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14 18:10 編輯
吳公儀1924年受聘於黃埔軍校。1937在香港擔任鑒泉太極拳分社社長, 1943年日軍佔領香港後回到上海,擔任鑒泉太極拳社社長。1948年又回香 港。可見,要說張達泉向吳公儀學拳的話,只可能發生在1943年到1948年 之間。眾所周知,吳鑒拳1942年過世後,張達泉是上海太極拳界的少數頂 樑柱之一。那時張達泉已經五十多歲了,如果這時才向吳公儀學太極拳, 他的太極技藝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的。所以,據我分析,紀 子修的絕技雖是嶽氏散手,但畢竟也是公認的與吳全佑同時代的太極泰斗之 一。張達泉又是他的少有的高徒。所以,張達泉的太極拳技藝根基來源於紀 子修是毫無疑問的。當然,張達泉的太極技藝不及吳鑒泉也是不可否認的事 實。張達泉又是個謙遜好學的人,所以,當吳鑒泉在世時,張達泉經常向吳 鑒泉討教,並師事吳鑒泉也是必然的。但決不存在正式的師徒關係。那麼, 張達泉與吳公儀更不可能有師徒關係了。他們之間最多也只是拳術上相互切 磋,坦誠交流,惺惺相惜的親密拳友關係。繆福度等老師曾說,張達泉深得 紀子修的嶽氏散手的真傳,又有紀子修傳授的高超槍法,但此兩絕技他一直 沒有象他的太極技藝那樣廣為傳授,也是因為在與吳公儀交流時作出的承諾。 因為,公儀擔心吳家除了太極外很少有其他看家武藝了。
至於其他有關張達泉太極拳的傳承關係便完全是捕風捉影的無稽之談了。例 如,說張達泉拜吳鑒泉的夫人為師,我們可曾聽說吳鑒泉夫人的習武史跡, 沒有吧!由此,說張達泉的拳藝受吳氏家族的影響是可信的,但絕不可能存 在什麼正式的師承關係。
明白了張達泉與吳鑒泉家族的關係以後, 你所指出的 『北方吳式聽說是最能保留吳全佑的套路與打法,我看過吳鑑泉早年在北京的 拳照,基本上與北方吳式一樣,他晚年的套路相信是在到了上海後期定的.而馬 岳樑和吳英華一支至今仍保留吳鑑泉的套路與打法.
戴英前輩的套路順序也完全與吳鑑泉晚年定的一樣,但打法卻與吳公儀相似.』 這一現象就容易解釋了。紀子修,王茂齋等其實是參與了吳全佑改造楊式小 架為吳式太極的過程的。而吳式由吳鑒泉的推廣而廣為人知。晚期吳鑒泉在 上海進行了改吳式為圓架工作。由於這一改動未影響到北方太極界,所以北 方的吳式還是由王茂齋一脈傳授,張達泉因紀子修的關係也應屬於北方的體 系。其實“方架”這個稱呼原是為了區別後出的“圓架”而得。在圓架出現 之前人們只知吳式,根本就沒有方、圓的概念。而且,圓架又並不廣為人知, 所以,即使現在北方可能也較少人知吳式還有“方”、“圓”之分。吳公儀 所得的家傳也是早期的方架,而方架又是很接近吳公儀向楊少侯學的楊式小 架。吳公儀1924年就去了南方,因此,吳鑒泉的改架對他不會造成多大的影 響。這樣張達泉,吳公儀與現在北方吳式拳的打法相近而與圓架有較大區別 便在情理之中了。
也可能正因為此,張達泉與吳公儀的關係會比與吳氏其他人密切的原因之一。 太極拳的技法比套路的順序重要的多,而且也難改變得多。所以,張達泉在 套路上遵循吳鑒泉的改動,而打法上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是一個符合他個性的 選擇。當然,由此戴英套路順序完全與吳鑒泉晚年定下的一樣,而打法卻與 吳公儀向似應該是必然的了。張達泉與楊少侯可能沒有密切的關係。戴英與 吳公儀可能未曾見過面吧。
張達泉與馬岳梁應該相熟,但是在馬岳梁主持的鑒泉太極社從不提,至少很 少提及張達泉對太極拳的貢獻卻是令人費解的。
張達泉晚年常講現在楊式小架不常見了,他的架子實際上最接近楊式小架, 可能也與此有關。
即興(原信非此具名) 9-2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