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497|回復: 11

王薌齋《斷手述要》註解·點評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8 17:13: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斷手述要
王薌齋一九五九年著于天津

前 言

技擊之法,分門別派,要皆以拳套招術為本,而拳套招術具是人之偽造,非發揮本能之學也①。
大成拳之斷手,拳套招術一概不用,是以各門各派之所長,歸納為一,所謂“無長不彙集”,“集古大成”者是也②。大成拳之斷手,首要勁力均整,再要三角弦應,次要單重發力,更要無微不法,法在無念,最後要形力須歸一,神意不著象③。故大成拳之斷手,與別門別派之技擊均不相同也,蓋因其所重者在發揮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④。

大成拳斷手模式,並不是多,而是極少,只有數式而已。然皆形簡意繁,具應付範圍皆是多方面的,其所運用之力,為一種立體之力,非僅點、面、線之力,如別門別派者然。此種之體力,非是一種片面方法,而實為一種發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種發力方法,則技擊之道思過半矣⑤。此正是他人所無,而我所獨有者也⑥。習學大成拳,不盡在年限之長短,與功夫之深淺和體質之強弱,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動作之快慢,要在於有無真實篤誠之力。如有此種篤誠之力,又能運用立體發力之方法,則於拳道就不難升堂入室。然于學者,平日亦須用此發力方法將本能活力加以訓練,否則,亦不成功夫。此即“後天返先天”之謂也⑦。本文所欲闡述者,亦即如何訓練人之本能活力,以期達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之境界也。舉一反三,我希望學者不要囿于我所說者,要從我所說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說者,如是才可貴也⑧。

【題名解】

是王薌齋所說:“ 技擊之法,分門別派,要皆以拳套招術為本”的這樣嗎?看一看前賢《千金秘訣•歌訣》的論述便知道了,錄而並解之如下:

身法操持
十八、問曰:身法當如何操持?
答曰:在收放卷舒。
常收時發是操持,舒少卷多用更奇。
一發難收無變計,不如常守在心頭。

闡釋:

拳法能夠勝人,在於身法的輕巧敏捷、靈變快利、伸縮圓活間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但身法當如何操持才能功夫上身,得以至用?又如何才能保證準確地運使,用必得當呢?此間的確精細。是“建德體、至道用”的精髓內容之一問。而此間中的“身法”,是廣義的身法說。以德體而言,乃健之體、順之體、健順合一的“渾之體”及此渾之體的“一元而三玄之用”的全部內容之法則的。而此間從簡易之“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身法”說,來論一身“練、用”的法則,又正是“健順之體合一”而“練、用”的基本法則。這點正是“身法當如何操持”的內容。首先要知道:內勁、外形君臣匹配的主從說:“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宗旨。還要知道身法有三捷之說,又名三訣之說。一曰:伸縮。伸縮者,如龍靈變,似虎快利。二曰:一片。手到腳到身到,周身一家。則知此乃帶有總結性的一問了。即在諸攻防招法的練、用中的“身法”如何操持、保持的法則內容。

故其答曰:在攻防招法的“收束勢、舒展勢、卷蓄勢、發脫勢”四法中求之。即內勁在體內有“收束、發脫、卷蓄、舒展”四勢的練、用;外形亦有“收束、發脫、卷蓄、舒展”四勢之練、用。這都需要單項操持純熟,達到一動便是,自合規矩,方見功夫。分項說:內勁的升降漲渺,健運不息;外形的起落開合,柔弱無骨,動靜節節貫串,順逆分明。這是練基礎功夫的第一步,乃指動手較技的形拳招熟功夫而言的。

繼續按法操練第二步功夫,即內勁、外形,柔外剛中的匹配如一的“陰陽逆從,勁形反蓄”的操練。以“收束勢”和“發脫勢”為一對組合。修煉各種攻防招法時。如外形是收束勢,就要配合內勁是發脫勢;外形是發脫勢,就要配合內勁是收束勢。時時處處都要做到內勁、外形的“卷中有舒,舒中有卷,卷舒同時存在”。保證各種攻防拳勢都是內勁、外形的“收束與發脫;卷蓄與舒展”相互為用而形成的。這就是內勁和外形的“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的“動變平衡”的基本法則。而要保證內勁、外形的“勁形反蓄”必須做到“松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得中正”的“中和”之狀態。只有陰陽逆從、勁形反蓄的內勁與外形的相反相成的運動,才有自身內的陽剛之內氣與外形之陰柔的“剛柔相摩,錯綜變化”的現象,故拳勢攻防中才有“剛裡有柔攻不破,柔中無剛不為堅”的效用。才能有招法攻防的柔化剛發之法則,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以勝人。這是練功的第二步,乃指動手較技的氣拳、意拳懂勁功夫而言的。

歌訣第一句講操練時的基本法則是:拳勢的收束之勢而時有發脫之勢;勢去而有意之迴旋,是操練持守的練功要點,舍此別無功夫可言。就是用卷舒法練功時,也是拳勢的卷蓄中有舒展之意、舒展之勢,內中亦有卷蓄之意存焉!此乃練操持守的法則。

歌訣第二句講運用時的身法法則,即用於較技之中亦如是法,陰陽逆從,勁形反蓄。內勁、外形的各為卷蓄和舒放是同時存在著的。這樣的“勢去意回,勢回意去”的拳法,是保證自身動變平衡,勢正招圓,伏機雙控的功夫。以這樣功夫的拳法施於較技中,方能順其勢,不丟不頂;借其力,不扁不抗。自然能乘虛而入好用機。又能做到收束勢大於發脫勢;卷蓄勢多於舒展勢。即防守勁勢大於攻擊勁勢,則曲蓄有餘,攻防運用變化更加輕靈快利、神奇而巧妙。此乃內變快於外變之理法爾。

歌訣第三句之精義是:如果不是勁形反蓄、陰陽逆從,內氣、外形就沒有“雙控伏機”轉化輕靈快利的功效。如果拳勢就是單純的收就是收,放就是放,卷就是卷,舒就是舒。單是四法中的一法來施使,用於拳勢之一發或收,則不會留有拳勢變化的餘地,乃是沒有變化的設計,不存在變化的伏機,攻防之拳勢自然會出現間斷而不能轉變續接了,便存在被對手乘機擊敗的間隙之可能。此為拳之大病。也就不能稱為傳統拳法了。

歌訣第四句說:知道了身法的操練法則,持守的要妙。就要將:內勁健運不息的修煉,外形柔弱無骨的修煉;內勁、外形,柔外剛中匹配如一,必須陰陽逆從、勁形反蓄,才能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伏機雙控;拳勢收卷匹以舒發,收卷要留有餘地。運用時,內勁、外形亦如是法,還要順人之勢,借人之力,方能乘虛而入。上述這些身法修煉、運用的方法、準則,都要牢記在心頭,常以此中方法修煉自身。還要常與他人切磋較技加以印證。假以時日,時至神知。此身法操練、運用的攻防功夫最終可達神明藝境,登神化之功的大成聖境。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亦是“誠”則靈也。二十款問答、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8 17:14: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18 17:16 編輯

歌訣,前後呼應,局部、整體,順序井然。練、用分明,體、用清楚,由此款開始,皆談整體練用的法則。統冠前面十七款諸法。這一點,在觀讀二十款問答、歌訣內容時,一定要有充分的關注。這樣通明其中諸法之論,便有了統一認識了。
此“歌訣”談到了從“形拳招熟”,到“氣拳、意拳懂勁”的兩層動手功夫藝境的操練。並以氣、意拳懂勁為重點,明確的談出了“勁形反蓄”的練法要點,即形意拳門所說的“暗勁”法操練的精髓。但是,並沒有論到神拳的神明藝境。這是為什麼?其實,在《良譜》中早有明論:“造乎神者,方稱為法;化乎一者,始謂之拳”。其中的化乎一者之“一”,即神拳神明的“太極”境界之說法。習拳者欲得此藝境,必先修煉形拳招熟奠基,繼而修煉氣、意拳懂勁達到神知,方能再修煉神拳神明藝境。此為修煉的昇華順序,不可邋等。歌訣的著作者,深明這一點真傳秘訣,故在歌訣中以‘形拳招熟,氣意拳懂勁’為重點來闡述的。至於‘神拳神明’藝境就在口傳身授中來完成了。如果仔細的研究全部‘歌訣’中的精義,就會發現在“披竅導竅”的歌訣中就已經將神權神明藝境的練、用之精義論述的清晰了。精細的讀者自然明知這點真傳秘訣了。亦可以知道著作者傳拳授藝的用心良苦了。

