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341|回復: 2

二十二、能者為師 遜者為弟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4 17:31: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4 17:38 編輯

22、問:自前次報紙發表談話後,轟動一時,度必不乏來訪者,其中有無同道?

答:承社會之不棄,相顧者確不乏人,而來訪者多系就學之士,同道中僅豐台廬志傑,邵澤分二君欲作推手,內行所謂“聽聽勁”而已①。餘無其他,更無一人肯作實地之研討②。蓋推手一法,僅拳道之一局部,非餘所歡迎者也③。至於北京之名手專家,並無一人肯來見教,實出餘意料之外,未悉我同仁何以吝教是也④。抑余從來所重者,為武德,故以禮讓為先,然亦有限制,即年老者讓,謙和者讓,技弱者讓,若以餘言為欺,請詢曾經來訪者便知⑤。如廬君初來訪時,略作推手以為技僅如斯,故不肯降心服氣,繼而屢次駕臨,始知相差甚遠,今則一變而為忠實信徒矣⑥。

【題名解】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歷來都是攻防功夫藝境能者為師,遜者為弟。但是,如何分辨呢?只有一種方法——實戰較技,才能比較出攻防功夫藝境的高低差異來。

歷來的拳術攻防功夫大家,都經歷過“投明師,訪高友”躬身自厚修煉自己的事情。但是,當時居住在北京的傳統拳術明師、高手如林,為什麼都沒有去拜訪呢?再說:王薌齋先生在北京又拜訪過誰呢?這兩方面內容倒是值得精心探討的一件事情了,答案肯定會出乎常人意料之外的。

【注解】

①、承社會之不棄,相顧者確不乏人,而來訪者多系就學之士,同道中僅豐台廬志傑,邵澤分二君欲作推手,內行所謂“聽聽勁”而已:

承蒙社會不拋棄,來相顧者不乏其人,而來訪者大多都是就學從練的人。同道中僅有廬志傑、邵澤糞二位先生欲作太極推手,內行所謂的“聽聽勁”而已,這與動手較技相差遠矣!

確實,太極推手功夫好的,未必能動手攻防較技;攻防動手較技好的,未必能太極推手。這種功夫能力偏頗現象,好形存在了多少年了!至今尚未得到良好的改善呢!

②、餘無其他,更無一人肯作實地之研討:

我沒有其它意思,更沒有一個人肯作實戰較技之研究探討的,現在就是處在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

③、蓋推手一法,僅拳道之一局部,非餘所歡迎者也:

只因為太極推手的方法,僅拳道修煉、至用之一局部的內容爾,非我所歡迎的方法也。

④、至於北京之名手專家,並無一人肯來見教,實出餘意料之外,未悉我同仁何以吝教是也:

至於40年代居住或暫留在北京的名家高手,並無一人來肯見教,這種情況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不知道我同仁為什麼這樣吝嗇見教是也?

難怪,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乃是躬身自厚自學成“文兼武全將相身”的濟世人才之學業。凡得道者,皆自享用而已,何必張揚呢?這一點,前賢亦多有論述,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習拳須知
技毋輕誇
見人默默自深沉,乍會修誇武藝精。
莫道等閒無俠士,須知大隱不知名。

【注釋】
①、此題名為我所加,以概括下面三個小題目的內容。

【題名解】
習拳練藝,本是為保身之計,以防不測之時,用可保身全退之技藝。正是“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之事。故以“技毋輕誇”的命題,論述此中之要義,看其歌訣中所論有哪些內容,值得我們借鑒,繼承,發揚光大的。
見人默默自深沉,乍會修誇武藝精。

闡釋:
江湖險惡,身臨其境,“見人莫要先開口,未可全拋一片心”,乃當時的警言,故有沉默是金之囑。又有“朋友三年不言拳”之戒。因為:“是非總因多開口”的緣故,故習拳練武者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自己剛剛學會點攻防功夫,不要人前誇耀自己武藝精熟、精通。這樣會引來他人與你爭雄。一是,乍與他人相會結識,也不要自誇武藝精通高強,亦會激起他人與你爭雄。此兩點,都會引禍上身,惹來麻煩,正是:“乍會休誇武藝精,見人默默自深沉”一句之精義。即要有自知之明。為什麼呢?

