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9983|回復: 160

太極拳源於武當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0 17:23: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它是從大陸湖北省人民政府台辦支持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一般目前中共官方網站絕大部份統一口徑,都說太極拳是陳王庭或者陳卜所創,這篇地方政府居然跟中共中央唱反調,令人訝異,可見太極拳真正源傳歷史是不容成灰,令那些有心人跟盲從者所任意編造的,這篇文章以條列式方式一一反駁武當源傳太極拳與陳家拳混為一談的問題,拳拳到骨,時值張三丰拳祖誕辰將至,放在我的部落格裡,作為一個紀錄!

--------------------------------------------------------------------------------
06/20/2006/13:06 華夏經緯網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各類拳種,不知始自何人,無可追溯。如發明八卦掌的董海川,傳自畢澄茄(紅蓮道人)用其師叔郭元濟(鐵冠道人),畢、郭又傳自何人?不得而知。再如萬籟聲的自然門傳自徐矮子,徐矮子又傳自何人?形意拳據說是得自岳飛的《拳經》,岳飛傳自周侗,周侗又傳自何人?公孫大娘的精妙劍術傳自何人……古代許許多多的名將,都不知道其師傳的。至於太極拳傳自武當張三丰,則是盡人皆知的事。可是本世紀三十年代,經唐豪、顧留馨一考,就把歷史搞亂了,此後得出太極拳為陳家溝陳卜所創、陳五延所創,武當張三丰被否定了。究竟誰創太極拳,其源流在啊裏?根據是什麼?本文據有關史料,略作考證。

一、陳人創太極拳屬無稽之誤

關於“陳人創太極”,這個提法是陳鑫說的。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自序”中有:“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闔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按“消化飲食之道”為養生法,如八段錦、十二段錦之類,難道這也叫太極拳?而後來陳卜的碑文序中,卻沒有提到練武的,難道會如此疏漏?不知始自何時,俱未見有成書,……我陳我自山西遷溫,帶有此藝。雖傳有譜,亦第圖畫,義理亦未之及“原來是”帶“有此藝,雖傳有譜、圖,而“義理赤未及”,又怎能造拳?

二、陳王廷創太極拳出自唐、顧臆造

此說是唐豪、顧留馨發明的。唐豪三下陳家溝考察,發現《陳氏家乘》陳王廷“長短句”中有“悶來時造拳”句和《陳氏家譜》陳王廷的“旁注”(第26個旁注的最後一個旁注)中有“陳氏拳手刀槍創造之人也”。於是顧留馨編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太極拳”條第(2)記“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卓有創見的武術家陳王廷”。沈家楨、顧留馨合著《太極拳術》簡介中有“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吳、武、孫)都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的。”自此以後,形勢變了,陳家跟上了唐、顧的說法,太極拳書裏,電視裏看到的都是這種說法。

究竟歷史是怎樣的呢?我們先看《百科全書》的情況。

于志鈞先生對武術前輩李天驥採記中有:“他(顧留馨)把河北盧龍縣的陳王庭當成了陳家溝的陳王庭,……河北這位是明朝進士,陳家溝的明末庠生,不是一個人”。顧在1984年《體育報》上登報聲明,承認錯誤,原來他們的考證“陳家溝陳王廷是明史中明末的遼東巡按御史,陳王庭,是抗清戰將,屢捷戰功”是錯的,李天驥又說:“太極拳條我不願和他寫,改由李德印和他寫,後來就由顧自已寫了,他自己寫,願意怎麼寫就怎麼寫了。”“我現在八十高齡了,沒有精力拔正,希望你們年輕的來調查研究,寫出來。”看來這點是早已不可靠了。

再看“陳氏拳手刀槍創造人了”句。中國武術有幾千年曆史,“拳手刀槍創造人”不符事實,如果說陳氏拳手刀槍,又是什麼呢?如果說從陳王廷開始學習武術還說得通。因為:

1、陳家家傳《三三拳譜》序文中說:“余從學鄭氏得姬氏傳,雖未臻佳境而稍得其詳,為十則以誨弟子,不敢雲能接姬氏薪傳也。”作者是跟姬龍鳳先生的弟子鄭氏所學,序作於雍正年間,恰與王廷同時代。