會意用力
十九、問曰:練法更如何得竅也?
答曰:在會意用力。
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
心在何處力隨往,上下一線是金梭。

闡釋:

前面已經知道了身法的操持之法則,在於內勁、外形的“收放、卷舒”四法中,陰陽逆從、勁形反蓄,伏機雙控,保證了自身的攻防機制的動變平衡,輕靈快利,滿足了自身這個攻防機制善變無形又無窮的要求了。然如何將此攻防機制的基礎功能再移植到練習攻防招法的應用上,如何才能得到“知彼知己”的攻防招法運用之竅門呢?此處問的“練法”是指“攻防”的方法、準則的。即較技攻防方法的竅門是什麼?如何修煉?問得精細而又巧妙、含蓄。直指練、用之精髓、真諦。
答曰:在“會意用力”。此處之“會意”二字是專用名詞,又兩解:一解:“六書之一。會意是說字的整體意義由部分的意義合成”。二解:就是“會心”。而前賢在此用“會意”二字論拳,上述兩解之含義,全都涵括在內了。

按一解之法言:意者,內勁也。用力:力者,外形之筋勁、骨力。在於會以“內勁用外形”。此“會意”是說“拳”的整體意義由“內勁、外形”兩部分的意義合成的。在於會“以意力用勁力”。正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宗旨。按二解之法言:“會意”就是“會心”。即“會以心用勁力”。古拳論的拳法講求“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此乃表示了:“拳者,力之奮於外也”的更古老的說法。此皆表達了自身由內至外的傳遞順序之合,及資訊由外至內的傳遞順序之合,及內收外放的相互為用,“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的攻防機制的自動化,皆以自然之神為體用的道理。知道了這層道路,就可以明白會以意用力的意思了。即意者氣也,力者形也。翻譯成通論,就是會以意用外形。而此《拳經》是以“心、意”論拳之修煉、建體、至用的。故從“心”,從“意”入手論述。這一點又與“心意六合拳”門的宗旨相吻合的。如果分析“心意六合拳”的立名宗旨的話,心意者,內氣也;六合者,外形也。也就明白了後來的“形意拳”門的立名,也有極其深刻的含義的。然無不是從“內氣、外形”建德體,至道用的角度立論的。

即知“會以意用力”的練、用之宗旨了,就首先說明:筋勁和骨力,在人身體內本來就不多,一個人是沒有多大的勁力的。嚴格地說,每個人的勁力是有限的。正常人的勁力相差並不懸殊。而拳術攻防的勝負,並不取決於所投入的勁力之“力量”的大小。而在乎運用勁力方法的正確與否。前已有論:“為何弱能勝強”?在於“偏閃騰挪”。“偏閃空費拔山力,騰挪乘虛好用機”。現在又提出了:會用力者,以小力的投入就可戰勝大力的投入者,在於用力方法的正確,這樣的一個論題。即“小力打大力的可能性、可行性”。

我們知道,如能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來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乃是拳法至勝的法寶。以此運用方法為準則,為核心,用心練去,必然能夠成功。這是符合攻防之道的法則、規律的。其練、用方法的竅門,就是要“會以意用力”。然就對“會以意用力”的練、用方法,大體上又兩層功夫藝境,述之如下:

一是練形為主的“形拳招熟”練法,乃攻防招法至妙變化之自出。其勢身形忽高忽低,或左或右,似進非進,似退非退,進中退,退中進,近而遠,遠而近,恍惚形如神非無定。其中有詐,誑、引、駭之勢,橫斜奇正之機,可諸形合一形,謂之形拳,必須身柔若絮,靈活穩准,難以為此也。雖是形拳,柔弱無骨,亦要以自然之神為體用,方可向機禦變,因變致神,是形拳又顧名思義者也。此乃初修拳者練形為主的階段。關鍵是外形的善變無形又無窮的功夫,達到外形的柔弱無骨到形體似水流的藝境。在此基礎上,再按下麵之論而修。

二是練神(意)為主的“神(意)拳”練法。乃攻防招法含形隨應致變的拳法,亦當暗暗純習,克造其極,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皆從他力取法,要在身心空靈而手靈妙,猝變無心動中惶惶之色,動靜變化皆自然,非勉強也。自然之力由於習慣,如能潛神熟練,自可時至神知。此為氣、意拳懂勁的階段。在繼續修煉假以時日自可達到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則“拳道合一”,便是“超凡俗登聖境”了。

對於此正確的方法修煉拳術攻防之道,就要身體力行,心領神會,莫要對此“會意用力”的正確的方法、觀念,再產生任何懷疑。而去修煉大力量,快速度,現在時髦的所謂之“強體能”等的修煉法式,有些是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不直接相干的事情,而荒廢了自己的大好時光。花費了時間,耗費了精心,不能獲得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真諦,到頭來拳術功夫精髓未得,真諦未明,反落得渾身之病,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此乃是一個習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的悲劇。

而“在乎用法莫蹉跎”。正是如何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一句警世明言。警醒習拳者世人俗見之明言。正如聖傳之言:“人心惟危,道心為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必以“道心”方能達精入微,終則微妙玄通,以入聖境。要以“人心”揣度,則危機四伏,終則百病之身,能不危乎?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能夠趨福避凶,就要“人心滅”,“道心生”。而“在乎用法莫蹉跎”,正是“道心生、人心滅”的修煉之大道的基本法則。前賢有論:“直養先天自然之(能)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者乃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養至真息圓滿,百慧叢生,永生無滅,小可經綸,大可讚譽天地,故曰則塞於天地之間。”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8 17:18:01 | 顯示全部樓層
傳統拳術的練、用之方法真是千般變化萬般顯象,說也說不完,數也數不清。然萬變不離其宗。就其至用而言,故只有以攻防法則的“順其勢,借其力,避向擊虛”建立起來的自身的聽探、順化,相互為用之攻防機制的最終完善,進而達到這個攻防機制體系的自動化程度,才能精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練、用”,才能透過傳統拳術攻防的千般招法,萬般變化的表面現象,看到其內在的本質。才能體認到那個“無形無象”但確實存在的“道體”,即“天心”。藝臻此境,才能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閃、展、騰、挪、拿、打、踢、摔等,一系列內容之認知,沒有疑點和難點之處了,因已至“精”,至精則通,通而貫之自然無疑難了。藝臻此境必然是個拳術通家了。

需要清楚地知道: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雖然千門百派,究其修煉、建體、至用的秘訣、要點,是沒有本質上的差異的,沒有漏洞的。這就是前賢所言:“理雖一貫而法萬殊”的精義。是完整的一套拳術攻防之道的真實學問,這套學術體系具備“大制不可割”性的特點。只有傳統拳術功夫的通家才能夠通明的知道此意。
只要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能夠將“順其勢,借其力,避實擊虛”的法則統一在“會意用力”所建立起來的自身這個自動化的攻防機制體系中,操練得精熟,在與人較技時,必定具備先知于人之功,先機於人之能,則奪人之勢,穩操勝券了。而這個以聽探用順化的“自動化的攻防機制體系”之機關,是永遠用不完的。即“心之所向力隨往,上下一線是金梭”。至此點透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秘訣、要點,本無差異。由此一點入手便可貫通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建體、至用”的本末始終,功成之先後的精義了。從中可以看到“傳統拳術本一家”的實質了。

由此看出,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是以建體、至用為本末關係的。套路修煉只是其中一種方法而已,並不是全部。

四權

要擇心性相投,為喂手之助。要彼此盤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要規過勸善,各勿嫌忌,要常演習。更不許依強淩弱。偶或較力,凡無可奈何時,與外門較,當謙卑自處,不許以藝淩人。心虛神完,慎中再慎,庶免致害。如其得已,還是勿較為是,己躬自厚之學也。

總歌訣

數條戒律記分明,禦敵心和氣貴平。
若不如斯當致敗,隨機伸曲莫狂輕。

闡釋:
  拳者,權衡利弊、輕沉,故古有二權之說。即知權和事權之二義。知權者,發揮審敵料事的聽探之良知,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掌握了靈活機動之戰機,故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此謂之知權。事權者,自身周身內外如一,聽探、順化相互為用一致,故能前後進退合機,左右逢源得勢。必能以弱勝強,以小力打大力、以慢勝快,以靜制動,此謂之事權。因以聽探之良知而用順化之良能,兩者相互為用,故能順其勢、隨其變,因其勢而勝之。此乃“權必勢形”之精義爾。順勢利導、隨勢變勢、因勢所發,乃傳統的拳有三勢之說。即神、氣、形合一的順人之勢、隨人勢變而變之勢、因人之勢而發之勢。又有二傳之論。乃說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傳承、承傳之途徑。有家傳的血統之傳;有師徒相傳的師承之傳。結合前面所論的內容,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二傳、二權、三勢”之說。

  而畢坤先生在此戒條律例之中,論出了“四權”的內容。故此要深刻的理解、領會其中的精旨妙義,以為己之所用。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其所論,而能知四權內容的究竟了。即其意義究竟在哪裡呢?作用又是什麼呢?

