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349|回復: 6

王薌齋《斷手述要·提頓吞吐 沉托分閉》註解·點評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7 19:0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提頓吞吐 沉托分閉

斷手,從形跡上來講,是截擊對方所來之手,若從勁力來講,是斷對方所發之力。

依據運動生物力學,斷手所用之力與物體運動時所產生之機械力相同,亦有三個特性,即:重量、方向、打擊點(即作用點)。斷手之目的,即斷對方所來之力,實即打擊力之此種特性也。上兜下坐,與地心爭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飛之勢。旨在截擊敵力以改變其方向,此法謂之提。蓄彈驚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爭,勁由脊發,力從足出,旨在抵消敵力之重量,或震撼敵力之源、及敵之形體,此法謂之頓。“提頓”為一來回勁,提為頓之來,頓為提之由也。敵我交接,我無執著,令敵也無執著,引進敵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敵力喪失作用點(即:打擊點),此法謂之吞。吞之同時,順敵力而逆行之,敵力已喪失作用點,而我力已至其作用點,此法謂之吐。“吞吐”亦為一來回勁,吞吐無間行者是也。驚彈如拋揚,支點似滾絲,螺旋力纏卷,堅漲於無形,旨在借斷肢以震撼敵力之源、及其形體,此法謂之托。驚彈似粉磚,滾錯疊墜,螺旋力裹擰橫搖於無形,旨在令敵力改變方向,喪失作用點,此法謂之沉、。敵力來勢迅猛,我則不躲不閃,不丟不抗,順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奪其力之作用點,進步占勢,退步避鋒,借急促之勁作來牽動對方之重心,使敵拔根提氣,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謂之閉。接著乘對方重心不穩,而突然發力,全身炸力直射,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手無空至,意無定向,囫圇逆體,力如炸藥,觸點如彈,這是突然的一發一放,此法謂之分。“分閉”之法,須借呼吸之彈力,始能發力透達也。

八法乃斷手時用力之原理法則,非局部片面之方法。故此法運用之通當,須借對方之力,敵我兩方缺一不可。交接之時,切審敵意,則十分必要也。

八法之運用,非心領神悟實未易有得,然於身外求之,庶手可矣。故在已身之外去求取,體認八法之妙,實為切要,見性明理後反向身外求也。八法之妙,在於操練無念,無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是法則精神即被束縛矣。故習學大成拳欲臻化境,實非唾手可得也。

【題名解】

此篇文章主要的是論述無形法身道體的“提頓、吞吐,托沉、閉分”八法的內中含義及修煉、運用內容的事項,強調的是清靜無為法式運用,而否定了欲妄有為方法的運用。而且“提頓吞吐,托沉閉分”八法都是以四象法則成為兩組分別論述內勁外形匹配如一法式的論述,這才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提頓吞吐法式精義解

是說接觸對方的時候內勁運用提勢拔其根、外形靜而不動謂之頓則勢如山之穩健、內勁運用前吞勢使之不得勁、後面吐勢催發放之,其必跌翻矣!運用這樣一觸即發、化打合一的法式,簡單的稱為“體頓吞吐”。

托沉閉分法式精義解
是說接觸對方的時候內勁運用托勢拔其根、外形松沉勢如山、內勁形成的鐵布衫屏閉其力不能入、運用“皮打抖彈震死牛”的“分勁”發勁法放之,其必跌翻矣!運用這樣一觸即發、化打合一的法式,簡單的稱為“托沉閉分”。

而在文章最後強調了只有“心領神悟”的方法才能有得,有得之後必須與他人實際實戰操作,才能獲得真攻防功夫藝境。並清楚的說明:“習學大成拳欲臻神拳神明的化境,實際上並非唾手可得也”的事情,必須煞費一番苦心,實際拼搏方能獲得。

【注解】

①、斷手,從形跡上來講,是截擊對方所來之手,若從勁力來講,是斷對方所發之力:斷手,從有形跡的方面上來講,是截擊對方所來之手;若從勁力方面來講,是斷絕對方所發拳勢之勁力。

②、依據運動生物力學,斷手所用之力與物體運動時所產生之機械力相同,亦有三個特性,即:重量、方向、打擊點(即作用點):依據運動生物力學的觀點來認識,斷手所用之勁力與物體運動時所產生之機械力是相同,亦有三個特性的統一,就是:重量、方向、打擊點(即作用點)的三統一。

③、斷手之目的,即斷對方所來之力,實即打擊力之此種特性也:斷手之攻防目的,即截斷對方所來之勁力,實際上就是具備打擊對方勁力之此種特性也。

④、上兜下坐,與地心爭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飛之勢。旨在截擊敵力以改變其方向,此法謂之提:上兜拳下坐勢,與地心爭力。就是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則有拔地欲飛之勢。旨在迅速的截擊對方的勁力以達到改變其方向,此方法謂之“提”法。


⑤、蓄彈驚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爭,勁由脊發,力從足出,旨在抵消敵力之重量,或震撼敵力之源,即敵之形體,此法謂之頓:蓄髮勁勢彈抖驚炸,要有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的停頓景象,此乃勁力的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為其根而相互為用,內勁由脊發,力從足蹬踩而出之,旨在抵消對方勁力的重量,或震撼對方勁力之根源、及動搖對方之形體,此法謂之“頓”法。

⑥、“提頓”為一來回勁,提為頓之來,頓為提之由也:“提頓”為一來回勁的法式,提為頓之來,頓為提之由也。

⑦、敵我交接,我無執著,令敵也無執著,引進敵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敵力喪失作用點(即:打擊點),此法謂之吞:敵我交手接觸,運用不攖人之力的“靠吃”法式,我法無為就無有執著點;這樣令對方也無所執著而能使之前進,引進對方勁力,使之落空,旨在使對方勁力喪失作用點(即:可以打擊的點位),此法謂之“吞”法。

⑧、吞之同時,順敵力而逆行之,敵力已喪失作用點,而我力已至其作用點,此法謂之吐:運用吞法之同時,再順對方勁力而逆行之,對方勁力已經喪失作用點位,而我之勁力已至其作用點位,此法謂之“吐”法。

⑨、“吞吐”亦為一來回勁,吞吐無間行者是也:“吞吐”亦為一來回勁的法式,吞吐無間行者,才是正確地法式也。就是說:吞中即吐,吐中即吞,才是正確地方法,此乃一法中見二,二法一行之才見“陰陽逆從,勁形反蓄”之“吞吐無間行”的妙用耳;並非“吐完再吞,吞完再吐”,已經成為兩法連用的法式矣!

