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359|回復: 3

動靜之機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3 17:4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弟子問曰:動靜說一文,已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自身的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動靜關係之規矩、法則、規律,基本上闡述清楚明白了。關於內外功修煉和用於技擊的動靜先後之法式順序,動靜兼修的宗旨論清說明了。但是,為何未闡發《太極拳論》中的:“太極者,無極所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這句拳論中的“動靜之機”是指什麼內容而說的?應如何認識“動靜之機”的這一說法呢?誠請師父為弟子開示!

師父答曰:問的精妙!乃善學之者也!容為師詳細拆解清楚,說明動靜之機體、機制的全部之含義,及有關動靜說法之精義。


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結,出自自然。陰靜陽動,性之屬也。故靜極而動,陽繼乎陰也;動極而靜,陰承乎陽也。造化無窮無盡。此乃天地自然造化萬物的基本動靜之機制,萬物並皆依此機制而自然演化。


天人合一學說認為:自然界乃一大天地,人身乃一小天地。人乃秉天地合德所生,本心物一元之存在,與天地同具自然之屬性。故人亦自然存在陰陽動靜之機體、機制,而此動靜之機體、機制又是與生俱來的。這就是:人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聽探、順化相互為用的生化、生理之機體、機制之秩序。簡曰:生化機能,再簡曰:生機。如以動靜二字來論此:“知、能”的這一生理機制,則名之曰:動靜之機。而有關這個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機體、機制之認識,拳家自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蓋人生降之初,目能視,耳能聽,鼻能聞,口能食,(體能觸)。顏色、聲音、香臭、五味、(冷暖、輕沉),皆天然知覺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與四肢之能,皆天然運用之良。思及此,是人孰無?因人性近習遠,失迷固有。要想還我固有,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得知覺之本原。實乃運動而知覺也。


夫運而知,動而覺;不運不覺,不動不知。運極則為動,覺勝則為知。動之者易,運覺者難。先求自己知覺運動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勁然也。 《楊譜•固有分明法》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則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氣,直養無害,悠久無疆矣! 《楊譜•太極陰陽顛倒解》


引用楊譜中的這兩段論述,就完全為了說明了自身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生化、生理之機能,也就是動靜之機。


《太極拳論》中所說的:“太極者,無極所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其中的“動靜之機”就說的是自身之聽探的良知,順化的良能的自然之生化、生理機體、機制的,這是從動靜角度立論的產物。這是典型的以動靜概念來闡述自身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這架攻防機體、攻防機制的修煉、建體、至用之內容的。


一般正常人皆以聽探之良知,來獲悉對自身內界和外界的一切事物之資訊,來決定自身的一切行為動態的。而這一切自身內外獲知資訊的靜態機能的功用之總稱,名為:聽探之良知;而自身這一切行為的動態之總稱,名為:順化之良能。將此兩種功能簡稱為:知能。又可名之曰:本能。我們的一切自己的行動作為,就是由聽探所得的資訊,發出順勢轉換變化的能力之體現。而普通常人皆是以聽探之良知來運用自身的順化之良能,在順化中亦不斷的聽探著以隨時隨處調整自己的順化之良能,來從事生活,學習,工作等一切活動的。此就是心物一元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知能二元統一”的機體,機制說。即動靜之機的的生化機理、機制說。
如以動靜二字論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話,則靜字所涵蓋著聽探之良知的一切方法、過程;動字即涵蓋著順化之良能的一切方法、過程。故而知道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的基本涵義所指為何了。以此來認識、論述動靜之機的陰靜陽動的道理、法則、規矩、規律等全部內容,就會準確無誤了。認識:“靜極而動,陽繼乎陰;動極而靜,陰承乎陽”的攻防機體、機理、機制等練、用的法則之說法,也就極為清晰了。就是說:聽探之良知的一切方法、過程,為靜,即陰靜;順化之良能的一切方法、過程,為動,為陽動。為什麼有此陰靜、陽動這樣的劃分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定義呢?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以此論中的歸根曰靜的說法來認識所說的聽探的良知,就是種種外界的資訊之內傳遞的過程。就是從耳、眼、鼻、舌、身、意諸感官撲捉到的資訊內歸至六種感官之根樞的這個方法、過程為靜。以此論的歸根曰靜的理法類推,則知“根生曰動”了。即資訊處理完畢,發出行動的資訊指令致身體的種種行動的完畢之一切方法、過程為動。故知,歸根曰靜,根生曰動之說法,乃表明了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對人是如何認識客觀事物和從事一切事務的活動及一切事物的演化之內容,運用動、靜之概念作了根本性的法定之分界了。我就是從這個基本的“靜、動”之根本性法定之分界法,來認識我們人體自身與生俱來的這個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的。是在此基礎上立論展開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自身這個攻防機體、機制之修煉、建體、至用的系列方法之深入討論的,並展示了這個系統工程的盡可能展示的全部內容。


