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533|回復: 3

六合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07:27: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22 07:29 編輯

六合有內外之分,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又曰:筋與骨合,皮與肉合,肺與腎合,為內三合;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足合,為外三合。總之,神合、勁合、光線合,全身之法相合謂之合,非形勢相對謂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誤人也,學者慎之慎之。

【題名解】

其實,六合的內容源於“上天、下地、東、西、南、北”天地六合的說法;其中有內三合、外三合的六合法說,又有“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內主外從的說法,還有“天繩、地准、春規、秋矩、夏衡、冬權”的天地六法度的六合說法。各種六合法說,不外就是自身內外周身一家,一氣貫串的整體的全體大用的功夫藝境的基礎功夫而已。尤其是“心能普照,氣自周全”的虛實相須,內外一而貫之的功夫藝境,才是六合諸法欲達到的攻防功夫藝境的內容,尤其是內主外從的一而貫之的藝境,是六合一統的體現,這才是六合諸法說的本義。

【注解】

①、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
這是論述有形拳術的身法內外六合的說法;內外一而貫之的“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六合法說。
②、又曰:筋與骨合,皮與肉合,肺與腎合,為內三合:
筋為骨之維繫,故曰筋與骨合;皮與肉為表裡,故曰皮與肉合;肺主呼吸,腎主先天元氣,先後天之氣須合,故曰:“肺與腎合”。訣言:“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像似醉”,亦是此意。又何況從有形者立論,肺主皮毛在外;腎主骨在內,兩者相合,亦是內外合也。
③、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足合,為外三合:
此為手法、身法、步法天、地、人三盤合一之法說。這是外形的相合之法,故曰外三合。
④、總之,神合、勁合、光線合,全身之法相合謂之合,非形勢相對謂之合:
有關六合之說的內容,總的來說:神合為首要內容。因為,全身各官骸,皆具有神的功能,這有“養神者,全體之神以合氣”的說法,可以知道;勁合,勁有內氣之勁,筋骨之勁,內外要合,才能動變一致;光線合,修煉到德普三光的藝境,全身光線自然合之。就是說全身內氣、外形時時處處皆合法度,謂之合;非單純指形式相對之合謂之合也!
⑤、甚矣哉,六合之誤人也,學者慎之慎之:
六合之說,內容深邃,並非淺顯的說法就能說得明白。如果執意以外形相對謂之合,這樣的六合說法之誤人也。故而,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對待六合說法的內容,一定要慎之再慎之!

【點評

這是從傳統的六合法說的內容,闡述自身身法“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內主外從之身法說。關鍵是“神合”,“勁合”,“光線合”,尤其是光線合的內容,如果不是修煉到太和一氣的神拳神明藝境,是很難理解這一問題實質內容的。看看前賢的論述,自能有所啟發:

巧從熟生,靈從快生,剛生於柔,智生於拙。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靈光,體有元光,難使敵一見生畏怯於心。非神光難禦亂敵。非有靈光,難疾勝勁敵。非有元光,難臨大陣而耐久。靈光者,身外有紅光繚繞。神光者,目中有青蒼之氣,足以照遠出威。元光乃身外黃光閃爍,是內外功滿,毫無缺欠,輝光普照,無隙可乘。惟目中劍內手上,更有一番穩准氣象,足使人畏。故敵人動得其咎。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這段論述的內容,已經將光線合的內容、藝境、威力,闡發的淋漓盡致了,讀者可以認真的體驗之。

歌訣
歌訣者,拳術中之精粹也。若能參透其意,窮盡其理,自能得道矣。心愈專,意昧三,精愈堅,氣愈安,神愈鮮(此學技五大要素)
渾噩一身貫,形具切忌散。
(周身用力,無處不圓滿,取內圓外方之意始終不懈)
拳出如流星,變手似閃電。
(變化迅速,神捷果斷)
舌卷齒更扣,
(舌為肉之梢,肉為氣之囊,舌卷氣降,注於氣海,又能接引腎氣結入丹田。齒為骨梢,扣則骨堅)
頭頂如懸磬
(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莫不本此,頭頂若懸,三關九竅易通,自能白雲朝頂,一點靈光頂頭懸,此亦禪學之要素也)
兩目神光耀,
(精光收縮而尖銳)。
鼻息耳凝斂,心目宜內視
(以鼻作長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視反聽之用)。
腰轉如滑車,進足如鋼鑽。
(靈敏活潑,進躦奪位)
提趟裹扒縮,滾銼兜撐擰。
(動靜須有此力)
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電。
(指為筋梢,扣則力自充。周身毛髮為血梢,血為氣之膽,毛孔不睜,毛髮不豎,則血不充,血不充則氣不振,氣不振則力不實,不實則失戰鬥力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07:3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22 07:33 編輯