⑩、驚彈如拋揚,支點似滾絲,螺旋力纏卷,堅漲於無形,旨在借斷肢以震撼敵力之源、及其形體,此法謂之托:驚彈勁勢如拋物高揚,這要求支點似滾絲,螺旋力纏卷,堅漲於無形的內勁,旨在借斷截肢以震撼對方勁力之根源、及其形體,此法謂之“托”。
⑴、驚彈似粉磚,滾錯疊墜,螺旋力裹擰橫搖於無形,旨在令敵力改變方向,喪失作用點,此法謂之沉:驚彈似粉碎磚頭之勢,內涵滾錯疊墜,螺旋力裹擰橫搖於無形的勁勢,旨在令對方勁力改變方向,喪失作用點,此法謂之“沉”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7 19:03:4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27 19:04 編輯

⑵、敵力來勢迅猛,我則不躲不閃,不丟不抗,順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奪其力之作用點,進步占勢,退步避鋒,借急促之勁作來牽動對方之重心,使敵拔根提氣,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謂之閉:對方勁力來勢迅猛,我則不躲不閃,不丟不抗,順其力以化解其勁力之重量,引其勁力以奪其勁力之作用點位,進步可以佔據有利態勢,退步自能避其鋒芒,借對方急促之勁勢的作用來牽動對方之重心,使對方拔根提氣,這時突然的一蓄勢遒斂,此法謂之“閉”法。

⑶、接著乘對方重心不穩,而突然發力,全身炸力直射,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手無空至,意無定向,囫圇逆體,力如炸藥,觸點如彈,這是突然的一發一放,此法謂之分:接著乘對方重心不穩,而突然發放勁力,全身渾圓漲炸的勁力直射,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手無空至,意無定向,囫圇逆體,勁力如炸藥,觸點如彈,這是突然的一發一放,此法謂之“分”法。


⑷、“分閉”之法,須借呼吸之彈力,始能發力透達也:“分閉”之方法,須借真氣呼吸的漲渺運行之彈力,始能發放勁力透達也。


⑸、八法乃斷手時用力之原理法則,非局部片面之方法。故此法運用之通當,須借對方之力,敵我兩方缺一不可。交接之時,切審敵意,則十分必要也:提頓、吞吐、托沉、閉分八法,乃斷手時運用勁力之原理法則,乃渾元一氣的法式,非外形局部片面之方法。故此八法運用之通當,須借對方之勁力,彼我兩方缺一不可。交手接觸之時,運用聽探之良知切審敵意,則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也。正所謂:“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否則,無所實施也;即使實施了,亦會無效而資敵取辱也!


⑹、八法之運用,非心領神悟實未易有得,然於身外求之,庶手可矣:提頓、吞吐、托沉、閉分八法之運用,非心領神悟,實在是未能容易有所得也;然於身外與人試力、實戰來求得八法之運用,眾多手法的妙用可以得到矣!


身外求之:與人試力、實戰來求得八法之運用的意思。


庶手可矣:庶,眾多的意思;手,手法也。眾多手法。可矣,可得矣!意思是:眾多手法可以得矣

⑺、故在已身之外去求取,體認八法之妙,實為切要,見性明理後反向身外求也:故在已身之外去求取,體認八法之妙,實為切要,見性明理後反向身外求也


⑻、八法之妙,在於操練無念,無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是法則精神即被束縛矣。故習學大成拳欲臻化境,實非唾手可得也:八法之妙用,在於操練時無妄動念想,無妄動念想之清靜無為,即能顯示出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相互為用之本能活力來了;,有為妄念即是欲妄有為之法,只要是欲妄有為之法式則良知、良能相互為用的精神、能力即被束縛矣。故習學、修煉意拳、大成拳欲臻化境,實際上並非是唾手就可以容易得到的。

實非:“實際上並非是”的意思。

唾手:比喻極易。 宋•吳曾 《能改齋漫錄•地理》:“ 勃( 蕭勃 )之別將 歐陽頠 軍 苦竹灘 , 陳武帝 遣 周文育總師,唾手而禽 頠 。”《三國演義》第六三回:“只因一將傾心後,致使連城唾手降。”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第一部十七:“若是從裡面放起火來, 吳六 等人不被燒死,軍心也亂,唾手可解決戰鬥。”

【點評】

心領神悟解

什麼是“心領神悟”?就是“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的意思;什麼是“務以意會,法以神傳”呢?請看我著文解釋的內容便知端詳,錄之如下:

“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的練功之精義

在具體的修煉之前,首先要明白: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的精旨妙義。才能知道習拳練藝所得真傳秘訣的精髓要旨,否則,枉費人力功夫而不見功果矣!