如果,再以陰陽來論動靜的屬性,則動靜的態勢更為明瞭了。則知:靜屬陰,是為陰靜;動為陽,是名陽動。陰則內收,陽則外發。其屬性、態勢就自然認識的清楚了。如以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來揭示陰靜、陽動的攻防動靜之機的實質內容。則是:聽探之良知的資訊所以能夠獲得,是外感資訊的內傳遞的運動態勢,這個運動方法、過程為歸根,故名之曰:陰靜;順化之良能是資訊外傳導所致的身體之運動為根生,故名之曰:陽動。以此理法類推而能知道,人的一切之運動,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較技的內外一切之攻防運動,皆始於聽探之良知而終於順化之良能這樣一個始終過程。即始於靜而終於動。此乃陰靜、陽動的自身知能之機體、機制的根本屬性態勢之定位,此乃自身攻防的動靜之機最簡單的說法吧!


故有“靜極而動,陽繼乎陰也”之論。是說攻防較技時的聽探之良知明白了自然就會發出順化行動的指令了,而必然出現自身良能的順化之行動了。此過程便是“靜極而動,陽動繼乎陰靜也”的必然現象。


又有“動極而靜,陰承乎陽也”之論。是說攻防較技時在順化之動的過程中也隨時存在著聽探之良知的工作內容之現象,即所探知之資訊的內回饋,又可隨之從新調整順化之功能的內容。此過程便是“動極而靜,陰靜承乎陽動也”之精義。


上述就是以動靜二字,來論述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這個內外統一的生理機制的基本內容;也就是《太極拳論》中所說的自身動靜之機的攻防機體、機制之具體內容。


然普通常人的這個與生俱來的聽探、順化的知、能之機體、機制的功能,針對於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來說,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了。但是,對於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在與人比武較技的搏鬥中具備能打善鬥而能制勝不敗的要求來講,這個動靜之機的攻防機體、機制的聽探、順化的知、能的功能之能力也就遠遠不能夠適應了。這就須要從根本上挖掘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的潛在之能力,使之達到最佳的狀態,就是寂感遂通的自動化的狀態,才能滿足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對此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之最基本的要求。這就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中的核心內容。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3 17:4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而一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者,要達到聽探之良知,能知人所不知;順化之良能,能人所不能的攻防功夫藝境。即沾人如號脈之知,沾衣十八跌之能,亦非易事。故前賢之論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內容時,就圍繞著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這個攻防機體、機制為核心,紛紛展開了論述,從各個方面,不同角度,多種層次,展開了全面的實踐之探討,理論的論證,以備後來者所得而至用。詳細介紹如下:

拳訣雲:一靜一動是為拳。這句拳訣最簡捷的說明了:拳。一靜的聽探之良知和一動的順化之良能的全部內容。就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自身這架攻防機器的機體和工作機制之核心內容。但是,必須是“靜動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方能最佳的發揮其功能的妙用。這樣,就用一靜一動四個字,就清清楚楚論明瞭傳統拳術的德之體,道之用的內容了。那修煉的內容之方法、準則、規矩,也就自然而然的存在其中了,也就知道如何依法按序修煉而能成功了。可以知道,一靜一動是為拳的說法,就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方法、準則之全部內容概括進來了,多麼簡捷精煉之論呀!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就要從體、用二字求之,這是修煉的順序。前賢雲:“涵養之以靜以蘊其繼(體),靈妙之以動以暢其用。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這四句訣言,就明確的說出了修煉的先靜修內功以建體,在動修外功以至用。因為,攻防機體不是,則大的根本沒有立住,則無法能用。雖然攻防機體建立住了,然運用攻防的方法、準則不對,也無從能夠達到健身、技擊並行不悖的預期效果。故而,先建動靜的攻防機體,立機制秩序,方有此攻防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之妙用。此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建德體、至道用之本末始終,先後因果的順序。這就是文建體、武用精的修煉之因果說。但要不落因果,方可不昧因果,才能了得因果,自能證得因果,必能修得正果。


