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450|回復: 3

太極拳揉手內功 汪永泉講授/魏樹人、齊一整理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13 08:53: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內功的運用要領

  在學習揉手之前,要熟練掌握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勁。揉手時應把這八種勁適當地配合在一起使用。引化或擊發對方用的不是單純的一種勁法,而是由幾種勁混合而成的。這種混合勁不是指手式與外形的混合變化,而是特指內功發出時兼有幾種勁的作用而言。說到底,就是要根據對方的情況來使用內功。這也是功夫高深者在發勁時,總給人以“棚捋擠按皆非似”之感覺的原因。但必須注意,只有首先分別掌握了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勁後,才能正確地將各種勁有選擇地混合使用。如:使用棚、按、擠之混合勁擊發對方,或用采、挒之混合勁引化對方時,再以肘、靠內勁爲後援,就分別混合了五種或四種勁。使用混合勁時,不是事先設想固定要哪幾種勁相混合,而是完全取決於當時的情況和使用者的功夫高低,即根據應用自然混合。
  這八種勁的本質皆是內氣。其區別只在於內氣的不同表現方式和使用方法。內功爲“術”,是無形無象的。手法爲“招”,是有形有象的。“術”爲陰,“招”爲陽,兩者必須相互結合。應用時,正如太極圖所示,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即招裏必須有術通出,術要由招找到通出之路。光有招法而無術的結合是外力較量的手法,光用術而不用手法領出則不能影響對方。只有招中有術,術隨招出,才是內外相合的太極手法。
  發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定發”,又曰“靜發”;一種是“活發”,又曰“動發”。定發時腳步不動。學發勁必須先從定發學起。定發是一種基本而又普遍使用的發法。
  活發是在腳起腳落之間進行的,因此,比定發難,也比定發的威力大。活發法與活步揉手不同。要在熟練地掌握了活步揉手後方能懂得活發的奧妙。活發是在足提起而將要落地之際進行的。“足進一寸,手長一尺”,體現著活發的威力。
  揉手時,必須內外相合,即內功與招式相結合。爲了做到內外相合,應注意避免以下四點:
  1、外轉內不轉,謂之跑。有跑而內不隨必傾。
  2、內轉外不轉,謂之藏。有藏而不出必餒。
  3、外開內不開,謂之支。有支而無援必斷。
  4、內開外不開,謂之蓄。有蓄而無開必憋。
二、內功的運用方式與方法

  太極拳的揉手功夫主要體現在兩種勁的應用,即集中勁和分散勁。這兩種勁純粹是內氣的應用,這是區別於外家拳的基本特點。其要領是剛柔相濟,外柔內剛。
  按照太極拳的傳統比喻,當對方被發出時,恰如“錢投鼓”、“球碰壁”。“錢投鼓”原意是指以立著的硬幣投在有彈性的鼓面上被反彈回來,“球碰壁”原意是指有彈性的球碰在堅硬的牆壁上而被彈撞回來。這些是對硬力被內氣發出時情形的形象描述。太極拳善於運用陰柔陽剛矛盾統一的規律,才形成了揉手中以柔克剛、棉裏藏針的獨特手法。
  集中勁以自身爲主攻擊對方,使對方被發彈跳而出。彈簧力即是集中勁的一種,體現在一開一合之間。合要合到自身,將對方的來力引進,然後使之落空。開要開到對方身上,使神、意、氣集中于對方身上,使之不但不能擺脫,而且其主動之力不由自主地變成被動之力(即我所借之力),只有這樣在先合後開中使內氣鼓蕩,才能把對方彈發出去。應當注意彈不是推,對方的感覺應當像碰上彈簧被反彈出去一樣。
