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6621|回復: 9

張三豐太極拳譜注解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7 14:4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7 14:43 編輯

摘自《張三豐太極拳譜》

一、張三豐承留
天地即乾坤,伏羲為人祖,化卦道有名,堯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為武,授之至予來,字著宣平許,延年藥在身,元善從複始,虛靈能德明,理令氣形具,萬載永長春,心兮成真跡,三教無兩家,統言皆太極,浩然塞而沖,方正千年立,繼往聖永綿,開來學常續,水火既濟焉,願至戍畢字。

二、口授張三豐老師之言
予知三教歸一之理,皆性命學也,皆以心為身之主也,保全心身,永有精氣神也。有精氣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備動動,安安動動,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聖神也。先覺者得其環中超乎象外矣,後學者以效先覺之所知所能,雖人固有之知能,然非效之不可得也。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視耳聽,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孰非固有也明矣,先輩大成文武聖神,授之體育修身進之不以,武事修身傳之至予,得之手舞足蹈之采戰。借其身之陰,以補助之陽,身之陽男也,身之陰女也,然借於身中矣。男之身只一陽,男全體皆陰女,以一陽采戰全身之陰女,故雲一陽複始。斯身之陰女不獨七十二,以一姹女配嬰兒之名,變化千萬姹女采戰之可也,亦安有男女後天之身以補之者。所謂自身之天地以扶助之,是為陰陽采戰也。

如此者,雖男子之身皆屬陰而采自身之陽(陰)戰已身之女;不如兩男之陰陽對待修身之速也。予及此傳于武事,然不可以未技視,依然體育之學;修身之道,性命之功,聖神之境也;今夫兩男之對待采戰,於己身之采戰,其理不二,己身亦遇,對待之數,則為采戰也,是為鉛汞也。于人對戰。

坎離陰陽,兌震陽戰陰也,為之四正;乾坤之陰陽艮巽,陰采陽也,為之四隅。此八卦也,為之八門,身足位列中土,進步之陽以戰之,退步之陰以采之。左顧之陽以采之,右盼之陰以戰之,此五行也,謂之五步,共“八門五步”也。天如是,予授之爾,終身用之不能盡者矣。又至於“予得武繼武”,必當以武事傳之而修身也。修身入首,無論武事文為,成功一也。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極也。願後學以易理格致於身中,留於後世可也。

三、師傳《穴之存亡論》
穴有存亡之穴,要非口授方可也。一因其難學,二因其關係存亡,三因其人才能(似應為“難”字)傳。

 一不授不忠不孝不義之人;二不傳根底不好之人;三不授心術不正之人;四不傳魯莽滅裂之人;五不傳目中無人之人;六不傳知禮無恩之人;七不授反復無常之人;八不傳得易失易之人;九不傳好事好狠鬥勇之人;十不傳歹人。如其可以傳,再口授之秘訣。傳忠孝知恩者,心平氣和者,守道不失者,真以為師者,始終如一者。此五者果真有始有終,不變如一,方可將全體大用之功授之於徒也。明矣,于前於後,代代相繼,皆如是之所傳也。意抑亦知武事中烏有匪人哉。

【題名解】
一、張三豐承留,二、口授張三豐老師之言,三、師傳《穴之存亡論》這三篇文章流傳廣泛、深遠,影響極大!可以說成為各家《太極拳經、論》譜系以外的、讓太極拳修煉者最為關注的經典著作了!然而,這三篇文章是否張三豐所作?已經無從查考印證了!根據其所造成的影響,亦應當給予全面的注解、闡釋、點評,才能讓太極拳修煉者清楚的明白這三篇文章的內容精旨妙諦及其應該具有的價值!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全面細緻的對其注解、闡釋、點評之的根本緣由!致使太極拳修煉者對這三篇文章有個正確地認識、理解,才能更好的發揮這三篇文章的“端正”修煉者觀點之重要作用,才利於太極拳術攻防之道的繼承、發展、發揚光大之以造福於世民也。

【題名解】
這又是一篇論述傳承方面內容的文章,主要說明太極拳術攻防之道的功夫也不能輕易的傳授。否則,不當傳之人傳之乃丟藝;當傳之人不傳則丟人。至於何人當傳,何人不當傳,只有傳藝之人自己把握了。古人有:“寧可不傳,不能亂傳”的訓導。此論說明瞭“師訪徒三年”的訣言之內容。

【注解】
①、天地即乾坤,伏羲為人祖,化卦道有名,堯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為武,授之至予來,字著宣平許,延年藥在身,元善從複始,虛靈能德明,理令氣形具,萬載永長春,心兮成真跡,三教無兩家,統言皆太極,浩然塞而沖,方正千年立,繼往聖永綿,開來學常續,水火既濟焉,願至戍畢字:

天地就是乾坤,這乃萬物有形部位的“天地定位”和性質的“乾坤定位”的說法。伏羲為天地人三才之師中的“人文祖師”,伏羲演化《易經》天圓地方的先後天八卦的理法,則無形的“道”體始有其“名”也。堯舜所傳世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訣言乃修身之“母”也;唯道是從的修煉達到“健順和之至,太和一氣,道也”的‘太極’藝境,這就涉及到孔孟的儒家“齊身、治家、安邦、定國、平天下”的“脫凡入聖”的有形練到無形的“神化”之堅性立命的內功養生之道的系列修煉過程之學問了。“陰陽、五行”學說中的動靜變化乃為武術、拳術的精華內容,今天將此授之至予來者。唐朝有個名字許宣平的人,內功修煉的延年益壽的無形大藥在身,真元之氣圓滿完善乃從‘反本還原’的法式恢復古始之“道”的境界,無形之“道”的“虛靈妙境能至德全神達到神明的藝境,內功修煉的道理、方法可令內氣外形具備“質而彌光”的身心健康的境界,故能“返老還童”萬載永遠長生保持青春而不衰老矣!天心為主,元神為用的“體用一元”的藝境成了真實的功夫跡象;儒、道、釋三教的宗旨教義本就統一的根本沒有兩家的說法,統言之皆是《易經》天人合一學說中“太極”的“內外雙修”的理法耳;浩然之氣充塞天地間演化生成而而用之不竭;人體內的無形法身道體演化生成萬拳的變化亦無窮竭矣!修煉純陽之氣大方中正乃立下了千年不變的模式,繼成往聖教化的宗旨教義修煉真氣功夫永遠綿綿無絕期,開來後學常能接續。此亦從“水火既濟”的內功養生之道的修煉焉!願望至誠達到“至德全神”的藝境,則無形法身道體具備“來力不入,去力無阻”的“寂感遂通”的自動化的“衛戍”功能大功告成的時候,才是功成藝就的完畢的時候,這段文字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延年藥在身:內功修煉的無形法身道體,亦名之曰:“延年益壽”之無形大藥在身內。有形質的為“小藥”,無形法身道體具備的健身療疾的功能,則以“大藥”名之。這可以觀讀《鐘呂傳道集》一書而知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7 14:45: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7 14:45 編輯

願至戍畢字:願,願望也;至戍,至者、極至也,戍者、衛戍也、戍邊、戍守的意思;畢者,完畢的意思;字者,文字記載也的意思。全句是說:願望至誠達到“至德全神”的藝境,則無形法身道體具備“來力不入,去力無阻”的“寂感遂通”的自動化的“衛戍”功能大功告成的時候,才是功成藝就的完畢的時候,這段文字記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許宣平與太極拳及其演化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西元618~907年)許宣平傳三十七式,名為太極拳;俞氏、程靈洗,傳十四式,小九天手法,名為太極拳;殷氏傳後天手法共十七式,名為太極拳;宋朝(西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西元1368~1644年)張三豐、明末清初(西元1600-1680年)陳王廷和王宗嶽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 32勢長拳理論早于陳王廷,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歷代前賢不斷按照《易經》天人合一之理法苦心鑽研、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成熟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的繼承完善、完善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正所謂:“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為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庭所創。並且河南省溫縣向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為太極拳發源地得到批准。但也有人稱太極拳發源于武當武術,趙堡太極拳為武當太極拳的一支;最早傳習太極拳的為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由第十四祖陳長興傳給河北永年人楊露禪而後社會依次流傳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而分陳、楊、武、吳、孫等流派。而這五家太極拳如果追根溯源,它的發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山凱撒州(今晉城)人陳蔔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莊,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複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教拳於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架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捨棄,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太極拳的來源
現在五家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一是,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二是,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家拳法”之一。三是,運用了中國古代的《易經》天人合一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陳式太極拳要求按經絡通路,螺旋纏繞,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沖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拳勢之“體”的內氣、外形對立統一和至用的“主從統一”的攻防變化的方法、準則、規矩、規律。

太極拳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但是,不從“健順和之至,太和一氣,道也”的理法觀念來學習、修煉太極拳,是不能入門上道的;最終枉為“歎息”而已!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民族文化《易經》天人合一理法的理論思維模式與武術、拳術藝術、內功養生之道的完美結合,是無形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方法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周易參同契》、《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民族傳統哲學、醫學、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起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印證了道、儒、釋等文化的核心精華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中華民族“文武一元”之文化 的代表。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健順和之至也,太和一氣,道也。故而其拳勢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松柔緩急均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若“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男女老少均宜,皆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黃中通理美在其中的哲學之內涵,富有美的造型運動,詩情之高深至遠的意境。在高級無形法身道體的運動的享受中,促使疾病症狀消失,致使身心健康,精神充沛。

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對太極拳正在進行研究。通過從醫學、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對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壓、心臟病、肺病、肝炎、關節病、胃腸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極為科學的人體攻防技擊術。其特點:“馭靜以動,動中亦靜,靜動互為其根;陰收陽發,陰隱陽顯,陰陽迭神其用;柔走剛黏,柔化剛發,剛柔相濟不已;靜以待動,以靜制動,曲化直發,方圓互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等等,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種族之超然的智慧。