莫道等閒無俠士,須知大隱不知名。

闡釋: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內容博大精深,功夫層次藝境,本就難述難揭,自是一處修不到,不知一處妙,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事,一人雖具苦心習拳練藝,自有歷練不到之境,如何能“誇口於人前呢?”諺雲:“能人背後有能人,莫在人前誇自通”。乍會就誇自己武藝精,乃處世閱歷膚淺之人。見人誇口,定會激怒於人,跳出與你爭雄,給你難堪了。此乃誇口自惹之麻煩。

如果誇口傷人,不要以為普通的面貌平常之人,就不是真功絕技在身的練家子,必定要出來平息這事情的。此乃“莫道等閒無俠士”一句之精義。

習拳練武,本是為保身之技,真功絕技之大隱者,在武林界不會立名號的,因為其不圖虛名浪於世間,只求大成文體武用集於一身,非利民報國,決不露其功技的。如誇口於此種人面前,則會自討沒趣了。歷代有多少誇口於世者,無不遭人算計了,自可證“技毋輕誇”之確切。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4 17:34:17 | 顯示全部樓層
察言知偽

逢人論武便誇張,定知手面不高強。
若非淺見無深識,必然乃眼是光盲。

【題名解】

技毋輕誇,則能自保平安,乃自知之明。還要能“察言知偽”,具備知人之聰。只有“知彼知已,方能百戰不殆”。但如何能知人之偽呢?察言觀色,見其行動,便可知之。故立“察言知偽”的命題,以明知人之聰之能。

逢人論武便誇張,定知手面不高強。

闡釋:

有一種習拳者,逢人談拳論武便誇張的說:我在何時何地打了誰,哪年哪月勝了誰;某人的功夫不行,某人的技術不是,等等。只有他的功夫是,他的師父、師爺、師祖宗的功夫是:他練的拳是,其他的都不是。真是誇張的讓人洗耳了。其實,能這樣誇大其說者,就知道他攻防技法,手面上不會是高明了。

真懂功夫者,論拳談技,修煉、建體、至用分明,身法如何站,步法如何運,手法如何使,招法如何變,對在哪裡,錯在何處,剖析清楚,談論明白,從無摭蓋敷掩之處。可論談得出就可運用的精熟,運用時身法中正安舒,勢正招圓,種種攻防法式的起、承、轉、合分明,伏機圓轉靈動自然流暢,絕沒有拖泥帶水之處,化解乾淨,發放乾脆。從不談論勝過誰,打過誰。如果即時有人與之較技,抻手用招對方即已敗矣!然此人連是如何失敗的都不知道!能說這樣的人之功夫不高強吧!此乃真功夫在身之人的特點!

若非淺見無深識,必然乃眼是光盲。

闡釋:

那樣誇張其談,手面上技法不高明的人,若不是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見解膚淺,沒有修煉、建體、至用之深刻的認識造成的。必然是睜著眼的說瞎話了。其實,這樣的人,在當今習拳練武的人群中,亦不在少數。就在我們熟悉的人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逢人論武便誇張,其實手面不高強的人。就是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認識膚淺,沒有深造的認識,確實常睜著眼瞎說,可又屢屢教而不改 教訓而又不知改之。屬於秉性已成,難以改之之人。因其自己不知為恥,故不知改之,別人又如何能幫助其改之呢?

良輪先生作“察人知偽”一文,亦針對此種人而鞭笞之,以策其能改之,用心良苦也。

誡尚雄名 貴明損益

損益者,氣血流通之理也。

功成實漬藝精微,莫尚雄名獨抱雌。
遠害保身明損益,全憑學問脫凡癡。

【題名解】

此為良輪先生撰著的“張氏短打拳”譜中的最後一個命題內容:“誡尚雄名,貴明損益”。概括的說明“打拳原為保身之計”的宗旨,乃宗老子《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的旨義。闡明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貴在明白“損益”之事。而此“損益”之說,正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內容。也正是《太極拳經》所雲;“健順參半,補短截長”之法式的內容。

損益者,氣血流通之理也。

闡釋:

老子曰:“物有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依此而知,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自有“補短截長”的“損益”之法。基本法則,乃損力益氣。損去外形之“力”,而益於外形的“善變無形又無窮”之功能,達到柔弱無骨的內感通靈的“順”之用。補益內氣的健運不息,陽剛之性,可為陽剛的“健”之君主將帥作用。有此外形、內氣的“損益”之修,正是遵“氣血”流通的生化機理之事。此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直養勿妄勿助,直養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的法則。無害者乃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的正道修法。此全部《張氏短打拳》譜,始終貫徹的皆是此練、用之宗旨,可知張氏短打拳之妙處了。再看歌訣之精義。

功成實漬藝精微,莫尚雄名獨抱雌。

闡釋:

一個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一旦功成藝就而達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其藝境精深微妙玄通。不可以言喻之。正所謂:“聽其言也厲,功用到此,文兼武全將相身,更必出處有道焉”!何道出之?乃外操柔軟,內含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此正“莫尚雄名獨報雌”一句之練功宗旨。然功成藝就與人較技之時,亦是“內要含蓄堅剛而不外施,終柔軟而應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便堅剛盡化無有矣!”此正“莫尚雄名獨報雌”一句之用功宗旨。有此練、用的“莫尚雄名獨報雌”之宗旨的具體運用。其妙處何在?

