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0478|回復: 6

試談鄭曼青先生的太極拳理論貢獻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16:4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9 16:43 編輯

作者:路迪民    來源:太極網
  在楊澄甫先師看來,其弟子中,陳微明和鄭曼青是兩位理論造詣最有成就者。

  陳微明(1881~1958),晚清舉人,民初的清史館編修。曾秉承楊澄甫先師旨意,按照先師口述,採用先師中年拳照,整理出版《太極拳術》一書,實乃楊澄甫傳授之第一本著作。

  鄭曼青(1901~1975),詩書畫拳醫“五絕大師”,曾任上海暨南大學教授兼上海美專國畫系主任。受楊澄甫先師委託,採用楊師晚年拳照,為先師整理出版《太極拳體用全書》,成為先師留給後人的定型之作。

  然而,楊師著作所傳,“正恐傳非其人,故僅述體用之梗概”(注一)。而鄭師因治癒楊夫人侯氏垂危之疾,“師感之,悉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也”(注二)。鄭師為了我民族自強振興,在楊師仙逝之後,“罄舉所秘,筆諸於書”。1947年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後又編著《太極拳自修新法》,其中有楊師所傳,亦有鄭師體悟。陳微明先生稱其為“學太極拳者之寶筏”,于右任先生贊日“至善至美之教材”。蔣介石也給鄭曼青的著作題寫了“強健身心”的題詞。筆者拜讀鄭師大作,深感其造詣之高,試談以下幾點,供大家研究。

  一、明確概括了太極
拳的理論基礎  鄭師明確指出:“惟太極拳之表現,誠有以配合乎內經與易,及黃老與孔氏之哲理。“並且在節錄了《黃帝內經-素問》、《道德經》、《易經》、《易傳》中與太極拳有關的文字。陳微明在《太極拳術》中,只輯錄老子有關論述,鄭師又增加了內容,為我們追溯太極拳的理論根源提供了深入之津梁。

  二、 探究了太極拳的科學依據
鄭師把太極拳稱為“由哲學而科學之太極拳”,很有見地。他說:“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者,無他。其立論純乎哲學,其立場合乎科學”是皆可證諸體用之實,何待雄辯。“他不但用老學、易學、孔學解釋了太極拳原理的諸多問題,而且從醫學、生物學、物理學的角度進行了探討。《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勁與物理第七篇幅最長,占十三篇的五分之一。繪圖19幅,用表面張力與內聚力、向心力與離心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球體與園錐體之關係,解釋太極拳之攻守化發剛柔等原理。為我們探究太極拳的科學內涵做出示範“.

  三、細化了太極拳修煉的程式
      鄭師把太極拳修煉按天地人分為三階九級:一階為人階,首先要舒筋活血。一級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級自胯至湧泉,三級自尾閭至泥丸。二階為地階,進入開關達節。一級氣沉丹田,二級氣達湧泉,三級氣達泥丸。三階為天階,實現知覺作用。一級為聽勁,二級為懂勁,三級為階及神明。此等程式,循序漸進,不可躐等,則“登峰造極無難矣”。

  四、傳授“要訣十二則”,作為太極拳“十要”之補充
  陳微明曾錄楊澄甫先師口述《太極拳術十要》,乃當今楊派練拳經典。鄭師在《十三篇》之末傳授“要訣十二則”,實乃“十要”之深入與補充。鄭師雲:“此皆澄師所不輕易傳人者。每一語出,轍叮嚀日:‘餘如不言,汝雖學三世,不易得也。”’其中,“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能松透,即是沉。沉即不浮,浮是病”,“磨轉心不轉”,“拉鋸式之攬雀尾”,“我不是肉架子”,“勁由於筋,力由於骨”,“牽者,牽其鼻准,若牽其角其腿不行也”,皆屬畫龍點睛之語。

  五、“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一語道破真諦
  鄭師在《十三篇》之“視本末”中,講述了楊澄甫先師非常重要的一句話:“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此語道破了太極拳身法之真諦,是開啟太極拳之門的金鑰匙,也是衡量太極拳演練水準的準繩。此語乍看似乎與實際相矛盾,實則“是謂手足不能自動”。它生動形象地道出了腰為主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等要領,耐人尋味。浙江學者魏坤梁先生在《太極》雜誌著文,對“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做了專題討論,分析其內涵十一條(注三)。