許宣平詞:
開元遺逸士,終老紫陽樵。
市上人猶說,山中隱可招。
乾坤雙草履,日月一花瓢。
堪笑騎鯨者,相逢弱水遙。

從其詩詞當中“乾坤雙草履,日月一花瓢”的說法,可以清楚的看得出來,其亦是一個內功養生之道的修煉大家!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7 14:47:48 | 顯示全部樓層
②、予知三教歸一之理,皆性命學也,皆以心為身之主也,保全心身,永有精氣神也:

我知道儒、道、釋三教歸一之理法,皆“內外雙修”的堅性立命之學問、學業也,皆以無形法身道體的“天心、元神”為有形色身之主宰也,保全心身健康,永遠葆有“精、氣、神”充沛也的意思,就是內功修煉的“養精者,飽含真永之精以煉己;養神者,外養全體之神以合氣”的法式。

③、有精氣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備動動,安安動動,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聖神也:

有了“精氣神”渾化歸一的無形法身道體,才能夠具備:“道德純備之思,經天緯地之文”的文思安安之作;“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相互未用”的“靜動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的武備動動制勝的功能。“道德純備之思,經天緯地之文”的文思安安之作;“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相互未用”的“靜動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的武備動動制勝的功能。安安動動,乃文體乃武用的“文武一元”之道,以靈神渾化清、寧的大而化之者的聖人之德普三光的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的境界也。
文思安安:“道德純備之思,經天緯地之文”之作品,謂之文思安安。

武備動動:“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相互為用”的“靜動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的武備制勝的功能,謂之“武備動動”的常備不懈也。

④、先覺者得其環中超乎象外矣,後學者以效先覺之所知所能,雖人固有之知能,然非效之不可得也:

神明藝境的先知先覺者已經得其環中超乎頭腦想像之外的“無形法身道體”的境界矣,後來之學習、修煉者以效法神明先覺之人的所知所能為煉己的專案內容、遞進次第。雖然人人都具備“固有之良知、良能,然非效法神明先覺之人的內外雙修的“法地、法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法則修煉的模式是不可能得到“無形法身道體”的神拳神明藝境以為用的也。

寰中:泛指——宇內,天下。
寰 : 寰 huán 廣大的地域:人寰。瀛寰(五洲四海)。寰海。寰球。寰宇(亦作“環宇”)。古指距京都千里範圍之內。中 : 中 zhōng 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中心、當中,中原,中華,是指在一定範圍內。

環中:
1、圓環的中心。 莊子 用以比喻無是非之境地。
《莊子•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郭象 注:“夫是非反覆,相尋無窮,故謂之環。環中,空矣;今以是非為環而得其中者,無是無非也。無是無非,故能應夫是非。是非無窮,故應亦無窮。”

《舊唐書•李德裕傳論》:“泯是非於度外,齊彼我於環中。“
續范亭《自慰》詩:“未竭 長弘 血,且住比干 心。忘年並忘義,逍遙任環中。”
2、借喻靈空超脫的境界。 唐•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雄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
3、猶言範圍之內,掌握之中。《戰國策•趙策一》:“ 秦 與 梁 為上交, 秦 禍案環中 趙 矣。”鮑彪注:“此言 秦 視 趙 在其度內,如物在環中。”“環中”,一本作“攘於“。《梁書•武帝紀上》:“公受言本朝,輕兵赴襲,縻以長算,制之環中。”
超乎象外:超出頭腦的想像以外的意思。
效先覺:效法先知先覺之所知能。
固有之知能:乃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知能。”
非效之不可得:必須經過效法先覺的修煉法式、實戰印證具有制勝的效果,不可能得道也!

⑤、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視耳聽,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孰非固有也明矣,先輩大成,文武聖神,授之體育修身進之不以,武事修身傳之至予,得之手舞足蹈之采戰:

就是因為人之固有的良知、良能,乃是自然賦予的;生來就具備有的“文體武用”的功夫能力也。目視耳聽,自然賦予的;生來就具備有的聽探之良知的“文”體也;手舞足蹈,天然具備的順化之良能之武用功夫也。孰不是固有的良知、良能本來也是明白的呀!歷代先輩功臻大成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者,皆“文兼武全將相身”的脫凡入聖的神明藝境之人,授之內外雙修培育無形法身道體為核心的修身銳進直取之不止方能成就自己躬身自厚成為濟世之人才的學業也!至用的武事修身的理法秘訣傳之至我這裡,得之手舞足蹈之採集正陽之氣戰勝自身內外的陰邪所致耳。

采戰:採集正陽之氣,戰勝自身的陰邪。
天然文武:天然者,自然賦予的;生來就具備有的。無形法身道體者,文體也;文體用於攻防“武事”也。合言之“文體武用”也,簡稱“文武”。本句合言之就是:“自然賦予的;生來就具備的無形法身道體用於攻防時乃稱為“武事”也。”

文武聖神:文體武用達到聖人的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

武事修身:拳術攻防之道的“至用”的之事,乃是為了修煉自己的無形法身道體率領有形的色身之清靜無為的“唯道是從”的能力耳!