要擇心性相投,為喂手之助

闡釋:
此為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繼內功修煉內氣的天得一以清;外功修煉外形的地得一以寧;自練法的運用靈神,渾合清、寧而為一的修煉基本攻防招法純熟的知己功夫有成之後。又一種為實戰而能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修煉方法。即“喂手”的訓練。

所謂“喂手”。即有喂招、喂勁、招勁齊喂等數項細節內容。學者可從中體認各種具體攻防招法實戰運用的含義、精髓,及其相互轉化變換的機制、要領。故喂手可由慢到快,由簡入繁,最後達到快慢相間,繁簡皆能應變自如。攻防實戰的功夫藝境水準,由此法而漸臻昇華的。是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必須經過的路程。其重要程度如何?如果沒有“喂手”過程的修煉,欲想得到實戰的攻防藝境,幾乎是不可能的。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武事攻防之用,雖然是粗事,但要細磨。而“喂手”和下面要論的“盤較”方法,都是細磨的過程。只有通過“喂手”的知用和“盤較“的體認,方能獲得較技攻防的真實功夫之藝境。此乃按法而修,循序漸進的頓悟之上法。

知“喂手”修煉方法、系列過程之重要,故能給自己“喂手”的人,必是心性相投者,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作為自己練招法攻防的“喂手”之助手。這是對“喂手”者的選擇之權。助手得當,練習順利。攻防功夫進展就扎實而事半功倍。故能給自己喂手的人,要由自己來選擇。

通常一師之徒中,“喂手”者皆同門師弟來充當。然最初之“喂手”入門,皆由師父親自喂手,或由師兄喂手。因“喂手”是一個演示攻防技法細膩而需要持續時間較長的修煉過程,最少也要半年至一年時間,故需有相對固定的助手為妥當。也可由幾個人輪流來充當,則效果更佳。可適應更多人的勁道和變化路數。
我當年在家鄉隨祖輩習拳時,皆由祖、父輩或兄弟輩等為我“喂手”、“盤較”的武伴。歷經了十四年之久。深知此法練拳之妙不可言。今見《渾元劍經》中有此方法,故倍感親切。深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一脈真傳之宗旨,練、體、用諸法,本真無二矣!

由於喂手的修煉,可使自己的攻防機制達到全面的建立而功能趨於全面完善。攻防變化轉換的避實擊虛,順勢借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加強了對“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以柔用剛”的基本動變方法的認識理解和多層面的應用能力。徹底明白地認識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以聽探之良知,運用順化之良能是為“馭靜以動”;順化之中亦聽探著是為“動中亦靜”而合者就是“動靜互為其根”的機制。並立此為基本動手角技之法則。但必順勢借力才是良法。

總之,喂手系列方法、系統過程的修煉,是自身攻防實戰能力的基礎功夫時期。是以實戰訓練方法,全面理解、認識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體、用和理、法、術、功之精髓及其妙義。並能於實踐,又能理論與實踐自身達到統一的時期。是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真正瞭解並能正確認識的開始之時。可知喂手修煉的重要性了。知道了喂手修煉系列方法、系統過程的重要性,為了保證喂手修煉之豐富內容的品質,可知能給自己喂手之人的重要作用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8 17:19: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18 17:20 編輯

應知,選何人為師,而拜之從其學藝,是行使自己的第一個權利。這是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首次運用發揮自己的權利之時。然而,此四權之論,是在已拜明師學藝之後,如何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權”的再運用。即選擇喂手之人的權利。自知自覺的能選好給自己喂手之人,是非常重要的。但前人只講了一個條件“要擇心性相投”者。是極為精闢的見解。

要彼此盤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

闡釋:

前有喂手者的選擇,喂手系列方法,系統過程的修煉。當喂手修煉的目的達到,是為喂手過程的終了。繼之要進行“盤較”內容的修煉了。所謂“盤較”,就是“盤拳過手,盤手過招”的近似於全方位實戰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隨機應變的能力之修煉。此種修煉方法也是由慢到快,由簡到繁,最後得到自身攻防全體大用的實戰能力。

有了喂手的拆手變招之基礎功夫的訓練。已經具備了自身攻防動靜變化的 “外形自有疆界,內勁自有分寸”的拆手變招之不貪不欠的能力,攻防招法變化流暢之功夫。故在盤拳過手、盤手過招的修煉過程中,自然具有“掐手”的能力了。因為“盤較”的修煉過程,乃實手實招真用的修煉攻防能力的方法,如果不能“掐手”,則會出現誤傷對手的可能。故知“掐手”的功夫,是實施盤較修煉方法前必須具備的功夫。否則,不宜進行盤較的修煉。要想練盤較,必先明“掐手”,才是順序。

有了掐手功夫與助手,此時的助手,一般是由師父、師兄來擔任了。師弟已不能勝任了。因師父、師兄功夫藝境,高於自己。故在盤較過程中才能做到各種攻防招法的拆變應用達到真盤實較的預期效果。由於雙方皆能“掐手”,故在真盤實較的拆變過程中也就不會傷及對方了。故能做到點到而已,強化訓練必能逐漸達到實戰應用的攻防之藝境。不虛練者,此也。

盤較,必投以真心來對待,整個盤較系統修煉過程中,不能存有產生厭倦情緒而中斷。厭倦情緒的產生是修煉過程中必然之現象,但不可因此而中斷修煉。一般情況是:厭倦、煩惱等情緒的產生,正是:“功進邪退”的自身更新變化的時期。乃是“漸修”而不明,“頓悟”頃刻而知之的轉化的外在之假像。故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凡在各修煉階段,出現了厭倦、煩惱等情緒時,都要平心靜氣,理智地繼續堅持修煉,數日後,便覺有頓悟產生,功夫昇華之覺知。此即謂之:“小明不滅,大明不明”之精義。亦是:“有形不舍,無形不見。但見無形,不知有形”。可知“真心”乃妙明清靜之道心;厭倦、煩惱,乃昏昧愚拙之“假心”、“俗心”、“凡心”。此“假、俗、凡”之心不退,則真心不明。邪不自退,必煉之使退,則正陽自立。正陽立,則陰邪不生矣!

可知盤較者,乃是通過此個方法而能明白傳統攻防之道的“體、用”之精髓妙諦的法式。尤其是運用的“無為、無不為”之藝境。無為者:不先物為;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此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練、用的基本法則和藝境。不經盤較之修煉,欲達“無為無不為”之功夫藝境,幾乎是不可能的。此乃自己掌握之,故又是“權”的一種體現。此乃四權中的第二個“權”的內容。

要規過勸善,各勿嫌忌,要常演習。

闡釋:

此乃“權”的第三個內容。說明在喂手、盤較的修煉過程中,要雙方相互按規矩、法則檢查彼此的不及和過分之處。但要用善良的心態和言語,以幫助關心愛護的態度,進行解釋。而規勸者要自己做出來既正確、又明顯。方可使對方不產生猜異而生嫌忌之心;而聞者要有規過悔改之心,才能不涉猜忌,不生嫌忌之心。此兩者如此乃謂之“良友”。有此良師益友為喂手、盤較之武伴,乃習武練藝者一大幸事也。
要常演習更不許依強淩弱

闡釋:

是說明有了良好的武伴,就要按時按法常常的操練演勢“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才能純熟各種攻防招法的應變實戰能力,才能有熟能生巧之運用,才能有巧能生妙,於精妙之演勢中漸而通神。先有神知,後而神明。功臻神明則可達到上乘的神化之功夫藝境。然此攻防實戰藝境的不斷昇華之過程,之所以能夠實現?不是取法於實手用招的“依強淩弱”而能得到的。而是取法於“順其勢、借其力;讓力頭、打力尾;讓,中不讓;”充分發揮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使自身知能功夫達到最佳狀態而體現出來的。直到達到“寂感遂通”的自動化藝境時,才算修煉拳術攻防之道的大功初步告成。而能達到“寂感遂通”的神明道通之藝境,持“依強淩弱”之心態、之方法,是絕對修煉不出來的。因其是“旁門左道”的歧途,入歧途又何能上正道呢?更何曾談到得正果呢?故此,“不許依強淩弱”是自己“權”利的又一次發揮了選擇的作用。自己修煉拳術攻防之道,不選擇“依強淩弱”的心態和方法。那就必然選擇唯道是從的道本無為的“無為”法了。“無為”法,就是不先物為之法式。自然就產生了“因物之所為”的用法了。即確立了以聽探用順化的“以靜用動”為基本法則了,“以柔用剛”的攻防技術方法。由此則能上道矣!此乃選擇無爭為爭的無為法式的權利之體現。

