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489|回復: 6

五字要言, 形意拳的抖大桿子等文章 ...... 無情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4 07:3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24 07:35 編輯

標題: 形意拳的抖大桿子

抖大桿子是形意拳中一種訓練方法,由形意槍法演變而來。久練可使丹田氣力充足 ,全身勁力均整,增長爆發力對于提高拳術水平有很大幫助。

抖桿子所用的桿子叫白蠟桿,系產于山東一帶的白蠟樹的枝條,長而不彎,且柔韌 堅實不易斷裂,直到如今尚沒有可替代之物。選材時以光滑少節筆直為佳,外面一蠟質 不可刮去。

長度為八尺至一丈二尺,依各人身材高矮、力量大小而定。粗細以手握桿尾 端滿把為宜。  

  這種桿子五、六尺長的容易買到,土產商店里就有出售,但七尺以上長的因運輸不 便卻很難買到,解放前一根一丈多長的好桿子要賣到幾十塊大洋的。此物把玩日久,其 色可變鮮紅,時間越久顏色越深。在某種意義上說,桿子就是一個人功夫高低的標志。

抖桿子雖然脫胎于槍法,但仍然屬于槍法範疇,只不過將槍法中的精華提煉出來, 作為一種強化槍法訓練和增長內勁的方法而已。因此,抖桿子的招法遠沒有槍法多,僅 有類似于外家槍法中攔、拿、扎的纏、拿、崩三法,

但又絕不同于外家槍法。外家槍法 多用雙臂直力,而形意槍法乃螺旋之力,從身到桿無處不螺旋,練至純熟可使桿身如銀蛇出洞,柔若藤條,全身之力由桿尾傳至桿首,堅逾鐵石。直可謂,柔中有剛、剛中蘊 柔。   

  下面將本人所學形意拳大師李存義先生的抖桿法收錄如下︰

  1)起勢︰取三才步法側身站立,左足前右足後,步幅可以稍大一些,以舒適為宜。 右手持桿尾端于右側腰際,左手持桿身置于腹前一尺左右處。兩手心左右相對,兩肘稍 彎,目視桿頭前方。

   2)纏法︰接起勢,右手自左向下至右劃弧,使右手心翻轉向下,手背向上。左手自 右向上至左的劃弧,使左手心翻轉向上,手背向下。同時,桿頭向左劃一圓圈。重心歸 于右腿,目視桿頭前方。  

  用法︰當敵人兵器擊來之際,用桿向左上方撥挑。如敵有備後撤,則趁機順敵之勢 向右挑開,運用得當可將敵人兵器挑飛。桿頭運行軌跡為圓形,切忌使用直力橫撥。

   3)拿法︰接上式,與纏法剛好相反。右手翻至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左手翻至手心 向下,手背向上。桿頭向右劃一圓圈,有向下按的含力,重心分于兩腿之間,兩大腿內 側有夾力,如騎馬之式,目視桿頭。

   用法︰當敵人兵器擊來之際,用桿子向右撥開並向下按住,阻止敵人後撤(時間相 當短促),然後馬上反擊。如敵人擊來力小,則可用爆發力直接震掉敵器。運行軌跡必 須走圓形,使桿身從上翻轉砸下。

   4)崩法︰即刺或扎槍,乃形意五行槍法中的崩槍。

   接上式不停,重心移向前腿,形成前七後三之勢。腰向左轉,上體由斜轉正。右手 隨腰身轉運之勢持桿向前刺出,左手可隨身形稍有移動,但幅度不可過大。左手托住桿 身,使桿子能順利滑出滑和即可。

   用法︰此法槍法中的中平槍法(桿子裝上槍頭就是大槍),可刺敵人喉、胸、肩等 部位。

   5)崩法之後,重心後移,右手回抽,順勢再使纏法,纏之後再使拿,拿之後再使崩 ,如此反復循環練習,如欲收勢,可在崩法之後收桿即可。

   演練時需有螺旋之整力,使桿身擰轉而出,擰轉而入,成靈蛇抖動之狀,日久功深 可以感覺到丹田氣隨桿子的走勢一起轉動,所謂抖桿子的“抖”字即因此而得名。

注意 ︰切忌使用直力,否則只是雙臂之力,桿身無抖動之狀,則流于外家槍法之列,毫無內 家抖桿子的作用。尤其是崩法與拿法之間不可有絲毫停頓,必須在拿法似完沒完之際, 借其探轉之力向前刺出。刺出時全身之力由腳而腿,由腿而腰,由腰而背,由背而肩, 由肩而手,再由手而桿的傳至桿頭。  