  分散勁主要表現在沾、連、粘、隨和內勁鬆沈上。要掌握對方的動向,首先要影響對方中心,誘使其發出“正勁”。“正勁”就是對方中心受到影響時反應出來的勁。要掌握對方中心就要使自己的鬆散勁滲入對方中心,然後再吸引或發放對方。吸引力是鬆散勁法中的一種。吸引要用各種方法,將對方之來力順肘向身外化解,使對方不由自主地失去重心,即引進落空。吸引力的發揮要善於變換手法。用吸引力變換手法時,腕部不能下勾或上翻,應自然伸直和鼓起。通過手將對方來力順送到肘,再由肘引向身外,不要引到自己的身上。同時還必須準確地掌握吸引的時機,只有恰到好處地運用這種變換,才能使對方來不及變和陷於被動。
  太極拳功夫是在長期的盤架子過程中練就的,沒有這個基礎就不可能在揉手方面求得發展。無論是盤架子還是揉手,都必須注意以內功的練習和應用爲主,即以神、意、氣的練習和應用爲主。而在練習揉手時,則主要是將自己的神、意、氣發出,影響對方的中心。這種神、意、氣的影響不是拙力,而是太極拳內功勁法的巧妙應用。 太極揉手的八種勁,即棚、捋、擠、按,采、挒、肘、靠,是集中勁和分散勁的結合應用。這八種勁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體現在身體上應當是靈活自如、隨機應變比的,如:雖然棚勁的運用圓散自如,但如果沒有按擠內勁配合,就不能巧妙地發出對方,要使每一種勁隨時都能轉化爲另一種勁,在揉手時才能乘人之勢。借人之力。)
  在揉手過程中,要使自己的鬆散勁滲入對方體內,並由頂力的四周圍集中通向對方中心,控制其勁源。相接之際要避實就虛或以虛帶實,不丟不頂。爲了使自己的內氣能暢通發出,就要善於準確地尋找對方的空隙,通過空隙直通對方中心。在這裏,先決條件就是要全身放鬆。否則,就無鬆散勁滲入對方,更談不上集中通向對方中心,控制對方。由此可見,鬆、散、通、空在揉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對方找我的中心,我應全身鬆軟圓活,將對方的來力化引向身外。如果我未能找到對方中心,就要誘使對方暴露中心,通過聽、問、拿、放掌握之。“聽”是通過接觸點感覺對方勁的變化情況。“問”是“聽”出對方勁的變化情況後,用鬆滲勁試探“聽”的結果是否準確。“拿”是根據“聽”、“問”的情況,控制住對方的中心,使其陷人被動、僵滯。“放”是將對方的來力引出,用內勁攻其中心。所謂“一接點中求”,就是接手後,在接觸點運用聽、問、拿、放掌握對方的中心,使自己主動,對方被動。尋常所說的“欺一欺”(欺身之欺)、“擠一擠”、“給點便宜”等,都是爲了引誘對方暴露中心。自己在接手時要輕靈變化,不丟不頂,才能在被動中求主動,化發自如。聽、問、拿、放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通過“聽”、“問”探明對方的情況,才有可能拿而後放。在這一過程中,滲勁非常重要。把自己的內勁滲透到對方的勁源,才能達到“點中求”的目的。
  老拳譜在論述“手式”時講:“惟接手先著力,即時鬆開”,意思是手要著力而不要接力。不著力就不能聽勁,不鬆開就不能引化、擊發對方。假如對方用拳擊來,我以手先接觸,接手後不要“跑”,更不要頂。“鬆開”是指要接對方頂力的側。將對方來力的一半引化到身外,剩下的一半留著借力發人用。
  “接手半邊空”是講與對方接手時要側接。接手時手式旋轉是側接的一種方法。通過手式的旋轉,只接對方來力的一半,使其來力的另一半落空,並將自己的內勁滲入對方體內。然後掌握好時機,一空即發。如稍遲緩,對方的力改變後,就不能將其發出。同樣,接手後可用肘空或肩空。肘空或肩空後立即將肘、肩之內勁通向對方勁源。
  “避實就虛,以虛帶實”是講揉手時,要避開對方來力的正直方向,即避開“實”,而去接對方的側點或無力的部位,即就“虛”。對方的勁側就是對方的“實中虛”。接 “虛”後,通過虛點帶著對方的“實”點向對方勁源發力,由此便可實現借力發人,四兩撥千斤。
