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706|回復: 2

意拳 ·大成拳專題論壇·論“斷手”說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13 19:41: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或問曰:今日有幸得以登門拜訪先生,真乃三生有幸。早就知道先生乃當代武林界的明師、攻防較技的高手大家、傳統拳術理論家的名譽享譽武林。故而,將所存疑問今日當面求教!我是修煉大成拳的,王選傑先生曾經給阿龍先生題詞“斷手第一”。敢問先生:何為斷手?“斷手第一”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攻防功夫藝境?又如何能修煉的出來呢?王選傑先生曾經給阿龍先生題詞“斷手第一”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應該如何認識、理解?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今日敬請先生有勞為之解惑,以釋多年的迷蒙!

答曰:先生客氣了,我只是一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虔誠的愛好者而已。只不過將自己一生的心得體會、感受,如實的記錄下來,作為與同道溝通交換、相互求證的一種溝通方式而已!什麼明師、高手、理論家的聲譽實不敢當!承蒙先生錯愛,能在一起談拳論道,亦是人生一大樂事!即蒙不棄,就將我對“斷手”之認識的心得體會,談一談自己的一孔之見,請莫見笑!

“斷”字的出處
據我所知,以“斷”字論拳的出處,在《陳氏太極拳•擖手十六目歌訣》中的最後一個字,錄歌訣如下:

擖手十六目
較接粘黏,因依連隨。
引進落空,得打疾斷。

而在解詞中做了如下的論述:
十六、斷:是決斷。一涉遊疑,便失機會,過此不能打矣!
就歌訣和前賢對“斷”字的解釋,只不過是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乘隙而進擊,無隙則退以自保,要當機立斷,莫犯猶疑之病的意思,並非是指具體攻防手法招式而說的。正所謂:“當斷不斷,其必自亂”。這就是“斷”字的出處,及其所存在的在傳統拳術中蘊含的第一個用法之精義。

再有就是《太極拳十三勢歌訣解》中說:
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撲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從人借,勁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複連.
又《清代•楊氏太極拳傳鈔老譜•太極字字解》一文中說:
斷、接、俯、仰,此四字關乎意、勁也。斷接關乎神氣也,俯仰關乎手足也。
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勁、意、神俱斷,手足無著落耳,則俯仰矣!俯為一叩,仰為一反而已矣!非斷而複接不可。

對待之字,以俯仰為重。時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斷之無接,則不能俯仰也!

求其斷接之能,非見隱顯微不可。隱微似斷而未斷,見顯似接而未接。接接斷斷,斷斷接接,其意心、身體、神氣極於隱顯,又何慮不粘黏連隨哉!

以上兩段引文中皆論述的是自身一氣貫串、節節相連而不出現“斷而不接”之病拳的;並要求習拳者能在攻防較技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過程中做到“形斷意連、意斷神連”的拳勢節節貫串的攻防生生不已、源源不斷,才是好手功夫。這是“斷”字在傳統拳術中所蘊含的第二個用法的精義。

“斷手”的含義
既然王選傑先生生前說阿龍先生是“斷手第一”。這樣,“斷手”就成了一個拳術中專用的詞彙了。可以給“斷手”下這樣的一個基本定義:“攻防較技中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能截斷對手的攻防之勢的能力,瞬間使對手失去反擊的能力。”這符合《大成拳•斷手述要①•提頓吞吐 沉托分閉 》條目中所說:“斷手,從形跡上來講,是截擊對方所來之手,若從勁力來講,是斷對方所發之力。”的意思之要求的。

知道了“斷手”的基本定義以後,我們再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有幾個層次的“斷手”功夫內容?這樣,對“斷手”的提出,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這個問題也就能認識清楚了。

“斷手”的層次說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按照前賢劃分的“著熟、懂勁、神明”的說法,那“斷手”功夫亦可以分為“形拳招熟,氣、意拳懂勁,神拳神明”三層攻防功夫的藝境說。有關這三層攻防功夫的具體功夫藝境內容,前賢亦多有論說,以資對照,擇其論述分明者,錄之如下:

擊敵有用形、用氣、用神之遲速。被攻有僕也、怯也、索也之淺深。以形擊形,身到後而乃勝;以氣擊氣,手方動而可畏;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形受形攻,形傷而僕於地;氣受氣攻,氣傷而怯於心;神受神傷,神傷而索於膽。

《內功四經•神運經•言神運之用》
此論三層攻防功夫藝境的效果,都可以視為“斷手”的功夫藝境之說法。這已經是無可置疑的了。如果能夠承認這一推斷的結論,就能夠知道大成拳的“斷手”功夫如何修煉了!

形拳招熟攻防功夫藝境
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運用乃“至妙變化之自出”,為其特點。略予以形容之如下:

其身法形式忽高忽低、或左或右,似進非進、似退非退,進中退、退中進,近而遠、遠而近,恍惚形如神飛無定。其中有詐誘、誆騙、虛引、驚駭之式,橫豎、斜直、奇正之機,以數式合為一式而出之,能如此者謂之形拳招熟的藝境。然非身柔若絮、靈活穩准、難以為此也。所貫徹的是曲化直發,避實擊虛為攻防的法式。仍然是以冷、彈、快、脆、硬為主要形勢,故曰:望之儼然。
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之成功的標誌有二:一曰攻防招法運用的熟練、靈活、穩、准,二曰身柔若絮功夫為基礎。

氣、意拳懂勁攻防功夫藝境
乃健順參半的含形隨應致變之拳,皆從他力取法,要在心空靈,而手靈妙,猝變無心動中徨徨之色,動靜皆自然,非勉強也。自然之力,由於習慣也。自然能在與人比武較技的攻防中能夠:馭靜以動,動中亦靜,以動靜互為其根;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則正奇進退之機,遲速幻轉之妙,悉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因時致變,因力制人。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13 19:43:32 | 顯示全部樓層
氣、意拳懂勁的攻防功夫之成功的標誌有二:一曰攻防招法含形隨應至變,皆從他力取法;二曰身心空靈而手靈妙為基礎。

神拳神明攻防功夫藝境
正是: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乃一觸即發的功夫得矣!自然具備有:蜘蛛遊網輕靈無比,及荷葉滾珠的無點不彈簧之功夫;渾身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發;沾衣如號脈,沾衣十八跌的功夫;來力不入,去力無阻的功夫;來無影,去無蹤,一陣清風倏忽的功夫。此數項功夫藝境,才能體現出神明的神拳功夫藝境。只有神拳神明功夫藝境才能充分體現出“毛髮松彈守三陽”這句拳訣之全部精義。

然須要將神拳神明之來力不入,去力無阻的攻防功夫藝境之實質內容,解釋一下,才能致使習拳者按法而修,功有所得。不至於進入誤區。

來力不入
是因為有內勁在皮裡肉外的合膜功夫,此膜合成,猶如身體穿了一層衣衫,具有相當的抗擊打能力,自有護體的功能,古人稱之為鐵布衫、金鐘罩。當對方擊來時,其有擊到空桶壁上的感覺,自己不受其力的衝擊而受傷,故曰此功夫為:來力不入。

去力無阻
是內勁化於無形,當對方擊我身體某處之時,我不畏其擊打,當其擊我身體瞬間,我內勁已然將其節節摧打直至臟腑,可造成對手被擊打狀態,此謂之:去力無阻。亦可主動攻擊而用,攻擊時只觸其皮毛,其必應擊飛跌而出之,而被擊打者其不覺有受力擊打之感覺,只覺一觸到自己的衣服似的,而其勢又覺得不可抗拒即飛跌而出。亦是去力無阻的功夫。形意拳中的“硬打硬進沒遮攔”的拳訣之精義,即是指此時的攻防功夫而言的。