⑥、借其身之陰,以補助之陽,身之陽男也,身之陰女也,然借於身中矣。男之身只一陽,男全體皆陰女,以一陽采戰全身之陰女,故雲一陽複始。斯身之陰女不獨七十二,以一姹女配嬰兒之名,變化千萬姹女采戰之可也,亦安有男女後天之身以補之者。所謂自身之天地以扶助之,是為陰陽采戰也:

假借其身之陰的外形順之體的“煉精化氣”,以補助之先天乾陽的健之體。自身之乾陽先天一氣的健之體、男也,自身之坤陰的順之體、女也,此乃“乾坤定位”的法式。然借於身中矣,男子之身只一陽健之體,男子全體有形之身皆坤陰順之體的女也;以一陽健之體採集戰勝全身之坤陰順之體的女之“過與不及”的陰邪。能如此者,故雲一陽恢復到天地始生之前的無形之道的景象了。斯身之順之體的陰女之邪不獨七十二之數,尚有內氣的過與不及之邪以作祟呢!以“一外形柔弱無骨似姹女”配和不具備知來藏往的“陽剛內氣如嬰兒”之“柔外剛中,匹配如一”的體,名之曰“健順德之體”也。攻防變化千萬有形的攻防招法,採集乾陽之氣戰勝陰邪亦可也。亦安有男女後天有形之“身”施以補之者。所謂自身之內氣、外形之天地以相互扶助之,是為陰陽皆採集正氣戰勝陰邪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7 14:49:56 | 顯示全部樓層
身之陽,男也;身之陰,女也:自身外形為陰為女,內氣為陽為男;內功修煉:離火中陰精為女,坎水中陽精為男;煉精化氣:在身內運行者為陰為女,在身外收回者為陽為男。此乃自身諸男女之說法的內容也。

身只一陽,男全體皆陰女:男女之身,皆只一無形純陽正氣之男,有形全體皆屬於陰女也。

一陽複始:內功修煉術語,此處乃至內氣成為無形的法身道體的景象而說的。

陰女不獨七十二:外形過與不及之七十二陰邪,內氣尚有“過與不及”之邪。所以才說“陰女不獨七十二”也。

姹女配嬰兒:內功養生之道修煉的術語,這裡乃借指柔弱無骨的“外形”,不具備“知來藏往”的“內氣”。
千萬姹女:這裡指“外形千萬攻防手法變化”的意思。

男女後天之身:男女者,後天有形之身體也、多拙力,故而運用“損力法”瀉也;無形法身道體本不分男女也。對於無形法身道體常不足,故而多用“補益法”。

自身之天地:按照《易經》天人合一的理法之“乾坤定位”的說法:自身內氣為天,外形為地;乃自身的“天地”之說法也。

⑦、如此者,雖男子之身皆屬陰而采自身之陽(陰)戰已身之女;不如兩男之陰陽對待修身之速也。予及此傳于武事,然不可以未技視,依然體育之學;修身之道,性命之功,聖神之境也;今夫兩男之對待采戰,於己身之采戰,其理不二,己身亦遇,對待之數,則為采戰也,是為鉛汞也:

如此者,雖男子之身皆屬陰而采自身之陽戰勝已身形之女;不如自身內“後天先天一氣”的一男和身外收回的“先天之先天一氣”之一男的兩男之陰陽對待修身之迅速也。我及此傳于文體武用之事,然不可以微末小技看待,仍然是培育無形法身道體的躬身自厚的學問之法式也;修煉無形法身的內功養生之道,乃堅性立命延年益壽之功夫,脫凡入聖的神拳神明之藝境,具備神化之功也;今之兩個男子相互攻防較技的目的也是為了採集自身正氣戰勝對方存在的陰邪弊病以制勝,與自己修身之採集正陽之氣戰勝身內的陰邪,其理論、方法的模式不二也!於人懂勁,視聽之際,遇而變化,自得曲誠之妙,形著明於不勞,運動覺知也。陰陽氣道之流行,則為對待,對侍者陰陽也,數也,一陰一陽之為道,道無名天地始,道有名萬物母,未有天地之前無極也,無名也,既有天地之後有極。所以說對待之數,則為採集正陽之氣戰勝陰邪之法式也,是為松沉、輕靈的攻防變化也。