2、陳氏拳法之長拳是從外面傳人的通背拳法《拳經總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與顧載的陳王廷七言二十一句全同,就是山西洪洞通背拳(原名忠義拳),乃河南郭永福所傳。郭於乾隆年間來洪,傳於賀家莊賀懷璧;忠義拳歌108勢圖歌訣與陳溝炮拳長拳(或稱陳氏太極拳)契合。傳遞表為:少林寺一郭永福(河南鏢師)一賀懷璧(洪洞賀家莊)一施繼文(萬安鎮)一施根林(施洞文子)一楊如梅、喬柏(萬安鎮)一攀一魁(高公村)。

3、陳王廷《拳經總歌》是抄襲戚繼光《紀效新書》的“拳徑捷要歌”之作,拳理屬少林拳係,非太極拳理。

4、陳氏舊抄拳譜文修堂本槍法圖勢附記:“此槍法圖係汜縣禹家槍法流傳。”又文修堂本有槍法自序一篇,記有“以上槍棍譜係可北王保村得來”。“道光二十三年歲在癸卯中秋張開周重抄謹志”。

以上幾點說明,陳家溝從陳王廷開始學武術,是通背拳、炮拳,均屬少林拳,且有的拳譜是抄襲得來,未知學過否,原來創造人,是指“開始學習”的意思。

陳王廷怎樣“悶來時造拳”?

太極拳是一門高深的武學。要造太極拳必須精通易理,精通拳理,兩者精通悟透後,再專心致志,有雅興有靈感才能談得上“造”字。在心煩意亂的情況下,就連一般武術甚至體操都無法造,何況太極拳,我想這是有條件的(長短句似與王廷的心境不符),那就是與蔣發有關。李際遇兵敗被戳,蔣發匿名隱居。蔣是太極宗師王宗岳高徒,奔如飛馬,能百步趕兔,王廷知其為高人,蔣感寬厚之情,因材施教,把太極拳要領,以折叠纏繞之法即纏絲勁柔入炮拳中,磨去炮拳棱角,於是成為陳式太極拳,區別於三十七勢。陳、蔣既是主僕關係,也不好以師徒稱之。至於陳王廷教蔣發武功,這是不可能的。舊社會怎能收一個僕人做徒弟呢?且歷來有傳,蔣發祖居溫縣東鄉劉村,後遷水運村,曾至山西王宗岳處學拳十餘年,後際遇事敗,隱入陳溝匿名為僕,傳弟子陳王廷,邢喜懷……。蔣發死後,葬於陳家溝西北楊海洼,民國時期王廷後人十七世陳正述常到此祭奠蔣發,有緬懷先輩,尊師重道之意。蔣氏武技超群,為陳溝人所尊崇,奉若神靈。陳溝人多說蔣為陳師,陳家太極拳源於蔣氏,也可稱為炮捶太極,也像我們地方的南拳,像太極打法,名為“全徵太極拳”,“金沒太極拳”、“花拳太極”一樣。

另一說是“蔣發傳陳長興”

 1、《陳長興序》(節錄:“……吾師蔣先生為王宗岳門下高足弟子,得內家武當悟修之真傳,先生姓蔣名發字元龍,乃吾鄉之人……名滿海內,凡拳勇者無不拜服,吾在門下從先師學藝二十餘年,蒙師教誨,技藝盡之於吾,……吾師從太夫子王宗岳學藝十年,全得內家真傳,又得甘鳳池、張鳳義二位先生傳授,遂練成絕技,無敵於天下,為劍俠之高人。”)

2、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有:“先大父更詔之曰‘陳長興師乃蔣先生發之唯一弟子’。”(“詔”有告訴的意思,不論上對下、下對上、平輩均可用)。《太極拳使用法》記有傳承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0 17: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張三丰傳王宗岳—張松溪—王榮鹹—浙江東支派;張三丰傳王宗岳—河南陳長興—成露禪;張三丰傳王宗岳—河南陳長興—子侄輩

以上是師徒親口所說,在這種嚴肅的問題上,一代拳師,豈肯亂認師傅。

3、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載有:吳訪問陳鑫時,他(陳鑫)說:“陳家溝這個村,……世傳炮捶的,屬少林拳,家傳炮拳已有百多年曆史,村人叫他們炮捶陳家,……陳氏族人陳長興有一年秋後,率子侄輩在場上練拳,這時村外來了個站在週邊看熱鬧者,忽失聲哈哈一笑,他自知失禮,轉自急走。陳長興在後面猛追,眼看追上,陳長興伸手在那人肩上一抓,那人一回頭,長興就跌出去摔在地,長興爬起來就拜師,此人就是西安開豆腐坊的蔣發師傅。因回河南探母路經此地,……陳氏族人聽說陳長興拜蔣發為師學太極拳,是陳家炮拳的恥辱,從此不準長興再教炮拳。”吳訪問陳鑫時,杜育萬也在場。陳鑫介紹說杜育萬也學太極拳,杜說他是河南蔣發傳來的,吳的《國術概論》記有:“王宗岳之後有蔣發者,河南人也,得太極真傳,名聞鄉里,河南懷慶府陳長興受業焉。”