  以上纏拿崩三法是抖桿子的最基礎練法,看似容易,實則奧妙無窮。學者需日夜揣 摩,勤加苦練方可有成。

   另外,還有雙人對扎桿法,師傳稱作“劃大桿子”,實際上是槍法對練,需在單人 練法(即抖大桿子)純熟之後,在專人指導下才能練習。
_________________
多情卻似總無情
惟覺蹲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贈別
悟拳中的庸者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4 07:34:13 | 顯示全部樓層
標題: 五字要言

筆者從陳師多年,曾多次聆聽到陳師生前對聽、引、化、拿、發五字要言之論述,令我輩至今仍記憶猶新,受益匪淺。
  
陳固安老師在推手技擊中所總結的聽、引、化、拿、發五個要點,亦稱之為五種不同勁法的實用。對上述五個要點,陳師生前亦有精闢的文字論述。
  
陳老師曾經講:「聽勁而必須懂勁。若不懂勁別,不明拳理,是談不上聽勁的。」所謂聽勁,陳師在有關著作裡也記述過。聽勁就是通過推手探知對方的勁力大小、虛實剛柔、輕沉快慢,對方勁之來勢和走向及用意,也就是運勢應招以求以我順 人背之目的,做到勁明意先,熟之成法。
  
引法,則是在推手中一種引勁借力之法,它處於化拿之間,使用引法必須懂得「化、」「拿」之勁法,有引才有進。所謂引法亦稱「換勢變位擊打法」。招法有明暗,進招有虛實,變換攻擊力點,是引中之法,法中之法,引法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

當然引法中有晃高打低,先引後進,半引半進,即引即進,引上打下,引直打橫,聲東擊西等引法。所謂利用引法變勁擊打部位,是常用之手法。引為虛,擊為實,虛是給人造成一種假象。因此必須先虛後實,虛實結合,方能發揮引法之效。

引法是多方面的如對方處在棚勢,雙方精神均貫注於棚,而我方突起左手將對方右手抄開,我當即突出右手下擊對方心部,此乃引上打下之例。又如對方出右手向外引其右手,使其失去攻擊力點,同時我下出右手向外引其右手,使其失去攻擊力點,同時我下出左拳橫擊其腹部,對方勢必彎腰下視,給我造成拿背之機。

如對方右臂被拿,對方勢必彎腰下視,給我造成拿背之機。如對方右臂被拿,對方著力向上挺身抬頭,我即順勢借對方向勁即走「拳欄」,對方無招可應必敗無疑。諸如此類應以悉心研究體會拳理之精要處,著熟練習,方能領悟。總之,應察其來勢,靈活運用之。
  
化勁之法,在武式太極拳中是極為重要的。化法法中含有棚,棚中有引,化有柔力,走棚勁出手外旋,滾動小臂並帶有搓力和上引之力,稱之為「外旋裡裹」。拳理講「棚要撐、捋要輕、按要弓、勁要崩」,此乃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纏繞轉動陰陽相生之變化。

化勁不走圓,難達精妙之處。因此在身法、步法、手法、腿法上處處見圓,隨圓就方,方圓相生,圓有明暗,圈中有圈,圓有橫圓、豎圓、斜圓、整圓和半圓,走圓要小,便於靈活運用。重要的方面,須兩臂對折疊成槓桿,源於腰,勁貫四梢,以伸為剛,以屈為柔,以屈求直,化勁松靜,化勁要迅速,意動身隨,不用拙力。

回憶陳師當時邊講邊舉實例,因篇幅有限,今不再一一記述矣。

推手八法,應重於散手,散手之應用,佔著重要之地位。如沒有拿的本領,即無發的功夫,能拿才能發。拿法很多,有裡拿外拿,先引後拿,騙拿、采拿、拿臂吊腕、骨節對照等均屬於拿法之例。