務以意會:簡單的說,就是由師處所得的真訣秘傳之法,先要務必用心意領會的清楚,認知的明白。也就是要用心意領會而接受的清楚、理解的明白。此乃指一個人的接受事物的能力而言的,此其一也。如果以“意就是氣,氣就是意”的意氣統一的的觀點來認識務以意會的精義,就是運用心意率領內氣運行的法式先要會做了,做對了。這兩項內容的統一,才是務以意會的全部內容之精義。


法以神傳:此神者,乃是以天心為主,以元神為用的體用一元之神也。一氣靈明不昧者,謂之神。故知,此神即是靈明的一氣。而法以神傳的說法,是在得師所授真傳秘法而又能務以意會的基礎上的再修煉而說的修煉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將所得之法的練用之精義,以靈明不昧的一氣如法的傳遍周身,而能使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無論巨細,皆能即時從令而能為之。此就是修煉的法以神傳的精義妙旨所在。所謂:直養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者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就講的是“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的修煉方法、準則內容的。前賢亦有法以神傳的這方面之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氣貫周身法


夫氣起于丹田,升於泥丸,降於背,入於肩,流於肘,抵於腕,至十指尖,此氣之上貫也。氣生丹田,入於兩腎間,降于湧泉,此氣之下貫也。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式如行雲流水,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清輕而靈,入手神妙,可以進退如意,形無定門,非斜非橫,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謂通真。 《渾元劍經•氣貫周身法》

此論中的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的說法,就是法以神氣傳遍周身,而能使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無論巨細,皆能即時從令而能為之的論述。這才有功久而能力自加焉的說法。並在“式如行雲流水,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清輕而靈,入手神妙,可以進退如意,形無定門,非斜非橫,忽高忽蹲”這段論述中說出了這樣法以神傳的修煉模式的功效、作用。並運用“功夫到此,可為通真”這句話,做了法以神傳修煉法式的全面之肯定的總結。

而習拳、修煉的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的說法,不正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的無為練用之宗旨、法式嗎!從此論述而觀之,傳統拳術雖然門派林立,拳種繁衍甚眾,然無不是遵依務以意會,法以神傳之修煉法式的。因為,舍此別無它途爾。


論“悟性”及其功能作用

或問曰:今日榮幸,有關習拳練藝的真傳秘法訣竅,得以當面請教先生。聽拳師講:“秘法從師處得,練用全憑悟性”。不知這樣的說法對不對?什麼是悟性?悟性與天資稟賦是不是說的是一回事?敬請先生詳細解答,不吝賜教!

答曰:確實,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真傳秘訣,正如那位拳師所講:秘法則從師處得,練用全憑己悟性。這樣的說法肯定是正確地。至於悟性與天資稟賦說得是不是一回事,我先不下斷語。看一看前賢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則更容易明白了。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7 19:06:45 | 顯示全部樓層
其為德亦若人也,資稟於陰陽爐火之煉,性成於元亨利貞之能,百折不屈,九轉而形骸備。鑄冶始于神人,傳授依乎仙術,習貴專精,功宜百倍,非取天地之氣,無以培養人之本源①;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輕身健體②?非精足氣不能清,非氣足神不能靈。非內而精氣神、外而筋骨皮,渾成一片,身不能輕。將何以飛取雁書、遠逐鴻跡③?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眾?能禦大敵,足稱萬兵之祖。故精足則戰耐久;氣滿則呼吸細④;神清靜而圓融,則變化莫測。故曰:身完天下無敵手,劍完四海少敵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聖境,庶幾馭眾為高明,勿負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注釋】

①、非取天地之氣,無以培養人之本源:此天地之氣,乃指自身內氣為天,外形為地而說的。就是內功修煉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步功夫;外功修煉的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無骨的三步功夫。主要是培養自己的太和一氣之法身道體。因為此道體法身才是自己的本源。只有如此修煉才能功成藝就,這就是“非取”二字的精義。

②、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輕身健體:此日月,日者,乃指“離中一陰”而說的;月者,則指“坎中一陽”而言的。吞者,氣沉丹田的伏煉法。只有如此入手修煉內功,才能獲得內氣健運不息,以致脫拙換靈,而致脫殼換相,達到脫凡俗而入聖境。就是身輕體健,動手較技不攖人之力,具有“來無影,去無蹤,一陣清風疏忽”虛靈敏捷的身法功夫。這就是“不吞,奚能”之四字的精義。

③、將何以飛取雁書、遠逐鴻跡:飛去雁書,乃指動手較技的聽探之良知的知人的功夫,如:“眼靈者,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遠逐鴻跡,則指動手較技的順化之良能的功夫,如:“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故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亦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

④、氣滿則呼吸細:此則“氣滿”,是指內氣功夫修煉在體內獨立存在而不改,即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此為“氣滿”,當然,口鼻呼吸就細微如絲了。故而,式如行雲流水,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清輕而靈,入手神妙,可以進退如意,形無定門,非斜非橫,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謂通真。這才是真功夫的修煉家。

前賢在此論中明確的提出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產生、傳承問題時說出:鑄法始於攻防功夫藝境已經達到神拳神明藝境的人,傳拳授藝要依乎內功心法的傳授。此就是訣言:“法從師處得”之句的精義。

而此論中所說的“其為德亦若人也,資稟於陰陽爐火之煉,性成於元亨利貞之能,百折不屈,九轉而形骸備”的說法內容之精義。解之如下: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之所以有此神拳神明的藝境,具備神化之功。其為德亦若人之修德,要與天地合其德是一樣的道理。正如《易經•乾卦•九五爻辭》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即是此意。試論之如下:


天德,健運不息,陽剛之性,純粹之精也。人之內氣,資稟於陰陽爐火之煉,即心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積氣運行,則具健運不息,陽剛之性,亦純粹之精也,此乃內氣具之天德。

地德,鎮靜厚載而不躁,陰柔之質,順從之德。乃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無骨,則具鎮靜厚載而不躁,陰柔之質、順從之德,此乃外形的地德。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已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故剛柔有體、以體致用,然用之法則:以柔用剛,方是真剛。

內氣,陽剛之物也;外形,陰柔之物也。此兩者陰陽合德,即“柔外剛中”匹配合一。則見剛柔有“體”焉。此兩物合在一爐中之煉,即陰陽之爐火之煉。還要經過“順、逆、和、化”的四德之過程。即“明、暗、化”三勁之過程。始於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最終可達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即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的體用一元之拳道合一的無上境。