毛髮松彈守三陽的全體透空的太極境界的虛靈妙境,正是驅掉眾陰邪,然後立正陽的“有形練到無形處,練到無形是真功”的真氣功夫的體現。

具備神化之功
而拳家關於“隨心所欲”的神拳神化攻防藝境之論述,亦大有人在。今舉兩例以明之。《陳譜•化》字條目中說:

化也者,化乎規矩者也。化之境有二,有造化;有神化。造言其始,化言其終;神化者,夫子①:“七十從心所欲,不越矩”是也。打拳熟而又熟,無形跡可擬,如神龍變化捉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注釋】
①、夫子,乃指孔子。至於“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越矩”!此言語乃孔子所說的,見於子思撰著的《中庸》一文中。

此段論述中的“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是以自身的所做所能為之境界,來表達神化的攻防功夫藝境。

《楊氏清代傳抄老譜•太極下乘武事解》中說:
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外施,終柔軟而應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神明藝境,化境之極也。

此段論述中的“使堅剛盡化無有矣”!是以對待的攻防功夫藝境來說明神化境界的攻防功夫藝境的。

吳殳•《手臂錄》槍法六品————力鬥、偏長、守法、精熟、通微、神化中說:

神化:我無所能,因敵成體;如水生波,如火作焰。
此段論述說明了“隨心所欲”的如意境的攻防功夫藝境之情景了。
這三段論述合而觀之,就是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的體、用說之完整的內容了。
就這所論的內容,那一個層次中都有“斷手第一”的攻防功夫藝境存在。

“斷手第一”的具體概念
或問曰:先生分析認識的透徹明白,這樣看來:大成拳與傳統拳術各門派、拳種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的道路、步驟沒有什麼區別?那王顯傑給阿龍題贈“斷手第一”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
答曰:是的!王選傑先生給阿龍先生題的“斷手第一”,肯定不會是“形拳招熟、氣、意拳懂勁”這兩個攻防層次的;最次也是“神拳神明”層次的第一個“毛髮松彈守三陽”的階段的吧?!要徹底弄清“斷手第一”的說法之來源,還是要:

看《大成述要•前言》①是如何說的?
前言
技擊之法,分門別派,要皆以拳套招術為本,而拳套招術具是人之偽造,非發揮本能之學也②。
大成拳之斷手,拳套招術一概不用,是以各門各派之所長,歸納為一,所謂“無長不彙集”,“集古大成”者是也。大成拳之斷手,首要勁力均整,再要三角預應,次要單重發力,更要無微不法,法在無念,最後要形力須歸一,神意不著相③。故大成拳之斷手,與別門別派之技擊均不相同也,蓋因其所重者在發揮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

大成拳斷手模式,並不是多,而是極少,只有數式而已。然皆形簡意繁,具應付範圍皆是多方面的,其所運用之力,為一種立體之力④,非僅點、面、線之力,如別門別派者然,此種之體力,非是一種片面方法,而實為一種發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種發力方法,則技擊之道思過半矣。此正是他人所無而我所獨有者也⑤。習學大成拳,不盡在年限之長短,與功夫之深淺和體質之強弱,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動作之快慢,要在於有無真實篤誠之力⑥,如有此種篤誠之力,又能運用立體發力之方法,則於拳道⑦就不難升堂入室,然于學者,平日亦須用此發力方法將本能活力加以訓練,否則,亦不成功夫。此即“後天返先天” ⑧之謂也。本文所欲闡述者,亦即如何訓練人之本能活力,以期達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⑨”之境界也。舉一反三,我希望學者不要囿于我所說者,要從我所說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說者⑩,如是才可貴也。