 4、許禹生《太極拳圖解》記有:“其北派所傳者由王宗岳傳河南蔣發,蔣發傳河南懷慶府陳長興。”

5、陳長興傳楊露禪是婦孺皆知之事,但楊陳的架式截然不同。楊式太極拳在永年及北京的流傳,從開始至今,各種架子都大同小異沒有陳架的痕跡,沒有陳架的攬扎衣、金剛搗碓等式子,楊露禪從陳家溝回家後,人們稱其拳為“軟拳”、“綿拳”。赴京初演,人皆懷疑其能否打人。為什麼楊、陳架式不同?因來源不同,楊露禪三下陳家溝,一、二次“偷”來的是炮拳,第三次陳長興教的是蔣發傳下的太極拳,何以見之?點陳家溝既不肯學別人的,更不准長興教炮拳,其本門的炮拳傳子不傳女,更不傳外姓;點陳長興授拳時楊露禪說:“吾察子數年,誠樸而能忍耐,將授子以意。”……於是授之術,令歸習之,後其師兄弟或與之比,而無有能勝之者。長興謂其他弟子曰:“予以所有之功夫,與子輩而不能得也,不與露禪,而已得之去矣”(《陳微明太極遺著彙編》(155,“太極拳名人軼事”)。陳家學的是從炮拳改造的太極拳。顧留馨的《簡化太極拳》一書(1962.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P3)載:“戚氏拳經三十二勢,以攬扎衣為起勢,陳王廷所造拳七路,也都以攬扎衣為起勢,所制譜和《拳經總歌》也擷取戚氏文辭。”所以兩種拳是不同的,其不同地方:

A、拳勢名稱不同:現陳式一、二路154勢中共有81個不同的式子,楊氏85式有37個式子,其中名稱與陳相同的只14個,但打法卻不同,陳式是炮拳名稱,楊式是三十七勢名稱;

B、楊式虛實分清,用意不用力,走拳如行雲流水,手隨腰動,連綿不斷,陳拳則龍騰虎躍,快拳頓足;

C、楊拳邁步似貓行,運勁如抽絲,陳拳則震腳擦腳,纏絲勁;

D、楊拳訓練時全符合拳祖遺述的經論口訣,如周身輕靈,貫串,氣蕩神斂,根在腳,發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陳則力根肩臂,勁貫拳掌;

E、楊推手以柔克剛,禁用頂撞硬打,陳則相反;

F、楊之拳經取自張三丰、王宗岳遺著,陳的《拳經總歌》、《太極拳總歌》是抄襲《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及《紀》的器械槍、棍法,及取自大、小紅拳、太極長拳、七星拳羅漢拳和翻子拳等。“長拳108勢”為陳氏世傳炮捶,屬少林拳。



綜上所述,楊氏所學陳長興傳的太極拳,是傳自蔣發的,與陳式迥然不同,一代拳師,居然肯向別人學拳,而且告訴後人(楊氏等)的師承關係(他不說是陳的家傳)顯然絕非虛構的,也是難能可貴的。

 三、太極拳源於武當

綜上所述,兩個蔣發,一個是溫縣東小留村,一個是西安開豆腐坊,都傳拳於陳家。

蔣發—明朝,溫縣東小留村,傳邢喜槐、陳王廷;蔣發—清朝,西安開豆腐坊,傳陳長興(唯一弟子)