【題名解】
歌訣,正如文中所解:拳術中之精粹也。觀讀拳術歌訣,在於參透其中的妙理玄機,如能窮理盡性,則自能得道矣!確實如此!
但是,這首歌訣中只談了基本的身法規矩要求、要領、藝境的描述。而且有論練法的,有論運用方法、準則的。
在歌訣的前面,又述說了修煉拳術攻防之道的心態、意志的內容,簡單的說,就是“心、意、精、氣、神”五項內容。具體解之如下:
【注解】
①、心愈專,意昧三,精愈堅,氣愈安,神愈鮮:
立志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心態就要專一不二,訣雲:“心專不縱橫”。就是指心態不能疑惑而縱橫捭闔;意昧三,是指要精心揣摩自身天地人三才之精、氣、神所具備的功能、作用,如何才能使之“渾化如一”而成渾圓一氣,而為自己運用。換句話說:“拳術修煉的就是精氣神,運用的還是精氣神”。然精氣神,乃指自己無形法身道體,又可以指自己的“神、氣、形”。至於如何修煉,前賢多有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意昧三”體用精義解
噫!大矣哉!渾之為體也,純而篤靜;其為用也,動而多玄。即曰純靜,以其本乎天之一,養氣於至清;則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寧;此於艮之一,涵神於至靈。又渾化清、寧而一之,更至於空靈。是統三才於一致,內而精氣神無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堅融,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此渾元功驗之所以然也。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闡釋:
  是呀!修煉傳統手戰之道最大的事情就是知道、明理、得法,建體、至用。而最大之體,莫過於“渾之為體”也,即神、氣、形三者渾化合一的敦厚太極之道體也,其純而篤靜;此道體之用亦大矣!其動而多玄機,即神、氣、形三者總會之地的一氣流行之太極一點子,至用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即“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卷放得其時中”。故其至用亦大矣哉!此“體、用”兩者至大至極,故後人以“太極”立拳種之名,皆取此意爾,必達此藝境者為真。
  既然說“渾之體純靜”,其至用又動而多玄,又是如何修煉而得之的呀?
  天得一以清,故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本著天道的法則,養真元之氣於至清。即內功法的煉精化氣,煉氣生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還虛之境時,就是養真元之氣於至清之境了。乃得天之一也。即手戰之道說的“內勁、中氣”。就是健之體,此乃從天道之法而修得。
  地得一以寧,故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的第二件事,就是按照地道的法則,修煉外形筋骨皮于至寧。即外功法的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無骨。至柔弱無骨之境時,就是融精于至寧之境了,此時外形自不妄動,惟順從內勁以動,故曰:“至寧”。俗稱“脫骨力,臨皮靜”者也。就是順之體,乃從地德之法而修出。
  人得一以自身正,故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的第三件事,就是按“誠之者”的人道法則,“此於艮之一,涵神於至靈”。何謂“此於艮之一”?艮者,艮卦也。《序卦傳》說:“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故此可知“涵神於至靈”是指將“神”止於“至靈”之處。而此點論述,見於“艮卦”的卦辭:“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人的身體,最不容易動的靜止部分,是背部。背部靜止,身體就是想動,也不能動。這就是為什麼傳統手戰之道有活臂通背法,達到以“不動之腰脊催動動之手足”的攻防用招之方法、準則的道理。外形體功夫是這樣的。通背拳遵之。
  而“背部靜止,身體就是想動,也不能動”。背與胸對,故用此來比喻“內心寧靜”,不為外物所動,就不會妄動了。即或在行動中,內心依然保持在寧靜柔和狀態中,就可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當達到這一境界時,對外界的一切刺激,心都不會感動,所以在走過有人的庭院時,也不會覺得有人存在。能夠象這樣,不論動靜,內心都保持安和寧靜。必然理智冷靜,能夠適可而止,故不會有災難。這是卦辭說。
  神乃心之主,拳訣講:“心死神活”。上面艮卦之卦辭將心死之境界描述了一番。只有達到“心”的物我兩忘之境界時,神的功能才充分地顯示出來。因為此時之境界,乃最靜、最虛之時境。“靜無不應,虛無不靈”此乃“至靈”之境。涵養元神於此“至靈”之境,方有“元神”的內外神通之至用。此乃前賢用“此於艮之一,涵神於至靈”的修煉之本義,而修煉之法也在此中談明白了。無此修養則“神”不能至靈。
  上面三件事做到了,還要以“靈神”再渾化清、甯而達到合一之藝境。而使自身更昇華得達至空靈。而對“空靈”的描述,拳家們多有所論。如“有形如流水,無形如大氣”。“筋骨空靈意,精神要切實”。“全體透空;無形無象”。從不同方面多有妙論。然最精彩者,乃孫祿堂先生之兩段論述:
  惟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玲瓏剔透,無有雜氣摻入其中,心一思念,純是天理,身一動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此聖人所以與太虛同體,與天地並立也。拳術之理,亦所以與聖道合而為一者也。