遠害保身明損益,全憑學問脫凡癡。

闡釋: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能明“損益”之法,自能持無害者乃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之者也。達到“遠害保身”的效果。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欲想達到“遠害保身”的致效目的。就要學習拳道練、用的道理,明益身之法,損去不符合拳道,不符合生化機理的弊病,執“謙受益,滿招損”的處事為人之法則,才能脫卻凡俗癡見,自能超凡軀而入聖境。這全憑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練、用之全部學問的認識、理解,精心把握,依法修煉而方能得到的。才知學拳學做人之精義。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4 17:34:56 | 顯示全部樓層
說一千道一萬,一句話。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乃是修煉的自身之“聽探的良知,順化的良能;以聽探的良知運用順化的良能;在順化的過程中又不斷的聽探著,以便隨時調整著順化的良能。這一聽探的良知和順化的良能之相互為用的能力,就是自身的功夫”。如以內氣、外形的陰陽,剛柔,動靜的法式論說上述的內容,就是“馭靜以動,動中亦靜,動靜互為其根;陰靜陽動,陰守陽攻,陰陽迭神其用;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

一句“全憑學問脫凡癡”,就將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乃有關後天之學修描述的相當清楚了。言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是一門“唯道適從”的“獨立的專門修證之學問,並非想當然之事。這一論斷,將張氏短打拳提高到專科學術內容來對待了。將傳統拳術提高到專科學問來看待了。故傳統拳術中的修煉、建體、至用內容,皆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學術”問題而提出了出來了。做人的道理自在其中了。

觀讀此三首歌訣的精義之後,細心揣摩,便可以知道:為什麼沒人拜訪王薌齋先生的根本原因了;雖然出乎其意料之外也是其意料之中的事情!

⑤、抑余從來所重者,為武德,故以禮讓為先,然亦有限制,即年老者讓,謙和者讓,技弱者讓,若以餘言為欺,請詢曾經來訪者便知:

就因為我從來所注重者,為武德;故對來者禮讓三先,然亦有限度的。就是年老者讓,謙和者讓,技弱者讓。若以我的說法認為是欺騙、誆人,就請詢問曾經來訪問過的人也就清楚的知道了。

其實,在武林拳門,自古就存在“好漢讓三招”的禮儀!並且立下規矩,只許切磋較技,不許黷武鬥狠!更不允許仗藝欺人!等等,各門皆有諸多明確的清規戒律。

⑥、如廬君初來訪時,略作推手以為技僅如斯,故不肯降心服氣,繼而屢次駕臨,始知相差甚遠,今則一變而為忠實信徒矣:

例如:廬志傑先生初來訪問時,略作推手試藝以為攻防功夫技藝僅如此而已,故而不肯降心服氣。繼而屢次駕臨相較,始知攻防功夫藝境相差甚遠,今則一變而為忠實信徒矣!

【點評】

登報聲明 ,公開廣而告之,現在想來:這在當時亦是京門中一大新聞、熱門話題了。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效果,然能收下一些弟子,亦是值得高興的事情。總之,能為發揚光大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做了事情,亦是值得慶賀的事情。

一個人習拳練藝的人,沒有不挨打、挨摔的,可以說在習藝期間,這是家常便飯。然而,功到大成神拳神明藝境,輸的機率就相對小多了;一旦達到德普三光之藝境,可能就幾乎無有什麼對手了。因為能修煉到這種功夫藝境的人已經鳳毛麟角了,以同時代來看,一方不過一、二人而已。 看前賢對德普三光藝境的人的論述,便可以知道了,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巧從熟生,靈從快生,剛生於柔,智生於拙。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靈光,體有元光,難使敵一見生畏怯於心。非神光難禦亂敵。非有靈光,難疾勝勁敵。非有元光,難臨大陣而耐久。靈光者,身外有紅光繚繞。神光者,目中有青蒼之氣,足以照遠出威。元光乃身外黃光閃爍,是內外功滿,毫無缺欠,輝光普照,無隙可乘。惟目中劍內手上,更有一番穩准氣象,足使人畏。故敵人動得其咎。學力至此,乃為練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後世慨見而神警。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4:33 , Processed in 0.01755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