一個為陳溝改拳,一個傳師承太極拳,兩個都是王宗岳傳,(歷史上有兩個張三丰(峰)、兩個王宗(岳)、兩個陳王廷(庭),也許有兩個蔣發,同名的人很多,這是眾所週知的。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轉述乃祖楊露禪詔示曰:“太極拳創自宋之張三丰,傳之者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李亦畬《太極拳小序》有: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陳鑫《太極圖說》書後384頁附錄有《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承歌訣》:“筋骨要鬆,皮手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王宗岳是太極豢的傳播者,王宗岳又是張三丰所傳,《王征南墓誌銘》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三豐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俠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學之,經此教其鄉人。由是傳之於溫州……。楊露禪從陳長興學,藝成之後,京師開派成名,乃至三代享有“楊無敵”盛譽,然而楊氏太極專家並沒有忘記歷代藝師之恩德,一直至楊澄甫在京時,每年正月初一,必率弟子前往白雲觀三豐殿拜年。除陳溝外,國內外太極拳界都宗張三丰為祖師。

了使太極拳源流上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再看看下面一些例子:

(1)董英傑《太極拳釋義》(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第四次印刷P9—10)宋遠橋寫的“宋氏太極拳源流支派論”所述:“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歡子許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斷亦有繼者,……所傳太極拳名卅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謂滔滔而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式。……俞氏太極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李道子係江南安慶人,至明時常居武當山南岩觀,……予遊江涇縣,訪俞家,方知俞家之先天拳亦如余至宋時尚在,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余偕俞蓮舟遊湖府襄陽府均州武當山,見一道人蓬頭垢面,呼俞蓮舟曰:“徒再孫焉往?……汝與清慧,俞一誠相識否?”蓮舟悚然曰:“此皆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來是我們的祖師”……李把功夫授蓮舟,自此蓮不但無敵,並得全體大用。蓮舟與余常與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相往還。後余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丰。三豐蓋張松溪、張翠山師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煉,余七人在山拜求請益者月餘而歸。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功之別名也。

此言七子之太極功,均傳自武當之張三丰、李道子也。

(2)各時期的太極拳派系

早期:程氏太極拳(502—577)韓拱月傳程靈洗,500年後(1127—1161),程改為“小九天”,唐許宣平(1614年明下德年間傳宋遠橋稱宋氏太極拳,辛亥革命時宋名銘將拳譜公開。先天拳亦名長拳,唐李道子傳明正道年間的俞蓮舟、俞岱岩、至武當。)

後天法,宋時宋仲殊傳胡鏡子,至明傳殷利亨。

陜西派:陳州同一孫十三老、張松溪,為松溪派,是先承此宋張三丰峰,後繼元明張三丰太極丹功。

功家南派:明宣德年間(1426—1436)武當山鄧姓道人至第九代李鍾山(1815—1910)—山東李老六(德貴)、趙石坡、黃春燕、鄧繼俠、李義俠、李燕俠、李德貴、李鐘奇、李松如。

北派嘉靖間(1522—1566)雲遊道人—王宗岳萬曆24年(1596年)—蔣發—趙堡邢喜懷、張楚臣、七代張應昌、陳清萍八代和兆元……—說張三丰祖師……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露禪……

本山派—元明張三丰—孫碧雲—榔梅派魚門拳、太乙五行拳張三丰—徐本善—李合林—金子韜

武當太極拳源自老子(李耳)、法於亞聖、至唐許宣平、李道子、所練之功,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至宋張三丰(武當丹士)原籍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通,又名君實,字元元,號三豐,又號昆陽,因其不修邊帽,故時人呼之為張邋遢。一傳百餘年至元世祖時西安人,王宗岳得其傳,名聞海內,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總勢歌》等,溫州陳州同從學宗岳,由此太極之術傳人溫州,又百餘年至嘉靖時則張松溪為最著……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0 17:25:27 | 顯示全部樓層
此外還有一些流派,不一一列舉。

以上所舉例子,所說事實,只是想說明,太極拳歷史如此之久,流派如此之多,都傳自武當張三丰,尊三丰為祖師。居然有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閉目塞聽,不去考察,以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說太極拳創自張三丰為“神話”,“不足信也”,反而以《家乘》、《長短句》的含糊之辭斷為創拳者。顛倒歷史,混淆視聽,謬誤流傳,給太極拳史製造混亂,誠可嘆也。試問,誰聽說過太極拳是從陳家溝哪一代,什麼從傳入武當的?大概沒有,絕對找不到。

國民黨五十一師有歌訣:“太極真傳出武當,功夫全世界辨柔剛,倘若悟得真妙訣,強國利民亦自強。”

太極源於武當,證據如山,不容置疑!