然內氣、外形的柔外剛中之匹配。就分出了內氣為君主,外形為臣民的主從關係。這就是《三十六計•總論》中所說:“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句的精義。不管是內氣的修煉,要經過“元亨利貞”的初始、亨通、詳和、正固,四個過程,才能達到健運不息,陽剛之性,純粹之精,可為君主之用;外形的修煉,亦要通過“元亨利偵”的初始,亨通、詳和、正固、四個過程,才能達到靜而不躁、陰柔之質、鎮靜厚載,可為臣民之用。但外形必須順從內氣之時,執著于正道,順乾以動才會有利,才會有其所用之處;內氣、外形之柔外剛中的內主外從的匹配合一,也要經過“元、亨、利、貞”的初始之明勁、亨通之暗勁,詳和之中和,正固之化勁,四個過程,才能具備百折不屈,九轉而形骸備。即是“統三才於一致”,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內而精氣神無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堅融,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此渾元功驗之所以然也。即自身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經過如此的修煉,已達到完善之最佳的狀態了。以柔用剛,方是真剛,必然有出神入化之奇功妙用。


此論中的“資稟”二字,就是天資稟賦的簡單說法。而人的天資稟賦,正如前賢所說的是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內容的。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蓋人生降之初,目能視,耳能聽,鼻能聞,口能食,肌膚能觸①。顏色、聲音、香臭、五味、冷暖、輕沉,皆天然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與四肢之能,皆天然運動之良。思及此,是人孰無?因人性近習遠,失迷固有。要想還我固有,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得知覺之本源。是乃運動而知覺也。

《清代楊氏傳鈔老譜•固有分明法》

【注釋】

①、此段中帶黑點的字句,為我所加。以全其所論之精義爾。
此論中所說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又名之曰本能。乃是與生俱來的,即通過遺傳而得的,又不是自己能夠選擇的。故又名之曰:天資稟賦。而思及此,是人孰無此天資稟賦的本能?因人性近而習遠,則失迷固有。

這裡又提出了“性”的問題,前面也說到:性成於元亨利貞之能,百折不屈,九轉而形骸備。而在《易經》中有:“成性存存”的說法;釋家有修煉的明心見性之說法;拳家有練用全憑“悟性”的說法。到底什麼是“性”?這個問題必須要論證清楚,否則,對於什麼是悟性的問題,也就解釋不清楚了。這還要看前賢是如何論述的,才能將什麼是“性”的問題論述的清楚,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7 19:08: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27 19:09 編輯

天心者,妙圓之真心也,釋氏所謂妙明真心。心本妙明,無染無著,清淨之體,稍有染著即名之妄也。此心是太極之根,虛無之體,陰陽之祖,天地之心,故曰:天心。元神者,乃不生不滅,無朽無壞之真靈,非思慮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以如如不動妙圓天心為主(體),以不壞不滅靈妙元神為用也。

《王重陽•五篇靈文注》


上述乃論說得是自身通過修煉而識見到的自己法身之“道體”,及其所具備的至妙至用的功能。簡單的解釋其中之意思如下:


靜者為性,動者為意,妙者為神。天心即性體,此體寂然不動本來無染。故拳訣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就是指自己本身之“道”體及其所用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法悟後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傳統內功源流論》


這是對“性體”的最具體的描述,也就是對自己法身“道體”的描述。此“性體”,或曰“道體”尚未分陰陽,為陰陽之所從出。所以說是“陰陽之祖”;從無形無象而言,相當於“無極”;從無中之妙有而言,名之曰“太極”。這就是《太極拳論》開篇所說的:“太極者,無極所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的說法之因由。自然是無極,太極,陰陽兩儀的系列關係。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與神秀法師和對的解悟詩中,解答的更為精彩,以資對照,現將兩首詩句錄之如下:


神秀解悟偈①
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台。
每日勤拂掃,不使染塵埃。
慧能解悟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然塵埃?


【注釋】

①、原來之書中沒有此兩首訣言的題名,為交流方便,故而給予命名。
從慧能解悟偈中,我們清楚的知道“性”就是自己本身的法身道體。正如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所說的那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自身的道體,就是性體,乃無中妙有的自然的存在。故而慧能大師說:心是地,性是王。我們知道了“性”是自身道體了。但是,一個人如何才能體認到自身道體的存在,即能夠明心見性的呢?有關這一點,前賢亦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嘗思天下之物,皆具靈氣,況人乎哉?人為萬物之靈,受命而後性理鹹備。果能從生後識開之侯,窒欲懲忿,使七情六塵永息無生,則人心日死而至灰揚,道心日明以至純粹,則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殼,尤得當訣以通,斯可矣。

七殼者:曰玄通、靈根、妙鑰、統真、通樞、涵神、洞幽,左輔元龍,右輔白虎。

玄通殼開:則甘露每夜子時升於泥丸,每日午時,流貫周身,則皮膚鮮嫩。

靈根殼開:則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則皮潤澤生,光眼清爽,永無生眥、發熱發脹昏迷;雖數夜不眠,亦無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訣兩首為證:


一竅開時便通天,初時幽暗玄又玄,
靜侯靜待無煩惱,靈根洞開入九淵。
霹靂聲聲飛龍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此時天人合一體,便與天地通氣機,
可借精華補自己,靈神圓滿香寰宇。
根竅通時百竅通,此竅通時知天機。

  妙鑰殼開:則心性含香,陽和遍體,而立主宰,外則芳氣襲人,身活如綿,發招捷速。
  統真殼開:則目讀心契,理無畛域,虛靈圓滿,耳通真言。
  通樞殼開:則身活骨輕,百節生胎,日夜不眠,永無怠倦。
  涵神殼開:則氣無湧出,神生泥丸,普照湧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臨下土。
  洞幽殼開: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變化之神,自然豁通於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龍白虎殼開:則周身三萬六千毛孔皆開,通天地之氣。功夫至此,周身氣候,節之運行,與天地無違,久則孔孔生胎,則外三寶始稱堅實,無六淫之感冒,可謂疾魔退矣。

