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685|回復: 5

‘四猴混世’說法精義解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07:29: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或問者曰:今日拜訪您老,有一事不明,特來當面請教!我是修煉‘通背拳’的,有十多年的時間了。經常聽師輩們說:“據《通背拳譜》來看通背拳傳承中乃與“四猴混世的說法相對應,而又分為‘心猿、心意、 心極、心勁’等四枝傳拳的說法。”經過搜查才知道“四猴混世”的說法出於古典神化小說《西遊記》中的下面這段話中:

如來道:“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

菩薩道:“敢問是那四猴?”如來道:“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鬥;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裡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

我今天只想弄明白:難道通背拳中真是又分為心猿、心意、 心極、心勁”等四枝傳拳體系的說法嗎?再說,如來佛論述這‘四猴’的能耐,對於修煉通背拳來說相關嗎?這些問題還希望請您老不吝賜教,開示明白!

答曰:你提的這個問題,關乎到通背拳的產生,傳承脈絡,以及如來佛論說‘四猴混世’的能力之描述,這其中又說明了什麼問題呢?為了論述清楚,下面就命名小標題依次的來分別論述清楚吧!

通背拳的產生
關於通背拳的起源,歷來有鬼穀子、陳摶、韓通等多種說法。如在修劍癡先生的《通背宗派之根源》中載:“吾宗術法雖創於鬼穀子先師,而推闡變化臻厥大成者則以祁君諱信(生於前清道光年間)大槍為首屈一指。”又如《通背猿猴拳術解說》中載:“通背猿拳自宋毫州有源人陳摶(號稀夷先生字圖南)傳習後傳四川峨嵋司徒玄空(白猿老人)”;再如崔壽山先生的《螳螂拳譜》“十八家拳祖姓名”中載:“太祖的長拳起首、韓通的通背為母…”;以及明末學者黃宗羲《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誌銘》中有“佑神通臂為最高,斗門深鎖轉英豪”等的記載。另據《通背拳譜》來看通背拳傳承中還有“心猿、心意、 心極、心勁”等四枝傳拳的說法。而明朝古籍《通臂拳譜》(以下簡稱《通臂拳譜》)則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通背拳”淵源及傳承的線索。

在《通臂拳譜》中有《通臂拳譜自敘》一篇,其中記載著:

然另有一家拳法,人世所未經見者,名曰通臂猿拳,乃‘劈拳之斧斤,縛拳之繩索’也,與前各家大不相同,真切玄妙,一一明晰,著著奇巧,而勝太祖及各家多多矣。吾子欲精藝欲敵人其惟斯拳乎,此拳始師姓董諱成,身體長大力舉千鈞,常在山中牧羊,見群猿聚飲山泉,戲以大石覆蓋泉上使猿不得其飲,已而群猿皆去,董師兀坐無聊,乃獨演武於山場,頃見一老人,身體短悍,貌類猴猻,至前拱而言曰,予渴甚,向見山泉可以慰渴,何為其不也,董師曰:“噫!吾用石已蓋之矣”。老人曰:“適見公演武將以用武勘亂濟世,今蓋斯泉使人絕飲,何其不濟人之甚耶!雄勇非仁者之勇也,乞移石解我渴當以武報。”董師藐視猿仙,料此衰殘老叟,縱有奇能亦不能勝吾之力,乃曰:“爾即言以武相報,敢與吾比試耶?如勝!吾當取石以水相報!”老人曰:“可!予無他技,惟有家煉拳法,聊與公比試數著,望公勿哂。”遂推拳相武,其身法步勢皆董師所未經見者,連致敗北數次,始為敬服,遂揭其石而與之飲,仍具山果以為之欵!”老人感其意誠,遂許教之以拳法,相從日日演習久頁得之。一日老人曰:“公具形體不凡,得予拳藝已精,甚勿株守山林徒老岩穴已!也當行藝於天下,廣傳濟世保身之術,使公英明功德並垂於後世可也!吾非神非人,乃向聚飲泉上群猿之祖也,感公厚德,故以拳報,勿得輕視,以墜吾望!”董師低首致謝。俄而不見,具驚且訝!遂自憶曰:“此乃通臂老猿仙也,故取名拳曰‘通臂‘。隨促行裝出山,遍訪奇人,相為授受,由是遂傳之于周藩荊山王,又傳之于汴梁瘦張,張又傳之于陳州衛徐揮使行八八老,又傳之于吾師王氏飬津,吾師又盡傳其學於予,久演乃得,愛若珍寶,素不輕傳匪人,今吾年已耋,恐後迷失,選子聰慧可紹其事,罄吾所有,書授於子,使綿衍不絕,了吾生平心事,子之幸、予之幸,亦先師之幸也!當為保身守熟練,甚勿輕易傳人,不獨眾愒失真,猶恐輕動生訛,以訛傳訛,久而愈訛也。珍之!重之!予乃謹尊師命,秘習數年,始得其宗,如六路母法遞打破擮三十六路正拳並進分頭打法共記一百零八連每連四著總實得四百零三十二著也,路路捷快,著著神巧,果于諸家拳法相去倍蓗矣。師雲“劈拳之斧,縛之繩索”信不誣也,但頭緒紛遝,予性不敏,恐後久而遺忘致失真傳,故筆之於書,使垂不朽,於人共見共聞,凡我同志者鑒諸未必無小補雲。