兩男之陰陽對待修身:自己修煉的兩男者,乃指自身內“後天先天一氣”為一男和身外收回的“先天之先天一氣”之稱謂也。

以未技視:末技,微末小技看待。

體育之學:仍然是培育無形法身道體的躬身自厚的學問之法式。

聖神之境:聖人的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

兩男之對待采戰:兩個男子相互攻防較技的目的也是為了採集自身正氣戰勝對方存在的陰邪弊病以制勝。

於己身之采戰:與自我修煉內外功法的採集正陽之氣戰勝自己身內的陰邪弊病。

汞鉛:內功修煉術語:真氣隱於人之內腎,所謂“鉛”者此也。腎中主氣,氣中真一之水,名曰真虎,所謂鉛中銀者此也;所謂“汞”者,心液之中,正陽之氣,名曰真龍。心氣太極而生液,液中有正陽之氣,所謂朱砂者心液也。

但是,這裡以“鉛”之類物比象的手法比喻水的“松沉”功夫,王薌齋說:“身如灌鉛”可證之;以“汞”之色紅的類物比象的手法比喻火的“輕靈”功夫,王宗嶽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和“不攖人之力,意力水面行”的說法皆可證之。

⑧、於人對戰,坎離陰陽,兌震陽戰陰也,為之四正;乾坤之陰陽艮巽,陰采陽也,為之四隅。此八卦也,為之八門,身足位列中土,進步之陽以戰之,退步之陰以采之。左顧之陽以采之,右盼之陰以戰之,此五行也,謂之五步,共“八門五步”也:

於人對戰攻防較技,運用坎水的松沉,離火的輕靈,都是自身內外陰陽和合似兌卦的柔外剛中匹配如一的法式,象震卦的“勁從足下起”的景象;正陽之氣能夠戰勝陰邪弊病以制勝的法式,乃為“掤、捋、擠、按”四正手法也;乾陽之內氣、坤陰外形之陰陽柔外剛中匹配如一,沉重之勢如艮山五嶽而不可撼也,輕靈空虛如巽風的來無影、去無蹤,一陣清風疏忽,此乃“以柔用剛”的“采、挒、肘、靠”四隅手法也。此乃太極拳中之“八卦”也,為之八門。身法、足步做到“中土不離位”的位置處,進步出招攻擊為“陽攻”,退步為陰守亦可以采法以制勝。“明著顧及到、照顧好”自己的“眼前、手前、步前”不能存有變化的障礙!是為顧三前;“內心暗自盼望”對方的“頭、肩、肘、手、胯、膝、足”七星拳法打來。謂之盼七星。此乃太極五行步法的論述也,謂之“進、退、顧、盼、定”五步,共曰:“八門五步”也。

坎離之陰陽兌震,陽戰陰也,為之四正:坎水的松沉,離火的輕靈,都是自身內外陰陽和合似兌卦的柔外剛中,象震卦的“勁從足下起”的景象;正陽之氣能夠戰勝陰邪弊病以制勝的法式,乃為“掤、捋、擠、按”四正手法也。

乾坤之陰陽艮巽,陰采陽也,為之四隅;內氣、外形之陰陽柔外剛中匹配如一,沉重之勢如艮山五嶽而不可撼也,輕靈空虛如巽風的來無影、去無蹤,一陣清風疏忽,此乃“以柔用剛”的“采、挒、肘、靠”四隅手法也。

身足位列中土:身法、足步做到“中土不離位”的位置處。位列,擺放的位置。

進步之陽以戰之:進步出招攻擊為“陽攻”。

退步之陰以采之:退步為陰守亦可以采法以制勝。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7 14:52:13 | 顯示全部樓層
左顧之陽:左,明者也,故為陽也;顧,顧及到、照顧好也。合著說就是:“明著顧及到、照顧好”自己的“眼前、手前、步前”不能存有變化的障礙!是為顧三前。

右盼之陰:右,暗者也,故為陰也;盼,盼望的意思。合著說就是:“內心暗自盼望”對方的“頭、肩、肘、手、胯、膝、足”七星拳法打來。謂之盼七星。

、天如是,予授之爾,終身用之不能盡者矣。又至於予“得武繼武”,必當以武事傳之而修身也。修身入貢,無論武事文為,成功一也。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極也。願後學以易理格致於身中,留於後世可也。

天意如是,我將此理法授之於你,終身用之不能盡者矣。又至於我“得到武學的秘訣,就要繼承清楚明白,廣泛宣之化傳萬方方能使之發展壯大之”,必當以武事傳之而躬身自厚以修身也。就是文體武用之修身達到“文兼武全將相身”的藝境,就要為國家、為百姓做事情;修煉拳術攻防之道自能“以拳入道”,達到“健身、技擊,功德藝境並行不悖”的境界,實現“打拳原為保身之計”的設想。無論武用之事文煉法而為之,才能達到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此乃成功一也。“儒、道、佛”三家教化、教育宗旨的內容;三乘,三乘修煉方法,三成修煉藝境層次的簡單說法之根原,不出一太極的理法藝境也。願後學以《易經》的“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的“內功養生之道”的“格物致知”方法於身中修煉、體悟、印證之。將這種神聖所傳的太極拳術攻防功夫藝境的理法、觀念流傳于後世造福於世民,致使萬世流傳可大可久矣!