這要法分三修,遊歷三境,方能成功一也。即建體從三個方面修煉,方能體成而可至用。三修者,乃內功法的天得一以清;外功法的地得一以寧;此於艮之一,涵神於至靈;在以至靈之神,渾化清寧而一之。至使內精氣神無少欠缺,外筋骨皮幻化靈便,內外合一之虛靈妙境的渾之體成矣!遊歷三境,乃形拳招熟的小成,氣意拳懂勁的中成,神拳神明的大成。成功一也,乃指最終的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的體用一元的拳道合一之功成而言的。詳細內容可觀看三才篇。


故有拳訣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此拳訣乃進一步說明自身這架攻防的動靜之機的“體靜用動”的體、用之動靜的關係的。這其中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凡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的本體,皆為陰成之有形的器官,故具陰靜之性能。只有這些陰成之有形的器官之功能動起來的時候才能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攻防制勝的事宜。在這靜動體用之上的動是指絕對的動而言的。但是,在這絕對的動的範疇內,下面列屬了聽探之良知的靜和順化之良能的動。這是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觀念來這樣的認識事物演化規律、法則,此乃從有立論的法則。一層意思是,凡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的本體,皆為陰成之有形的器官,故具陰靜之性能。只有這些陰成之有形的器官之功能動起來的時候才能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攻防制勝的事宜。在這靜動體用之上的靜是指絕對的靜而言的。但是,在這絕對的靜的範疇內,下面列屬了聽探之良知的靜和順化之良能的動。這層意思說明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念來這樣的認識事物演化規律、法則,此乃從無立論的法則。而針對“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觀念之從有立論的法則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念之從無立論的法則之選擇上。我在靜為本體,動為作用的訣言之說法中傾向於道生一的靜動說,即體靜用動說和本靜生動說。即道本靜而生動,動中自分靜動法。


既然存在的是靜為本體,動為作用關係下的聽探之良知的靜與順化之良能的動的這層動靜關係之體、用。下面就詳細揭示這層靜動關係之體、用的內容。


就神、氣、形三才渾化合一的渾之體,渾化至寂感遂通的藝境時,就具備靜則無不應的功能了。就是靜則能先知于人。此乃渾則靜,以逸待勞之功夫齊備了。此就是修煉而成的道體法身的聽探之良知的功夫齊備了。既然聽探之良知能先知于人,就自能以靜用動,方能免去自身內外妄動之勞苦。此正是針對“靜以待動有上法”這句訣言的精義之解釋。說明自身的攻防動靜之機的聽探之良知的功能,乃是本體至用功能的根本內容。此正是靜為本體的這一層之精義。


在自身攻防動靜之機中,由於具備了聽探之良知的先知于人的功能的原因,才有先機於人的本體之至用的至勝之效果的產生之可能。此又說明了順化之良能的動為作用的這一層之精義了。此就是修煉而成的道體法身的順化之良能的功夫齊備了。既然順化之良能能先機於人,正是馭靜以動中的動為作用的功果效用。


但是,雙方攻防較技並非一廂情願的事情。有了聽探之良知的先知于人的能力,而運用順化之良能的先機於人之過程中,自然就有對手變化破解的可能,針對這個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呢?這就是訣言:“動中亦靜”所欲表達的精義。即在順化之良能實施的過程之始終都在隨時隨處運用著聽探之良能窺視著對手的任何微妙的變化,以便隨時隨處的調整順化之勢。

從上面兩段的分析中就得出了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攻防體用的至用之精旨妙義了。這就是從動靜二字所得出的訣言:“馭靜以動,動中亦靜,靜動互為其根”。如果運用陰陽剛柔的概念來解釋這一訣言的精義,就是:“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之訣言了。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之訣言中的本體說,是說明自身這架攻防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的體靜用動之內容的;又同時說明體靜用動中所蘊涵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精義之內容的。不外就是在這一層面上說體靜用動,指明攻防較技是在聽探之良知的基礎上,順化之良能的動用之“馭靜以動,動中亦靜,靜動互為其根”時才能得以發揮。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作用。自然也就有了這一層的詳細解釋了。