拿不能硬拿,必須順其來勢,以引為先,先圓後拿,處處要隨人所動,乘勢而入。如武式太極拳招法中有「戴」人即回身走圓,「如封似閉」雙掌已打胸前,如不走此招法,走「見縫插針」亦可。進招破勢其例甚多,不能一一舉出。  

武式太極拳的發勁,其特點是勁發短促,力點集中,一觸即發,勁發要整,週身一家,在身法上一定要做到「身要欺人,步要過人」。

步能過人,便於慣扣,「閃開正中定橫中」是武門推手之絕技,亦是陳師在多年推手實踐中的總結。惟有這樣,身法才能靈活,發勁才能巧脆。

在步法上須知進退,進固是進,進中有退,退仍是進,退中隱有進機,步有明暗,足踏大小三角,抽身變換,踏步大小三角之中。

身法有閃戰,宜剛則剛,宜柔則柔,剛而不滯,柔而不散,以意領先,以氣運身,以身催手,以意發人,曲中求直,蓄而後發,發勁帶有崩彈之力,可稱變化萬端。
_________________
多情卻似總無情
惟覺蹲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贈別
悟拳中的庸者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06:35: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單勢訓練簡介

單勢訓練是練習技擊實用功夫的必修課。常言道:「一路養氣,二路爆發」。也就是說練一路拳時通過長期的松柔演練,達到養中氣、鼓蕩於皮的目的,但有欠速缺剛之病,演練二路拳是為了彌補一路拳的不足。

單勢訓練可以有效地強化二路拳乃至整個太極拳訓練中的剛猛之勁,提高實戰技巧。、捋、擠、按、采、、肘、靠、踢、打、摔、化、拿,皆需單勢演練,為太極拳推手訓練打下基礎。
  
單勢訓練開始之前,演練者要有一定的拳術基礎,注意週身節節放鬆。演練者由初級階段過渡到中級階段、高級階段必須經過單勢訓練這個刻苦訓練長功夫的重要過程。常人皆知,練拳是在套路的特殊要求條件下,勁達四梢,氣布週身,過三關,通三田,達湧泉,繼而做到身法活便,手腳靈敏,步法輕捷。

交手是實戰功夫的一種表現,必須練好進、退、閃、戰、發擊,做到變化無窮,使彼捉摸不著我勁,手足無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勝為妙。欲達到這樣的微妙程度,不練習單勢是不行的,即需把各個動作及週身的各個擊發關鍵部位抽出來反覆練習,反覆實踐,從中體會和掌握各勢的妙用及要領,在交手時才不易犯丟頂之病,達到不加思索,運用自如,才能在意念的指導下,充分體現出功與力的自然反應。歷代著名拳師(無論是內外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和獨特技擊之處,他們的獨特技擊之長都是從千錘百煉之中反覆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

如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以及八卦掌董海川的半步崩打天下。陳發科搭手便知彼我,哈哈一笑勝負分曉。陳照奎驚閃、反彈運用圈極小,擒拿勁路無處不巧。陳照丕善用滾、拴、搭、掃,交手時使敵如立頑石,使彼不自由自主地東搖西晃,一肘擊之,彼離地數尺,或跌桌下,或跌旮旯,次次有正無偏,不痛不癢,自感神妙。馮志強穩重捷樁,松活彈抖,威力浩蕩,隨勢飛揚,無處不強。
  
以上古今名家,各有其長,這些獨到之處都是血汗和苦練的結晶,也是重視單勢訓練的結果。
  
古人云:「拳打萬遍,神理自現」、「千遍萬遍多多練,功到熟時巧自生」、「練啥有啥,不練沒啥」。這就明確指出,平時勤奮,或肩、或靠、或肘、或手、或腿、或胯必須遵循規矩,通過反覆實踐、演練,練到純熟時才能順其自然。否則,捨本逐末,積重難返,笨手笨腳,

沒有速度,不能完整一氣,不能接手應物,更談不上擊人。故練習單勢對演練者是十分重要的。演練者可根據下面介紹的週身各個單勢訓練法,逐勢認真刻苦演練,久之定能收到明顯效果。
  