雖然說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攻防實戰之應用,是與對方爭勝負。但用什麼心態、什麼方法、什麼準則,去爭,這是分辨正確與錯誤的分水嶺。如用無為的“無爭之爭”去爭。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所系統修煉的內容。如用尚氣任力有為法式的“有爭之爭”去爭,必然倚強淩弱,為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所不取之法爾。法不是,亦不能成功。拳訣雲:“造乎神者,方稱為法”。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充分發揮自己選擇無為為法的“權”之作用,就算是入門了,由此權的選擇無為為法,就是踏上修煉的平坦之大道。由此行去,達到神明的神化之功的藝境就指日可待了。可見此“權”之第三個內容的重要性了。

偶或較力,凡無可奈何時,與外門較,當謙卑自處,不許以藝淩人。心虛神完,慎中再慎,庶免致害。如其得已,還是勿較為是,己躬自厚之學也。

闡釋:

凡真正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與人切磋較技,是在所難免之事。此中包括較力、較技、較藝的三項細則內容,凡遇此相較之事,都是無可奈何之時、無可奈何之事。不管是同門內之人,還是與外門之人相較,當以“謙卑自處”,即態度謙虛,自處學習者的地位與人相較切磋。態度不能傲慢,更不能自命不凡,盛氣淩人,以己為尊。更不許恃藝淩人之上,而使對方時處尷尬之窘境而自己得意洋洋。此乃輕浮之舉動。

凡相互較技,必然會有勝負之分。然真得傳者,雖然勝於對方,由於態度謙虛,地處學習之卑位,勝的除相較二人心中自知,就連旁觀之人皆分不出二人之勝負。此乃善較之人也。此乃“不許以藝淩人”之深刻含義爾。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8 17: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即自己達到“心虛神完”的大成之藝境,已然於攻防較技之中做到“周身光芒不斷”之藝境。在與人較技之中,更要慎中再慎,一要莫傷害其人的身體健康;二要莫傷害對手的自尊心。功至此時,如能推託,又不傷對手欲與己相較之心,還是勿較為是。一可免去許多不必要的是非之產生;二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本是自己躬身修煉而自強不息之學問也。乃實戰護身保命之功夫。乃自身護身之利器。況古人雲:“國之利器,不可視人”。怎能將自身護身之利器而輕易視人乎!然“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到是真的。

我得家傳“朋友三年,不可以言拳”之宗旨。正是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乃自己“躬身自厚之學”也的精義了。也是“武不善動”之宗旨的體現。

這最後一“權”的內容,乃一生享用不盡之學也。能用此“權”者,可歷練於江湖中,必能有眾望所歸之效果。此乃真得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體、用之精髓,明其真諦者矣。

總歌訣
數條戒律記分明,禦敵心和氣貴平。
若不如斯當致敗,隨機伸曲莫狂輕。
數條節律記分明
闡釋:
此歌訣以精闢的凝聚總結之能力,闡發出了“戒律二十條、四宜、四忌、四勿、四權”的實用之目的。
《渾元劍經》之所論,乃實戰的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學問。故在戒律條目中,有關實戰體用的內容,幾乎成為全部內容,而人品道德修養的內容方面,也幾乎皆為獲得拳術攻防之道而確立。這樣的習武須知的戒律條目內容,在眾家拳譜之中也是少見的。而在戒律條目的總結之歌訣中,又明確地提出了以實戰應用為核心的修煉原則。則更突出地表明瞭這一點:如何實戰!這是難能可貴之處。

其首言“數條戒律記分明”,寥寥數言,然其數條內容的精義,已然在闡釋中知之,已非寥寥,而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之內容浩渺無垠矣!

禦敵心和氣貴平

闡釋:
禦者,順其性而用其勢,借其力而為我所用。以此順勢借力而能致勝的無為法式。必然要心平氣和,心和則靜,氣平則虛,靜則無不應,虛則無不靈。靜則聽探之良知無誤,虛則順化之良能必靈。神化之功的虛靈妙境,得之於“心平氣和”。故拳訣有言:“和顏悅色真剛毅”者,此也。此理可知矣!

若不如斯當致敗

闡釋:
不能心和氣平,則聽探之良知不能知之全;順化之良能不能化之周,必出斷隔之病,反被對手擊敗。此乃必然之理。拳決言:“拳有寸隔,見肉鋒傷;腰無少主,終歸狽狼”。此之謂也。

隨機伸曲莫狂輕

闡釋:
拳術攻防較技爭鬥,小則關乎勝負,大則關乎性命存亡之事。全憑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最佳狀態之功能決定的,勝敗和生死存亡,存在於瞬間毫髮之息中,皆在隨機用勢的屈伸往來動變的瞬息毫髮之間中發生,怎能是狂傲輕慢的舉措中所能實現的。更不是倚強淩弱所能取得的。只有“心平氣和”才能禦敵而站在不敗之地,只有順其勢、借其力,隨其屈伸往來的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才能遊刃有餘的戰勝對手。多麼精闢的見解和論斷。一揭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建體、至用之精髓和真諦。

總之,《渾元劍經》之門規戒律,已經將《渾元劍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經昇華之精髓、真諦點透了。至於如何具體修煉,繼續觀讀其“渾元劍法內外篇原序”的內容,必然會更加清楚明瞭了。

從兩家之論可以清楚的看出:沒有一家是專修煉套路以求攻防功夫的。都有許多其它的修煉功法來修煉攻防之道,就是建體、至用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的內容。

【注解】

①、 技擊之法,分門別派,要皆以拳套招術為本,而拳套招術具是人之偽造,非發揮本能之學也: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技擊之法,雖然分門別派,要是皆以拳術套路招術為本,則必定失迷了方向;因為拳套招術的編排全是人為的創造出來的,非發揮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本能之學也。

論套路
 問:中華拳術各門派,各拳種的拳術套路有什麼意義,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價值?如何學習套路、如何修煉套路?學習拳術套路與修煉拳術的攻防技擊的技術,功夫是什麼樣的關係?修煉拳術攻防之道是先學套路,還是後學套路、各有什麼利弊?為什麼有的拳師反對以練套路的方法修煉技擊功夫?有的拳師主張專習套路而能修煉好技擊功夫?

答:欲求上述問題的解答,首先要知道拳術套路內容的實質為何,從各種拳術套路中明顯看出是由“起式;各種拳勢組合而成,拳勢由招式組成,招式由手法組成;收式”組成。

陳複元《太極拳論》中的“變化”條目中講的更為明白,抄錄如下:“變化者,有一手之變化,有一招之變化,有一勢之變化,然無論一手一招,一勢,其變而能化,皆由簡單漸至詳密,以開合為一手之變化,以轉關為一招之變化,此即上傳下接之義,惟身法步法,旋轉緊湊方向之變,皆屬一勢之變化也。由開展至於緊湊切莫逾手範圍,亂其順序,自能積手為招,招合為勢,勢聯成套,始練似覺有界,久練功夫嫺熟,自能豁然貫通,運化自如,千變萬化,隨心所欲矣”!