針對原文稍作闡釋:

嘗思天下之物,皆具靈氣,何況人了。人為萬物之靈,命立而後性理也就全都具備了。即人降之初,目能視、耳能聽、鼻能聞、口能食、皮膚能觸。顏色、聲音、香臭、冷熱、輕沉、五味,皆天然固有之良知之覺;其手舞足蹈與四肢身體動變之能,皆天然運動之良能。思及此,是人孰無?因人性近而習相遠,迷失固有。果能從生後識開之侯,即七八歲開始,窒息欲妄,懲處忿怒,使七情、六欲永息無生,則人之凡俗心日死而至灰揚。要想還我固有的良知、良能。非習武無以尋求運動之根由,非修文無以得知覺之本原。是乃運動而知覺也。即內修精氣神合一,外修筋骨皮合一,以靈神合內外而歸一。道心明以至純粹,則根基乃堅固矣!道心者,即以天心為主,以元神為用的性體天心爾。

然人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之所以不易通之,乃心氣不達、不通之過,故習者乃先通心氣為法。“氣沉丹田德潤身”是為初通心氣之法。古人雲:“心,乃七竅玲瓏心”。而此七竅被七殼所蒙蔽。故心之七竅不開,如心氣通達七殼全開,則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自能通之。只因心氣不能衝破七殼以自通之。尤當得內功訣以通之,斯方可矣!俗雲:“一竅通則百竅通”此一竅者,乃心竅也。心竅通,則拳術攻防之道百法皆通之也。據古人所雲:“七竅玲瓏心”,故此經文有此“七殼”之說。“七殼”之名,曰:玄通、靈根、妙鑰、統真、通樞、涵神、洞幽,左輔元龍,右弼白虎。

此所謂之“心”。非指具體心臟器官而言,乃指“道心”。心身一元的良知、良能的中心之“心”。即口、眼、鼻、耳、舌、身、意、等根、樞,及終端功能所在。即各種功能之根本中樞之地。不明此則不明“七殼”開通之法。開通“七殼”之法,即是“內功心法”爾。修煉內功,以真氣為念,以意為嚮導,意到氣到心到神亦到。心遂氣穿,七殼自開,神能普照,氣自周全,神自圓融,久而自然之能力生焉!七殼陸續地必然通開。拳術攻防之道必能達神化之功的神明藝境。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7 19: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內功心法,基本上乃“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個步驟。然開七殼,本經文中所列的“六字訣:提、催、靈、潤、妙、工”和“三字訣:清、靜、定”。都是非常實用的功法。我亦在闡釋七殼開的景象時,隨後附有我之修煉的“內功心法”之名稱,已經證驗有效。以明“內功心法”乃修煉內功方法爾。而此中方法,自古流傳,數不勝數,故不能說哪好哪不好,只有通過證驗有效而無弊病者最佳。我是這樣認識的,運用如何,也全在練功者把握,悟性之明昧而分之。下面具體解析之。

玄通殼開:殼者,兩音,一為皮殼之殼,一為竅解。此七殼,未開時,乃以皮殼之殼而言,如雞蛋外硬皮名“雞蛋殼”。已開後、殼破碎化無。則以“竅”名。故玄通殼開,亦可名玄通竅開。七殼皆可以此而理解之。

玄通殼:玄者,一指天,一指氣,合指深邃之意。玄色黑,其象洞深。此“玄通”二字,乃指自身內景如天之象,色黑,深邃無疆界,氣沉丹田,真氣自生,而出現“氣升液降”的景象,可為玄通殼開。此“玄”乃“有無相生”同存同在同出之名也。內氣由會陰或湧泉而升至百會,複由百會而降至會陰或湧泉,周而復始的循環往復,即是“子升午降”之精義。此乃“身中之時”也,會陰為子,百會為午,此乃小“子午周天”法;湧泉為子,百會為午,此乃大“子午周天”法;。此正經文所言:“則甘露每夜子時升於泥丸,每日午時,流貫周身,則皮膚鮮嫩”。之精義。此夜升午降,非自然界之日夜爾,乃自身中之日夜子午之日時說也。

內功心法:應在“無極天一生水樁法”,內氣由雙足踝至百會穴的升降漲渺同期運行。日練兩次,每次兩小時,日收兩次功,可收兩粒,百日築基,克以成之。一點清明者,此也。

靈根殼開:真氣生則聚而生黍米粒。此即本條目所言:“則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此乃自身覺知之內景象。有此景象,謂之“靈根竅開”。久則皮膚潤澤,生機勃勃,眼光清爽,永無生眥。眥者,眼屎。俗名“吃模糊”;也不會發熱,肚腹不會脹滿,頭腦不會昏眩、癡迷。此乃強身之效果。雖數夜不眠,亦無倦怠,面色如金。即數夜不眠,尚見其有倦怠之現象,面色黃而發亮,實自己不覺倦怠。可知是精滿氣足神充的初俱之候。然此“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的說法是取梁武帝受佛教影響推行印歐文化體系的九十六刻“制”而言說的,可知畢坤先生沿用此說。現今的一日九十六刻制是清代以後,中國再次受印歐文化體系影響改行九十六刻制,今天的4刻/小時乘以24小時/日等於96刻/日,就是從那時定下來的。實際上,古代以十二時辰的十二進位配地,以百刻的十進位制配天,使人類生活、練功於天地交諧的時間場中,受場力影響而陰平陽秘身體康泰,有很深的意義。