  “接力不過腕”,“發勁一貫串”,是講與對方接手時,雖然以手掌相接觸,實際上是用腕部接來力。要通過腕部的旋轉變化引化對方來力,不使其由腕部進人自己身內。發勁時,要由九曲珠的中間一顆珠子爲後援,貫串上邊四顆珠子,將內勁通至腕、手並發出手外。“一貫串”是說內勁的發出要暢通無阻。
  發人時,腕要靈活,手須鬆軟,才能起到給中指根通出的內勁指引方向的作用。腕的後援是肘勁。在與對方接手直至將對方發出的這一過程中,肩、肘、腕、手必須鬆軟圓活,這樣才能使內勁暢通無阻地通向對方。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13 08:54:57 | 顯示全部樓層
“要點不要面”,是講手與對方接觸時,要接對方接觸面中的一個點,在這個點上求中心,以便控制對方。如果接觸的是面,就會互相力抵。此時必須重新在接觸面上找到對方的側點。正如老拳譜所講:“要點不要面,要面兩不便。偶遇面碰面,即時鬆開變。”鬆開後接手要“換手如新接”。
“刺皮不刺骨,刺骨皮必堵”,指接手後,我之內勁要滲到對方皮肉之中,但不可向對方骨頭上滲入、因爲只有向皮肉內滲入內勁才能到達對方中心。若向骨頭上滲入,對方的骨頭必使我之內勁受阻,造成雙方力量相頂。
  在與對方接手時,要有“側勁”、“平勁”、“側平勁”的手法變換。“平”指接觸點的正面,“側”指接觸點正面之側。向“平”發勁爲“平勁”,向“側”發勁爲“側勁”。在接手時,如果遇到對方接觸點的“平”,就要在“平”中找 “側”,由“側”擊發對方中心。即所謂走“平側”。如果接手時,遇到對方的“側”,就要以“側”帶“平”,擊發對方中心。即所謂走“側平”。
  與對方接手時,一手按在對方胸前,即將內勁滲入對方中心,然後用手輕輕抓起,對方必隨之前傾。同樣,雙手按到對方兩前臂上,要將內勁滲到對方中心,然後輕輕抓起,使對方隨之前傾。如果由手通出的內勁不能影響對方中心,則對方就不會前傾。
  如遇對方轉攻爲守,就必須隨之進身,不使對方中心脫離我內勁的控制。
  “棗核”、“杏核”的比喻,講的是在探手時將內勁沿弧形滲入對方中心,好比是促使內勁沿棗核或杏核的邊繞行。假設以手心貼在對方手背上,彼我中間好似有一個很大的棗核。由自己這邊的棗核尖開始爬坡前按,然後再沿核邊下按對方之棗核尖,對方足跟必著力,足尖翹起易被發出。如果沿核的上緣未能生效,即改走棗核的下緣,便能生效。如果對方以拙力反抗,我即先旋轉意想中的棗核,再沿棗核邊將內勁弧形滲入對方中心。


  “杏核”扁平,上下的邊弧度較小,但左右的邊弧度較大。如果沿兩側大弧度的邊未能控制對方,那麽立即改走弧度較小的上下兩邊。同樣,如果沿弧度較小的兩邊未能控制對方,即改走弧度較大的兩邊。
  老拳譜中有“引進落空合即出”的講法。“引進落空”的意思是說:首先要引出對方來力,再使其來力落空。具體說就是接手後,先將對方來力引到肘上,再用肘使之落空。這時,手要起沾,進、粘、隨的作用,不能肘空手也空。否則,對方就會脫離我的控制,或乘虛而入攻擊我的中心。要手引、肘空。“合即出”是指對方被引進落空後,必暴露中心。我將神意氣集中于對方已然暴露的中心,對方即被發出。
  引進落空要利用手和肘的滾、錯、折、磨,即要先錯開對方來力的頂峰才能引進落空。引進落空不是後撤,而是通過手和肘在接觸點上的旋轉變動,使對方來力被引進而後落空。只有把對方引進落空,才能做到“合即出”。
  如果對方的手是扶在我前臂上,只須肘空即可。肘空時,會使對方感覺其勁似推在了一片空虛之中無法施展威力。在這一空之後,方可擊發對方。這即是“肘空一大片”的用法。
當與對方的腕部接觸時,要主動去接其腕內側或外側的凸起處,而不要接對方的腕內側面或外側面,此即所謂“要點不要面,要面兩不便”。在接到對方的點之側後,要以肘勁向對方中心擊發。
  老拳譜中強調“腰爲主宰”,說明無論是在盤拳架還是在揉手中,腰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腰是全身變化的關鍵。也是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勁使用和變換的總後援。腰即是九曲珠中間珠子的所在處,因此,與對方接手後,腰的鬆、軟、圓、活、靈活變換最爲重要。它是身體各個部位鬆、軟、圓、活的前提。