來源:武當山旅遊熱線

http://tw.myblog.yahoo.com/csk851700/article?mid=960&next=959&l=f&fid=1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1 17: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你問的問題,我大略先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傳承張三丰的鬆柔太極拳技法的路線之爭,另一個是非鬆柔的且不承接張三丰、王宗岳拳經拳論而又自稱太極拳的拳派;

前者若有評楊派或者鄭子系統者,大多都是羡慕或者妒嫉楊派和鄭子傳承內容的豐富,這在大陸或者台灣都有,這不必去大驚小怪;由於楊家三代傳播太極拳,進而使各派太極拳在大陸各地都有傳播,而鄭子來台灣後又將太極拳發揚至歐美,一代強過一代,說實在的目前各派太極拳能夠在海內外吃得開,都是在撿楊家和鄭子太極拳開的路在討飯吃,照理說楊派或者鄭子傳人是最能「搖擺」的,但是有飯大家吃,各派也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要彼此互踩,但無奈楊派、鄭子家大業大,不但外派來攻訐,楊派、鄭子內部也迭有紛爭(這是華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陋習,這些內鬥有機會再談);所以了鄭子或楊派被批的次數愈多,你就知道鄭子、楊派有多紅。

其次,後者談的不奉張三丰、王宗岳鬆柔技法的太極拳,我所說「假太極拳」即是指此,這類型以「陳派」太極拳為主;由於陳派是以少林拳攙和太極拳形成的拳法,本來對這些朝鬆柔太極拳方向發展的拳派我們應該是抱持歡迎的態度,但是由於這些不內不外的混血拳種,在發展過程中吸收鬆柔技法的理論,但又對於鬆柔技法不能百分百接受(認為柔不能打人),身手還是習慣傾向用大吃小、主動攻人、硬挺抗人的手法,但是在一旦與拳經、拳論的描述相比較之下,這些用外家假內家的打法就會露餡現形,那怎麼辦呢?

那就是攻擊張三丰跟王宗岳的文章,說張三丰是神仙不可能會太極拳,說王宗岳其實是到陳家溝學拳,所以陳家溝的文獻資料才是正確,甚至要從學太極拳的愛好者忽略拳經、拳論,想辦法要別人不能相信拳經、拳論的內容,說裡面的內容是想像、虛構的,而把陳家溝的「紅拳」文獻和戚繼光的拳經用來取代張三丰、王宗岳的拳經、拳論,這便是我說的「假太極拳」想要偷天換日,把別人家的神主牌換成自己家的。

其實後者問題,在余老師在世時,我曾與余老師討論,余老師認為這是個歷史常態,不須要去與人爭論,因為在王宗岳的拳論中已有「斯技旁門甚多」一語,可見在王宗岳當時便有人以他種拳來混充鬆柔太極拳,另外在王征南墓誌有「今人以內家無可眩耀,於是以外家攙入之,此學行當衰矣!」一語,可見內家拳傳承中一直有硬拳充裝軟拳的問題,故余老師認為這是內家太極拳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常存病態,而我們自重為名門正派(楊派鄭子)則須自我警惕,不要反而產生這些問題(鄭子系列甚至我本身傳承的同門都有這種情況),對於一般外界有類似爭論則不需要去爭辯不休,而要以練出鬆柔技法為上策,用行動駁倒那些無意義的的攻訐。

我在這個部落格上大放厥詞,其實也只是留下一些紀錄,如你所提網路上攻訐鄭子、楊派沒有功夫的亂象之類、吹捧陳家太極拳才是正宗,其他才旁門的諸等鬼話,這些言論好似孟子當時面對的「當今天下,非楊即墨」的態勢,我真是無聊才會有「余豈好辯哉,余不得己也。」的行為,但嚴格來說來我也是狗吠火車,自己叫爽的。

http://tw.myblog.yahoo.com/csk851700/article?mid=1203&prev=1205&next=1198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1 17: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大富 寫到:
................................

陳王廷怎樣“悶來時造拳”?

太極拳是一門高深的武學。要造太極拳必須精通易理,精通拳理,兩者精通悟透後,再專心致志,有雅興有靈感才能談得上“造”字。在心煩意亂的情況下,就連一般武術甚至體操都無法造,何況太極拳,我想這是有條件的(長短句似與王廷的心境不符),那就是與蔣發有關。李際遇兵敗被戳,蔣發匿名隱居。蔣是太極宗師王宗岳高徒,奔如飛馬,能百步趕兔,王廷知其為高人,蔣感寬厚之情,因材施教,把太極拳要領,以折叠纏繞之法即纏絲勁柔入炮拳中,磨去炮拳棱角,於是成為陳式太極拳,區別於三十七勢。陳、蔣既是主僕關係,也不好以師徒稱之。至於陳王廷教蔣發武功,這是不可能的。舊社會怎能收一個僕人做徒弟呢?且歷來有傳,蔣發祖居溫縣東鄉劉村,後遷水運村,曾至山西王宗岳處學拳十餘年,後際遇事敗,隱入陳溝匿名為僕,傳弟子陳王廷,邢喜懷……............