拳訣雲:靜無露其機,動不見其跡。這是針對攻防功夫已經修煉到全體透空的太極藝境之“毛髮松彈守三陽”的境界時的說法。因為此時的聽探之良知以臻寂感遂通的藝境,先知于人的能力極佳,自然不會露掉戰勝對手之任何機勢的。而順化之良能以化為太和一氣,自然圓能粹正具備無有入於無間的功能,自能先機於人以至也,又至於無幽杳之內。故秘密而人莫能窺其機,故動而人不能見其跡,發則必中。此即自身的動靜之機的以柔用剛之巧,以靜用動之妙也。然非功臻神明的大成藝境者,不知此中無形功夫之神奇妙用爾。即功臻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的體用一元之藝境者,方能明此之論。前賢對此藝境有修煉、建體、至用的詳細介紹,以資對照,下面從修煉、建體、至用三方面,依序摘出,錄之如下:


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聞不見,而能覺而避之。《中庸》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拳意述真•第八章•練拳精義及三派之精意》


放之則彌六合,其大無外,無所不容;卷之則藏於密,其小無內,無所其入;卷放得其時中,絲毫無差,無不切機。 《龍涎集•修煉、建體、至用之真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3 17:47: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境有某甲,武進士也,體力逾常人,兼善拳術,與先生素相善,而于先生之武術,則竊有不服。每蓄意相較,輒以相善之故,難於啟齒。一日會談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甲甲之蓄意相試,毫無防備之意。而某甲于先生行動之時,乘其不意,竊於身後即捉住先生,用力舉起,及一伸手,而(指某甲)身體已騰空斜上,頭顱觸入頂棚之內,複行落下,兩足仍直立於地,未嘗傾跌。(某甲)以邪術疑先生。先生告知曰:“是非邪術也,蓋拳術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見不聞之知覺,故神妙若此,非汝之所知也”。時人遂稱先生曰:神拳李能然。 《拳意述真•第一章•形意拳家小傳》

以上所引用的三段,都是有關神拳神明藝境的功臻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的體用一元之拳道合一之藝境者內容。然三段所論的內容各有主次之分。第一段乃以修煉的方法為主要內容,第二段乃以法身道體性狀為主要內容,第三段乃以法身道體的功能作用、效果為主要內容。


拳訣言:動以靜為本,靜以動為用。這是闡明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的靜動本末之關係的拳訣。同時亦是動靜之機的體用之關係的。自然就有了本與用的關係之內容了。此點是從“物有本末,亊有始終,知所先後,幾於道矣”!這段有名的修煉格言中脫化出來的。


第一句訣言說的是:雙方攻防較技順遂轉換變化而制人的能力之根本,在於聽探之良知的功夫。如果聽探的知人能力良好或極佳,則順化的能力就會發揮得良好,敵動便可得其咎,發放便可勝之;反之聽探的知人能力出現差誤錯謬,則順化的制人能力就必然會出現錯誤的妄動,或過或不及而被人所制。這就是動手較技的動以靜為本的精義。


然而,第二句訣言說的是:雙方攻防較技的聽探之良知的目的,是為了瞬間的順隨轉換變化以制人,即最終戰勝對手。如果,聽探之良知的知人能力極佳,而順化之良能的能力不足,亦同樣會失去戰勝對手的良機的,自然也就不會有勝人的效果,也就不會達到勝人的目的了。反有被乘之隙而讓對手借機取勝之落敗。故順化之良能的攻防能力,也是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一項重要而又豐富的內容。這就是動手較技的靜以動為用的精義。


然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皆是自身攻防的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之重要的兩項之功能的內容;及這兩項功能,必須合一至用的內容中。兩者之中,那一項更為重要一些?根據我多年動手較技的經驗之體認,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之體會,得出聽探之良知更為重要一些。因為,動手較技在於以知用能,能者必勝。以不知用能,能亦妄動,妄動者凶。故習拳必先求知,然後才求能乃順序也。可有良知而不能為;但決不會出現有不知而能為的事。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必須知道這一點。


綜合觀之,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皆是自身攻防的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之重要的兩項之功能的內容;及這兩項功能,必須合一至用的內容。而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的兩項內容,視為是兩儀的內容。自然又可以細分為:聽探,良知;順化,良能之四個內容來對待。此乃是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四大”的內容。即自身攻防的動靜之機是如何的能夠見境生情隨機應變以勝人的,由此四大內容就可以完全的論述清楚明白了。這正是:“動以靜為本,靜以動為用”之拳訣的全部精義之內容。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明此,則知“動以靜為本,靜以動為用”之拳訣,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價值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就說的是這個道理。這句話應用在傳統拳學中就是:明白通達聽探、良知、順化、良能之四大的修煉、建體、至用之內容,能不具備真正的知識嗎!