從引用上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分析,套路是由手法組成招式,由招式組成拳勢,積拳勢而聯成套路。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套路是拳勢、招式、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的倉庫;套路是手法、招式、拳勢的各種變化運用的方法、準則、規律的倉庫;而又蘊藏著由最簡單而至詳密的“閃展騰挪,拿打踢摔”八法攻防變化的方法、準則、規律的倉庫,以及各種手法招式拳勢,八法攻防變化運用時,自身內部結構機制的確定,變化,轉換運用的方法,準則,規矩規律的內容。可以說:不管拳術所編排的是短套路“八勢”還是長套路一百二十八勢,每個拳種的其中一個套路,精細研究,可以確認都蘊含著中華拳術攻防之道的攻防變化運用的法則,規矩、規律,自身內功,外功的全部內容,又可以理解“每一個拳術套路就是中華拳術攻防之道的全部技術功夫內容的全身的縮影”,這才是最全面最正確的認識拳術套路的正確的觀點,對拳術套路的各方面的價值,就不會有偏見的看法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8 17:23:47 | 顯示全部樓層
初學者如何學習拳術套路?歷來就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頂針續麻”法,即是積手為招,招合成勢,拳勢聯成套路,言說的是初習套路時,以招為單位,學會一招,明白招內有幾個手法的運用,是外部的用;再明白自身內部如何變化,如何運動而能產生外部手法招式的運用,此乃以體明用的方法,即是內外齊修的練法,動作規矩熟練了再學下一招,亦是如此的運動變化是否正確,外用攻防的意境是否清楚,基本上符合要求再繼續學招式,拳勢,直至一套拳路學完,雖然學完一套拳時間花費的長一點,由於是循序漸進,一旦學完一套拳時心中己然明白了好多,身體也適應的很好。為以後自已盤架子繼續練習拳術打下了好基礎。這種方法適用于初習拳術的人。

一種是先學拳皮子,俗稱“畫道”,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學完一套拳的套路,然後自己再分段重複,弄明白每手每招每拳勢的自身內在的變化,外用攻防的意境,也是打好以後盤架子的基礎。這種方法學套路適用於有一定拳術基礎功夫的人,可以節省學套路的時間。

“盤架子”即每天修煉套路拳術的行家的用語名稱,因為所學的拳術套路中的手法招式拳勢已經很熟了,為了吃透套路中的精華,體會套路中蘊含的全體大用的功夫藝境,就要每天不斷地盤架子來體認,心領神會,這是很吃功夫的方法,諺雲:“拳打千遍其理自現”就是指這種修煉方法,說是練拳,不如認為是每天用拳術攻防的手法,招式,拳勢在練已更明白。即是用招式手法拳勢天天訓練自己的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是不是符合手法招式拳勢的“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要求,即每天盤架子都要嚴格關注自身內部和外部各個部位的協調性,是否符合手法招式拳勢的精確要求,開始覺得上一手下一手,上一招下一招尚有界線的區別,熟練精純,自然形透神明,豁然貫通,自身內外動轉自如,拳術功夫由此上身。

然後再按“行拳運勢”和“行招打手”的方法每日反復修煉套路中手法的銜接、招式的轉化、拳勢的起承轉合,做到“拳拳伏應”久練精熟運轉自如似行雲流水,認真仔細地體認每一手一招一拳勢,自身內的勁勢的轉化,形體的變化,內外合一的法則規律及如何導致出的每一手一招一拳勢的攻防內容、技術要領特點,參透明招、暗招的轉化機制,再認識明招暗招及各種不同手法招式拳勢的普遍的共同特點,這點相當重要。因為能知拳術套路是明招中的暗招才能徹底明白拳術套路的真實含義,這是修煉拳術套路功夫藝境昇華的景象。

這樣再修煉套路的每個拳勢,每招,每手皆具精義,自然能內外合一,形神兼備,一氣貫通,周身一家,行拳運勢猶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手眼身法步,處處交待清楚,肩肘腕膝胯,隨招運勢,輕重緩疾,時時運轉自如而能隨心所欲,可謂拳術套路中的手法招式拳勢演練純熟,自得運用之精義,自能體會出自身內部的運作機制而合規矩,又自有規律,能自明手法招式拳勢蓄放攻防的意境。

如能達到拳術套路演練的高藝境即:“一心在拳勢運行變化之中而不知有己的行拳功夫”,乃得拳術動中能靜的精髓矣!然非十幾年的純精功夫是不可能達到的,此乃行拳功夫達到爐火純青的藝境。

然而拳術套路中所演示的各種手法,招式,拳勢的具體招式的攻防的效用,還不能直接運用於較技中,尚須要將拳術套路中的各種招式拆解成具體的手法、肘法、靠法、胯打、膝法、腿法等,各法都要單獨訓練,做到自己身體內外各部位要那有那,才是運用招法攻防的自身的功夫。這就是修煉拳術攻防之道練好拳術套路後繼而進行的拆手階段。諺雲:“練拳不拆手,什麼也沒有”,經過拆手,亦名拆拳,可以更清楚地明白,套路裡蘊藏的明暗招法應有盡有,現以太極拳:“金剛搗碓”式分析為例說明練拳和拆手的關係,練架子由起式到收式共有八個架式,完成了五對纏絲,一個震腳,由圖中看“明手法”有六手加一個震腳,暗招尚有四個,一個點腳、膝擊、杈喉、反關節小擒拿;變招六個,兩個肘法,一個蹬腳,一個下斬一個上斬,一個劈砸反關節,合計十七手,尚未拆盡,如以挨著何處何處發來理解“金剛搗碓式”運用於實戰中會有更多的運用,從這裡可以知道拳招式的手法蘊含量的豐富,亦表明了套路的招式的價值,能知此藝境可以說明拳術。

尚有拳術套路中的招式因為全是練習拳法的架子,行話說是“亮架,顯架,外場架”,就是供公開場合練拳的“大架子”,故在套路行拳中有舞的成份,故好看而有欣賞價值,但仍然不失供行家裡手觀賞的手法招式拳勢的攻防意境。修煉拳術攻防之道的人尚要換成“用架子”即行話說的“暗架,裡架,內場架”就是為實戰攻防用的小架子。行拳中因為實戰而用故沒有舞的成份,行家看“每手每招每拳”,行拳者渾身松靜自然但內外處處蘊含著殺機和變化的技巧,動手較技功夫精熟而深者,行拳時每拳每招拳架,渾身瀟灑自然,其內外祥和反而顯現的處處毫無殺機和變化的巧妙之處,此乃大象無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成若缺的得道之象,故能如此,屬“真人不露象的上乘藝境了”。可以明白拳術修煉水準多層次的道理。

故有的拳種有小拳架的套路,其中招法可以直接用於攻防中,然其中的招法仍可以拆手而用,可知拆手是大小架拳套路須要做的一項必不可少的事情,是修習攻防之道必做的事情。拆拳勢招法而成為手法簡稱為“拆手”。

修煉拳術攻防之道攻防招法,確實存在著練習和運用的分別,即行話說的“大練小使”乃是攻防招法練習與運用的法則,即俗說的“練大使小”,練習拳術套路是謂大練,經過拆手而能用是為小使,也是成手的過程。
修煉拳術套路中蘊含的各種手法,招式,拳勢的攻防變化,運用的方法,準則規矩、規律方面的內容,是完全可以直接在動手較技中運用的。這一點正是“拳術套路”中蘊藏的一項非常豐富的內容,一般習拳者容易忽略而不得其用;尚有身法、步法攻防進退變化運用的法則,規律亦是一項非常豐富的內容,也是較易忽略的內容,而不知在較技中運用;還有拳術套路中蘊含的手法、招式、拳勢、身法、步法體現招法攻防進退,碾轉反側、輕重緩急、奇正相生等變化運用的連續性的功夫、技術、內容,亦是可直接用於較技中的功夫,也是易忽視的內容。上述三點內容所闡述的皆是抽象的存在於拳術套路中,是手法招式拳勢的具體形象反映不出來的功夫內容。

從上述簡單而又具體的分析可以知道,拳術套路中蘊含的各個方面的內容都直接與拳術攻防技擊有著密切的關係,大制不割即是此理。
如果一個修煉拳術攻防之道的人能夠很好地修煉拳術套路,精心領會並能純熟掌握運用其中蘊含的各個方面的法則規律的精華,又能正確地處理好手法招式拳勢“大練小使”技術問題,即用經拆手後的“實用架”的招法訓練好自己,使自身內外各部位做到要哪有哪,做到各種攻防招法運用時,自身形體,勁勢應機到位,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8 17:25:00 | 顯示全部樓層
自身隨機遇勢而招法攻防做到應隨變化自如,達到隨心所欲的藝境,自然具備一手可有八手變化之能,八手皆任意變化為其中一手而用,乃是拆手破招的成熟階段,較技中即能做到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應變自如的藝境。從古以來前賢得藝的事實證明,凡是動手較技功夫精通者,都對拳術套路有精深的研究和修煉,其所得的功夫藝境皆取之於拳術套路這一寶庫中;也有不習套路而動手功夫好的人,只不過是將拳術套路中的內容分解實練而已。以此不能說明,亦不能抹煞拳術套路的實際價值,即拳術套路中蘊含著具有拳術攻防技擊功夫的實用性價值的內容。其只是變通了運用拳術套路的一種練拳方法而已,究其所用皆是拳術套路中庫存的內容,這就是套路的全融性的特點。