時大明崇禎歲次甲申仲春上浣之吉大樑後學周全淮穎甫書,
于育英齊至今二十餘載,換數次創為此譜,大清康熙歲次乙已孟秋之吉重書。

這段論述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通背拳乃是拳術修煉家的智慧的結晶,這一點是肯定的。所謂的“通臂老猿仙”之說,乃是那個人的雅號而已!並非“猿猴”也,古人著譜立說是有‘托古、托神、托仙’等的做法。自有其這樣說法之緣由的。但是,我們要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對待,才不誤己、誤人也。

通背拳的傳承
據《通背拳譜》來看,好像通背拳傳承中還有“心猿、心意、 心極、心勁”等四枝傳拳脈絡的說法。
針對這句話,我不是這樣認為的。我認為“心猿、心意、 心極、心勁”的四種說法,乃是一種修煉的功夫藝境層次的說法而已!並非是“通背拳”存有“四支”傳承的系統的說法,試解如下:

心猿乃‘天心’精義解
心猿,乃心圓的諧音而已。什麼心圓?只有“以天心為體,元神為用”的“天心”才“圓滿、圓融”呢!
拳訣有言“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之說法。

解之曰:天心者,妙圓之真心也,釋氏所謂妙明真心,儒家所謂成性存存者也。心本妙明,無染無著,清淨之體,稍有染著即名之“妄“也。此心是太極之根,虛無之體,陰陽之祖,天地之心,故曰:“天心也。”元神者,乃不生不滅,無朽無壞之真靈,非思慮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以如如不動(即成性存存)妙圓天心為主(體),以不壞不滅靈妙元神為用也。此乃道體的“體用一元”之說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07:30:49 | 顯示全部樓層
《王重陽“五篇靈文”解》
《易經》曰:然圓為心體(心同圓,即中心之意。以體言,乃天心也),寂然不動(既然不變),圓心融融,本體不昧(即道體不昧:明心見性的神以知來,智以藏往)。本體者中也,所謂本一不二也!乃言明傳統拳術是以中為本體,寂然不變的。其動則有二:方圓為二,乃成兩儀之象,然猶未失其中,正所謂機乃始一也!拳訣雲:得機者昌。乃言此本體者為機也。是故,圓為中心(本體),方為意向。(心意拳於此立拳名而開宗明義)圓內容方,以一含四,拳乃一中為主,中心之體無為無不為也,自然具四氣象而備萬拳之理。而傳統拳術中形體聽命,此乃圓容方之象;形動而得中,中之本體,安若無事,如未動也,此方又容圓之象。此乃闡明拳訣:“不動之動,乃生生不已之動”的精義;又說明了“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之真傳秘訣的精義了。圓容方,乃感物之後,發現於外之前;方容圓,乃在正當發外之際。此乃兩儀見四象之精義。能知此,就明白傳統拳術中以聽探用順化,順化中亦聽探,聽探、順化互為其根的自動化機制。就能夠明白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的攻防變化機制、拳法機勢,非人欲所能改變得了的道理了。

明白了上述道理,則能知道心猿乃是借喻‘天心’而說的。
‘心意’說法精義解
按照‘五行生克關係’來說,心與意乃是母子關係,心為主、為母;意為使者、為子。所以有“心圓意方”的說法,心一動則圓融周全,意一動則方直、專著一方的意思。腎屬水,所以‘意克制氣’也。