  做到全身鬆、軟、圓、活,腰便和肩、肘、腕、手虛接在一起。腰可隨肩、肘、腕、手的變化而變化,而腰的內勁可以隨時由肩、肘、腕、手發出(起到後援的作用)。若能如此,對方攻腰之力皆可由肩、肘、腕、手化解;而我用肩、肘、腕、手擊發對方,都能以腰之內勁作爲後援。
  老拳譜中有“力由脊發”的講法,意思是說:在與對方接手發勁時,要將脊之內勁上提,再分別沿兩臂通至雙手,並由接觸點向對方中心擊發。發勁時,胸、腹內含,上半身好似俯伏在一圓球之上。發脊勁要“長三關”,是指內氣沿尾閻、夾脊、玉枕三關之連線一鬆長,發出脊背之內勁。
  如用手問、拿對方時,神、意、氣要指向其中心的四周。擊發對方時,要使其十字平正,才能使對方彈跳而出。
“引進四梢空”,是講要將對方來力引到自身十字四個梢中的一梢上,然後再空此梢,使其來力落空。十字的四個梢要全都能空。要根據對方來力的情況,哪個梢空著方便就空哪個梢,並不是要四個梢同時空。
  如果對方用上梢空我之力,我就由其上梢往下梢發;下梢空就由其下梢向上梢發。如果對方用左梢空我來力,我就由其左梢向右梢發;右梢空就由其右梢向左梢發。我在由上梢向下梢發對方時,要用采、肘、靠內勁;我在由下梢向上梢發對方時,要用棚、肘、靠內勁;我在由左梢向右梢或由右梢向左梢發對方時,棚、捋、挒、肘、靠內勁要結合運用。
  空梢還要內外配合,不能只空外形,不空內氣,要內外同時空。當對方來力時,我要在似接非接之際,聽出對方的來力方向,並順此方向引出。此即:“順其來勢力,引之使延長。”然後,再往側後方化解。
  “空化”是揉手中較高的化法。當對方之勁打來時,感覺什麽都沒打上,便是空化。只有全身鬆、軟、圓、活。不受對方來力影響,才能將對方來力進行空化。
“螺旋”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在引化或擊發對方時。要通過手勢的旋轉變化,錯開對方之力的頂點。二是指內勁在通出手外後,旋轉前行而形成的“螺旋勁”。由體內發出的這種螺旋勁並不表現在外形上,不能使對方在接觸點上感覺到有什麽變化。使用螺旋勁是爲了使內勁在擊發對方中心的進程中,不與對方之力相頂。螺旋的方向是逆時針還是順時針,要根據對方的情況和自己使用時是否順手而定。
  在老拳譜中有“氣如車輪”的講法,意思是說:內氣的運行要似車輪一樣,運轉變換靈活自如,暢通無阻。在揉手中需要利用自身的內氣所形成的氣圈發揮作用。氣圈有平圈、立圈之分,二者要配合使用。氣圈的威力大小,取決於自身的內氣是否充足。氣圈與外形要配合使用,才能做到內外相合。招用在什麽地方,氣圈也隨著在什麽地方起作用。欲發對方時,要以眼神、意念引領氣圈去碰擊對方中心。欲化引對方來力時,要靠氣圈的旋轉來實現。
  老拳譜講:“柔能克剛,顯非力勝。”以力服人者,對方不能心服。若能無力打有力,手慢勝手快,以內功制人,才能使人心服口服。“扇面”的說法和用法是用形象比喻的方法,啓發人們如何避免使用拙力, 用內勁控制、擊發對方。與對方一接手就要用掌根接對方的力點。五指放鬆伸展,猶如打開的摺扇一樣,五個手指好比是扇子上起撐開作用的小竹骨,彌漫在指間、通達於手外的內氣就好比是紙摺扇的扇面。扇面隨著手的動作可以左右、上下地轉動,也可以平用、立用或斜用。但是,絕不能用扇子骨(即手指)去戳杵對方。在揉手時,可用扇面去尋找對方中心,內勁亦由中指根通出。一旦與對方來力相頂,就要轉動扇面,錯開頂力,由頂力之側擊發對方。如雙手與對方互搭,兩臂即爲兩根扇子骨,既不能丟也不能頂杵,要將對方沾住。再用兩手之間意想的大扇面邊沿(即氣圈邊)去碰對方中心。在具有較高內功後,才能使用這種方法。