拳訣雲:“精養靈根氣養神,萬兩黃金不與人”。靈根者,即靈性體之根,丹田也,丹田不開,是名地戶,又名坤戶。開者稱為天門。內功訣雲:“死我地戶生我門”。下者坤戶,上乃乾宮,此上下乃一地也。此乃按“上天下地”的性質而言的“上下”也。未開者為地戶坤宮,已開者為天門乾宮。老子曰:“天門開合,能如雌乎?”即此天門乾宮也。也可稱為“玄竅”。靈性體所生之地也。此即經文所言:“一竅開時便通天,初時幽靜無所見”的初開之景象。經久修煉,便可內明。即經文所言:“一片通明九重天”,可從此玄竅直通自然之天。即與太虛同體。便可與天地之氣資訊相通。借日精月華以補自身。道家言:“不得此竅不為真”。即此竅也。

凝神照氣穴功法:此乃文火溫養法。工久即可開少腹丹田為玄竅,即靈根竅。此乃地戶變乾宮之法。即“靈根竅開”,不開此竅靈性體不全則不靈也,即不能達虛靈妙境。即不能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爾。

妙鑰殼開:何為妙鑰?即能開啟生香的內竅,散發芳氣的外竅之功法,稱為玄妙的鑰匙,簡稱妙鑰。關鍵在“陽和遍體”,乃真氣獨立,即正陽之氣。“而立主宰”,乃一身之主宰之物。能夠“身活如綿”。但“心性含香”,乃是能夠生香,散發芳香之氣的根本誘導原因。即有了純陽之氣也不可能發放香氣,只有“心性含香”才能最終達到內有“心性含香”,外能“芳氣襲人”。也只有了這兩條的體現,才能有陽和遍體,而立主宰,身活如綿,發招捷速。之兩者兼有的效果。

至於是如何之香味,據我之知,有檀香、蘭花香、茉莉花香、佛手香、桂花香、蓮花香等等數種,較為常現。乃練功的“生命化學反應”之產物的徵象。

無極地二生火樁法:日練兩次,每次在兩小時,日收兩次功,冬春秋煉之以火,夏季煉之以蓮花。百日築基,克以成之。此即“二點靈光”之精義。

統真竅開:統者,統一管理真氣生成運行之竅的部位。即煉氣化神之頭中元神部位。可理解為腦中樞部位,及其所屬之各級官能部位。皆稱為“統真殼”。故此殼開通,有目讀心知,理而一貫,內外虛靈,功德圓滿。基本表現是“耳通真言”。即能與元神說話。此乃談的“煉神還虛”之元神還到虛靈之體內的境界時,所能夠產生的一種內功景象。有此,是“統真竅開”的表證。無此,是竅開得不完滿。尚欠功夫之火候。


金蓮童子功法:日習兩次,每次兩小時,克成百日,基礎堅固矣!

通樞竅開:通者,通道也。樞者,機樞也,中心關鍵之謂也。通樞者,通達中樞之殼也。自身有“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即“知能”之“樞”,故“樞”有內外之別,大小之分。故通達中樞之道亦非一也。然,“虛實相需,內外一貫”,又非二也。由內至外,由外至內,乃通樞之法,雖有兩種,實為一功德,即通樞竅開。


其功法乃“陰陽8字勁道開發功法”,得法隨時練,分皮、肉、筋、膜、骨、髓,各層運行,直通肺、脾、肝、心、腎之五臟,內達口、眼、鼻、舌、身、意六根之中樞,可虛實相需、內外一貫,神、魄、魂、意、志、形,六合一統,精足不思食,氣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形虛身活骨輕,百節生胎,乃通樞竅開之明證也。

涵神殼開:涵者,含也。有其處有其物而神藏於其中,謂涵神之殼。古人雲:“養神者,外養全體之神以合氣”。可知,神者非一個。全體,就說明了這一點。按本劍經中所言,就有“陰陽互蒂之神;陰陽迭用其神;自然之神;先天之神”數種之說,而古人所論“陰陽相薄謂之神;一氣靈明而不昧者謂之神;元神”等不同的說法。可知:內外全體之神,非一也;涵神之殼,亦非一也。然從“精足氣清,氣足神靈”一說中可知,氣足則涵神竅開,竅開神自靈的意思。便知:氣達自身至幽至明之處所,將自身氣化無形,便是涵神殼開,此乃簡便之法也。諸神殼開,則自顯諸神之靈通,五官之神,五臟之神,皆能神其用爾。

如意金箍棒法:日練兩次,一次兩小時,百日築基,克以功成。再輔以六丁六甲功法,變化之神的功能,則更妙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7 19:13:49 | 顯示全部樓層
洞幽殼開:洞幽者,洞,乃竅穴也,幽者,至深之處。至靜之地。修真一派認為是“會陰”部位。然此文所說“則氣無湧出,神生泥丸”又似非指“會陰”。此“洞幽”二字之“洞”字,乃動詞“觀、看”解。“幽”字,乃至深至暗不明之事、之物解。以此意揣之,此乃知是涵元神之處的殼開。人身之元神在頭中,則開泥丸才是此條“涵神殼開”之本義。元神藏于泥丸宮中,泥丸宮不開,元神不能返還身中以事事、以做功。其講“神生泥丸,普照湧泉”。乃照臨下土。可知開泥丸就是涵神殼開了

妙開泥丸宮功法:常轉上丹,再配以凝神照氣穴功法,效果更妙。一身只有妙開泥丸才見“氣無湧出”之景。
左輔元龍、右弼白虎竅開:道家修真講“三清”,三清者,精、氣、神,即三才。以人修煉而言,乃“神、氣、形”。形者,精氣陰聚而成之;氣者,陰精所化之物也;神者,生之制者也。陰精者血也。陽氣者,真氣;神者,精氣相互轉化之制者也。故知“血、氣、神”為三才。血以魂言,氣以魄言,魂乃血之神,魄乃氣之神。制之神名元神。又名元始天尊;元龍乃魂之神,又名燃燈天尊;白虎乃魄之神。又名太乙天尊。此三神同居頭中泥丸宮中。元始天尊在中,元龍之燃燈天尊在左,白虎之太乙天尊在右。


元龍、白虎,乃一身內外之靈氣之主。此二神之殼開,表現在:周身毛孔皆開,是肺主皮毛,肝主筋脈之由內至外的最佳表像。可通天地之氣息,故功夫至此,周身氣候,節之運行,與天地無違。即“同步”。久則孔孔生胎,真氣息之謂之生胎,故能潤澤,氣血周流潤養滋育之德的證驗也。功至此時,則外筋骨皮三寶稱堅融矣,無六淫之侯,可謂疾病之魔退矣!