修煉拳術攻防之道是先學套路好,還是後學套路好,這不是主要的,修煉拳術攻防之道要立足於攻防運用上下功夫,修煉自身內功,外功和內外合一而用的功夫藝境,先修拳術套路理解拳術全體大用,還要進行拆手等單項修煉,先進行單項拆手招式修煉,然後再修拳術套路,理解拳術全體大用的功夫內容,這兩種不存在差異。全在各人自己的悟性了。按我的認識兩者沒有區別,最終獲得拳術攻防功夫上身後,每天習練拳術套路是最好的養生強體;鞏固攻防技術功夫;精純拳術攻防之道的最好的方法。這是沒有疑問的,又是行之有效的最簡便的方法。較技水準高,打拳藝境就高。
為什麼有的拳師反對套路修煉?而有的拳師卻主張套路修煉?認為拳術套路蘊含“生生不已”的內外功夫的一切境界,拳術攻防之道的全體大用的功夫是套路的精華,是內修強身健體,外修攻防招法連環而施的拳術獨自的特點是單項修煉不可獲得的,是主張修煉套路之人的重要理由。認為修煉拳術攻防之道,單純修煉套路,不知攻防招法運用中,自身內外功夫的藝境,而有流於華而不實的花拳繡腿的空架子,會白費時間,故而主張單項訓練為好,乃是反對拳術套路的修煉方法的理由。

前述兩者全在各言其是,無可非議。綜觀各門派,各拳種的拳術套路,皆是前賢所編排的,定有編排的實用價值,然而,時過境遷,人已非是,拳術套路是死的而留傳下來,全在而後的習拳者如何運用,就象棋譜一樣,是留給後人,啟發後人如何領會其中蘊含的精華奧妙。而後人能通過修煉悟通能充分發揮運用其中的精華奧妙,顯示出其內含的神韻,才能最充分的體現出拳術套路全體大用的價值。一個修煉拳術攻防之道較技藝境水準高的人,對拳術套路中的招法,法則,變化規律等,即使是從拳譜中看到圖像解文,都能很好的運用於較技中,而使他人敬佩。如何估量拳術套路的價值,是根據人的功夫藝境不同而結論不同。只有藝境達到“以文觀法,以形鑒真”的功夫藝境的人其給予的估價值是最高的,也就不奇怪了。

對於拳術套路,乃是前賢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拳術文化中主要的內容之一,其功不可磨滅,修煉拳術攻防之道的人應全面的認識其價值,以為練己而用之,定會大有補益,這無可置疑。

【注解】

①、單純修練拳術套路,其中的攻防招式、技法,不經過系列的喂手、拆招變手、盤較之系統的修煉,是不能用於攻防實戰的。
論“練招”

前論傳統拳術套路的練用價值時說:“套路是由手法組成招式,招式組成拳勢,再積拳勢而聯成的”。提出了“招”的概念。後又在拳術攻防之道初級訓練法中,提出了“九宮手”的習練,並說:“以上九宮手,左右兩手合計為十八手,是最基本最簡練的攻防手法,其中任何一手都可以用於攻擊和防守,初習拳者應精熟這九個手法的練習和應用。前賢雲:“手技要精”,而這九個手法的習練,就給手技精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後各種攻防招法的組合運用,無不是以此“九宮手”為基本手法組合而成的”。也同樣提出了“招”的概念。
然“招”的概念應如何確立?攻防之技法,有手法、肘法,肩法、頭法、胯法、膝法、腳法,即七星的攻防技法。而此“七法”又名“七種攻防技法”,皆為單一攻防技法。而此攻防技法的施出,無不與手法有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而其它六種技法的實施,又體現出以手技為核心的主導作用,方可得以施出而見效。故知,凡七法中單一施出的技法,皆可稱之為“一手”而言了。這樣,就知道“一手”的概念,並非單指手法的“一手”而言了。這樣,就知道“招”是由數手組合而成的精義了。一手是指單一的攻防技法而言的,即七星拳的各部位單一攻防技法而立的概念。而“招”就是七星拳的各部位單一攻防技法有機組合而成的某些連續攻防技法的概念。這就有“手法攻防的組合,手肘攻防的組合,手肩攻防的組合,手肘肩攻防的組合,手足攻防的組合,手膝攻防的組合,手胯攻防的組合,手胯足攻防的組合,手頭攻防的組合……等多種攻防的組合之“招”了。“招”就是這樣由“手”積而成。手技體現了各部位的攻防方法之能力,而“招”法則體現了全體大用的攻防方法之能力。即自身各部位有機的綜合連續攻防方法的能力。簡曰組合的攻防方法能力之功夫。故在較技攻防中身體各部位單一之攻防方法能力的體現。其根基是在施用“招法”攻防變化方法能力上。諺雲:“明招暗手”。是說明白攻防招法的變化機制、機理,暗藏手法攻防之制勝效果。如果不明白招法攻防變法之機制、機理,則暗藏的各種單一之攻防技法就不存在制勝之效果了。這就說明了“招”法、“招”式和各部位各種單一攻防技法(手)的練、用之因果關係了。明白了“招”與“手”的關係,做為一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者,在修煉套路、手法之後,能不精心細緻的修煉,精研各種攻防“招法”、“招式”的內容嗎!精修研練各種攻防“招法”乃習拳者必專修的課題,只有精通各種攻防招法的練而至用,才能獲全體大用之真攻防功夫,才能功臻神明藝境,具神化之功,打下良好而又堅實的基礎。

招,在古譜中,有寫成“著”、“著”、“招”的。寫“著”者,取有著落之意爾。即身體各部位各種單一的攻防技法,出於一個母體之中,即根於這個母體之中,而這個母體乃身體各部位各種單一攻防技法的著落處,此著落處以“著”命名。此乃將著寫成“著”的本義。寫“著”者,有同“著”之義。又有招法“顯明”“顯出”之義。顯明者,是說練拳要顯明的知道招法的練用之義。顯出者,說明招法在攻防中至妙變化之自出及突出顯要的位置。寫“招”者,同“著”。招又有計策、手段的意思。即技戰術的統一之存在。說明組合的攻防技法蘊含著攻防的計謀和手段。可知拳術攻防“招”法,蘊含著戰勝對手的計謀和手段。綜合“著、著、招”的解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招”是各種單一攻防技法的有機組合之存在,其中蘊含著各種攻防的技法戰術。不同的招,則蘊含的各種攻防的技法戰術不同。

然古人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大小分類中有門派、拳種的區別。每拳種內又分套路,勢(式),招、手。勢者,今人之所用,古用式來表達,可等於勢。古有“母拳式”之說,而母拳式下又有“路”的分別;各路中又有招的分別;各招中又有數手(單一技法)的分別。大致是這樣劃分大小的。可知“招”法乃佔據重要的環節位置。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8 17:27:08 | 顯示全部樓層
故有“以式為幹,招為枝,手(單一技法)為葉”之說法。可知“式”和“招”,“招”與“手”的繁簡子母之關係了。這樣以招為核心的練用思想,乃明招之練、用,得手技之精的捷徑爾。因為單操自身各部位單一的攻防技法,不以招為單位,則各種部位單一攻防技法不能相互關聯、整體如一、連續有效的實施運使,必然呈現各部位的各種單一攻防技法之散亂無章而又無內在連貫一致的現象發生。為避免單一技法實施的散亂無章,故提出以“招”為核心內容修煉拳法攻防的課題。方可達到施招用手的目的。

而現存在各門派、拳種之套路中的(包括一些散亂)“招法”,皆是前人實踐的總結、智慧的結晶之產物。都是各門之人習練“招法”的現成之素材。大部分的套路中的攻防技法、戰術單位皆是以“招法”命名的。而每個招法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單一攻防技法。這對習練攻防招法,提供了現成的方便。

然各招法的修煉,非千習百般演練,難得其精。能功無間斷,則招全式備,方有全體大用之功。練習招法,要以融化法融化,方得自然之妙,即自然成為習慣,方能得攻防招法運用的自然而然。即以先天自然之神為體用,由於習慣而得自然之力。非勉強也。則至身輕靈眼清明。眼清明,則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身輕靈,則手出如閃電,無不切機得勢。如此者,乃得練招之精矣!
然練招的方法,有自練法和互練法的區別。
自練法

即先從簡單攻防招法練起,首先要體察建德體的效果,健順德體相互為用清楚。再求招法中的各種單一攻防技法的先後之轉換變化的因果關係。及招法中的各種單一攻防技法實施的方位、角度、尺寸,落點明確。一切正確後要熟而又熟,做到快慢皆自然而然。此為由己的己明招法之功夫。一招習好,再演下一招,一如是法而練去。直至將本門全部招法依次演練完畢。並反復演練之。皆能相互轉換變化自如。

