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身法,就是正面對敵之身法。拳諺雲:“前足奪後足,後足站前蹤。前後一直線,五行主力攻”。這就是正面對敵進攻的身法。故言縱,即說進攻的正面之拳勢要方得開,才能有勇往直前的勁勢。此縱身法,後人以“豎”替代而言拳,又名之曰:“正“身法、”重“身法等其名稱雖然不同,然其機理內容是一樣的。
橫身法,就是側身法,又名“扁”身法。拳諺雲:“前足奪後足,後足站前蹤。左右一面站,單手克雙雄”。就是言說側身攻擊對手的身法,故言橫。拳諺雲:“攻防進退橫豎找”,就是言說自身攻防進退,要用身法的橫和豎的正隅變化,來尋求對手的可利用之機勢以勝之。身法中橫與豎相對應,縱身法為放開氣勢的方法;而變為橫身法的過程中,必然要收斂其氣勢而有旋轉滾動之勢產生,故雲:“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此乃自己身法的縱橫互變,自身擰裹旋轉產生離心力或向心力的發放效果。這就是拳訣“閃開正中定橫中”的方法,前人直名為身法之“橫”、可見前賢必通古時“縱橫”術,而又引入到拳中論身法。
綜上所述,縱身法又名“正、豎、重”;橫身法又名“隅、側(扁)、輕”,這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個內容的闡述。(有關身法正隅、側豎、輕重之命名的詳細內容,觀讀拙著《中華拳術明鏡錄•易經篇全集•正隅身法論》一文) 高身法,打人長身,是說進攻對手,要高揚己身,貫徹“打人全憑蓋勢取”的法式。然此言並非單獨指外形也,主要是說“內氣要將自身擎舉而有長勢”,故有“而身若有增長之勢”的補充說明。“若有”二字,習拳者應仔細品味。後人論拳“打人全憑蓋勢取”,即此文之高身法的藝境。當然,拳勢之長,必以形顯,揚其身,形必見長,然此長之形,皆為內氣擎舉而成,明此,乃得高身法的揚其身之精髓矣!高身法是開勢,是內氣的開展而擎舉自身之拳勢的身法。
低身法,拳勢有其高揚其身的法式,必然複反為低。低身法則抑其身,即一縮、一矮攢聚身形,猶如伏身撲鼠之貓的蓄勢之身法。古論有“奮威法伏熊”之說,即熊在撲食之前,俯身曲伏,以蓄前撲之勢,低身法即此意。前言打人長身,而防人矮身,亦是一法。長身攻擊對手,運用矮身伏縮亦可領帶攻擊對手,故後人雲:“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好似龍捲風”。就說的是攻防招式之運用,更說得是身法的長身之起,矮身之落也。
總論身法高低之用,高則氣勢頂天立地,威風凜凜,如龍升天;低則團簇成球,仿佛入地一般,似龍潛九淵。否則,高身法的霸王舉鼎、霸王倒立碑、插花蓋頂、猛虎出山等招法如何施之;低身法的金絲倒掛、海底針、巧奪鳳凰巢、掃趟腿等下三路的招法如何用之。可見身法高低變化乃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根基功夫。
進退身法,傳統拳法攻防進退,當進身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必竭盡全力,全身以赴,直奔對手要害部位,方能得手。所謂要害部位,並非要命部位,乃至對方防守空虛、背勢的所在部位而說的。無隙當退之時,就要及時抽身撤步回手,以轉為蓄勢伏形的狀態,這才有利於隨時再發動猛烈的攻擊之勢。
總論身法的進退法,後人有雲:“進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此得進退法之精髓者所能言之,拳勢達到“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的收放自如之境,方可為之“卷放得其時中”的發必中的。當然,這已經是攻防功夫的大成藝境了。
至於反身顧後的身法,是說後有對手偷襲,順勢一轉身形,即將對手置於自己的面前受攻擊的位置上了。此乃言說,拳勢所施無前無後,全在自己得法精熟而能隨機勢用之便是。亦可不轉身而應機實施攻擊招法如虎尾腿、倒踢紫金冠、後背靠,老虎坐窩、後頂肘等招法皆是“後既前”的招式,只在自己是否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如能自心長警醒,拳彌六合,拳打八方,自然成為易事。
所謂側顧左右,使左右無敢擋我,是言說或左或右兩側來對手攻擊我,只要我及時側身一轉,身體的偏轉隨勢便能化解對手的攻擊。由於我偏轉是順隨其勢而又突然,故對手無法阻攔而能擋住我由防守轉攻擊的拳勢。
上述所論身法之高、低、縱、橫、進、退、反、側八法具體運用之常規,乃修煉時之常規,而在比武較技中運用時,此八種身法相互結合、相互演化,只在順其勢、隨其便而靈活實施,莫要拘泥一勢一法。此言是“練有固法,用無定法”的練用有別之認知。
與人比武較技,必先探察對手之強、弱,針對不同的對手和其採用的不同手段,運用自身內在的攻防機制,演化出身法或縱或橫,忽高忽低,但總要隨對手拳勢攻防變化而變化,意在人先,形隨時機而隨其後以變位,不可執修煉法的格式直接用於攻防較技中。因為拳無常形,拳無常勢,不可能對任何人用同樣的方法都有效。“拳勢不類”,這就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獨特之處。
故在較技中,時機適合進擊時,就要毫無顧忌的進擊,否則就會失去取勝的良機;形勢適合退守時,就要及時的退守,因為及時的防守就為進擊做好了準備。這就是“是進之時機,固然必進;雖然退守,以蘊蓄著進擊之勢”的進退之法則。故拳諺雲:“進不知退,莽夫之所行;退不為進,懦夫之所為”;“進而無隙知退,退而尋隙知進”。能於此者,乃明進退之道的法度精良者也。
身法起落縱橫反側的四面動轉,是為了嚴防對手的明進偷襲。而能作到顧其後而不覺其為後;顧左右而不覺其為左右的藝境,才是較技攻防功夫純熟的徵象。
總之,對局勢的觀察瞭解是眼睛的事情;聞聲辯位是耳朵的事情;接手問招知情用勢是觸覺的事情;對局勢控制是手腳的事情,而手腳的根本在身法。身者,一靈神、一內氣、一外形三者合一之合稱也。身體前進手足不進亦得進;身體後退,手足不退也得退。“拳打腳踢下乘拳,功夫在身上”的說法,便是對上述論說的注解。拳法千年相傳,雖時異境遷人有別,法不變矣!
古人雲:“身正無令亦從,身不正有令不從”。傳統拳術身法功夫運用正確與否,亦關乎到自身拳勢攻防之有效與無效,故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身法為首要大法。身法之用如此,拳打八方實言身法之用爾。
步法第九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敵,皆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也,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彎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