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動中求靜?如何在運動中,甚至在自身高速運動中完成沾化串發?孫氏太極拳完整地解決了這一千古難題,為此做出了獨到的貢獻。孫氏太極拳不僅能以靜制動,更能以動制動。這是因為孫氏太極拳能使人真正達至動靜合一。 傳統太極拳所以沒有解決這一的問題,是因為傳統太極拳的技術基礎就是建立在以靜制動上。 動靜合一對身步法要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不知其要竅,自己是很難摸索出來的。沒有動靜合一的能力,閃戰勁就練不出來。孫存周、孫振川、孫振岱皆善閃戰勁。自孫存周先生去世後,武林中的閃戰勁就再沒有出現過。
能動靜合一,即為三制之基礎。三制者:以靜制動,以動制動,以動制靜。這是孫氏武學的獨到之處。 以靜制動,要練出軸來才有可能。以動制動,要練出面來才有可能。以動制靜,非要練出球意而不可。 虛無的神意與渾圓的氣勢只有建立在高度精密規範的技術基礎上,才能發生效用。孫氏拳學將此二者都研究到極致並完美地結合為一體,故能在武學中獨樹一幟,絕頂臨風。因此孫門拳學往往被人所誤解,只見具體技術要求者,以為孫學偏重形式,只見中和無為之意者,以為孫學空泛無實。其實皆是讀者自己看不完全孫學之真意。常有自稱學富九車者,自以為天下之理無所不通,談拳時指點江山。一旦問其拳式之作用,無不茫然莫解或牽強附會或隔靴搔癢。當今大侃無形無意者眾,大侃中外武藝融會貫通者眾,而知拳式中之真意者少之又少甚至以為無此必要。所以,當今的武術大多早失其真了。 所謂“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是練出軸勁進境時的經驗和感受。所謂站住中定往開裏打、由脊椎發力等,都是這一進境時的經驗。所以,練出軸勁並能熟練運用也並非易事。而球勁則更難,這是一般拳術家難以體會到的進境。劍雲老師晚年只是偶而兩次找出球意,因家中來人頻繁,每日接待勞神,未能鞏固住。老師說同輩中練出球勁並能純熟運用者,只有老師的二先兄存周先生和老師兄孫振川二人而已。 當年在北海團城孫存周先生輕取某拳拳宗,即是以動制靜的一個例子。能以動制靜者(此靜是靜中動之靜),必能以靜制動。而能以靜制動者,未必能以動制靜。動靜之理深焉,但其入門之徑,乃拳式所含之意與理。練習拳術若僅知樁意之禪,不明拳式之道,則其終極境界也僅為軸勁進境,所謂以靜制動,而不可能更上至以動制靜。當然也有連樁意都不明白者,只有靠練習力與招。練習力與招多屬《紀效新書》中所舉拳術。靠力氣與招數對敵者,市井俗藝。雖也有閃展騰挪之動,然而此之動與上言之動,實有天壤之別,二者非同義耳。 動靜合一的概念在97年我的《孫氏技擊體系》中就已經給出,即運動時仍保持靜止時的勁意狀態。孫老先生在《八卦拳學》第22章中根據自身的經驗,對動靜合一的狀態進行了描述。 更正: 動靜合一的概念參見1995年《武魂》第7期中我的“孫氏技擊體系的本質與內容”一文。 動靜合一的必要條件是1、練習孫氏三拳,2、達到練神還虛之境。 作為初級入門的標準是靜止狀態下的自主平衡與運動狀態下的自主平衡其自由度是相同的。 動靜合一共分四個進境。作為最初的進境,需要有以下六項技術:1、單重軸意。2、架勁。3、臨界面滾動。4、雞腿力。5、行進中的起落開合與開脈的合一。6、蓄神。 要做到動靜合一,必須同時兼備上述六項技能。 其他太極拳中有:軸意(雖有體現,但不精確)、架勁、蓄神、行進中的起落開合(雖有形式但不準確)。不具有:臨界面、雞腿力。 某些分支的形意、八卦中有:軸意、架勁、雞腿力、行進中的起落開合,但不具有臨界面、蓄神、開脈。 因此在動靜合一方面都難以成功。 永春其靜止時的勁意就不一樣。 中軸有形(身)軸、意(重)軸之分,此二軸的協同作用產生中軸勁。形、意二者由二而一再由一而二,才能真入形意之理。 由二而一,是靜中之動的功夫。由一而二,則上至動中之靜。傳統太極拳雖也講動中求靜,但是多指狀態表象和主觀之意,而不知其實質。故總是給人一隔靴搔癢的感覺。 形軸主身法,意軸主重力作用線。 中軸勁的重要作用其一是純化架勁,是構築架勁的重要參照。其二是在此基礎上構築鞭、架二勁的合一。我在前面的帖子中已經講過軸意在傳統太極拳中就有,但不精確。 意軸不固,接手則糜,發力則散。形軸不真,接手則僵,發力則拙。形軸主柔,意軸主剛。練習意軸,首先是通過無極式。所謂對意軸掌握不精確主要指兩腳分開重心位於兩腳間中點的站立方法而言,兩腳分開的越大,運用意軸的能力就越低。意軸的鍛煉是由細變粗,不是指外形,而是指自身穩固的能力。意軸由細變粗需要一個鍛煉的過程,由絲線充實為身軸,再由身軸充實為身柱。兩腳分立則難以鍛煉意軸,無法解決意軸由細變粗的問題。這裏所說的細與粗都是無形的,是用來形容意軸自身穩固的能力。 少林拳系的某些支派中也有臨界面、雞腿力、單重意軸、起鉆落翻。但無架勁、開脈、虛神等技術。 某些道家功法裏有開脈、起鉆落翻、蓄神,但無架勁、臨界面、單重意軸、雞腿力等。 孫老先生對武學發展的劃時代的貢獻是將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將許多被其他人認為是不可融合的技術變為融合一體的技術。這是由於孫老先生深刻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孫老先生真正切實地從認知與能力上把握了一切事物的本質——道。這一點陳微明先生早有記載。所以,孫老的拳與道合絕非僅僅是形而上的一種理念,而是具有實際內容的可以參證的修身實學。 意軸是動中求靜的起點,是把握運用自身重力線的能力。這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實際能力。這種能力將直接影響到勁力的質量和能否進入到動靜合一。也是無極式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