  老拳譜上有許多關於神、意、氣的論述。這說明在太極拳練習中,不論是盤拳架或是揉手,都特別重視神、意、氣的練習和應用。在神、意、氣相互配合,融爲一體去攻擊對方時,可想象著置身於大氣球中。有了這個大氣球,手就不會去硬推對方,也不承受對方的來力。接力或發勁都可借助於大氣球。另外,大氣球還可以保護自己的中心,這樣,對方在打我時,就只能打在氣球表面,而不致影響我的中心。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13 08:5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7-13 08:58 編輯

  另外,通過氣球的收縮與膨脹還可形成彈簧勁。或者說“蓄勁如彎弓”,就是指氣球的收縮;“發勁如放箭”是指氣球的膨脹。當我在接對方來力時,即收縮氣球,將來力引進落空,並蓄好內勁,然後用快速膨脹起來的氣球碰擊對方的中心,將其彈出。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勁法的使用,也可比喻爲氣球的前、後、左、右和斜向的旋轉,以及膨脹、收縮、前移、後挪的變化。和八種勁法的使用一樣,氣球的使用方法也得根據對方的具體情況而定。如:要根據對方的來力確定氣球的旋轉方向,以化解對方來力。對方擊我左側,我即向左旋轉氣球;對方擊我上側,我即向上旋轉氣球,總使對方來力落空。另外,還要根據對方的虛實選擇使用氣球擊發的方式,或沿平圓、立圓的邊緣向前旋進,或直線前移碰撞對方。對方左虛,我即左旋氣球擊發其中心;對方上虛,我即上旋氣球擊發其中心;當對方中心暴露時,我即用氣球前移直接碰其中心;對方來力強而手欲與我相頂時,要快速地使氣球先縮後脹,形成彈簧力擊之。以上分別講述了如何用氣球進行化解和擊發,實際上氣球一動就兼有化、發兩重作用。向後轉動的一側引化對方來力,向前轉動的一側直攻對方中心。
  在運用氣球的旋轉變化時,要特別注意內外相合,既要做到姿勢隨著氣球旋轉而變化,又要通過姿勢表現氣球的旋轉變化。氣球的旋轉變化要以氣球的中心爲主導,以十字中垂線爲軸帶動氣球的旋轉,以十字平線推動氣球的前移和膨脹。切忌以拙力硬撐或姿勢外形代替、假充氣球。如果是用拙力帶動外形旋轉和姿勢變化,揉手時就會出現不能運化對方來力和出現與之相頂的現象。
  除上述的大氣球外,在練拳和揉手時,兩手掌心還各有一個小氣球。練拳時,無論掌心朝什麽方向,都要保持住手中的氣球。其作用在於保證手、腕的靈活放鬆。在揉手時,小氣球主要有四種作用 :  

    第一,在與對方接手時,要使其來力碰在小氣球上。靠氣球的旋轉化解來力,得到對方的側點。 
  第二,得到側點後,要將小氣球滲入對方體內(即用滲勁),控制其中心。第三,使用輕勁吸引對方,將滲入對方體內的小氣球含回手中。第四,擊發對方也須利用小氣球。如發拍勁時,我要將手中氣球投向對方中心,將其擊發而出。

  與小氣球相互配合練習和使用的是脊內沿胳膊發出手外的兩條線。一條爲上線,由脊背經肩胛骨內側、胳膊上側至食指;另一條爲下線,由脊背經肩胛骨外側、胳膊下側至小指。無論練拳還是揉手,手臂外旋或食指前展時是使用上線通出內勁;手臂內旋或小指前展時是使用下線通出內勁。
  這兩條線輔助小氣球的使用。當氣球旋轉化解了來力後,上線或下線(具體使用哪條線要根據氣球的旋轉而定)即引領氣球乘虛滲入對方體內,並通向中心,控制或發出對方。
  小氣球的練習和使用同樣必須內外相合。外形姿勢要隨氣球而動,氣球的旋轉變化要有外形姿勢配合。


......空空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13 08:59:08 | 顯示全部樓層
空空兄又一巨獻!
可有汪先生拳照?
_________________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唐。魏徵)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33 , Processed in 0.00922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