  六、發明“陸地游泳”之說,揭示意與氣的關係
  鄭師說:“魚離乎水則死,人離乎空氣則不生”,“苟能知積氣之方如積水,則其力可達乎無窮”,遂發明“陸地游泳”說。以丹田喻氣海,“每一運動,即覺氣之鼓蕩如游泳”,日積月累,“則可以溢乎經絡,達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毛,是為摶氣致柔矣”。“極其至也,則知空氣重于水,且重於鐵也”。拳論雲:“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陸地游泳之說,揭示了意與氣的關係,是將意念歸之於克服動作阻力,則“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可避免氣滯之弊。古有歌訣雲:“如站水中至項深,身體正中氣下沉。四肢動作有阻力,姿勢變換要慢勻。”“陸地游泳”說,與此歌訣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七、“接勁”二宇,披露了太極散打之奧秘
  太極拳的技擊運用,首先是推手,雙方互相搭手,粘黏連隨,練習攻防。然而作為防守自衛的最終目標,則是散手。即散打。雙方無需搭手,不論門派,隨意進攻。這也是任何武術門派均應追求的運用目標。當年的“楊無敵”,乃以太極散打威震武壇。

  但是,何以表現為“太極”散打?太極散打的關鍵要領是什麼?這可以說是太極拳要領的秘中之秘,在已有的太極拳著作中,也少有論述。而鄭曼青先生的《十三篇》中《散手》一節,卻披露了其中的奧秘——接勁。他說:“余從澄師遊七年,為之所苦而難到者,只有一勁,曰接勁。”“太極拳之所以過人者,無他,惟有一接勁而已。”早年陳炎林著《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據說是技擊功夫甚好的田兆麟所傳。其《論勁》一節,敘述有25種勁別,惟獨沒有“接勁”,可見其惜秘之程度。


  所謂“接勁”,是對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來時,我方承接運用之法。鄭師以“撞勁”與“接勁”之別,講述了太極拳勁力的特點。外家拳術,多以剛猛直快為能,兩力硬碰硬,是為撞勁,當以大力者易勝,或者造成兩敗俱傷。太極拳之接勁,好比一個重球擊來,我“能吸住,而複擲出,乃為接勁”。其緩速輕重、黏提聽放、吞吐之意,俱在霎那之間9分寸之際。所以,掌握了太極拳的接勁,也就掌握了太極散打。據傳,楊祿禪當年接見來客,對方突然躍至身前猛力拳擊,楊祿禪一個接勁,對方迅即落至丈外,拳擊姿態如故,且無損傷。當然,要學會接勁,非經長期實踐,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不可。而鄭師點破太極散打之要害,並簡述其內涵,就給散打練習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16:41:37 | 顯示全部樓層
鄭曼青先生“體維摩病病之心,發尼父推己之願,善於人同,達兼天下”,毫不吝惜地傾囊奉獻,難能可貴。他晚年在臺灣、美國廣為傳授,弟子徐憶中、羅邦楨、張肇平、鞠鴻賓等人承其衣缽,發揚光大,為人類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鄭曼青先生誕辰ll0周年之際,僅以此文聊表崇敬之意。不妥與缺漏之處,在所難免,誠望方家指正。

注一: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自序。該書與鄭曼青著((太極拳自修新法》合訂,由臺灣時中拳社多次出版。以下未注明者,均為鄭曼青((鄭予太極拳十三篇》及((太極拳自修新法》之內容,恕不一一列出。

注二:陳微明,《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題詞。

注三:魏坤梁著《“練太極拳者不動手”——開啟太極拳之門的金鑰匙》一文,由《太極》雜誌2010年第l期刊發。該文對“練太極拳者不動手”的十一條理解是:l.“不動手”體現了“由腳而腿而腰”;2.“不動手”包含著“雖動猶靜”;3.“不動手”體現了“上下相隨”的方向;4.“不動手”體現了被動和主動的統一:5.“不動手”體現了“不用力”:6.“不動手”體現了“松淨”;7.“不動手”體現了“柔軟沉重”;8.“不動手”不是單單指手;9.只有“不動手”才能使人“終不得力”’9 1 0.只有“不動手”,才能“發勁如放箭”;11.“不動手”體現了太極拳的所有法則要領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10 17:31:12 | 顯示全部樓層
理論是一回事,實務又是另一回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27 11:25: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27 11:25 編輯