明白了上述動靜二字之精義;動靜之機的體用主從之涵義。還應明白下面陳述的兩個問題之實質精義,才能比較全面的明白動靜二字在拳學中之精旨妙義;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之全部涵義及其運用之奇妙的精義。習拳練藝方不至於誤入歧途,便可始終如一而貫之,此乃明理知法的理精法密的妙處之所在。明此者,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可為已得真傳秘訣矣!


已發未發之時,謂之動靜。此拳訣出自形意拳的“練用十六法”中。通過前面的論述,已經知道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體、用之說法的內容了。就以體用而言:聽探之良知為靜,順化之良能為動。說明一靜一動是為拳。此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二一一二”宗旨的說法。據古人雲:凡事物之理法,用一、二不能論述清楚時,就用三來說明。如以動靜之二說,尚不符合元氣含三之法則的論述。合三才于一致,方是自身攻防動靜之機體的全面之建制,方能體用渾化如一寂感遂通,始足以稱渾之體,方有一而三之元玄,以昭其用。這就是說,自身攻防的動靜之機在聽探之良知的靜和順化之良能的動的兩個環節之間,還要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存在,方能符合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體之建制全面的要求。這個重要的環節之存在,正是“已發未發之時,謂之動靜”之真傳秘訣的重要之精義。分析如下:


聽探的資訊之內傳遞的方法、過程,為靜;資訊內傳遞到資訊處理中心後,資訊處理中心對資訊處理的方法、過程,至資訊處理後的發放資訊指令前,這個階段名為“動靜”;資訊指令外發及至形體內外按資訊指令完成全部行動的方法、過程止,為動。


這樣,我們會清楚的知道自身這台攻防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動靜演化的一個完整的週期過程為:靜、靜動、動。即起始於靜而終於動,其中有“動靜”的重要之一個環節。


這樣,對於我們理解自身的攻防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之內容;此攻防動靜之機體的至用內容;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動以靜為本,靜以動為用等等問題,也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就在明白內主外從的主賓法則的運用上,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也對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之至用時遵守以靜用動的基本法則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了。即以聽探之良知運用順化之良能的法則。此正是《渾元劍經》中所論述的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體、用之法則,其曰:渾則靜,以逸待勞;玄則元,馭靜以動。就說的是駕馭聽探之良知以用順化之良能,才是以逸待勞,避免盲從妄動之制勝的基本法則。前賢論傳統拳術之修煉、建體、至用之內容精細備至,可見一斑了。


然而,傳統拳術攻防較技實戰爭鬥,如果雙方功夫藝境旗鼓相當,並非一觸既能戰勝對手的,必然須要攻防往來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不斷變化轉換才能切機以勝之。針對這樣的局面,自身攻防動靜之機又是如何的動變運轉的呢?即如何的能夠連續運轉動變的呢?此正是在馭靜以動之法則的基礎上之實施中,又有動中亦靜的機制之運用,即在順化之良能方法實施的過程中,亦同時存在隨時隨處的聽探著對方之拳勢的內外虛實、剛柔、曲直、方圓、疾緩、進退、輕沉、伸縮、吞吐之種種動靜的陰陽變化之態勢,以便時時刻刻調整自己順化之良能的應變方法、態勢,達到無隙自退、乘機能進以制勝的目的。故知,動中亦靜是在以靜用動,即馭靜以動之基本法則的基礎上,對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體、用之完善。故拳訣所雲:“動中處靜有借法”之精義,正說明的是動中亦靜這一法則的運使之功效的。此乃第一個內容。


第二個內容,乃是《內功真經•神運經》中所說的:“知靜之為靜,動亦靜也;知動之為動,靜亦動也”。這段拳訣的論述,將自身這台攻防動靜之機的體用之根本法則“以靜用動”和“動中亦靜”的精義,又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討。是用動、靜二字所含之精義,概括的將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的具體內容做了全面的總結;將動靜之機的功能作用範圍之內容又作了細緻而精確的分工之論述。至使習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有了明確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具體方法、準則,而又能使動靜二字之精義始終一而貫之。分析如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3 17:48:59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們已經知道了聽探之良知的方法、過程為靜。然外形攻防招法的根生外展之動的態勢,是為了聽探的目的時,此外形根生的外展之動的態勢,不名為動,仍然呼之為靜。此就是訣言:“知靜之為靜,動亦靜也”的精義。

