出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左傳•昭公三十年》),待楚軍疲敝,再大舉進攻。此後數年間,吳軍連年擾楚,迫楚軍被動應戰,疲於奔命,實力大為削弱。隨即展開大舉攻楚的準備,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作為吳的盟國,使楚北方門戶洞開,為爾後避開楚軍防守正面實施突襲創造了條件。又出兵攻越,給楚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假像,並施反間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戰的子期,而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帥。十四年,與孫武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沿淮水西進,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于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並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由於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願望,在楚未能安撫民心,激起楚國上下反對,致使吳軍難以立足。闔閭死後,繼事吳王夫差。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之戰,越慘敗幾於亡國,夫差急於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見到兩國不能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勾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癰遺患,而應乘勢滅越。夫差不納,坐視越國自大。三十六年,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越王勾踐率眾朝賀,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知夫差昧於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為越國所破滅,為避禍而托子于齊國鮑氏,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死後僅十年,越滅吳,終應其言。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漢書•藝文志》著錄兵書《伍子胥》十篇、圖一卷,雖已亡失,當證伍子胥生前有其軍事著作。

項籍

項羽(西元前二三二——西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漢族,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史上最強武將!號西楚霸王。楚亡後,項氏一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樑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殺刺殺太守殷通舉兵回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7 20:49: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朱亥
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過人,被信陵君聘為食客,以後曾在退秦、救趙、存魏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詳細記載:西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危在旦夕,派信使來魏國求援,魏國便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後,開始威脅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晉鄙停止前進。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幾次促請魏王堅持出兵救趙,魏王就是按兵不動。信陵君不願坐以待斃,就自己籌集了車馬,帶著門客們前去援趙。經過城門的時候,侯嬴把他止住,面授機宜:公子切勿魯莽行事,我有妙計一策。信陵君依計而行,從魏王的寵姬如姬那裡竊來了虎符,把朱亥帶著到晉鄙那裡奪取兵權,朱亥當場把不聽調遣的晉鄙一鐵錘錘死。於是信陵君順利奪取了兵權,指揮大軍前往救趙,終於擊退了秦軍,保全了趙國。整個計畫環環相扣,縝密有序,是一個絕佳的策劃案。這件事情成就了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蓋世英名,這是與他發現和任用朱亥分不開的。

  後來,信陵君派遣朱亥出使秦國,秦王不讓朱亥返回,要求他為秦國效力,高官厚碌,應有盡有。朱亥不同意。
  秦王就把朱亥關進一個裝有老虎的大鐵籠子裡,考驗朱亥,威脅朱亥。老虎看見有人被投進籠子,就猛撲過來。

  朱亥大叫一聲“畜生,你敢!”那老虎嚇得趴在朱亥的腳下,動也不敢動。
  秦王無法,只好將朱亥囚禁起來。

朱亥見回去無望,就用頭撞柱子,柱斷而不死,於是用手扼喉,喉斷而死。
東海壯士
疑是取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之十”
湛湛樽中酒,有功不自伐。
不伐人不知,我今代其說。
良將臨大敵,前驅千萬卒。
一簞投河飲,赴死心如一。
壯士磨匕首,勇憤氣咆(口勃)。
一酣忘報讎,四體如無骨。
東海殺孝婦,天旱窬年月。
一酌酹其魂,通宵雨不歇。
咸陽秦獄氣,冤痛結為物。
千歲不肯散,一沃亦銷失。
況茲兒女恨,及彼幽憂疾。
快飲無不消,如霜得春日。
方知曲糵靈,萬物無與匹。

⑤、惟孔子有神勇不以力聞:
惟孔子有神勇不以力聞。乃指“孔子論強”之“德勇”的言語而說的。“神勇不以力聞”這句話,就清楚的點明“意氣君來骨肉臣”的經言之正確的修煉觀念了!正如前賢所說:“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生機,而去其害生機者也”!
⑥、凡此豈皆天賦,亦出於人為,應亦載之經:
凡此豈皆天賦,亦出於人的修為,應亦載之經也。

【點評】

這一篇序文,清楚的論述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乃達到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自動化的能力。”

所以經文中才總結出:“豈皆天賦,亦出於人為,應亦載之經也”之說法的結論來!即真功夫必須後天百倍努力修煉、醒悟、印證,方能得之。
序五
順施則凡,逆施則道,亙古及今,萬仙萬佛不能外此而別有造化。順逆者陰陽也,陰陽交而萬物生,陰陽隔而天地否。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之在天下。薦紳先生或有能一言之者,慨自釋迎把斷,要津金缽盂遂沉海底,釋部談空,真機罕露,彼人只知權頓漸三法,不知精氣神三寶,人皆知三教一原,又敦知三教一法乎。祖祖相傳,同是這個,惟此聖神功用,運之于內則成道,運之于外則成力,運之以求嗣則中的,運之於禦女則無敵。祖師慈悲,但願舉世盡成仙佛,讀者其知所輕重矣。吾聞有道之士,神威懾人,揭地掀天,排山倒海,叱逐風雷,斡旋造化,意之所至無不披靡,力雲乎哉小矣。是書無刻本,傳寫甚訛,茲得黃輿山人秘本用校,魯魚付梓公世。

大清道光三年歲次癸未,花朝日濟一道人傅金銓,題于合陽丹室。

【注解】

①、順施則凡,逆施則道:
此句論述的精義,源自于《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說法。就是“順則成人,逆成仙”的說法。
②、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之在天下:
古人認為:“自然界一大天地,自身乃一小天地”。天地人皆一陰陽對立統一之存在也,皆一陰陽之屬性也,皆陰陽內主外從演化而成之也!故曰:“此理之在天下”也。此理者,《易經》天人合一之理法者也。這從側面亦反映出《易筋經》乃遵從《易經》天人合一之理法而著作的。即遵《繫辭下傳•第六章》:“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雖雜,而不越也!”所說的理法而著作的。
③、真機罕露,彼人只知權頓漸三法:
修煉的真傳秘訣、得“道”之清靜無為之“有化無,無生有,有無相生”的“脫凡入聖”的方法準則、規律、道路,謂之“玄機”,故簡稱“真機”。世人只知道:權衡利弊的方法,修煉頓悟的方法,漸修漸悟的方法,此謂之修煉三法。實際上“真機”是說:要內功修煉“精、氣、神”三寶渾化合一的能力。
真機罕露:真氣為機,故曰“真機”。這從《陰符經》中“擒人之制,在於氣”的說法中可以得到證明。
④、人皆知三教一原,又敦知三教一法乎:
當時的三教乃指儒家教育、道家教育、釋家教育為三教;古時又有儒家、道家、歧 黃為三家教育,為三教。其實,不管是什麼內容的三教,都是《易經》所揭示的“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雖雜,而不越也!”天人合一之理法的“內外雙修”之大一統的“道德”的教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5:07 , Processed in 0.02217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