誰向誰拜師學藝?

說陳王廷傳蔣發太極拳不可信。蔣發傳陳王廷也不可靠!

陳王廷的拳法源自戚繼光,而戚拳本身就夾雜了太極與少林拳。
說陳蔣二公互相交流還可信。但沒跡象顯示誰向誰拜師學藝。

陳公是一位軍人,對自已從戚將軍處得來的拳法當是十分自負。
他大概可以從蔣公處了解多一點太極拳的理論,卻不願拜蔣公為師。
蔣公沒有收他為徒,也就沒有把太極拳書拳譜傳給他。
陳公也不願把自己的拳法改稱太極拳!
因此,陳公只保存有戚將軍的拳譜,並流傳下來給子孫。
這也說明了為什麽他的後代子孫沒有太極拳書拳譜。

更多的討論:
http://taichiforum.org/viewtopic.php?t=1183&postdays=0&postorder=asc&start=15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1 17:03:14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大富 寫到:
................................

二、陳王廷創太極拳出自唐、顧臆造

此說是唐豪、顧留馨發明的。唐豪三下陳家溝考察,發現《陳氏家乘》陳王廷“長短句”中有“悶來時造拳”句和《陳氏家譜》陳王廷的“旁注”(第26個旁注的最後一個旁注)中有“陳氏拳手刀槍創造之人也”。於是顧留馨編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太極拳”條第(2)記“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卓有創見的武術家陳王廷”。沈家楨、顧留馨合著《太極拳術》簡介中有“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吳、武、孫)都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的。”自此以後,形勢變了,陳家跟上了唐、顧的說法,太極拳書裏,電視裏看到的都是這種說法。
.....................................


氣壞陳公!

顧唐兩位先生大概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熱血黨員,不信神佛道士的人物。
雖然有各種文献及古蹟古物支持張三丰是太極拳始祖之說,但以他們
身份背景,又怎可承認“神仙”的地位呢?歷史中有誇大神化的記載,正好
給與他們否定張真人的藉口

顧先生要在歷史文献中找尋太極拳創自陳家的証据。遍翻明清兩代的歷史與及
陳家族譜。正苦無佐証之時,就在陳王廷的記載中,赫然發現“閑(悶)來造拳”
之語。於是靈感頓生。也不管那“造拳”應解作“行拳”還是什麽的,就把它當
作是“創拳”好了。就只凴這“造拳”二字,大做文章,把陳公王廷先生捧作太極拳
始創人。(陳公若泉下有知,一定氣到吹鬚碌眼!)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1 17: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閑來時造拳」?

陳公王廷先生若有意創拳,當會寫下創拳的意圖與原因,又怎會只是
一句「閑來時造拳」的輕輕帶過
若把「閑來時造拳」解作「在空閑的時候打打拳」豈不更為貼切?

陳公是軍人,早在服役時期學得拳法。老來退役,也不忘練拳。農事
做畢,打打拳,教下一些弟子兒孫,也沒有熱望他們可以成虎成龍。
他若有創拳之心,又怎不會多提两筆?

陳王廷公的原文:
「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 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
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
成虎成龍任方便。」

陳公在壯年時出生入死,雖蒙恩賜,但沒有成就感。退役後務農,過著平靜的
生活,看書練拳,很滿足。

細味以上陳老先生的文字。一派悠閑滿足的意味。正好顯示了老先生的豁達自樂的心態。
那有什麼創拳的雄心壯志?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1 17:04:04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大富 寫到:
................................
一、陳人創太極拳屬無稽之誤

關於“陳人創太極”,這個提法是陳鑫說的。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自序”中有:“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闔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按“消化飲食之道”為養生法,如八段錦、十二段錦之類,難道這也叫太極拳?而後來陳卜的碑文序中,卻沒有提到練武的,難道會如此疏漏?不知始自何時,俱未見有成書,……我陳我自山西遷溫,帶有此藝。雖傳有譜,亦第圖畫,義理亦未之及“原來是”帶“有此藝,雖傳有譜、圖,而“義理赤未及”,又怎能造拳? ................................