渾元一氣功法:俗稱“虛體來風沐浴法”得法日習一次便可,百日基礎功夫大成,日習一小時即可。

上述針對疏通“七殼”的效果,談了我的認識、見解,並隨之確立了具體疏通七殼之功法。這些功法具有直截了當的捷徑之妙。如按現行所述大小周天功法,循序漸進,未嘗不可,修真可以,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則其法進功昇華費時而慢。我所立諸功法,皆傳統的正統內練功法,具有頓悟立得之效驗。其中任何一個功法專持操練精修,皆可歷盡此經文所述開七殼的各種境界,而能破七殼,以通心氣,但所破七殼之順序、層次,則先後不可測定。故在此處說明之。然尚有數十種內功修煉心法,此處不一一列舉了,將在我《中華拳術明鏡錄•功法卷》中再細細地介紹。

上面將修心養性,安身立命的內功心法的修煉之系列功法的主要內容、過程之始終作了一番闡釋說明。既然對“性”體有了明確的認識了,那剩下的就是對“悟”的精義之認知,也就能清楚的明白“悟性”的本來所指之精義為何了。也就同時能清楚的明白“練用全憑己悟性”之說法的精義了。


首先要解決的是“悟”字的精義。即何者為“悟”?

根據古人創造文字的六書之宗旨,古人分析漢字的形成,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成因之原由,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條宗旨,提出“知六書而會用字”的觀念。我們依六書的宗旨,來分析“悟”的成因及其所蘊涵的精義。

悟字解
左邊的豎心,說明心乃性也,性乃天。在自然界就是天道,生成宇宙、天地、萬物、及人之本原的“道”;在人身中就是自己的無形法身道之體,又名真元之氣、心性、性體、真如••••••。

右邊的吾字,表明為自己的有形之身體。上面的五字,為五行之義,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腎五臟,神意魂魄志五臟神,眼耳鼻舌唇五官,筋骨皮肉血脈五體,等等。下面的口字,有兩個意思,一是自身內的一切器官功能都有自己所管轄的一定之範圍,及專用的通道隘口;而這一切器官功能又都是相互關聯的,亦都通過專用的通道隘口溝通的。這才構成了生命機體的內外之一切生命體的活動。

一是人體自身就是“心物一元”的存在的獨立體。這從悟字的左豎心、右吾字的合而觀之,就能清楚的知到了。

而左邊的豎心處在陽位,乃無形的道體氣機,說明其功能主動,為一身內外動靜變化的君主原動力;右邊的吾字處在陰位,乃有形的身體,說明其功能主靜,為一身內外動靜變化的從屬之賓輔。

所謂的“悟”,就是通過眼、耳、鼻、舌、唇五個感覺器官的功能,以內感覺的方法,明顯的感覺到自身內的內氣的生成,運行,直至真息圓滿。即自己的法身道體圓滿功成。

瞭解了悟字形成,及其蘊含的上述之精義以後,這時再看“悟性”之片語的精義,也就容易清楚明白了。因為,悟性二字的精義蘊涵著修煉的如何認識、體會自己法身“道”體存在;認識“道”體的無為為法的方法、準則、規矩、規律之一系列的內容。

而在修煉內外功法時,單純有了眼、耳、鼻、舌、唇五個感覺器官的功能尚不能為功,這就須要有五臟神為主導的參與,才能得以順利的完成。這主要是神意為主導的參與,意主觸覺功能,神無界限,神意功能合用,就是通常所說的第六感官。前賢對此第六感官的實質內容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極之則光閃耀而人影無蹤,身飛騰而劍芒倏忽。或一躍千里之遙,縱橫隨其意向;或靜息方寸之內,神威感于至誠。至於形劍之名,後天之功,果能以先天之神為體用,亦足以向機禦變,因變致神。是形劍又顧名思義者也。 《渾元劍經•內外篇序》

作者在這段論述中就明確的指出了第六感官的功能及其作用。而以“神威感于至誠”一句話作結。“極之則光閃耀而人影無蹤,或一躍千里之遙,縱橫隨其意向;或靜息方寸之內”的說法,乃說明自己法身道體的功能,是靈明一氣的神威;而“縱橫隨其意向”句,就是在說明第六感官的意的功能。這都是在講述內功修煉方法的內景象的內容。故而,歷代眾前賢皆強調內功修煉,方能建體至用,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煉拳莫先於煉氣,煉氣要首在於存神。存神之始功,根於固精。能此方可以論拳之練法,否則作輟之,鮮有成為完壁者。工夫貴勿剛勿緩,和平得中,且存且養,內外兼濟。直外便能和中,煉形亦可長生。活動筋骨身輕靈,周身氣血力加增。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內錦氣血入門六章
其一
但識拳技空操練,內綿機關怎得知?
漫道工深恃無上,還須運氣立根基。

其二
內壯形骸氣作君,流通筋骨保此生,
饒君剛健如狼虎,不知運氣定傷身。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7 19:15:22 | 顯示全部樓層
其三
天罡氣訣本無蹤,怙撤仙經路便通。
要知至道通玄處,先教呼吸到臍官。

其四
丹田呼吸氣流通,肚腹腰肢漸漸充。
一往一來須著意,心歸到處氣歸宗。

其五
百骸運到使成功,渾身氣血自流通。
不希駭世爭名利,可向無為悟通蹤。

其六
氣到功成樂自然,不爭名利不希仙。
有意人間播名譽,縱此岐途別有天。

《張橫秋秘授跌打抓拿•內錦氣血六章》

既然知道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必須先要修煉內氣之功,而內功的修煉過程,就是悟性的過程。這時的悟字,就是在內功修煉的過程中逐漸體察、認識自己法身道體的過程。前賢對此亦有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氣貫周身法