  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拳意述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07:35: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22 07:36 編輯

  我們從孫先生的這兩段精彩的論述中,能更明確地認識到“空靈”妙境的狀態和功能了。這一點,在《太極拳經》中以“用力日久,豁然貫通;日新不已,自臻神聖。渾然無跡,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豈知我心,柢守一敬”。這樣的論述方式,說明了“虛靈妙境”的,也就是“空靈”之境。于此可知:“空靈”乃傳統手戰之道的“神聖之藝境”。古今各武學修煉家的認識始終是一致的。這從《渾元劍經》的一切論述中都可以體現得到的。從這裡就可以見到傳統手戰之道的開宗明義之宗旨,始終一而貫之。《渾元劍經》的真實價值也就此而體現了出來,因為其早于或同於各家之論,而有此系統全面而又鮮明的見解。
  “是統三才於一致”。由誰統?自身的神、氣、形,天、地、人之三才統於一,是由誰統一呢?首先是“道”統,即“誠者,天道”。以“道”統三才歸於一。這是對“道”的理解認識,方能知“道”的道理。即以“道”統,就要知“道”!這就是“為學日益”的知“道”的過程,有了對“道”的正確認識,才能自覺地認可“道”統三才於一致。理性的認知,正是修煉的開始。此說明“理心、道心”的重要作用。
  傳統手戰之道本是人的修煉,既然是人自己修煉之事,就要“以神為主,以氣為充,形從而利”的統三才於一致,此乃是以“神”統之事。即“誠之者,人道也”之意思。此乃知“道”統以後,而“體道”的過程。這就是“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誠之者”無為而修之內容。
  只有以“誠之者”的人道之修,才得以做到“無為而治”,才能統三才於一致。而使自身內的“精足、氣充、神全”。精足則不知饑,氣充則不知疲,神全則達於至靈。而精氣神無少缺欠之狀態,即自身致“全體透空,虛靈妙境”。按本文所講,乃“渾之為體也,純而篤靜;其為用也,動而多玄”之功夫藝境爾;外筋骨皮一息堅融。即一氣貫串之剛堅:具有“破之不能開,撞之不能散”之藝境;一氣貫串之圓融:“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毫不受力之化境也。練功至此,神統內氣、外形,三才歸於一致,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即是“體純靜”而“用之動則多玄”的藝境。又見“內主外從”之體用的精義了。
  上述乃“渾元”之功,驗證之所以如此,皆“唯道是從”所致也。本道法自然而成之。
以上的論述,就是:“心愈專,意昧三,精愈堅,氣愈安,神愈鮮”的精旨妙義。
②、渾噩一身貫,形具切忌散。拳出如流星,變手似閃電:
所謂“渾噩一身貫,形具切忌散”的意思,就是統領自身“神、氣、形”三才於一致,內而精氣神無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堅融,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
③、舌卷齒更扣,頭頂如懸磬,兩目神光耀,鼻息耳凝斂,心目宜內視:
具體的說,舌卷則心氣收斂。就是如注文所言:“舌為肉之梢,肉為氣之囊,舌卷氣降,注於氣海,又能接引腎氣結入丹田”。扣齒的功能作用,因為齒為骨梢,扣則氣斂入骨則骨質堅硬,具有強固的作用。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莫不聽命於此。頭頂虛領若懸,一身三關九竅易通順暢達,自能白雲朝頂,一點靈光頂頭懸,不單拳家如此,此亦禪學之要素也。眼乃心之窗,精光收縮而尖銳,自然眼有青蒼之神光照射,使敵一見望而生畏懼心理。鼻之呼吸細微而自入丹田則有根,耳要聞聽自身之骨,則骨之剛柔聽命於耳,因為腎主骨。心目內視,是指觀注自身內的景象變化,才能了然於心。
這段論述,一是內功修煉的方法,又是動手較技時的身法規矩。這樣的理解、應用,才能夠體現歌訣的深刻含義。
④、腰轉如滑車,進足如鋼鑽:
腰為一身之中節,又名根珠,上下左右動轉變化之樞紐。其具有“剛、柔”運用的兩種功能:一是發放時的鞭直堅固之剛勢;亦是化解變化時的柔弱無骨的柔勢。有關腰的功能,前賢多有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身形腰頂(七言八句)
拳法樞機妙無形,無形樞機自當熟。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
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歌訣的此中描述,已將腰的種種功能作用,論述的周密而又精詳了。
足乃一身攻防動變之根基,何止“進足如鋼鑽”之一意耳?此乃言足說步法的功能呢!看前賢是如何認識、論述足步法的:
步法第九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敵,皆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也,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彎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
動作出於于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者”,其斯之謂歟矣?
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
總之,拳以論勢,而握其要者,步也。活與不活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2 07:38: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22 07:56 編輯