二、腳的訓練方法
  
腳的訓練方法有左右循環、前踢腳、平踢腳、上踢腳、下踩腳、前蹬腳、側踹腳、上擺腳、後掛腳、下擺腳等。
  
動作一:左腳輕微抵地,屈膝下蹲,含胸、收腹、頂勁領起,另一條腿松胯 ,屈膝上提,眼視前方。
  
動作二:著重介紹前踢腳、平踢腳、上踢腳、下踩腳、前蹬腳、側踹腳、上擺腳、後掛腳、下擺腳等。
  
(一)前踢腳
  踢腳是用腳尖向正前方踢出,但也包含著左右側踢,宜低不宜高。前踢時另一條腿微屈膝下蹲,五趾抓地,穩固好重心,這一條腿才能順利地向前踢出。前踢時胸微含,小腹略內收,週身有蓄合之意,但前踢時腳面還需繃展,

注意適可而止。腿宜松不宜緊,勁力才能順利地達到腳尖所需處。初練時宜慢不宜快,最後達到意氣形三者合一,迅猛無比,勁力完整一氣,力點清晰。
  
注意:這種用法主要用於腳尖和腳掌兩側(前踢含有側踢之意)。
  
(二)平踢腳
  平踢腳的要領和前踢腳基本相同,只是踢出的腳高些,最好指向對方的陰部及小腹,可左右輪換前踢,在具體演練時要注重效果,兩腿替換,一高一低。如右腿前踢,待落地時,左腳繼而上踢,這樣左右循環練習方為合適。但應注意,平踢落地時有踢蹦之妙用(力點在腳面或腳尖)。
  
(三)上踢腳
  上踢腳的位置較高,它的指向一般是下頦部位。上踢時週身必須保持平衡中正,腳在上起時輕靈,速度要快。只有快、猛才能做到起腳利落,力點清晰。應注意,腳在上起時,上踢可與手合拍。這和套路中的「二起腳」相同,只是不跳躍而已,左右替換,一上一下。
  
(四)下踩腳
  所謂下踩腳,是用腳底向下直踩之意。下踩腳的具體訓練方法是:
  
其一,兩腳站立與肩同寬,如重心走下弧線移於左腿,此時左腿微屈,腳五趾輕輕抓地。然後右膝漸而提起,在提膝時應注意含胸、收腹、塌腰,左腿才能穩固好獨立步。繼而右腳向下直踩,寬度和原來提起時相同。

下踩時右拳與左腕相合,置於胸前,腳五趾抓地,湧泉要空,勁宜速宜猛。但右腳在下踩時,重心不能完全移於右腿,做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
  
其二,上步下踩腳,無論哪一條腿先前上,另一條腿緊跟前上,疾速下踩,要點同前,左右輪換皆同。
  
(五)前蹬腳
  用腳掌向前直蹬,為前蹬腳。在單勢練習時,左右循環上步,連續出腳。至於高度,一般來講是指對方胸腹部位。蹬的遠近,可根據本人自身條件而定。最好是以自己的腿伸出能及對方,然後是以自己的腿伸出能及對方,然後自動彈收25度比較適宜。著力點以腳後跟為主,腳掌為輔。

切記前蹬時身體保持中正,不可過於後仰,否則有失重之危。出腳前要求做到含胸、束肋,小腹略內收,蹬腳後要舒胸、松腹,蹬腳才能做到快、猛、脆。始而勉強,久而自然。應用時的遠近尺度,只要功夫下到,便可掌握,在平時練習之中,無須多慮。
  
(六)側踹腳
  側踹腳的指向可歸為二種:一種是內踹,另一種是外踹。內踹腳的方位是所出的一腳內側斜前上踹,著力點以腳內側為主,外側為輔。外踹腳的方位是所出的一腳向前外上側踹,著力點以腳外側為主,內側為輔。左右側踹時腿的彎曲度為25度左右。至於身法,左側踹時略後仰,

並把身體後仰與踹腳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身體後仰與側踹形成對拉之勢,才能保持下盤穩固,達到曲中求直之目的。此所謂曲中有直,直中有仰,一木獨立穩千斤。方法是週身先蓄而後開。《拳論》云:「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這就是比喻勁蓄得好,踹出的腳才能疾速有力。
  
(七)上擺腳
  在一腳欲上擺之前,兩腳的位置是一前一後,欲擺腿在後,另一腿在前,要屈膝微下蹲,五趾抓地,將週身肌肉鬆弛下來。內氣下降,然後形成欲攻待發之勢,眼睛斜視欲擺腿的一側。然後出腳先向前上快速踢起,繼而在空中改變方向,向身後側扇形外擺。
  