夫氣起于丹田,升於泥丸,降於背,入於肩,流於肘,抵於腕,至十指尖,此氣之上貫也。氣生丹田,入於兩腎間,降于湧泉,此氣之下貫也。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雲流水,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清輕而靈,入手神妙,可以進退如意,形無定門,非斜非橫,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謂通真。 《渾元劍經•內篇》

此段論述中的內功修煉法,就是通悟自己法身道體的過程,即心能普照,氣自周全。氣自周全,乃說的是性體周全的意思。這是悟性的第一個含義。而後,就是悟性的第二個含義,名曰:性悟。又名:省悟、醒悟。此乃指如何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具體方法的內容而說的。對此個內容前賢亦有論述,立有拳訣:“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的說法。下面解釋其中所蘊含的精義。

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的練功之精義

習拳者首先要明白:“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的精旨妙義。才能知道習拳練藝所得真傳秘訣的精髓要旨,否則,枉費人力功夫而不見功果矣!訣雲:“莫把神機看輕了,務須功力體精神”一句中的務須功力體精神,就表達的是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的精義妙旨。

務以意會
簡單的說,就是由師處所得的真訣秘傳之法,先要務必用心意領會的清楚,認知的明白。也就是要用心意領會而接受的清楚、理解的明白。此乃指一個人的接受事物的能力而言的,此其一也。如果以“意就是氣,氣就是意”的意氣統一的觀點來認識務以意會的精義,就是運用心意率領內氣運行的法式先要會做了,做對了。這兩項內容的統一,才是務以意會的全部內容之精義。

法以神傳

此神者,乃是以天心為主,以元神為用的體用一元之神也。一氣靈明不昧者,謂之神。故知,此神即是靈明的一氣。而法以神傳的說法,是在得師所授真訣秘法而又能務以意會的基礎上的再修煉而說的修煉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將所得之法的練用之精義,以靈明不昧的一氣如法的傳遍周身,而能使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無論巨細,皆能即時從令而能為之。此就是修煉的法以神傳的精義妙旨之所在。所謂:直養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者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就講的是“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的修煉方法、準則之內容的。

有了如上的自身性體的圓滿之修煉,自己的法身道體晶瑩玲瓏剔透猶如九重天,一塵不染,便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自動化的感知功能了。如果此時在聽他人談拳論道,或觀看他人演練拳術套路、比武較技,自己身中的性體亦會隨之而動,能以性體識別其所動的始終過程而無差誤。這就是“性悟”的真實含義。這就是我在文章開頭時所說的那位拳師所講:秘法則從師處得,練用全憑己悟性。這樣的說法肯定是正確地的道理。

然就一個修煉者的悟性之高低的品質而言,亦至關重要。故而拳家講到:心無芥蒂者優,心存雜念者劣。說的是能有濟世之心,肯于尊師敬道,見義勇為,明心見性,粒塵不染,悟性清高者,乃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優質良才,用心依法修煉,必定能臻聖境;而那些唯名利是圖,甘於離師判道,見利忘義,名利欲望熏心而蒙蔽心竅,悟性卑賤者,乃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劣等蠢材,不能慎終如始,必定半途而廢。

有關悟性中的悟性,是指體認自己法身道體的過程,是建體的內容;而性悟,是以法身道體感悟運用的規矩、法則、規律的過程,是至用的內容。這兩個內容的統一,才是悟性的全部內容之精義。也就是傳統的大一統之文明教育系統內容中,後天內修盡性窮理的修證科學之自我成才的學科之內容。這樣,悟性、性悟的方方面面的內容之精義,論述的已然清楚明白了。這並非我的杜撰,前賢已有明確的論述了,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神劍乃仙佛之寶器,氣劍乃地仙之憑依,護法除精,形劍乃純儒之珍重,需以斬情根、習體形,尤當習琴以化除暴氣,使外無圭角之偶露,因以生事也。

  惜乎形劍之不傳也亦久。夫欲習上乘之法,當先存一點救世之心,方可習也。永久學者,先具信心;而後傳者,投以實在。學者固當擇師而師;師亦當擇弟之賢朴不惡者,始能漸為指點玄關、豁其路程誘之以造於極。尤必傳者,遇明師,學者有英俊者,伴亦良善,境遇富豪,父兄樂使之學,在學者,無間隔厭故思遷之意,亦須朝夕聚首,一息鑄成,更當伴侶互相對較、無忌心、無鬥心、無厭心,久而能按部就班,去習不以偶惰致輟。此數者,缺一難許大成也。

  自傳道者以盲印盲,而習者亦以誤傳誤,甚至真訣日晦,盡是皮毛之學。是以仙俗日相殊闊,言語難通。欲習者無處尋真師益友,欲傳者無處擇忠孝之完才,兩相間隔,咫尺天涯。吾山人今所樂傳其詳者,正以才之難覯也。個偶逢之,又安敢秘不宣洩?因不憚苦心唇力,切為討論,分門以究其源,縷析條注,瑣屑之至。雖屬玩物,而其中動靜作用之機、隨符道脈,入手之要。得訣者永習無惰,亦足以成大乘之道,豈但天仙地仙而已。然個中精義之妙,尚有難以言宣筆記者。待爾功用充足之後,再為補遺,以資後學之取法焉。 《渾元劍經•劍經結文》
尤其是論中的:“夫欲習上乘之法,當先存一點救世之心,方可習也”的這一說法。充分的表明了,只有此等之人才是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上等優質良才。如欲習拳者,應先仔細觀讀此論之精義,能如此而做者,方可拜師學藝。否則,稍涉私心雜念,便會一事無成,而陷入背信棄義之危途,必自取其咎!

故而,我說:學拳學做人者,此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22 , Processed in 0.00828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