修煉通背拳法,必定是“性命雙修”和“內外雙修”的法式。當然離不開中醫理論‘心藏神、脾藏意、腎藏志、肺藏魄、肝藏魂’的“五臟神”的‘生克制化’的理法了。

不管是“性命雙修”和“內外雙修”的法式,必須是‘心意’統一才能修煉的好,為了強調這一點,通背拳中才有‘心意’的說法。而這說法表明了讓修煉者注意‘心、意’之間的功能關係!所以,歷史上產生‘心意拳’種,就清楚的說明這一點了。‘心意’的功能在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中的功能作有是不容忽視的。

‘心極’說法精義解
修煉通背拳法,就要達到‘天心’的圓滿無虧損的極限境地。就是自己的無形法身道體達到“寂感遂通”的藝境,才是‘心極’境地。這一點前賢亦有論述,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煉拳經驗及三派之精義》

闡釋:
傳統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界,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至誠之道,無形法身道體真一不二的寂感遂通,應物自然的自動化功能也。
由此可知,‘心極’的藝境乃修煉者的無上境也!

‘心勁’說法精義解
前賢雲:夫內勁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而難以言傳,然其理亦可參焉。蓋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心動而氣即隨之,氣動而力即赴之,此必至之理也。惟顫勁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總之,運於三性之中,發于一戰之頃,如虎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似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

所以說‘心勁’,就是‘內勁’的說法,內勁乃拳道中樞之謂也!

通過上面對‘心猿’、‘心意’、‘心極’、‘心勁’等說法的分析認識,修煉通背拳者,就要從求得‘心勁’開始,昇華到‘心極’境界,沒有‘心意’功能的主導,如何能夠達到‘心猿’的‘德普三光’的藝境呢?

德普三光的藝境
  巧從熟生,靈從快生,剛生於柔,智生於拙。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靈光,體有元光,難使敵一見生畏怯於心。非神光難禦亂敵。非有靈光,難疾勝勁敵。非有元光,難臨大陣而耐久。靈光者,身外有紅光繚繞。神光者,目中有青蒼之氣,足以照遠出威。元光乃身外黃光閃爍,是內外功滿,毫無缺欠,渾光普照,無隙可乘。惟目中劍內手上,更有一番穩准氣象,足使人畏。故敵人動得其咎。學力至此,乃為練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後世慨見而神警。故聞聲而懼者,因實稱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戰不持寸鐵,何待矢折而勝也耶?古之將帥,操不勝之術者,以其訓練精細,百戰無敵,誰敢慢視哉?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闡釋: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神以知來,智以藏往。柔行氣、剛落點,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攻防變化靈巧至極,能不勝人嗎?所以說:智以藏往的功夫,乃從實實在在的修煉,實踐的體驗中得來的。剛是從柔軟至極中生化出來的,即“以柔用剛”之攻防機制的技法,靈是從虛空中生化而來。天地間,最靈最妙、大作用,俱由虛空而起。《中庸》所謂“中”,朱子所謂“虛靈”,皆是也。人體亦如小天地,而最靈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虛空而起。正《中庸》之謂“中”,朱子所謂“虛靈”。所以說:靈從虛空中生化而來。快應從“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真知體認中生化而來。不知則盲動、妄動。真知,乃從體認中來。無“體”則無以為“用”,真知則動靜恰到是處,則曰快。應無不當,則曰快。故知:快從真知體會中來。俗話說:“熟能生巧”,熟練“以柔用剛”之攻防技術方法,則知省時省力省事。則巧生。巧者,以柔用剛之攻防技術方法,靈巧便當敏捷機妙至效之簡說也。

  于此可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攻防之“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不靈巧則不能化敵之擊,乘敵之虛而進擊。無智則不知如何柔化進擊。無剛則雖能進去而擊,卻發不得人出,不能至勝。故神智、剛柔、靈巧,全具備時方可與敵一戰。然神為一身之主,神全則其它諸項皆備矣!