標題:鄭曼青談太極拳的鬆
來源:太極網

楊式太極泰斗楊澄甫先生曰:“一個鬆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鬆淨,餘者未事耳!” 楊式太極名家鄭曼青先生說:“第一就是太極拳講‘鬆’。這個‘鬆’字,我學太極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

為什麼鬆有這麼大的好處?當時只曉得講鬆、鬆、鬆,但究竟什麼叫做鬆;怎麼能鬆得很乾淨,這句話很難講明白。前年悟通這個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師澄甫先生所講的。他不大會講話。一天到晚坐在哪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鬆’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我甚至連耳朵都灌滿了。他還講了一句話,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我就懷疑,難道講一個‘鬆’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現在想起來,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

楊式太極技擊名家楊少候先生說:“不是把對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對方鬆出去的”,楊式太極名家李雅軒先生說:“打人不入內,是鬆的功夫不夠,尚未鬆淨,還有拘滯之力牽制”。有興趣者不妨一試,比較長勁和短勁的發放,便可感受到鬆的品質了。

練過三、五年太極拳的愛好者,以腰腿的力量,用長勁不難把一個門外彪形大漢發出二、三米之遠。但即便是十年以上拳齡的愛好者,有相當部分人發起短勁來,卻發不出短勁的效果,找不到短勁的感覺。

比如給對方使一個似乎不用多大力氣的推按短勁,對方感覺是受擊部位表層有些疼痛,而不是透內入裡,震擊內臟的難受之痛。若鬆鬆的落擊對方手之小臂,則對方應痛徹臂骨,如同鐵棒敲擊的感覺。

發不好短勁的原因何在?多是發短勁時胸、肩、肘、腕、手指等部位不夠鬆軟,有些僵硬,有些本能無意的緊張,但他眼下做不好,正所謂修煉未到火候,真拿不出具有威懾力的短勁。

上述驗證,筆者和自己的學生們曾有感受。鬆淨是太極拳的靈魂,是有著重要拳理和核心拳法。兩臂鬆、胸鬆、腹鬆、腰鬆、胯鬆,全身無處不鬆淨。太極拳的功夫、從某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是鬆的功夫。

中定勁、鬆彈勁、鬆沉勁、輕靈勁、虛無勁等等都須從“鬆”中求得。從字眼上看,“鬆”的大道理似乎不難理解,當你在打坐或站樁時進入鬆靜狀態也許不難。但你想在行功走架和對練競技的運動中,保持一種良好的放鬆狀態,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至到的。

在練拳架,揉推手、拆散手時做到鬆乃至做好鬆,即使對於有些打了幾十年太極拳的老練家來,說還真的不容易呢!筆者曾拜訪了一些名師大家,亦與一些推手大賽獎牌得主切磋交流,感到事實確是如此。

臺灣太極名家葉金山先生說:“因為‘鬆’是一種極高的無形境界,沒有練到‘真鬆’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鬆’是什麼。這句話說出來,可能沒有人會相信,但卻是事實。每天嘴裡說鬆,每天練鬆,每天教人放鬆,但是卻完全不知道鬆是什麼的人,遍地都是。

為什麼?因為‘鬆’根本不是肌肉不用力這麼簡單而已。一定要鬆到別人接觸你時,完全感覺不到你有一絲一毫的的重量才行;要鬆到感覺自己好象完全沒有重量,幾乎不存在才行。

如果你的小手臂,從被人由下抬高而超過頭頂,只要別人感覺到你的手臂有絲毫的重量,或自己覺得肘、肩關節,有絲毫卡住的感覺,就表示連基本的鬆都沒有達到,離全身鬆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學習太極拳之難,首先難在改變本能的觀念。太極之初,就是要你放棄日常本能的觀念,平時生活、工作習慣用人之本力的,這時到了太極拳就被視為一個病。

太極拳不但不讓你練蠻拙的外力,還要你把以前練的外力都卸掉,因為卸外力就是棄僵力,僵力棄了,鬆柔、鬆活、鬆彈的勁道才能出來。減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內功,事實確實如此。

可是部分人在這時就被拒之門外了,因為很多這些人鬆得不到位。究其原因是:不會鬆,不敢鬆,甚至是不相信鬆。不會鬆的原因是沒有明師指教,不敢鬆的人是嘴上說鬆,心裡面卻一直在懷疑鬆的功夫。鬆得不到位的結果,就是使太極拳功夫一直上不了較高的層次。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8-3 21:07:02 | 顯示全部樓層
二泉 寫到:
易然 寫到: 二泉兄! 奉勸快点拿你上面說的一段話回去救[初試啼聲---鄭子太極拳」主題。Lebai兄就快蒙塵了。自已祖師的得意傑作(很多書和言論引登) 被蒙先生攻得體無完膚,毫無反抗力.