互練法

即與陪練相互喂手演練,亦從簡單招法練起,直至複雜招法。認真練去,將本門宗技招法全部演練完畢,並反復演練之。直至運用自如,要哪有哪。繼之是盤較演練,亦從簡單招法練起,直至繁雜招法,最終將本門宗技招法演練完畢。並反復演練之,直致能見景生情的施招用手,自然而然,可謂之初成。有初步用於較技的能力了。

  自練法和互練法可以交互運用,喂手演練是互練法的初期階段,以喂來培養施招用手的攻防能力。盤較是實際運使施招用手的攻防能力之演練。在盤較演練過程中要無忌心,無鬥心,無厭心,久而能按部就班,方許成功。

無忌心
盤較者之間,沒有相互猜疑忌妒之心,必能坦誠相見,專心致志於招法拆變攻防之能力的培養上,則藝真而見效快。

無鬥心
盤較雙方,憑技鬥藝,只有對錯,沒有高低,自然無爭狠鬥勝之貪心了,只有無爭為爭之技藝盤較的真功夫體現,則盤較攻防招法必然精細而面面具到,並能精熟之。

無厭心

即曰練拳,盤較雙方乃是喜結良緣,坦誠相見,心心相照,為求拳道功業之成,是毅力的修煉,即時盤較,機緣難得,雖藝境不見昇華,是功夫未到,故不能因此而灰心。更應精心上進,時到自然神知藝明。做到有始有終,謂之完人。既然習練就應不以偶惰致輟,此乃無灰心之要義。自能精細求之而至妙。

  由此而知,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如何練“招法”和練招法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是能否功臻神明藝境,具神化之功的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練招的內容之實質,就是攻防的拆招變手的能力之體現。沒有拆招變手,拆手變招的能力,也就不具備實質的“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攻防之能力。也就沒有攻防較技時見景生情的連續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能力。何談攻防功夫呢?這樣看來練招的作用顯矣。

  然在實戰攻防較技中,一個拳手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能力之表現中,可有“拳術”、“拳道”兩種藝境水準。一是攻防招法至妙變化之自出,其中有詐誑引駭之式,橫斜奇正之機。非身柔若絮,靈活穩准,難以為此也。此乃“拳術”之功夫藝境。一是攻防招法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身心空靈,動靜皆自然力也,自可時至神知。此乃“拳道”之功夫藝境。

  在實戰中,就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而言,有“拳術”功夫藝境和“拳道”功夫藝境的不同。不同在何處?“拳術”功夫藝境者:攻防招法至妙變化之自出;“拳道”功夫藝境者:攻防招法含形隨應致變,皆以他力取法。即然有“拳術”和“拳道”的攻防招法之實施運用的區別。在實戰中是如此,那在習練攻防招法的時候,自然也就有了具體攻防招法的“拳術”攻防功夫藝境的習練和“拳道”攻防功夫藝境的習練之區別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也就是當然的事情了。故也要分別對待。

  這就出現了在各個門派、拳種中,對同一個攻防“招”式的拆變運使,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招法運使之現象了。一種是針對對手的攻防之勢,任憑自己的感覺而出相應的攻防招法運用之,所施攻防招法的至妙變化,全憑自己心願而出之,是“拳術”功夫藝境的施招用手之基本法則。一種是針對對手的攻防之勢,皆以他力取法,含形隨應致變,乃憑對手之勢而出之。是“拳道”攻防功夫藝境的施招用手之基本法則。前一種乃有形有意之拳法,後一種乃無形無意之拳法。“拳術”和“拳道”的施招用手功夫藝境分明矣!
  由於“拳術”和“拳道”的施招用手的攻防方法、概念的不同。故在修煉攻防招法,及施招變手時,也就出現了兩種類型的修煉階段。一是“拳術”功夫藝境的施招用手之操練,一是“拳道”功夫藝境的施招用手之操練。那對於初習拳者來說,應優先進行哪種施招用手的練、用為佳?是為較好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肯定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各個門派的習拳者之認識不能統一的緣故,一般的講,絕大多數門派的習拳者,應從“拳術”攻防功夫藝境的施招用手開始修煉較好,一但各種攻防招法拆變應用純熟至妙的時候,採用含形隨應至妙的皆從他力取法的“拳道”攻防功夫藝境追求,效果較好,歷代很多的好手大家都是這樣修煉出來的。如形意拳的明、暗、化,三層功夫藝境就是。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8 17:29:20 | 顯示全部樓層
但太極拳的修煉者,因太極拳的立論,施招用手就直接取“拳道”的“皆從他力取法”而修之,現在看來,效果多不佳,只因高明拳師少,再加習練者悟性未開,不得其門而能入之。出現習練太極拳二三十年而不能與其他拳手較技。這是因為不能理解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所說的“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之精義。其所說的“招”熟,就是拳術功夫藝境的“攻防招法至妙變化之自出”的階段。只有到了這個功夫藝境階段的施招用手純熟,方能漸悟懂勁。故從施招用手來說沒有懂勁而想階及神明,好象是不可能的。
  由上述分析認識,好象任何一個習拳者,都應從“拳術”到“拳道”的修煉過程,才是正常順序,不出現躐等的停滯現象。我基本是這樣的認識及看法的。這也算是我的一個基本觀點吧!
拳術攻防功夫
攻防功夫藝境的施招用手之“招”法拆變。當明白了曲化直發的基本招法運用的能力,就要在“盤較”中充分體現出見招拆招,見手破手的“變化致妙之自出”的攻防能力。實施各種攻防招法的技術、戰術於“盤較”中,儘量落實“靜以待動有上法,動中處靜有借法”的精神,充分體現招法的技術、戰術的靈活應用能力。充分發揮“冷彈快脆硬,縮小棉軟巧”相變互用的主動施招用手的能力。這樣精熟後,可有見招能拆,見手能破,見法能解的主動出手用手的能力。即身法忽高忽低,或左或右,或進或退,或進中退,退中進,恍惚形如神飛無定,其中所施招法,有誘詐,有誑騙,有虛引,有驚駭,虛實相變,橫豎奇正之機,合數招合同一式出之。然非身柔若絮,靈活穩准,膽大藝高,難以為此也。可由膽大人藝高之藝境轉化昇華直至藝高人膽大之境。

拳道攻防功夫
攻防功夫藝境的施招用手之“招”法拆變。當“懂勁”後,就要在“盤較”中充分體現出見招拆招,見手破手的“含形隨應致變,皆從他力取法”的能力。實施各種攻防招法的技術、戰術於“盤較”中,儘量落實“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儘量落實“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毫不受力,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能力,達到渾身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發的能力。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猝變無動心中惶惶之色,動靜皆自然。直至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神明藝境,再潛神熟練,達到以柔軟接對手之堅剛,使對手堅剛化為烏有的神化之功的藝境。這只有堅持以“較接沾粘,因依連隨,引進落空,得打疾斷”的無為法則,方可能成之。

  由此可知:有形“拳術”攻防功夫藝境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全憑至妙變化之自出。故其全憑心機用招法。故前人命為“動心”者。其是用心有意有形的。無形“拳道”的攻防功夫藝境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含形致變至妙,皆從他力取法。故前人命為“靜心”者,其憑自然力的陰陽迭神其用,其是無己意無己形,全憑他人之意之形而出之。故曰此為“形無形,是真形;意無意,是真意”。實乃“太和一氣”之流行的真藝境。即達到變化至妙“放之則彌六合,其大無外;卷之退藏於密,其小無內;卷放得其時中,絲毫不差”之道境。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練招”之內容,初必從有招有式開始,練致精熟的拆招變手,達到至妙變化之自出,是為初步招熟懂勁。初步招熟懂勁後,就要以含形隨應變化,皆從他力取法而修,時致神知,自然力功成,就達到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了,至此可謂大成之正果。謂之入聖境,或曰:“拳道合一”的藝境。此乃無招無式之藝境。

  一個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應該知道,單純修煉攻防“招”法的拆變,也是不易成功的。我這樣論“練招”,並不是說“練招”是萬能的。我談“練招”的內容,是在“站樁,抻筋拔骨,練套路,推手,招法單操,模擬實戰”等諸種綜合修煉內容的整體框架中來論的。是在“建德體,至道用”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的認識基礎上立論的。說明“練招”既不是萬能,又不是孤立的。但不精心熟練又是不能步步成功的,自不能最終達到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的。

  但是,在練招方法的觀念上,現在有很多習拳者強調“功力”,而對“功力”的理解和認識上又多偏悖之見。認為“功力”就是有功夫的力大形整,其不知古人早有對“功力”的定論和精闢之見解了。引數條以明之:

  《渾元劍經》中雲:“招式八式別三門,仔細推來仔細尋。莫把神機看輕了,務須功力體精神。”