  故有:“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紅光,體有元光,方可使敵一見而生畏怯之心”。的說法。此乃修煉功夫至上者也。目有神光則知,身有紅光則柔,體有元光則剛。神知則能“以柔用剛”致“至巧至妙”之境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07:32:13 | 顯示全部樓層
  目有神光,眼乃心之窗,心藏神。故神足之光芒由目而顯,故曰目有神光。即曰目有神光,足以照遠出威,知微見著,一方面知敵來意,見其短長,乃審時度勢清晰無誤,撲捉戰機自然百無一失。一方面勝敵以攻心為上。目有青蒼之神光四射,照遠出威,神光威力足可攝敵膽、驚敵心,而使敵手心驚膽怯,不戰而其自敗矣!故戰亂敵非具神光不能勝之,不虛發也!

  身有靈光。靈光乃紅光繚繞於身。說明外形已至空靈之聖境,故靈光呈現。攻防之道,雙方角鬥,利在速勝。無故拖延,百害叢生,乃兵家之大忌。與勁敵交手,更應速取勝為佳。乃只有“身有靈光”者,才能疾勝勁敵。即一觸即發而勝之。靈光者,虛靈至極,故能一觸即發而勝人。

  體有元光,元光者,元氣之靈光。剛健之純,乃體外黃光閃爍。元光者,乃精足氣滿剛健之純之象也。精足不思食,氣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故元光者,可臨大陣之戰而能耐久戰不疲,而又越戰越勇猛異常。

  以徒手搏擊而言,能達目有神光,身有紅光繚繞,體有元光閃爍,三光具全,是內外功德圓滿之象,可謂毫無欠缺了。一身輝光普照,可謂之無隙可乘了。惟見其目中、身象、手上,更有一番穩如泰山之勢,動則如龍之靈,快則似虎之准。雖神志安詳,其威風不抖自呈,足使人畏。其功之絕妙,對手一動便得對手之過失而即勝之。非得道者,安有此絕世之功夫。

目有神光,神明藝境;身有紅光,外形空虛通靈之象;體有元光,元氣充足,誠之至也。神、氣、形,三者渾元歸一之體,一而三之元玄之用。體用功德圓滿。拳術攻防之道的學力至此,及至絕學無憂之境,乃可稱為是個“練家”了。方不愧以“練家”自居了。因其有功夫之實,故名與實相符,故無愧矣!其練家之名與實,可令後世之人,大慨見其實學,也應神往、而又警惕了。之所以留芳千古,因後世之人,神往其實學之藝境,而又警惕自己修煉莫負前人之留意。而聞其名便生怯懼之心,因實際功德藝境可稱其名,後世之人常恐不及也。故能威感不斷影響著後人,激勵著後人奮發圖強也。不戰而能屈人之兵,真師也。古之將帥,操演戰無不勝之術者,非勇猛恃強也。以其訓練精細,驍勇善戰,故百戰無敵,稱名於世,誰敢輕視呀?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欲達戰無不勝之術者,亦必以其訓練出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精細,方可百戰無敵也。何謂之訓練精細?即此經文所詳述的“三一一三”之宗旨、法則內容,全部精通而功德圓滿,輝光普照的神明藝境,便是。不能達此便有功德缺欠之處。即“內道外德謂之全,百術萬靈自不全”故知: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在於至德神全的道通德全,不在於術爾。

通過上述之論,可以清楚的知道“心猿、心意、心極、心勁”都是修練通背拳法的一家之事情也!

或問者曰:你老真武學拳門真人者也!妙哉之論!清楚至極,博引旁證,無懈可擊,使我頓開茅塞!多年疑惑如撥雲見日矣!然而:
如來道:“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鬥;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與通背拳中“四猴混世”的說法存在什麼內在聯繫呢?
答曰:這段論述暗藏著極為深刻的含義,與“通背拳”的修煉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繫。否則,通背拳中為什麼會有“四猴混世”的說法呢!故而,簡單的解釋論說如下:

‘靈明石猴’說法精義解
第一是靈明石猴:這象徵著“通背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者達到精靈神明的時候,就能通明事物的‘有化無,無生有,有無相生’的變化之道,故而識得各種天氣演變的時間,知到地勢險惡便利的選擇,真可謂之能“把握選擇事物成敗的關鍵時機,改變促成事物成敗的方針策略的意思”,謂之‘移星換鬥’了。
移星換鬥:移星,把握選擇事物成敗的關鍵時機;換鬥,改變促成事物成敗的方針策略的意思。