《九要論》

問曰:弱可以敵強,何也?
答曰:在偏閃騰挪。

偏閃空費拔山力,騰挪乘虛任意入。
讓中不讓乃為佳,開去翻來何地立。

步法的運用,兩家的拳論、歌訣,已經表達的淋漓盡致了。

⑤、提趟裹扒縮,滾銼兜撐擰。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電:

這是論述一身之法內容的歌訣,簡單釋解如下:神要提起,一身無懶骨,則攻防動靜變化靈敏快捷;步要如趟泥,則下盤穩固;身法要擰裹,才能蓄放的有勁勢;身手步足要如扒,具有粘黏連隨的勁意,自能隨人而動靜變化又能作到不攖人之力;勁意收縮以待時機而發之,蓄勢不斷也,正如訣言:身如橐鑰。方能連而無斷;渾身渾圓滾法進退攻防變化,則轉圓猶如猛獸。才能做到如龍靈便用力不見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手不見手而物不能逃的藝境;時時要存有抑挫的勁勢則自己不輕浮,亦能隨是打亂對方攻防變化的節奏;動手較技猶如老叟戲頑童,時時照得住對方,處處兜得起對方的攻勢。手足指的“抓力”,是指手具有不攖人之力的聽探功夫,又具有粘衣跌人的能力。足趾的蹬踩勁勢輕靈敏捷及時而又穩健堅固,足以保證身法攻防變化之運用;至於“毛孔如生電”的說法,無非就是“聽探敏捷,發人乾脆”的意思。就是太極拳門中所說的“臨皮靜”的“皮打抖彈震死牛”的懂勁的功夫。有關這一點,以資對照,看看前賢是如何論說的,錄之如下: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運化於胸,發於脊骨,形於手指。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私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清代李亦畬太極拳論》

這段論述,已經將“毛孔如生電”的藝境談得非常清楚了。然而此種功夫又是如何修煉出來的呢?看看前賢是如何認識的?錄之如下:

似夢地著驚,似悟道忽省,似皮膚無意然火星,似寒侵骨髓打戰怵,想情景,疾快猛,原來是真氣泓濃。震雷迅發,離火焰烘,洪水波湧。欲學不悟個中竅,丟卻別尋那得醒? 《易筋經•貫氣訣•點氣論》

這段論述中“原來是真氣泓濃”,真正的道出了此中根源:

【點評】
王薌齋先生通過歌訣的形式,清楚的表達了他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的認識和心得體會的論述。然而,這一見解的出處,確源于遠古聖賢的認識,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散勢法鷙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轉圓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凶,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篇》

以上兩段的論述,已經將“渾噩一身貫,形具切忌散”的身法功夫闡發的淋漓盡致了。尤其是“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的說法,已經將王薌齋先生所欲表達的身法功夫、交手功夫藝境內容,論說的精細詳密了。故這段引文,亦要結合下文的內容觀看才得其要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12 , Processed in 0.00741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