  歌訣中談到“功力”體現的是“氣形”之精神。即內氣、外形的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的機制能力為“功力”。而這個“功力”要在“招式”的修煉,盤較中仔細潛心修煉方能成之。此乃對“功力”的正確之解釋。功力,即攻防善變無形又無窮的攻防功夫之能力。

  《拳經•拳法備要》雲:“人身筋力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之所在力隨往,上下一線是金梭。”

  此論進一步說明“功力”不是“力量”的大小,外形拙整之堅固。而是神機之攻防應變的能力,故有在乎用法莫蹉跎之說。什麼用法?即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避向擊背的攻防之方法。而這個方法前人以“心之所在力隨往,上下一線是金梭”就全面概括了各種攻防招法的實質內容了。說明“功力”是指這種攻防至變隨機制勝的功夫能力而言的了。

  《六合十要序•十曰內勁》中說:“今以功於藝者言之,以為撞勁者非也,功勁者非也,及謂抖勁者皆非也”。此中所言“功勁”者,就是現在有的人所言的“功力”者。為什麼說“功勁者非也”?其文中說:“功勁太直而難變化”,一句定論,說明“功力”的形整力大直拙而難於變化,直指其弊病所在,故知此種“功力”說是錯誤的。

  由上引三條古論,說明了對“功力”二字的認識、理解,歷來就有聖凡之殊別。通過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之“練招”的論述,每個習拳者心中都應有個清楚正確的認識,方能正確而又清楚的練習攻防招法。使自己在系統的修煉過程中始終保持按正確的方法修煉,避免犯嚴重的方向性失誤而耽誤自己成功。亦可避免被盲師所毒而留後患。這可終生修煉不誤而不留有遺憾!

  而修煉攻防招法要達到“招全勢備”,乃言招法要式式具備“氣貫周身,心能普照,一倡百和,意動身隨,自不期然而然”。自身內具備“十三隨”的機要之法得矣!得此機要之法,在較技施手用招,用招施手時就可“順從以為進退;逆力以為揭獻”,全憑隨感而應,不假思索,乃“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的“渾元功夫藝境”成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18 17:31:07 | 顯示全部樓層
故練習“招法”時,不要為練招而練招,成為空演招式的花架子,要從“建體”而“至用”兩方面修煉的內容來考慮,將所有攻防之招的體、用法之關係,以融化法融化,融化到“以聽探之良知”運用“順化之良能”這一自身攻防機制中來匯通理解認知;融化到“馭靜以動,動中亦靜,靜動互為其根”的基本法則中來匯通理解認知;融化到“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的基本技術方法中來匯通認知;融化到“曲化直發的立體方圓發用之妙”中來匯通理解認知。
再上升到以“勢”的運用中來理解認知“招勢”。再以“勢”法,融匯“陰陽迭神其用,動靜互為其根;正奇進退之機,遲速幻轉之妙”原委于自然之神,悉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化歸於以柔用剛的不先物為的“無為”法式之境界,進而做到因物之所為的“無不為”之藝境。這樣提綱挈領的認知、理解,掌握練“招”的概念。就是“以融化法融化”之精義。即從具象的招法修煉,達到抽象的運用攻防招法的能力。前人命名為“功夫、功力、技藝、技能”等等。現在又名為“體能”。而這個拳術攻防功夫的體能,針對攻防招法而言,是“無形”的。如果以“道、器”來論。招法乃器也,體能乃道也。這樣,“道以器為用,器以道為體”的說法,也就闡明了“體、用”的這一說法內容了。練招亦不出此“體、用”之內容的。
  然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歷代眾前賢皆公認,修煉攻防招法,從簡易入手,逐漸至繁雜而難,是為從無到有的造化過程。而此處所說練招的過程,還要體現出:由繁雜而難中,提煉的又簡約而易為,是為從有化無的神化過程。只有經過此種“神化”的提煉過程,就是以融化法融化的過程,方能達到“健順之合之至也”的“德體道用”的神明藝境。具備攻防的神化之功德。即“超凡入聖”之境。

  練招只有造化生機的過程,尚不能超凡脫塵。只有經過“以融化法融化”的提煉,即經過“神化”的“以有入無”之過程,方能超凡脫塵而入聖境。即達到神明藝境,具有神化之功德。故爾,前賢留下了一句警世明言:“以無入有皆如是,以有入無能幾人”。來告示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以有形的攻防招法,修煉出無形的運用攻防招法之能力。這就是“以融化法融化”的“練招”的精義。這就是前賢所言“練招”的“有形練到無形處,練到無形是真功”的精義。即用有形的招法,練出無形的運用攻防招法至勝的能力,才見功夫。才是練招的精義。

  本文立“論練招”一題,並非有二意。乃從練招立論,闡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建德體,致道用”的修煉過程,只不過專從“練招”之方法、準則、本末、始終等內容,進行了論述。對練招的認識比較正確的述說一番而已。是從“招”的修煉、建體、至用三位一體的觀念立論的。可使初習拳術攻防之道者,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練招”有個正確認識,不要忽略對“招”的修煉、建體、至用的重要作用。我曾論過:“傳統拳術各門派、拳種的攻防招法,沒有不妙的,但沒有不可破解的”。可知研究“招”的修煉、建體、至用之重要性了。故而論之。

如果拳術套路、拳術招法,都是為了求得本能,豈不都是正確地方法嗎!

②、大成拳之斷手,拳套招術一概不用,是以各門各派之所長,歸納為一,所謂“無長不彙集”,“集古大成”者是也:大成拳之攻防較技制人而不被人所制的斷手,拳套招術一概不用,是以各門各派之所長,歸納為一,所謂“無長不彙集”,“集古大成”者是也。

拳套招術一概不用:其實,任何一種拳術套路中的攻防招法,單獨拆開達到良知、良能相互為用的最佳發揮,都是有用的招法;都可以無形拳道的方法運用以制勝。如果符合斷手的:“勁力均整、三角弦應、單重發力、無微不法、法在無念,最後要形力須歸一,神意不著象”的規矩、法則運用出來又有何不可呢?所以說,後面所論述的一些招式,都同樣是各門派、拳種套路中的招式,這種認識恐怕是沒有異議的吧?

③、大成拳之斷手,首要勁力均整,再要三角弦應,次要單重發力,更要無微不法,法在無念,最後要形力須歸一,神意不著象:大成拳之斷手,首要勁力均整,再要三角弦應,次要單重發力,更要無微不法,法在無念,最後要形力須歸一,神意不著象。如果各門派、拳種之斷手,皆如是法而實施,不都是同一標準了嗎?同一藝境水準了麼?那還有什麼不同呢?

④、故大成拳之斷手,與別門別派之技擊均不相同也,蓋因其所重者在發揮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故大成拳之斷手,與別門別派之技擊均不相同也,蓋因其所重者在發揮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如果以發揮人之本能活力,不在局部方法的運用之觀點來認識,我這樣的看:大成拳與其他門派、拳種的技擊的“體、用”功能沒有什麼不相同的。

本能活力: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最佳能力。

局部方法:注血之力的外形招法,就是局部方法。

⑤、大成拳斷手模式,並不是多,而是極少,只有數式而已。然皆形簡意繁,具應付範圍皆是多方面的,其所運用之力,為一種立體之力,非僅點、面、線之力,如別門別派者然。此種之體力,非是一種片面方法,而實為一種發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種發力方法,則技擊之道思過半矣:大成拳斷手模式,並不是多,而是極少,只有五式二十一個打法而已。然皆形式簡單勁意運用繁雜,每式具備應付攻防的範圍皆是多方面的,其所運用之勁勢,為一種立體方圓之變化的勁勢,非僅點、面、線之勁勢,如別門別派者然。此種之無形拳道的體、用能力,非是一種片面方法,而實為一種立體方圓蓄髮勁勢的方法,如能掌握此種方圓蓄髮勁勢能力的方法,則技擊之道思過半矣。

無形道體立體方圓勁勢論
渾則靜,以逸待勞;玄則元,馭靜以動。動中亦靜,則正奇進退之機,遲速幻轉之妙,悉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因時致變,因力制人。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以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非渾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無以顯其渾之德。是渾元者,其即無生妙有也。

闡釋:

  神、氣、形的天才、地才、人才之三才渾合一之法身道體,乃通過“靜練法”而修得。是“以逸待勞”的方法。渾合如一之道體“靜”,靜則無不應。即聽探的良知功能極佳,可測知彼之動變分毫不差,較技中有此極佳的聽探之良知,可免去許多妄動之勞苦,故“渾之體”以靜為用。故曰:以逸待勞。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4:51 , Processed in 0.02968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