是否更無稽?

看來陳鑫先生比顧留馨先生博學。陳先生比顧先生更無稽!!!

顧先生以「造拳」二字作联想,把陳王廷公捧為太極拳始祖。但顧先生卻沒想到
太極拳早在陳公之前就已存在,並有記載。…那就是與戚繼光將軍同時的太極拳
名家張松溪先生。戚將軍對張公的拳法十分推崇。可能因此而創編太極與少林的
幾路混合拳套。
如此一來,「陳王廷創太極拳」之說就不攻自破了!

陳鑫先生一定知道太極拳早在陳王廷公之前就早已存在。但陳先生對「太極拳」
名牌實在十分迷戀,不願就此放棄「陳人創拳」的虛榮心理。於是,陳先生
再推上幾代到陳氏始祖陳卜公。陳卜公是該陳家的始祖,不能再向上推了。否則,
又不是「陳人創拳」了!

說陳先生比顧先生更無稽,是因為後者只凴「造拳」二字作推論,而前者則
什麽也不須要,就凴空揑造,無中生有。你說……陳鑫先生是否更無稽呢??

陳卜公若在天有靈,肯定給這班不肖子孫弄得啼笑皆非矣!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1 17:04:34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大富 寫到:
.......................

前者若有評楊派或者鄭子系統者,大多都是羡慕或者妒嫉楊派和鄭子傳承內容的豐富,這在大陸或者台灣都有,這不必去大驚小怪;由於楊家三代傳播太極拳,進而使各派太極拳在大陸各地都有傳播,而鄭子來台灣後又將太極拳發揚至歐美,一代強過一代,說實在的目前各派太極拳能夠在海內外吃得開,都是在撿楊家和鄭子太極拳開的路在討飯吃,照理說楊派或者鄭子傳人是最能「搖擺」的,但是有飯大家吃,各派也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要彼此互踩,但無奈楊派、鄭子家大業大,不但外派來攻訐,楊派、鄭子內部也迭有紛爭(這是華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陋習,這些內鬥有機會再談);所以了鄭子或楊派被批的次數愈多,你就知道鄭子、楊派有多紅。.................

一代強過一代?(上)

太極拳一代不如一代倒聽得多了。「一代強過一代」?…還是第一次聽到!
“一代强過一代”, 武功不斷的進步,是好事。但不能“空口說白話”,要有事實根据

楊公祿禪先生的子孫及其他的傳人真的是“一代强過一代”?
鄭子比楊無敵公小三輩。鄭子的功夫比楊公高出三層?……可否舉例說明?

楊祿禪公是以實戰揚名。其子班侯公亦以「出手見紅」著稱。据蒙塵所知,
近代的實戰太極拳家只有兩位。一是吳大揆先生;一是鄭天熊先生。但班侯、吳、鄭、
三位拳家雖然善戰,也無人敢說他們強於楊無敵公!甚致不敢拿來與楊公相比較!

說比楊無敵功夫更高......狂妄乎?

(…待續)
_________________
有影像為憑,易於明瞭;
無事實根據,難以探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1 17:05:44 | 顯示全部樓層
蒙塵 寫到:
「閑來時造拳」?

陳公王廷先生若有意創拳,當會寫下創拳的意圖與原因,又怎會只是
一句「閑來時造拳」的輕輕帶過
若把「閑來時造拳」解作「在空閑的時候打打拳」豈不更為貼切?

陳公是軍人,早在服役時期學得拳法。老來退役,也不忘練拳。農事
做畢,打打拳,教下一些弟子兒孫,也沒有熱望他們可以成虎成龍。
他若有創拳之心,又怎不會多提两筆?

陳王廷公的原文:
「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 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
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
成虎成龍任方便。」

陳公在壯年時出生入死,雖蒙恩賜,但沒有成就感。退役後務農,過著平靜的
生活,看書練拳,很滿足。

細味以上陳老先生的文字。一派悠閑滿足的意味。正好顯示了老先生的豁達自樂的心態。
那有什麼創拳的雄心壯志?

http://taichiforum.org/viewtopic.php?p=42649#42649

蒙兄:

我在少林後山,悶悶地,閒閒地,也來做拳。

閒?悶?



.....網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5-19 04:42 , Processed in 0.10051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