這段拳論,以注釋的方式進行闡釋
【注釋】
①、《斷手述要》:此書稿於西元2000年前後問世,似偽託是“王薌齋在亦一九五九年著于天津”。此書稿中的內容、文詞用語,並非王薌齋先生的習慣論拳用語。故此,不難辨其真假。考證王薌齋先生的拳論,應以正式出版的《王薌齋論拳文集》為准。尚未出版的有待考證落實
②、本能之學:根據《王薌齋論拳專集》的固有之良知、良能的說法,乃說的是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能力。”是為“本能之學”的內容。而又含有自己無形的“法身道體”的說法之內容。就是後文的“本能活力”,亦是指此良知、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能力而說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13 19:4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13 19:45 編輯

③、形力須歸一,神意不著象:形者,外形也;力者,意就是氣的內氣也。意者,氣者,力也。歸一,內氣、外形渾化歸一太和一氣也。神意都是內在的功能,所以不著象。正所謂“內動不令人知”的精義。此句說明其推宗“意氣君來骨肉臣的”的練用宗旨。

④、立體之力:正如前賢所言:“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以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乃無形法身道體的方圓立體的攻防機制之能力也。

⑤、我所獨有者也:其指當時一些修煉套路或尚血氣橫力的人而說的。此功夫藝境古已有之。前注之引文已經說明了。

⑥、篤誠之力:篤者,專一不二的意思。誠者天道,誠之者,人之道也。篤誠者,自己無形的法身道體。就是:“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卷放得其時中”的內勁功夫也。力者,能力也;非力量之說也。

⑦、拳道:化乎一者,始謂之拳。明心見性者,清靜無為者,乃拳道功夫也。

⑧、後天返先天:後天有形之身,反歸於無形之先天一氣的功夫。

⑨、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應物自然的自動化攻防機制的體現,說的是大成之神拳神明的“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有感而應的自動化之攻防功夫藝境。

⑩、未說者:傳統拳術攻防之道這門學問,博大精深,非言語所能盡也。正是言語所表達不盡之處,後來者修煉體認在予以補充。

由此可以看出,王薌齋的拳學,並非獨有。斷手,就是攻防制勝的能力之體現的一種說法。

議 論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攻防較技,沒有不敗的人,只有常勝的人。故而,任何一個人的攻防功夫技藝,根本就沒有第一之說法的存在。拳家有雲:“一生難窮其技藝,與人比較分高低!”

考慮到王顯傑送給阿龍題詞“斷手第一”的意義有幾個方面的內容,分析如下:
在王顯傑所傳授的弟子當中,阿龍的攻防功夫最好,書之以讚揚鼓勵之;
書之送給阿龍,鼓勵其戒驕戒躁,向傳統拳術攻防功夫的無上藝境攀登;
或表示王薌齋先生所著的《大成述要》中的“大成拳之斷手”乃天下第一的拳論。

總之,種種理解意義全都可能。就是不存在“阿龍的斷手功夫天下第一”的這種理解。這樣的理解,阿龍先生也不會接受的。因為,作為師父給弟子攻防功夫的評價、期望,都是可能的;就是不會將弟子置於不置可否之尷尬的境地的。

這就是我理解的“斷手”和王顯傑給阿龍先生題字“斷手第一”字幅的一些不成熟之見解,請勿見笑!
或曰:“早聞先生乃是武林拳門奇才,能言善辯!今日親自出題問難,目見耳聞,先生口若懸河,條條據理而陳,遵法而述,理法分明一而貫之,深入淺出,剖析精細,見地精闢,結果出乎人之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真讓後學汗顏!慚愧!慚愧!真心希望先生能將這次論談內容,記錄整理成文以公佈之!可釋眾疑之論,實為傳統拳學佳作!”

答曰:“哪裡!哪裡!先生客氣了,無非一次拳友閒聊而已!先生如果認為可以成文以記之,定當奉命而盡力為之!成為走近王薌齋先生的一篇引文,亦未嘗不可!”

馬國興
2002年9月25日書錄於北京寓所養德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4:47 , Processed in 0.00709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