得武繼武:得到武學的秘訣,就要繼承清楚明白,廣泛宣之化傳萬方方能使之發展壯大之。

修身入貢:貢,貢國家驅使的意思。就是文體武用之修身達到“文兼武全將相身”的藝境,就要為國家、為百姓做事情;正如俗雲:“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此“貢”字,有的版本寫成“首”字。應當是“道”字亦通:修煉拳術攻防之道自能“以拳入道”,達到“健身、技擊,功德藝境並行不悖”的境界,實現“打拳原為保身之計”的設想。

武事文為:傳統武術、拳術的武事攻防功夫,乃從事修煉內功養生之道的“建體至用”的“文煉法”修煉成之的。

成功一也:達到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謂之成功於全體透空的“太極”藝境,繼之達到無形無象的無極之“拳道合一”的功夫藝境之謂也!

三教三乘:三教,北魏以後一般通指“儒、道、佛”三家教化、教育宗旨的內容;三乘,三乘修煉方法,三成修煉藝境層次的簡單說法。

不出一太極:不出《易經》天人合一之“太極”的一貫之理的系列方法。

易理格致於身中:《易經》的“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的“內功養生之道”的“格物致知”方法於身中修煉、體悟、印證。

留於後世也可:將這種太極拳術功夫藝境的理法、觀念流傳于後世造福於世民,致使萬世流傳可大可久矣!
得武繼武:得到武學的修煉、建體、至用的真傳秘訣,就要繼承清楚明白,廣為宣傳、化傳萬方使之發展壯大之。

三、師傳《穴之存亡論》
【題名解】
這又是一篇論述傳承方面內容的文章,主要說明太極拳術攻防之道的功夫也不能輕易的傳授。否則,不當傳之人傳之乃丟藝;當傳之人不傳則丟人。至於何人當傳,何人不當傳,只有傳藝之人自己把握了。古人有:“寧可不傳,不能亂傳”的訓導。此論說明瞭“師訪徒三年”的訣言之內容。

這篇文章見於《清代楊氏傳鈔老譜》中,名之曰:“十不傳”。
⑩、穴有存亡之穴,要非口授方可也。一因其難學,二因其關係存亡,三因其人才能(似應為“難”字)傳:
一不授不忠不孝不義之人;二不傳根底不好之人;三不授心術不正之人;四不傳魯莽滅裂之人;五不傳目中無人之人;六不傳知禮無恩之人;七不授反復無常之人;八不傳得易失易之人;九不傳好事好狠鬥勇之人;十不傳歹人。如其可以傳,再口授之秘訣。傳忠孝知恩者,心平氣和者,守道不失者,真以為師者,始終如一者。此五者果真有始有終,不變如一,方可將全體大用之功授之於徒也。明矣,于前於後,代代相繼,皆如是之所傳也。意抑亦知武事中烏有匪人哉!

穴位有生存穴位或至其死亡之穴位的區別,要訣非口傳身授方可知也。一因其無形難學也,二因其關係到人的生存、死亡的大事,三因其人的才能所限“難”以傳授也!

一、不能傳授不能盡忠報國的人、不能傳授不孝敬父母師尊的人、不能傳授不講義氣之人。二、不能傳授品行根底不好之人;三、不能傳授心術不正之人;四、不能傳授性情魯莽滅裂之人;五、不能傳授目中無人狂傲自大之人;六、不能傳授不知禮數又無恩德之人;七、不能傳授性情反復無常之人;八、不能傳授得的容易失去亦容易之人;九、不能傳授好惹事非、又喜“好狠鬥勇“之人;十、不能傳授心地歹毒之人。如其改過自新可以傳授是,再口授之功法、秘訣。

傳授忠孝仁義知恩圖報者,心平氣和者,守道不散失者,真以為師者,始終如一者。此五者果真有始有終,不變如一,方可將全體大用之功授之於此徒也。該傳授者與不該傳授者明矣!于前于後清楚,代代相繼,皆如是之所傳也。意抑亦知武事中烏有匪人哉!其道理在此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7 14:53:55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張三豐承傳留下的文章說:

天地就是乾坤,這乃萬物有形部位的“天地定位”和性質的“乾坤定位”的說法。伏羲為天地人三才之師中的“人文祖師”,伏羲演化《易經》天圓地方的先後天八卦的理法,則無形的“道”體始有其“名”也。堯舜所傳世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正心”訣言乃修身之“母”也;唯道是從的修煉達到“健順和之至,太和一氣,道也”的藝境,這就涉及到孔孟的儒家“中和之道”的“齊身、治家、安邦、定國、平天下”的“脫凡入聖”的有形練到無形處的“神化”之堅性立命的內功養生之道的系列修煉過程之學問了。“陰陽、五行”學說中的動靜變化乃為武術、拳術的精華內容,今天將此授之至予來者。唐朝有個名字許宣平的人,遵此理法修煉的延年益壽的無形大藥在身,真元之氣圓滿完善乃從返本還源恢復古始“道”的境界,無形之“道”的“虛靈妙境能至德全神達到神明的藝境,內功修煉的道理、方法可令內氣外形具備“質而彌光”的身心健康的境界,故能“返老還童”萬載永遠長生保持青春而不衰老矣!天心為主,元神為用的“體用一元”的藝境成了真實的功夫跡象;儒、道、釋三教的宗旨教義本就統一的根本沒有兩家的說法,統言之皆是《易經》天人合一學說中“太極”的“內外雙修”的理法耳;浩然之氣充塞天地間演化生成而用之不竭;人體內的無形法身道體演化生成萬拳的變化亦無窮竭矣!修煉純陽之氣的無形的法身道體大方至中至正乃立下了千年不變的模式,繼成往聖教化的宗旨教義修煉真氣功夫永遠綿綿無絕期,開來後學常能接續。此亦從“水火既濟”的內功養生之道的修煉焉!願望至誠達到“至德全神”的“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則無形法身道體具備“來力不入,去力無阻”的“寂感遂通”的自動化的“衛戍”功能大功告成的時候,才是功成藝就的完畢的時候,這段文字記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口授張三豐老師之言:
我知道儒、道、釋三教歸一之理法,皆“內外雙修”的堅性立命之學問、學業也,皆以無形法身道體的“天心、元神”為有形色身之主宰也,保全心身健康,永遠葆有“精氣神”也的意思,就是內功修煉的“養精者,飽含真永之精以煉己;養神者,外養全體之神以合氣”。

有了“精氣神”渾化歸一的無形法身道體,才能夠具備:“道德純備之思,經天緯地之文”的文思安安之作;“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相互未用”的“靜動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的武備動動制勝的功能。“道德純備之思,經天緯地之文”的文思安安之作;“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相互未用”的“靜動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的武備動動制勝的功能。安安動動,乃文體乃武用的“文武一元”之道,以靈神渾化清、寧的大而化之者的聖人之德普三光的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的境界也。

神明藝境的先覺者已經得其環中超乎頭腦想像之外的“無形法身道體”的境界矣,後來之學習、修煉者以效法神明先覺之人的所知所能為煉己的專案內容、遞進次第。雖然人人都具備“固有之良知、良能,然非效法神明先覺之人的內外雙修的“法地、法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法則修煉是不可能得到“無形法身道體”的神明藝境以為用的也。

就是因為人之固有的良知、良能,乃是自然賦予的;生來就具備有的“文體武用”的功夫能力也。目視耳聽,自然賦予的;生來就具備有的聽探之良知的“文”體也;手舞足蹈,天然具備的順化之良能之武用功夫也。孰不是固有的良知、良能本來也是明白的呀!歷代先輩功臻大成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者,皆“文兼武全將相身”的脫凡入聖的神明藝境之人,授之內外雙修培育無形法身道體為核心的修身銳進直取之不止方能成就自己躬身自厚成為濟世之人才的學業也!至用的武事修身的理法秘訣傳之至我這裡,得之手舞足蹈之採集正陽之氣戰勝自身內外的陰邪所致耳。

假借其身之陰的外形順之體的“煉精化氣”,以補助之先天乾陽的健之體。自身之乾陽先天一氣的健之體、男也,自身之坤陰的順之體、女也,此乃“乾坤定位”的法式。然借於身中矣,男子之身只一陽健之體,男子全體有形之身皆坤陰順之體的女也;以一陽健之體採集戰勝全身之坤陰順之體的女之“過與不及”的陰邪。能如此者,故雲一陽恢復到天地始生之前的無形之道的景象了。斯身之順之體的陰女之邪不獨七十二之數,尚有內氣的過與不及之邪以作祟呢!以“一外形柔弱無骨似姹女”配和不具備知來藏往的“陽剛內氣如嬰兒”之“柔外剛中,匹配如一”的體,名之曰“健順德之體”也。攻防變化千萬有形的攻防招法,採集乾陽之氣戰勝陰邪亦可也。亦安有男女後天有形之“身”施以補之者。所謂自身之內氣、外形之天地以相互扶助之,是為陰陽皆採集正氣戰勝陰邪也。