在外擺時,待腳行到肩前上方時與雙手構成合勁合拍,此二勁合為一股勁,決不可視為二,拍擊才能完整一氣。擺腳的方法,是先蓄而後起,欲擺時步法是跟步,步形是點腳。演練者可根據步法、步形進行反覆練習。

也就是把腳跟變成活步,上一步再跟一步。只有先把步法練靈活,對距離較遠之敵,才能接近其身體,用時才能更加方便靈活。演練者要細心體會。出腳的高度,應與自己的頭平,因指向是對方腦後,也就是腳在上擺時擊打的是對方的腦後,雙手擊打的是對方的面部,要把手腳二勁歸為一合勁。

擺腳的要點是:在上踢時速度要猛,趁著右腳前上踢的慣性身體左旋,繼而右腳才能順利地向右擺出,與雙手在空中做到默契配合。正所謂:一合一開腳上踢,先捋後拍腦後擊,空中改為扇形腿,頓時滿天血橫飛。
  
(八)後掛腳
  後掛腳在活步推手中應用較多。它是將欲後掛一腳先點於另一腳前側,身體則向欲擺腳一側略轉,身體下蹲蓄而待發。雙手向欲掛腳一側身後擺出,雙掌心向外,意味著雙手捋著對方一臂於身後,欲上腿再次成偷步前上,腳掌著地即向身體後斜後掛出,同時雙手協助腳的後掛一齊蓋向對方胸前,與腳合成一勁。

腳向對方腿肚處突然向後掛出,使對方失去重心,同時雙手正好發擊於對方胸部,一舉將對方擊倒。應注意的是這個動作是在腰脊的帶動下來完成的。速度須快、猛,在一秒鐘內完成捋、掛、蓋的整個動作,否則成了頂勁,反而遭殃。總之,後掛腳在單勢演練時步法要機動靈活,視彼的遠近,可直上腳後掛,也可先上另一腳靠近對方時,再跟步前上然後掛。

無論如何運用,切記上攏下提與偷步要默契配合,只有明其跌法,使彼在不知不覺中受制,而又不明其原因,才為運用後掛腳的奧妙之處!正所謂:一引一進蓄合擊,上攏下擺偷步上,扭腰旋背把勁發,腿起臉仰躺地上。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06:35:51 | 顯示全部樓層
(九)下擺腳
  前上一腳,重心前移,用前腳掌兩側一裡一外,左右循環,反覆練習。一般來講,在腳外擺時腳是不能離開地面的,只是重心略向腳後跟移動,使欲擺的前腳掌負荷變輕,左右擺動,達到靈活為目的,在步型上一般為前弓步,在重心分佈上,由於前後移動的角度不一樣,有時還須加上用法,所以不能千篇一律。大體上可分為四六、三七、二八分成。

演練者應注意,在腳前掌裡外擺動時,勁宜短不宜長,短則急速有力,驚移對方重心比較明顯,長則無力散亂。此勁多用於下驚、上取、外裡合為一勁。正所謂:下驚上帶移重心,腳腰手臂合一起,腳逆身順二股分,發擊鬼神驚三分。
_________________
多情卻似總無情
惟覺蹲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贈別
悟拳中的庸者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7 19:57: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27 19:59 編輯

主題: 第 6 絕--陳式太極拳者都知道

練陳式太極拳者都知道,把身上原有的僵勁化得越盡,太極拳的彈性內勁就產生得越快。但是,怎樣把身上原有的僵勁化掉,這絕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往往有些練拳者不得其要領,一年、二年、三年過去了,身上的僵勁仍然沒有化掉,走起拳架來渾身僵硬,不流暢。針對其造成的原因,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四個重要環節:
  
  其一,要明畫大圈之理。練拳者,既要掌握好拳架的標準,更要弄清怎樣達到標準。練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經過一個從畫大圈,到畫中圈,再到畫小圈的過程,才能達到最高境界的無形圈。

因此,練圈者必須認認真真地走好畫大圈這個環節,要用一至二年的時間認真地畫好大圈。只有畫好大圈,才能把身體內的重要骨環、關節畫開、畫活,達到身肢放長的目的,才能畫好中圈。誰領會這一點快、早,誰就能在練拳過程中不走彎路,高人一籌。
  