‘赤尻馬猴’乃‘尻輪神馬’精義解
《莊子•大宗師》中說:“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成玄英疏:“尻無識而為輪,神有知而作馬,因漸漬而變化,乘輪馬以遨遊,苟隨任以安排,亦於何而不適者也。”謂以尻為車輿而神遊。後以“尻輪神馬”為內功修煉達到隨心所欲遨遊自然之典了。

你想想:‘內功養生之道’的功夫修煉達到‘尻輪神馬’境界的時候:自然就曉得陰陽變化之理法了,定然會得當的處理人間事務,更善於吐出糟粕納入精華的“吐故納新”了,故而能避免猝死而能延續生命了。

這就是‘赤尻馬猴’說法的深刻含義。

‘通臂猿猴’說法精義解
第三是通臂猿猴:猿猴者本原的‘心’也,無形法身道體也;通臂,乃‘通壁’的諧音。古有‘達摩面壁九年’的說法,就是‘內功養生之道’的修煉,名之曰‘面壁’,此壁通達不為障礙了,正所謂:“大象無形”的意思。所以名之曰:“通臂猿猴”,而其諧音‘通壁元厚’。簡單的說法就是‘通壁無形則元氣渾厚’的諧音。

修煉者的功夫達到‘元氣渾厚’的時候,就能夠把握陰陽,統觀千山本一山之理法,故而能夠辨別內外事物的對錯,自然能健順和之至的“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了,謂之‘乾坤摩弄’乃成容易的事情了。
乾坤摩弄:摩弄,撫摸玩弄的意思。乾坤,乃是說自身的先天之氣,健之體;外形,順之體。《太極拳說》:“健順參半,引進精詳!”正如《繫辭下傳•第六章》中所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坤摩弄’的意思,也就是如《易筋經》中所說:“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的‘內功勿間斷,外功要實踐’的“內外雙修”、“性命雙修”的法式。

‘六耳獼猴’乃‘六神通’藝境說精義解
第四是六耳獼猴:六耳,耳者,聽神之器官之首也,六者,‘耳、眼、鼻、舌、身、意’六感觀功能達到‘神’之“微妙玄通”的藝境了;獼猴,獼者,從彌,乃圓滿的意思;猴者,通候,時候也。全句是說:修煉達到“六神通”的功德圓滿的時候。

故而,具備‘六神通’的功能,自然善於聆音辨別人事萬物成敗之內外是非緣由了,能洞察微妙玄通的道理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了,故而知道一切事物的前因後果的緣由,人間、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演變的道理方法皆神明通達了。此乃‘六耳獼猴’之說法的精義。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07:33:39 | 顯示全部樓層
“六神通”精義解
梵語s!ad! abhijn~a^h!。又作六通。乃指六種超乎人世間常人而在法身界中自由無礙之能力。

即在“法身界”時:
(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示化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
(三)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常人不可及之音聲。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六)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六神通本是“內功養生之道”的修煉家之‘術語’詞彙。如《莊子•人間世》曰:“夫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 後來本詞傳至西域、印度。被佛家使用。如漏盡通在道家意為長生久視、長生不老。“漏”為中國古代用的記時器,意為時間,“漏盡”意為在法身界乃不存在時間限制,意為“無形法身道體”是長生、永生、超生的存在。後來本詞彙傳至西域,印度。被佛家使用,變意為煩惱盡除、得以自我解脫了。

通過上述分析論述,自然知道“靈明石猴、赤尻馬猴、通臂猿猴、六耳獼猴”的說法之精義了。綜合觀之,乃是一家功夫的修煉次第的說法。為證明我這樣的認識比較接近前賢立論的本義,引用前賢的說法,錄而並解之如下:

內功修煉“小可經綸•大可讚譽天地”
人既為萬物之靈,必心與道洽,庶幾致人,不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險王道之全,洞天時地理人事之權宜,其略則孫、吳、司馬之策,始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故君子戰必勝也,曆觀古人個有取法。昔亞聖雲:浩然之氣,至剛至大,直養無害,塞於天地之間。夫浩然之氣,在於天地間,則保合太和之氣,以之生成,在人則空靈無間之氣也,即真氣。其中剛柔渾合、陰陽互生,即所以結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難破,而來往造化之神涵於其內。故曰:放之彌六合,卷之藏於密,直養即勿妄勿助,直自然先天之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者乃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養至真息圓滿,百慧從生,永生無滅。小可經綸,大可讚譽天地,故曰則塞於天地之間。