如此者,雖男子之身皆屬陰而采自身之陽戰勝已身形之女;不如自身內“後天先天一氣”的一男和身外收回的“先天之先天一氣”之一男的兩男之陰陽對待修身之迅速也。我及此傳于文體武用之事,然不可以微末小技看待,仍然是培育無形法身道體的躬身自厚的學問之法式也;修煉無形法身的內功養生之道,乃堅性立命延年益壽之功夫,脫凡入聖的神拳神明之藝境,具備神化之功也;今之兩個男子相互攻防較技的目的也是為了採集自身正氣戰勝對方存在的陰邪弊病以制勝,與自己修身之採集正陽之氣戰勝身內的陰邪,其理論、方法的模式不二也!於人懂勁,視聽之際,遇而變化,自得曲誠之妙,形著明於不勞,運動覺知也。陰陽氣道之流行,則為對待,對侍者陰陽也,數也,一陰一陽之為道,道無名天地始,道有名萬物母,未有天地之前無極也,無名也,既有天地之後有極。所以說對待之數,則為採集正陽之氣戰勝陰邪之法式也,是為松沉、輕靈的攻防變化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7 14:54:15 | 顯示全部樓層
於人對戰攻防較技,運用坎水的松沉,離火的輕靈,都是自身內外陰陽和合似兌卦的柔外剛中匹配如一的法式,象震卦的“勁從足下起”的景象;正陽之氣能夠戰勝陰邪弊病以制勝的法式,乃為“掤、捋、擠、按”四正手法也;乾陽之內氣、坤陰外形之陰陽柔外剛中匹配如一,沉重之勢如艮山五嶽而不可撼也,輕靈空虛如巽風的來無影、去無蹤,一陣清風疏忽,此乃“以柔用剛”的“采、挒、肘、靠”四隅手法也。此乃太極拳中之“八卦”也,為之八門。身法、足步做到“中土不離位”的位置處,進步出招攻擊為“陽攻”,退步為陰守亦可以采法以制勝。“明著顧及到、照顧好”自己的“眼前、手前、步前”不能存有變化的障礙!是為顧三前;“內心暗自盼望”對方的“頭、肩、肘、手、胯、膝、足”七星拳法打來。謂之盼七星。此乃太極五行步法的論述也,謂之“進、退、顧、盼、定”五步,共曰:“八門五步”也。

天意如是,我將此理法授之於你,終身用之不能盡者矣。又至於我“得到武學的秘訣,就要繼承清楚明白,廣泛宣之化傳萬方方能使之發展壯大之”,必當以武事傳之而躬身自厚以修身也。就是文體武用之修身達到“文兼武全將相身”的藝境,就要為國家、為百姓做事情;修煉拳術攻防之道自能“以拳入道”,達到“健身、技擊,功德藝境並行不悖”的境界,實現“打拳原為保身之計”的設想。無論武用之事文煉法而為之,才能達到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此乃成功一也。“儒、道、佛”三家教化、教育宗旨的內容;三乘,三乘修煉方法,三成修煉藝境層次的簡單說法之根原,不出一太極的理法藝境也。願後學以《易經》的“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的“內功養生之道”的“格物致知”方法於身中修煉、體悟、印證之。將這種神聖所傳的太極拳術攻防功夫藝境的理法、觀念流傳于後世造福於世民,致使萬世流傳可大可久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7 14:55:27 | 顯示全部樓層
穴位有生存穴位或至其死亡之穴位的區別,要訣非口傳身授方可知也。一因其無形難學也,二因其關係到人的生存、死亡的大事,三因其人的才能所限“難”以傳授也!

一、不能傳授不能盡忠報國的人、不能傳授不孝敬父母師尊的人、不能傳授不講義氣之人。二、不能傳授品行根底不好之人;三、不能傳授心術不正之人;四、不能傳授性情魯莽滅裂之人;五、不能傳授目中無人狂傲自大之人;六、不能傳授不知禮數又無恩德之人;七、不能傳授性情反復無常之人;八、不能傳授得的容易失去亦容易之人;九、不能傳授好惹事非、又喜“好狠鬥勇“之人;十、不能傳授心地歹毒之人。如其改過自新可以傳授是,再口授之功法、秘訣。

傳授忠孝仁義知恩圖報者,心平氣和者,守道不散失者,真以為師者,始終如一者。此五者果真有始有終,不變如一,方可將全體大用之功授之於此徒也。該傳授者與不該傳授者明矣!于前于後清楚,代代相繼,皆如是之所傳也。意抑亦知武事中烏有匪人哉!其道理在此也!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6-8 07:51:4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6-8 07:53 編輯

節引本題第一篇(1#)

三、師傳《穴之存亡論》
穴有存亡之穴,要非口授方可也。一因其難學,二因其關係存亡,三因其人才能(似應為“難”字)傳。

--------------------------

要研究拳譜《太極法說》,最好取得原文來細讀。這篇文章顯然是從簡體版本翻譯過來的。原文是:「穴有存亡之穴要非口授方可也一因其難學二因其關係存亡三因其人纔能傳」。把「纔」誤作「才」便義意大變了。

把「纔」誤作「才」,纔會認為「能」是「難」之誤。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研究古文,不應祗看人家的譯文。原文不能不看。當然,原文也有錯字別字的。那個是錯字別字,標點符號用得對不對,得靠自己的常識與文學修養了。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6-9 11:31:07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6-8 07:51
節引本題第一篇(1#)

三、師傳《穴之存亡論》

還有,原文是「張三丰」而不是「張三豐」。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19 , Processed in 0.01857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