  其二,要明三節之理。人體全身有根節、中節、梢節三節之分。即:臂為梢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三節之中又各有三節。臂之三節,即: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身之三節,

即:頭為梢節,腰為中節,腹為根節;腿之三節,即: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練拳者要認真走好用好三節勁。如在用兩臂走圓畫圓時,開時肩、肘、手依次相開,合時手、肘、肩依次相合;

發勁時,一定要做到根催、腰達、梢發。通過這樣久而久之的練習,就能達到節節貫通,週身一家,一動無不動,松活流暢之目的。
  
  其三,要明纏絲運動之理。螺旋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特有的練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的僵勁產生太極拳彈性掤勁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此,在行拳走架中,一定要把上下纏、前後纏、左右纏、進退纏、正斜纏的一順一逆、雙順雙逆的五對纏絲做到位。開合時,要做到順纏合、逆纏開,均衡、對稱、協調,無所偏倚,無過無不及。

久而久之地練習,就可以達到渾身俱是纏絲圈,全身上下左右無一處不纏絲,而又以身軀纏繞為主宰,通過腰脊的螺旋運動和胸腹折疊運化來帶動貫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纏絲,進而達到週身一家的螺旋纏絲,

溝通週身奇經八脈、十二經、十五絡,使氣血流注,營衛週身,調解三焦,和平陰陽,內壯五臟,而又柔活骨節、肌腱、筋韌,外強筋骨。
  
  其四,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主的要領,是太極拳運動的運行法則。

只有運用這個方法,經過長期的柔化,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韌帶盡可能地得到放鬆、鬆開、伸拔、拉長和舒展,由於伸筋拔骨而使內氣通於經絡,經肉離骨而使內氣充於肌膚,

骨節張開而使內氣斂於骨髓,而週身形成富有彈性的掤勁,意到氣到勁自然到。
_________________
多情卻似總無情
惟覺蹲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贈別
悟拳中的庸者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8 06:25:56 | 顯示全部樓層
主題: 第 7 絕--陳式太極拳系統化訓練

陳式太極拳系統化訓練共分為六個階段,

這就是學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順架子、拆架子、定架子。通過這六個階段的訓練,可使你能較系統地掌握正宗的陳氏太極拳。在練習時要弄清楚每個階段需要掌握什麼內容,需要糾正那些問題,明白自己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程度。
  
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訓練,你就能較系統地掌握它的風格特點、運動規律、勁別用法等,為向更高層次發展打下堅關的基礎。
  
1、學架子(瞭解規律,熟練套路) 學架子階段是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要先掌握簡單的基本動作。這裡的基本動作包括定步的手上纏絲動作和熟練後配合步法的協調練習,

通過這些基本動作的練習來初步瞭解陳式太極拳對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的基本要求,明確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和風格。
  
掌握了規律,瞭解了風格特點,然後再開始進行整個套路的學習就容易多了。初學套路不能求快,要一招一式弄清楚每個動作的來龍去脈,瞭解動作的基本要求,明白每個姿勢的方位、角度和比較明顯的重心變換。

使自己初學套路就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為以後打下基礎。「學拳容易改拳難」如初學時形成不良的動作定型,以後再去糾正就難了。甚至會使你越練越不感興趣,越練越彆扭,最後使自己失去信心,直至放棄練拳。

古人講:欲速則不達。練拳和小學生寫字一樣,要一筆一劃,認認真真地去寫。初學就要將字寫規矩,字的結構寫好了,再去寫行書、草書。所以練拳也要認認真真,一招一式地去練,不可急於求成。

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完了套路,這時就要反覆地多練使套路熟練並加強記憶。然後要求動作做到放鬆、柔和,自然大方,去掉自身的僵勁,最後達到自己能較熟練、自然地將拳架演練下來,這就完成了第一個階段。
  
二、正架子(掌握要求,體現特點) 第一個階段一招一式將動作學完,並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將動作熟練後,就可以進入正架子階段。 正架子階段是按照陳式太極拳對各部位的要求、大體將整套架子進行糾正,使較明顯的易出現的共性毛病得到糾正。並將陳式太極拳的基本運動特點表現出來。