「足欲向前先挫後」日常生活常見到的,曼青先生不過借用耳。[打手安用手], 稍為推手有心得都知啦! 既然[打手安用手] 自然是[手非手] 了, 茅盾嗎?但身為鄭子傳人,是有責任去引證和解譯給蒙塵先生清楚明白的。

易然兄:

蒙塵前輩是在考你們啦,這題目記得有一部分這論壇以前談過幾次了說。從上面您說的,你應可回答得很好吧。

2Spring


曼青先生世稱[五絕], 文彩過人, 尤精太極拳.[ 體用歌]是他將太極拳精要之處, 濃縮為一短歌, 令學者易於記熟, 在練拳架時引證, 可漸入意境, 若以一般拳脚視之則差遠矣。


......易然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8-3 21:07: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壇都有五絕:

非驢非馬:吹得就吹

拳無拳:手非手,腳非腳

人非人:人講獸話

譜無譜:無譜就作,離譜合譜亂譜

.......

_________________
YouSeeMe
琴棋書畫,改頭換面,過癮埋往後幾個寒暑,早抖;
刀槍劍棍,裝模作樣,風騷得至多三至五年,再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8-13 07:34:46 | 顯示全部樓層
標題:鄭子太極拳自修心法
太極拳運動之大綱有三,分天地人為三階。人階為舒筋活血之運動,地階為開關達節之運動,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次目有九,每階下各系三級,是為三階九級。

人階三級

一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一階一級):其法以舒腕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至柔而漸進。皆以曲中求直,厥形為圓。

二為自胯至踵(一階二級):自胯至膝至朣,俱要松柔。其力量在足心,而受於地。足要分虛實,手亦然。

三為自尾至頂(一階三級):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者,脊柔筋使然。其要在尾間中正,及頂頭懸耳。

地階三級

一氣沉丹田(二階一級):肩稍沉,肘稍垂,則氣可引至胃脘。胸微陷,背微弓,則氣可沉至丹田矣。

二氣達乎四肢(二階二級):氣沉丹田後似可由心驅遣,便使氣至胯至膝至踵,複至肩至肘至腕。

三越尾間達乎泥丸(二階三級):氣沉丹田,待功純、火候到,不期然而然自然越過尾闖,不可絲毫勉強。越過尾間,複衝開夾脊,度玉枕,達泥丸。

天階三級

一聽勁(三階一級):唯柔乃能與對手黏連相隨。能黏連,則我之氣與彼氣相接觸,欲測其氣之動靜,故日聽。

二懂勁(三階二級):彼微動,我可聽而得知,我先動則懂而知之。然微動易測,未動難知。苟能於未動聽而知之,其庶乎階及神明矣。

三為階及神明(三階三級):氣能得化境,而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謂無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氣已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心動而神可以挾氣而行,是為神力,亦可謂之神速。

散手論

散手即散打。無定法,推手大捋,乃著熟功夫。著熟即是學聽勁,由聽勁而漸悟懂勁。即懂勁無所謂著與不著、散與不散、黏與不黏、隨與不隨,此皆費辭,不得中肯綮。散手之方在五行,所謂進退顧盼定也。苟能懂勁且知方,則用全矣。


推手論

攬雀尾即推手之基本動作,又釋程式篇謂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日聽勁,日懂勁,日階及神明,此三級也,亦皆基於推手。循序而進,由聽勁以至於階及神明,則已登峰造極矣。

曼髯三寶

若問餘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日: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日:請言其效用。日:在人體則氣乃率血而行,故氣旺血旺.“天”富有大氣,多取之不以為貪也。
“力”在人體有大用,
“地”貴有載力,倘能接其毫釐,則為用亦無窮矣。致“柔”則老氏所謂,能若嬰兒,則“壽”亦可以無疆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12 , Processed in 0.01634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