我們已經知道了順化之良能的方法、過程為動。當外形攻防招法內收歸根之靜的態勢,是為了順化的放得人跌摔翻撲在地而制勝的目的,此時外形攻防招法的內收歸根之靜,不能呼為靜,仍然名之為動。此就是訣言:“知動之為動,靜亦動也”的精義。

上述的兩點內容,乃從外形攻防的功能作用上分別動靜的概念之觀點。這一觀點較單純的從外形動態的“根生為動,歸根曰靜”的分類法,又深入細緻了一層。這樣,更便於運用動靜二字來說明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中的更為複雜一些的問題,可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這就是運用動靜二字,解釋聽探之良知為靜;順化之良能為動的效用。又能以此闡明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妙處之所在。故以動靜二字論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之內容,則可一而貫之了。便能對此中的理法,準則一目了然而清楚明白了,如法修之而無誤;也更便於同道者之間相互交流心得體會了;這便有利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蓬勃發展了。


又如對:“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不動之動,方是生生不已之動;靜而無靜,動而無動,非不動不靜,乃真動靜”。這些在拳譜中常常見到的拳訣,也就無不迎刃而解了。下面就從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精義之內容中解析之: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此訣言乃說明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聽探之良知的方法過程中自然存在著順化之良能的方法、過程;順化之良能的方法、過程中亦同時存在聽探之良知的方法、過程。即動靜同時存在,也就是聽探和順化同時存在。這就是聽探順化的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的精義。


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


此拳訣說明自己周身虛實相須,內氣、外形一而貫之的。如對此拳訣的前後句重疊觀之不正是:“靜而無靜,動而無動,非不動不靜,乃真動靜”的精義嗎!說的是較技攻防中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靜動互見之“以靜用動,動中亦靜”的聽探和順化的高度統一,須臾不能相離之精義。即不見二不知一之藝境,乃言二一一二之精義。


不動之動,方是生生不已之動:


此拳訣是說明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工作之原理、法則的。不動者,則為靜。而此不動,不是沒有動,只是動的一種態勢。就是靜的歸根之動的態勢,也就是指聽探之良知而說的;之動二字,自然指的也就是順化之良能了。換句話說明此意就是:具備聽探之良知的順化之良能,方是生生不已之動的攻防機制、之運用法則。再換句話說:以聽探用順化的相互為用,方是生生不已之動。


如果以內氣與外形的動靜關係來看,形靜氣動這一運動方式,也可以說成不動之動,並具有一定的攻防能力。但是,此種說法卻直接表明不了“生生不已之動”的原因。如以內氣、外形的陰陽迭神其用之說法,針對生生不已之動來說也是可以解的通的。但以動靜立論,只有以聽探用順化的靜動互為其根。即以靜用動,動中亦靜,靜動互為其根才具備生生不已之動的條件。這樣,“不動之動,方是生生不已之動”的精義也就徹底清楚了。其就是說明自身攻防動靜之機的聽探順化之機制原理、法則的。只有這樣的解釋闡述,也才最具有說服力的!

故本文開篇時說: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結,出自自然。陰靜陽動,性之屬也。故靜極而動,陽繼乎陰也;動極而靜,陰承乎陽也。造化無窮無盡。此乃天地自然造化萬物的基本動靜之機制,萬物並皆依此機制而自然演化。


故依此理,按天人合一之法,本陰陽動靜之自然理法,以闡明人身攻防動靜之機的機體、機制之妙用。故以靜言聽探之良知的方法、過程;以動言順化之良能的方法、過程。以這樣的方式方法,闡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中的一切動靜說的內容,無不能合道、合理、和情、合義、合法的解說明白。能如此的解說清楚明白,就是真一不二之理法。


從這些論述中也可以清楚的知道,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乃“直養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者乃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直養即勿妄勿助,養至真息圓滿,百慧叢生,永生無滅,小可經綸,大可讚譽天地”。這一說法的精髓妙諦為何意旨了。


從這些論述中也可以證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具有健身、技擊之功德藝境並行不悖的民族文化風格之特點。


這樣,綜觀動靜說的前後兩篇之文,便可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動靜說的一切修煉、建體、至用之內容,闡釋的明白而無遺了。可為弟子們漸為掃除迷障,指點玄關,豁其路程,誘之以造於極。可為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則而用之,提供了方便。故動靜法說到此可以結束了。
此篇摘自《中華拳術明鏡錄·易經卷兩儀論·動静篇(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36 , Processed in 0.01488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