正架子階段容易出現的毛病是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彎腰蹶臀等。如何解決這些易出現的共性毛病呢?這就要從放鬆入手。放鬆的目的在於去掉僵勁,使動作協調。然後再增強腿部的支撐力。

腿部的支撐力不夠會導致很多毛病,如挑肩架肘,彎腰蹶臂氣血上浮等,也是造成上身僵硬,不能放鬆的主要原因。在容易出現的毛病之間互相都是有聯繫的,一個部位的不正確都有可能導致另一個部位的錯誤,這就要求我們掌握各個部位之間的協調配合關係及其尺度。

如鬆肩,松到什麼程度,它和含胸塌腰有什麼關係。每個要求都要掌握得適當。不能顧此失彼,太注意哪一個要求都會出現偏差。如放鬆過度就成了丟勁,含胸過度就成了弓背。

另外,要搞清楚每個動作的重心虛實,手勢變化,方向角度,上下配合等。隨著腿部支撐力的增長,結合各個部位的自然放鬆,動作姿勢的基本正確,使體內的氣體貼升降協調,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大,前面的毛病就會自然消除。

還要將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表現出來,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松活彈抖,螺旋纏繞等。使自己在演練時能夠具備這些特點,這就完成了正架子階段。

  三、捏架子(調整姿勢,準確到位) 捏架子即將整套拳的每一個定勢按照陳式太極拳對週身各部位的要求拿捏到位,使身體每一個部位都符合要求,並且能按要求將動作做得準確無誤。

如虛領土完整頂勁、含胸塌腰、鬆肩沉肘、屈膝松胯等要求,都要對照到位,恰當適中。 這個階段要使每個定勢做到姿勢舒展大方,身法中正無偏,重心及手法準確到位。也就是將每個動作精雕細琢,如機械加工一樣,由毛胚到粗加工到精加工,不差毫釐。

將拳論中講的: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貫穿在各個姿勢中。每個拳勢都按照站樁功法的形式去體會身體各個部位是否到位,用意念弟導內勁貫於四梢,並通過這種靜止的勁力訓練來增強腿部力量,

使下盤要基堅強有力,穩固紮實。 整個拳架經地調整後,使動作做到舒展大方週身相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動作圓 滿,氣行週身,勁達四梢,上肢輕靈活,下肢松沉穩,這就完成了捏架子階段。

  四、順架子(順隨自然,突出風格) 順架子是將整套拳架的捏架子每招每式標準定位的基礎上,把每個定勢按照「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的要求貫串起來。

這個階段是將在捏架時定型的標準定勢動作按照: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通過肩肘,達於梢節的拳論要求將其連接起來,使每個姿勢在運行當中不用調整就自然松沉到位.定勢時通過鬆肩、沉肘、坐腕及週身放鬆下沉以達到氣貫週身,力達梢節之效果。

在連接上要做到如環無端,環環相扣,節節貫串,注意不要出現斷勁,即使掌握不好,也要做到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連。 這個時期的演練風格要求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散,勁而不浮,沉而不僵」;

符合「上下相隨,週身一家,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之拳理,達到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精神氣力功飽滿團聚的境界。 通過順架子階段的練習,使外形與內氣相結合,做到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演練時以意念引動內氣,以內氣催動外形,

使動作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動靜開合,起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

  五、拆架子(用法明確,變化自如) 通過以上學、正、理、順四個階段拳架上的練習,整套拳已達到一定水平,即練起拳來能夠做到一動則週身全動,一靜則全體皆靜,意念一到,身、手、步皆到。內氣貫注,力達梢節,每招每式掌握得恰到好處。

這時就可以進入拆架子階段,拆架子是在拳架工整大方,姿勢標準規範,功底紮實穩健的基礎上將每個姿勢動作拆開來進行剖析,也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道所以然。

即要瞭解每個動作的意圖,知道每個拳勢的攻防含義和它在不同情況下的變化,還要知道每個用法的破解。實際上就是從技擊角度去分析太極拳的實用價值,使自己對太極拳有一個更深一層的瞭解,包括要進行太極推手和太極散手的訓練。