夫勿妄者,非具剛決武火之力,安能常於若存?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偃?果能明道不計其功,是無為之為神為也。能庸行無息武火之力,固少頑空昏沉之偏。至若樂行不期報,亦非人力之有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豈更有著相燥妄之失,故內而靜功、外而武學者,皆當准乎文武火侯,以行為的。

闡釋:
  首言:人即為萬物之靈,但必須是心與道洽合,方能稱之“靈”,就修煉傳統拳術之道而言,必內外兼修,內有文體成,外有武用精,文體武用而合道者,方可在較技中能制人,而不被他人所制矣!能如此者,乃君子之修。何謂君子之修?《易》曰:“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君子遵之而修則道法長;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小人遵之而修故道法消”。其因何也?君子之修,一君而二民,則主從順也,遵天道而行,其德盛,故道法長,乃順天之道行也。即以神為主、以氣為充、形從而利,以柔用剛,順隨為法,是謂君子之修道法長。小人之修,二君而一民,二主一從,內必二主相爭,主從不順,背天道而弛,其德衰,欲妄增,故道法消,乃背天之道弛也。即以形為制、尚氣任力、神從則害,陰陽不辨,動靜不知,剛柔不分,虛實不明,任欲而為,是謂小人之修道法消。

  故君子必具天險王道之全,是何意旨。天險者,即天道艱險之簡說。天道者,本體太一。體太一者,又名天險。即渾元歸一,乃體太一。王道者,陰陽也,陰陽統一也。執陰陽者為王道。其義出自:君主執六律,霸者法四時,王者分陰陽,帝者體太一。此乃治國之策。又是修煉者進階昇華之層次步驟。而此文以“天險”言“帝者體太一”的神化之功、成道之神明藝境。以“王道”言“王者分陰陽”的成道之大成藝境。然此兩種大成藝境,皆已經渾化歸一,具備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了。故其所用“其勢險節貴短”,乃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修練、建體、至用分明,仍具天險王道之全的精義。

  然具此大成之藝境,還要洞明天時、地理及人事等諸方面的權宜之策,方可不為他人所制矣!而其權宜之策略,則以孫子的“先為不可勝,然後圖謀之”以為全勝之策略;要象吳起一樣,無所畏懼,戰必勝之;要象司馬懿能忍辱負羞,靜待其變以勝之。要想制人而不為他人所制,光德藝不足以勝任,必有此三條權宜之策,始可運籌於胸間、決勝於較技之中。故君子戰必勝也,有其致勝之德藝和謀略。一統陰陽之道於一身,是謂“君子必具天險王道之全”之精義爾。

  雖同是修道,然曆觀古人,各有取進道之法,此即是“道本一,法萬千”之意思。就修煉傳統拳術之道而言,各門派、拳種,也是各有取法。雖各有取法,然必心與道洽合的宗旨不變,以求致人,不為人所致也,乃共同的。這就是《九要論》中所言:“蓋一本而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事有必然者。

  就以論“氣”而言,昔日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剛至大,直養無害。塞於天地之間。是以天地間的保合太和之氣,即浩然之氣,以喻身內修煉而生成的空靈無間之氣,即真氣。此氣平時修煉可為“相”,能使自身內清虛外脫換而安和;戰時可為“將”,統一身與人交戰,以柔用剛則戰必勝。此乃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經得昇華皆能與“道”洽合。

  而真氣之生成,其中“坎中一陽之剛,離中一陰之柔,陰陽剛柔渾合,陰陽相互滋生,即所以又以結丹粒之道而述說之。

  此中說明:修煉之事,必心與道洽合。而與道洽合,即與道同體。道體者:萬物之祖始,本無形無象,無狀之狀的存在,即太虛之狀。傳統拳術之道的修煉,所謂說“恢復古原始”就是本“劍經”中所說的“精練法的三才渾化歸一的渾元之道體”。只有此道體成,才有此道體的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即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達到神化之功的藝境。此即“天險王道之全”的精義。