這個時期在對每個動作的用法有所瞭解後,就要開始進行對抗性的訓練,先進行太極推手的訓練,在推手中互相喂勁,互相拆招,使自己能真正掌握在拆拳時所學的東西。

而後要將一些主要用法抽出來進行單式訓練,從而提高自己的實戰技擊水平。最後能因勢利導,避實擊虛,隨機應變地制服對方。

  六、定架子(拳架定位,久練自成) 通過以上一步步地訓練,已較為系統、規範地掌握了太極拳架,最後進入將拳架定型的定架子階段。 這個時期是將各個階段訓練所掌握的東西進行規範,

每個姿勢的標準動作在腦海中形成概念,使整套拳架在演練中能夠按照陳式太極拳的要求,不加思索地完成。將意念、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基本上掌握了陳式太極拳內外要求和運動規律將拳架基本定型。這時就有了自我糾正動作的能力,在練習過程中有不順之處,就可根據拳論:

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致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的提導方針,將腰腿做以調整,使之順隨自然。

定架後要下大功夫苦練來增長自己的功力,並且要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如抖大桿子、單式發勁,及一些器械練習,還要多進行對抗性推手練習,來檢驗拳架、內勁和發勁,以及化勁的質量。

  由以前練習只注意外三合深入到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最後做到週身處處相合。

逐漸使自己形成: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間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合之的鞏固運動體系。

通過持之以恆地刻苦練習,久之則自會成功。
_________________
多情卻似總無情
惟覺蹲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贈別
悟拳中的庸者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8 06:27:01 | 顯示全部樓層
主題: 第 9 絕--陳式太極拳研究

本人(not me )(習練陳式太極拳多年,通過學習研究,發現現在練習太極拳的同道,無論在心理、生理及方式方法上均存在著很多不足或錯誤。為了太極拳活動更廣泛地普及,筆者就此談一點個人之見。

首先是頭部的訓練。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都講「虛領(靈)頂勁,頭勁懸」,這些都是歷代太極先賢的心得體會之概括。

但我輩中人對頭部在練太極拳中的重要性卻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眾人認為太極拳不能技擊之「高論」。其實掌握頭部訓練要領,方法非常簡單,只要下頷水平略微平移後靠,即達到領直項豎之功,而且百會穴自然有下陷之感,而不是一些「大師」們所謂百會上頂。

由於下頷的平移後後靠,導致頭部與身體(脊椎)形成整體,按照中醫經絡理論,氣通督脈及後腦則不難。同時下頷的平移後靠,在搏擊中對整體身法的移動速度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們不妨試驗一下,受試者坐在沙發或者小凳上,一人雙手用力按住受試者的頭部,只要受試者做到下頷平移後靠,就可很自然地自如起落,而不受對方施加之力的阻止。讀者不妨一試。

再談太極的含(函)胸與拔背。本人在開始習練太極時,老師也曾講過要含胸拔背,可究竟處境樣做,老師也是含糊答非所問。

直到練了多年以後,我才發現含胸拔背之方法。

即:讓習者仰面躺在床上,雙手抬起在胸前方與身體成垂直線。掌心相對或外撐,此時,雙肩略用力向上,只要後背(脊椎)兩邊肌肉著床,而不是後背雙肩胛骨頭床,即已做到「含胸」。

此時的胸大肌、肩部(斜方肌)均自然放鬆且富有彈性,此即含胸同步肱背。所謂拔背,是背部自然向雙肩膀頭方向拉拔,後背成弧形,此時即含胸拔背。但僅做到以上幾點,仍然達不到拳論講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之境界。

因為人體是一部高度精密且複雜的機器,任何一部分做得不正確,都會妨礙整體力的發揮。比如頭部的平移後靠、肩部(斜方肌)的松沉導致背闊肌的繃出,肘部的橫撐定位,手部勞宮的摶氣,及含胸、坐腰,胯部的拉伸量,膝關節的定位,腳部的摶氣形態導致踝關節至腿的筋腿同步膨脹,

同時呼吸在運動中始終在小腹部位(即氣沉丹田)等。當真正具備整體力後,隨便一動拳或腿,即具穿透力。筆者在訓練實踐中,讓學員拿了個腳靶(約35~40厘米厚)放在胸部或腿部,

讓習練半年以上的學生隨便打一拳或踢一腿,對方即一股強大的力量透過腳靶而作用的身體上,且會產生一種恐懼感。
_________________
多情卻似總無情
惟覺蹲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贈別
悟拳中的庸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21:10 , Processed in 0.01644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