  而能將神、氣、形三才渾化歸一成此道體,必須從修煉內氣開始,即從丹道所論的煉精化氣、煉氣生神、煉神還虛為始終。在修煉的過程中,其中剛柔渾合、陰陽互生,而來往造化之神涵於其內,最終可使自身內清虛而外脫換,達到虛靈妙境,即體太一之道體,皆空靈無間之真氣使然。此乃“有形練到無形處,練到無形是真功”之精髓妙義耳。道體無形,故能生妙有。此即修煉傳統拳術之道的後天返先天的說法中,將後天有形之形,化歸於先天道體無形之狀,方有攻防的一而三之元玄的制人而不為人所制之妙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07:3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9 07:34 編輯

  傳統拳術之道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宗旨,就是以真氣言自身空靈無間之道體的,而此真氣運行往來造化之神又涵於其內,故其大莫喻,其小難破。故曰: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卷放得其時中。全以真氣之至用,而言道體之至用的。故“氣以直養而無害”,是說真氣之生成、運用,乃至正至大至和至中的自然先天之氣,其所以能有攻防之至用,是在神為,非人力也。故曰:“直養”二字,是說真氣之生成、運用過程中應“勿忘勿助”。忘者,神迷遺失,不知所以。助者,妄為,假借人力以助之,故曰妄。已非自然也。

  修煉傳統拳術之道,外尊天道而行,內順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性能而修,方能成之。即此文所講的:“無害者乃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可知古今見解之一致無異爾。而“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君臣主從之宗旨,和以柔用剛之不攖人之力的順其勢,借其力;讓力頭,打力尾;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用法之準則。都體現了傳統拳術之道的“無害者乃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的練、用之基本精神。就是以聽探用順化的基本法則。也充分地體現了順生機之自然的練、用之基本精神了。此乃“不以道殉身”的精髓妙義之解釋。就是不能因為修煉傳統拳術之道,而以糊塗練法、武練法、橫練法的修煉方法,而殘害自身的自然生化之機,造成盲目修煉所致的疾病痛苦纏身,甚至危害生命。凡以此而修煉者,又不知適時而止,錯失良機,造成疾病痛苦纏身、促死,可謂之以道殉身。此乃不值得,是得不償失呀!前賢一再之囑咐:文練乃正宗。舍此之修煉皆不能與道洽合,便是俗學旁門,難窺聖境矣!

  修煉傳統拳術之道,本是中和之道,以養真元之氣為主、為根本,方可使自身內清虛而外脫換,達到一身空靈之境。就以攻防而論,也只是順勢借力而用之。即以順隨法的以柔用剛一法,而應他人萬拳之變化,自然恰機得當,也永無失處,本不繁雜。故練而得道者言:“十年練拳,十年養氣”。養至真息圓滿,百慧從生。就健康而言,生機勃勃,自然能長壽。就攻防而說,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也是生生不已,制人而不制於人的功夫。此乃從健康、技擊,並行不悖而立說。

  真正“養至真息圓滿,百慧從生”。則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達人事,權宜策略,成竹在胸。往小處說:有具備籌策、規劃、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才幹。往大處說:可以贊育天地生生之德,參透天機,皆可用于造化生機。其德無量矣!

  故曰:修煉傳統拳術之道,以養真元之氣為主、為根本,直至真息圓滿,自然百慧從生。自己小可經綸,大可贊育天地。故曰:“則塞於天地之間”。此乃借天地間的浩然之氣,直養萬物的好生之生生之德。以喻人身內真氣,亦可直養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似浩然之氣具備好生的生生之德。修養真氣,不單可使自身生機之自然環境、狀況極佳,具備良好的攻防藝境,還可開慧益智,可使自身具備籌策、規劃、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才幹。具備經天緯地之才以普濟天下。這也與浩然之氣,塞於天地之間,直養萬物一樣。可知,前賢將修煉傳統拳術之道一事,視為健康、技擊、增長智慧、獲得才能的一門專修學問來看待。這一點,值得我們今人學習。現今之人修煉傳統拳術之道,有沒有這樣的認識?及認識的高度與古人同否?真值得探討一番,這也是繼承、發揚傳統拳術之道的一方面之主要課題。

  經中所言“真息圓滿”,何謂真息?何謂圓滿?此乃內功修煉法中的術語。真息者,乃真人之呼吸,即真氣呼吸法,非指口鼻呼吸也。真氣在體內運行,有升降漲渺之景象。故定為“升渺為吸,降漲為呼”。真氣以此而運行是名真人呼吸法,簡名真息。圓滿,是說煉神還虛,慧開道通的光明境,是為功德圓滿。真息圓滿,是說內功修煉的“無為者,大周天也。蓋火候行于真人呼吸處。”此處本無呼吸,自無呼吸而權用為有呼吸,以交合神炁。神炁合一,而至一身無處不能真氣呼吸,便是拳術之道的真息圓滿。此即“挨著何處何處發的太極功夫藝境”。“周身光芒不斷”亦是。故我只從拳術之道而論,不從煉丹而言之。丹道的真息圓滿另有其說。兩者不可混矣!

  而內功修煉法中說“火候”,火候本只寓一氣之進退的節奏,非有他也。故說:火候者,即真息。如以火候而言,有真火、武火、文火之區別。真火者,含文武火,文武火正確即真火。真火之妙在人,若用意緊則火燥,用意緩則火寒。勿忘勿助,非有定則,實有物候。猶最怕意散,不升不降。

  以修煉內氣而言:凝神入氣穴,乃武火也;凝神照氣穴,乃文火也。這樣,就知道:勿忘者,乃凝神入氣穴,本具剛決武火之侯。不如此,安能有常於若存之景!如妄者,必意緊而火燥也。勿助者,乃凝神照氣穴。非如此哪有至柔的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斷之象!文武火侯,皆本生機之自然者也,故在練、用之時,用意緊助火燥,乃妄加人力而助之,必發之病也;用意緩則火寒,乃忘也,意散也,必生之病也。可知,修煉內氣生成、運行、至用,都要勿忘勿助,順其自然,也在人自己之把握。而此把握是神為、非人力也。神為者,中和之道。人力者,忘者、助者、妄者之義爾。

  修煉傳統拳術之道的內功、外功、內外合一,及其至用,果能明道,時時處處以柔用剛,不計算何時能成功就是“有意練功,無心求功,則功自出”。這樣修煉,就是不先物為的“無為”之修,就是神為而非人力了。  能很平常地運行“無息”的武火之力,即內有真氣,其象若存,固然不入頑空之境。神氣合一,明而不昧,自然沒有昏迷沉濁之偏的症候,必然是中正安和溫柔儒雅之象。

  至達到樂行修煉而不預期達到什麼藝境、什麼果報,亦是無為之修。亦算是非人力之所有為。無己之欲、唯道是從,即無為也。

  以其呼用略照吸用。此句乃說真氣呼吸法與口鼻呼吸法的名實區別之處。口鼻呼吸法,以吸入天氣,呼出濁氣,定名呼吸。其呼則升、吸則降。其乃呼升吸降,是名後天呼吸法。而真氣呼吸法,是自身內的真氣升降運行往來說,純是精氣之運行,而借呼吸以定名。故曰:真氣呼吸。就其真氣運行以定呼吸之實。乃呼降吸升。故經文指明:真人呼吸法的“呼”用,略照著後天口鼻呼吸法的“吸”用。由此可知,先天真氣呼吸法,是“吸升呼降”了。用於攻防較技中,就成了“吸提呼放”的法式了。

  全妄者,應是“勿忘勿助”。文火者,應是“真火者”。

  此句是說:修煉傳統拳術之道純任生機之自然、勿忘勿助,文武火適時而行,適機而止,行止於至善,乃真火候之功,一身內外怎麼會有“著相,燥妄”之失和之處。

  故修煉傳統拳術之道的內煉之靜功、外練之武技者,皆當把握住文武火候,皆當符合真火之功,是以此行為準則的。即行中和之道,方能有所成就。而終至“渾元歸一”之道境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07:35:2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這樣的認識,是否能給你釋疑解難了?

或問者曰:實在妙哉!我現在清楚的知道您老常說的“大一統文化”的含義了。就是從古至今一切說法,都能運用傳統的大一統文化的理法觀念解釋的通的,這就是您老常說的“一而貫之”的“一”,乃指無形的“道”而說的。道通圓滿就是經過“靈明石猴、赤尻馬猴、通臂猿猴、六耳獼猴”最終功德圓滿的時候。所以說“心猿、心意、心極、心勁”乃通背拳一家內的不同修煉內容的說法而已!

謝謝您老的開悟!您老的攻防功夫,博學廣知,一洗武人不文的謬論矣!您老的治學執著精神,值得我著後學效法也!我清楚的知道您老說的:“但凱風氣不為師”的意思了!

答曰:好了!今天就先到此為止,改天再談!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21 , Processed in 0.01544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